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精选8篇)
一、从一滴蜜糖说起
有个旅客在沙漠里走著,忽然後面出现了一群饿狼,追著他来要群起而噬。他大吃一惊,拚命狂奔,为生命而奋斗。就在饿狼快追上他时,他见到前面有口不知有多深的井,不顾一切跳了进去。井底有很多毒蛇,见到有食物送上门来,昂首吐舌,热切引项以待。他大惊失神下,胡乱伸手想去抓到点甚麽可以救命的东西,想不到竟天从人愿,给他抓到了一棵在井中间横伸出来的小树,把他稳在半空处。於是乎上有饿狼,下有毒蛇,不过那人虽陷身在进退两难的绝境,但暂时总仍是安全的。
就在他松了一口气的时刻,奇怪的异响传入他的耳内。他骇然循声望去,魂飞魄散地发觉有一群大老鼠正以尖利的牙齿咬著树根,这救命的树已是时日无多了。就在这生死一瞬的时刻,他看到了眼前树叶上有一滴蜜糖,於是他忘记了上面的饿狼,下面的毒蛇,也忘掉了快要给老鼠咬断的小树,闭上眼睛,伸出舌头,全心全意去舐尝那滴蜜糖。那滴蜜糖就是生命的意义!
正是人的写照,试问在生死之间,谁不是进退两难呢?一滴蜜糖就是生命的意义,那一滴蜜糖就是幸福。幸福就是每天多一点蜜糖。
二、什么是幸福?
1.幸福=快乐+意义——人生的至高财富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幸福=成功+金钱+地位。为什么大众都会怎么认为呢?一是这些标准容易衡量,而人的情感、意义无法用来衡量,很难“数清楚”。二是从大众心理学来讲,个人处于群体当中时,群体的意识会代替个人的意识,再优秀的人也会变成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观点,影响个人判断,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去看球赛,大家叫好,你也会跟着一起激动,一起起哄,可能你根本就没看见进球。比如股市到了顶端,群众的情绪极度乐观,仅有的谨慎随着不断上涨而忘得一干二净,这时你也会跟着买进。关于幸福的观念也是如此,大众把幸福=成功+金钱+地位,那么外围环境加上成功人士、有钱人、有权人看起来貌似很风光,那么对幸福=成功+金钱+地位仅有的一丝怀疑,也会抛之脑后,于是加入他们的行列。
避免大众心理的影响的唯一途径是跳出群众,至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思考。那么现在请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是幸福?
成功与幸福:
很多人把成功-目标的实现当成是幸福,无苦无获,努力的工作,然后把成功后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其实这时幸福的假象,它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解除,他无法维持长久。
财富与幸福:
财富与幸福关联度在财富很少的时候有较大的关联,比如没有解决温饱的,那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会觉得很幸福。但对于城市中的白领来说,年薪10万,再加薪,并不会增加更多的幸福,这就要从其他方面去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财富可以带来一定的幸福,但是财富是手段,而幸福是目标,两者不能等同。比如彩票得主,在短短1个月内,就回到他以前的幸福水平。
地位与幸福:
很多人以为有地位就是幸福,请问假如你升职做了经理,难道就是幸福吗?薪水是加了,但是责任也更大了,应付的事情更多了,八面玲珑,忙忙碌碌,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幸福?
成功、金钱、地位皆是社会的标准,或者他人的期待,而不是真我的呼唤,而幸福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存在的意义。生命的喜悦就是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
幸福型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快乐),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意义)。把快乐+意义看作幸福,这是人生的至高财富。衡量人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或者权力,唯有幸福才是衡量人生的标准。
2.幸福并非无苦无获,成功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幸福为代价
大多数人都认为:所谓“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说明:要成功和获得幸福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为代价。
但是从来没有规定说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为了学业和工作而努力的人,他们也过得十分开心。其实,你完全可以去选择做既让自己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一定非要经历痛苦才能成功,也更容易感到幸福。因为人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通常是快乐而觉得有意义的。
3.幸福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我们一向认为,只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努力和超越自己,心灵就会得到成长;只有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才能使我们感到充实和快乐。
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同时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就像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我们等于只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作出反应,没有给自己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4、幸福不是永恒状态
幸福不是永恒状态,幸福不是无时无刻的快乐,幸福不是一直高涨的情绪,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没有痛苦就不会体会到快乐的情绪,生活就是不断出现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祈求永恒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
三、幸福的方法
1、建立幸福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幸福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只要能建立幸福的习惯,余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你想要怎样的幸福呢?比如,每周运动一次,每月跟伴侣看一次电影,隔天看看有趣的读物,偶尔来个冰激淋,每天半小时静静的听听音乐等等。每次建立的习惯不要太多,1、2个足够了,然后开始行动,慢慢固定下来,每个月多增加一点点幸福的习惯,你就会越来越幸福。
2、表达感激
把那些感激的事情每日记录下来,每天至少五件值得感激的事情,有利于提高生理和心里的健康水平。写下来的同时,还要去想每件事但是的体验和感受,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对现实中的幸福视而不见。
3、幸福的冥想
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深呼吸,把积极的情绪灌满全身,你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非常开心的状态里,用30秒到5分钟的时间,让这种积极的情绪包围自己,在体内流动。
4、幸福时间图
画一个表格,包括每周的活动、意义(满分5分)、快乐(满分5分)、时间,并在时间旁著名以后是希望这种时间增加(++),减少(--),还是维持不变(==)。增加有意义又有快乐的活动,减少少意义少快乐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你就会变得幸福起来。
5、设定一个快乐和意义相结合的目标
设定一个内在的,自我和谐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目标(有意义)的作用是为了解救自我,不再迷茫,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眼前的快乐,才会有一种安宁的感觉。只有设定目标以后,我们才能安心把注意力放在旅途本身,沉浸在体验本身,我们享受快乐,同时展现最好的状态。目标是为了让我们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6、塑造你的工作
为学患无疑, 疑问是一种有怀疑, 有不解的心理状态.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宋学者陆九渊如是说. 仅是要求孩子毕恭毕敬专心听讲产生不了疑问,其学习心理实则是消极的、被动的. 一味解题也产生不了疑问,孩子们从例题到习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但那些问题是课本上的、老师提出的,是别人的,没有一个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如果没有了给出的问题,孩子们又能干什么? 我们需要的不是解题机器,不是“服从、顺从、听从”,而是“质疑、挑战、求证” !
关于质疑,一个广为流传、引人入胜的例证是:美国铁路轨道的宽度是4.85英尺(约1.48米),为什么是这么宽? 因为美国的铁路是英国铁路设计师设计的,英国的铁路就是这么宽. 为什么英国的铁路是这么宽? 因为英国铁路是由设计有轨电车铁轨的人设计的, 英国有轨电车的车轨就是4.85英尺. 为什么有轨电车的车轨是4.85英尺? 因为设计有轨电车的人原来是造马车的, 这个尺寸与马车的车轮距离一样宽. 为什么马车的车轮距离是这么宽? 因为古罗马战车由两匹马拉动, 而两匹马屁股间的宽度就是4.85英尺. 继续追问下去就会发现,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在两千多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
牛顿质疑苹果为什么向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哥白尼质疑“地心说”,发现了“日心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 研究使我们认识世界. 我们要培养孩子寻根究底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因疑而问,问而求解,引发一系列的探索求证过程.
二、如何设疑
人,生而有疑. 只重“做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教育,导致孩子们的质疑意识普遍缺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逐步培养质疑意识.
(一)是这样吗? ———在由表及里的审视中确定结果
孩子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观察、实践、思考、 探究得出学习的结果,但这样的结果是正确的吗? 需要对学习结果本身的正确性进行审视.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质疑结果,激发积极主动的求证欲望.
片断1 刘德武《你的头发有多少根》
(孩子们通过估计 —实践 —计算求出了自己的头发有多少根)
师:今天研究有没有成就感? 真了不起! 一个人的头发真是这么多吗? 很遗憾,我查了资料,一个健康人的头发有10万根左右,有的能达到12.5万根左右,和我们的计算有很大的差距呢!
(生惊讶)
师:那你相信哪一个?
生:相信我们自己.
师:自信是好的,但不能盲目自信,我查的资料是很多人研究的结果,比我们的研究更可靠. 回头看看,基本思路是否正确?
生:正确.
师:头皮的面积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每平方米头发的根数对不对?
生:对.
师:(笑)那就没有问题了. (生大笑)
师:想想可能哪个方面问题比较大?
生:每平方米有多少根.
……
师: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多精力,结果还是得出了一个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结论,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知道头发有多少根? 这节课上了还有什么用呢?
生:头发有多少根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方法,如果遇到更复杂的问题,那也可以解决. (听课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经历“猜测—实践—计算”得出了头发根数,解决了本节课的问题,却被老师一句“是这样吗? ”打破,孩子们莫名惊讶! “你们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质疑与否定,激活了大家的思维,纷纷质疑发问,学习进入高潮,问题频现,悬念迭起. 在质疑反思中,不但解决了提出的问题,更激发出“头发有多少根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方法,如果遇到更复杂的问题,那也可以解决. ”的科学精神.
要培养孩子自疑“是这样吗”的精神,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检验其实是对学习结果的一种质疑,一种验证. 这样一种自觉验证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这样是什么? ———在由浅及深的追问中洞察本质
【片断2】笔者《式与方程》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式与方程”中一道习题:
鞋的尺码通常用“码”或“厘米”作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b = 2a - 10. (b表示码数,a表示厘米数),根据关系填写表格.
学生练习并明确方程和算术法的适用性. 师:“b = 2a - 10”具体指什么?
生:鞋子码数和厘米数的换算关系呀!
学生对自己的鞋子进行测量计算,结果全傻眼了:没有一个符合书中的关系式!
对于“b = 2a - 10”,孩子们所理解的意思是教材中所表达的含义吗?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所理解的. 带着疑问比较后发现厘米数的计算结果都小于实际测量的结果,有学生灵机一动,测量鞋垫的长度,居然符合了! 这时学生才明白:生活中鞋码是指鞋子的内长.
教学中,要让孩子带着怀疑的眼光,多问问“这样是为什么? ”,说说对学习材料的认识,解释每步算式的含义,阐述问题解决的思路,说明得出的结论、结果. 让孩子在熟知的、有着自己充分认识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数学,使心中所想与现实契合,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真义.
(三)为什么是这样? ———在由近及远的探求中追溯由来
【片断3】笔者《称牌游戏》
方程学习后,和孩子们玩“如来神掌”(称扑克牌)的游戏. 询问用什么称东西, 而今天老师要用左手称出一叠扑克牌的张数(特别强调左手,其实用脚也行). 介绍规则:生任取一叠牌(超过10张);取出这叠牌的点数(例如取出23张,即23点,取出两张含有 “人”的牌和3张数字牌);将剩下的牌交给老师称. 生按规则操作后,师用左手掂了掂剩余的扑克,笑着告诉学生:“9张. ”,并一张一张和学生数,生惊呼! 第二次, 师称出18张,又对了,生惊呼之余开始疑惑……
已是下课时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剩下张数是9或18” “剩下张数是9、18或36” ……
到了下午,几个孩子兴奋地跑过来说:“剩下张数是9的倍数! ”随即又充满困惑地自言自语:“为什么会是9的倍数呢? ”……
第一次老师称出扑克的张数,孩子们一片惊呼(感到很神奇,又不太相信);第二次称对后,一部分人开始疑惑(不可能两次都这么准,肯定有奥秘! ),对神秘未知强烈的探索欲油然而生, 孩子们在自己的动手实验中发现 “剩下张数是9的倍数! ”. 旧惑得解,新惑又生———“为什么是这样? ”其实, 这个看似杂乱无章的游戏中蕴含着一道数学方程式,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推理出来:“设拿出的张数为m,并设a、b分别为m的十位数和个位数,m = 10a + b = 9a + (a + b)”,则m - (a + b) = 9a. 合情推理 “ 是这样”, 与演绎推理 “ 为什么是这样”,在疑窦丛生的积极状态中达到良好的统一和发展.
(四)可以不是这样吗? ———在由此及彼的深究中发散创新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在某种意义上,探求结果、追溯原由,是为了提出更多问题、引发更多思考,从而在问题解决方法、途径和结果上获得新的突破,这就需要在更积极的层面引导学生质疑.
五年级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常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S = ah ÷ 2.
孩子们在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中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这样的”. 但推导方法“可以不是这样吗”,在这样的疑问下,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出现了不一样的方法:
在“可以不是这样吗”的质疑下,孩子们发现了多种新途径,更全面地沟通了形体间的联系.
如果非要质疑结论S = “ah ÷ 2” 可以不是这样吗? 在不同的学段深究下去,就会发现:
(1)三角函数求法 :S =1 /2absin C =1 /2acsin B =1 /2bcsin A (三个角为∠A、∠B、∠C,对边分别为a、b、c)
(2)海伦公式:S =( p(p-a)(p-b)(p-c))1/2 (p为半周长)
(3) 外接圆求法:S = abc / (4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还有内切圆求法、坐标系求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积极心理学是与研究心理优势和积极情绪有关的科学和应用。体验积极的情绪(高兴、感兴趣、感到满足、爱意等),其作用在于它们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我们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一旦基本的兴趣养成之后,所获得的特殊知识就能够使兴趣进一步加深,接着再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在每节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新课内容,还包括布置一系列活动。比如,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情节编制历史短剧。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会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首先,在视觉方面,我主要采用观看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影视资料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比图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不仅让学生对圆明园有直观上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树立了反抗侵略的意识。这节课,利用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在听觉方面,我会采用听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腾飞,从而产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有些时候,可以让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编钟的图片,并播放用编钟演奏的音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有关历史的知识,我会适当补充一些故事史料。故事史料能营造鲜活的历史情景,带领学生领略过去的万千气象,并能有效地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理性思考。
在讲授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我为学生补充了适当的故事史料,使学生印象深刻。在期末考试时,语文作文题目是《记住这一天》,有位学生写的就是南京大屠杀。可见,利用这种方式会使教授的内容深入人心。
伊丽莎白·赫洛克强调:“作为学生努力程度的决定因素,表扬比批评更有效。”因此,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我会及时地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但是,表扬学生时,我会私下表扬,并非公开。因为,美国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提出:“表扬也是一种鼓励。但是最好进行私下表扬,因为当一个学生在同学面前被单独挑出后,他会感到不舒服。公开表扬还可能会提高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倾向。办公室谈话、教室外见面都是表扬学生良好表现和进步的好时机。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并提高其成绩和能力,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仅仅是知识水平,还包括业务能力及道德修养。
由于我的努力,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日俱增。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有的学生说:“就这么结束了,再多讲些吧,多有意思啊。”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历史教师,我自认为做得还很不够,有很多方面还需改进。但是,我会不断地努力,争取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有关教育教学的方法,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张炎林.激趣·感悟·反思:例说故事史料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B].历史教学:上,2012(5).
作者简介:罗艳彬,女,1987年生,吉林白城人,吉林白城大安市烧锅镇中学历史教师。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到了下午地面上就有了纸屑,而且三番五次的教训他们要保持整洁,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但就是不管用,后来我就什么也不说,看到垃圾我微笑着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持续一个星期,留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发现我班的卫生变好了,再也不要我说教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在现实中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在教学中的我,我每天都在认真而仔细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仔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包办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像个陀螺似的转着,敢怒不敢言。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学习机会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负担。鱼汤虽好,但不宜过多,知识虽好,却需自我消化;殊不知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那怎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呢?这本书中第一篇第4小节如是说: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拥有幸福,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所以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教师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
至此,我联想到上学期发生在我班的一件小事。有天大雪,学校广播提醒大家地面湿滑、注意安全,请班主任老师教育本班学生不去操场玩耍。而一年级的孩子对银装素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虽然课间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他们,但还有个别学生以上厕所为由而从侧门跑出去在操场上撒欢一样的玩耍。上课后,孩子们返回教室,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但我仍然教育了跑出去的他们,但孩子们却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他们说起雪中世界的时候眼里全是光亮。当时我并没有多想,甚至对他们对规则的无视有些气愤。但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后,我才疏解了心结,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孩子们视野的开拓也无可厚非。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也以更加平和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当中。
同时,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用快乐的理念和态度打造幸福的生活,用我们的榜样效应带动学生和家庭的和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书。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本书,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掘身上的潜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学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发现和挖掘人类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行为, 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这里所研究的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仅仅是站在学校体育心理学的角度上。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环境背景
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比较复杂, 面临社会竞争的各种压力, 再加上浅薄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的价值观和简单的是非观, 往往会产生许多焦虑、恐惧、沮丧、失望、抑郁等等消极的情绪。
1.2 体育院校学生背景
社会中的人常常对体育院校的学生存在偏见, 认为其“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 给体育院校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所以, 在这种环境下, 体育院校需要给学生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幸福地生活。
2 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分析
2.1 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体育心理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育心理学》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 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课程主要包括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人格与运动, 运动兴趣, 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运动归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恢复, 退出运动的心理学, 注意与运动表现, 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运动凝聚力, 运动中的领导行为,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 运动技能的学习,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内容。体育院校学生仅仅学习《体育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在《体育心理学》的基础上, 学习《积极心理学》来提高个人幸福感, 发掘个人潜能, 培养个人积极的人格, 丰富体育院校的心理学课程, 此外《积极心理学》比起《心理学》研究面虽窄, 但通俗易懂, 更加容易实践。
在教学教法上, 《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而且课程还可以参照已有的《体育心理学》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环节, 不仅拓展了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还实现了心理教育, 心理理论, 教学思路的创新。
我国高校心理学课程的新走向, 有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两个方面。宋志英提出: (1) 高校的心理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主要目标。 (2) 高校心理教育应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 (3) 高校心理教育应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 (4) 高校心理教育应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在《学校体育学》的课本中, 提到学校体育有五大课程目标, 包括: (1)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2) 运动技能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 身体健康目标——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形成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心理健康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 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和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 要真正的去实现这五大目标, 体育心理学也是不够的, 尤其是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都需要《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参与与指导。
2.2 积极心理学能够改变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厌学状态
体育院校的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厌学状态: (1) 上课态度不端正 (例如, 不带课本, 上课昏昏欲睡) ; (2) 上课不认真听讲; (3) 存在迟到、早退、虚假的病假与事假; (4) 作业不认真, 拖拉, 不交与抄袭; (5) 考试作弊; (6) 爱耍小聪明、投机取巧; (7) 逃课等等厌学的情况。
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茫然。 (2) 缺乏学习动力, 文化基础较差。 (3) 心理发展水平低, 不成熟。 (4) 易感情用事。 (5) 自我控制力差。
针对以上的五点原因, 体育院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几乎每所高校都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建立心理辅导室, 进行心理健康与辅导,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与活动, 但大多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 怎么样彻底的改变体育院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呢?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从根本上解决, 增加体育院校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真正的喜欢学习。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个人特质, 有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我决定等等, 来增强情绪体验。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非常重视学校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 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学, 其知识的传授也以实用为主, 而其他课程就退而其次了。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出现, 各体育院校开始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加入, 虽是锦上添花, 但仍旧有重大的意义。
2.3 积极心理学能够塑造体育院校学生积极人格
当前大学生的压力, 使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表现为抑郁、焦虑、偏执甚至自杀、死亡。人格的扭曲以及极端行为的发生, 对社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知识程度、道德认知、独立意识都很强, 可自我控制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差、交往能力差, 《积极心理学》课程有助于体育院校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 提高学生素质以及人文素养。
3 结论
3.1 在《体育心理学》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 以学校体育心理学的视角, 增加《积极心理学》课程对体育院校学生有重大意义。
3.2 在体育院校开设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变学生厌学的普遍情况, 获取更积极情绪, 情感的体验。
3.3 积极心理学可以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 心理承受能力, 交往能力等等。
摘要:目前, 大学生由于学习、考试、感情、生活、升学、经济以及就业的压力常常会产生焦躁、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已势在必行。体育院校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也需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从中获得幸福感以及积极情绪, 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学,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8 (07) :124-125.
[3]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11:25-28.
[4]任俊, 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 (4) :106-1II.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6:1-7.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男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渴望被人理解……就教师而言,多数老师往往对高中男生的心理不够重视,导致教育不力,男生学习后劲不足。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研究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实施积极情感策略营造出和谐的心理环境,构建学生的积极心理场,调动、控制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意识保持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更好的贯彻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1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重视积极心理启迪
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敏感的,因此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要求老师必须有一颗细腻的心,能够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呵护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情的沟通带来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带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依恋和信赖,对课堂的尊重和热爱。
文科班的男生普遍认为,学数学可以马马虎虎,只要把其它科目学好就行。因此,笔者和他们分析:选择了文科,按照江苏高考“语数外”三门总分录取的模式,你们比理科班同学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数学学习上。课后再单独跟男生作进一步分析:很多女生数学学习的潜力比不上你们,在这种高考模式的竞争中,只有把数学学好,才能在文科高考中取得一席之地。再加上有语文和外语的基础,高考将处于有利地位。也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树立信心不仅要重视心理启迪,更要加强知识和方法的辅导。为此,对他们提出如下几点指导:
(1)学: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男生只喜欢研究课外题,对课堂或课后的题目不屑一顾,殊不知这是舍本求末;
(2)记:准备一本笔记本,记载平时积累的错题,每个星期或每个月翻阅;
(3)思:以题目带知识点,这是一条捷径;
(4)爱:高中男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性,这是生理激素作用的结果。不要厌恶老师,和老师对着干。要学会“爱”老师,就是老师出点错也很正常。反过来,老师也要对高中男生实施“爱心教育”。
马云经常会说:“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用新的眼光看这个世界。”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数学要停止抱怨,积极的克服困难,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谨记“你可以选择为自己辩护,也可以选择推自己一把”这句话。
2体验成功,激发积极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应该充分关注班上男同学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降低难度,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和考试,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从而增强自信;第二、在课堂上要对男同学每个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好多男生在高一的时候数学不好,其实是潜质没有真正挖掘出来,所以上课时应经常提问他们并给以表扬和称赞,有意无意地给予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形成学习数学上的优越感。因此,在笔者的课堂上,最积极、最“口无遮拦”的往往都是男生。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推理,培养能力,诱导学生积极思索
大多数男生对福尔摩斯、柯南著作等类似的推理悬疑故事比较感兴趣,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时的采用“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破解这个谜题”等文学小说语句来吸引他们的上课注意力。
合情推理证明的能力。笔者侧重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推理知识,使男生能运用它们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抓住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2第2章《推理与证明》这一章,带领男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或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从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类比推理到立体几何中的线、面、体;通过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归纳推理出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通过本章的案例分析,让男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数学方法产生的过程,看到“活生生”的数学方法,感受到逻辑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学习习惯,形成对数学较完整的认识。以推理的新、奇、趣吸引男生的有效注意,强化他们的思维启迪,给男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
4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丰富男生认知体验
高中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快乐的学习心态。笔者把班级里的男同学分成两个学习小组,定制一个探究课题或研究方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比如有一次笔者给其中一个小组的任务是归纳解析几何中用交规法(轨迹相交)解决的习题。他们完成得非常好,下面列举几个他们整理的习题:
对上述几题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比如上面第一题转化为直线和圆,第二、三题都是转化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去解决。不知不觉中,既让他们对轨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升华了解析几何中一类题的解法。这样的交流探讨,不仅能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锻炼和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究的心理素质。
5交流示范,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进入高三,紧张快节奏的学习让男生没有一丝喘气的机会。有时,在平时练习中碰到不会做的题会让他们沮丧,一次次的考试更会让他们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适时的找这些同学谈心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他们的现状,协助他们制定并调整切合实际的目标,及时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
利用班上男同学的成功经验来鼓励和激发其他同学,要求班级同学团结起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K。每次考试后挑选2名成绩优秀的男同学写学习方法总结,供其他同学学习。
小卢:……对于数学学习而言,首先是学习的心态。看到数学不能先去怕它,不能谈数学色变。我记得我曾经看到数学很头痛,对于考试更加是心虚,往往试卷还没发下来已经一手的汗了,而我往往到了这个时候考试的心态也已经破坏了,对于接下去的考试也只是草草应付而已,后来我稍稍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别人会的我肯定都会,我不会的,他们也别想做出来!”做数学就是要这么鼓励自己,心理上不能败……
小赵:……以我看来,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习惯与注意力,学生应格外重视学校的功课,对老师的教学做到不遗漏。如果旁边同学跟我说与功课无关的话,我会果断地打断,请他在上课时问尽量不闲聊。如果不小心错过了老师的讲课,便要请求老师讲第二遍。因为老师在上课讲的话无不与试题息息相关,透露出的信息对于集中把握考试类型和出题范围至关重要。所以做到聚精会神是必不可少的……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师传授的知识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精华,赵同学的这篇总结中也重点强调了这点。有时通过同学问的互相分析和交流总结,要比老师传授更管用、更有效!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创造一个积极的班级环境,对于每个男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爱因斯坦有个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对于学业来说,也有三要素: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智能素质。
【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推荐阅读:
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07-24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感悟06-14
努力学习,积极实践06-12
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学习心得体会12-05
积极分子党课学习后的心得体会07-01
激发孩子认知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学习兴趣10-20
积极分子学习体会11-06
积极打造学习型班组12-16
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09-29
入党积极分子党章学习心得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