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共10篇)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1

(一)关于前概念所达成的一致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整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在学习者前概念存在的普遍性,前概念的顽固性,以及学习和教学都必须以学习者的前概念为出发点等观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研究者关于前概念存在方式的分歧主要表现为朴素认识的“碎片观”和“整体一致观”的对立。因此研究者对于前概念的作用认识也根本不同,有研究者强调前概念的负面作用,主张用科学概念取代前概念,有研究者注重前概念的积极作用,主张将前概念当做学习资源来对待。针对上述相反的观点,结合我们对中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研究,我们认为在学习者头脑中确实存在着前概念,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一定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而是与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关。我们更关注的是,针对某个具体概念,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哪些影响?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其积极影响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有待深人研究的问题是,学习者原有认识以什么方式支持原有概念并排斥科学概念?如果原有认识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么如何促使其由支持错误概念转向支持科学概念。

(二)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

在Posner等人提出概念转变模型的同时,也第一次使用了概念生态来定义学习者个体经验背景。概念生态提出以后,在各种应用研究和质疑声中不断地发展、完善。概念转变模型提出了概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的条件,其中使学习者认识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与物

理概念教学中强调运用多种策略促使学生建立概念,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要求是一致的。使学习者认识概念的有效性,则与物理概念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应用概念的要求

相吻合。概念转变模型强调,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是概念转变的第一步,这是当前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认为,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是促使学习者进行概念转变的动力,这种不满不仅是概念转变的条件,也是建立对科学概念意义认识的前提。目前物理教育研究领域欠缺对概念学习过程的理论研究,而概念转变模型的研究仅指向概念发生转变的条件。也就是说,概念转变模型初步确定了概念转变的条件,而目前需要对如何达到这样的条件做出理论上的回答。例如,如何使学习者认识到科学概念是可理解的、合理的?即如何使学习者顺利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向概念转变过程的理论研究,首先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具体概念的转变?概念生态的研究是否能够给概念转变全面的支持?

(三)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用研究者所持有的对前概念的观点将概念转变理论分成两个派别: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个体的概念发展可以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来类比,比较重视概念转变的整体一致性,强调“概念生态”,特别是其中的基本信念对具体概念的制约作用,认知冲突是他们倡导的主要教学策略。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前概念是一套松散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对日常经验的简单抽象,就像碎片一样存在于

学习者的头脑中,概念转变也是孤立发生的。类比和利用直觉经验则是这个派别的主要教学策略。上述教学策略都具备充分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的支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教学中实践。然而学校教学的现状和随后开展的大量研究说明,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物理概念,其前概念的结构和一致性程度是不同的,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些适合采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有些则适合采用类比策略,或者在概念转变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策略。在物理教育研究中需要深人研究的问题是:对哪些具体概念采用何种策略是更有效的?在采用认知冲突策略时,如何判断学习者有意义的认知冲突已经发生,并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的认知冲突如何达到?支持教学策略的理论本身是否存在不足,应该从什么角度发展和完善?

(四)如何检测概念转变的结果

概念转变的结果,是概念转变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即如何认定概念转变发生了。在当前物理概念学习研究中,对概念转变结果的考察,往往集中在探查学习者利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这也被认为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并不重视学习者在传统纸笔测试中的表现。我们认同以贴近学习者生活实际的问题检测概念建立情况的基本原则。在应用这个原则开发测评工具的同时,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习者达到怎样的状态,才能表明概念转变真的发生了?新的概念如何得以稳固,而不退回到前概念?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将为概念转变测量工具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2

托马斯教授是在现代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早年有自己的事务所,1969年著有《系统建造》(Bauenmit Systemen)一书。他在慕尼黑工业技术大学曾主持的建筑建构与设计教研组(Lehrstuhl Fuer Entwerfen und Baukonstruktion)一直是系里高年级的核心教学单位(托马斯教授的后任.便是现在国内读者较熟悉的赫尔佐格教授Thomas Herzog)。作为慕尼黑工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建筑设计教授之一,他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不仅指出学生的问题,还告诉他们问题的原因。在他看来,设计工作的基点往往来源于朴实的动机和简单的原则. 对于基本问题的全面认识才是构成我们正确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的前提。而作为教学工作则更是如此。他强调在设计教育中,不是依靠学生的“天才灵感”或者为师者的“老经验”.而是应当总结设计规律转化成为相应的设计观念和方法。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3

Lesson 21 Which book?

give v.给 one pron.一个 which question word 哪一个

empty adj.空的 full adj.满的 large adj.大的little adj.小的 sharp adj.尖的,锋利的 small adj.小的big adj.大的 blunt adj.钝的 box n.盒子

glass n.杯子 cup n.茶杯 bottle n.瓶子

tin n.罐头 knife n.刀子 fork n.叉子

spoon n.勺子

give 给,它的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Teaching gives me a lot of pleasure.give sb.sth.give sth.to sb.Give me a pen please.请给我一支钢笔。

Give a pen to me please.offer 提供,只能是人做主语

provide 免费提供

supply 供应

donate 捐献

contribute 贡献:I have contributed all my life to teaching career.★ Text

Give me a book please, Jane.Which book?

This one?

No, not that one.The red one.This one?

Yes, please.Here you are.Thank you.Lesson 21 Which book? 哪一本书?

give v.给 one pron.一个 which question word 哪一个

Lesson 22 Give me/him/her/us/them a…Which one?

给我/他/她/他们一…

哪一个?

empty adj.空的 box(boxes)n.盒子,箱子full adj.满的 glass(glasses)n.杯子large adj.大的 cup(cups)n.茶杯

little adj.小的 bottle(bottles)n.瓶子sharp adj.尖的,锋利的 tin(tins)n.罐头small adj.小的 knife(kinves)n.刀子big adj.大的 fork(forks)n.叉子

blunt adj.钝的 spoon(spoons)n.勺子

Lesson 23 Which glasses? 哪几只杯子?

on prep.在……之上

shelf n.架子,搁板

Lesson 24 Give me/him/her/us/them some…Which ones?

给我/他/她/他们一些…

哪些?

desk n.课桌

table n.桌子

plate n.盘子

cupboard n.食橱

cigarette n.香烟

television n.电视机

floor n.地板

dressing table 梳妆台

magazine n.杂志

bed n.床

newspaper n.报纸

教育学名词概念笔记 篇4

感觉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它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存在一些规律。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人的知觉有的是无意的,有的则是有意的。观察作为一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目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为使观察更细致、更全面,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得发现事物细节或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客观性。

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精细型。

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敏锐性。

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关节。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对信息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表象。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有意识记是指由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

回忆是指经历过得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谓概括的反映,即思维反映的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

所谓间接反映,就是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动作思维又叫做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运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其他品质发展的结果,也是所有优良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说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现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想象活动。广义的情绪包含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或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对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表情动作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所谓本能,是指有机体身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驱动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

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的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又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知觉的理解性的影响因素: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越完整、精确。

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理解。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了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识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知觉的整体性的影响因素:

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则弱的部分常常被掩盖。对于知觉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观察力的培养:

1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必要的知识 4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 学会做观察记录 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

记忆的生理机制

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2 潘菲尔德的记忆定位说 3 贾伟和埃斯曼的反响回路说 4 海登的记忆化学分子说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 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3 识记方法

4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遗忘曲线: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两个理论,一个是衰退理论,一个是干扰理论。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减弱、衰退甚至消失。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抑制而产生的。

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 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要间时复习2 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4 复习形式的多样化

记忆的培养:

1 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识记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避免浪费时间。其次,就是应当集中注意。因为在由注意引起的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最容易进行识记。

2 首先是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3 首先必须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与仿佛记住的东西分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4 关键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第一,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第二,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发生的较晚,为人类特有,是个体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特有的。

第三,从稳定性角度看,情绪永远带着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情感又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

情绪理论:

1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回馈)。2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凯农就提出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3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

他特别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中产生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件事情的倾向。虽然所有的评估都有情感体验成分,但只有这种倾向很强烈时,它才能成为情绪。认识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

他们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系。情绪是这个体系的核心。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含更完整的内容。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5情绪归因论:

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体验。研究者表明,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情绪体验),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观因素。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包含以下基层意思: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与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像;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体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做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或行为上的趋避动作;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成学生的需要

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的学习。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评价的学习。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

(一)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良好情绪有以下几天标准: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第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良好情绪的培养过程:

首先要形成正当的合理地需要。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锻炼身体 培养幽默感

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动机可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短暂具体和长远概括、卑劣和高尚、主导和次要。

学习动机的培养

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明确学习目标 4 及时、有效的反馈 5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意志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自我锻炼常采用的方法:

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我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坚持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

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择某种活动的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地反映。

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第二,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第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第四,排除干扰。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越相似,排列越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愈小。

第二,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第三,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越多,知识越广,越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要想扩大注意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

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联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短。维持时间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的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浓厚的兴趣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做斗争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地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到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部分,已在经验中形成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地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0世纪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2.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非形式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 阶级性 2 道统性 3 专制型

4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功能 5 刻板性

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享乐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教育的变化: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教育的世俗化

3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最早始于康德。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不平衡性 2 顺序性 3 阶段性 4 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

广义的课程即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课程。它包含以下具体含义:

1 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 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 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接受性 4 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几种课程理论:

1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 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

所谓学科课程,是指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学科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即期限。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综合课程是和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互相融合,构成课程。

益处在于: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计划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 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 信息素养的养成

3 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这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便具体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 1 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 强调加强基础

3 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 重视个别差异

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3 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5 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 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对象,力求在短时间内传授人类的文化科学遗产,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社会的认识水平,具有特殊性。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5

最初看到这本书,其实更多是被书的名字吸引,但是屡次都没有痛下决心要买来看。国庆前去图书馆,居然发现这本书,只能说恰好恰好,顺手借来准备一看。

诚如作者介绍一般,这是一本来记录童年回忆的书籍。从儿童的角度,写了那个时代中各具特色的人的形象,比如惠安馆传奇一篇中的---疯女人秀贞,多么可怜的一个女人,可谓是时代的悲哀,但是此篇的结尾有点模糊,到底秀贞如何,妞儿能否与秀贞相认或者生活在一起,或者说原本秀贞没有那么疯,是这个社会把人生生逼疯,显然从儿童的角度,结果自然无从知晓跟评断。

我们看海去一篇,全文是从儿童的角度讲到作者在一篇荒芜的鬼屋附近遇到一个小偷,但是小偷因为家庭原因,迫于无奈才去偷盗,因为自己无意,小偷被抓到的过程。所谓小偷,在家庭来说是个好哥哥,在社会来说是个盗贼,小偷原来具有两面性,人也应该具有两面性!

蓝姨娘一篇有点像写父亲的婚外情,可惜被作者的小伎俩扼杀在萌芽之中,不过看了这篇总在怀疑,这个作者真有这么厉害,或许杜撰程度颇多,真真忍不住想抓来问问。

驴打滚儿一篇倒似像个悲剧,服务作者家里多年的宋妈,为了家庭牺牲,脱离家庭,但是儿死女被抛弃,却依旧要回归家庭去生儿育女,宋妈后来没有再回来,命运难道不是更像驴打滚吗?无论怎么努力,终究还是那个时代悲哀的角色。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篇,描述了因为爸爸的去世,作者不得不面对家庭给予的责任,而这也意味着作者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离去,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家里孩子众多,而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可想而知作者以后生活颇多艰辛,不胜唏嘘!这大概也是作者为什么写到这里结束了童年的回忆的原因吧!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6

"溺爱”,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中国式教育。陈阵时时刻刻都想着为小狼好,可他思来想去,却做了一个自认为聪明实际愚蠢的决定,用一根铁链禁锢小狼的自由。这不和中国一些家长一样吗?用一条隐形的链条禁锢着孩子,泯灭了孩子对童年游戏的喜爱、对自由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心,却还在为自己的决定沾沾自喜。

当孩子真正立足于社会之时,家长才发现孩子什么都做不了。从小家长磨灭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陈阵用铁钳剪断小狼的利齿有什么区别呢?都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如果失去了应有的磨练与能力,又何来希望、何来未来呢?

小学读书笔记: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7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讲述了一个贵族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

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肮脏卑劣。小说主人公,贾家公子贾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是一结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结果林黛玉抱病郁郁而终,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呼啦啦地倒塌了。

小学读书笔记: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8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9

(一)

“咩咩 ”,羊群炸了,山羊、绵羊挤着、撞着,“呼啦啦”地顺着山沟乱跑。山羊跑得快,惊恐地从绵羊身上、头上跳过,向前、向后、向两侧山坡窜去。有些绵羊被踩翻了,互相挤撞,互相践踏。

――摘自《小狐狸花背》

仿写:我们在小公园玩捉迷藏。抓家一放开,藏家就再也藏不住了,一下子就像炸开了锅。小A、小B挤着、撞着,“呼啦啦”顺着小道乱跑,小A踩了小B 的鞋子,小B只穿着一只鞋在跑。小C、小D迎面撞了一下,摸摸撞疼的头继续跑。小E、小F围着树乱跑。抓家瞅瞅这个,瞧瞧那个,没有了目标,胡乱地跑起来。

(二)

太阳缓缓升高,目不转睛地观看着这场持久战,目光越来越热,越来越辣。

――摘自《铁夹》

仿写:妈妈的目光慢慢从小A的卷子上移开,转向小A,眼睛越来越明,越来越亮,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看着小A,

小学生作文大全

(三)

初升的太阳一边快乐地嬉戏,一边往窗户里偷看。她把一只手放在

――摘自《母亲》

新概念读书笔记 bagger 篇10

记摘抄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给教师的建议】

1.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

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的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时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

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2.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3.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4.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他才会在给小学生打两分的时候,心里希望不懂教育学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最娇嫩的花儿。它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

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5.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

6.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7.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8.儿童是脆弱无助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

9.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 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上一篇: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初探下一篇:《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张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