我用弟子规教育学生(精选8篇)
昆仑路小学 杨玉玉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个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做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做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圣贤人的学生。
《弟子规》我们知道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做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的第六条,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做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必须要做到,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这些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弟子规》上面去扎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自身进行反思。是啊,在多重身份面前,从前的我自觉做得还可以,但对照弟子规、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真的感觉抬不起头,“为什么我就没有那么做”?我不断地问自己,头脑中闪现一个个生活的片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我带的班里有不少,不爱读书,只爱在课堂上捣蛋、课下不写作业的学生,如何能以《弟子规》来引导他们?
我们不能只想着说,他现在捣蛋了,把他压下去就不捣蛋了,凡是解决问题,得从原因上下手。这个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那他这样做就呈现自我放弃,或者是老师、亲人放弃他了。那不管是自我放弃,还是别人放弃他,这都是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情况。我们先要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排斥、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这是我们当老师的人首先要观照的。教育是成就人,绝对不是排斥人。
那今天这种孩子目前这种状况,他是有放弃自己的念头,或者旁边的讯息给他,也是否定他,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而当老师的人,要跳脱一个惯性思维:不是考高分的孩子叫好学生,也不是考高分的孩子以后就有大的成就。我们自己这些思维要很清楚。“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质啊。
首先我们要引导孩子,他既然现在的状态,读那些考试的东西,他读不下去,但不代表他不想学做人做事,是看老师怎么鼓励、怎么引导。
所以假如鼓励他们,“虽然你们现在没有办法考高分,但是„„”,你举一些很成功的人物,“他们以前读书也不怎么样,可是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们懂得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老板,以前读书也不怎么样哦。”鼓舞他们,但是指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向给他们,就是这一些圣贤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也要让他们立志,然后了解这些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性。而且是更具体的,以《弟子规》这些教诲,来提升他们自己。他都清楚这些道理,他就愿意学了。人愿不愿意学,是他了解了,他认知到了,他这个学习就是比较主动的。
那至于在课堂当中爱捣蛋的学生,那是因为他没有学习的动机。甚至于是捣蛋的孩子就是缺乏关爱,所以他要吸引大家的目光,用这个方法。所以你理解,他就是缺乏关爱,私底下,找他过来坐一坐,老师也要肯定他做得好的部分,哪怕只有一点点,你都先肯定。然后跟孩子讲:老师很关注到你,你看你长得一表人才,我怎么会不关注你,你不用站起来,我都关注到你。是吧,你都说他一表人才,你都关注到他了,那他以后就不用站起来在那里让你看了嘛。
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所以,言传不如身教,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要孝敬父母,做个好孩子;要想教育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尊敬老师(他人),做学生的表率;为人老实、为人父母,一定要率先垂范、要真干,教育人可来不得半点马虎。由此我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我负责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每天上放学总会站在校门口迎送师生,并要求值周学生规范的向每一位老师敬礼以影响全体队员。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几位老师一起走学生只和我一个人打招呼,一些学生嘴上大声说“老师好”眼睛却不知道在那里。此时自问缘由:不怪学生。第一,我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形式上,我想到的只是给学生做个示范,那学生又怎么能感受到尊重并从内心尊重老师呢?第二,教育体现在时时处处的耳濡目染,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把对的东西演给学生看,过多的说教反而无益。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要使人们懂得善恶、是非、荣辱, 更重要的是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人们的内心, 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 言简意赅,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及行为标准。在技校学生中, 通过开展《弟子规》讲座、并让学生通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从实践效果看, 《弟子规》对技校学生的良性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长关键时期, 培养学生做人。
我们一贯主张“先育人、再教书;先做人、再求知”的思想。而诵读《弟子规》等经典对于加强技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 学生通过口诵心想, 久熏成习, 久习成性, 气质得到改变, 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不衰, 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 能够进入到心灵深处, 提高人的内在品德。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 一个开阔的胸怀, 它可以涵养性情, 增长智慧, 提升眼界, 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本有高度智慧的书, 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较迅速地启迪理性。
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学教育中的许多内容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学校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个人年少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规范作用。技工学校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此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 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不是仅仅为了让孩子背诵几篇经典诗文, 而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他们如何做人, 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传统文化滋养, 健全学生人格。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深, 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 还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自私、冷漠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健全人格, 培育民族精神, 是当务之急, 也是学习《弟子规》等国学的主要目的。以前教师教育学生往往都是生硬空洞的说教式, 缺乏示范性和亲和力, 而通过诵读经典和一系列活动, 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学到了很多礼节和美德, 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内容。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 是道德生成的基础, 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 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然而, 在今天的校园里, 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 不可思议。诸多现状表明, 技校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 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熟读《弟子规》, 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 长期实践, 形成良好习惯, 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 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五、有助于改进学生人际交往习惯。
当代技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更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 过分溺爱和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喜欢张扬个性, 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而在人际交往上, 他们或过度的心理提防使得不愿与人交往, 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 或过于自负, 不愿与人交往, 或不会与人交往。《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弟子规》对技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第一, 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第二, 真诚协助合作, 友好竞争。第三, 己立立人, 行为文明。《弟子规》则告诫我们,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处事精神。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 要见利思义, 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 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态度, 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 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六、文以载道, 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说出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对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中的精髓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学习《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蔡礼旭老师说过:“《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要将弟子规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会沟通。首先让学生明白《弟子规》的内容,其次教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文中的内容,真正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内容,并将从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1.开展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晨读和放学路队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独立和集体诵读原文,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的程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逐步能脱口背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加深刻,长久地保留在学生脑海中。
2.理解《弟子规》的内容
通过班会课、思品课时间把《弟子规》中的每一部分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对文中比较难解的字义和整篇、整段含义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让全班学生对照文中要求,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一对比,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帮助,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并找准方向共同努力,教师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
二、践行《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在践行《弟子规》时,我们要着重挖掘其中“孝亲尊师”“诚信”等要素,重点强调知行统一。
1.尝试感恩教育
紧扣《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典故,以故事会的形式感化教育学生,召开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2.实践诚实守信
“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听从父母的教诲,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学生在家尊老爱幼、体贴和孝敬父母,在校尊师爱友、热情助人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弟子规》中讲道:父母呼,应勿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干净,衣着整洁大方,饮食合理有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让学生知道古人早就总结了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并不是学校或者是老师刻意要求的。三是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坐、站、行走及跑要养成好的习惯,时刻提醒和积极注意纠正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站、行走及跑的姿势。
总之,《弟子规》是一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践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读物。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祈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适可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做人,就能造就出圣贤。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警示案例回放】
一、盘点中国人出境旅游时的各种不文明现象
近年来中国人在国外的众多不文明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抨击这些不文明的时候,令我们欣慰的时,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这种现象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将以一个文明的形象面向全球。
在文物上涂鸦、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免税店里随意插队……这些中国游客在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国“礼仪之邦”之形象。新华旅游盘点近期国内外旅游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呼吁文明出游,游客应认真思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旅游者”,让提升公民素质成为“发展必修课”,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文明素养和中国海外形象,更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素养和文化软实力。
(一)颐和园绿地成“公厕”? 至少十名男性游客当众小便
2012年7月1日,在颐和园散步的曹先生看到,十七孔桥附近十多名男性游客同时面对颐和园外墙小便,引得外国游客边摇头边拍照,曹先生拍照,并发微博批评游客不雅行为。颐和园管理处回应称,颐和园内共有150余处公厕,布局合理,如此多游客当众小便,属不文明行为。
(二)杭州西湖成了“洗脚池”大煞风景
2013年0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当日,酷暑下的杭州犹如火炉一般,在白堤两旁的西湖边,一些不自觉的游客,脱去了鞋袜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2013年0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当日,酷暑下的杭州犹如火炉一般,在白堤两旁的西湖边,一些不自觉的游客,脱去了鞋袜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
(二)长安城逃票游客攀爬城墙被拍 大呼:别传上网!7月31日晚上8点左右,有10多名男女青年游客为了逃票,在西安含光门内,相互帮忙徒手攀爬上了城墙,这一行为立刻引起路人的侧目。有路过的记者将这不文明的一幕拍下,当看到有人拍照时,这几个青年却大喊“别拍了,我们不想把这样的照片传到网上。”
(三)偷拿蛋糕鸡蛋吃饭“霸桌” 不守秩序 不文明游客让人脸红 几位武汉导游向记者讲述了那些带团时遭遇的让人脸红场景。沪春秋旅行社导游李虹介绍,2013年9月她带一个23人团队去昆明,入住的是当地一家三星级酒店。第二天早餐吃自助餐,游客们在餐台见什么拿什么,每个人面前食物都堆成小山。但很多东西游客只咬一口,就扔到了一边。像馒头、花卷之类的,在餐桌上丢得到处都是。鸡蛋和蛋糕比较受欢迎,游客也是拿了一大堆。本来餐厅规定食物不能带走,4名女性游客还是用餐巾纸把鸡蛋和蛋糕包起来,准备偷偷塞到包里。
游客不守秩序也让导游很头疼。湖北省海外旅行社导游杨柯介绍,她有一次带团去云台山,本来大家上观光车都在排队,但武汉游客就喜欢一拥而上。导游和景区工作人员劝大家按次序登车,游客却根本不听。杨柯还遇到过更“奇葩”的游客,一次她带武汉会议团,晚上年会聚餐后送客人回酒店。不料晚上旅游车司机打来电话,说在车后排发现呕吐物和尿渍痕迹,怀疑游客在车上小便。杨柯联系那个团队的负责人,对方对司机进行了赔偿才没事。
(四)内地游客大闹台湾桃园机场 自称公务员
“大闹台湾桃园机场,这样做太丢脸了,而且两人自称是公务员。”昨日,文昌读者吴先生致电记者称,7月9日他随团到台湾旅游,在台湾桃园机场目睹了下面一幕:在行李托运处,一大陆女游客与台湾一名当地游客为先办行李托运手续吵了起来。随后,一名男子出声为女子帮腔,甚至要打那名游客,幸被其他游客劝阻。“我通过媒体曝光此事,是希望当事人能够出来向公众道歉。”吴先生说。
(五)中国大妈在美国华盛顿景点泼漆被诉
据美国世界新闻网编译报道,一名华人女子因涉嫌26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等多处华盛顿国家地标景点建筑上泼油漆,已在29日遭警方逮捕,被以控破坏公共财物罪名。
联邦公园警察说,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林肯雕像上,腿部、坐椅和底座都溅有绿漆,地面也有漆的痕迹,显然是有人故意泼洒。警方说,警方是26日凌晨1时30分许发现雕像遭到破坏,但涂漆上没有文字或图案。纪念堂随即被迫暂时关闭。
(六)中国游客非洲朝狮子扔垃圾吓坏导游
肯尼亚有专门接待中国游客的当地导游透露,在马赛马拉过河时有中国游客对着河马怪叫,甚至趁司机不备,拿起手中废弃物就丢向河马,甚至连草丛中的狮子也不放过。还有当地导游表示,中国游客不顾劝告,夜里走出房间给河马拍照,这种做法其实很危险,一旦激怒野生动物,可能威胁全车人的安全。
(七)苏黎世:因两名中国乘客斗殴返航
不久前,在苏黎世到北京的一架航班上有两名中国乘客喝了酒,在飞机上因口角发生纠纷,进而大打出手,甚至还打了来劝架的乘务长,导致飞机被迫返航。而事件被曝光后,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直斥“丢人都丢上天了”。
(八)帕劳:黄渤潜水捞到“中华”烟盒
2014年2月,黄渤在太平洋岛国帕劳度假时,在其微博中晒出了中国游客随手乱扔垃圾的照片,并感慨说:“那日帕劳潜水,正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嘘不已,突看见水面漂浮一烟盒,心中暗骂哪来的无德之人,这么干净的水怎丢得下手。突然看见烟盒上两个大字‘中华’,臊得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看见,一直带回岸边,朋友啊,去别人家做客咱客气点,这俩字的脸丢不起啊!”
(九)马尔代夫:中国游客捞珊瑚
2014年5月,马尔代夫当地的一位潜水教练偶然翻看微信中“附近人的照片”时,惊讶地发现,海滩附近有一位中国女游客晒出了自己刚捞出的珊瑚照,并这样写道:“刚刚捞到的珊瑚漂亮不?”
(十)福州花海公园油菜花遭随意踩踏 遍地是“窟窿”
2015年1月,福州花海公园,油菜花越开越旺。但在20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一些市民随意踩踏花丛,使得花海中遍地“窟窿”。
21日上午,记者来到花海公园,发现黄澄澄的油菜花海延绵一片,引来众多市民赏花,掏出手机、相机拍个不停。但记者见到,虽然在花田里设置了大量的赏花小道,可还是有人踩进花田中,甚至还有人在采摘油菜花。部分花田的油菜花,已经被踩倒一大片。
福州花海公园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种植油菜花时,预先考虑到游客赏花方便,特意在花田间铺设了很多小径供游人行走,并设有提示牌,但还是发生踩踏花丛的行为。昨天他们特地为此开了会,将增加保安数量,并加大劝导力度。
二、开会,你还在玩手机吗?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各代表团不约而同发出一条醒目的要求:代表开会不得玩手机、搞直播,不准玩游戏。
据报载,开会玩手机的景象日益普遍,“低头玩手机族”不知不觉间已成为会议、报告、讲座上的一道风景。有的地方,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有的与会者手持手机低头摆弄,上网看新闻、读小说、玩游戏、发短信、聊天、写微博等等,玩瘾正浓,人在会场,心却在手机上。被敏感的媒体捕捉进镜头,成为会议现场的一大看点。
(一)琼海书记符宣朝:领导干部开会玩手机就地免职
“这么重要的一个工作,领导干部在这里开会,你们带头在这里玩手机,这是创建文明城市应有的行为吗?”2015年1月13日上午,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上对个别在会上看手机的参会人员提出批评,并表示今后如果再有领导干部在会议上玩手机,将就地免职。
1月13日上午,琼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召开,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省文明办主任张学泮,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法、检两长,市委督察组组长,驻军三警部队的主官,各镇(场)党委书记、镇(场)长和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央、省驻市各单位主要领导;嘉积镇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嘉积城区14个社区和勇敢、桥头村委会全体干部,嘉积镇益群、大坡、下寨冬、南中、南堀、里邦、泮水村委会以及塔洋镇联先、孟里村委会等9个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市委宣传部和创建办全体干部;新闻记者等约500人参会。
在会议上,符宣朝对于个别参会人员看手机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还在会议现场表态,今后如果再有领导干部在会议上玩手机,将就地免职。“为什么给大家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就是因为要体现我们琼海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心。”符宣朝还在现场给参会人员“科普”了经常看手机的三点坏处:
1、对颈椎不好;
2、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3、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让有些人的思维混乱。
“创建文明城市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巩固和扩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良好的作风真抓实干,持续发力,稳扎稳打,我们琼海是可以实现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目标的,琼海50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可以更高的,琼海是可以书写出“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浓墨重彩的文明新篇章的!”符宣朝说。
(二)襄阳10名官员开会睡觉玩手机 被点名在媒体通报
4月7日至9日,襄阳市举行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严明政治纪律和严守政治规矩集中教育培训班,市纪委从严格会议纪律入手,联合多部门组成两个明察暗访组,对会议和学习纪律执行情况进行不间断监督检查,确保教育实效。检查发现,大部分学员能够自觉遵守学习和会议纪律,会场秩序良好。但也有极少数人纪律松弛、作风散漫,存在迟到、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
市纪委责令相关单位说明原因并上报书面材料,对开会期间迟到、打瞌睡、玩手机或电脑的当事人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并在全市通报批评。
开会玩手机是一种顽症恶习。对会议倦怠、消极,不仅是会风好坏的风向标,折射出的却是对待工作的敷衍态度,其实,开会玩手机,既是对别人不尊重,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会场需要倾听、思考与交流,更需要与会者的尊重。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代表13亿国人纵议国是、决定国策,需要代表、委员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应认真对待每一份议案、提案,真实反映群众心声,促成来自基层的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反馈,推动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总之,无论大会小会,每一个与会者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去改正,认真开好每一次会议,真正与开会玩手机这一顽症恶习说“再见”。
【《弟子规》背后的故事】
一、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在写书的过程中他为了怕自己睡太多,所以用木头作了一个圆形的枕头,这样一来只要稍微翻下身,头就会从枕头上滑下来,他就可以继续工作,后来果然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二、赵宣子与祖麑的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位大臣名叫赵宣子,晋灵公在位时不知道要勤政爱民,赵宣子对国家非常忠诚不断地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因忠言逆耳竟起歹念,派杀手祖麑刺杀赵宣子.祖麑在上早朝前就到达赵宣子的家中,看到赵宣子已把朝服装戴整齐,正襟危坐在闭目养神.祖麑看到赵宣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如此恭敬,心想他一定是个爱国的忠臣,自己绝对不能误杀国家的栋梁,但为完成国君交特的事情,他便撞槐树自尽。
三、乔其拉德的销售故事
行销界有位名叫乔其拉德的销售高手,他非常会卖车子,有一次他在家裏睡觉,突然惊醒起来跑到镜子前开始穿西装打领带,然后恭敬的打电话给客户。等打完电话后,又将西装脱下钻到被窝里面去睡觉,他的太太很疑惑他的举动,乔其拉德便向太太解释,客户虽然在电话那头没有看到我的样子,但是如果穿著随便,我在言谈中也会随便不恭敬,这样对客户是不礼貌的。
四、作揖还辱的郦食其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不喜欢读书人,所以有一次故意在召见读书人郦食其时坐在自己的床上,叫婢女帮他洗脚,藉此来羞辱郦食其。郦食其看了以后并不生气,反而很有礼貌的向他拱手作揖说道:“您若想推翻秦朝,就不应该这样无理的接见客人。”刘邦听了十分惭愧,就马上将郦食其请上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五、箕踞而坐的原壤
春秋时有个名叫原壤的人,是个很有学问的隐士,但是他为人轻视礼法,非常狂放不羁,因此常有不合当时礼仪的举动出现。有一次,他看到孔子远远走来,故意把两腿伸直叉开坐在地板上,藉此举动藐视孔子讲礼的主张,孔子看到他的行为,就训斥他:“你小时候不懂得尊敬兄长,长大后又没有值得称赞的事,真是败坏礼俗的害群之马。”说完就用手杖打他的小腿,以警示他的恶习。【“谨”之案例】
一、细节决定成败--一颗钉子换来的工作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子,从一所极普通的中专学校毕业,成绩也很一般,她到一家合资公司去应聘,外方的经理看了她的材料后,面无表情地拒绝了她,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站起来准备走。突然觉得自己的手被什么东西扎了下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了一颗血珠。原来是凳子上一个钉子露在了外面,她见桌子上有一块镇纸石,便拿过来用力把小钉子压了下去。然后,她微微一笑,说声告辞就转身离去了。几分钟后,公司经理派人在楼下追上了她,她被公司破格录用了。
决定人生命运的往往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体现的恰恰是一个人的教养、人格和胸襟。
就算你已经成了一个大人物,也不可忽略细节的作用。正如柏拉图所说“对于将军或政治家来说,如果他们只注意大事而忽略小节,他们的结果也不会太好,如果没有小石头,大石头也不会稳稳当当地矗立着。”
二、周恩来总理的礼仪风范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杰出的外交礼仪修养为全世界所倾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了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他从来不提高讲话的调门,不敲桌子,也不以中止谈判相威胁来迫使对方让步。他手里有“牌”时,说话的声音反而更加柔和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回忆录中这样描绘:“他面容瘦削,颇带憔悴,但神采奕奕,双目炯炯,他的目光既坚毅又安祥,既谨慎又满怀信心。他身穿一套剪裁精致的灰色毛料服装,显得简单朴素,却甚为优美。他举止闲雅庄重,使人举座注目的不是魁伟的身躯(像毛泽东或戴高乐那样),而是他外弛内张的神情,钢铁般的自制力,就像是一根绞紧了的弹簧一样。”周恩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人格、智慧和风度所折服。相反,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的举止就有损于他自己和前苏联的国际形象。赫鲁晓夫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时,经常站起来打断别人的发言,甚至当西班牙代表发言时,他竟脱下皮鞋,敲打桌子。时人评论他的举止“像一个粗鲁不懂规矩的乡下人。”
握手是国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礼节,就是这小小的握手却在中美和中苏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尖锐地象征了两国关系。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当时给我们确定的接待方针是“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尼克松乘坐的专机于2月21日中午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等到机场迎接。尼克松下机时,为了突出他和他的夫人,使照片拍出好的效果,不让基辛格、罗杰斯等人同他一起下机,等他跟周恩来握手之后,其他人才下舷梯。而周恩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在尼克松步出机舱,走下舷梯近一半时,周恩来鼓起掌来,尼克松也报之以掌声。请注意,周恩来不是等尼克松一出舱就鼓掌,也不是根本不鼓掌,而是等尼克松下梯一半时才鼓掌,足见周恩来总理对礼仪细节的重视。尼克松对周恩来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而周恩来则对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作了寓意深长的形容:“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机场欢迎仪式,按惯例是悬挂两国国旗,奏两国国歌和检阅仪仗队等。尼克松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我方的接待完全符合礼仪。但同当时我们接待其他国家贵宾的仪式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群众欢迎场面。所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对我们接待工作的评价是“合于礼而不热”。
在欢迎宴会上,由于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中国乐队演奏了美国民歌和尼克松家乡的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牧场上的家》,让尼克松夫妇感到非常亲切。周恩来一般在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碰杯时,总是让自己酒杯上沿去碰对方杯子的中间部分,以示对来访客人的尊重。但这次在向尼克松敬酒时,却特意将他的酒杯杯沿和尼克松的酒杯杯沿持平后再碰杯。这种细节安排既不失礼也不过分,显示了我们对美国人不卑不亢的态度。
【《弟子规》之“谨”教育活动措施】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要想培养一个严谨的生活态度,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因此,我们采取一些措施:
一、举行以“《弟子规》伴我成长”为话题的国旗下的讲话。
二、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弟子规》教育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本学期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师生共读《弟子规》”的活动,乘着这股诵读之声的翅膀,我也开始了“《弟子规》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之中。下面就将本人这个学期的实践、摸索获得的经验和启迪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弟子规》德育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弟子规》的原名为《训蒙文》,作者是康熙年间的一位教书先生李毓秀,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训蒙文》顾名思义,训就是告诫,蒙就是启发,可见李夫子的这本书为教育少年儿童的形成良好品性而量身打造的,相当于今天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守则》。全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叙”,即整本书的纲要;第二部分是“入则孝”,教育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第三部分为“出则悌”,教育小孩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对长辈讲究礼节;第四部分为“谨”,告诫小孩待人接物要礼让兼恭,要有严谨的处事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部分为“信”,教育小孩对人要有诚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六部分为“泛爱众”,教育小孩做人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第七部分为“亲仁”,教育小孩要亲近仁义,亲近有学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第八部分为“余力学文”,鼓励小孩如果有多余的体其它力、精力、时间,就多读其它的书籍、探求其它的学问。
这八大点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见《弟子规》讲述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作者的初衷就是告诫小孩不能做什么,启发小孩要怎样做,教育从小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教育理念正是孔夫子的儒学核心思想,即“孝”、“悌”、“仁”、“爱”。《弟子规》继承了“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儒家教育传统,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即“知行合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
(一)、具有人文性
《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押韵的格式写成的,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句式设计符合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易于孩童记背。从内容上看,说理透切,循循善诱。其具体实施步即先从自己的亲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再逐步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身边的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这样的道德实施方法,每一步 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孩子接受知识时的心理特点又切合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易于理解。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这样的人文道德教育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弟子规》是李夫子精心安排策划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充满了人文性。
(二)、实践性凸显
道德教育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背景,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因此,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弟子规》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诫孩子不能做什么,因为它不是一部法律,重在限制人的行为;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是对的,其重在为人的具体行动上。这种德育方法强调的是躬行实践,鼓励少年儿童从身边的事做起,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弟子规》中道德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凸显,如“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教育孩子要把书本摆放整齐,看完后要放回原位,不乱丢。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只有把行动放在日常小事中才能有所感悟认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用再“黄香温席”了,但让孩子回去给父母倒杯水,锤锤背,夹块肉还是可行的。孝道要孩子的“出必告,反必面”中在一个才能体现。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在其所从事的活动中执着追求,坚忍不拔。《弟子规》的德育思想重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对当前重灌输、轻实践的学校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以情感教育为主
在德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弟子规》的情感教育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因为情感是认识和行为之间的纽带,强化认识,培养情意品质是良好行为的前提。《弟子规》的第一篇为“入则孝”,教育学生心里面要时刻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心存感恩,为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讲的是待人要有礼节,要尊敬长辈。“凡是人,皆须爱” 则教导学生一视同仁,关爱大众。“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隐私、不挖苦、讽刺别人的短处。《弟子规》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向度,体现的是感恩教育、尊重教育、关爱教育。其折射的这三个理念刚好与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情感教育 “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悄然吻合。
二、《弟子规》的德育理念对代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弟子规》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诵读《弟子规》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一)、有助于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百善孝为先”,孝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居首位,可见古人对孝高度重视。古有“孝感动天、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二十四孝。纵观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父母的溺爱和呵护中长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都有点为我独尊的味道。缺乏尊敬长辈的意识,从不知给父母帮一点忙,甚至于做错了事情还不听父母的教导跟父母顶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诫幼儿要听父母的话。“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衣食无忧、冷暖不愁,“冬则温,夏则凊”没必要了的,但是学习古人的这种孝顺的精神是可以继承发扬的。我们可以教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及长辈,如给劳累的父母倒一杯茶、第一条毛巾是可行的。但“出必告,反必面。”是必须的,放学了先回家跟父母打声招呼可以让父母少一些担忧,对7、8岁的孩子来说就是孝了。如果学生能时刻牢记这些话,就能提高他们尊敬长辈的意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良好品德
诚实,是幼儿教育的原则。读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小,但是有些幼儿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或是因为做错的是为了躲避责罚也会说谎。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如果将这个坏习惯会给自己到来很不好的影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要求幼儿做到凡事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说谎和不诚实的语言是不用可以说的。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对待衣食住行的整洁化等要求。
走进幼儿园基本上可以看到孩子走路时用跑的,坐是歪的,睡觉时趴着的,偶尔还能听到卧室新衣服,你是旧衣服之类的攀比言语,还有乱扔垃圾的等。诸多现象表明,幼儿的德育教育要从做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 幼儿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要珍惜光阴。早期早睡,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要求幼儿有良好的个人习惯,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不在乎衣服的新与旧。三要注意走姿及坐姿。“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注意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因此,学习《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塑成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意义所在。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是他们很难融入集体,00后的孩子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而更加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乏容忍,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容易心理冲动,自我控制弱,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与同伴发生摩擦,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谁也不让步,最终以打架收场。《弟子规》的“凡事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者高,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打。”“势服人,心不服,理服人,方无言。”告诫幼儿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于差别,应该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赢得他人的是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和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这样别人才能心服口服。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小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的创始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成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源泉。《弟子规》将各类儒学的德育意义集于一点,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起到了蒙以养正的积极作用。
三、把《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几个小策略
如何把《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读文本,读中感悟。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我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又便捷的方式,指导学生以读文本,读中感悟。但以读为本,不是仅停留于统一形式的读,我通过组织多样的朗读形式拓宽诵读空间,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各种形式中得以延续。如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弟子规开火车读”、“弟子规角色朗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利用星期四的早读课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配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欢快的有时是深沉的,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中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诵读学生既体会了句式韵律美,又从语境中领悟出其中蕴含道理。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亲《弟子规》、信《弟子规》道。我所带的班级是一年级,如果把一本《弟子规》扔给这些7、8岁的学生然后就叫他回去死记硬背,他们肯定是不乐意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开展了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乐学、易记。
1、学唱《弟子规》。我在网上找了几首有关《弟子规》的歌曲,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第一次教学生唱的是《出则孝》,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记背能力差的学生,是学得最快的,一节课下来她竟能把歌曲顺溜的唱出来。
2、为了淡化记背《弟子规》枯燥,我还学了一套武术操以《入则孝》为口令教学生练这套操。学生一看我摆的架势就很兴奋,朗读的声音“哗啦啦”就大了很多分贝。看到学生们兴致黯然的一边大声念着《弟子规》一边挥舞拳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3、开展诵读比赛。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举行了诵读比赛,给那些获奖的选手发了一个可以别在衣服上的胸章。为了得到这枚这可爱的胸章,很多学生都暗地里下工夫想法设法读好《弟子规》了。
“亲其师,信其道”,我想方设法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从亲近《弟子规》、到信《弟子规》的道,以实现用《弟子规》的目的。
(三)、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每日让学生写四句“我喜爱的弟子规”贴在桌子前角上,这样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读一读别人的“我喜爱的弟子规”。我还在学习园地设立了《弟子规》诵读专栏,把写得字迹端正、美观的“我喜爱的弟子规”贴在上面。我还将《弟子规》里的句子配上国画打印在彩色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欣赏。这样就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情韵幽幽 5 的风景线。让他们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中,接受《弟子规》思想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所强调的内容与《弟子规》的大同小异。我想这样来一个古今融合,取长补短,教育效果会更佳。事实却是如此。如我让学生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 “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这一条时,再让学生找找《弟子规》里相应的内容“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通过借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提出的要求,我还节选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作为我们的班规、班训,这样学生对班规、班训不但记得牢,领悟更深刻。
(五)、典故与说教相结合,帮助学生领悟思想精华。
《弟子规》这本蒙学读物,里面的很多句子是从其它古籍中借鉴来的,如“亲有疾,药先尝”则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而“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句话是根据典故《史记·袁盎晁列传》里的故事。可见《弟子规》里的句子隐含着很多的典故,所以我就阅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收集了很多的故事,如“黄香温席”、“棘刺刻猴”、“晏子使楚”、“ 虢国传”等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学生们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听得都很入神。我给他们讲完故事后就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可以用《弟子规》的那句话来概括呢?”,接着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时我再顺势点拨补充教导一番,学生就对该句内容有深刻领悟了。我利用典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弟子规》,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思想精华、感悟其蕴含的哲理,受到启迪,端正了为人处事思想态度,自觉的规范行为习惯。
(六)、躬行实践,把感悟付诸于行动。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孩品德的教育,如果只有单纯的说教那时徒劳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将理论付诸于行动。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要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生活去理解《弟子规》的真谛。所以我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弟子规》用行动表现出来。周末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弟子规说,我做”,然后再星期一的班会课反馈。这是他们的任务单“《弟子规》说
,所我。”这是出于一年级的学生语和写作能力很有限而考虑的。目的是让学生实践《弟子规》了一句话,任何句 都可可以。正如一生的这句简答的“《弟子规》说父母命,行勿懒,所以我 妈妈喊回家我就回了。”我觉得也是进步了。利用母亲节这个契机,我结合“入则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组织学生制作小手工送给自己的母亲或奶奶,说句感恩的话,并鼓励他们帮母亲或奶奶做一件事情。
经常鼓励学生做一件《弟子规》里的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了自主能动性,通过不断的躬行实践,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
四、辩证看待《弟子规》
《弟子规》对于作为个体在家庭、社会中的“为己之道”,对于当代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建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应看到其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
一、当今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伦理道德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发展日益多元化,很多学生忽视了伦理道德的培养,在伦理道德素养培养方面出现了缺陷,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首先,孝道缺失。自儒家以来,“孝道”是社会推崇的根本,“孝心”是“善心”的起源。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情况看,他们面对父母无偿的付出,却很少能够想到偿还,很难做到“首孝悌、次谨信”的信条,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其次,价值观的缺失。高校大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缺失还体现在价值观方面,个人主义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私欲的膨胀,很多大学生过多的追求个人的利益,过多的脱离社会和集体,甚至对集体主义价值置之不理,在价值评价上片面追求个人中心论。很多大学生在处理自身事情的时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标准,固执己见,很难做到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和睦相处。
2、诚信意识不强
《弟子规》中明确提出:“次谨信。”也就是告诉我们,人一定要诚信。古人说的好:“信字是立身之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坚持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然而,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的问题时有发生。首先,考试作弊。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努力,考试的时候采取作弊、替考等手段,不仅造成了考试的不公平,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其次,拖欠贷款。为了鼓励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国家每年都要向贫困学生发放无偿贷款,但是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按期还款的比率还不到50%,很多学生不能够诚实的履行贷款约定;再次,伪造资格证书。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找到工作,不惜弄虚作假,伪造证件,不仅给招聘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同时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实践能力缺乏
随着当前高校就业人数的增多和压力的增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必须做到“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情况看,很多大学生过多的看重理论内容的学习,缺乏实践锻炼,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与社会相脱节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造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失衡,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以《弟子规》德育思想为抓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理想信念有所缺失,这就使得人们开始考虑《论语》、《弟子规》等传统思想的重要性。《弟子规》作为儒家思想的一大经典之作,涵盖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不断完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设《弟子规》课程,让学生真正走进《弟子规》
《弟子规》作为儒家思想的一大经典之作,涵盖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学校应该积极开设《弟子规》等国学课程,积极鼓励同学们进行选修学习,让同学们真正走近《弟子规》,学习孝悌、谨信、践行等方面的德育思想。首先,通过课程讲解,把孝悌思想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讲解各种孝悌的案例,让同学们真正了解自我父母的苦衷,感受父母的不辞劳苦,真正能够为父母着想,真正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重视,明确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系统开展,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指标,不仅仅通过课程成绩去衡量学习效果,同时应该深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再次,强化对学校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培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枯燥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诚实守信,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教育
诚信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和中国梦构建的重要因素。“失去诚信,道德体系就会动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美德。当今社会,人们对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益强烈,在经济法规建设尚未健全的背景下,种种为求名、求利的违法、缺德行为大量滋生,欺骗行为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因此,必须引导当今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诚信为本。首先,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大学生入校之后开展诚信宣传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诚信,引导他们树立诚信意识;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关键时刻要舍弃个人利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自身的诚信行为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同学,从而确保整个社会都被诚信理念所包围,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再次,建立诚信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一旦出现诚信问题,就要随档案进入工作单位,这样对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制约,防止学生出现考试作弊、办理假证、虚报简历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大学生诚信发展。
3、加强实践,实现大学生知行合一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必须做到“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当前高校就业人数的增多和压力的增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弟子规》中明确提出:“不力行,则学文”,一定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结合大学生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与个专业之间的有机联系,确保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以后,将要面对各种生活上的压力和选择,这时大学生应该以思想道德理论的“知”来约束自己的“行”。因此,高校应该提前开展基于大学生社会生活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以及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得学子们在工作、爱情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面前能够受到思想道德的约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做到知行合一。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纵深发展,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现象。正处在转型和改革中的高等院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伦理道德素养缺憾、生命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个人发展不全面等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显出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强化学生的德育思想培训,加强《弟子规》德育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思想正统深刻,语言精练简洁,自古便是启蒙养德、教化子弟的最佳读物。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弟子规》,浅显易懂,蕴涵着我国的传统美德,非常适合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学习《弟子规》德育思想为抓手,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感恩;教育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全文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计1080字。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不是指小孩,而是涉及到所有的人。“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作为一部在康熙年间“崇文尊孔”的氛围下产生并传承了几百年的经典作品,《弟子规》里蕴含了深厚的教育之道、孝敬之道、处世之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学经典。
心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之高贵所在。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受人口政策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影响,现代国内的家庭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家长难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万般溺爱。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孩子极度自我、自私。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而《弟子规》中的第二章“入则孝”里,便包含了很多感恩教育的具体规范及做法,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宝贵的学习材料。
一、尊敬父母,让父母舒心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现在的很多孩子,习惯了全家人围着自己转,别说对父母长辈恭恭敬敬,谨听教诲,有些孩子骄纵成性,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长辈冷言冷语,破口大骂,让父母伤心不已。而对父母长辈恭敬谦和,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作为儿女,有义务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在外时应该常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不让父母担心自己。遗憾的是,现代的很多孩子认为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踪是“不自由、不独立”的体现,更有甚者离家出走,让父母为其担心。而面对父母的关心时,一句冷冰冰的“别管我”足够让父母心凉彻骨。所以,作为子女,应该心念父母养育之恩,尊敬父母,尽到子女的义务与孝道。
二、关心父母,让父母安心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此处引用了“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汉朝时候的黄香在9岁时就知道在夏天将父亲要睡的席子用扇子扇凉,冬天先用自己的身体将冰冷的床铺捂热,他的孝顺之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今天的我们生活条件已经提高,夏天有空调、电风扇,冬天有暖气,不需要我们去做这些事,但是我们应该悉心照顾父母长辈,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安心。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父母不小心生病了,要竭尽全力照顾父母,侍候于病床前,不能让小病发展成大病,如果父母得的是严重的病,更应该一步不离守在父母身边,时时陪伴。迫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很多人在父母生病时都无法陪在身边,殊不知,这有可能会让自己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有一则曾打动了万千人的公益广告里说,“最好的孝道是陪伴。”这话不无道理。
三、修炼良好品行,不使父母背负污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心中怀有对父母生育、养育之情的感恩,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心中都时刻牢记不能做伤风败俗的事,不能让父母蒙羞受辱,伤心难过,这不仅是自我提升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四、感恩父母,铭记养育之恩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父母去世以后,守孝三年,不吃酒肉已经不可能,但是这句是提醒世人,父母去世以后,应该心中常怀孝道,要时时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
当然,《弟子规》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和观念有其时代局限性,在今天已经不再具有积极意义,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是凡是父母喜爱的,自己就一定要做到,而父母不喜欢甚至反对的,自己也要坚决抵制,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个人兴趣以及独立人格显然是不利的。又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如果父母犯了错,要主动规劝。如果规劝了父母不听,等他情绪好时再劝,甚至要哭泣着请求,哪怕因此而遭受毒打,也不能怨恨父母。在这里,“挞无怨”显然是和现代社会所主张的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相符的。
但总体而言,《弟子规》里的很多主张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提升他们的感恩之心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美德。现在社会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这样物质充盈的世界里,道德滑坡却成为了一个日渐让人忧心的问题。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中国是一个从历史上就讲究礼义廉耻的国度,因此更应该让人们接受感恩教育,拥有感恩之心。感恩不仅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感恩也不是在某些特殊时候才予以重视,而应该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熟读《弟子规》,可以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最后,将这份感恩之心广而化之,成为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石玉.《弟子规》的感恩教育思想[J],学生教育
【我用弟子规教育学生】推荐阅读:
《弟子规》的感恩教育思想07-16
《弟子规》德育教育札记10-12
二年级 “弟子规”教育活动实施方案05-31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07-02
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总结11-14
学生环保教育12-09
科大学生工程教育05-24
初中学生法纪教育06-25
学生资助诚信教育06-25
青年学生教育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