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的工作总结(共9篇)
工作的通知
一、考试时间
2011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如下:
二、报名时间
我省今年继续实行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确认相结合的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时间为8月20日-30日(30日24:00时关闭网上报名系统)。
2.现场报名确认时间为8月31日-9月5日。
三、报考对象和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
2.报考高起本或高起专的考生应具有中等学校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人员。未获得毕业证书者一律不得办理报名手续。严禁在校专科生报名参加“专升本”的考试。
四、报名办法
(一)网上报名
1.登录报名网站主页。考生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成人高考报名平台http://crgk.hbee.edu.cn,点击“网上预报名”进入成人高考报名系统。
2.阅读《信息公告》,了解报名信息,查询招生计划。
3.单击“新用户”按钮,了解报名有关规定和要求。
4.填报个人信息。
5.填报院校志愿。
6.选择现场报名确认点并预约现场报名确认。须特别注意,在哪里进行现场报名确认就在哪里考试。
7.提交报名信息,获取网报号。网报号是考生以后登录、浏览、修改网上报名信息及办理现场报名确认手续的唯一标识,考生务必牢记自己的网报号和密码。
网报时考生必须特别仔细地核对自己填报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如发现错误,须及时在网报系统中修改。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在网上报名预约的时间内,持相关证件凭网报号到自己所选择的现场报名确认点办理现场报名确认手续,包括进行资格审查、电子照相、缴纳报名费用、确认报名信息等。
所有考生都必须进行网上报名,未参加网上报名的人员不得进行现场报名确认。只进行了网上报名而未到报名点办理确认手续的人员当次报名无效。
(二)现场报名确认
考生必须本人亲自到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确认。
现场报名确认流程:考生本人向报名点工作人员领取并填写《2011年湖北省成人高考考生特征证件审核表》(下称《考生特征证件审核表》)——工作人员审核考生报名资格——考生凭工作人员签字的《考生特征证件审核表》交费——工作人员采集考生基本信息及身份证图片并现场给考生拍照——打印《2011年湖北省成人高考考生报名信息核对表》(下称《报名信息核对表》)给考生——考生认真仔细地核对本人的各项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报名信息核对表》和《考生特征证件审核表》一并交报名点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打印带有报名号的《考生报名信息核对表》给考生留存。
现场确认办法:
(1)考生填写《考生特征证件审核表》,并在表中“报考资格审核”一栏中粘贴本人的身份证、学历证明复印件;外省户籍考生还须粘贴文件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如:户口簿,录取花名册或档案管理部门、单位人事部门、街道
居委会、公安机关等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符合优录照顾政策的考生要在“录取照顾资格”一栏中粘贴有关证明、证件的复印件;
(2)进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所需证明、证件材料如下(均要求有原件和复印件,原件审核后还给考生):
①考生本人的二代身份证件;
②报考高中起点本、专科的考生要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考生要有专科毕业证书,专科毕业证书须能在网上查询真伪;
③符合优录照顾条件的考生要有相关证明材料;
持外省身份证的考生除需以上材料外,还须出具以下证明材料:
①身份证号为外省但有本省户籍的考生须出具本省户口簿;
②湖北省内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已获得毕业证书)且未参加工作的外省籍考生,须出具省内高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入学录取名册复印件和档案管理部门证明。
③在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外省籍考生须出具本单位人事部门工作证明、居住地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居住证明和居住地公安机关的证明;
④在鄂结婚定居、购房或长期居住但未获得湖北户籍的外省籍考生,须出具居住地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居住证明;结婚定居的还须出具结婚证及夫妻另一方湖北户口簿的原件和复印件,购房的还须出具湖北省房产管理部门发放的房产证。
证件或证明材料不全的一律不得进行现场报名确认。
(3)考生交费。高中起点本科综合科目50元,其他各科每科25元。
(4)核对考生身份证信息、采集考生身份证图像信息、电子照相。
(5)照相结束后,工作人员打印《考生报名信息核对表》交给考生;考生核对无误后,在《报名信息核对表》上亲笔签名,然后将将《考生特征证件审核表》和《报名信息核对表》一并交给报名点工作人员。
(6)工作人员打印带有报名号的《考生报名信息核对表》给考生留存(考生于9月30日后自行在网上通过网报号和身份证号下载准考证)。
一、简单分析一下在高考语文作文学习中,事倍功半的原因
(一)只重视技法,忽略了思想
大部分考生,在参加高考前,在高考语文作文的领域内,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从审题立意,到文章结构;从宏观的把握,到细节的展现。高考语文作文涉及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历过仔细的思考和系统的学习。如果就某一方面而言,可以说百无挑剔。但是,成绩确实平平,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华而不实,内容空洞。
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绝大部分已接近成年,对于天地宇宙,世间百态,都应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见解是要在高考的作文要求之下完整的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高考语文学考的考查目标,除了考察一个在高中学习三年、连续不断学习十二年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每一位考生心智是否成熟的有效检验。不论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重点应着眼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作文之中的“道”,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文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一篇好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中心要明确,也就是说要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做无病的呻吟。只有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做到义理充分,才能观之有感,读之有思。
但是,部分考生,过多地重视了技巧的培养,忽略了锻炼自己去思考,所以,写出的作文,看似华丽,却禁不起推敲。因此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假大空只敢,得分也不会很高。
(二)思想独到,技法空白
与第一种情况截然相反的就是思想独到,技法空白,导致的得分不高。有一部分考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但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及时地写出来。长此以往,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一类学生,在一个作文要求中能从多个角度立意,并且做出完整的提纲。然而,不注意勤加练习,也不会主动学习写作的技巧,往往是思绪万千,而一字难成。还有的考生平时对素材的积累不够,所以临场作文时,很明确自己要些什么,但是怎么写却成了难题。只能草草了事,应付任务。这样,新颖的立意,独到的见解,完全没办法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很难取得好成绩。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会过于自负,过分重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往往以一种批判的、矫正的、命令的态度和语气进行作文,这样的文章会容易出现假大空、喊口号等弊病,给人以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自然也是不会获得高分的。
(三)中心明确,技法纯熟,价值观不正确
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怕庸才的出现。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论什么基础的考生只要意志坚强,肯下功夫,勤加练习,都会取得满意的成绩。恰恰相反,考生中最怕出现的是成绩优异,思想见解独到,但是价值观不正确的学生。
《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内容项中,对一到四等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思想健康。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蓬勃向上的人生状态。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政治态度。
然而,一部分考生却在自己的高考作文中,描述社会的黑暗面,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更有甚者进行政治攻击。这样的作文毫无疑问,直接是零分。因为参加高考的考生,正处于建立科学的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迷惘的关键阶段。而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艰苦奋斗的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价值观的错误会严重影响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表明其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所以,一旦作文中反映的价值观错误,毫无疑问的就是零分。
二、如何在高考语文作文应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仔细审题,立意明确
在5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作文是不容易的,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这里就要求考生要仔细、认真地审题,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拿到作文的材料,不论作文的材料是漫画、故事、话题,都要先看清楚材料的内容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要对材料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能够准确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汇。比如,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就是核心词汇,材料是对话题的诠释、阐述或者是写出相应的现象。考生进行作文时,要紧抓住话题进行,不要纠结与材料中。接下来,是要有明确的立意。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明确的立意,因为立意会成为这篇作文的灵魂。如果立意不够明确,读者看来不知所云,这篇作文就会成为文字的无机堆积,固然得不到好的成绩。明确立意后,要注意锻炼追求利益的独到深刻。如有一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拒绝平庸为借口,残害生灵、破坏自然、搅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现象,明确提出“这样的拒绝平庸不要也罢”的观点。这所谓反弹琵琶,别出心裁。
但是要注意的是,立意要在明确的基础上追求独到深刻,但是追求独到深刻的立意,不能有所偏颇,一旦偏颇,作文就会跑题,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考生写高考语文作文,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并非为了求异追新,为的是得分。如果不确定自己确立的独到的立意是否合适,那么最好还是写自己熟悉的、容易把握的、有话可说的、能够写出内容来的主题。有时熟悉的立意能够翻出新意,也会收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毕竟是为了得分,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想要是自己的立意明确、独到深刻,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体确切,选材新颖
在确定好立意之后,首先要选择的就是合适的文体。这是先下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考生,在文体选择这个概念上很模糊,不知道选择什么文体,也不知道什么文体适合自己,更不清楚应该选择那种文体把自己的立意完整、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目前,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文时,是选好立意之后,提笔便写。写出的作文似是而非,难以确定问题,又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又像散文,结果往往写成了似是而非的“四不像”,故弄玄虚,不伦不类。其实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各有各的特点。而对于问题的确切选择,一要考虑到那种文体能最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种,以便于水平发挥得最好。
还有一部分考生,找不到自己擅长的文体,就生搬硬套地写议论文,遵循着“三段论”的原则进行写作,生硬死板。形式单一,结构简单,内容空洞,可读性不强。所选论据也不过是对所给材料的展开和演绎。
对于写作文时材料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要追求材料的新颖,但是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因为以搞怪的形式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弄巧成拙的结果,大多得分不高,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得到更低的分值。因此说,作文的选材上一定要慎重。如论据的选择既要追求新颖,以推陈出新,又要具有典型性,不失真实。要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和文学性。
(三)情感真挚,思想健康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实,不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应该是作者内心中真实情感表现在外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所写的都应该是考生自己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每一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全都会强调的。
然而反观考生的作文,很大一部分是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和精神空虚般的呐喊。比如写生活就是“喜、怒、哀、乐”,写友情就是“矛盾——和好——分别——不舍”,些人生就是“天生我才”“人生苦短”等等。不知道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更有甚者是拾人牙慧,而且敝帚自珍。这是评卷中最忌讳的一点。给人的感觉是作文内容空洞,生硬的罗列堆砌,不具备可读性。考生精神空虚,思想匮乏,感情淡漠。得分自然是不会太高的。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应该是我口言我意,我手写我心。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是自己的,要是真挚的。
与之相近的情况就是,一部分考生在写高考语文作文时,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健康。有的考生是求异心理在作怪,以另类的方法来吸引社会的注意。也有一些考生,确确实实对生活进行了思考,但是过于关注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造成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结果。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宣泄心中的不满。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只有请考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要具有健康的思想。
(四)清晰完整的结构,准确优美的语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整体可感,细节耐看,选词准确,语言禁得住品味。
要做到整体可感,细节耐看,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结构要清晰完整。在结构方面,总做周知的要做到“龙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开头要提得起全文,即开头一段要总领全文。一篇作文要写什么、中心是什么、各个部分侧重什么、全文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在开头要有大致的交代,最重要的是要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开头的设计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采用修辞手法入题式、引用名言诗句、整散句变幻式等等,在此不再做过多阐述。与开头相照应的就是结尾段。结尾一定要刹得住、拖得起,采用简洁有力的言语,与开头进行照应,对作文的主题再进行升华。要具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效果。中间部分作为作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要将学过的写作手法进行恰当地运用。此外,作文各部分中心要突出,要紧扣作文主题,各部分之间过渡要自然。
在保证立意明确、文体确切、情感真挚、结构清晰的前提下,语言的准确优美,是整篇作文最大的得分点。写记叙文要注意语言准确、细节生动;写议论文要注意语言犀利睿智,科学严谨;写散文语言要注意清新优美,文学性强。如这位考生的作文“踏着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的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漫长的历程,我祈盼;聆听头上无数伟人的歌唱,我欣然。”(全国满分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语意连贯,情感真挚,气势豪迈。相反的是,很多考生,语言匮乏,表现苍白,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考生就要多看、多读、多学、多写。
高考语文作文的学习,任重而道远,考生要从点滴做起,注重日常积累,增加写作训练。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做到实处,做得扎实。
参考文献
[1]及葳.中学议论文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全国高考作文精选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考 备考复习 积累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高三语文复习如何进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在近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略有所得,不揣浅陋,在此谈点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有人说,学数学似爬楼梯,学语文像捡豆子,这说明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更要重视积累,重视知识的储备,它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我觉得高考复习实际上要以三年的教学为基础,是对三年学习的一个总法和检验,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高三的总复习,还应更重视高一、高二的整个教学,重视积累。
谈到积累,我想还要靠训练,我觉得语文训练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为高考的需要,而更应该体现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素养的需要。训练是必要的,不然高考肯定要吃亏,高考是射门,是临一脚,平时练习是热身赛,如果平时没有刻苦训练,高考肯定考不好,所以我常对学生讲,你不要期望在考试中碰巧碰到你做过的题目,如果那样想,你肯定会失望的。那么平时练习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在热身,在找感觉,找语言的感觉。每次考试后,我很注重考后的整理、消化和吸收,讲评时注意让学生及时积累语言素材和作文素材。我觉得语文基础知识本来就是靠积累得以厚实。比如成语(熟语)的运用、病句类型、近义词使用,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生即使说不出所以然,也能作出正确判断,这就是言语感觉,并不一定要我们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语文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其效果可能比教师讲要好。
语文训练不能代替阅读,也代替不了阅读,高一、高二要阅读,高三仍需要阅读。
读什么?
读教材上的典范文章,读小学、初中、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读《语文报》、读《读者》等,再有时间,还要读读《文化苦旅》等能让人对历史、对生命、对生活思索,回味良久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不少学生虽然上了十多年学,不要读书,不会读书,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激发兴趣让他们了解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意识到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是精神上的,潜在于生命中,是一种精神的美,要改变自己的气质,只有多看书,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怎样读?
与作文结合起来读。强调记笔记,如我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写周记,平时素材的积累是绝不能放松的。我想思想是流动的活水,要经常看书读报,做读书笔记,保持思想的活跃。因为考场作文容不得磨蹭,如果你平时思想不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么考试时势必思维枯竭,语言无味。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美文,和他们一起欣赏一起评议一同感受。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我最爱读的一本书,给你介绍我钟爱的一首小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美好,每次考试我都习惯地提醒一句,请带上“苏轼、泰戈尔上路”,考场作文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那文章肯定就有深度和厚度,也有了思想,而有思想的文章就是美丽的。
因此,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另外,谈到积累,我们还要指出必须防止另一种倾向:重资料,轻教材。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复习资料肯定不少,但不少老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高考不考书上的,于是就将书晾在一边,一些学校甚至不上高三教材。不错,当今高考题大部分来自课外,但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高考考查的词语大都是常用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就出现在课文里。高考要考查使用语言的能力,词语的使用,只能在使用中“活”的状态下学习,而课文正是常用词语使用的范例。辨析病句、上下文衔接和仿写题是考语意模式和语言规则、语感的。组织词句表情达意可以通过适当的语法规则加以强化,但更主要的还是依靠正确的语感积累,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比起复习资料中的选文,语言上无疑更具典范性,所以,认真阅读课文,对于学习语言积累语感是很有效的。
此外,课文是拓宽视野,积淀文化素养的好教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考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中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正是丰富考生文化积累,改善考生认知结构的极好材料。
如哲学随笔,它通俗地解说哲学的任务,述说古今中外先贤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提高考生的思想水平很有帮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以优美的文学语言揭示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可以诱发学生对知识分子处境与使命的深入思索。还有一些文艺学论文,可以帮助考生增强艺术理论修养,积累一些鉴赏诗歌与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方法。语言学论文,对于我们的语言认识和语言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高中三年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丢掉高三教材的学习,高中的语文教育就不完整,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受影响。
有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文章立意深刻,其实作文立意能否深刻,首先不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写作者的认识水平问题,有深刻的思想,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深刻的立意。
如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使人思索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何对现实“不顾”,作者为什么说“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思考这些,才能加深我们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走向深刻。认识水平提高,精神世界丰富了,才可能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去接受高考的挑选。
因此,课文教学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好机会,通过课文我们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接受人类的进步思想,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为阅读与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功夫在课外也在课内,只要我们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就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運用语言的能力,就能在高考中无往而不胜,取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顾振彪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一要讲政治,严格落实招生考试安全政治责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遵守中央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决策部署,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创新倒查追责工作机制。
二要促公平,坚决维护招生考试公平公正。严厉打击替考等舞弊行为,坚决查处“高考移民”等考生资格造假行为,切实加强对自主招生、特殊类型招生违规违纪行为的专项整治工作。
三要抓监管,严肃招生考试各项纪律。要求招生考试战线的广大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坚持高标准、守底线,不折不扣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全面从严治教治考治招,切实把招生考试纪律立起来、严起来、落下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防患于未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大违规违纪和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曝光一起,形成有力震慑。加大问责力度,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问责越重的强烈信号,通过强有力的问责推动政策、制度、规矩落地生根。
四要树诚信,积极营造招生考试良好文化。进一步加大对在校学生的法治警示教育,自觉抵制作弊和替考行为。构建集教育、约束、惩处为一体的高校招生考试诚信体系,从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层面,形成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不想作假的诚信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综合治理考试环境、保障信息通信安全、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加强高考安全保密工作等进行了部署。
6月7日一大早,在考点附近,交警就早早上路,维持秩序,疏导交通。
一辆辆爱心车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放下考生和家长,又匆匆离去。
公交车也推出了新举措,考生凭准考证可以免费乘坐。
考点外,送考的父亲母亲,给孩子背着包,提着水杯,叮嘱孩子不要紧张,仔细审题,认真答卷。要进场了,他们有的与孩子击掌,有的与孩子拥抱,还有的轻轻拍着孩子的肩膀,然后目送孩子进入学校,走向考场。
校园里有醒目的指示牌,有温馨的提示语,志愿服务的老师正面带微笑给学生答疑解惑。
开考的铃声已经打响,但送考的家长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一直守候在校门外不肯离去。他们希望以此来给孩子默默地支持。
上午的考试结束了,家长们把各自孩子接回家,看着孩子吃好饭,督促孩子赶紧午休。家长是不敢熟睡的,怕睡熟了耽误叫醒孩子参加考试。据说,以前有位母亲陪孩子高考,中午休息,母亲和孩子都睡熟了,结果耽误了下午的考试,当年名落孙山。第二年复读,高考的时候父母都来陪孩子,结果三个人都睡着了,又错过了考试,又耽误了一年。直到第三年吸取了教训,中午家长不睡了,才万无一失,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据说高考三天穿衣也是有讲究的:第一天穿红色,叫开门红;第二天穿绿色,叫一路绿灯;第三天穿灰色和黄色的衣服,叫走向辉煌。送考的妈妈一定要穿旗袍,露大腿的那种,叫旗开得胜;送考的爸爸一定要穿马卦,叫马到成功!
还有,说考生拿到试卷以后不要慌,先亲一下,这叫吻过,预示稳过!
这些,虽没有科学依据,但毕竟是良好的祝愿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很多人也都照做了。
第一天考试,不但有高考的学生和送考的老师穿红衣服,就连爸爸的马褂和妈妈的旗袍也是红色的。
唉,高考过后,又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回想起八年前,在儿子高考前的几个月,不敢过多问及儿子的学习情况,担心他因家长的过问而多虑,怕加重他的思想负担,进而会影响到成绩。每周三到学校去看望儿子,上班族的我唯一能为他做的事,就是陪着他一起到校外餐馆开开荤,以美食补补胃,名曰关心,实为想更多地了解儿子的思想动态而又不能直接言表,那种心情真的无法用文字形容出来。到了高考前两天学校统一放假,要求考生在家复习,而儿子为了专心复习却坚持在学校,但学校宿舍条件差,一没空调,二是蚊子太多,整夜无法入睡,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如刀割,让他赶快回家。到了6月7日这一天,我就早早起床给儿子安排好吃的,然后把他要参加高考的准考证、身份证及所需的文具再检查一遍才放心,虽然儿子心很细,这些东西是绝对不会少带的,而我还是坚持再看看少带了什么东西。因考场离家较远,先生开车给儿子送到考场,我们做父母的一句话也不敢多说,担心影响儿子的情绪,我只给儿子一个深情的拥抱,安慰并相信他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他微笑着对我们说,放心吧!然后很潇洒地向我挥挥手走出了家门。高考第一天我在公司上班没有去陪考,但心思早已随着儿子走进了考场,当天中午给儿子安排了一个离考场很近的朋友单位办公室休息,朋友也给儿子准备了一大堆的水果,下午儿子自己走进了考场。高考第二天我去陪考了,也见识了考场外的陪考父母大军,那种心情比考生还焦虑、还难耐,在路边我接到了大堆大堆的高校宣传资料及高考复读班的宣传材料。可怜天下父母心,炎炎的夏日,陪考父母大军分别坐在校园外面大路旁的小树下、马路边的道沿上、商店门前的台阶上,等待考生的凯旋而归,那种心情比等待英雄的心情还强烈。因为毕竟高考是人生大考,对多数人来说也是决定考生命运的人生之考。终于,考生走出考场时,家长们看到的表情真的是丰富多彩:喜悦的、懊丧的、后悔的,无一例外地写在考生们的脸上。总之高考已经结束了,毕竟十二年的辛苦今天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无论结果是否完美,毕竟已经暂告一段落了。
常言道,六月考儿子,七月考老子,八月考票子,我不知是谁总结得如此贴切?最让人焦虑的是等待高考成绩发布的日子,不过在这期间儿子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了,上网、娱乐、找同学出去玩,总之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我们做家长的不想过多地干涉儿子的行为,总之,先让他给自己先放个假吧!等高考成绩出来后就真正的是考家长了,要根据儿子的成绩选择上哪所学校的问题,很严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儿子没有特别的爱好,毕竟不了解什么是热门专业,更不了解目前或未来就业方向,而是家长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社会实际就业现状帮助考生选择学校了,当然有更多的家长根据儿女的喜好选择专业或学院。因为我自己是做经济管理的,也想让儿子选择经济类专业,最终我没有根据儿子的选择,而自行决定帮他也选择了经济专业,但我不知道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这只有看他在大学的学习情况了,因为兴趣也是培养起来的,我相信他会喜欢的,我也相信他能学好这个专业。所以家长给儿女选择学校是最头疼的问题,担心高不成、低不就。因为当时河南考生都是成绩揭晓后才根据成绩填报志愿的,其实这和之前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扎堆报志愿的结果了。当年就是明显的例子,省内院校招人多,报名人就特别多,结果造成了大多数考生高出二本线很多,却没能录取到理想的省内院校,而只有降格上学了。在等待录取通知书到达的时间,依然是焦虑的等待,天天都要关注高考动态,通过报纸查询、上网查询、到高招办查询等多种方式,只有等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才能使家长和考生的心放在肚里。
当然只有亲历过的人才会有如此的感受了。在此了表,与大家共勉,也算一种心情的分享吧!
愿今年的考生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在目前的英语学习与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英语科目高考模式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差
目前英语科目在高考中占150分, 与语文和数学的地位平等。而且由于在中国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很多人在学英语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单词、语法、阅读与理解等,模仿汉英互译和英文作文撰写,甚至占用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的时间,到最后发现自己成为了英语读写方面的行家, 但与外国人交流却存在一定的听说问题。
2. 高考中英语偏科学生在高校选拔 人才中处不利地位
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体制下,只讲分数,不讲分数的实际价值,那么势必对高等院校选拔优秀人才或有专长的人才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些英语偏科但在其他方面具有特长的同学肯定在高考中处 于不利的地位,要么进入二本院校,要么进入三本甚至大专院校,从而埋没专长。
3. 英语学习方式有待改变
从高中学校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会加大英语学习的力度,延长英语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以知识为主,学习方式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主,忽略高中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沦为英语学习的机器。
4. 英语教育成本偏高
家长为了孩子高考英语能考出高分,不惜重金聘请家教或送学生进入英语培训,周末节假日基本围绕着英语作业和英语培训。
二、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的 建议
目前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资料或文献90% 以上都是用英文撰写,英语作为一种现代交流工具,我们暂时还需要学习。针对目前我国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的做法,提几个建议:
1. 英语考试社会化可行
取消高考英语科目,采取多次考试取最好成绩,并且把中学生英语考试纳入社会化考试中,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先进做法,从易到难分为一、二、三、四级等若干等级,等级考试中加大听说考题的权重。全国的高校录取可以规定达到一个等级即可,但“985”和“211”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独立设置英语水平为高于全国水平的某一等级。
2. 谨防高中取消英语科目教学
因为高考取消英语科目,部分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可能缩减甚至取消英语教学课程,更有甚者可能辞退或调离英语教学老师。但总的来讲,英语作为一个交流工具,无论为了工作还是为了出国英语交流,学英语肯定会是一个趋势,不可能完全取消。去英语培训班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多,那么势必会造成社会上大量涌现英语培训部,并大量从高中高薪挖走英语老师,家长学生将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来学习英语。
3. 大学开设英语选修课
一个高中学生的高考满分英语其实只相当于英语国家小学三年级的水平, 上了大学之后学校还需要开设英语选修课,有需要的可以继续学习英语,以便通过英文文献掌握更多的科技信息。其实英语科目的高考成绩与大学其他科目的学习潜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便于掌握英文科技文献而已。
4. 大学毕业与英语成绩脱钩
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大家为了毕业后能拿到毕业证、学位证,都是挤占大量时间来学习英语,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考过英语四、六级没有问题,但对于偏科同学,可能将是花费大年四年一半的时间来学习英语,也不一定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建议取消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与英语成绩挂钩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各方面特长,让学生们在学术道路上各放异彩、百家争鸣。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等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标”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的三大方式之一。
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
那么高考阅读探究题究竟要探究什么呢?2008年《广东省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已明确把“探究”作为考试能力要求进行考查,考查内容是“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同时考试大纲的说明对选考内容作了不同的要求: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合以上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既不是现代文阅读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同时也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考查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的能力。因此,探究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能力层次高,能够全面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新型考题。
二、2007年四省区(广东、山东、宁夏、海南)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分析
既然探究题是新课程标准下现代文阅读的一种新题型,那么在2007年全国首次实行新课标的四省区(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高考中是否得到体现?综合四省区的试题可以看到:不但探究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赋分都相应较高,尤其是海南、宁夏合卷,该题赋分8分。
2007年四省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中共出现了6题探究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广东卷《泥泞》和山东卷《灯火的温情》选自散文,海南、宁夏合卷《林冲见差拨》选自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广东卷的《访钢琴演奏家傅聪》选自新闻的人物访谈,山东卷的《梦碎雅典》选自新闻的人物通讯,海南、宁夏合卷《叶圣陶在四川》则选自人物传记。
不管是文学类的探究题,还是实用类的探究题,其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题目设计体现了对考生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在回答这类题的时候,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因此题目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但又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却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据说,国家命题组对宁夏、海南卷小说探究题评价很高。该题就《林冲见差拨》一文而命:“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镇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这道题确实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不管是从林冲现实的角度去分析,还是从林冲的整个人生经历去看,所选文段虽能基本分析出答案,但还得从《水浒传》小说整体去把握,那么探究的结果就会更准确些。这里也反映出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阅读的问题,为什么平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著。
话又说回来,严格说这道题也还是一个人物身份和性格把握的问题。
再如,宁夏、海南合卷关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探究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这一道题,题目中就标明了“探究”二字,但仔细思考下,探究的味道不是很浓,回答的问题好像文言文阅读中的“全都表现人物某一特点的一项是”这种试题,考生只要以文解题,从全文中概括出要点就可以了。
所以,就有人这样说,2007年四省的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中的探究题,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还有一个颇大的距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那么2008年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将会不会有个新的突破呢?
三、如何区分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
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例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表面看“这是重复吗?”一问,好像可以从两方面回答,似乎有点探究味道,但实际上是不是呢?
考试大纲对必考现代文阅读的要求:1.理解;2.分析综合。也就是说在解答这类题时只要求对文本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中心、结构的把握,没有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对这题的解答就不能从两方面来回答。说的明白点,必考现代文阅读题考的不是主观题,而是客观题(虽然是通过文字回答问题,实际上所有答案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反如果答“重复”,不管你怎么自圆其说,都是不能得分的。
所以探究题区别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在于:
1.一般现代文阅读题,答案往往就在文中,只要求根据文本内容发现、筛选、整合、理解和鉴赏。而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结合哲学、思想、艺术各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2.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探究题规定死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四、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要解答好探究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要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由于回答这类题字数要求不多,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让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所得的意义。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阅读,对作品丰富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2.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地强调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在论证时,让有个性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
3.需要掌握文学评论的一般知识。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其实质就是一道小型的文学评论题,例如,“对散文主题的评论,就要注意不同样式的特点,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常常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抒情散文要求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同时还要注意考察作品的精神境界,而散文的精神境界体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作品中的人生观念和是非观念、情绪内涵和格调、意境的开阔程度以及立意的深远程度等”。考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在阅读作品时就能对题目有一个明确的解读方向,不会漫无边际。
总的说来,探究题是高考中的一种新型试题,从2007年四省区试卷的探究题看,起点还不是很高,得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怎样加强探究训练,逐步适应已经开始出现并有可能不断提高要求的探究测试呢?探究题探究的主要是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内容,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这些不要以为就是一种技艺,只要临阵磨枪就能收到一定成效。探究训练的重点,除不能离开文本本身、文本背景以及文本自身特有的解读规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平时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表示方位的介词:
in, to, on
1. in 表示在某地范围之内。
Shanghai is/lies in the east of China.
上海在中国的东部。
2. to 表示在某地范围之外。
Japan is/lies to the east of China.
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面。
3. on 表示与某地相邻或接壤。
Mongolia is/lies on the north of China.
蒙古国位于中国北边。
2
表示计量的介词:
at, for, by
1. at表示“以……速度”“以……价格”。
It flies at about 900 kilometers an hour.
它以每小时900公里的速度飞行。
I sold my car at a high price.
我以高价出售了我的汽车。
2. for表示“用……交换,以……为代价”。
He sold his car for 500 dollars.
他以五百元把车卖了。
注意:at表示单价(price) ,for表示总钱数。
3. by表示“以……计”,后跟度量单位。
They paid him by the month.
他们按月给他计酬。
Here eggs are sold by weight.
在这里鸡蛋是按重量卖的。
3
表示材料的介词:
of, from, in
1. of成品仍可看出原料。
This box is made of paper.
这个盒子是纸做的。
2. from成品已看不出原料。
Wine is made from grapes.
葡萄酒是葡萄酿成的。
3. in表示用某种材料或语言。
Please fill in the form in pencil first.
请先用铅笔填写这个表格。
They talk in English.
他们用英语交谈。
4
表示工具或手段的
介词:by, with, on
1. by用某种方式,多用于交通。
I went there by bus.
我坐公共汽车去那儿。
2. with表示“用某种工具”。
He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stone.
他用石头把玻璃砸坏了。
注意:with表示用某种工具时,必须用冠词或物主代词。
3. on表示“以……方式”,多用于固定词组。
They talked on the telephone.
他们通过电话进行交谈。
She learns English on the radio/on TV.
她通过收音机/电视学英语。
5
表示关于的介词:
of, about, on
1. of仅是提到或谈到过某人或某事。
He spoke of the film the other day.
他前几天提到了这部影片。
2. about指“关于”某人或某事物的较详细的情况。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你能告诉我关于你自己的事情吗?
3. on指“关于”学术性的或严肃的事。
It’s a textbook on the history of china.
它是一本有关中国历史的教科书。
6
表原因或理由的介词
for, at, from, of, with, by, because of
1. for表示原因,与sorry, famous, punish, praise, thank, blame连用。
I am sorry for what I said to you.
我后悔不该对你讲那些话。
2. at指情感变化的原因,意为“因听到或看到而……”。
He was surprised at the news.
听到这消息他大吃一惊。
3. from指“外在的原因”,如受伤、车祸等。
He died from the wound.
他因受伤而致死。
4. of指“内在的原因”,如病、饿等。
The old man died of hunger.
老人死于饥饿。
5. with指生理上或情感上的由外界到内心的原因。
Hearing the news, he jumped with joy.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
He was shaking with anger.
他气得浑身发抖。
6. by表示外部的,尤其是的或无意中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Her body was bent by age.
他因年老背弯了。
She took your umbrella by mistake.
我因弄错拿了你的雨伞。
7. because of 表示引起结果的直接原因。
He retired last month because of illness/because he ill.
8. owing to多表示引起某不良后果的原因。
Owing to the rain they could not come.
由于下雨他们没来。
9. thanks to表示引起某种幸运结果的原因,常译为“幸亏……,多亏……”。
Thanks to John, we won the game.
多亏约翰,我们才赢了这场比赛。
10. out of表示动机的起因,常译为“出于……”。
He asked the question out of curiosity.
他出于好奇才问了那个问题。
11. through多表示因局部而影响全局的原因。
The war was lost through bad organization.
战争因组织不周而失败了。
7
表示好像或当作的
介词:like, as
1. like表示“像……一样”,其实不是。
Peter the Great, like his country, was strong and proud.
彼得大帝像他的国家一样强健和自豪。
2. as表示“作为,以……身份”,其实也是。
He talked to me as a father.
他以父亲的身份跟我谈话。
注:as作连词时,可表示“好像……”。
The work is not so difficult as you imagine.
这工作不像你想像的那么困难。
8
表示支持或反对的
介词:against, for
against反对,for支持,互为反义词。
Are you for my idea or against it?
你赞同还是反对我的想法?
9
表示除某人某物外的
介词:besides, excep
1. besides是包括后面所提人或物在内的“除……外,还”。
Thirty students went to the cinema besides him.
除他以外,还有30个学生去看了电影(共计31人去)。
He is interested in tennis besides(=as well as)football.
他对足球和网球都感兴趣。
2. except是指不包括后面所提人或物在内的“除去”。
Everyone is excited except me.
除我以外的每个人都很激动(我并不激动)。
All the visitors are Japanese except him.
除他以外的所有游客都是日本人。(他不是日本人)
注意:(A) except通常与表示全体的all, every连用;若与other连用,只能用besides。
He had other people to take care of besides me.
除我之外,他还要照顾别人。
(B) except是排除同类;而except for是排除非同类,常在说明基本情况后,从细节上加上修正。
The composition is very good except for a few spelling mistakes.
除了几处拼写错误之外,这篇作文整体还是不错的。(作文与拼写错误是非同类的)
但except for 有时也可代替 except,特别是在句首时,因为 except 是不能用于句首的。
【关于高考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关于高考的志愿诀窍07-02
关于临近高考的发言稿07-01
关于李白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07-05
关于写人生的高考范文800字10-18
关于召开高考英语词汇复习研讨会的通知07-05
关于高考祝福(60句)05-30
高考作文关于科技范文07-01
关于最新高考作文素材09-07
关于绿水青山图的高考作文精选1000字07-09
关于高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