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精选8篇)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遗传是父母的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进行生物性传递。这种特质主要是指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环境主要包括影响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如维持生物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来说,社会环境和教育则成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因此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
一、有关理论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问题,也就是:人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否是由遗传决定的?环境能否改变智力与能力?教育能否提高智力与能力?如果可能,其作用有多大?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其创始人是高尔顿,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决定的。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环境决定论由于过分强调外部行为及其强化和反馈,忽视内部的`心理过程,已与遗传决定论一样渐渐为新的理论所批判和代替。
3.相互作用论
现代研究者已开始深入地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他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各占若干比例或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论认识到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当前环境及遗传物质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二、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
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无论多么优良的遗传因素都只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人的遗传特质便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1970年在美国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女孩,尽管被人类养大,但由于被剥夺了与人类交往和受教育的机会(食物由人送入但不与其交流),当13岁被发现时,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可见,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2.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现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一种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态度去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认为任何一种因素都是在与另外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并与另外的因素有机地形成一种合力而作用于人的发展。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界定的,在现实的作用中往往难以明确地分开。因为从种系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某些遗传素质正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结果,人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机能,有的便以基因的形式巩固下来构成遗传基因,即人的遗传带有明显的环境影响的痕迹。而且,个体在发展中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即以自己的遗传特质对环境进行着选择和改造,不论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无不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传与环境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人的认知发展有不同的水平、不同的阶段且各有其规律,不同个体的发展又表现出巨大的个别差异。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和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
3.教育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的认知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其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看作认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差异,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潜力。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育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只是认知发展的主要条件,其作用并不是唯一的、无条件的。因为除了教育之外,对学生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其它因素,如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2)教育必须以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一、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 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子女性别的不同、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就会影响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 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同。儿童之间原先存在的先天差别, 随着家庭成员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扩大了。我们根据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的不同, 可以大致分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而现在的社会现状是家家一个孩子, 家中几个大人看护一个宝贝, 捧在手心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 对他宠爱有加, 要什么给什么, 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家长一味的溺爱, 因而造成了孩子个性霸道、依赖性强、不合群、打人等现象慢慢地也就显现了出来;也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 无暇管教孩子, 只忙于自己的工作, 无视孩子的存在, 不与其交流, 以至于孩子性格内向、封闭、自卑、不会与人交往等性格缺陷。父母应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和孩子和睦相处, 一起娱乐。也只有这样理智的教育态度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出来的孩子人缘好、能体谅同伴、不和同伴争吵、打架;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自信、独立, 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宽容、忍让、大方、懂事、讲理等, 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家庭诸分子 (即家庭成员) 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是三种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
核心家庭是我国现阶段儿童家庭的主要形式, 它是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类家庭中, 父母与子女发生互动的频率和机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家庭更高、更多, 更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时, 意见易统一, 在物质投入方面, 由于父母在经济上是独立的, 夫妻对自己的收入有绝对支配权, 能够自由决定对孩子的物质投资而不受他人的干扰,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间上和精力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它是现阶段家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由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 祖辈虽然可以弥补父母在教育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缺憾,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但是由于父母和祖辈之间的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同等, 在教育孩子时, 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 从某种程度上削弱、抵消了家庭教育的力量, 甚至使孩子无所适丛, 更甚者则会造成性格上的两面性。
在三种家庭结构中, 最应注意的当属残缺型家庭, 它是一种不完整的特殊家庭, 幼儿只同父母中一方共同生活。这种家庭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问题行为也较多。由于幼儿得不到来自父母双方共同的抚爱, 无论是随父过、随母过, 都不利于其发展。家庭的破裂首当其冲地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 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受到破坏, 同时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遗尽, 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 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有的离异的家长会反目成仇, 不断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 甚至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筹码, 要么互相争夺孩子, 要么互相推委把孩子当作包袱, 给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父母长时间的冲突, 相当一部分孩子产生了心理偏差, 他们中间有的性情孤僻、少言寡语, 有的非常冷漠、悲观失望, 还有些孩子有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 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三、家庭的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素养等方面。在家庭物质环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的创造要靠家庭成员共同努力, 父母要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的修养,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又有陆世仪在《思辩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这都指出了父母应为儿童做出正面的榜样, 将言教与身教统一。在现代家庭中, 仍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 有的父母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 而过后, 又不去兑现, 以至于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不遵守诺言、说谎的不良行为, 做父母的应摆正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言行一致。而过度的情感投入往往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 家长的主观愿望是为孩子好, 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却事与愿违, 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品德和前途, 形成奢侈和懒惰的品性, 不如, 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 给他一个空间, 说一句:“我相信你一定行!”你的孩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总之, 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丰富的、精神的、宏观的家庭环境, 促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四、同伴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一、寓言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而寓言的特点就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总是把深刻复杂的道理寄寓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正是由于它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形象的巧譬善喻,能化复杂为单纯,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孩子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道理。而且寓言富于幻想色彩,“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一个大道理,利于儿童的接受,其中的比喻可以帮助孩子们领悟幻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发展联想、想象的能力,使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寓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寓言适应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最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形式之一
1、寓言能够帮助儿童掌握知识,认识自然
寓言里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欣赏寓言的过程中,幼儿更能够清楚的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从而获得初步的自然知识。而知识类的寓言作品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满足儿童探索、认识事物的愿望,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所有的事物都符合了大自然的规律,既短小又趣味盎然、新鲜活泼,吸引了大量的儿童,让儿童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2、寓言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寓言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寓意可以说是寓言的灵魂,寓言就是从故事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内在的思想,通过对寓言的学习,可以使幼儿由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
3、寓言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寓言作品的语言优美、规范,故事短小、生动,通过阅读优秀的寓言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幼儿时期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儿童在寓言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先把寓言以故事的形式给幼儿讲一遍,然后再让幼儿复述,复述时也不要对幼儿的要求过于严格,只要大概能将内容复述下来即可,这样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寓言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欣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寓言是寓教于乐的最好典范。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儿童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
思考力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只有在头脑活动最为旺盛、活跃的幼儿期和儿童期,及时地接受系统、完善的思维训练的孩子,才能进行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有时,儿童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由一点出发,向几个方向深入思考。也有时,儿童也需要运用逆向思维,返回头去想一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者所传达给读者的深层智慧,提高儿童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二)寓言具有社会性,是想象和现实的结合体,是幼儿认识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和途径
在寓言故事中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飞禽走兽都赋予了人的灵性。孩子用自己的思维和不同于成人的视角,把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当作人物来看待,通过动物的故事折射人类世界或通过人物、动物之间的对话,来揭示寓意。
寓言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这些寓言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阐明一种深刻的道理,寓言将想象与现实巧妙的结合起来,编生动的故事,设诱人的情节,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这比一般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分析更具有创新意识,自然会博得读者的青睐。
寓言中的许多故事,是前人对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的概括总结,其精华在于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最基本原则,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技巧。能帮助儿童获得人际交往(包括同伴交往)的知识、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习惯。
(三)寓言是一种表达情感,能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儿童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寓言在儿童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满足儿童各种情感需求和生命需求,并与其接受能力,审美趣味,爱幻想,喜于儿童社会品性的养成。受过寓言故事滋养的儿童,很容易与同伴相处,其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也明显高于没有接受熏陶的儿童。教育者若能有意识的利用寓言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既能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又能有效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感、高尚的理智感和美感,进而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总之,寓言对儿童情感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心理
学》论文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
响的研究
作 者 赵文慧
系(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11 级 学 号 110704004 日 期 2012,12,15
711
安阳师范学院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赵文慧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 :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与正常家庭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引起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纪律性不高、社会认知有误、早恋倾向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 单亲家庭;社会问题;单亲儿童;早恋倾向;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是最微妙、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教育阶段,儿童教育必以爱心为本。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爱心教育最容易被忽视,批评教育最容易登场,这是值得每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深思和亟待纠正的。爱的大部分来源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同伴。当然,父母的爱是占据大部分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的数量的日益增加,孩子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甚至是全部的。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呈现上升趋势
据妇女权益部门不完全统计,建国50 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 世纪50 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出现了110 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 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 年代初。从此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盘升势头。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 万到60 万的数量递增。据对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900 名父母离异的儿童和800 名完整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发展,情感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及离异子女,已成为社会又一特殊弱势群体。
(一)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年轻父母普遍没有接受过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少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如再遇到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因此,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核心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等情况相关。其表现如下:
722
安阳师范学院
1.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离异,给心灵蒙上阴影,精神失去寄托,或陷于哀伤痛苦,或沉迷于幻想美好生活,或放纵于吃喝玩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前进动力。某同学今年十八岁,十四岁那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差,父亲常年下岗在家,喜欢赌博。他在学校成绩很差,经常留级。“爸妈离婚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小的地方,爸爸总是打麻将打到很晚,他们两个就吵架,我从睡梦中常被他们吵醒。我对他们说明天要上课,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吵„„爸爸只关心输赢,从来不问我的学习,我成绩下降,他就打我骂我,说我给他丢脸„„我好想妈妈,可是爸爸不许妈妈来看我,同学们也都笑话我,我真的不想再上学了„„可见,父母离婚最苦的是孩子。为了孩子,一定要慎重行事。2. 不良情绪和性格
一位记者在某精神病院采访时正赶上家长探视,小波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由她姥姥和妈妈领着,走进病房。据大夫说他曾因害怕受同学欺负而在家休学两年,可是这个在外面有的胆小鬼在家却霸道得不得了,屡次拿针去扎姥姥的手。他这种变态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波的爸爸是某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小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可孩子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其父大失所望,一次竟用枕头捂住孩子的脸压在沙发上„„这之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父母也因其教育问题屡次争吵直至离婚。他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在家里找碴撒气,姥姥基于对他的疼爱和怜悯,一直包容忍让,最终成为他霸道行为的出气筒。期望值过高导致小波父亲的暴力教育,而随之而来的夫妻离异,又在小波就旧伤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因为年纪小,小波的宣泄指向还仅停留在“向内”的话,有朝一日,随着他年龄增长和体力能力的增加,他的种种不满,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家庭走向社会,那时候后果才是更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3. 不良习惯
加拿大学者曾就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有21%嗜毒,70%以上不同程度的酗酒,而且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由于父亲或母亲过分的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再加上儿童本身自制力尚弱、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外界的巨大诱惑,单亲子女易被网络游戏、抽烟、酗酒、赌博等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缠身而难以自拔。4. 品行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那么这些孩子对社会的仇恨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以暴制暴”,因为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师协作网协作律师时茂福前不久对河北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该市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02年121人上升到2005年221人。且暴力性犯罪如杀人、重伤害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而不完整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25%以上。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许多孩子厌学、逃学、辍学而不能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或是由于心理、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占三分之一左右;再如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升学乃至生活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走向社会„„思想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使他们更733
安阳师范学院
容易从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到走上诈骗、抢劫、乃至杀人的犯罪道路。5.不能适应社会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不满,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学校中沉默寡言,孤僻自闭,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亦不参加组织活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刻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进入社会便更难立足,稍有挫败或不如意就会造成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上表现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和性格、品行障碍。6.出现早恋倾向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又得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爱,在伙伴那里由于面子问题心理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在异性同学那里产生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通过和异性同学的诉说,吐露自己内心长久的压抑,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多结交自己认为很好的朋友。但这早恋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早恋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业荒废、思想道德滑坡、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为此,单亲儿童内心缺少的爱是只有父母能够给与的,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来替代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需要
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反之,则不会达到目的”。为提出更好的对策,研究儿童心理需要十分必要。单亲家庭儿童比正常儿童有着更强烈的心理需要: 1. 经济和安全
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稳定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只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忍饥挨饿,不会因为缺吃少穿而去偷去抢;只有父母宽大而有力的翅膀,才能给他们安定,不必提心吊胆,不必担惊受怕。其中,经济是基础,身心安全是保障。2. 爱与情感
单亲家庭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由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只得到了父爱,有的只得到了母爱;有的父母为了争孩子的抚养权展开拉锯战,使孩子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老师的爱成了孩子强烈的企盼与渴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友谊。班里有的学生受世俗、家长的影响不愿意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单亲孩子表面虽然满不在乎、我行我素,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融入集体中去的,只是他们自尊心过强,怕同学嫌弃,没有勇气主动接近人家。同时,家庭的残缺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多创伤,他们有很多苦闷要向人倾诉,也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安慰。3.尊重与承认
曾经有一个实例就是,小海的母亲和其父离婚后再组家庭,小海的父亲是个赌鬼,每逢深夜输钱回家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骂他是“讨债鬼”,小海思念妈妈,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更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小年纪跳楼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父母的“离婚战”中,儿童常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弥补,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更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树立信心。
744
安阳师范学院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十分清楚,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的飞跃, 孩子学好变坏也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万里长城, 起于垒土;千里之堤, 溃之蚁穴。越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做父母的越是应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千万不要冲动行事,悔恨终生。
儿童心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做父母的懂得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要知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未涉世的孩童来说,家庭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的启示。因此, 父母爱孩子, 首先应自尊、自爱、自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模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今时代,一般父母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神童、少年大学生这些耀眼的光环,使无数年轻的父母们为之倾倒。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而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再加上自己的不仅如此,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品德优良。但是,不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口训,重则棒打;有的放任自流, 相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就好了,如此等等。父母如果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既不苛刻求成,又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无声润物哺育健康的心灵,以促进孩子身心顺利健康地发展。
总之,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父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做父母的懂点儿童心理学,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一些教育培养儿童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会大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父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J]2011年
755
安阳师范学院
赵文慧 110704004 11级教育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实
践
766
安阳师范学院
作 777 业
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社会中,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恐惧信息日益增多,而对此类信息的过多接触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文章初步探讨、阐述了恐惧信息及儿童恐怖心理的特点,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作用,并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作 者:傅丽萍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1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分类号:B843关键词:恐惧信息 恐惧 恐怖症 心理发展 儿童青少年
AThe Influence of Parents’Teaching M ethods to Children’s CognitiveLI Jiaya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Abstract As the enlightenment stag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the family and parents play 8,13.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Di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parents make a diference in the afection of children。S cognitive,it has become a gen―erally―discussed question tllat how to choose a proper teaching method and how to adjust it according to diferent growing stagesand characteristics ofchildren.This essay classifies the types of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for parents in howto promote children’S cognitive.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children’S cognitive;afection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普及率及使用率显著提升。网络用户的结构产生极大变化, 其中, 儿童使用普及率最为显著。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 可能会经由各种渠道加工, 重新组织继续传播, 再传递到儿童的眼前。儿童通过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作为媒介, 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得到海量信息, 进行学习娱乐。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 更多工作繁忙的父母选择让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来弥补无法陪伴他们的时间。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对儿童的影响日益扩大, 规范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定型尤为重要。
二. 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影响的调查
1.调查目的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 以问卷的方式, 以宁德市区范围内的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 了解儿童在智能通信终端的选择、使用时长、使用地点、用途和父母对孩子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等情况, 真实反映宁德市儿童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现状和认知能力所受到的影响。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我们于2014年7月开展有关儿童认知发展和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资料收集与文献调查工作, 反复讨论、结合有关专业人员的意见确定了问卷, 对宁德市蕉城地区的小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每所学校按不同年级各发放填写50份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 调查结果形成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 (17.0) 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访谈法:发放问卷的同时随机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 根据被调查对象的答复搜集真实客观的参考材料, 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同时与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老师针对儿童的表现情况进行探讨交流。
三.调查的结果
我们切实按照调查的程序及要求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60份, 回收了630份, 回收率为95.4%, 在问卷回答的真实度方面, 发现有30份无效答卷, 实际可信的问卷为600份, 问卷的可信度为95.2%。整理数据分析后, 关于目前小学生使用智能终端的调查情况和结果如下:
1.以性别为维度, 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根据问卷的分析结果, 我们知道, 男女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选择上, 差异不是十分显著。选择智能手机的男生占男生总数53%, 女生则占女生总数的60%, 这说明电视作为传统媒体, 和智能手机这个新鲜事物, 都在儿童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选择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 男女运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查阅资料、聊天、看动画片上比例相当, 而在玩游戏上, 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女性别在认知发展上没有太大差异, 因此, 笔者将以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中选择电视和智能手机的人数为主, 来探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2.以使用时长为维度, 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据问卷调查及分析, 宁德市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影响显著。在几乎不使用电子设备的儿童, 在注意力集中程度较高即注意力处于正常水平占65.5%, 注意力分散的占34.5%。使用时长低 于1小时的则 分别占40.2%和59.8%。使用时长为一至三小时的则分别占23.7%和76.3%。而使用时长 为三小时 以上的则 为37.5%和62.5%。可见使用时间的长短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确实有明显影响。
3.以使用地点为维度, 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经问卷调查及分析, 在家里玩的为89.8%、在课间休息时玩的占7.8%、上课偶尔也玩的占2.4%。由此可见, 儿童使用地点多为家庭内部。地点这一因素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影响不明显, 因而不就此展开探究。
4. 以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为维度, 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结果表明, 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进行限制的孩子, 使用时长短的比例很高。与此相反的是, 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采取放任态度的孩子, 使用时长短的比例则偏低。
5. 以受调查儿童所处学段为维度, 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
调查分析可知, 低中学段的儿童, 父母陪同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高于高学段的儿童。而父母对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进行约束的集中在高学段。随着学段的递增, 小学儿童将课余时间用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高学段的小学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过久在注意力分散, 记忆力减弱上较低中学段的小学儿童更为明显。
四. 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受到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 宁德市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受到的影响如下:
1.心理影响
研究数据表明, 使用时长小于一小时和三小时以上的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 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使用时长偏长的儿童比时长短的儿童注意力更难以集中, 记忆力也较差, 更不擅长语言表达。注意是有意识活动的先导和保证[4]。长时间观看液晶显示屏的儿童, 被动处于超信息环境下, 没有对信息进行组织分析而是机械地接纳。没有对话的过程, 不需要太多思考, 只需要眼睛和耳朵来接受外界信息。无意识的活动不利于注意力的发展。当然这种消极被动的接收方式还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的发展。作为媒介的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让小学儿童处于超信息环境。超信息环境会导致儿童认知发展消极被动, 即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弱化, 好奇心与想象被来不及处理的信息覆盖, 同时导致儿童参与社会学习的热情降低, 重度卷入信息社会, 认知呈现复制、顺从, 缺乏创造力[5]。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 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其中, 平衡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中有一方面是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小学儿童在接受到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所带入的社会环境中时, 自身经验浅薄, 无法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分析, 平衡化失调。
2.社会性影响
分析后可知, 使用时长较长的儿童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的人数比例明显比时长较短的儿童高。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时间较长的儿童往往在课余时间选择看电视、玩游戏等无交流的活动, 对待与同伴玩耍聊天的态度是消极的。当其他儿童没有主动与其进行交往时,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 不会尝试主动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交往状况长时间下去将对他们成人以后的社会交往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使用时间较短的儿童在学习成绩的优秀率较高于时间长的儿童。这说明长时间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确实会对学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访谈中得知使用时长较长的部分儿童, 父母对他们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态度是放任的。同时数据也表明, 父母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进行限制的孩子在使用时长上明显少于父母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采取无所谓或放任态度的孩子。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父母监管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必要性。
五. 宁德市儿童智能通信终端的使用建议
根据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对宁德市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影响的调查分析, 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上讲, 如今, 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进行学习是一种新常态。然而信息爆炸时代的现在, 网络资源的泛滥和信息的繁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和成长。有关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评估和研究工作相当稀少, 有关儿童受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影响的研究亦然。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加强关注, 鼓励相关专业的知识分子, 学者开展研究并出版有关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相关教材, 开设指导课程及讲座, 在小学校园和社区进行一系列宣传, 扩大影响。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开辟专栏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引导子女正确认识及运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等。
政府和作为手机媒体的运营商应当积极鼓励优秀儿童教育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制作。在使用时间上可以研发相关程序, 有效设定提醒儿童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时长, 比如超时程序自动退出或需要父母的指纹认证才能继续使用, 让孩子明白不能长时间使用终端设备, 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在使用内容上, 鼓励儿童教育学者专家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参与软件内容和形式的制作。在专家和工作者建议的基础上, 优化终端的程序, 提高技术水平, 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优点,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 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级。让儿童获取在其接受范围内、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的知识技能。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开发优秀的儿童教育软件和程序, 引导儿童合理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将对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帮助。
2.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上讲,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新的电子技术的机会, 把每一个课堂与广阔的知识网络联系在一起[6]。要知道, 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小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 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易于养成[7]。开设与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相关的讲座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 让学生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利弊有个初步感知和了解。举办相应的校园活动, 引导小学儿童正确认识终端的应用, 回归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增长小学儿童的课内知识, 丰富校园学习活动,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
与此同时, 学校和教师可以建立教育博客和班级博客。学校和教师建立博客就全部采用实名制, 为提升教育博客的内涵,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8]。学校和教师博客的开通, 为向师性很强的小学儿童传播正能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及时了解老师的动态。班级博客作为班级的建设平台, 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参与到班级的组织管理建设中。既能增强班级凝聚力, 又能引导小学儿童正确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家长会是在教师精心准备下, 家长走进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重要方式, 是我国当下家校联系的普遍形式[9]。学校和教师要把握家长会这一渠道, 要求家长加强对小学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监管, 同时与学校合力引导小学儿童正确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3.学生层面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10]。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变, 这时期的儿童已经逐渐开始想象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小学儿童自身端正理想信念, 树立远大理想, 从日常具体事物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通过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获取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 练习自身需要的能力, 比如拼音的学习、普通话训练、外语的口语训练。偶尔玩游戏适度放松, 劳逸结合, 而不是整天沉迷于游戏之中。学会利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优点,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安排和控制。
当然, 小学儿童身心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 身体柔弱, 耐受性低, 求知欲强, 认知水平低, 自控能力差, 特别容易为智能移动通信设备所吸引。在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对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利弊有所了解, 同时积极参考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4.家庭层面
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早影响每个人, 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 对教育的成败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11]。小学儿童长时间在家里甚至校内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 归根结底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长的放纵或溺爱。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家长更应该主动地与学校配合[12]。家长可以通过学校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结合在家的情况对孩子有个整体的认知。
我们知道, 在小学阶段, 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 儿童独立评价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待事物的态度、评价, 主要依赖于他人, 特别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评价[13]。这时家长就应在工作之余, 抽空陪伴孩子, 明确告知孩子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特点和用途, 对孩子使用智能移动通讯终端进行细心、正确的引导, 教导孩子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等。同时,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平时多带孩子出门进行户外活动, 可以教孩子如何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拍照等功能,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美术教育 重要作用 儿童时期 智力发展
一、美术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首先,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结合美术课的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美术教育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智力”是指人的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活动是眼、手、脑共同参与并很好地配合进行的活动。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学校培养的孩子既要善于动脑子,又要善于动手。美术学科恰恰为儿童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条件,当他们动手画画或做手工的时候,很自然的,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形象思维活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要锻炼。
最后,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美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人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
上述观点很久以来就得到了很多大科学家的肯定和论证。例如,1980年,钱学森把智慧分为性智和量智加以阐述,文学艺术活动归于性智,科学活动归于量智。他指出:“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1]他强调“大科学家尤其要注意“性智”。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但很少人知道他是画家。他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3 -12岁的孩子正处在对色彩、空间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引发优势期。美术是直接借助鲜明生动形象进行的一种思维。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溶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儿童智力的良好方式。
美术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总要方法之一,儿童的早期教育应以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和提高素质为目的。而人的智力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可以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育,而且有益于大脑智力潜能的发挥。
建立对美术教育的全新认识,美术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儿童从出生大约到10岁左右。他们的绘画表现力和智力发展都是同步向前的,儿童的智力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发展变化。尽管每个人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各个阶段总定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儿童的绘画能力也是按一定轨迹发展的。虽然每个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但发展印次序不会颠倒。比如,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看儿童的作品就可以判断其智力水平,人的智力发展因素往往是复杂的,对儿童来说,保持情感和智力的均衡是很重要的。如果儿童的表现力有受到约束的迹象,而他的智力发展已到相当高度,则需要给予均衡发展的机会,美术教育将有助这方面的调节。
三、美术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劳动实践推动着社会的发展[2]。在原始的洞窟的色彩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生产力的发展也伴随审美的需求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化。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就已经很注重全面发展了,“琴、棋、书、画”这样的教育思想,纵贯了我国的古代和近代历史。
其次,从美术绘画内容的主导作用来看,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塑造的过程中拓展了想象力的空间,孩子手下创作的形象有时超越现实,有时跨越时空,甚至有的作品跟某些大师的作品相似,曾经有人说毕加索的作品就像孩子画的儿童画,孩子的思维不受技法和规律的拘束,自由发挥,画随心出。
再次,从美术通常有助于产生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来看,由于这些方式始终相信鲜活的可能性。美术教育在培养整体的儿童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审美意识能够恢复一种关于世界的非工具主义的理解,从而治愈自我的存在同世界的疏离,建立与世界的亲密关系,以画画为例说明了这一点,画画的实践是一种投入和维持注意的方式,画出美丽的逼真的或者其他的风格的图画并不是要点所在,关键是通过画画自我与他者走到一起,共同在场,共同出现。可见,通过画画人们重建对世界的神圣联结,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文这三方面的论述,我们更加了解了美术教育不管是在对儿童智力发展上,还是在青年时期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发展,美术在儿童的教育生涯上担任很重要的角色,不能单单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副科,必须引起学校、家长、社会重视,充分的把美术教育运用在儿童的各个阶段,从而把儿童的潜力、智力开发出来,促进其以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日报·理论周刊[N].2006-04-12.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09-10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06-04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06-04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
《儿童发展纲要》10-04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06-20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文件09-22
妇女儿童发展状况10-03
儿童发展关键期10-06
区妇女儿童发展调研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