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花卉笔记(精选4篇)
第一章园林花卉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1.1.1园林花卉的含义
A.狭义的花卉: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B.广义的花卉:草本、木本、藤本等植物。
1.1.2花卉的栽培方式
花卉栽培的定义:以花卉为主要生产对象,获取经济效益和美化环境为辅进行的花卉的育苗、栽培、养护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花卉栽培分为生产栽培和观赏栽培。
1.2 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
A. 生态作用(体现了主要的环境效益)
a.调节温度、湿度
b.防尘防噪,吸收有害气体
c.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d.防止水土流失
e.调节生态平衡
B,美化作用
C,经济中的作用
以生产切花、盆花、种苗及球根等为主的花卉栽培,这类花卉生产为集约化经营,经营管理最为精细,通常应用高科技的栽培技术和完善的设备。
D.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世界花卉生产发展的趋势:
a.扩大面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b.追求精品,创造品牌
c.鲜切花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d.观叶植物发展迅速
e.野生花卉的引种
f.研究、培育、开发新品种
世界花卉生产的特点:
a.花卉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b.生产的现代化、花卉生产的温室化、工厂化及新的栽培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
c.产品的优质化
d.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
e.花卉的周年供应
第二章园林花卉的分类
2.1.1 一二年生花卉
a.一年生花卉定义:开花、结果、死亡在一年内完成的。特点:耐寒性差,耐高温。
b.二年生花卉定义:开花、结果、死亡在两年内完成的。
特点:耐寒性较强,耐高温能力差。
c.宿根花卉定义:多年生的、草本、根系宿层多的花卉
d.球根花卉定义:多年生的、草本的、根系变态为球状的花卉。球茎类:无侧芽或侧芽不发达
鳞茎类:地下茎极度短缩,形成扁平的鳞茎盘。块茎类、根茎类、块根类
e.水生花卉:常年生长在水中、湿地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花卉。
挺水花卉:根生长在水下泥中,茎叶挺出水面。
浮水花卉:根生长在水下泥中,叶面浮于水面或高于水面。漂浮花卉:叶面浮于水面,随水飘动。
f.多浆多肉植物:称多汁植物,植物的茎叶肥厚多汁,茎部多变态成扇形、片状、球状、柱状等。
g.兰科花卉:多年的草本花卉,地生或附生。
2.1.2 木本花卉
1.落叶木本花卉
落叶灌木、落叶乔木、落叶藤本
2.常绿木本花卉
常绿灌木、常绿乔木、常绿藤本
2.2 按观赏部位分类
观花、观茎、观果、观叶、其他
2.3 按开花季节分类
春花类:2-4月开花、夏花类:5-7月开花、秋花类:8-10月开花、冬花类:11-1月开花
2.4 按栽培方式分类
露地栽培、温室栽培、切花栽培、无土栽培、促成及抑制栽培。
第三章花卉栽培与环境因子
3.1花卉与温度
1.耐寒性花卉:主要有露地二年生花卉、部分宿根花卉、部分球根花卉,能耐零下5-10℃低温。
2.半耐寒性花卉:通常能忍受轻微霜冻
1.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门多分支的学科
地球上生物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所处的环境密切相联系的。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
发展动力来自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课题,人们广泛追求“生态的”
重要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观点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观点2: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建立和谐社会既要人之间的和谐,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3.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景观生态学研究大尺度地域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类、评价、规划、管理。
其原理方法对促进景观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是人们从宏观方面认识自然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
应用领域: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自然保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等。4.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发展历史不足百年的年轻学科
产生和发展来自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还不成熟有争议待完善。景观生态学:概念及研究范畴 1.景观(Landscape)
*Forman: 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表区域。
关键词: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生态系统,异质性,地表区域
景观组分(landscape element):景观内部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被称为景观组分。*Naveh: 景观是地理圈与生物圈和人类圈综合为一体,是人类生存空间内可见的客体。
关键词:地理圈,生物圈,人类圈,人类生存空间
*Wiens: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镶嵌性的空间单元。
关键词:尺度,异质性,镶嵌性,空间单元 2.景观生态学
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关键词:结构,功能,动态,宏观生态学
*Naveh: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论研究的新兴学科。
关键词:地理学,生态学,中间学科,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论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景观组分(landscape elements):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被称为景观组分
*斑块(patch):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廊道(corridor):不同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
*基质(matrix):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
*网络(network):是指一个相互连接的廊道系统。3.景观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1)宏观学科特色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生物圈(全球)*主要研究层次: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学科特色:宏观生态学研究 *认识论特点:整体论途径 *问题切入点:格局与过程
*传统学科的涉及范畴: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资源学等 *问题解析角度选择:时间+空间
2)异质性
强调异质性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显著学科特色,特别是关于空间异质性研究,是所有生态学分支学科中,景观生态学所特有的。
*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与异质性相反的景观特征被称为均质性(homogeneity)Risser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1)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 2)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3)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 4)空间异质性的管理。3)强调时空分异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群中唯一将时空分异特征作为自身研究重点的分支学科,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异质性、等级特征、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干扰扩散等。*尺度(scale):在观察景观现象或过程时一个特定的空间分辨率或标准时间单元。*尺度效应(scale effect):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4)注重人为活动
景观的宏观性特征使其成为很容易与人为活动研究进行衔接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城市景观、人为景观、干扰等),Naveh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桥梁。(以下是最初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的一些讨论题目)4景观的界定原则
1)景观是一组生态系统的聚合体;
2)各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生态流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
3)具有特定的气候和地貌类型特征;
4)具有特定的干扰和动态驱动机制。干扰(disturbance):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
干扰具有以下特点:
1)干扰是一种突发性非连续事件;
2)干扰一般对景观格局具有强烈改造作用;
3)干扰可能会中断景观中一些甚至全部生态过程; 4)干扰具有强烈尺度效应; 5)干扰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第二讲:景观生态学历史与现状 1 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简介
1)景观生态学最初起源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欧地区,1939年德国学者特罗尔(C.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这一研究方向。
2)欧洲为适应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需要,一直延续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3)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欧美生态学家们同时意识到了景观这一重要研究层次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4)新发展方向得到生态学界的普遍认同(特别是资源学、林学、生物保护学等),学科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 国内学科发展简介
1)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始于1980’s年代初期;
2)地理学家门杂器寻求新的学科定位过程中率先注意到欧洲的经管生态学研究思路;
3)八十年代初期北美景观生态学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
4)国内有诸多科研单位面临业务重新定位的发展需求;
5)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景观生态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6)目前,该学科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
1)理论和方法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相关学科的全面介入,为景观生态学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理论、方法论和应用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破碎化倾向;
针对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渐出现的破碎化倾向,一批有远见的景观生态学家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进行生态学研究的整和,这从IALE第五次大会上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
*碎裂化(fragmentation):一种生境、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被分割成更小单元的现象或过程。
IALE第五次年会研讨专题 主题:科学与行动
第三讲 景观组分:斑快(patch)
一、斑块的起源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残遗斑块(remnant patch):景观中一个小面积区域逃逸出周围地区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由于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性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更新斑块(regenerated patch):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斑块除起源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外,其它重要形状特征还包括斑块面积、边界和形状等,这些性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斑块的规模效应(1)
大斑块:保护水质、发育河流网络、内部生境、核心生境、种源、小生境、保持自然干扰、缓冲能力强。
小斑块:中继站、边缘生境、降低捕食几率、提供特定小生境、保护小型物种与生境
★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优化的景观,应当有一些大的斑块,周围还有一些小的斑块,一同散布在基质中。
此外斑块大小还将影响景观中的许多生态过程的空间分异,主要包括:
1)生产率和生物量分2)侵蚀和营养元素流 3)水分流动和循环等
不过上述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无完整的规律性总结,但是许多现象已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注意。
★在涉及为了物种生存和自然保护目的而考虑斑块面积的时候,通常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参数:
1)斑块内的基因流; 2)最小生存种群; 3)大斑块的安全数量。
三、边界与边缘(1)
边界(boundary):构成相邻生态系统边界的区域。*边缘(edge):一个生态系统周边的附近地区,该区域将缓解环境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影响。
景观中的边界具有不同的功能(生态流障碍、管理界限、环境变化的急变区等)人类是边缘种,并且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创造更多的边界(景观碎裂化)。
边界问题研究通常包括:边界结构、调控机制、边界功能以及边界动态。边界与边缘(2):1类型与突变程度 边界的形成机制:
1)自然环境的镶嵌性特增,如土壤类型或地形等;2)自然扰动;3)人为活动。★边界突变程度:
硬边界:通常指那些直线型具有高对比度的边界
软边界:指那些有一定过渡性质并带有一条或两条边缘的边界区域。*边缘效应(edge effect):通常指与生态系统内部生境相比,边缘地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边界的尺度差异:
精尺度边界:道路和相邻局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
中尺度边界:中尺度地形及长期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边界(如流域边界或大面积农田及果园之间的边界);
粗尺度边界:景观、气候区、生物区边界 边界与边缘(3):2 边缘发育及调控机制
边缘的结构一般受到四类动力学机制的塑造作用,既小气候、土壤、动物和人类。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边界地区的宽度、高度和长度。1)小气候:光照、温度、蒸发、风特征等;
2)土壤:土壤的性质、发生和发展、水分含量、矿物养分含量等(差异形成原因:两边土地利用方式、微气候特点、生物特征、特定人为活动等); 3)动物:种类、分布、捕食等; 4)人为活动:生产和管理。边界与边缘(4):3 边界的功能(1)
斑块的边界功能类似于细胞膜的功能(小分子传输、大分子选择性传输以及能量损耗性传输等),景观斑块边界的功能大致可以物化成五个部分:生境功能、滤网功能、通道功能、物种源功能以及汇的功能,这里重点探讨生境功能和滤网功能。
1)生境功能;主要影响边缘物种的种类、丰度、密度和生物量。
A.边缘生境与内部生境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B.边缘地区的生物种类多为景观内部的常见种,一部分为仅在边缘生境中出现的生物种类,很少有稀有种类出现在边缘生境中;
C.边缘生境中的生物种类主要为边缘种和多生境物种; 2)滤网功能:主要影响景观内的各种生态流的流量和流速。
A.景观内的各种客体(种子、颗粒物、生物量、热量)主要通过六种方式进行移动,即风、水流、飞翔动物、陆地动物、人和机械。
B.景观内的客体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群体移动(如风和水流);另一种为个体移动,如野生动物和人的移动等。
C.边界对于景观中的群体移动影响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如文丘里效应)。
D.边界对于个体移动的影响则表现为明显的选择倾向。边界与边缘(6)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基质和斑块的相互作用为例,可观察到四种显著的生态过程: 1)基质对斑块施加的影响; 2)斑块对外界影响的抵抗; 3)斑块自身的稳定作用; 4)斑块对基质的扩散性影响 5 边界的宽度和曲度(1)1)边界的宽度
边界的宽度一般受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影响,并与边界的发育时间和计量标准接系。A.作用力的方向;B.发育时间;C.计量方式和研究目的 2)边界的曲度
边界的曲度何以利用两点之间的实际边界长度与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之间的比值来衡量。自然起源斑块边界的曲度一般应大于人类起源的斑块类型,所以直线型边界一般与人类的城市化过程密切相关。
★在野生动物管理研究中,有如下关于边界曲度的研究结论:
A.斑块内有两个物种沿垂直方向进行扩散时,易于形成曲度较大的边界; B.沿着边界进行的生物运动将随着边界曲度的增加而减少; C.边界曲度增加时,导致跨越边界的生物运动数量的增加; D.大型野生动物趋向于利用直线型边界。
★边界的曲线形状大致有8种类型:浅突起、突起、直线、浅凹型、凹型、夹角型、微波动和大幅度波动。
★物种在跨越不同曲度边界运动时能够观察到显著的半岛效应和管道效应。6 边界的变化
斑块边界的变化可以通过边界的形状来判断,一般情况下,突起边界意味着扩张边界,而凹陷型边界则意味着收缩边界。而圆形斑块可能是扩张斑块,也可能是收缩斑块。不同斑块的斑块边界变化情形亦不相同,残遗斑块的边界具有扩张的趋势;干扰斑块则可能会收缩;环境资源斑块的边界一般比较稳定,而引入斑块的边界变化趋势则比较复杂,取决于人类管理工作的维持强度和水平。
四、斑块的形状
1)斑块形状研究的意义:
A.斑块的形状可以综合反映内外界条件对于斑块发育的影响,B.不同形状的斑块对于景观中的生态流亦具有不同的意义,C.同时斑块的形状对于斑块的动态变化具有显著影响。2)斑块形状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A.斑块起源对斑块形状的影响;B.斑块形状的功能和动态效应; C.斑块的形状分析方法。3)斑块的形状与功能联系的一般法则:
A.圆形斑块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具有最高的效率;
B.卷曲形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的效率; C.网络性的斑块结构有助于动植物在斑块内的移动。D.斑块形状差异直接影响斑块内外部生境的分割比例。第三讲 景观组分(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重要的线形要素,它能把景观内部各组分间的生态应力有效地从主体传授到受体上去。跨越景观的廊道,还能把地域范围内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去。
一、廊道的功能
1)保护功能:建造防护林带、各种人工渠道、道路、绿篱和田埂等; 2)传输功能:物质传输、能量传输、物种传输;
3)资源功能:生物能源、食物、其他生物资源(木材)等;
4)美学功能;几乎所有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联系在一起,这种双重反向作用决定了廊道在景观内的独特功能位置。
二、廊道的起源
1)干扰廊道:是由各种带状干扰所形成的廊道,例如线性采伐作业、道路的修建以及某些断层区域;
2)残遗廊道:一般是由基质内干扰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如森林砍伐后留下的带状林带,穿越农牧交错带大片农田两侧所形成的特殊植被带均是残遗的植被群落;
3)环境资源廊道:是由环境资源的空间线性异质性特征所形成的廊道,如河流廊道或山脊线等;
4)种植廊道:由人类特殊目的的种植活动而形成的廊道,如农田防护林和道路两边的植被带等;
5)再生廊道:是指受到干扰地区再生的植被所形成的廊道,例如沿着一些栅栏或铁丝网形成的特殊廊道类型。
三、廊道的稳态维护
1)廊道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2)廊道内部生物类群的稳定性;
3)廊道外部斑块的稳定性;4)人工维护性管理投入;5)两侧人类活动特征。
四、廊道的结构 1.廊道的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描述参数主要有曲度、结点和间断区特征。1)廊道的曲度:就是指廊道在空间的蜿蜒程度。
★生态客体在廊道内运动时,对廊道曲度有不同需求,主要包括安全型和效益型两种。决定廊道曲度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A.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对资源廊道的约束作用较强;
B.区域人文活动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对道路廊道的影响明显;
C.生态保护和美化方面的考虑;对防护林和城市带状绿地系统的影响比较突出; D.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道路建设成本方面的考虑使道路建设一般遵循最短距离法。2)廊道的结点:廊道中的局部膨大部分被称为结点。
A.廊道中的结点对于内部的生态流而言通常具有中继站的功能; B.两条廊道交叉地区通常形成结点;
C,河流的突起部分往往因新河滩的不断形成,而形成结点,有时会发育串珠状节点。3)廊道的间断区:廊道的间断区是指廊道的生物部分在空间的不连续地段。A.廊道间断区形成达原因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
B.廊道间断区可以利用数量、累积长度、风险权重或连接度等概念进行评价。2.廊道的内部特征
1)多数廊道都包含一个中心带,两侧各有一条边缘带。
2)廊道的高度与基质高度的差异对于廊道边缘效应的宽度有显著影响。3)廊道内部的结构差异还可以显著地表现在小气候差异上。
4)由于廊道通常可以在景观内延伸很长一段距离,所以其生物组成沿着廊道的走向会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来。
五、廊道的类型(1)1.线状廊道 2.带状廊道
由于带状廊道结构相对复杂,故存在着显著的边缘效应。3.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具有其它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河流廊道的主要特点:
A.河流廊道的跨度大,形状条件复杂,如果一侧的高地有连续的森林分布,则往往形成有效的生物迁移通道;
B.河流廊道的发育受地形影响较大,因而常形成复杂的侵蚀和沉积格局,对景观内生态流产生不同的影响;
C.河流廊道通常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发育,这种层次结构因河流廊道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树枝状水系、扇型水系和平行水系等),对景观内的生态流产生不同影响;
D.河流廊道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关系密切,人工改造活动(修建渠道、水坝、引水、限制河流泛滥等)通常可以极大地影响河流廊道结构和功能特征,并产生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不利于生物迁移和养分输送、土壤盐化等)。第三讲 基质
景观构建有两种极端情况:1)景观基质广阔而均匀,各种斑块散布其中,形成一种类似疤痕结构;2)景观是由各种不同的斑块组合而成。现实景观大都界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其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构成比例和空间构型的差异,导致功能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基质的一般特征
基质通常指景观中面积大,连接度好,在景观功能和动态上起着重要作用的组分类型。基质往往呈凹陷型边界将斑块包围起来,当斑块密度比较大时,基质的连接可能是很窄的条带壮区域。
二、基质的判定标准(1)1.相对面积指标
景观中基质的面积通常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在景观功能执行过程中,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控制着景观中的流。面积指标虽然可以作为基质的判别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2.连接度指标
当某一种景观要素连接度较其它现存的景观要素类型高,甚至完全连接并环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那么这种景观要素很可能是基质。
*连接度(connectivity):如果如果某一组分在空间不能分割成两个开放的整体,则此空间是完全连接的。
★基质连接度的特殊功能含义:
A.该元素可以起到一种分割其它景观要素的物理屏障作用。对于那些只适合于在特殊斑块内生存的植物种类,基质的屏障作用更为明显。
B.当斑块面积较大,基质的联系呈细长的条带状时,基质可能起到廊道的作用,便于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换,不过这种功能仅限于那些在基质内生活的物种和部分在斑块内生活的物种。
C.当连接度较高的景观要素环绕其它景观要素,使之成为孤立的生物岛屿时,该要素可以在不同的生物岛屿之间起到一种遗传隔离作用,使得同一景观内不同斑块的生物种群因这种隔离作用而在遗传上出现变异。3.动态控制指标
在自然特色比较鲜明的景观中,基质往往具有种源的功能,它可以通过向斑块输送物种而控制整个景观的动态过程。几个相关问题
1)上述三个指标中,面积指标最好掌握,而动态控制指标则最难评价(有时可能因为时间关系而无法评价,因为生物群落的动态发育周期有时需要以百年来计算),连接度指标界于两者之间。
2)基质对景观动态变化的主导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生物过程上,一些基质类型的主导作用有时会表现成为一种物理作用(如沙漠)。
3)目前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研究中,由于景观碎裂化程度较大,斑块类型多,加上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甚至左右,所以很难判断那种景观要素是基质。
第六讲 景观的整体格局与功能
一、景观的整体结构
景观整体结构研究通常涉及多样性、碎裂化、异质性等重要研究参数,且大多数整体结构描述参数均为典型的空间尺度相关属性特征,因此,景观整体结构研究通常与尺度研究联系在一起。
★景观整体结构细节显示水平与人们观察的尺度水平密切相关。
★景观整体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水平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组分的简单叠加。1 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组分类型和数量构成的复杂性; 景观优势度:是指景观实际的多样性与同样类型组成的景观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水平之间的差异;
景观均匀度:用于衡量景观中组分的数量分布结构的均匀性情况。
景观多样性分析可以通过其他景观属性特征来进行,最常见的属性特征(具有显著类型和数量结构差异)是边界,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一套给予边界特征的景观多样性(复杂性)分析方法。2 景观碎裂化
景观碎裂化通常利用单位面积的组分个体数量(斑块)来加以衡量。碎裂化指标可以用来单独衡量某一类景观组分的碎裂化程度,也可以用来衡量整体景观碎裂化水平。
景观碎裂化通常用于研究对斑块面积敏感的问题,如生境功能问题,景观扩张问题等。3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重点用于描述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差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情况大致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分布格局: 1)聚集分布:导致景观组分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某种景观结构特征(或组分类型)只在一些特殊地段出现。
2)随机分布:导致景观组分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非常均匀的,无显著的空间作用力类型和强度差异。
3)规则分布:意味着景观组分出现的动力学在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则,最后组分也呈显著的规则分布。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景观空间结构的异质性水平大致有两种主要的情形,即大异质性和小异质性差异。
1)大异质性:随着分析尺度的增大,景观异质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成因:背景条件差异不明显,或驱动力因素变化复杂)。
2)小异质性:随着分析比例尺的增大,异质性特征越来明显(背景条件差异明显)。4 常见景观格局
1)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2)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
3)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
4)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
5)特定组合和空间连接:指景观内部有两种以上景观组分呈密切相关(可能是正相关或负相关)。
★聚焦点:三个以上景观组分交汇于一点,通常称为景观的聚焦点。聚焦点在景观内部通常具有重要的节点功能 5 景观对比度
景观对比度反映的是景观内部组分性质的反差的量度,根据对比度水平的差异,可以将景观分成高对比度景观和低对比度景观两种不同的类型。1)低对比度景观(结构):景观组分类型简单,不同组分之间的性状差别小,相似形程度高(草原、热带雨林和极端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景观类型等)。2)高对比度景观(结构):组分类型构成复杂,或者不同组分类型之间的性状差别大,相似形程度低(城乡结合部、人文景观、农业景观等)。6 景观粒度
粒度是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这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通常的景观分析中,斑块平均面积小于1ha时一般为细粒度景观;1-100ha之间时为中粒度景观;大于100ha时为粗粒度景观。7 特殊结构
一些在景观中偶然出现的组分类型和结构组合往往被称为特殊结构。这些特殊结构可以为景观整体结构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二、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功能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自身的功能描述方式和特色研究范式。1 景观功能的自然观
把景观生态功能归结为各种生态流的实现。
生态流类型:能流、物流、物种流
运动载体:风、水流、飞翔动物、陆地动物、人和机械
研究内容:生态流的运动特征,如流量、流速及时空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景观组分对于生态流实现过程中的作用。2 景观功能的社会人文观(1)在考虑生态学特色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为活动的具体需求,将景观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现实化,如de Groot(1992)关于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功能的描述。
★自然观点可以为景观功能分析建立比较符合科学要求的分析内容及研究范式,但功能的具体指向不明确,特别是针对与人为活动联系密切的景观而言,这种研究方法很难得出对人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直接成果。
★人文观点尽管可以有很明确的功能表现形式,但内容无法形成景观生态学自身的鲜明特色。这是关于形式与特色的一个显著悖论。
1.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海岸保护与防洪,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固定生物能,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提供生物控制,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 2.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娱乐与旅游,自然保护 3.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基因资源,建筑原材料,生物化学机质,能源(燃料、太阳能等),观赏资源(如黑珊瑚)4.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精神或伦理信息,历史信息,文化或艺术激励,科学或教育信息 第七讲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本法则 1 Risser(1983)(1)
1)格局—过程关系普适性原理: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关系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或特殊的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
2)格局—尺度共性原理:对于景观生态学在一个空间或时间尺度上问题的理解,也许会受益于对格局作用在较小或较大尺度上的实验与观察。
3)过程—尺度差异原理: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尺度上,生态学过程的作用或重要性将发生变化。因此,生物地理过程在确定局部格局方面也许相对来讲是不重要的,但对区域来讲可能会起主要作用。
4)物种—尺度差异原理:不同物种和物种类群(如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活动;因此在一个给定尺度上的研究,对不同的物种或物种类群的分辨性可能是不同的。每一物种对景观的观察和反映也是独特的。对于一个种来说均质性的斑快对于另一个种可能是相当异质性的。
5)尺度变化原理:景观尺度是由具体的研究目的或确切的经营问题的空间尺度或大小来定义的。假如一个研究或经营问题主要涉及一个特定的尺度,那么在更小尺度上出现的的过程与格局并不总是可以被观察到,而在更大尺度上出现的过程与格局则可能被忽略。Forman(1986)(1)
1)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是异质性的,物种、能量和物质在斑快、廊道和基质之间的分布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因此,景观在这些结构性景观要素间的物种、能量和物质流动方面有功能性的差异。
2)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多样性减小稀有内部物种的多度,增加边缘种及需要两个以上景观组分(生境)的物种的多度,并提高所有潜在种的共存机会。
3)物种流动原理:物种在景观组分之间的扩张和收缩既影响景观的异质性,也受景观异质性的控制。4)养分再分布原理:矿物养分在景观组分之间的再分布速率随这些组分中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5)能量流动原理:热能和生物量通过景观各组分边界的速率随景观异质性的增加而增大。
6)景观变化原理: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着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而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异质性。
7)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斑快的稳定性可能以3种明显不同的方式增加:①趋向于物理系统稳定性(以没有生物量为特征);②趋向于干扰后的迅速恢复(存在低生物量);③趋向于对干扰的高度抗性(通常存在高生物量)。
1)景观与区域:一系列地方性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相混合,在一个地区重复出现,就构成了景观。在更大尺度上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对比性强、粗粒度格局的基本结构单元。
2)斑快—廊道—基质:景观中斑快、廊道和基质的组合或结构格局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其格局和过程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3)大型自然植被斑快:大型植被斑快是景观中唯一可以保护水源和相互沟通的水系网络,使多数内部物种得以生存,为许多大栖境脊椎动物提供核心栖息地和庇护所,并允许有近自然状态干扰的一种结构。可以设想,最优景观是由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快所组成的,并由分散在基质中的一些小斑快所补充。或者,小斑快的功能也可以由基质中的小廊道来实现。
4)斑快形状:为完成斑快的几个关键性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狭窄的指状凸起,且其延伸方向与周围流的方向相一致。
5)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物质运动或流的速率随着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小,但同类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减小得较慢。
6)碎裂种群动态:对于孤立斑快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快的增大而减小,其重新定居的可能性随着廊道、中继站、合适的基质生境或较短斑快距离的存在而增大。
7)景观抗性:空间要素,尤其是障碍、通道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决定着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和运动。
8)粒度大小: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大型斑快生态效益的获得,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多生境物种,并提供较广的环境资源和条件。
9)景观变化:土地被一些次序上相互重叠的空间过程所改造,它们造成了生境的丧失和孤立,但另一方面又会对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孔隙化、分割、碎裂化、收缩和消失是土地变化的5种基本过程。
10)镶嵌序列:在少量基本镶嵌序列中,土地生境的可适性变得越来越小,最佳的生态转换是从边缘开始,呈平行条带状逐渐推进,而在这种格局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就会引出一个“最佳生态序列”。
1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快,这就是有人类活动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
12)必要格局:自然保护中生态效益无可替代的最首要格局,是一些大型自然植被斑快,保护水道的宽阔绿色走廊,供关键物种在大斑快之间运动的连接通道,以及发达地区提供自然异质性的小斑快和廊道。
其中:
1)~2)为景观与区域方面的一般法则;
3)~6)为斑快与廊道方面的一般法则;
7)~10)为斑快方面的一般法则;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假植
2、模纹花坛::
3、促成栽培:
4、换盆:
5、冬性花卉: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低温温室白天最适温__℃,最高不超过__℃,夜间最低不低于__℃。
2、写出三种直根性花卉__、__、__,这些花卉在移植时要注意 __。
3、高温温室白天最适温__℃,最高不超过__℃,夜间最低不低于__℃。
4、耐阴类花卉宜陈设在室内____,生长季可在室内陈设____ 月,休眠期在室内陈设 ____月。
5、分别写出三种夏秋分化类型的花卉____、__、__、和四种春夏分花
类型的花卉___、__、__、__。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Х(每题4分共20分)
1、春植球根花卉的种球采后要经过冬贮,秋植球根花卉种球采后要经过夏。()
2、不同花卉对肥料的敏感程度不同,如兰科植物杜鹃、山茶;属于对肥料不敏
感的类型,而香石竹、菊花、天竺葵是属于对肥料敏感的类型。()
3、原产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花卉,由于离赤道近,因此多属于长日照花卉,而原
产在温带地区的花卉由于离赤道远,多属于短日照的花卉。()
4、一般耐寒力强花卉,耐热力弱,相反耐寒力弱的花卉,耐热力强。()5百合、大丽花、美人蕉的种球要求干燥贮藏,而郁金香、风信子、水仙种球要求湿润贮藏。()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根据室内陈设的盆花对光照要求不同可将花卉分为哪几类?每一类在室内怎
样陈设和养护管理?
2、花卉栽培的环境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环境条件对花卉栽培具有何种意义?
3、极端高、低温对花卉的影响如何?
一、名词解释:
1、园林花卉:适用于园林和环境绿化、美化的观赏草本植物。
2、春化作用:最初的定义只指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对发芽种子给予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但其后不仅对发芽种子,还指对生长的植物给予低温处理也能促进花芽形成。
3、球根花卉:是指根部呈球状,或者具有膨大地下茎的多年生草本花卉。
4、长日照花卉:这类植物要求较长时间的光照才能成花。否则在较短的日照下,便不能开花或延迟开花。
5、宿根花卉:是指能够“冬眠”的花卉,翌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发生长、开花结籽的花卉。
6、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7、促成和抑制栽培:使花期较自然花期提前的栽培称为促成栽培,即催花。同促成栽培定义类似,使花晚于自然花期开放的栽培称为抑制栽培,也叫延花。
8、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称为温度三基点。
9、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是通过亲本产生雌配子子房和雄配子花粉,相互杂交受粉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的方法。大多数作物的生产是以有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的。
10、营养繁殖:是指由植物体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或某种特殊组织产生新植株的生殖方式。
11、种子寿命:指种子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期限。即种子能存活的时间。
12、花期控制:花卉生产中,为配合 市场需要,经常使用人工的方法,控制花卉的开花时间和开花量。常采用控制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措施,计算好播种·扦插·修剪·打顶的时间,适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满足花卉的开花和成花的要求,达到花期调控的目的。这是盆花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二、填空:
1、中国十大历史名花有 菊花、梅花、牡丹、兰花、月季、杜鹃花、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2、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切花是
菊花、非洲菊、唐菖蒲、月季、香石竹。
3、我国各地的著名花卉有洛阳 牡丹,云南 山茶,漳州 水仙,河南鄢陵 腊梅,吉林长春 君子兰。
4、依植物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将其分为 冬性、半冬性、春性花卉 等三类。
5、依植物对光周期长短的要求将其分为
长日照、短日照、日中性 等三类。
6、依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将其分为 阴性、阳性、中性 等三类。
7、依植物对水分的要求将水生植物分为
沉水、浮水、挺水 等三类。
8、地球上不同的气候类型有 中国气候型花卉、欧洲气候型花卉、地中海气候型花卉、墨西哥气候型花卉、热带气候型花卉、寒带气候型花卉、沙漠气候型花卉 等七类。
9、花卉栽培的保护地类型主要有 温室、荫棚、风障、冷床、温床、冷窖、塑料大棚 等。
10、温室依应用目的分为 观赏温室、栽培温室、繁殖温室、促成温室、科研温室 等四类。
11、温室依建筑形式分为 土温室、砖木结构温室、钢架混凝土结构温室、钢架结构温室 等。
12、温室依温度的高低分为 高温温室、中温温室、低温温室、冷室 等四类。
13、春(秋)播花卉 春天 播种,夏秋 开花,冬天 死亡。
14、春(秋)植球根花卉 春天 栽植,夏秋 开花,冬天 休眠。
15、常见的春(秋)播花卉有 太阳花、一串红、千日红、含羞草、向日葵 等。
常见的春(秋)植球根花卉有
郁金香、风信子、水仙 等。
16、花卉种子直径大于 5 mm的为大粒,小于 0.9 mm的为微小粒,在2~5 mm 之间的为中粒,在 1~2 mm 之间的为小粒。
17、大粒种子一般用 条播 法播种,覆土厚度为 种子厚度的3倍 ;小粒种子一般用 撒播 法播种,只镇压,不覆土。
18、花卉栽植的株行距,一般的,一二年生花卉为 30*40 cm;宿根、球根花卉为40*50cm;木本花卉为 100~200 cm以上。
19.球根花卉根据地下变态肥大的器官及其形态分为(鳞茎)、(球茎)、(块茎)、(块根)和(根状茎)等5类。
20、花期控制的途径有
温度、光照、化学试剂、栽培措施 等4种。
二、单项选择:
1.一年生花卉又称为(C)
A短期花卉B秋播花卉C春播花卉D夏播花卉 2.以下哪一种花卉不是一年生花卉(D)A雁来红B凤仙花C茑萝D金鱼草 3.郁金香的地下部分属于(A)
A鳞茎B球茎C块根D块茎 4.木薯的地下部分属于(C)
A鳞茎B球茎C块根D块茎
5.以下哪些植物的地下部分属于球茎(B)
A水仙、郁金香、风信子、朱顶红 B唐菖蒲、小苍兰、荸荠、慈姑 C仙客来、马铃薯、淮山、犁头尖 D美人蕉、姜、荷花、鸢尾
6.欧洲气候区冬季气候温暖,夏季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D)
A10~15℃ B25~30℃ C10~20℃ D15~17℃ 7.中国气候型花卉又称为(B)
A大陆东北岸气候型花卉B大陆东岸气候型花卉 C大陆西北岸气候型花卉D大陆西岸气候型花卉 8.在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日照超过一定长度时便不开花或明显推迟开花的花卉,称为(B)
A长日照花卉B短日照花卉C中日照花卉D日中性花卉 9.(A)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A红橙光B蓝光C紫外光D蓝紫光、紫外光
10.花卉生长缓慢,茎杆细、易倒伏,植株叶片易干尖,老叶易黄化,表面出现褐斑,很可能是缺乏(C)。A氮B钾C磷D硫
11.草木灰是将枯枝杂草等烧成的灰,含(B)较多,属于碱性肥料。
A氮B钾C磷D硫
12.无性繁殖所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包括植物的(C A根系B叶片C种子D枝条
13.把种子与湿沙(也可混入水苔)交互层状堆积的贮藏方法叫做(B)
A干燥贮藏法B层积贮藏法C水藏D干藏 14.对球根花卉,通常采用(D)的播种方式。
A条播B扦插C散播D点播
15.影响嫁接成活的第一因素是(A)
A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B嫁接技术和时间C砧木的生长状态D嫁接后的日常管护 16.嫁接的主要方式不包括(A)
A捆接法B靠接法C劈接法D插接法 17.温室是(C)
A冬季设在苗圃盛行风上风向起防风保温作用的屏障 B花卉栽培设施和设备所创造的环境
C用有透光能力的材料覆盖屋面而成的保护性植物栽培设施 D用于贮藏植物营养器官或植物防寒越冬的地下设施 18.根据温室的应用目的可分为(A)
A观赏温室、栽培温室、繁殖温室、人工气候温室 B地上式、半地下式、地下式
C土温室、木结构温室、钢结构温室
D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室、硬质塑料板温室 19.使花期提前的花期控制方法称为(B)
A促成抑制栽培B促成栽培C抑制栽培D催延花期
20.花卉的株高控制,除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外,还常用(C)
A光照控制B水分控制C化学控制D药剂控制 21.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ACD)
A花丛、花带 B花境、鲜切花
C花台、花坛、花境D花卉立体应用和专类园 22.根据花卉的生长周期,可分为(ABC)
A一年生花卉B二年生花卉C多年生花卉D宿根花卉 23.以下植物地下部分属于鳞茎的有(AD)
A郁金香、风信子B马铃薯、淮山 C姜、荷花D水仙、朱顶红
24.墨西哥气候区(热带高原气候型)主要包括(ABCD)
A热带及亚热带高山地区B 中国云南省
C非洲中部高山地区D墨西哥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25.热带气候区的气候特点是(BD)
A夏季白天长,风大
B周年高温,温差小,离赤道渐远则温差增大
C周年降雨量极少,干旱干燥,温差大,多为不毛之地 D雨量大,分为雨季和旱季;也有全年雨水充沛区 26.根据水生花卉的生长习性,又可分为(ABC)
A挺水花卉B浮水花卉C漂浮花卉D潜水花卉
27.室内花卉是从众多的花卉中选择出来的,适应室内(ABCD)环境的一类花卉。
A低光照B低空气湿度C温度较高D通风差
28.中国气候型因为冬季气温高低不同,可分为(BC)
A高温型B温暖型C寒冷型D冷凉型
29.根据球根花卉地下变态器官结构特征,可分为(BC)等五类。
A鳞茎、球茎、球根B鳞茎、球茎、块茎C根茎、块根D块茎、块根 30.温度三基点指的是植物生长的(ACD)
A最高温度B存活温度C最低温度D最适温度 31.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BC)
A影响花芽分化B影响花蕾发育和着色 C影响根系的发育和种子的发芽力 D影响花卉的营养生长和形态建成
32.光照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ABD)三个部分。
A光照强度 B光照亮度C光照长度D光的组成 33.以下哪些关于长日照花卉的描述是正确的(AD)
A在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日照短于一定长度便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时间 B在24h的周期中有一定时间的连续黑暗才能形成花芽 C在自然栽培条件下,通常在深秋与早春开花 D光照时间愈长,开花愈早 34.短日照花卉的特点有(CD)
A在短暗期或连续照明条件下促进开花
B用人工方法延长光照时间可使这类植物提前开花 C日照超过一定长度时便不开花或明显推迟开花 D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 35.扦插常用的生长激素有(BCD)
A萘甲酸B萘乙酸C吲哚丁酸D吲哚乙酸
36.关于扦插技术要求,描述正确的有(ABCD)
A大多数种类的插穗在20—25℃的温度下最易生根 B通常选择植株生长初期和中期进行扦插较为合适 C插条以半木质化枝条为佳,剪口应做斜口处理
D富含汁液的品种,扦插前适当干制、草木灰裹口或沸水烫切口,以免感染 37.分生繁殖的种类有(ABCD)
A分株、分球B分根蘖、走茎C分吸芽D分珠芽及零余子 38.当前,温室花卉生产发展趋势主要有(ACD)
A大型化、现代化B季节化、规模化C工厂化、专业化D节能化 39.常用温室加温系统有(AD)
A热水采暖系统、热风加温系统 B自然通风、微雾系统
C遮荫系统、水帘风扇强排风系统 D红外线加温系统、烟道加热系统
40.影响植物开花的内因是(AD)
A植物的营养生长状态、养分的积累 B植物所处的生长环境因子
C温度、光照、土壤条件、水分,肥料等 D遗传性、内源激素条件
41.温度在影响植物成花方面的作用主要有(BCD)
A花芽形成、花蕾成熟B花芽分化、花芽发育 C打破休眠、春化作用D 影响花茎的伸长
42.要控制花卉的株高,可采用的物理方法有(ABCD)
A提高光照强度、调节光周期B风、震动或抚摸 C水分胁迫、营养胁迫D限制根系
五、判断题
1.宿根花卉地下根茎部分形态正常。()√
3.块茎是植物的地下变态茎。茎肥厚,外形不一,多近于块状;根系自块茎顶部发生,表面分布一些芽眼可生侧芽。()×
4.鳞茎植物的部分叶片变成肥厚多肉的鳞片,着生在鳞茎盘上。()√
5.寒带气候型花卉因受到紫外线照射强,花色多为蓝紫色。()√
6.漂浮花卉的根系生长在泥土中,茎叶漂浮在水中。()×
7.花卉的原产地不一定是该种的最适宜的分布区。()√
8.室内植物需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补充肥料,观叶植物以氮肥为主。()√
9.花朵品质下降,种子成熟时间延长是植物缺钾的表现。()×
10.孢子繁殖除适用于蕨类植物外,也可以用于很多其他植物的繁殖。()×
11.无性繁殖繁殖系数较大,植株根系分布浅,无主根或主根不发达。()×
12.用种子繁殖荷花时,常常需要刻伤或挫伤种皮。()√
13.温床和冷床均能够使花卉提早播种、提早开花。()√
14.紫砂盆用紫砂泥制成,美观精致,又有微弱的透气性。()√
15.塑料盆 价格便宜,外形多变,透气性好,但易老化。()×
16.使花期提前的称为抑制栽培。()×
17.光照/光周期对花的形成起着最有效的作用。()√
18.长短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要求短日照,而开花则要求长日照条件。()×
六、简答题
1.简述花卉在园林中的主要作用(1)构成人工植物群落。
(2)具有精神、卫生防护的功能。(3)在美化环境中有重要作用。(4)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5)园林应用方便。(6)应用方式灵活多变。
2.简述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花卉生产管理有待加强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合作与互动性差,生产技术落后、花卉商品质量不高,花卉生产产值偏低。(2)花卉产业的投入不足,加工技术落后 产业国内投入力度不一,沿海城市投入相对较高。高附加值产品、花卉加工技术还不成熟。(3)花卉品种研发不足、保护不力缺乏国产高档花卉品牌。育种技术落后。(4)花卉销售网络有待完善。花卉市场价格起落幅度大,销售种类结构不合理。
3.举例说明不同花卉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
光周期指一日中日出日落的时数(日照长度)或指一日中明暗交替的时数。
1)长日照植物:要求光照在14到16小时一日才能开花,所以可以控制开花,二年生的秋播花卉(春夏开花)多年生早春开花的都是长日照植物,如瓜叶菊、紫罗兰、锥花福禄考。
2)短日照植物:要求8到12小时一日的短日照就可以促进开花,秋季开花的一年生春播花卉和多年生花卉多属此类,如波斯菊、九重葛、一品红、菊花、蟹爪兰、3)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的适应范围广,10到16一日均可开花,如大丽花、月季、香石竹、扶桑、非洲菊、矮牵牛、仙客来、花烟草等
4.根据Miller和日本塚本氏的分类,全球分为七个气候区,分别对应哪几类花卉?(1)中国气候型花卉(大陆东岸气候型花卉)(2)欧洲气候型花卉(大陆西岸气候型花卉)(3)地中海气候型花卉
(4)墨西哥气候型花卉(热带高原气候型)(5)热带气候型花卉(6)寒带气候型花卉(7)沙漠气候型花
5.简述地中海气候型气候,及主产花卉的特点。
气候特点是自秋季至次年春末为降雨期,夏季极少降雨,为干燥期,冬季最低温度为6~7℃,夏季温度为20~25℃。
因夏季气候干燥,多年花卉常成球根形态,以防水分损失。是世界上多种秋植球根花卉的分布中心。原产的一二年生花卉耐寒性较差。
6.简述沙漠气候型气候特点及主产花卉类型,并举出3种代表花卉。
气候特点:周年降雨量极少,干旱干燥,温差大,多为不毛之地。夏季白天长,风大。
该区是仙人掌科植物和多浆植物主要原产地区。
代表花卉有:芦荟、伽蓝菜、点纹十二卷、仙人掌、龙舌兰、霸王鞭、光棍树等。
7.简述球根花卉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球根花卉分布很广,原产地不同,所需要的生长发育条件相差很大。
(1)对温度的要求:春植球根,生长季要求高温,耐寒力弱;秋植球根,喜凉爽,较耐寒,但种类间的耐寒能力差异也很大。
(2)对光照的要求:除百合类、石蒜类有部分种耐半荫,大多数喜欢阳光充足。(3)对土壤的要求:大多数喜欢中性至微碱性土,要求排水良好的有保水性的土壤。(4)对水分的要求:土壤中不宜有积水,否则容易使地下部分腐烂。
8.试比较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优缺点。(1)有性繁殖
优点:繁殖量大,方法简便,所得苗株根系完整,生长健壮,寿命长。种子易于携带、流通、保存和交换。通常认为种子不携带病毒或病菌。
缺点:新个体兼有父母本的性状。变异性大。注重选择和提纯是种子繁殖的特点。(2)无性繁殖
优点:可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早开花。
缺点:繁殖系数较小,植株根系分布浅、无主根或主根不发达。
9.列举种子播种前处理的常用方法。1)浸种:适用于发芽缓慢的种子。
2)刻伤、挫伤种皮:用于种皮厚硬的种子。
3)去除法:去除影响种子吸水的附属物外壳、粘液、绒毛等。4)药物处理
5)酸、碱处理:浸种后须洗净方可播种。
6)冷藏或低温层积处理:将种子在2~5℃的温度下处理2一3周,或在秋季用湿沙层积 法处理种子,完成春化作用,越冬后播种。
7)拌种:在播种前将种子与肥料、农药、菌肥等拌和。
10.与露地栽培相比,保护地具有哪些特点? 1.需要保护设备;
2.设备费用大,生产费用高;
3.不受季节和地区限制,可以周年生产; 4.产量可成倍增加。5.栽培管理技术要求严格
6.生产和销售环境之间紧密衔接 7.生产和销售环节之间要紧密衔接
8.保护地通常与露地栽培配合使用,以露地为主。
11影响花卉生长的环境因子有哪些,并以光因子为例简述其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要点: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空气、营养元素等。
光因子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花卉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光照强度,如如花卉重要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就有最适光强的需求。光照强度还影响种子萌发、花器官的发育和生长、植株的形态以及花色等,不同的花卉适应于原产地特定的光照强度形成特定的生态类型,如阳性花卉、阴性花卉和中性花卉。
光照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花卉的分枝习性、地下球根的形成、器官的衰老、脱落和休眠,而且是某些花卉成花的重要影响因子。许多花卉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方向转变过程中,花芽分化的诱导需要特定的光周期作用,因而形成了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中性花卉等生态类型。有些种类在后期花蕾的发育以及开花也对光照强度和光照长度有特定的需求。
光质则影响花色以及株高等性状。
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光照强度不适或光照长度不适,都会造成生长发育的不良甚至不能正常完成生长发育的过程。
12.试述花卉促成和抑制栽培的途径。)温度处理
2)光照处理
(1)遮光处理:在长日照季节里为使短日照花卉开花必须遮光。
(2)加光处理:在短日照季节使长日照花卉开花或使短日照花卉延迟开花需加光。
3)通过调整栽种期及栽培措施调节花期:
(1)调节播种期
(2)调整栽植期
(3)修剪及摘蕾
(4)控制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