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情诗歌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军旅情诗歌(精选7篇)

军旅情诗歌 篇1

一、征文要求

1、作品内容凡围绕军人、军营、战争、武器和军旅情怀等皆可,尤其欢迎热情讴歌人民军队90年来取得的光辉成就,真诚书写广大官兵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的作品,特别关注直面现实、激发广大官兵改革强军热情的优秀诗作。

2、作品应为作者原创且未经公开发表,题目自拟,以现代诗为主,兼收古体诗、散文诗。

3、作品应篇幅简短,现代诗不超过120行,组诗不超过5首(总行数不超过200行)。古体诗、散文诗每人不超过3首。

二、征文时间

征稿从发布之日起至20xx年7月1日。

三、投稿方式

来稿请采用电子文档格式,可登录中国诗歌网,在专用投稿平台按提示投稿,也可邮寄到《解放军报》文化部,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邮编:100832。来稿邮件主题统一格式为“建军90周年诗歌征文+作者名”。作品后务必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邮箱。

四、奖项设置

评选于今年8月1日前后揭晓。共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30名,分别给予获奖证书和相应奖励。来稿中的优秀作品将陆续在《解放军报》和中国诗歌网刊登。评奖后,获奖名单在《解放军报》和中国诗歌网等媒体刊出,适时结集出版并举办作品朗诵会。

五、评选方法

军旅情诗歌 篇2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 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 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 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 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 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 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 篷窗灯昏, 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 惊残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 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 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 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 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 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 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 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 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 朋友远贬他乡, 惆怅、伤感, 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 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 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 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 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 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 也有哀景;情有乐情, 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是惯用的手法。例如, 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 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 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 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 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 依依绿柳, 蒙蒙雾霭, 缤纷的落花, 清脆的莺啼, 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 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 这地方是美的, 红的花, 绿的柳, 白的雾, 黄的莺, 色彩缤纷;其次, 这个地方很安静, 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 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 山客睡得那么惬意, 了无心事;最后, “花落家童未扫”, 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 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 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 如杜甫的《登高》, 马致远的《秋思》, 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 碧水流转, 春鸟啼鸣, 绿树鲜花, 美不胜收。此情此景,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 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 鸟叫无人倾听, 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无限感伤, 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 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 有什么样的特征, 构成怎样的意境, 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 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 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 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 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 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 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 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 追根求源, 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 我们不禁要问, “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 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 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 大修宫殿, 从广东到长安, 千里之外, 日夜兼程, 运送新鲜荔枝, 荒淫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 小中见大, 含蓄深远, 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觉得有话要说, 故“又开封”, 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 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 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 就往往不得其旨, 脱离诗歌探求, 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的手法, 充分感知物象, 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 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 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 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緌”, 结合注释可知, 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 说明有身份, 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 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 不需要凭借秋风, 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 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 不需要外在凭借, 不需要攀附什么, 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 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诗传“情”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标题可传“情”;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 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 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遗。再如《钱塘湖春行》, 在春天里游湖踏青, 能不欣喜?所以, 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 这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知人论世”, 也就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个性、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 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 也可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诗言志”, “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 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但是, 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 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 等等, 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 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 向往自由, 不想受拘束, 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 甘愿过隐居生活, 《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邓汉民:军旅如歌政工情 篇3

对于采访要求,邓汉民总是婉言谢绝:“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做了些应该做的事情,一生很平淡,很平凡。”然而当你走进他的生活,探索他的人生,就会发现邓汉民的平淡与平凡蕴涵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

邓汉民17岁投笔从戎,在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中,足迹遍布湘粤、琼岛,无论是在贫困山区还是基层连队,无论是军演现场还是抗洪前线,他总是身先士卒,恪尽职守,挺起腰杆,艰苦奋斗,用忠诚和心血在军旅岁月中演绎出一曲曲荡气回肠之歌!

出身农家

在广州东山湖畔的部队公寓楼,邓汉民的书房宽敞而整洁,电脑、写字台一应俱全,墙上挂着友人赠送的赞扬其博大情怀的书法作品“云心鹤眼”“清风显德”。

“我的军旅生涯与9有缘,19岁当干部,29岁任团政委,39岁任军分区政委,49岁任省军区政委,59岁退岗。”邓汉民说。然而,要真正了解邓汉民的人生经历,还得从他的故乡和童年说起。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地处洞庭湖平原。这里风景秀丽,河渠纵横,湖塘密布,素有“洞庭明珠”美称。它是湘北的渔米之乡,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944年农历九月二十日,邓汉民出生在南县华阁镇南华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邓望生兼做木匠,有着湖南人正直、厚道、勤奋、朴实、节俭的本色。邓汉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按当地习俗,家里对男孩看得重些,虽然家境并不宽裕,父母总是竭尽全力保障儿子成长所需。父母言语不多,但有股浩然正气,经常告诫儿子做人要诚实,做事要务实,待人要真实。家庭的教养,父母的言传身教滋润着邓汉民的成长。

南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当地十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邓汉民6岁时就被送往本村的小学读书。父母没有文化,但教子有方,经常鼓励儿子好好读书、学点文化,将来就是在生产队当个记分员也要轻松些。

邓汉民虽是独子,但父母对他要求严格,从不娇惯。邓汉民很小时,母亲朱金安就教他做家务,扫地、洗碗、洗衣、打猪草,手把手地教。邓汉民从高小到初中,都是在邻近的华容县注滋口镇读的。早上母亲把家人的衣服搓洗完,邓汉民就提到河里漂洗干净,摊在竹竿上晾晒,然后再去上学。学校离家有6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邓汉民就从家里带碗米饭作午餐,菜是萝卜条和咸菜。下午放学后,邓汉民又要帮助母亲做家务,或者到野外拔猪菜。那时家里穷,没有钱买雨鞋、雨衣,下雨天邓汉民就穿着草鞋、披着油布上学。晚上点着煤油灯照明,邓汉民伏在小桌上做作业,母亲在一旁补衣服,父亲则借助煤油灯光剁猪菜。少年勤奋的脸和父母勤劳的脸在煤油灯的晃动中相互辉映,那是一幅美妙而温馨的农家夜景图。

1960年7月,邓汉民考入华容县一中读高中。华容一中是重点中学,古为沱江书院,曾出过状元。学校山水环抱,环境幽静,是求学的宝地,也是人才的摇篮。邓汉民读高中后,开始了住校生活。从家里到学校没有公路,邓汉民寒暑假回家来回要走60多里路。他回忆说,那几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也是长身体时期,每餐3两钵子饭,顿顿盐水煮茄子。母亲心疼儿子饿肚子,每次赴学校,就在家里把米炒黄,磨成米粉,用竹筒装上让儿子带到学校充饥。一筒炒米粉大概五六斤,邓汉民舍不得当零食,只有在考试紧张时和自习很晚时才用凉水拌着“加餐”。一次,母亲卖菜得到5角钱,想到儿子在城里读书,就拿给儿子用。那是母亲的血汗钱,邓汉民舍不得用,直到寒假回家,又把5角钱还给了母亲。

回忆过去的往事,邓汉民十分感慨,勤俭是金,吃苦是福,“不经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放清香”。

参军入伍

1961年夏,为了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准备形势的要求,国家首次实行在高中学生中征兵。邓汉民是独子,六代单传。但他报国心切,毅然投笔从戎,踏上从军之路。

经过体检、政审,邓汉民与学校24名高中生被批准入伍。由于时间紧迫,交通不便,邓汉民事先没有征求父母意见。当他接到入伍通知后,回家与父母告别时,父母感到很突然,一时转不过弯来。邓汉民耐心做工作,父母通情达理,顾全大局,送儿子到县城参加新兵集结。邓汉民回忆说,第二天新兵启程,由于炎热,父母亲天不亮就挑着他的学习生活用品回老家。走时,父母泪眼涟涟,那依依不舍的情景邓汉民至今历历在目。

邓汉民入伍后被分配到广州军区某野战军三七三团五连当兵。他回忆说,那时没有电话,每个月给家里写封信。父母不识字,就请学校老师代为读信回信。母亲思儿心切,常常以泪洗面。

连队指导员刘宝义是东北人,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军人。连队挑选文书,刘宝义要10名有文化的新战士写《我为什么要当兵》的文章。邓汉民写的那篇文章被指导员相中,因而当了连队的文书兼通信员。之后,邓汉民随部队开赴台山、中山执行生产任务,围海造田。邓汉民回忆说,那时真艰苦啊!整天泡在海水里,感受潮起潮落,风吹雨淋。有时赶上退潮,凌晨两三点就要起来到海滩捞海泥筑堤坝。冬天寒冷,上身穿棉袄,下身穿裤衩,与海浪作斗争。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使学生出身的邓汉民,不仅经受了思想的考验,也经受了意志的磨炼。

部队在执行围海造田任务中,都是住在当地民房。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群众看报纸困难。邓汉民就将每天的报纸糊在老百姓住的墙上,建起了“军民阅报栏”,方便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看报。他为此写了篇《军民阅报处》的文章,被《解放军报》配上插图刊登了。团政治处主任吴勤下连队,发现了小秀才,于是将邓汉民调到政治处干部股,帮助抄写材料兼任报道员。邓汉民连续在《解放军报》和军区《战士报》发表了一些文章。当兵两年后,只有19岁的邓汉民被转为干部。

1965年1月,部队整编,邓汉民所在团队改作地方部队,调到了粤东重镇梅县。梅县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家乡,素有“客家之都”的美称。这年10月,梅县军分区成立,邓汉民调军分区工作,从秘书、干事、科长、团政委直到分区政治部主任、政委,一干就是25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梅县山区。当时的梅县后来的梅州市有7个县区、98个乡镇,邓汉民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下乡蹲点,检查工作,他和群众一道吃番薯、地瓜叶、苦麦菜,从不搞特殊。邓汉民同梅州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并讲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梅州人民称他是“自家人”,他把梅州当作“第二故乡”。

在梅州军分区工作期间,邓汉民先后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基本系学习。高等军事院校的深造,丰富了军事、政治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他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任职政委

1989年8月,邓汉民从国防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广东省军区副政委,1990年6月调任海南军区副政委。海南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一片孕育红色经典的土地。

按照军区党委的分工,邓汉民分管民兵工作。“富岛强兵”是海南历史上空前的军民合力共建宝岛的创举,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邓汉民深入全岛19个县市调查研究,按照党委的部署,组织发动民兵充分利用中央给海南的政策,搞好开放和开发。他具体负责组织的“富岛强兵”现场会和总结的经验受到上级的好评。

1993年2月,邓汉民升任湖南省军区政委。在湖南工作期间,邓汉民和他的战友一起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组建了广州军区范围内第一所人武干部学校,为培养人武干部创造条件。湖南江河纵横,每到雨季,洪水泛滥。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邓汉民又和他的战友们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民兵舟桥分队,成为抗洪抢险的应急突击力量。

正当邓汉民在湖南理顺关系,明确目标,决心与战友们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新情况、新经验的时候,1995年初,组织上确定他去第四十二集团军任政委。总政领导和军区领导同邓汉民谈话,要求他3天内报到上任,邓汉民表态说,不辜负组织信任与重任,一定尽心尽力工作。总政领导严肃认真地说:要拼死拼活工作,全心思投入,扭转局面,抓出成效。

第四十二集团军部队地处军事斗争准备和改革开放前沿,驻地周边灯红酒绿的环境给部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部队思想作风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汉民同班子成员一起,按照军委、总部和广州军区要求,带领部队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战斗力为标准,瞄准薄弱环节做工作,紧紧围绕铸牢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强根本,正风气,狠抓思想政治教育、狠抓作风纪律整顿、狠抓干部队伍管理、狠抓规章制度落实,确保了部队高度稳定,确保官兵经受住改革开放和特区环境的考验,抵制住了灯红酒绿的影响,部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集团军工作期间,邓汉民与军党委其他常委一道,每个季度下基层蹲点一个月,跑遍了集团军所有基层连队。司机带着碗筷,他们走到哪个连队就在哪个连队就餐。邓汉民的脚气病经常犯,有次他的脚气犯了,脚趾流血水,不能穿皮鞋,就穿着拖鞋下部队调研。还有一次,他两脚糜烂,为了开好党委全会,一边打吊针,一边改材料,作完报告后又接着打吊针。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第四十二集团军奉命赴长江参加抗洪抢险。邓汉民鼓励官兵:“抗洪抢险是一项神圣的任务,党中央、中央军委信任我们,人民期待我们,我们一定要发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打好抗洪抢险战役,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汇报!”在抗洪抢险的45个日日夜夜里,他亲临一线指挥,亲自参与抢险,从石首到武汉,从黄梅到黄州,近700公里的长江沿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紧急关头,邓汉民连续3天3夜没休息,带领部队官兵同洪水进行殊死搏斗,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接见。

感恩之心

2001年2月,按照军官服役条例有关规定,邓汉民从野战军调入广州军区政治部任副主任。上任伊始,军区首长找邓汉民谈话,说现任政治部主要领导曾当过你的副手,希望你摆正位置,处理好关系。邓汉民心里非常清楚,此时再好的表态也没用,唯有用实际行动体现才是最好的证明。

在军区政治部工作期间,邓汉民负责组织、机关和直属队建设等工作。他尊重政治部主要领导,服从安排,保持本色,像过去抓部队建设那样抓机关直属队建设。邓汉民心里明白,他在现职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了,但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要尽责、尽力、尽心,以感恩之心开展工作。他到政治部直属单位调查研究,对一些问题比较多的单位亲自抓教育整顿;对不正之风该管的管,该批的批;对违法乱纪的该处理的处理,严肃党纪军纪,不徇私情。事后,有人对邓汉民说:“你来政治部也是过渡,干嘛那么认真?”邓汉民严肃地说:共产党员要以事业为重,哪能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

邓汉民不只一次谈起自己的老伴。他说:“当兵几十年,全靠老伴的全力支持、理解,才使得自己能集中精力抓部队建设。”

邓汉民的老伴名叫周彩云,他俩于1969年2月结婚,相濡以沫几十年。邓汉民告诉笔者,在梅州工作的时候,两人工资不到100元。家有老小,日子艰难,老伴就自己养鸡,自己种菜。为了省钱,他们到百公里外的兴宁煤矿拉煤做煤饼,遇到晚上下雨,还半夜三更把两个不到10岁的儿女叫起来一起搬煤饼。女儿在湖南出生,长到6个月后,老伴才带着来部队见面。儿子在梅县部队医院降临,老伴临产,邓汉民一天也没陪过,直到7天后,老伴抱着孩子回家,才见到儿子的面。周彩云在梅县地方工厂上班,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她骑着单车,前一个后一个,先送小的上幼儿园,再送大的上学,下班后又一个一个接回来。邓汉民在海南、湖南等地工作,因工作忙,很少回家,教管孩子,操持家务,全靠老伴操劳。

谈起老伴的点点滴滴,邓汉民发自内心地说:“我能从士兵成长为将军,有个好老伴,正像《十五的月亮》所唱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谈到亲人,邓汉民还深情地感激两个妹妹邓伏秀、邓菊秀。他17岁从军后,直到母亲1983年去世,父亲1993年病故,双亲全靠两个妹妹轮流照顾。特别是母亲病故前一年,瘫痪在床,是两个妹妹代他尽孝,使他能全心全意做部队的工作。因此,邓汉民既对父母深感愧疚,也对两个妹妹心存感激。

回报桑梓

邓汉民退休后,情系家乡,感恩乡亲。他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和物资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为了回报家乡,邓汉民先后筹集50多万元资金和物资,帮助华阁镇扩建了敬老院,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他还先后3次筹集资金为华阁镇扩建了广播站铁塔,让全镇4万多群众都能听到广播。经过邓汉民多方努力,南华港接通了自来水管道,使30多户农民不再饮用田沟水。在他的协调下,村里扩建了变电站,解决了群众安全用电问题。村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一遇大雨道路泥泞,百姓下地干活,小孩上学行走非常不便,他多方筹资,先后整修了3条水泥村道。华阁镇中心小学是邓汉民的母校,为了改善教师的居住环境,他筹集资金15万元,资助学校建起了教师宿舍楼。邓汉民每次回老家探亲,都要逐一登门看望村里的老人。

这一件件好事实事,凝聚着邓汉民对父老乡亲的爱心。白发苍苍的孔云兰老人逢人便说:“邓汉民比我们的亲人还要亲,每次回家给我们送红包。他为家乡修公路、建水厂、办敬老院,做了许多好事,我们深深地感谢邓汉民!”

一位农家子弟,一名普通士兵,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邓汉民总结自己从军和为人的感悟:一是诚信做人。做人讲诚信,做事要诚恳,言必行,行必果,不忽悠人。二是扎实做事。把职务当责任,把责任当岗位。封建官吏还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何况共产党员!三是遵规守纪。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闯红灯,不过底线。对党赤胆忠心,注意自身形象。四是关爱同志。领导干部对下属政治上要关心,生活上要关爱。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建立阶级兄弟感情。

读你军旅诗歌 篇4

月夜我高举酒杯

遥祝心中的你

是不是

我有了

几份的醉意

疏影横斜落英缤纷

借一片花色酒香

踉跄而行

步入无人的子夜

让思绪放飞

与你对话

目光是最美丽的语言

堕入爱河才知道

心灵有如此

幽深的甬道

栩栩如生的阳光

金丝鸟一般

栖进这茂密的睫林

那展开的.翅影

覆盖了你心底的虚无

与你对话

那一波一波的水纹

是世界上最清澈的花朵

开在瞳仁里

美丽着青春的乐章

谁的向往

候鸟般迁涉进

你的明眸

谁的憧憬

泉水一样潺潺流淌

走进女人心事

一道秋波

闪烁成千古流芳

目光凝视的地方

是我唯一的沉醉

今夜

夜色柔情

我在军营凝望星空

哪一个会是你呢

傻傻的小哥空对月

·那年,那海

叠印爷爷额上的

是岁月

弥留你明眸里的

是心海浪潮后

沙滩上凉晒的贝壳

这种柔柔的感觉

是一行没入远处

顽童浅浅的脚印

那一遍遍拥抱

夹带呼啸地涛声

是白浪对沙滩

青草很青时的诺言

归家螺号惊飞的

是夕阳扑出胸口的情

海鸥飞起的望夫崖上

扯也扯不断的

是谁的忧伤

亲亲的娘呵

漂泊的我

日夜穿着

您泪珠儿串起的衣裳

扬起帆

在风夜里驶去

海水洗呀洗涤的

两小无猜的梦哟

依然在

外婆温馨的港湾里

荡漾

真的爱你

走进你的目光

发现你如

无题的诗玲珑

写在脸上的笑靥

告诉我你构思的奇特

南国的三月雨

染你

氛围成杜鹃

啼血的歌喉吟唱

那个千古主题

月夜

心儿随琴声流淌

要我为你

寄一首

小诗

于是我的心语

飘向橄榄色军营

悄然

走进你

现代诗歌军旅生涯牢记使命 篇5

肩负着抵抗侵略巩固国防的

光荣使命。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中。

新兵连我们队列训练,

停止时的立正、稍息,

行进中的齐步、正步和立定。

停止或行进练转法,

行进中步伐变换练严整。

单兵教练与班教练,

整理着装和军礼致敬,

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

下连队进行军事训练,

我们练射击、练投弹。

发扬革命的好传统,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

我们是人民战士,

训练考核要过关。

我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培养了良好的军姿、军容。

我们令行禁止,

听指挥服从命令。

我们纪律严明,

具有过硬的作风。

我们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

同呼吸,共命运,鱼水深情。

红色的政权来之不易,

我们要学习先辈,

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

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个战斗队,

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

放眼望世界风云变幻,

居安思危深知责任重。

我们牢记光荣的使命,

保卫伟大的祖国,

问情爱情诗歌 篇6

如果是一个人走到老

月光里的记忆有多少

还是少年的头发

时光里的一角

是你的泪光还是我注视的你一分一秒

有时候忘不了的时候希望停止心跳

她们还是给不了的温暖

想问有几生几世的依靠

昨天苍茫的深夜里没有了烛光般的美好

把一段寒霜埋在少年人的深谷

夜晚的霓裳

夜晚的飞舞游荡

夜晚里把那些所有的期待一次次埋葬

就让我自由

就让我流浪

就让我把一世的年华遗忘

夜色寒皓月当空

千里万里魂来

春风不去

忧愁几载

月清月冷月不知

他乡是家?他乡是难

你说我走过梦里千山

岁月里头发斑斓

无处寻无处找无处藏

伊人

回首花开

关于夏至关于过去关于青春关于你

时间带着流逝的记忆狂奔

我们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

当我们的故事遍及一年一年的夏至里

是谁还会记得我们的年纪我们的约会

这条路走来走去

走到黑夜里的星星为我们如痴如醉

当来年的你还在陪着我向苍天飞去

你要抱着我的脸

抚慰我满是沧桑的痕迹

多不忍心邂逅的美丽最终是眼泪

当我们的心愿点燃整个夏季

你要记着我永远记着你

有一种爱情,见之,人们格外的唏嘘

冷若冰。霜。心不在魂去归兮。梦千秋

在这莫名的黑夜

听着莫名的歌曲

想着莫名的恋人

闻到莫名的香味

你是让我心急如焚的故事

你的恋恋不舍会让我难过

仰望漫天星辰

它们的距离以光年而论

天涯海角若是一瞬

谁能体会这苦涩的人间

我们称之为永远的东西有多远

如果我们如光一样的速度前行

你会陪我到多少光年后的星球

呵,以前的以前以后的以后,谁知道呢

什么时候遇见什么人什么时间离别

相信冥冥之中自有注定的缘分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一次生命中的交错岂非可惜可悲可叹又可满足?

火车伴着轰鸣远行

曾经是带着青春的少年

夜色在每一次遥望中沉淀

也祝福也倾诉也迷恋

属于你的留在这个世间里的一场梦幻

向来的你,向来是走在梦里

而后消逝的时光不留一丝的痕迹

千般苦,万般温柔

伊人做客,他乡醉熏熏

伊人哭,泪在远途

君不见故乡人痴缠梦中痛

醉里乾坤还在人不见夕阳西下魂

谁让你来去匆匆

你看不到我向往的容颜

这歌声悠扬

这眼泪凝结眼眶

这冬日血化残阳

吾在亿万星空中遥望

你来时的方向

你可知俗世茫茫

岁月不收留随风而逝

我站在云端我站在蓝天深处

任山任水任来往于天马行空

把一世的懊悔留下

你怎见我一如既往不顾

爱若惘然恨若难

经不过山川幽幽,琴声残

若如伊人笑我若如鬓发斑斑

当岁月变幻年岁流转

霓虹闪烁

是谁在你的记忆里哭

是谁让你尘世沧桑

谁陪你万里迢迢

谁陪你寄居山楼

回去的班车、只有我一个乘客

黑暗在眼前消逝

我却想这车这人就这样在路上没有尽头的走啊走

我所思念的我所牵挂的我所祝福的在时间的列车上在世界的角落里

彼此相望?

告别?叹息?

世界如夜色般在眼前一闪而逝

你以为失去、孤独、疼痛、寂寞、是结局

其实花儿在绽放的瞬间就失去了,这才是结局

曾经的瞬间化为永恒

这场告别也是一辈子吧、祝福你

是一瞬间还是一辈子?莫能忘?

久久于心之深处

还是流年否?

此去一眼二三

军旅情诗歌 篇7

一、君当恕醉人

生活在晋宋之际的陶渊明也许习惯了那些杜康陪伴的日子, 这是社会风气, 抑或是性格使然?我想, 大概是两者皆有之的。遥望过去, 漂泊于历史的尘嚣之外的, 是那个“闲静少言”的身影。他是梁启超口中的“江西文学第一人”, 在“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然而在历史的大浪中, 他又真的能够做到不喜也不惧吗?我想, 如果诗人真的能够释怀, 何苦还为自己辩护道:“君当恕醉人”?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确凿。” (1) 那么陶渊明为何要发出“君当恕醉人”的呐喊?

古来圣贤往往与酒结缘颇深, 想来与酒可以解忧这一说法逃脱不了干系, 这样说来陶渊明的“醉”是有理可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场嗜酒、清谈的盛宴, 也是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那些“怪诞之人”像是约好了似的纷纷赶来。等到了陶渊明所在的晋宋之际, 社会动荡依旧, 人心惶惶依旧。再加上魏晋门阀制度, 让原本动荡的年代变得形若枯槁。说来陶渊明的家族不是草芥, 在《命子》一诗中, 他按照当时社会中的门阀观念叙述家族的历史, 赞扬他的祖德宗功:“悠悠我祖, 爰自陶唐。邈为虞宾, 历世重光。”“陶渊明可考的直系祖先只有陶侃, 以及侃父吴杨武将军陶丹。” (2) “但是陶侃作为南方寒素而因军工置身显要之位, 与当时处于政权中轴和文化优越位置上的门阀士族始终是隔膜的。” (3) 陶氏一族, 从陶侃之后地位下降, 陶渊明的父亲没有出仕做官, 因而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则完全以寒素士人自居。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一文中说道:“爵同下士, 禄等上农。”由此陶渊明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渊明怎能不借酒消愁?

除了生活在社会的夹层中, 还有一个让他久久不能释怀的原因是他坎坷的仕途。鲍照的“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无奈地诠释了带有先天性质的门第之说, 而如果这种先天的门第是陶渊明生命中不可逃脱的宿命的话, 那么他曲折的仕途就成了其心头无法述说却哽咽于怀的心事。“游好在六经”的渊明, 一直是儒家文化虔诚的信奉者, 诚如梁启超的评论:“须知他是一位极严正, 道德责任心极重之人。” (4) 渊明的读书, 既不为清谈, 又不为穷经。他只觉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尽管不少学者认为陶诗中具有道家的思想, 可是他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儒家身上的。年少时, 他有“少时壮且厉抚剑读游行。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的豪情, 可五次出仕都与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相违背。于是他索性做一位躬耕于田垄间的劳动者, 与百姓把酒话桑麻, 言笑无厌时。可是田园生活远非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依旧时常挨饿受冻, 需要接受邻居的施舍。于是, 归田九年后, 在痛苦和矛盾的拉扯中, 渊明又一次地感叹: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由此,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道“性嗜酒”, “造饮辄尽”他始终以酣觞赋诗为乐。但是他也常期在必醉。在陶渊明的生命中, 酒是他的知己, 他的诗和他的酒“打成一片” (5) 。可是倏忽之间, 让人也不得不为这个醉人感到哀恸, 除了喝酒外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历史的宿命中, 对于饮酒赋诗之外的一切事务, 他都觉得力不从心, 除了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之外的一切都让他无所适从, 呜呼, 难怪他让君要恕醉人。

二、醉人独惜鸟

花鸟鱼虫, 多是历来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他们或借之抒怀, 或欣羡咏之, 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国度中的诗人, 总是能在自然中找到一些寄托, 而对于陶渊明来说, 最快乐的事能够在稻香果甜的田园生活中找到托和知己, 于是他用诗歌表达, 现有陶渊明诗集中直接提到的鸟字有20次, 且每次鸟的“角色不一”, 或是群鸟, 或是孤鸟, 或是归鸟。其实每一次的鸟都代表了诗人不同的心情, 总的来说, 陶诗中的鸟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 任飞的高鸟

年少时的陶渊明有不少抒发自己壮志的诗文, 可以说这种高鸟就是陶渊明少年时代的缩影, 它们向往飞到更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自由地展翅。在《杂诗八首》 (其五) 中就有翱翔于天空中的高鸟形象“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即使是到了晚年归田以后, 在他“理想与现实” (6) 之间的矛盾中, 依然可见他欲得同道人之心的抱负, 由此, 渊明看“灵凤抚云舞”, 听“神鸾调玉音” (7) 。

那些可以在天空中翱翔的高鸟诚然是让陶渊明羡慕不已的, 可是这些高鸟在陶渊明的诗中不仅是自己心向往之的对象, 更是代表着诗人道之所存的图腾。《连雨独饮》创作于诗人四十岁的时候, 当他在诗中感叹:“黾勉四十年”时, 羡慕的依然是可以“须臾还”的“云鹤”。那《山海经》中的灵凤、神鸾, 这些与渊明所求之道不谋而合的图腾, 代表他执著的道义追求。

(二) 林中的飞鸟

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给陶渊明加上了一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诚然, 陶诗中有不少是描写田园生活的。在闲适的田园中居住, 怎可少了与大自然亲昵的机会?况陶渊明本就是一个“性本爱丘山”的人, 所以, “悠然坐南山”的诗人定不会将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搁浅, 于是诗人毫不吝啬地写了许多自然中的鸟儿, 他们是灵动的精灵, 也是诗人仕途受挫后的寄托。“鸟哢欢新节, 泠风送余善” (8) , 诉说的是一只归田后欢快享受田园生活的鸟儿, 可以看出此时的陶渊明是满足和幸福的。“羁鸟恋旧林” (《归田园居一》) 中的鸟代表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班班有翔鸟, 寂寂无行迹中的鸟儿代表着诗人归田后的孤寂, 诗人在这里又写到恬静的环境, 不禁让人联想到归隐后的诗人在破旧的茅草房中一个人生活的困境, 有种门可罗雀的苍凉感。其实在诗人的归隐生活中并不都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那种混合着落日光影的闲暇生活, 在诗人的生命体验中只存在了几年归隐后, 诗人还是遇到不少的不如意, 尤其是在他的茅草屋遇到一场大火以后, 他的生活再度陷入窘境, 所以《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那个性嗜酒的醉人, 每每吃酒, 还需要邻居的施舍这时那种班班翔鸟, 寂寂无行的日子, 可想而知。

林中的飞鸟代表了陶渊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觉悟当念还, 鸟尽废良弓。” (《饮酒》十七) 往日的种种都已过去, 在“觉今是而昨飞”后, 陶渊明向往的还是“暧暧远人村, 依依虚里烟”的生活。

三、翼翼归鸟载遗情

从陶渊明所偶刻画的“多种性情的鸟”可以窥探出陶渊明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这种矛盾是要依托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陶渊明自己的生命经验的。作为一个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 到最后竟全然不顾礼节的束缚, 每天喝到酩酊大醉, 我相信, 这绝不是诗人心中所想的。由此, 面对尘世的喧嚣和浮躁, 陶渊明选择用近乎自然的笔调, 一语自然万古新, 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渊明则如秋潭月影, 澈底澄莹, 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杜甫还不免有意雕绘声色, 锻炼字句, 时有斧凿痕迹, 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帖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 天衣无缝, 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9) 。

可是, “收入《陶渊明集》的一百三十多篇诗文中, 以描写农村景色和田园生活的作品只有二十多篇, 仅占其全部诗文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10) 。我们不能简单或笼统地将陶渊明的思想定义为追求恬淡的田园隐逸生活, 鲁迅先生在评述包括陶渊明在内的中国隐士曾尖锐地指出:“那些文人诗翁, 自称什么钓徒樵子的, 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 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要在他们身上赏鉴隐逸气, 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糊涂。” (11) 鲁迅的这段话寥寥数语便深中要害的将士大夫的归隐之事指明。犀利之余, 却为我们思考陶渊明指明了一条新道路。

百年以来, 许多学者都沉醉在陶学中不能自拔, 在国外陶学的研究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 罗曼·罗兰在写给梁宗岱的回信中称赞陶诗道:“我发觉中国的心灵和法国两派心灵中许多酷肖之点。这简直不能是我相信那种人类学上的元素神秘的血统关系———亚洲没有一个别的民族和我们的民族显出这样的姻亲关系。” (梁宗岱《诗与真二集》) 在国内, 梁启超、鲁迅、陈寅恪、朱光潜、李长之等20世纪的公认大师在陶诗的研究上都深有造诣。近者, 袁行霈、钟优民等大家也在陶学领域深有建树。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对陶渊明的思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陶渊明的作品常读常新, 到今天, 没有谁能够完全地读懂他诚如顾随先生所说:“读陶集四十几年, 仍时时有新发现, 自谓如盲人摸象, 陶诗之不好读因其人不好懂。” (《顾随诗词将记》)

我想, 尽管品评陶诗的大家有很多, 对于陶渊明始终想表达的感情多是见仁见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陶渊明有人研究的是陶渊明, 有人是在品读陶渊明的过程中研究自己或者整个社会也未尝不有。

诚如吴云先生所说, 陶渊明的思想是矛盾的, 那翼翼归去的飞鸟承载的是复杂的感情, 这里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有少年诗人对仕途的追求, 有晚年诗人对自己白首未成的感慨, 而这几多的情感全部寄托在那几多的飞鸟身上。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2]吴云.吴云讲陶渊明[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

[3]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M].吉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活动计划下一篇:淮安市教育局领导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