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精选8篇)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篇1

【论文概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探索,关于对教育的认识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通过自己的这几年的任教,我将从教育的来源、影响因素、分类来认识教育,并谈谈我对教育如何发展的想法。

【关键词】:教育

教育来源

因素

分类

发展

习惯培养 【引言】: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从古到今,我们不停的对教育进行探索,可是对教育理解,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解释。我想我们并不能明确的去规定什么是教育,我们只能说自己对教育有着什么样的认识。通过当老师这几年的学习,我也想谈谈我对教育的认识。

【正文】: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思维习惯、得体的处事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任务。

叶圣陶说:“什么事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单单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下面就谈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中的阅读习惯吧。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养成阅读习惯。得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指导,阅读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

(二)、教育的起源。恩格斯有句至理名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的来源,也从本质上回答了教育是怎样的产生的这个问题。在原始阶段,人类通过劳动积累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传承这些生存之道。而这种传承的方式,我们可以看成是教育。只不过那时的教育只是简单的口头相授,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生产中,这使得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使得经济基础转向私有制,社会阶层阶级化,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不公平的社会关系必然导致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分为对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分离培养。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开始与生产相分离。在奴隶时期,“学在官府”就是教育的典型代表,奴隶主注重对后代继承者的培养,垄断了整个教育。而奴隶却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只能通过生产过程进行经验的传授。随着社会生产的再次发展,私有制的崩溃,文化下移,私学得到发展。教育的作用开始受到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鼎盛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它总会或多或少受某些因素影响的,对于教育来说也不例外。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教育从产生以来就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的制约与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顺序上来看,文化是首先产生的。我国的人类文化发源地有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文化的发扬与兴盛都是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同时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影响着教育文化的发展。大约在夏、商、西周时期,文字就以开始产生发展:商朝的甲骨文在文字构造方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面有了很多进步;大约从公元前十三、四世纪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青铜上刻字,就叫“铭文”“金文”或“钟鼎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字信息量加大了,这时就不能再用甲骨来记载文字了,于是便把文字都记录在了竹板上,产生了竹简文字;到了秦朝时,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便下令同意使用隶书;而后许多书法家将文字写法多样化,如后面出现了草书、行书、行书等。文字的艰难发展历程都始终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文字产生时,许多著作也相应出世,这些著作都对人们有很深的影响吧。相传夏朝有了历书——《夏时》,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从事农业,提高生产率,避免天气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其中民歌部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在黑暗统治下的困苦,揭露了剥削压迫的残酷,反映了人民的愤慨与不平;反映了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追求“乐土”的理想;反应了人民健康的爱情生活和对美满生活的歌颂,以及对婚姻悲剧的控诉。这些光辉的思想和它的艺术成就,三千年来教育了广大人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鼓舞力量。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废弛,典籍扩散,文化中心随之迁移,这些因素促成了私学的产生,教育的内容也深受影响。由于那时诸侯较多,每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学风,如《管子》说,“卫国之教,微傅以利„„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楚国之教,巧文以利”。在当时最著名的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成就私学,主张因材施教。同时许多学派相继建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时的文化一片繁荣景象,教育事业逐渐独立起来。教育同样受到了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了,就会在教育领域有更多地投入,从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隋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统治者便把统治重心放在了教育方面,为了能够集中统治大权,团结广大的戍族地主,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便采取了科举制度。这种科举制度是专门用考试的方法来选取人才,许多平民百姓也有了能进入上级阶层的机会。这一制度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随后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确实影响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样教育对经济也有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在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教育对于实现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及消费倾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教育是把人力转化成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权。统治者利用政权力量来加以控制,如政策、法令、办学方针和宗旨、监督等。各级政权机构利用其权利任务教育机构来领导人和教师。教育的教化作用决定了成为统治者政权统治的工具。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颁挟书令”、“禁游宦”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除了 使用法治政策,他还注意向人民进行教化工作,在每乡设置“三老”,担负这种教化责任,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能够统一治国思想,他还下令焚书坑儒,统一使用小篆来编写新书,教化万民。除了秦始皇,历史上还有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只是实行的程度,是否符合历史规律不一样罢了。而后汉朝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清朝时的“文字狱”、理学等都是这个道理吧。

(四)教育的教育分类。

从教育的场所来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他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三种教育。从孩子出生下来,他就开始受到教育的影响了,起初以家庭教育为主。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可以教会孩子生存的基本常识,穿衣、吃饭、走路、交流等,还会引导孩子做正确的决策,形成良好的习惯。当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在学校得到一些独立自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任何人都会走进社会,所以孩子同时也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家教最为常见,还有一些社会案例也教育这孩子,以免孩子犯罪,可以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从接触方式来看,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在古代主要是面授、函授,而现在方式越来越多了。从教育对象来说,可分为集体教育、个别教育。

(五)如何来发展教育?

这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思考的问题。从古代来看,统治者总将教育作为统治手段,总认为能有利于统治就把教育做到了最好,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思想,创新更不可能。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汲取往日的教训,让教育有自由,有思想。在教育的领域里,我们应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没有什么高人一等,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时尊重孩子的想法,发扬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结论】:

其实我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只是很热爱教育,我能够感受到教育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离开了教育,我们的社会将不会得到进步,我们将无法传承精华,我们也无法交流,整个社会还会前进吗?

我希望我以及像我一样有着对教育怀着感动与热情的我们能在认识教育这条道路上认真刻苦的潜心探究,尽自己的力量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用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真正的教育,因为我们是新一代的我们,我们有着属于我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教育史》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张仁贤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1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篇2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素质,开放性

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 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 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 是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个中原因, 虽说十分复杂, 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 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 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 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但是,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 常常难以有序进行, 许多班级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 甚至作为教育的点缀, 因而往往难以落实, 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 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 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以下几种方法可使课堂更具活力:语文需要积累的知识很多, 像古诗、文言文、必背名句等, 采用往常的教学方法, 老师下命令让背, 学生背不过的挨罚。这种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使没兴趣变为有兴趣。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尤为重要, 在课下我会事先规定要背的范围, 并将要背的写在纸条上, 每张与每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 在上课时按顺序让同学们抽取, 抽到哪个就背哪个, 当学生背过时也就满足了学生小小的表现心里。相反的没背过的会觉得这次丢了面子, 下决心下回一定要背过。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有一点不足那就是老师必须要很好地控制好场面, 不然会使课堂很乱。

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时间还是相对充足的, 采用往常的方法老师会让学生一起读课文, 这样读的效果不是很好。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每人读一段或是两段文章, 对于爱表现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表现的机会, 对于不爱表达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有角色的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要尽量给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最后让大家选择读得最好的人并让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很难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四、应用最新的硬件设备来帮助阅读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很大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有存储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具有提供文本、图像、景致、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实现链接,很适合学生学习。

谈谈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篇4

前几日,和醉梅老师聊天时她提到了一本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一下子就被书的题目吸引了。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对方没说不输在“起跑线”上,不输在“学校选择”上,而是说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旨在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怎么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我想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什么是家庭教育,通俗点说,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父母教孩子,谁不会啊?”是啊,看起来仿佛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家庭教育包括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教育两种。有形的教育即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否充分理解孩子,给予了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无形的教育是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的能力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两点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系统地进行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现在,新时代的父母,明显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父母。封建社会的多数家庭孩子多,粮食少,那时候,父母的任务主要是“看”孩子,负责让孩子吃饱、穿暖。而现在,父母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看”孩子,而是“教”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教。所以,现代家庭教育对父母自身的要求远远高于以前。

曾经有人给“文盲”下了个定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今,我却固执地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学习的人,而是不懂得家庭教育的人。不懂得家庭教育,就会误导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别,归根结底,都是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差别,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但是少年的智、富、强、独立、自由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自己的父母决定的,由家庭教育决定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父母智则少年智,父母富则少年富,父母强则少年强„„国家的未来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孩子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不是你的错,但是你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一定是你的错!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继续反驳我说:“我不懂家庭教育,但我的孩子也不比别的孩子差。”我不否认你的观点,你的孩子也许各个方面真的不比别人差。但如果你懂家庭教育,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别,现在也许看不出来,当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差别就会显现出来。还是以我为例来说,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发生的。那年暑假,妈妈去割麦子,吩咐我在家里烧水,并让我烧开后倒在杯子里凉着。我将水放在炉子上,就搬了个凳子拿着一本《杨家将》坐到院子里的树底下看书去了。我完全沉浸在了书里面,早就忘了烧水的事了。妈妈割了一上午麦子,又热又渴,回来想喝点水,可我由于看书,根本就没烧开水。妈妈非常生气,立刻拿起我的书扔进炉子,并点着火烧掉了。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我弟弟身上的。小弟刚学说话的时候,有点结巴。妈妈怕小弟大了以后就不好纠正了。于是每天晚上,强行纠正小弟的结巴。那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妈妈说一句话,要求小弟说一句,还不允许小弟对那句话有任何的重复和停顿。小弟说错一次,妈妈就打小弟一下。或者是扭他的脸,或者是打他的手,是真打,狠狠地打,不是吓唬小弟的。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小弟都是哭着跟妈妈学说话。我在旁边,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也不敢为小弟讲清,怕一讲情就会挨打。那时候我妈打人,是真的打,直到打到我们跪地求饶才罢休。

我所列举的这两件事,只是妈妈教育我和弟弟的过程中,发生的无数事件中最普通的两件。我并不恨妈妈,妈妈也并不认为她当年的教育方式有错,她只是农村无数家庭妇女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不懂得教育,她理解的家庭教育就是“棍棒教育”,孩子犯错时,只有对孩子严厉些,并狠狠地打,孩子才能学好,才能记住教训,下次就不会再犯。现在,每当想起小时候妈妈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我理解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妈妈还是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很多伤害。小时候的我和弟弟,其实真的不比别人差,学习成绩很好,也很乖,那时候,看不出我和弟弟和别人有什么差别。但直到我们都长大参加工作,开始独立地和别人交往时,我们性格中的很多缺陷就开始显现出来了。我性格中缺陷很多,诸如,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和人交流和沟通、叛逆、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隐藏在骨子里的自卑、冷漠甚至自私„„这些,和妈妈小时候的教育方式一定是有关系的。

我是一名后妈,当一恒介入我的生活时,我就发誓,我得好好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多看科学的育儿书籍,增长自己的见识,见识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气度。我不能再拿妈妈教育我的那些错误理念教育一恒,我要用先进的育儿理念科学地教育他,并帮助和影响我周围的家长,希望他们也可以科学育儿。

和一恒交往久了,就越来越怜惜他。看到现在的一恒,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的性格中也有缺陷——有超出自己实际年龄的成熟,成熟的让我心疼;由于在成长的关键期缺乏母亲的关注、爱抚和拥抱,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很清楚,做了一恒的后妈,教育一恒,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即便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一恒也需要我付出比自己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得好好保护一恒那颗敏感的心,给他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希望他可以健康地成长。最主要的是,希望他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健康。

接下来,我谈一下家庭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部分。

一、德

德,主要是指孩子的思想品德,包括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等。当孩子和别人交往时,他的思想品德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德,在五部分内容中居首位,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但怎样才能有德?靠说教式的教吗?不是,主要是靠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孩子会从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中学习到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智

智,并不是单单指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完全由孩子掌握的知识来决定;智,也不代表孩子聪明与否。智,是指孩子的智商及孩子的理解能力。

要想培养自己的孩子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还是那句话,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允许孩子犯错,他会在错误中成长;允许孩子任性、撒娇,这都是他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孩子的智商会在宽容的环境中不断提高。

三、体

我理解的“体”是指身体健康,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不是林黛玉、薛宝钗那样天天药不离身。多带孩子出去锻炼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其他的一切才会有可能。

四、美

美,不是指会画画,是指对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让孩子发现自然中美的东西。如果有条件,尽量带孩子接受一些文化、艺术的熏陶,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听音乐会,让孩子感受一下那种氛围。只有对美有较高的鉴赏力,孩子才不容易被生活中的琐屑纠葛所烦扰,他才会活得比较快乐。

五、劳

劳,也不单纯地指劳动,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样重要,不能因为自己是脑力劳动者就自认为比别人高一筹。自认为比别人高一筹的人,人格上就先比别人低了三筹。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教育孩子尊重所有的劳动者。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家庭教育呢?

要想做好家庭教育,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不停地学习,从书中学、电视上学、报刊上学、周围优秀的妈妈身上学、专业的家庭教育机构学„„

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见识,见识高了,理解力、感悟力就会增强,还是那句话——见识决定高度和气度。一个人站得越高,看得就会越远。如同我们坐飞机时(飞机刚起飞或者要降落时才可以看到),往下看,看到的都是漂亮的房屋和梯田,及蓝天和白云,平时我们见到的那些垃圾,脏兮兮的公路一点也看不到了,原因就在于我们站得高,眼界开阔了。

育儿也是这样,将自己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能摆脱狭隘,才会更富于远见,人,也就会有胸怀和气度。育儿中,遇到问题时,才会明知地、正确地做出分析和判断,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家庭教育概述》里面提到,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更多的是与家庭的自然、人文条件,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内容有关。从这一点来说,真正的好妈妈,是胜过好老师的。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篇5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魏解云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得很有道理,“小提琴或钢琴对你算得了什么呢?你的喉咙就是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的音色都要美。”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包括歌唱技巧、识谱能力,音乐感受、欣赏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从《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谈认识

首先,对于音乐课《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曾经这样写到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应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理性感受音乐来体现的。而对所学歌曲的欣赏我认为就能起到很好的学唱歌曲作用。比如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一课中,我认为学会唱这首歌的首要就是学会听这首歌,不是单纯的用感官去听而是用心,用思维去听,理解歌曲中的潜在大意,发挥想象力去感受歌曲描绘歌曲,将唱歌和欣赏结合起来,体会歌曲把简单的会唱变成对孩子听辨感受音乐的训练,让孩子感受歌曲的情感,懂得如何用演唱表现出来,使得孩子是在学习演唱这首歌而不是会唱这首歌。

当然,对于孩子欣赏音乐的要求是会有所不同,因为孩子的审美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小学音乐教学法》中曾经说过,在运用讲授法的时候要做到启发式的教学,而我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还不可以过早的脱离教师的讲授,只不过重点是在于启发孩子,用不同的手段去启发去学习并不局限于欣赏歌曲,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逐步学会欣赏歌曲。当然这就不局限于讲授法的教学了,我认为演示法的运用也尤为重要。例如多媒体的运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演示方式,配合教师的讲授,结合孩子们所熟悉的方式学习歌曲,让孩子由简到难,这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光会欣赏歌曲也是不够的,新课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习制定的目标还包括了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怎样做到这一切我认为和心理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在遇到没有遇到过事情的时候,我认为总是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深或浅。而三年级的孩子又容易出现集中力不足的现象,我认为这就需要教师慢慢的引导,由简单开始一步一步提高难度。而不是盲目的跟从教材要求去做,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们消除学习困难的想法。例如在我的课堂上,我就发现有些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由于自身的畏惧心理就显得不那么爱学音乐,再加上本身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就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再有趣的课堂他们也显得格格不入。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觉得应该给与他稍低的要求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许会比一些孩子慢一些但教师一定要给与耐心帮助他爱上学习音乐。

当然,除了让孩子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外,新课标中也提到了对演唱歌曲的技能要求,让孩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对指挥作出恰当的反应。而这一点上,我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先从呼吸方法的练习开始。例如在我的课堂上,只要是唱歌课我都会安排孩子进行呼吸的练习,然后再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务求做到声音统一,达到较为完美的和声效果。当然,这和专业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所谓饱满的和声也就是做到让孩子明白不是声音大就是唱得好的道理,让孩子会优美的声音效果就好。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优美的声音效果也是需要孩子有一定的听辨能力的,不光是欣赏歌曲的听辨能力,也是听辨声音效果的的能力。为了让孩子具备这样能力,我认为逐步脱离伴奏视唱练耳就尤为重要了。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孩子在最初升上三年级的时候就应该在运用伴奏的同时加入音阶的听唱练习,然后配合伴奏再加入对歌曲乐谱的简单视唱,一直到三年级结束务求做到脱离伴奏也可以较为准确的视唱乐谱,听辨哼唱歌曲旋律。做到真正可以运用听唱的方式学习歌曲。

当然,对于歌曲光会演唱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会如何表现歌曲,因为孩子的表现力的开发也是很重要的,而表现的方法就比较多了。例如,乐器的演奏舞蹈律动的运用就是很好的方法,关于这一方面结合本人课堂的实际,我认为在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应该先从律动开始引导孩子,例如:《健康歌》这一课的学习中,由于孩子对歌曲已经耳熟能详,我认为就可以从律动做手去引导孩子创编动作,教师和孩子一起律动。这样既不会让课程变得沉闷也可以让孩子更有效率的学习歌曲。其次是对于乐器的学习,同样结合我的课堂实际我认为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掌握的是简单的例如沙锤,三角铁,短笛等乐器的演奏,一步一步来先掌握较为简单的沙锤,三角铁等乐器再去掌握可以产生音高的例如短笛等乐器的运用,由简到难,切不可超之过急应当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一点点的引导孩子熟练运用这些简单的乐器。当然了,各个地方对于这一点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去引导的。

最后,我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唱歌艺术,唱歌也不是学会以上要求就可以的,对于相关文化和其他有关联的艺术形式的学习反而可以让唱歌教学更为丰满,更为有意义有效果,让孩子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就比如新课标中说的文化和姐妹艺术还有相关学科的学习这一点,要求中就有喜欢搜集音乐材料和接触其他艺术,学到一些相关学科这几点。我认为在这几点上我个人还是比较好的做到了的,在我的课堂上我始终把这几点教授作为理解歌曲学习歌曲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一课上,我就结合了新疆的人文风情去让孩子感受音乐风格并从中初步认识这个民族,然后再结合其他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歌曲。律动舞蹈方面我除了简单的律动外也适当的加入了三年级孩子可以接受的简单的新疆族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当然在课前我也让孩子收集了这个民族的一些简单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而这种教学方式我认为还是要一直进行下去的,一点点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让孩子学习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去喜欢更多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练习,因为这样的学习我认为是死板的也是容易被孩子们遗忘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二,结合小学音乐教学法和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谈我的认识

三年级的孩子在心理上的特点也对他们的学习音乐起到一定的作用,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初期,对他们的要求要相对简单一点,可以让孩子形象的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掌握他们认为简单的学习唱歌的方式。树立孩子对唱歌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采山》这一课中,多媒体的运用和简单的舞蹈的律动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兴奋感,在快乐的氛围中更加形象的学习音乐而乐器的运用可以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跳脱简单的讲授法的运用。把《小学音乐教学法》中提到的演示法和练习法很好的运用起来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而其中还有三年级的孩子的心理是往往对自己评价有些偏高的,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所以恰当的表扬才更合适,且对于他们来讲不可频繁的叫某一个学生表现,或是给孩子一种老师只觉得我最棒这样的心理。例如我的课堂上,我认为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反而应该更多的鼓励他们发言和表现,更多的去引导他们,而不是认为他不能给自己满意的答案就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认可的,有不足就更应该去引导他树立他的自信心。

在一节音乐课中,学生的练习也尤为重要。从心理上来讲孩子对于不熟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不敢表现的心理,为了让孩子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敢于表现自己,做到前面提过的用各种方式表现。我认为一堂课中一定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去让孩子去练习,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授,也不是单纯的演示教学。让孩子熟悉自己学习的知识,让孩子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去表现歌曲才可以更好的让孩子去表现歌曲,唱好歌曲。把演示和练习,讲授等教学法结合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这其中,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只要做到让孩子去听歌曲去记忆歌曲就好,因为会用心听音乐和记忆歌曲不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习歌曲,也可以让三年级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心理和其他面逐步摆脱对教师一个人的教授的依赖。

浅谈我对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认识 篇6

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十农场中心小学

赵江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各种各样,课程评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面我就从激励性评价的涵义、目的、标准、策略、作用以及局限性这六方面来谈谈我对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励性评价的涵义

(一)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二)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高层次需要,如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等的满足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动机,调动个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评价对象自我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激励性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培训,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学、评价学及管理学的理论水平,会充分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使教师的素质得以提高,使教师得以迅速、健康成长。

二、激励性评价的目的

(一)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由现代基础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

1、传统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或称精英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体系内,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少,就像一个金字塔,在它的底部“较年青的年龄组的全部或大多数成员都能入学,而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到达顶点。”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鉴定和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评价就成为鉴定与选拔能够继续学习学生的工具。

2、现代教育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或称全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体系内,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不仅是学生应享受的权利,同时也是应尽的义务,因而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正由9年义务教育向12年义务教育过渡。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生活的那些特性。其基本假设是:通过教育手段能够发展英才;学校的主要资源应当增进每个人的工作能力,而不是预测或选拔英才。”因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教育评价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要发展,不要偏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仅有“智”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里面单纯的对知识的记忆、背诵、训练与复现更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而正确的评价对这种理想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更会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2、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所谓和谐发展,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样样都好,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存在两个所有特点都一致的学生个体,我们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而且还应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正确的评价应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学生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调控工作,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异,但他自已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他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和创造。

3、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结合起来,重点是促进其长远发展,即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态,强烈的自信心与求胜欲望,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激励性评价的标准

采用多元标准及允许异步达标。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个体内差异标准。采用多元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采用综合评价标准、充分运用个体内差异标准和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绝对标准。

(一)采用综合评价标准。

传统的学生评价采用的是单项评价标准即只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优劣的标准。综合评价则是从系统思想出发,将评价对象——学生的个体素质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根据组成要素——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要素设计出多因素、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实施多元标准综合评价,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发现他们每个人的长处和进步,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

(二)充分运用个体内差异标准。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将评价对象——学生自身为参照点。它是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一位过去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最近有了一些进步,我们就可以以他过去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对他现在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结果是跟他自己比较得来的;另一种情况是把被评价对象的某一侧面作为参照点,评价他其它若干侧面。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它是以个体内差异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时充分考虑了评价者的个性差异,并注重目标激励及行为强化,因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个体内差异标准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绝对评价指在评价标准对象的集合之外,以某预定目标作为客观参照点,因而又称作客观标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每一个学生到达程度,故绝对评价又称作到达度评价或客观标准评价。绝对评价的标准比较客观,如果评价是准确的,那么评价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明确与客观标准的差距,若这个差距值不大,会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根据绝对标准的这一特点,我们应掌握其灵魂,灵活运用它。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客观标准。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有一定的差异,若要求达到同一客观标准,就会使个别学生与这一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太大。使之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就更谈不上培养创造能力了。若对同一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客观标准,如采用A、B卷或A、B、C卷(难易程度等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自由选择,就使得学生与各自的客观标准差距水平大致相同,使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与采用多元标准同等重要的是应允许学生异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异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即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更高一级层面上产生新的需要,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目标,并用更高的、具有挑战性标准要求他们;对于后者,我们一方面要认同,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是人的认知差异和学习情感差异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激励他们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制订改进和矫正的计划,早日达到客观标准。尽管达标时间上比其它同学有些滞后,但最终的结果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我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就会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我再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评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美国一位名叫海伦的教师,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海伦的学生中有位叫迈克的青年军人──这个当年因上课捣蛋而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还把这张卡片带到了越南战场上。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因折叠、磨损而破旧的、有的地方还被粘贴过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学们评述而由老师亲手抄写的迈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目标、发展基础及发展过程三个方面。

1、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表现为发展目标及发展基础的差异性。

现代教育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基础差异。我们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与国家建设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目标的个性化需要我们确立个性化(差异性)的评价目标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做简单的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

2、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为发展过程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及后天的教育等因素影响不同,学生的发展过程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应为其创造条件,设计个性化的阶段性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某一客观标准。对于提前达到客观标准的学生,我们为他们设计更高的评价标准和内容,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后者则应用激励性评价方法,调动他们学习和积极性,使其早日达到客观标准。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过程表现在三个步骤:

1、设立发展目标,激励性的发展目标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目标的数量及难度要适宜。

即目标要有一定难度,要有挑战性,否则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欲望,但同时又不要太多、太高、太难,最好是经过努力确实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②目标要明确而具体。

评价者可帮助学生把发展目标分解形成容易理解、具体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避免让学生望而生畏。

③设立目标时应尽量避开相对目标。

即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的目标,因为在一部分学生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意味着会有等量的学生未完成目标,易造成同学间的恶性竞争。

(三)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1、对学生行为的转变给予及时的强化,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就很值得我们借鉴。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产生的结果:即那些能产生积极或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重复;相反,那些会导致消极或令人不满意结果的行为,以后得到重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应学会用正强化,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如认可、表扬、奖励等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以表示对这种行为的奖励和肯定,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通过这种评价,不仅使学生的外在行为发生改变,还使学生提高了自信心,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稳固的平台。

另外,该理论认为强化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起作用,因而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并不意味着要对学生每一个行为都要评价,关键要让这种评价本身具有激励性,因而采用哪种激励性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正确的归因。

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与否有4种归因: ①个人努力的程度;②个人能力大小;③任务的难易程度;④运气与机会成分。如果把失败原因归结为能力低、任务重或运气差等原因,则会出现失去自信心,不再努力坚持等现象,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则会激发学生加倍努力,发奋进取,战胜困难,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激励适时,评价有度。

适时、适度──激励性评价得以有效发挥的保障 开展激励性评价重点在于如何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老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也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

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五、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一)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性评价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毋庸臵疑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再加以语言激励,学生顿时会激动万分;作业本上,学生书写整齐,且正确无误,教师给予简短的激励性评语,或是“优”字印上,或是画上漂亮的红旗,当学生打开作业本时,一定会惊喜万分;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后,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自豪地站在颁奖台上,在那一时刻,学生收获的喜悦会顿时显露出来。这些激励,将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一条真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当学生犯错后,最怕的就是见老师,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恐惧,大错已经铸成,怎么去挽救呢?他们将面对两种不同的惩罚,一种就是老师和蔼可亲地给学生将道理,帮助学生分析犯错原因,循循诱导,在一种温和的氛围中使学生知错就改,端正自己的品质;另一种就是教师见到这种无恶不作的问题学生大发雷霆,首先给学生的就是一顿严父般的批评,甚至会通知学生家长,要求家长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家长知道自己的子女闯下大祸时,无疑在面子上是多么的过不去,学生回家后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品质恶劣的学生,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从他们的心理入手,看看他们做事的动机,在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在利用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中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从而迫使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激励性评价运用得当,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激励性评价可以改变学生的人文性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学校儿童父母务农的居多,无暇顾及孩子,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孙女,这是普遍现象,这就对儿童的个性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就是小皇帝的待遇,到了学校就很难适应,自私的心理阻碍了合作发展的空间,倔强的心理造就了学生蛮不讲理。面对这类学生,我们要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寻找学生自私、逆反、倔强的根源,在学生稍微有一点优异表现的时候加以表扬、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与表扬中慢慢改变自己的观点,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四、激励性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养成某种好的习惯却不难,只要我们加强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像我们班的小学生,刚进校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生活习惯,不会摆放学习用品、不会整理书包等,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教室里一团糟。后来经过我们养成教育的常抓不懈,对做的好的学生嘉奖鼓励,利用晨会,校会等机会宣传榜样精神,做的好的同学得到表扬将会做的更好,没有做到位的学生看见身边的人得到奖励,自己也会努力改正。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激励性评价对小学生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会给我们的工作效率带来积极的影响。

六、激励性评价的局限性。

在小学教育中,激励性评价也和其它评价手段一样,有其局限性。如果用在不恰当的时机,或使用不自然的方式,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诱发逆反心理,因此,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励性评价要讲究时效性

教育研究证明,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越好。为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价一定要及时反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因素,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不同。特别是对于不喜欢学习,且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要经常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适时、适度、经常地激励性评价,使之渐渐走上“我要学”的轨道。

(二)注意激励性评价运用时要找准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找准切入点的激励性评价,能使小学生把心中的全部能量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文后,紧接着我安排了学生欣赏视频《爱的奉献》。使学生渐渐进入了人间的大爱与真情的气氛之中,驰骋在爱的天地里,抓住他们出现的兴趣点、兴奋点、感怀点、疑问点、变化点,切入后进行激励性评价,使情感升华,文本进驻于他们心间,经久不忘。

(三)激励性评价要讲究公正性

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是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反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精神上受到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四)避免激励性评价应用形式主义

那种“棒棒你真棒!”的整齐的表扬语似乎让课堂显得很热闹,但是,这种“评价”不仅占去了很多宝贵的课内时间,还让人觉得这样的表扬很假,不是来自学生内心的。还不如拍拍小手,竖起大拇指来表达师生、生生间的表扬和赞美更真诚和实在。

结语:

我对课课练的认识 篇7

此外,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影响, 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必然造成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不仅是各个学校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 而且学生也不重视体育教学与日常锻炼。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的不断下降。据一些调查数据表明, 我国青少年肥胖、近视、体弱多病者增加, 跑、跳等运动指标不能达标者增多, 日常不锻炼身体, 没有体育健身习惯者增加, 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的未来素质, 长期以往, 我国将重蹈东亚病夫的旧辙。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体育与身体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 健身养生也成为时代潮流, 这是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知识、金钱、利益的同时, 也在追求身心的健康。认识到有一个好身体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是事先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社会上各种的节日也越来越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 人们都想延年益寿来多享受些这来之不易的盛世时光。此外,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生活习惯问题, 包括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许多人都多少有些疾病。有些甚至是致命的, 如广泛流行, 不分年龄的心脑血管类疾病, 每天都在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与残疾。各种疾病的增加, 加上医疗费用的昂贵, 使许多人不堪重负, 民间常有“辛辛苦苦一年, 一病回到解放前”之说。这也是许多中老年重视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君不见每天清晨, 傍晚城市的广场上大跳广场舞的大妈, 练拳健身的人群。但是却很少见青少年。他们不知道, 要想有个好身体, 就要从小开始锻炼并养成习惯, 持之以恒, 才能有个强健的身体。所谓先天不足, 后天难补, 等年龄大了, 有病了再去锻炼就为时已晚。防病如防火, 宗旨都是预防为主。加强体育锻炼就是强身健体的良方之一。“少年不识愁滋味”没得病没痛苦, 不知道体育锻炼的益处, 万事皆有因果, 不劳动播种哪有收获。毛泽东主席曾号召: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国家也认识到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社会现实, 采取了许多措施。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全面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 落实素质教育, 使青年学生真正身体好, 学习好, 工作好, 国家制定了中小学体育锻炼健康标准, 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把增强青少年体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纳入经济发展计划, 加大了对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 制定国家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 从指导思想、评价体系, 体制机制, 政策导向方面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 以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健康水平。

体育课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学质量需不断提升, 体育教师要多动脑筋, 积极探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课吸引力。而课课练就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增强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课吸引力的有效方法。

增强学生体质是需要科学方法的, 是需要长期、艰辛努力的。在有限的体育教学中, 一方面要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培养学生跑、跳、球类、体操、武术等技能的学习, 还应进行一些身体的训练, 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 柔韧性的训练, 一方面可调剂教学, 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增大体育负荷, 并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体育观, 从而形成热爱体育, 崇尚运动, 珍视健康的思想意识。

课课练活动, 还可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增强师生感情,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如一些游戏性训练, 激励性训练,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好胜心。比如篮球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摸高比赛提高学生弹跳力, 二人一组追人比赛, 足球教学中圆圈传截球等。课课练即可由老师带领进行体能训练, 也可由老师组织, 学生自由参与的活动, 丰富课堂内容。

课课练活动一般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内容即可与教学内容有关, 也可与之无关, 却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宗旨是上下肢都能得到锻炼, 活动量适当, 并且有效新颖。

武术中常用功夫一词来代替武术, 讲的是“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的持之以恒和训练。课课练也是这样, 在有限时间内, 教给学生的是一些基本功和体育意识和习惯。课课练要堂堂进行, 持之以恒, 要有针对性,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点,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篇8

一、要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数学兴趣

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确有用,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数学兴趣。如:教学平均数时,多数学生都感受到与实际很接近,产生求知欲望。如果能从知识的应用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会有良好的收获。而数学概念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抽象过程,了解其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形成学数学、用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引导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二、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多媒体教学

农村学生对多媒体感到很新鲜,巧用多媒体有利于想象。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难点──近似长方形长由曲线变成直线过程动态呈现,为合理想象提供充分感知材料。而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飞跃,从而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的,这也是唯一能接近城市学校的条件。

三、要想方设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老师应该多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跃起来。合理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开课艺术,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拓展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小兔请客》时,师:今天小兔特别高兴,它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小兔准备很多礼物(出示情境图),请仔细观察会发现数学信息?这样,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会投入到学习中,致使整节课都以极浓兴趣去自主建构知识。师要树立强烈学生意识,把学习权利和探索时空留给学生,让其选择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操作实践活动时,教师不说操作方法和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此应用题解决方法吗?学生会通过自主尝试、实验、合作交流、多角度地探究问题解决方式,使课堂变成活动的空间,培养探究能力。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关注体验知识过程,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好的学习方法。尤其老师作为参与者把学法与学生交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师言行的潜移默化中领悟方法,从而改变被动接受,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老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这样学起来感到新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其感到:数学是好玩的学科;而教师作为引领者,要引导学生玩好数学,寓教于乐,让其走出教室,进行实际操作找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教学统计与概率,数学实践、面积单位与计算时,可开发校园数学资源。调查全校有多少个班?有多少教师,数学教师多少?全校涌现文明小标兵多少?并发现什么,有何建议?测量花园和操场长、宽,算出面积和周长各多少?如果围绕操场跑3圈,跑多少米?这样让学生知道社会是让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主动实践的大课堂,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宝藏,让他们去实践、体验、感觉,这便体现数学原生态的乐。

五、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从学生未来着眼,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主人。师生应当重视学法研究、学法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而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创设提问机会,让其总结学法。

六、进行多元评价,树立自信,激发情感

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师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高矮,发现圆柱高,师拍着他的肩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师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是不是圆柱疑问时,师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师立即说:虽然答错了,但敢于发言并表达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没有所谓潜能生的存在,都有闪光的地方。这需要师满怀爱心,用多维眼光来审视生,用爱的评价来唤醒生的爱, 激励学习热情,帮助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第一学期高中英语教学计划下一篇:《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