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通用9篇)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篇1

1、产品结构及机构方案 40%

(1)产品外观结构设计合理,表达清楚;

(2)产品的运动机构和机构运动简图外观的细部结构表达清楚;

(3)表达外观的细部结构。

2、图纸输出 20%

(1)图纸输出符合国家机械制图绘制标准;

(2)产品外观装配图 A2、产品零部件图折合成图纸量不少于A1图纸一张。

3、产品实物模型或计算机三维模型 20%

4、设计报告 20%

(1)设计报告格式规范;

(2)设计报告内容翔实,表达清楚。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篇2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堂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轮机专业的联系, 介绍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因而课程的面广、内容多现象与课时短的矛盾愈发突出, 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 在理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 现在许多课程学得枯燥无味, 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将来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些情况反映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 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选题, 通常大部分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等专业课程设计都是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 内容陈旧, 且题目多年不变。不同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 如果都是进行减速器装置设计, 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特点。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现代船机修造、监造、检验、修造经营及机务管理等工作, 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的设计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轮机工程的专业特点。另外, 由于是几个班多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 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的题目相同或非常相近, 客观上会造成抄袭现象。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设计题目, 同时, 另开设一些与轮机专业有关的设计题目, 如零部件或系统测绘与分析, 研究对象为船舶柴油机的活塞、汽缸、曲轴等要零部件;海水、淡水、燃油、滑油等管路系统的测绘与分析, 主要从运动、结构强度、工作能力、精度、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既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 也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创新

改革原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抱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 鼓励同学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装置, 要求学生结合轮机专业, 加强方案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主动性, 破除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为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考, 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结构设计, 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 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 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 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另外,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图版绘图完成之后, 再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 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但是不主张学生完全甩掉图版, 否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会有部分同学拷贝偷袭现象存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由于学生多, 题目少, 可对学生进行题目分组, 几个人一个小组, 一套题目。这样大家可分组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该怎么设计这个, 怎么设计那个, 集思广义, 博采众长, 既优化了设计, 又加深了理解, 然后具体分工, 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零件。在制图过程中, 不是各人干各人的, 而是保持联系, 保持一致。这样做既快又准确, 效率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机械设计技能, 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多届实践后, 同学对这种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认可。

4 优化设计时间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1至2周,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学生要完成20页左右的计算说明书、减速器装配图1张;轴、及齿轮工作图2张, 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期末考试阶段学生还要应付很多课程考试, 轮机工程专业还有轮机考证的理论和实操训练课程, 多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疲于应付课程设计, 再加上学生对于一些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在这种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需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模式。即先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分散安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然后再把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的绘制集中安排在最后1、2周内。同时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应该固定成为一种制度, 尤其不能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相冲突。

5 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 应把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有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把有关内容灵活的穿插到相关章节, 比如齿轮、轴、带传动、滚动轴承、联轴器等, 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在课程设计的应用并强化。在习题练习中除完成普通习题外, 还要强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型,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始终对课程设计抱有一定的参与欲望, 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加深巩固了相关知识。

6 应将先修课程内容适时适度的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必须先修了机械制图、轮机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选则材料的时候, 需要用到轮机工程材料里的材料选型、热处理等内容;在零件尺寸设计及强度计算中, 需要运用到理论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 进行弯矩、扭矩的计算;在减速器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绘制过程中, 需要运用机械制图的视图、剖视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从课程设计完成效果来看, 学生对于这些先修课程遗忘的较多, 灵活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结果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不高。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先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度的有机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部分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巩固、运用已有知识,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7 结语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 掌握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 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经过笔者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实践证明能够较好的提高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

摘要:为了提高轮机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从设计题目、时间安排、授课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篇3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工业设计基础造型课程的现状和形式,也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基础造型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期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能创造性地开展专业学习和工作。阐释了自主性创新思维的含义和价值,设计了自主性创新思维在基础造型课程中建构的方式,期望基础造型教学在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的支持下,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基础造型教学;创新思维

1 背景及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分为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两大类。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通常包括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等课程,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设计概论、三大构成、素描、色彩、基础图案等课程。工业设计既不是纯工程设计,也不是纯美工设计。它是一种融合了科学的理智与艺术的情感,技术美与艺术美为一体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出现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观和方法论而兴起的工业设计,不仅要求产品的设计者要充分了解科技、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必须具备现代设计思想和超前的设计意识。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能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在形态上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体现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审美观的有机结合。所以说,基础类课程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相当重要,不论是在学校时期的概念设计或者以后在公司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近年来,国内的美术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的设计专业)都根据国外最新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对基础造型教学进行了改革。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强调突出个性和创新精神,老师把各种艺术原理、艺术规律、艺术思潮、表现技法介绍给学生,并在原则方面做出指导,在强调多元性、开放性的同时,更强调基础造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方法给学生带来了崭新的感觉。目前,关于自主性创新思维方面的阐述和研究还比较少,在高校基础造型教学实践中形成和运用这样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的情况罕见。因此,在基础造型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的建构,是深化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一种必要尝试。

2 基础造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建构方式

在分析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院校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出现的问题,尝试提出基础造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建构方法。

2.1 基础造型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富有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建构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可以预定的、不可更改的。”

基础造型教学作为视觉形象研究的类型,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基础造型训练,认真感悟对象。只有在素描时注入设计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增进设计内涵和审美素养,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素描造型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2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

教育家梅纽因说过:“学生的动力首先还得来自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去发掘的。”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创新灵感、发展个性。

(1)主动发现客观物象,培养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在自然界中主动寻找和发现客观形态,发现其独有的质感、肌理和结构特点以及组合方式的构成化特点。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对客观形态的自主性寻找心态,养成主动寻找和发现富有设计感形态的习惯,自然形成富有自主特性的创新思维模式。在创意表现素描中,可以参照客观形态进行相关的联想和变化,把客观现实形态和情节变为幻想。这要求学生主动链接客观形态之间的关系,形成物象之间的关联性联想。

(2)物象的组织和构成中的创新思维。基础造型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地挑选和组织摆放静物,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使原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变成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打破思维定势的静物组合方式和常规的静物选择方式。传统的物体组合主要包括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为了避免常规式的摆放方式,可以用悬挂、倒挂、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在组织过程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组织静物摆放锻炼自己的空间组织能力,如形态的主次感、疏密感、整体风格特征的一致性等。这种创新思维形式对于未来的设计组织视觉形象和空间形态布局有很好的帮助。

(3)实践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思维路线和风格特点。例如,在结构素描和明暗精细表现素描的分组训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构图组织、画面取舍、表现形式风格、纸张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运用自主性创新思维来考虑。

(4)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思维。培养抽象表现、意象表现、超现实主义表现、解构与重构表现、形态联想表现、仿结空间表现、置断空间表现、异面空间表现、混维空间表现、矛盾空间表现、装饰表现等形式上的创新。加强画面形式的语言表现是基础造型教学的一种追求,具有个性风格的创新形式是推动创新思维的重要力量。

总之,高校基础造型教学阶段建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在大学初期就养成主动性的、个性化的、富有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寻找相关的设计素材,积极去发现——组织——创新思维形成创意。这种延展性还将陆续体现在对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础造型教学解决的不仅仅是造型基础问题,更深刻的是思维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持续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全栓.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C].2006年全国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2006.

[2]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1).

[3]汤军.产品设计综合造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蔡瑜琢.瑞典、芬兰和丹麦的高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5]林广远.新思维临摹:设计基础创意速写[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曹晓玲(1980—),女,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09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计划书 篇4

《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进行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制药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解决制药工程车间或工厂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掌握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本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绘图(AutoCAD)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及工作安排

设计时间:为2-4周。

工作安排:

1.查阅资料、确定生产工艺、绘制工艺流程图,结合工程实际收集所需资料及检索相关规范标准,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两方面确定设计思路。物料衡算、能量计算、设备选型。

2.进行车间工艺平面设计、绘制平面布置图、制药单体设备安装设计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分方法

课程设计考核的内容包括:

1.设计说明书、图纸的质量(指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车间布置是否合理,主要设备总装图结构是否合理,图纸表达是否规范、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

2.成绩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

设计主要成果包括:

①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项目概述、产品概述、工艺概述、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②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主要制药(如单体)设备安装设计图(1:

50)、带控制点工艺管道流程图等;

③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制图;绘图10张左右。

④图中所有图例、管道标号均采用国标,并在图中标出。

四、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一(制药1班):年处理X吨药材的中药提取车间工艺设计

设计内容和要求:

1、按水提醇沉工艺进行设计,考虑提取的前处理;

2、确定并绘制中药提取工艺管道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

3、详细叙述一个主要中药提取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4、物料衡算、设备选型;

5、年处理X吨药材的中药提取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包括精烘包区域);

6、醇沉罐的安装图(剖示图1:50);

7、紧扣GMP规范要求;

8、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醇沉罐的安装图(剖示图1:50);

4、带控制点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00t+20

11~20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0t+100

21~47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5t+80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设计题目二(制药2班):制药用水站的设计(纯化水Xt/h,注射用水1t/h)设计内容和要求:

1、确定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工艺管道流程;

2、详细叙述一个制水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3、设备选型(纯化水按Xt/h,注射用水按1t/h);

4、按规范要求设计制药用水站工艺平面图,并注明其技术要求;

5、总结和论述制药用水站的设计。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纯水生产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计算产量值为:0.8t+1

11~20号,计算产量值为:0.08t+1

21~44号,计算产量值为:0.01t+1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设计题目三(制药3班):片剂车间GMP设计(颗粒剂X万袋/年)

设计内容和要求:

1、确定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

2、详细叙述一个固体制剂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3、物料衡算、设备选型(颗粒剂按2g/袋计);

4、按GMP规范要求设计车间工艺平面图;

5、制粒机的安装图(平、立、剖面图1:50);

6、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制粒机的安装图(平、立、剖面图1:50);

4、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按干法制粒方式X=100t+100

11~20号,按湿法制粒方式X=70t+100

21~45号,按一步制粒方式X=50t+100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主要设备选型参考:可查阅

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化工原理》上、下册,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编著(1990年);

2、《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1986年);

3、《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

4、《药剂学》;

5、《GMP规范》;

6、《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7、杂志:《医药工程设计》;

8、设备选型可查阅9、中国制药机械网;中国制药技术联盟网;GMP认证网等。

撰写成文格式如下:

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

(封面页所填内容均为三号宋体,其中英文与数字为times new roman体)

学生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年月日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参数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目录(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1概述

1.1****简介

1.2设计方案简介

1.3工艺流程说明及草图

1.4符号说明********工艺计算

2.1****************

2.2****************

3 ********

3.1****************

3.2 ********

3.3****************

****************

********

设计评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四仿宋,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we roman体,1.5倍行距)

课程设计页码从正文概述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封面、任务书、目录不编入论文页码。概述(作为正文第1级标题,4号黑体)

1.1 ****简介(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

(正文四号仿宋体,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ew roman体,单倍行距)

1.2 设计方案简介(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

1.3 确定设计方案(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1.3.1 工艺流程(作为正文3级标题,4号黑体)

□□××××××××

(图表中图序图名为四号仿宋体,图表中文字为五号仿宋体)

1.3.2 选型

□□××××××××

1.4 符号说明

□□Wh热液体质量流量D1接管内径

□□Wc冷流体质量流量Ft结垢校正系数

(一级标题间空一行)

2□××××××(作为正文第1级标题,4号黑体)

□××××××××××(4号仿宋体)×××

□××××××××××(4号仿宋体)×××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

[1]□××××××××(小4号仿宋体,1.5倍行距)

[2]□××××××××××××××××××××××××××××××××

[3]□××××××××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

(1)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如:

[1]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2001,29(12A):1923-1927.

(2)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

附录1:工艺流程图(4号仿宋体,顶格)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篇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机械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的课程。该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认识和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机械系统的功能与工作原理,能正确选择和使用通用机械,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训练,达到能设计简单机械和机械结构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也必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同时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程思想就是基于课程的本质特点,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工程实际相联系,以达到实用、高效、经济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并针对课程特点,运用工程思想指导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抓主干,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领会建立工程思想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性,既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在教学内容上,整合教学资源使其得到优化

既注重“实”,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又力求“新”,把握知识的前沿性。去掉一些过时的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内容,删掉一些繁杂的理论及公式推导,去除一些不能作为后续课程基础的部分内容。集中精力和时间保证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如教材中间歇运动机构、变位齿轮、锥齿轮机构等部分作为供学生阅读的自学材料;强度理论等内容改为简述,直接给出各项计算公式,等等。按照重点优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机械原理——机械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轴系零件——课程设计。为了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从机械的组成、机器的特征及功用等基本概念入手,再到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来表达平面机构的结构方式,及齿轮传动、带传动、键销联接、联轴器、轴承等内容,各章从介绍其组成、结构原理、特点、适用场合及主要功用,参数及公式的选用等为重点,为培养学生原理方案设计能力和结构设计能力打基础。把握并处理好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间的关系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机构的基本原理和零部件的基本特点、应用场合的介绍,又要合理淡化设计计算部分的内容;既要通过引入专业机械使用的具体实例,重点介绍各典型机构在应用中的工艺动作特点,又要科学规划全部教学任务的安排,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结合课程内容准备好教案,通过模拟和仿真手段,将机构或机器的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机构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应用特点和适用的场合。

2 在教学方法上,抓住主干组织教学

“抓主干”就是针对课程公式多、系数多、图表多、概念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此作为一条教学的主干。一般来说,人们对逻辑性强的知识容易掌握和记忆,对只需机械记忆的东西难以掌握、容易忘却。本课程研究的是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设计,内容繁多且看起来比较零碎,逻辑性相对较差,但实质上其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理出一条线索,形成教学的一条主干,将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掌握工程设计一般规律的能力。

如在讲解各传动设计时,其教学主线是:工作情况分析——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分析———选择设计准则——设计计算。

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主体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科学并应适应教学需要。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工程知识薄弱的实际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发现学生比较习惯和适合感性认知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精讲多练,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采用“对比分析式”、“例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3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中涉及的图例、图表、规范、实物模型较多,显现出较强的演示性和应用性特点。受条件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黑板+粉笔”式的教师讲授,辅之以普通教具的演示。这一授课方式的弊端表现为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易理解,易遗忘,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同时还面临着学时减少,教授内容增多的矛盾。另外,一方面教学对象来自高中,未接触过生产实际,对机械和机械零件的结构、类型接触较少,工程知识薄弱,而课程中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联接件等知识在课堂上讲,既费时又费力,效果较差,给理论课程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学时又在减少的同时,教学手段一定要改革。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单位学时的信息量扩大,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并易于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教学,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组织安排学生到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专用教室上课,专门课程教室是融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为一体的教学场所。教室里除配有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等设备外,还设置有按体系分类、陈列机构和零部件的实物或模型以及图片的橱窗(柜),各种机械应用的录相和实例照片。这些教具不仅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手动的,还有电动的。它能使学生看清结构及其内部构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观察、认识、思考、逐步形成概念,掌握原理、结构。进而理解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组成等,为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4 结 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要求 篇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期末作业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三张图纸即:减速器装配图,大齿轮零件图和输出轴零件图。另一部分是该设计的说明书。下面就这两部分分别进行说明。1,对图纸的要求:

1.1 绘图方式:请使用计算机绘制图纸。

1.2 图纸的幅面:在计算机上以“零号”图纸的幅面绘制图纸,图纸绘制好以后,以A3幅面的复印纸输出图纸。

1.3 标识:以A3幅面输出图纸后,请在每张图纸的右上角以签字笔写好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等能够标识本人图纸的信息。2,对说明书的要求

同学们可以采用手写或计算机打印的方式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说明书的页数在25页左右。无论是手写说明书或打印说明书都必须使用A4幅面的复印纸,并且必须在说明书的封面上写清楚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等信息。(说明书的封面请见视频演示)3,对学生装订作业的要求:

同学们完成了三张图纸和说明书之后,必须将图纸和说明书装订好才能够向学习中心提交。装订的顺序:说明书在上,三张图纸在下(图纸的顺序是减速器装配图、大齿轮零件图、输出轴零件图),左侧装

订,要钉两枚订书钉。装订好以后,请将三张图纸分别向内折叠一次,(注意必须是先装订,后折叠,不然图纸就打不开了)使你的作业成为A4幅面复印纸大小一致的一册。如果学生因为装订的不牢固而出现缺页,缺图的问题学生本人负责。4,对学生提交作业的要求:

同学们将装订好的作业提交学习中心的同时,必须在考生签到表上签字。

5,对学习中心提交作业的要求:

学习中心收集全了学生的作业以后,请按照考生签到表上学生姓名的顺序,将所有作业排列;填写好试卷袋上的考试信息;将考生签到表装入试卷袋中;将试卷袋放到作业的最上面;将试卷袋和作业捆扎在一起,10册作业为一捆,第一捆作业的最上面是试卷袋,其余捆作业的最上面请用一张白纸写明作业名称,学习中心名称,和第几捆的字样;捆扎好的作业同试卷一并寄回东北大学。请清点作业的册数并将考场记录单复印一份自留。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部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篇7

一、问题

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初始环节, 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关于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由来已久。国家整体教育状况的变化和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 也进一步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从传统的纯基本功训练模式转化为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同时兼顾基本功的训练模式, 这不仅增加了训练内容, 在训练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从生源状况来看, 我国中小学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小学对于艺术素质的培养相对不足, 加之社会上缺乏对中学生基本的择业指导, 使得更多的新生对专业缺乏了解,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感到困惑和迷茫。从教学条件上看, 随着学生数量的上升, 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在加重, 这就要求探索更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行业需求上看, 我国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量大, 这就要求有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也对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尝试

通过对上述实际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们尝试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与训练, 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希望以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从易到难, 从模仿到创造。

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刚刚升入大学习惯了中学教学模式的学生, 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另外, 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未来的“创造”比喻成一篇文章, 那么模仿阶段相当于为它积累词汇和句法, 只有在充分地准备之后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 而没有积累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

2. 整合“学”与“习”。

我们这里的“学”主要指的是对专业知识、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个环节体现在每个训练开始的课堂教学中, 为训练提供选择组织内容的背景知识和依据。这里的“习”指的是训练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辅导和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实现。这个过程, 培养学生的几种基本技能, 同时培养他们比较判断好与坏、美与丑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在训练中得到逐步提高。在学生的学习中, 这两个过程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而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对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一般来讲, “学”的课时数相对“习”要少得多, 而知识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方面有些学生重视训练成果忽视课堂听讲,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又对单一的技法训练缺乏兴趣。我们将这两者整合起来, 这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自觉地对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总结, 同时提高了技法训练的热情, 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从“感知”到“认知”。

从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人的认识从直观的、局部的发展到抽象的、整体的, 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缺乏“知觉”过程固然不能够形成对事物的准确把握, 而缺乏“感知”过程直接进入到对事物抽象规律的认识则有可能形成认识中的教条, 同样会阻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到一些规律的讲授, 例如形式美的规律、空间秩序规律等, 他们都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同时也是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生活中的。而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于审美方面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积累, 因此如果直接进入规律的学习则容易令其感到迷惑或者产生机械的认识, 这也是在以往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辅导当中适当弱化对规律的讲授,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自己发现、认识规律, 例如画面构图中的重量感、对比、均衡等, 使他们形成一定直觉的印象。有了这样的过程, 再进一步讲授构图规律的时候, 学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 能够对规律形成较客观而灵活的认识。

4.“有目的”的训练和“无目的”的训练相结合。

这里我们讲的“有目的”的训练是指在学生的作业指导书中有明确训练目标的题目。例如各种基本功训练, 一般都包括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绘图技法的掌握。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无目的”的训练, 倒不是真的没有目的, 而是题目具有隐含的目的。它并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 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训练进行“摸索”和“感受”, 进而“发现”。这个过程本身正是题目设置的目的。例如在空间训练之前, 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空间的观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发现空间的美, 发现各种空间变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接下来的空间训练环节, 安排“折纸游戏”———要求学生用一张完整的纸通过“切”和“折”限定出丰富而有秩序的空间。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不断通过折叠—观察—调整等几个步骤, 去体验空间的各种关系、空间序列、空间层次, 这些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理解和运用。这个题目打破了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固有认识, 使他们能够尽情发挥, 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的积极性。在形态构成、空间构成的学习中, 没有足够量的观察、比较、体验的过程, 学生很难把握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通过这种“无目的”的训练, 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自觉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过渡。

三、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思考, 自2008年起我们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 (见表1) 。在这套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 学生均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这种热情也延续到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当中。通过教学组成员的不断研讨, 教学方案也不断地有一些局部调整, 其中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希望通过本文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以期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课程设计及其理论基础 篇8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这一术语,和课程的定义一样,在研究者中间从来没有获得过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关于课程设计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普拉特(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新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课程既然是为学习者创设取得学习经验的情境结构,这种情境结构最重要的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内容及其组织,那么,课程设计可以是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指拟定一门学科的组织形式和組织结构。本章论述倾向于取其前一种含义,即课程设计是对学校课程内各个部分的整体安排,而把学科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下位概念。然而,人们在谈论课程设汁时,经常不对上述两种含义作绝对的划分,这是因为,学校课程设计中的整体和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章的论述也涉及学校课程的整体和部分的设计。美国课程专家塔巴早已指出:[1]“课程设计是认清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说明,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指出编制的各项原则和编制的要求,为的是在行政管理的条件下实现它。”

2.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强调学生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习是学生对外部“刺激”包括教师的灌输所作出的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显示很多弊端,已经逐步让位于强调学习是学生内心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更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适合于创建它所设想的学习环境,而逐渐流行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学习不是教帅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由自己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步风行起来。它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培的相万作田地乃两个基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平衡破坏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2.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作为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又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又称联结说或试误说,此理论来源于桑代克“饿猫打开迷箱”实验。实验中将饿猫关进迷箱内,它若拉开箱内装的开门设施(如“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便可打开箱门,并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此实验中猫的一个关键动作便是碰巧抓到开门设施。由动物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系统的学习理论,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反应时所产生的刺激——反应的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的组成。每个刺激——反应联结,都是经由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由开始的错误反应多于正确反应到最后的全部为正确反应的结果。而经历此种过程的学习方式,就称为“试误学习”。

第二,在试误学习中,影响刺激与反应间关系能否建立,主要依赖三大法则即练习律、准备律和效果律。

第三,个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学习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将有助于其他类似情况中学习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斯金纳参照了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原理及效果律等法则,根据其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研究,创建了独具特征而又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极大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实验中,将饥饿的白鼠置于附有精密电动装置的“斯金纳箱”中,白鼠的活动中偶然出现压杆的反应,即获得自动机械中送下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而按压杠杆变成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条件作用下的学习,便是操作杠杆与压杆反应之间形成的固定联系。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有以下观点:

第一,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历程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应型条件作用,即个体行为中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又称“反射学习”。另一类为操作型条件作用,即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历程,又称“操作学习”。斯金纳对学习历程的解释就是后一种类型。

第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中,对影响个体操作性反应的因素做解析时,不再沿用桑代克的效果律的名称,而是称为“强化原则”。关于强化原则,斯金纳理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其一,个体的任何自发性反应,如能带来有效后果,该反应则因强化而保留;其二,凡是能强化个体反应的一切刺激(包括人、事物等)均可视为强化物,强化物有正负之分,食物是正强化物,电击是负强化物。其三,正负强化物的出现与消失,都是由于个体的有效反应所致,这说明个体自己行为的后果将可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如果努力会获得成功,将会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处罚,将会继续逃避。其四,强化程序是指采用后效强化原理从事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时,在提供强化物的时间上或频率上做各种不同的安排,从而观察个体正确反应的出现率和强化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 篇9

课程编号:08052280 课程名称:XML基础

学时:

学分:2.5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开课学期:6 开课部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先修课程:网站与网页设计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XML程序设计》,王震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XML基础与应用教程》,印旻,景建萍,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称为“扩展标记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以文字为基础的卷标语言,它定义了一种文件格式,一种保存数据的方法,可以提供结构的以及与语意有关的信息给数据。这种数据格式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不同的计算机程序之间方便、平稳、快速和无障碍地转移和流动,从而大大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XML可以直接应用于Internet,像HTML一样,用HTTP来传输,用浏览器来浏览,从而使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和操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XML的语法及相关编程知识,包括DTD、CSS、XSL、XPath、XLink、XPoint。XML与HTML系出同源,学习XML前应该对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程序设计技术和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如客户端技术:HTML、CSS、JavaScript;服务器端技术:ASP或PHP、JSP。XML是Web发展中的新兴技术热点,虽然比较容易入门,但要真正体会到它的强大功能及精妙之处,在于使用XML文档进行各种应用程序开发,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较深奥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方法,如Java程序设计方法或VC++程序设计方法,至少要能用JavaScript编程。创建一个实用的XML文档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建模过程,还要对UML(统一建模语言)与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三、学时分配

章节 2 3 4 5 课程内容 XML概述

XML的语法基础 DTD Schema CSS

学时 2 8 8 6 6 XSL 7 XML DOM XML与数据库的交换 9 XML与Web应用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多媒体硬件平台环境;

2、要有一定的多媒体软件开发环境和语言调试环境;

3、要有一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4、要有熟练的调试软件能力;

5、要充分备课、互动教学。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XML概述

1. 基本内容:HTML语言、XML介绍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基本概念

3. 教学重点难点:XML的认识、XML的特点

4.教学建议:

第二章

XML的语法基础

1. 基本内容:XML的文档结构、名称空间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XML的文档结构

3. 教学重点难点:XML的文档结构、实体

4.教学建议:

第三章 DTD

1. 基本内容:DTD的文档结构、DTD的引用方式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DTD的文档结构

3. 教学重点难点:属性类型

4.教学建议:

第四章

Schema

1. 基本内容:Schema的文档结构、Schema的数据类型、间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Schema的文档结构与数据类型 3.教学重点难点:Schema的文档结构 4.教学建议:建议使用多媒体平台。

第五章 CSS

1. 基本内容:CSS样式属性、CSS样式的使用方式 8 6 8

Schema的名称空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CSS样式属性和使用方式 3. 教学重点难点:CSS样式属性

4.教学建议:建议使用多媒体平台。

第六章

XSL

1. 基本内容:XSL样式表、模板规则、样式表设计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模板规则

3.教学重点难点:样式表设计

4.教学建议:建议使用多媒体平台和学生互动环境。

第七章

XML DOM

1. 基本内容:DOM基础知识、DOM常用接口、XML DOM设计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DOM常用接口

3.教学重点难点:DOM程序设计

4.教学建议:建议使用多媒体平台和学生互动环境。

第八章

XML与数据库的交换

1. 基本内容:XML数据源对象、数据库产生XML文档、XML数据转换为数据库、XML数据库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XML数据源对象 3. 教学重点难点:数据库产生XML文档

4.教学建议:建议使用多媒体平台和学生互动环境。

第九章 XML与Web应用

1. 基本内容:HttpRequest处理XML、XML应用举例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XML应用举例 3. 教学重点难点:HttpRequest处理XML 4.教学建议:建议使用多媒体平台和学生互动环境。

上一篇:药物警戒体系管理办法下一篇:思想骨干工作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