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质量控制程序文件(精选8篇)
供货方向需方提供的质量文件:
1.各种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文件;
2.质量检验证明(即由施工单位进行的检验或试验报告。如力学性能、化学成分试验、材料级配试验);
3.检测与试验者的资格证明;
4.关键工序操作人员资格证明及操作记录(例如大型预应力构件的张拉应力工艺操作记录);
5.不合格品或质量问题处理的说明及证明;
6.有关图纸及技术浆料;
7.必要时附权威性认证浆料。
8.如果监理工程师认为产品合格证及检验证明不足于说明到场材料质量,可再行组织复检或见证取样试验;(如涂料及连接螺栓要求复检、承重墙体砂浆承重结构混凝土试块及受力钢筋见证取样送检占30%、焊缝的无损检测、水泥存放不超过3个月)如力学性能、化学成分试验、材料级配试验):
例如钢筋主控项目——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报告(化学成分等专项检验报告)。
一般项目——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处理,数据文件,质量控制
气象观测所得到的数据是制作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基础资料,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质量[1,2],然而资料质量受到观测仪器、观测技术、测站位置、观测时间等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推进和气象服务的高标准要求,特别是区域站网的建设和应用,尤其是中国气象局对数据文件质量控制严格要求。如何进行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是新形势下气象资料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1]。目前,国家级自动站实现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有温度、湿度、气压、降水、地温、风向、风速;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包括云、能、天。该文从人工及计算机方面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J文件质量控制方法。
1 A文件
缺测记录处理一般原则:首先是用整点前10 min记录代替,其次再用整点后10 min记录代替,再就是用人工观测值代替,最后才是内插,否则作缺测处理。
1.1 封面
先与前一个月封面比校,重点检查有无迁站等变化项目否;地理环境必有,且2个以上要用“;”分开,注意风按照规范要求距地高度10~12 m,距平台高度应为6~8 m,总高度不少于10 m;在A文件中注意看首行参数有无错误,质量控制指示码及气压、风高度等各要素项目标识有无错误,如有人工和自动,则应为1。
1.2 降水上、下跨问题
这是新入手的质量控制员最易忽视的,尤其体现在下跨降水为0 mm,这也是软件审核不出需要人工注意地方,在各类比赛中未给出下跨量但要注意当月最后一天雨持续到20:00要提出该疑问;上跨降水日期,降水量与上月报表仔细校对。
1.3 天气现象栏
先看25个摘要栏,重要、罕见天气现象一目了然,然后重点是加强对其预审。在A文件中天气现象“…”应为3个空格,其他连接符为1个空格,不能出现“-”连接符号。雷暴要看是否漏记方位,且方位只能是八方位,不能出现SSW、ESE、WSW、WNW等;中间方位是否漏记;转入次日方向与前日方向是否符合要求,在这里人工重点审核是转入次日后的终止方向,不允许和前日开始方向相同,即不允许出现回头雷。因闪电在《规范》中定义“只见闪电而不闻雷声”,故要审核闪电是否为不应记录现象。冰雹记录是否写入纪要栏,且最大直径与最大平均重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视程障碍现象雾之前应有轻雾,若是转入第2天的,则为雾之后应有轻雾;浮尘有无漏记时间或只出现几分钟,转入第2天时也需人工审核;按规定需记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是否遗漏最小能见度。固态降水之雪、霰、米雪、冰粒、结冰、霜等应在较低温度时才出现,看有无在温度较高时误记;且固态降水(除雨夹雪外)不能形成雨淞;另积雪容易忽视的是8:00后形成的遗漏备注,以上均需人工仔细审核。降水现象、特殊天气现象与云状配合是否符合规定,如雨、毛毛雨、雷暴出现时降水云层为规范规定的云类,且还可以结合气簿-1注意连续性降水其对应的云状。天气现象中大风的出现时间要早于等于极大风速时间。不记起止时间的天气现象要看是否应出现,以及其转入次日顺序,如雨终止时间为7:44,若能见度低于10.0 km则后面要接视程障碍现象,这个是容易遗漏且机审难以判断出的问题。
1.4 备注栏及其他
(1)台站变动、新增观测要素、障碍物、所属机构、观测时制、迁站对比观测是否应在相应位置,如某站由一般站改为基本站,则变动后之日应在“台站级别”即03项中作相应修改。
(2)启用、停用某项观测要素是否表述完整。如从某日停用雨量传感器,要修改A文件相应项目标识和质量控制码段,如停用雨量传感器,其项目标识应为“0”,质量控制码段也相应修改。
(3)迁站对比根据当月及上月报表可以判断其在原址的方向,是否误记。
定时观测4次站,其观测时间为“10/04/02;08;14;20”和“10/24/24小时连续观测”;观测时次项应为“11/守班=”,若为基准站24次观测,在A文件中应体现为“10/24/逐时观测”。
1.5 天气气候概况栏与纪要
气候概况栏其各项数据统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各项目位置正确与否,如长期连阴雨写到正确应写到此为止03项,误记到04项等。天气现象栏记有冰雹而纪要栏却无记录,尤其是未达称重标准却有重量记录,这也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纪要栏其他各项标识与其文字说明正确与否。高山积雪备注按要求应写本月内日期,不必跨月备注。
1.6 降水
定时与自记降水每天比较,并非完全一致而是有差别,因目前自记是采用自动观测,而定时则是为人工观测,且差别判定方法是10.0 mm及以内差值为0.4 mm,超过10.0 mm降水则差值控制在4%以内,若差别过大,则要仔细查找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记录进行处理,如确系自动站仪器故障,则自动观测降水可用人工虹吸雨量计替代。分钟降水与小时降水不一致处理情况分以下几种,并且要与备注相结合,首先若为人工虹吸雨量计代,则允许出现小时降水有记录而分钟降水缺测情况;若为人工定时代,则小时、分钟降水缺测都允许;在无任何备注情况下出现该记录则为疑误记录。
1.7 风
在风的记录中,注意查看极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0 m/s而天气现象栏却漏记大风现象。2 min与10 min风用人工代时处理,用EL型电接风记录器代替时小数位只能是0、3、7;缺测时日平均4次与24次互代也要备注问题,或1 d内有6次及以上作缺测处理且极值应从实有记录中挑取。极大、最大风向风速若出现在整点,与整点风向是否一致,否则应为错误记录。在风的统计中,如某风向全月没有,则要仔细分析如对照人工站报表,分析是否为仪器损坏导致某一方位风向长时间缺测,或风速长时间为静风则要判断是否风已冻结。
1.8 电线积冰
一次电线积冰过程是否有2次记录,如天气现象栏雨淞从4日持续到6日,则只应有1次记录。电线积冰直径必须大于等于厚度,且雨淞、雾淞达到规定直径有无称重记录。电线积冰的温度不能低于当日气温最低。雨淞、雾淞在簿表格式中只能是5648、0048、5600,在各类业务比赛中直接录入4800,则以报表显示的方式判断不了该错误,一定要用记事本打开看。
1.9 雪深(雪压)和蒸发
应测雪压时却遗漏,且雪深大于等于5 cm,在A文件中雪压栏应为“///”。《地面气象规范》规范,“台站四周有积雪,但观测站附近因故无”,故有积雪不一定有量,积雪是随有随记,而雪深只在8:00、14:00、20:00测定,因此有量当日必有积雪。结合上月及本月报表文件备注看大、小型蒸发位置写错没有,则相应的质量控制码也要作应修改。针对蒸发结冰问题,小型蒸发不能记结冰“B”,规范规定必须要秤称重,而大型蒸发可以记“B”符号,但注意不能跨月,溶冰后测得其值是结冰后这段时间的累计值,比平常有差别,若无结冰期而值有显著变化者,则要结合前后几天蒸发及选类似天气作比较,判定数据正常否然后按照疑误记录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蒸发记结冰时,天气现象栏一般应有结冰符号,相应温度也较低。
1.10 日照
在A文件中日出至日落时间无日照应为“00”,日落至日出应为“NN”,这里需要注意某站某月每天的NN和00并不一致,因每天日出时间并不一致,可能跨整点,如1日日出0547,17日日出0601,那前者5:00~6:00应为“00”,后者5:00~6:00应为“NN”。且在日出日落期间每天横看检查日照数据整点无云无记录者,或迹线前面几小时一直为1.0 h而后突然中断,或错位向前或向后移了几小时。以小时为单位竖看检查日照计有无安装问题,如全月11:00—12:00均为0.9 h,则很可能仪器安装不符合规定要求。日照缺测时应注意在备注栏备注其百分率统计方法。
1.11 地温及冻土
地温记录每天进行查看,缺测内插均要作相应备注,且应备注4次与24次平均统计方法,两者其一缺测时可以互代。地温、气温、草温极端值,一般天气条件下地面最低低于气温最低,若为显著反常,则要仔细分析原因,例在降温天气下则可能出现气温低于地温。当地温有缺测时,则应从实有记录和人工记录中挑,若全天自动观测地温缺测时,相应地面温度、草面温度(雪面)极值作缺测处理。有冻土时,一般应注意地面温度应小于0℃,除非地面解冻冻土深度为0 cm时。
1.12 气压、温度、湿度
全月海平面气压是否有遗漏,或者海平面气压有却某时次缺测的应仔细判定。若用人工观测气压表代替要备注:自动站气压用经高度差订正后的本站气压代替。温、湿度注意不正常记录处理要按照技术解答1号文件执行,尤其注意冬季湿球溶冰不当情况下记录的处理。
2 J文件
首先也是必须先看首行参数,可以对照A文件首行参数检查。在J文件中跳变或缺测1 min目前按照各类文件精神还不能内插,且A文件内插处理后的值,不能代替J文件中整点00分的值注意某一段值是否异常,检查稍长一段时间的数据以判定该段记录正常否。按照中国气象局“气测函[2005]227号”文件精神,J文件降水判定为滞后降水在2 h以内且量在0.1、0.2、0.3 mm,可以加至那分钟那小时,否则,不为滞后降水的要删除且都要备注。自动观测降水启用当,还要在J文件中“降水”项目打上对勾,即首行参数中降水标识应为“1”,再检查A文件中相对应J文件滞后降水处理没有,必须人工处理J文件。风不正常情况下也要分析J文件,且不正常该时段其风向风速要作缺测。
3 结语
在地面观测工作中,只要观测员严格遵守各项规范及技术规定,严格执行记录处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一般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质量控制员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再结合当地天气气候正确设置本台站OSSMO软件的审核规则库,设置时注意:尺度过宽容易出现疑误记录漏审,过窄正确记录也被列入疑问。然后再按照规范中疑误记录处理方法,结合记录处理一般原则,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保持资料序列完整及统计结果更符合要求[3,4,5]。
参考文献
[1]熊安元.北欧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J].气象科技,2003,31(5):314-320.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杜红,杨英姿.怎样做好台站地面观测报表预审工作[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S1):99-100.
近几年,无论是国际知名品牌还是国内服装企业翘楚都频繁引发“质量门”事件,有些甚至引起消费者的抱怨和愤怒,直接对服装品牌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消费者很容易因服装款式设计而选择一个服装品牌,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该品牌的忠实粉丝,但出现质量问题后,消费者就会对品牌产生质疑甚至抛弃该品牌。而一旦这种伤害发生,服装品牌要重新铸就质量诚信的形象,就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也为了更好促进国内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和不断壮大,2011年8月1日,国家发布了新版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与旧版相比,新版规范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国家的监管也变得更加严格。同时,随着一些中高端服装品牌企业对新型面辅料的追求和服装加工工艺的日趋复杂,生产采购人员面临的经验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很多知名品牌都是由代工企业生产,采购或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导致终端销售的质量问题。因此,服装品牌企业对质量的监控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服装生产采购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分析如何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服装企业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质量控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许多国内的服装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对质量的控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1.快速低成本策略导致质量控制的缺失
近几年,很多国外的“快时尚”服装品牌质量问题频现,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快速低成本战略导致质量问题不断,是快时尚品牌的天生缺陷。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快时尚品牌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质量要求高、长周期的面料排除在外了。通过他们的产品吊牌可以发现,其代工厂商通常来自于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2.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跟单管理
目前,服装品牌的供应商有80%~90%都是贸易商,而贸易公司的面辅料专业性不高,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对质量的把控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服装面料和成品的采购过程中,企业经常抱怨供应商的打样品质不稳定,打样周期遥遥无期。甚至在大货面辅料、成品交货的时候,也经常因为质量的不合格,导致新产品上市时间的延迟。
在采购阶段产生的质量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跟单管理,使得采购阶段的质量缺乏规范化的控制,而这种管理上的缺失为后续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很容易对产品销售和终端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明确
当前,很多服装企业内部对质量检验缺乏明晰的流程和标准,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独立的质检部门,在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争议。
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明确,是实际运行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特别对那些无法适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已备案标准的新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在企业内部往往无法达成一致性。
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的“四部曲”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讲,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对供应链中重要的质量控制节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质量检验各环节的整体质量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的问题。笔者将针对以下几点做具体分析。
一、设计决定产品质量
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的质量定位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被决定了。采购和生产只是在实现由设计决定的产品质量。因此,设计本身不应该是盲目的。一方面,设计开发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兼顾产品创新,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也要了解面料、工艺方面的潜在风险,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在设计开发阶段就埋下隐患。实际上,这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开发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
服装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点贯穿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开发的计划制定阶段。企业应根据商品企划和产品上市时间的要求,明确划分设计开发的阶段,制定详细的人员和时间计划,包括评审时间、参与人员和评审制度。
2.设计开发的执行阶段。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按照时间计划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强化内部人员的时间管理意识。随着设计开发的进程,可能发生设计要求的变更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修正时间计划表,避免影响后续的进程。
3.设计开发的变更阶段。很多服装企业在产品评审过后都无法避免款式更改的情况,除适当考虑产品评审的要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更改部分对产品其他部分及整体功能、性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便判断变更的正确性。在确定合理可行的前提下,设计变更在实施前必须得到批准,以保证改款的严肃性。
对于设计开发的每一个阶段,设计部门都需要由专人进行时间进度的监控并记录,对关键节点的输入输出实现系统化管理,确保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追溯。
二、规范采购供应商管理制度
1.规范供应商的引入和淘汰机制
需要客观地评估现有及新的供应商,并及时淘汰不能满足公司需求的老供应商。采购部门负责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满足公司整体的业务需求及发展,建立完善的合格供应商资料库,同时制定规范的供应商引入和淘汰机制。可以通过对新供应商招标的方式,进行询价、比价,打样对比质量,确定样品及大货的生产适应性,最终完善合同条款的制定。在流程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表》及采购合同审批流程。
2.优化供应商库
根据公司整体及各部门的需求,建立满足公司和各部门发展需求的供应商库,建立和培养长期战略合作供应商并监控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对供应商的控制一般可按等级来分类,对不同级别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企业一般通过ABC分类法进行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对供应商的考量通常包括产品质量、质量保证能力(生产过程的监控、交货期和质量合格率等),以及价格方面的因素。
3.控制并降低供应商的开发成本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开发效率、产品质量和采购成本三个方面的平衡,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供应商开发成本,建立合理的供应商竞争机制。包括对供应商产能、技术、质量、价格成本、服务及产品开发的配合能力等方面,建立中长期的供应商开发计划。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充分考虑研发、市场等部门提出的新产品需求,了解行业竞争背景、行业技术水平、价格和发展趋势,掌握新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质量部门充分沟通,提高新供应商开发的效率。
4.对于印染供应商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稳定性评估及生产设备能力的评估——印染过程中分别取样拍照,取样后比对工厂工艺标准,如果合格,即确定机器设备能力达标。
(2)关键质量指标(甲醛、PH值、色差)的控制要求。
(3)印染后整理取样,并由质量部门测试是否符合公司规定的质量标准。
(4)依据生产操作手册、质量管理手册询问生产操作人员,确认操作熟练。操作手册熟悉程度达不到80%以上的,即确定为技术不熟练或培训方法不当,需整改合格后才能成为合格供应商。
(5)实验室能力的评估,至少能检测甲醛、PH值、色牢度、缩水率、耐光,并有实验记录。
(6)产能评估,依据公司对新供应商产能需求,比对供应商淡旺季能保证给公司的产能。供应商提供的产能必须高于产能需求才能通过产能评估。
此外,采购部门应根据需要安排对重点材料实行跟单,以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如有必要,可要求采购员同时配合跟单。对于同一产品连续到货不合格的供应商,可根据供应商的资源库与采购部经理以上级别人员书面确认后,优先选择。同时,向供应商管理部门提交书面要求寻找相应新供应商。如因价格变化、质量要求等导致现有供应商拒绝订单的,采购部门也必须及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公司的技术部门也需要发挥自身专业上的特长,定期提供一些新的工艺的培训。对于拥有新工艺的工厂,也需要开发部门更多的为采购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
三、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流程和标准
首先,质检部门应对到达仓库的面辅料,按检验和作业指导书的流程完成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对于抽检初判不合格的面辅料,必须扩大抽查比例,确定不合格的产品,质检部门需要第一时间提出并及时与采购人员协调解决,若无法协商解决,则需要高层领导最终裁决能否使用。
经协调确实不能使用的面辅料,及时与供应商联系退货、对涉及索赔与打折的情况也要出具书面的索赔与打折标准,与供应商交涉。如果与供应商不能达成一致,则需要报上级主管裁定最终处理方案,并通知财务、仓库办理相关手续并落实补救方案。
经过协调可以让步使用的物料,由质检部门通知材料仓和生产部门处理的方法(如分批、分色发料使用等)。退货记录及问题报告要记入供应商绩效考核档案。
其次,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所采购的各类面料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并确保按照标准执行。具体有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1.在生产时,检验员必须对本工序所需的各种面辅料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面辅料应及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未经批准擅自投产,需要通过绩效来进行考核。
2.检验员必须对自己所加工的全部产品严格按照本工序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自检,并作是否合格的判断,在确认产品合格后方可流入下道工序,否则应自行返工。如自己无法解决,应及时向部门领导反映,得到明确答复后方可继续生产,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返工时超出考核指标的进行扣款。
3.各工序员工产品加工完毕后,按以上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后盖写工号,不写工号的,按返工处罚。
4.对工作责任心强、认真执行“自检”制度,及时发现上道工序产品质量问题并退回上道工序返修的检验员,适当给予奖励。
四、建立提升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制度
通过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合格项,并通过纠正措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内审组织方面,由供应商高层任命审核组长,《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审批通过后,质量部门负责组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审核实施计划、编写审核报告,并指派审核员。审核员按照分工负责编写检查表,完成分配的审核任务,编写不合格项报告,并配合审核组长的工作。各受审部门负责配合审核组工作,并针对提出的不合格项进行纠正,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内审程序方面,每年实施一次集中内审,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部门实施内审,平时实施月轮流内审,即每月由内审员对各部门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时可随时进行内审。
质量体系负责人每年制定公司下一年度的内审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审核准则、审核范围、审核频次和方法、时间安排等。
1.审核前的准备
a) 成立审核小组,每次审核前由供应商高层任命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聘任审核组成员。审核员应具有内审员资格,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且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b) 审核组长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交由供应商高层批准。审核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日程安排、审核要素、内审员分工等,须提前一周下达各受审区域负责人和内审员审核。
c) 审核员按照《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的分工,依据审核要素和体系文件,做好准备工作,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
2.审核的实施
审核员参照内审检查表中具体内容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查阅记录、现场查验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并记录审核证据。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时,审核员应进一步调查清楚,对存在问题的客观性进行研究,力求公正。在审核完成后,审核员应对受审核部门负责人作一次口头报告,报告审核的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3.审核报告的提交
内审后由审核组长提交《质量体系内审报告》,经高层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审核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审核的日期及审核计划具体实施情况;不合格项数量、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等。
4.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
受审部门在收到《质量体系内审报告》和《不合格项报告》后,应对不合格项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实施。审核组长组织内审员跟踪检查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对不能在短期内纠正的不合格项,由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计划报高层批准,交审核组备案。每月由质量部门的内审员轮流查找各部门的不符合项,开具《不合格项报告》交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并负责跟踪验证整改情况。
结束语
1.TZ—JL—001 文件/发放回收记录表 2.TZ—JL—002 文件更改记录表 3.TZ—JL—003 受控文件清单 4.TZ—JL—004 外来文件登记审批表 5.TZ—JL—005 供方调查记录 6.TZ—JL—006 供方评定记录表 7.TZ—JL—007 合格供方名录 8.TZ—JL—008 物品验收单 9.TZ—JL—009 物品领用单 10.TZ—JL—010 物品报废申请表 11.TZ—JL—011 委托检测合同书 12.TZ—JL—012 合同登记汇总表 13.TZ—JL—013 合同评审表 14.TZ—JL—014 申诉/投诉处理记录 15.TZ—JL—015 申诉/投诉登记表 16.TZ—JL—016 改进措施及实施情况表 17.TZ—JL—017 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记录 18.TZ—JL—018 预防措施报告 19.TZ—JL—019 文件借阅登记表 20.TZ—JL—020 文件销毁记录 21.TZ—JL—021 内部审核检查表 22.TZ—JL—022 内部审核计划 23.TZ—JL—023 不符合(有缺陷)项报告 24.TZ—JL—024 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25.TZ—JL—025 不符合(有缺陷)项整改及验证报告 26.TZ—JL—026 会议签到表表 27.TZ—JL—027 会议记录表
28.TZ—JL—028 管理评审实施计划 29.TZ—JL—029 管理评审报告 30.TZ—JL—030 培训计划表 31.TZ—JL—031 岗位考核记录 32.TZ—JL—032 培训/验证记录表
33.TZ—JL—033 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资格证(另附)34.TZ—JL—034 人员培训情况登记表 35.TZ—JL—035 任命书
36.TZ—JL—036 实验室环境检测记录 37.TZ—JL—037 设施与环境检查及处理记录 38.TZ—JL—038 检查样品流转单 39.TZ—JL—039 样品状态标示 40.TZ—JL—040 样品登记表
41.TZ—JL—041 检测原始记录(另附)42.TZ—JL—042 非标方法、检测细则确认表 43.TZ—JL—043 原认可/认证项目能力变更确认表 44.TZ—JL—044 新开展的检测标准确认表 45.TZ—JL—045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6.TZ—JL—046 购置设备审批表 47.TZ—JL—047 设备验收记录单
48.TZ—JL—048 设备使用/报废/恢复使用审批表 49.TZ—JL—049 设备使用登记表
50.TZ—JL—050 设备维护计划及实施情况记录表 51.TZ—JL—051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 52.TZ—JL—052 仪器设备检定与校准记录 53.TZ—JL—053 抽样记录 54.TZ—JL—054 质量控制计划 55.TZ—JL—055 质量控制实施记录表 56.TZ—JL—056 监控技术方法有效性评审表
57.TZ—JL—057 检测报告(另附)58.TZ—JL—058 更改检测报告审批表 59.TZ—JL—059 检测事故与差错登记表 60.TZ—JL—060 来客登记表 61.TZ—JL—061 授权签字人一览表 62.TZ—JL—062 63.TZ—JL—063 64.TZ—JL—064 65.TZ—JL—065 66.TZ—JL—066 67.TZ—JL—067 68.TZ—JL—068 69.TZ—JL—069 70.TZ—JL—070 71.TZ—JL—071 72.TZ—JL—072 73.TZ—JL—073 74.TZ—JL—074 75.TZ—JL—075 76.TZ—JL—076 77.TZ—JL—077 78.TZ—JL—078 79.TZ—JL—079 80.TZ—JL—080 81.TZ—JL—081 82.TZ—JL—082 83.TZ—JL—083
授权书 培训记录表
实验室人员上岗审批表 特殊类型检验人员授权书 培训申请表 培训计划表 人员考核成绩登记表 检测报告增补登记表 允许偏离审批表
允许偏离委托检验登记表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最终产品达到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资、施工过程、施工工序和最终产品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检查工程项目部不合格品控制情况; ⑵组织严重不合格品处置工作。3.2材料管理中心
负责构成工程主体的不合格物资的处置。3.3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⑵负责不合格物资的判定和处置工作。⑶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不合格品的分类 不合格品分为:不合格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工序、最终产品,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在保修期内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1.1不合格采购产品
⑴材料品种、规格、尺寸、公差、质量证明文件等项不符合标准或采购合同规定。⑵受潮、受损、变质及过期的产品。⑶采购产品的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5.1.2不合格中间产品、工序
⑴轻微不合格品:指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工序,经作业班组及时 修整后,通过验收达到质量评定标准要求的产品。
⑵一般不合格品:指工程质量未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但不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经过修整返工处置后,可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要求,不影响使用功能的产品。
⑶严重不合格品:涉及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缺陷、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品。5.1.3不合格最终产品:不符合验收标准,经甲方监理及监督部门验定为不合格的单位工程。5.1.4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或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2.1不合格物资标识、隔离、记录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人员对已进厂的物资,发现不合格时,应用红色“不合格”标牌进行标识,必须与合格品隔离码放。5.2.2不合格品的标识
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质检人员对发生的轻微不合格品的标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⑵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在不合格品周围做出明显的标志,如:在其两侧标上桩号等,通知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工号负责人。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中不合格事实一栏。5.3不合格品的评审
5.3.1轻微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纠正,质检员进行复查,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
5.3.2一般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评审,确定处置方案,制定纠正措施,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
5.3.3严重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制定处置方案,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评审,处置方案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实施。5.4不合格品的处置和验证 5.4.1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 ⑴进行返工,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⑵经有关授权人批准,合同规定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受不合格品。⑶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5.4.2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⑴进入现场的物资,经验证或复检不合格时,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应立即对不合格物资进行标识、隔离码放,以防误用。
⑵材料管理中心采购的构成工程主体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现场材料员应立即通知材料管理中心采购员,材料管理中心针对不合格物资进行处置。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采购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采购员负责和供方联系,采取退货或更换。
5.4.3轻微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品,均应返工,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5.4.4让步接受
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能满足预期的使用功能,工程项目部与顾客、监理、设计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协商,在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可按让步接受处理。5.4.5经过返工的产品,必须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
5.4.6工程交付后,在保修期内,工程质量发现不合格时,工程部及时与顾客协商解决并进行组织维修,保证满足顾客的要求。
5.4.7对不合格品处置中形成的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有关规定予以保持。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3《北京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7、质量记录
7.1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十七)-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针对生产过程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事故、事件、不符合,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控制。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2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检查工程质量、施工环境的不合格、不符合,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2发展部
检查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3材料管理中心
检查物资采购、运输、贮存工作及供方的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安保部
检查公司安全工作中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跟踪验证安全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行政部
检查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不符合,检查防疫/职业 健康 管理工作的不符合,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3.6管理者代表
负责监督协调各单位/部门纠正措施的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不合格
5.1.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不符合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⑴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品并重复发生;
⑵走访或与甲方、工程监理座谈,结果对工程质量不满意,并有具体事例比较严重时; ⑶收到工程监理反馈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 ⑷顾客的投诉或顾客对同类问题连续提出抱怨;
⑸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相关方对环境表现投诉时; ⑹出现安全、职业健康事故、事件、不符合时; ⑺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⑻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中,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 ⑽其它。
5.1.3公司相关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应对以上不合格项进 行监控。5.1.4当出现5.1.2中⑴、⑵、⑶、⑷、⑸、⑺、⑼项时,公司工程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工程部审批后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
5.1.5当出现5.1.2中第⑸、⑼项时,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审批后实施,并负责跟踪验证。
5.1.6当出现5.1.2中第⑺、⑼项时,材料管理中心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同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5.1.7当出现5.1.2中第⑹、⑼项时,公司安保部、行政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安保部、行政部审批后实施,安保部、行政部负责跟踪验证。
5.1.8当出现5.1.2中第⑻项时,由审核组填写不符合报告,执行《内部审核程序》。5.1.9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生产过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过程中,检查发现有5.1.2中各项情况时,应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应对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同时,报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备案。5.2原因分析
5.2.1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事 实,组织人员对产生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⑴未执行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⑵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不恰当或无规定; 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或不正确; ⑷工序控制不当; ⑸施工、环境、安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⑹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⑺缺少人员培训; ⑻生产作业环境不良;
⑼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⑽责任分工不明确; ⑾责任心不强; ⑿其他原因。
5.2.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要具体到可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的程度,填入《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栏。
5.3研究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确定并实施。
经过不合格原因分析和评价后,责任部门尽快根据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内容应包括:实施部门(人员)、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单位/部门负责人签字。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制定的纠正措施,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质量、环境、安全工作的经理审批,针对内审外审中产生的不符合制定的纠正措施由管理者代表审批。5.4纠正措施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必须跟踪验证,落实纠正措施是否真正执行,并记录纠正措施实施后所达到的效果,责任部门应提供达到效果的证据。对于执行纠正措施效果不明确的,验证部门应要求责任部门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5由纠正措施实施引起的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6重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纠正措施实施记录
(十八)-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施工过程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预防措施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3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负责工程质量、施工环境因素预防措施的审核并监督实施。3.2发展部
负责公司管理体系预防措施实施的跟踪验证。3.4安保部
负责公司安全管理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预防措施和职业健康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6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5.1.1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信息来源: ⑴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监督部门; ⑵社会相关部门;
⑶顾客的需求、期望、意见和满意度; ⑷审核报告、管理评审的输出; ⑸数据分析的输出; ⑹过程和产品测量的结果;
⑺关于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各相关部室应及时了解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了解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趋势及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常对体系运行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以上各方面反馈的信息。5.1.3确定潜在不合格、不符合原因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对发现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潜在不合格、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技术、质量、环境、安全工作会,分析施工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安全工作情况及施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现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5.2预防措施的制定和评审
5.2.1预防措施的制定,以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针对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5.2.3有关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控制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工程部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2.4有关安全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安保部审批后实施。
5.2.5有关办公区域、现场生活环境控制、职业健康的预防措施,报公司行政部审批后实施。5.2.6与体系运行有关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发展部,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5.2.7当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是由于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不完善所致时,应对修改相关文件的必要性进行评审,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3预防措施的实施
5.3.1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应在“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签名确认。5.3.2制定预防措施的单位/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监督实施,记录实施效果。
5.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记录本部门/单位各次措施发出的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效果。逾期未能完成者,报告管理者代表,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限期完成。
5.3.4管理者代表在预防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负责配备必要的资源并监督实施过程。5.4重要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
(十九)-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最大限度的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1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编制本程序 3.2工程部
⑴组织公司各部门/单位对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识别; ⑵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初步识别与评价。3.4管理者代表 审批重要环境因素。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对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
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确认,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正常活动的。
b.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的。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b.现在: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将来: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考虑到产品实现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还有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1.2环境因素的识别以污染预防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对公司涉及到的全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关大气、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等环境因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5.2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5.2.1每年一季度或工程开工前,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参加,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5.2.2工程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发至相关部门/单位,各单位/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范围、生产过程、活动和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5.2.3进行环境因素调查时,应注意到物资供方、工程分包 方、劳务供方等相关方。
5.2.4工程部根据公司活动、产品、服务的具体变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修改补充公司环境因素调查表。
5.2.5工程部组织对汇总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5.3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5.3.1对有关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影响范围:
⑴全球范围5分;⑵周围社区4分;⑶场界内3分; ⑷员工10人内2分;⑸操作者本人1分。B、影响程度:
⑴环境影响严重5分;⑵环境影响较重3分;⑶环境影响一般1分。C、发生频次:
⑴经常发生5分;⑵不经常发生3分;⑶偶尔发生1分。D、持续时间:
⑴持续不间断5分;⑵有明显的间歇3分;⑶影响时间短1分。E、相关方抱怨:
⑴抱怨很多5分;⑵抱怨较多3分;⑶很少有抱怨1分。F、可改进程度
⑴加强管理见效5分;⑵改进工艺见效3分;⑶较难节约1分。5.3.2对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消耗利用频率
⑴每天发生5分;⑵每周发生4分;⑶每月发生3分;⑷每季发生2分;⑸半年以上发生1分。B、消耗规模
⑴很多5分;⑵较多4分;⑶一般3分;⑷较少2分; C、管控状况
⑴无管理措施,浪费严重5分;⑵有效管理,符合自定指标3分;⑶较难改进1分。5.4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5.4.1采用5.3.1评分法,当A、B、C、D、E、F任何一项为5分或总分∑=A+B+C+D+E+F≥15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2采用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当A、B、C总分∑=A+B+C≥10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3公司的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关注、客户的合理抱怨、对公司整体形象有影响、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
和行业规定等任一方面时,都要将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4工程部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发至有关部门。
5.5环境因素的更新
5.5.1一般情况下,每年初由工程部组织,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和评价。5.5.2当发生下述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更新: ⑴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⑵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⑶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⑷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 ⑸环境因素识别有遗漏时; ⑹管理评审要求时; ⑺发生其他变化时。
5.5.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与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6、相关文件
6.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7、记录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培训考试卷
姓名
部门
分数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对的打“ √ ”,错的打“×”):
1.服务和供应品的分类包括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供方应经评价合格后方可向本公司提供服务。(√)
2.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且考核合格取得相应授权,应按照设备说明书有有关指导书的要求对其进行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和维护,以确保其功能正常。设备使用和日常维护情况应予以记录。(√)
3.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
4.综合办公室发放、收回管理体系文件需要填写《文件发放、回收记录》,标准发放则不需要。(×)
5.实验室对口头形式表达的投诉应及时处理,但可以不记录归档。(×)
6.公司要开展新检验验项目,须在检测室提出申请后,公司组织论证、准备、试验测试、评审等环节,以保证新项目的开展有足够的设施和资源,有可靠的质量体系。(√)7.内审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8.管理评审是资质认定评审组专家对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审核。(×)9.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10.所有的检测仪器设备都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分)
1.管理体系文件包括(E)
A.质量手册
B.程序文件
C.作业指导书 D.质量记录
E.以上都是 2.(B)是客户对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服务或数据、结果的异议。A.投诉
B.申诉
C.上诉
D.报怨
E.举报
3.实验室每年应进行至少(A)次涵盖全部要素的内审。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以上都不是 4.实验室技术主管和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的条件是(D)A.工程师(含)以上技术职称
B.熟悉业务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方法应优选选择(C)
A.国际通用标准
B.欧洲标准
C.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D.企业标准
E.以上都不是 6.计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B)
A.2年
B.3年
C.5年
D.6年
E.长期 7.计量认证工作的法律依据是(D)
A.《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C.《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E.以上都不是
8.为避免重复和漏检现象,实验室对样品应有(D)
A.客户标识
B.名称标识
C.状态标识
D.唯一性标识
E.以上都是 9.授权签字人是指检测报告的(C)
A.编制者
B.审核者
C.签发者
D.检验者
E.以上都是 10.为保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应进行(A)
A.质量控制
B.内部审核
C.管理评审
D.期间核查
E.以上都不是 11.量值溯源的要求是指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结果能够溯源至(B)
A.国家标准
B.国家基标准
C.计量主管部门标准 D.法定计量单位
E.以上都不是 12.计量认证的徽标是(B)
A.B.C.D.C.经考核合格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实验室对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控制要求()
A、记录表格的设计要合理适用B、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C、记录表格格式经审批登记备案后方可投入使用 D、记录的填写应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书写规范E、应有足够的信息。F、记录应包含相关人员签字。
2、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测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物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D、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3、实验室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有以下要求:(BCDFG)
A、由实验室最高领导策划并组织。B、按预先指定的计划执行。C、覆盖质量体系所有 方面。D、内审员经过培训具备资格。E、审核的安排应能使质量体系的每一方面至少每 年检查两次。F、审核的范围、日期和详细方案应按文件的程序策划并实施。G、审核员 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
4、仪器设备管理员应根据期间核查计划和设备使用情况,在两次检定或校准期间,对设 备进行期间核查并填写核查记录。期间核查方式可采用()A、参加实间比对B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 C、与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另一设备或几台设备的量值进行比较 D、对稳定的样品进行重复测试 E 计量检定 F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高等级的自校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公司质量手册颁布时间是什么?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什么? 答:质量方针: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优质服务。
质量目标:1)质量体系完整合理并且运行通。2)检测技术先进、方法科学,现行有效。3)检测报告首次提交合格率大于98%。4)检测报告延误率不大于1%。5)检测报告投诉率不大于1%。
2、《评审准则》对实验室在人员配备及管理方面作出哪些规定?
答:1)应依据所从事监测工作地特点和业务量配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其数量和能力 满足工作要求。2)从事抽样和检测、操作设备人员均应持证上岗。3)对于在培训中的人 员操作要进行适当的监督4)应对人员进行培训,保留培训记录,建立个人技术档案5)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工程师以上资质
3、什么是量值溯源?如何做才能满足评审准则要求?
答:
1、通过一条规定了不确定度的比较链,使检测结果与国家计量基准关联起来较 量值的溯源
2、必须对本站仪器设备进行溯源整体规划,规定检验周期,判定溯源计划,确定所有仪器设备处于有效的校准期内,以保证量值的准确性
3、当本单位有计量标准或 标准物质时,应对其进行核查,确保其状态有效。
4、设备档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检测报告应包括哪些信息?
答:1)标题;2)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3)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4)客户的名称和地址;5)所用方法的标识;6)检测物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7)对样品的接收日期和检测日期;8)检测结果,适当时,带有测量单位;9)检测报告批准签字;10)委托检测时,结果仅于被检样品有关的声明等。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有什么不同?
答:目的的不同;内审,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实际运行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本站编制的《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的符合性,识别不符合项加以纠正。管理评审,全面评价管理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识别改进要求,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方法不同:内审,采用抽样的方法,现场通过查看,问询来寻找客观证据。管理评审,采用开会的形式。依据不同:内审,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本公司 编写的《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管理评审,参会人员提交到管理评审会上的议题和改进要求。
支持人不同:内审,内审小组组长。管理评审,本站最高管理者。
2、实验室对记录控制要求应该有哪些?外审组发现检验人员将实验数据结果写在一个信封上,陪同人员解释说,他们很快将数据重新转记录在原始记录表上,这样会使记录更整洁,这样做对吗?错在什么地方?
答:
1、应编制《记录管理程序》,对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存档和维护 进行管理
2、所有记录应当时予以记录,不得追记、补记
3、对记录信息应有保密措施,防止原始信息丢失或被非授权改动
4、各种技术原始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能够保证“复 现”检测过程
5、应规定各种原始记录的保存年限
6、对原始记录的更改,只能采用杠改,把正确的写在旁边,要有更改人的标示。绝对不允许涂改、刮改,更改者应是经授权的人 员
7、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这样做是错误的,错在所有记录应当时予以记录,不得追记、补记,一般情况下不能转抄,必须转抄时应将原纪录一块归档保存。
1 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台站地面审核规则库
审核规则库包括各类气象要素最大值及最小值的设置, 是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预审的重要标准。根据本站各气象要素极值设置规则库中各气象要素指标, 参数设置需保证在相对规范尺度内, 若设置太宽泛, 会遗漏一些数据文件信息;设置太窄, 则增多非疑误信息。人工分析判断时容易忽略错误信息, 影响月报表预审效果。因此, 预审员必须结合台站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有效的审核规则库[1,2]。
1.2 审核台站采集数据文件
A、J文件形成前, 台站采集到的数据文件需要借助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中配置的数据质量监控软件做好审核, 找出异常数据。严禁随意变更审核过的所有数据信息记录。
2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控制方法
2.1 质量控制依据
A文件内容主要涵盖观测数据、台站参数质量控制信息及附加信息等。台站数据量通常较大, 为方面存储, 增加了多要素J文件。而A文件及J文件均是由B文件转换而成的。因此, 在本文中将A文件、J文件和B文件统称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 其质量控制依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簿表格式》《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2.2 质量控制方法
2.2.1 气候极值检查。
气候极值检查主要是把历史气象要素最大值同最小值进行分析对比。观测要素的极值与气候条件特点、地形高度、纬度带等关系密切。
2.2.2 时间一致性检查。
对观测气象要素变化是否与时间变化规律相符进行检查。
2.2.3 内部一致性检查。
通过内部一致性检查可以对观测数据是否出现异常作出相关判断。其主要依据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来保证测量值的科学性。
2.2.4 空间一致性检查。
将被检站气温观测值与计算值对比, 通过一个或者多个与被检站具有相似周围环境和下垫面的邻近站观测数据计算出来。
2.2.5 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经过质量控制方法检验后, 针对与规定范围不符的观测数据文件要认真分析判断, 找出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修正, 确保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准确。
3 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3.1 观测员级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 出现数据质量问题几率高, 达疑误数据信息的80%。值班员要定期巡视仪器, 保证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仔细校对工作中出现的疑误数据信息记录并解决;观察降水情况时, 要查看降水量及降水现象开始与结束时间是否一致, 小时降水量与分钟降水量累积数据是否相符等[3,4]。
3.2 预审员级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在预审员质量控制阶段, 要做好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日清、月结, 及时检查, 每天观测数据文件, 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处理。在每月结束形成月报表后, 先通过机审检查月报表, 随后凭借人工着重审核“云”“能”“天”的配合及天气现象记录等。
3.3 审核员级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 审核员主要对A文件以及J文件检查, 保证数据文件与规定的质量控制标准相符。重点要检查机审出现的疑误信息及封面、备注、纪要等附加信息。分别借助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及台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对A文件、J文件审核。针对系统发现的疑误信息逐条分析、确定并处理。系统提示为“可疑”信息时要分析判断, 系统提示“错误”信息时要及时修正。
4 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控制的对策
4.1 做好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
测报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定时数据的检查和管理, 借助于监控软件及时找出数据异常问题。需要及时找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故障发生位置并处理, 若自身无法解决, 则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安排专业人员处理。故障问题未有效解决前, 需采取代替或人工观测数据录入, 确保地面气象观测文件完整、可靠。
4.2 加强观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因观测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异常, 要及时采取科学、合理方式做好观测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结合自身业务需求, 做好环境条件、站址选择, 根据自动气象站仪器设备类型、型号, 保证各项技术达标, 建立最适合的自动气象站。要定期维护维修仪器设备, 使各种设备保持良好、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 还要完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控制流程, 做好固定时间段内对观测仪器输出数据文件信息的检查。
4.3 加强人机结合的审核
为保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 需要采取人机结合的审核方式, 从多方面检查数据文件质量, 弥补计算机软件系统审核漏洞;还能够有效处理特殊环境下对观测数据文件造成的不利, 提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娟, 陈高峰, 田红卫.陕西省地面月气候资料省级质量控制方法[J].陕西气象, 2009 (3) :25-28.
[2]徐玉军, 赵晋红.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质量控制方法[J].农业与技术, 2013 (1) :160.
[3]韦华红, 程爱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存在问题浅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 (3) :73-75.
关键词:招标文件;编写;质量;问题;对策
招标文件,是指招标人(业主、项目法人)或由其授权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根据拟招标工程的特点而编制的,向所有投标人发出的表明招标意向和要求的书面法律文件。其编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招标方目标的实现和招标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招标方必须高度重视,努力提高招标文件的编写质量。
一、招标文件的重要性
1.招标文件是招标人招标采购的意志体现
招标文件是招标人依据自身招标采购需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招投标法律法规而制定的,系招标人招标采购意愿的文书体现。
2.招标文件是投标人参与投标的根本依据
招标文件是严格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法律文书,个中体现了招标方的招标采购需求和要求,投标人依据这些要求才能确定是否参与投标,才能确定该提供何种货物、何种服务,才能确定以什么样的条件参与投标。因此,招标文件是投标人参与投标的根本依据。
3.招标文件是评委会评标定标的行动纲领
评委会的评委系根据招标文件的条文,具体审查投标书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招标人的需求,从而才能评定出最适合的中标方。因而,招标文件是评委会评标定标的行动纲领。
4.招标文件是监委会评判招标的具体依据
监委会除了监督投标现场秩序、招投标活动合法性的职责外,还得评判招标活动是否公平公正、保障招投标双方的权益。他们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判定招投标行为是否合法,并依据招标文件评判招标人和中标人是否履行了自身义务,最终判定违约方。
二、编写招标文件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招投标行为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约束的,作为招投标行为中重要文书之一的招标文件也必须符合与招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
2.公平性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十条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因此,招标方在编写制作招标文件时,不得排斥特定的潜在投标人的内容,不得设置不公平的评标因素或具有倾向性的加分或扣分条件。
3.公正性原则
这一原则在招标文件中主要体现在投标人资格条件设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招标人不能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这明确要求招标人在编写招标文件时,必须设定共性的资格条件,不得存在倾向性或地域性的条件,必须保证所有潜在投标人能公正的参与投标活动。
4.公开性原则
招标包括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除经法律指定的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批准的项目外,其他的均必须采取公開招标方式,且必须在指定的媒体、媒介上予以公开发布。
5.科学性原则
招标投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大宗货物买卖、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与承包、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等,其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招标人在制作招标文件时,必须针对不同招标项目的个性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的设定评标标准、合同主要条款、技术规格要求、工期及质量要求等招标文件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招投标过程中选出最适合自身的中标人。
6.严谨性原则
招标文件是招投标活动的重要法律文书,对招投标各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其严谨性直接影响着招标工作的进程。因此,编写招标文件时必须要保证整个文件的严谨性,不出现逻辑性和文字表达性问题,这样才不会误导投标人的投标行为,保障招标工作的成效、质量和招标方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招标文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内容要素不完整
有的招标人没有按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的内容要素编制招标文件,规定必备内容要素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着漏项的情况。
2.条款设定不合法
有的招标文件内容要素明显存在着限制、排斥外地企业投标的违背法律法规行为,阻碍了市场有序平等竞争。
3.条款设定不科学
有的招标文件在业绩、交货期等方面要求过为苛刻,导致投标人不足或无投标人的情况,在增加了招投标工作周期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招投标成本。
4.文字表达不准确
部分招标文件存在着用词不当、表达不明确而引起歧义等情况,更有甚者存在漏字、错字等低级错误。如有的招标文件对技术要求的描述为高于国内同等技术水平,没有列明具体的参数或要求,对评委会的评定造成了较大影响。
四、提高招标文件编写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前期调研工作力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编写招标文件前,招标方首先应组建专门的调研队伍,明确单位自身的需求,再根据需求通过网络、约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招标项目的市场、技术情况及潜在投标人的服务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掌握了解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写材料的收集工作,为编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编写人员综合素质
招标采购涉及的范围广、品目多,因此对编写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熟知招标项目内容、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必须得具备较强的统筹和文字综合能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有针对性强化招标文件编写人员的培训,通过专家授课、知识共享等多种方式,使编写人员在实践中加强理解与体会,进一步提高编写人员的政策法规把握、文字综合和统筹安排能力。
3.进一步强化招标文件审核把关
招标文件是招标人招标采购的意志体现、投标人投标报价的行为准则、评委会评标定标的行动纲领、监委会评判招标的具体依据,因此必须进行强化审核把关,特别是对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条款的审核,确保招标文件的合法、科学和严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招投标工作的正常开展。
4.进一步强化内容条款的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规则是招投标活动的机制保障,是体现招标文件编制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招标方在编写招标文件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低价格,还得综合考虑招标采购后运营维护等因素,合理处理好价格、质量、服务的关系,科学设定内容条款,保障自身最大利益的实现。
招标文件对于整个招标投标过程是否合法、科学,能否实现招标采购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为项目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采购质量控制程序文件】推荐阅读: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06-18
政府采购范本招标文件10-15
采购管理程序培训10-02
政府采购招标运行程序06-28
物资采购、入库、领用程序07-12
采购环节内部控制制度10-09
物资采购`招标管理工作程序06-12
公司质量管理文件06-11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07-15
兽药gmp质量管理文件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