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教育(精选8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这其中对学习的帮助尤为重要,特别是高中数学这一门较为困难的课程,在使用了新媒体后,将会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做出不小的改变,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技术对高中数学传统课堂改变为基础,介绍了一些应用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上的方向,同时列出一些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高中数学课的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新媒体技术随着发展将会越来越成熟,这种成熟的技术应用在课堂上,将会进一步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质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消除以往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关注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并且再将来能够推广到其他课堂上.
一、新媒体技术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提升方面
(一)完善了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其内容和案例都是书本上的,这些内容和案例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这些资源也很缺乏,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系统,也无法随时更新.在使用了新媒体技术以后,打破了传统高中数学课堂的局限性,为课堂随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们丰富学习内容.同时,这些资料往往都是及时更新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跟上发展,从而保证思维的`更新.
(二)更新了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通常都是以教材为中心,通过在黑板上的书写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使用了新媒体技术以后,借助新媒体工具,可以展现出许多黑板所不能表达的图形和图像,这样可以从视觉上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并且直观的视觉也可以加强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课堂质量.
(三)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迅速发展,教师们能够学习的新东西也很有限,这样很多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提供给学生们更新的知识.但是,使用了新媒体技术以后,教师们可以很轻易通过新媒体技术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学生们保持一个良好的交流状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师生环境.
二、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的方向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多媒体演示是目前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面,教师借助一些例如PPT的演示软件,将自己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展示出来,在展示的时候可以借助网络寻找与相关知识有关图片或者故事,将其同样的展示出来,这样做可以避免枯燥知识点造成学生们的兴趣丢失.同时,多媒体演示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要知道高中数学有时候一道题的解答过程是很长的,教师进行讲解时需要板书的时间就很长,这样极大地浪费了课堂时间.多媒体演示将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网络构建网络课堂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们往往都把成绩的提高寄托于书写习题,但是其实通过教学得来的知识才是理解更深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无法解决课堂时间不够的情况,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的网络课堂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网络建立网络课堂,教师们可以事先将一些课程的讲解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课堂,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课堂随时学习,不仅可以学习新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对一些以前视频的观看,复习那些记忆不牢靠的知识点,做到一举两得.并且,网络课堂还可以有实时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堂做网上教学,从而在放学后也可以与学生交流.
(三)利用网络建立交流
虽然学生们的时间很大一部分都在学校,但是在家里的学习时间也不可忽视,但是在家中当学生们遇到问题而父母又无法回答时,就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感,也很有可能丧失学习动力.但是,随着网络的发达,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出现,例如,QQ、微信等等,学生们借助这些工具,可以很轻易地联系到教师,并且通过这些工具的功能,可以很轻易地向教师提问,并且能够得到详细完整的解答.
三、新媒体技术在利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能够刺激学生,并且帮助学生,这种方式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新媒体技术并不代表一切,在课堂上进行过度应用反而会降低学生们对其的新鲜感,从而降低其效果.并且,不是所有的课程使用新媒体都合适,在使用时要寻找到最合适配合状态,才能够起到作用.
(二)防止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东西,有很多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在使用网络教学时,要注意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在进行网络课堂的学习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监控,以保证网络课堂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在今后的高中数学课堂上,会出现更多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学这门比较困难的学科.但是,新媒体技术始终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其余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最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践高中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9):93.
[2]孙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才智,(2):16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是支撑和保证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时代赋予我国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教育是基础。
现代科技的发展, 信息革命的发生, 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变化的看法, 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 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品质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历史学科在创新教育中有着无比广阔的天地
首先, 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来看, 它所陈述的每一个阶梯都包含着不同质、量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因此, 学习历史课, 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例如中外历史上的发明和创造,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历史人物的真知灼见和伟大创举, 以及勇敢无畏的探索和尝试等无不闪耀着创新精神的思想光辉。正是这些创新活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大力宣传这些思想和精神, 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以做一个创新的人为荣。
其次, 从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 历史学科存在着主体介入的空间。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从历史认知的角度看, 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 而是人们对历史存在进行观察、筛选、整理的产物, 其中包含了记录史实的历史观点。不同的史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不同的观点, 看待历史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今人对历史的研究虽然比前人有了很大进步, 但仍需要不断深化。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所以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与学生以今论古,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谈谈论论、说说讲讲, 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与认识都得到了开拓与升华。例如中国近现代史在讲完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以后, 我就出了一个讨论题, 让学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高度, 去评价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为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期间涉及了许多世界史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但提出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速度过快、公有化程度过高、规模过大, 与中国国情不相符合, 而且提出建国初期三大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其必要性, 但忽略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不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潮流, 没有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没有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埋下障碍。今天国家大力进行国企改革,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重视发展农业, 重点改善人民生活, 不断扩大内需, 确立以科技立国, 教育为本已成为十五大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些内容并不是课本知识的范畴, 甚至老师也没有想到这么多, 但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之后, 爆发出了耀眼的思想火花,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后, 从历史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来看, 史学研究价值必须经史学的社会价值反映出来, 而史学的社会价值则体现为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无论何种社会功能, 都是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来实现的。所以史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促进社会进步。史学教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因此,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非常重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例如在讲完中国古代史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 我就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选举贤能的主张要求学生就“什么是贤能、如何选举贤能、选举贤能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 并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此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也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使其闪现智慧的光芒。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思维训练来发展创新能力
首先,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 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多方面思考问题, 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以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也可以把眼前的材料与过去大脑中存储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材料、新的认识、新的答案。例如在学过世界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之后, 再来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 当我讲到东汉大科学家张衡的时候, 不仅介绍了张衡的天文学成就, 还介绍了张衡在其他科学领域甚至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的巨大成就, 同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容易出现像张衡、达·芬奇这样的通才, 而现代社会教育非常发达, 为什么却很少出现像他们这样的人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其他经验进行分析和推测。
求异思维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新教育。如我就作过这样的假设, 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如果陈胜、吴广起义没有失败, 那么会建立怎样的政权, 结局会怎样;如果秦始皇被荆轲所杀, 那么中国会不会统一, 历史又会如何发展?等等。
其次, 发挥直觉思维的功能, 即不借助推理形式而直接进行推测、联想、想象。只要两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就存在着给学生设置直觉判断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就历史中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进行富有创意的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对同一事物的意义和发展作出不同的分析和想象。例如在讲完某个历史时期繁荣的经济发展成就之后, 我会向学生提问:这些经济发展成就会对文化发展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要求学生进行大胆的分析和猜测。
再次, 充分利用辨证批判思维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课本在这个方面较少涉及, 正好给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如评价岳飞和文天祥的忠君和爱国、讨论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王昭君出塞的苦与乐, 等等。
最后, 与求异思维相联的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固然是创新思维, 但求同思维同样也可以进行创新思维。如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中去发现那些相对不变的东西, 即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规律。在世界现代史中我就把苏联的新
WENJIAOZILIAO
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叠放在一起, 要求学生去比较, 从而认识市场与计划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过程比获得知识性结论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 注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规律, 讲究思维的过程。因为训练思维、传授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例如我在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候, 就让学生自己总结农民起义的一般性规律, 以后再讲到其他农民起义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农民起义的一般性规律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削减浅表性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切实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 科学简化教学环节, 突出教学主线。
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行民主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 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 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离奇的想法都不要轻易否定和拒绝。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 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即使学生不完善、不周密的发言, 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 就有可能突破思维定势, 有所创见。
三要注意党性原则。我们欢迎百家争鸣, 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抵制那些低级、庸俗的所谓“史学”, 这样创新教育才有价值。
四宜避近就远。因为当代历史离现时太近, 一些问题尚未被历史“证明”, 而且有很多资料未及时公布, 轻者不能自圆其说, 重者会造成学生信仰混乱。
五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 更要备学生、备社会。教师要在研究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见, 不能人云亦云, 在拓宽自身视野的同时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01-01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数学教育要面向未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而且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内心的渴望和行动的目标。我们该做什么? 又该怎么做?我的体会是需要重新认识下面几个似乎已有答案的问题。
第一, 什么是你教学的成果?是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 也许还有学生的能力、意识、情感体验等等。但我觉得学生走出校门, 所剩下的东西才能本质地反映你的教育成果。没有上进心、不会独立思考的教师很难造就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生。
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的角色难道只能是编剧、导演、正确的化身、英明的先知?课堂不应仅仅是留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第三,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什么? 以前我的答案总是:把自己知道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教给学生。其实我们应该逆向思考一下,怎样以最小的知识代价,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
第四, 什么是学生的创新? 什么是教师的创新?鉴于上述认识,下面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注重数学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在好奇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 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进而形成创新的意识。
二、设计再创造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发现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 二) 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 ( 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 为证明作铺垫) 。
(2) 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 sin240°= sin60°sin(180°+α)=sinα( α为锐角) 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sinα( α∈R) .
(3) 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三、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2. 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 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 作出教学设计, 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 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 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 作图正确, 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 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四、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在解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 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 跟教师一致, 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 已知cot α=m(m≠0)cot α=m 求cot 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 他们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 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 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③开放性问题
例4, 在△ABC中, ∠ACB=90°, CD⊥AB, 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 思维是开放的。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
五、利用學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 让学生在相互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 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他们展现创新能力的机会。
六、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愉悦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做到: ①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 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 心情舒畅, 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七、发挥数学在学科之外的教育作用, 让学生在个性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学习和实践, 为不同学习水平、爱好、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展现创新能力的空间。爱好物理的学生考虑着怎样用数学来找出“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几片最好? ” “跳伞时开伞的最晚时间是如何决定的? ” 爱好计算机的学生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找到了数学模型并编出了程序。学习委员还为全班的同学建立了“学习相对成绩的管理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搬家时大衣柜是否能通过楼道? 阳台怎么封才能省材料? 有奖明信片值得买吗? 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 自行车胎再补合算吗? 所有这些都成为学生们用数学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许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质疑与创新.比如物理知识构建中常常用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种完善的科学理论,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对于学生来说却不是如此,根据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思想,学生的探究学习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因而质疑与创新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份.从物理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定律的形成事实上也经历了怀疑、证实的过程,因而今天我们提出让学生以质疑和创新的态度来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
二、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笔者主要围绕高中物理的重要定理与定律,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从大的思路上看,主要让学生对重要定律和定律的探究中,对于实验思路的确定,对于实验步骤的设计,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实现在质疑中培养质疑能力,在创新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目标.课例一: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研究.(由于本研究侧重于质疑和创新两大关键词,因而在本课例中的常规教学要求就不再赘述.)这一研究中,学生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力的分解的描述;二是为什么力的分解与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这实际上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学生的观念都是由于教师主导下的重复而生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直观认识.于是我们大胆让学生去质疑,而学生的质疑结果其实不外乎两类:一是力的分解可不可以不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去分解?二是力的分解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有多少种结果?对于学生这样的质疑,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一个力从数学的角度去分解,理论上有无数种结果,但考虑到物理的现实意义,因此数学分析的结果必须接受物理实际意义的检验;一个力的作用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效果(如斜面上的物体产生压力和“下滑力”两种效果),因此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往往符合实际需要.这样的质疑与分析过程虽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可以高效地扫除学生在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认识误区,从而给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个质疑: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传
统教学中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的.但一旦我们让学生质疑,学生仍然会有疑问:力的合成与分解怎么偏偏就与平行四边形产生了关系呢?即使跟学生强调“这是实验的结果”,事实上也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于是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创新,在研究中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问题(教师陈述)平行四边形属于什么学科的知识?(学生回答)因此我们说力的合成与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际上是用什么知识描述什么知识?(学生回答)经过这样的问答之后,下面的任务就交给学生:寻求数学知识解答此物理问题的合理性.结果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就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力的表示(有向线段)与数学的关系,有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矢量方面.这一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请教数学老师等方式,终于认清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背后,是数学上矢量运算规则.而这样的认识有什么好处呢?给后来的力矩知识的学习、洛伦兹力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课例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上学生的质疑主要是:自然界中,机械能真的守恒吗?这一疑问看似不合理,其实却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物理发展史上关于永动机的研究至今也没停止,侧面说明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规律.因此在这一疑问的引导下,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理解.学生的思路也体现出了创新的一般步骤:一开始是寻找正例,结果发现根本就无法穷尽,因而无法完全证明;随后再去寻找反例,即看有没有不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将搜集的有关永动机的从古至今的研究并整理出来给学生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反思这一教学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三、研究的总结
1.1其专业水平决定着民办院校的教育成果。
目前,有很多因素限制了现代化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例如创新精神的匮乏、知识的结构过于简单化等等。
1.2课程设计不合理
现在很多民间开办的高等院校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学分制没有完全的实施到体育课程中,甚至有部分院校没有设立这门选修课程,有一部分院校只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开设了体育课程。各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类型普遍较少,这些有限的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兴趣广泛、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的学生的需要。众多学校的教学只停留在课内,没有与课外校外很好的联系起来。
1.3体育教学中经费少、设施老旧
学校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就是有较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目前很多民办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沿用的是年代久远的基础设施。拥有大型综合性体育馆的民办高等院校占少数,这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所,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关于民办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2.1抛弃传统老旧的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改革
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创新。教学改革也就是—个创新的过程,教学观念不创新,改革就不会成功,老师和领导只有学习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摒弃从前那些传统、老旧、保守的教育思想,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才能使体育教学改革迈向新的台阶。
2.2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优化课程的设置
现代化体育教学有很多种模式,大部分学校都是实行的选修课模式,有一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大一必修基础体育,大二为选修课程。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总的来说都是和目前的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但众多模式的共同缺点就是都未真正涉及到与中学体育的衔接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和能否让学生终身都受益的问题。所以,在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修订中,有关体育的教学课程和内容都要进行完善和更新。这其中还包括针对于一些身体有残疾或者有重大疾病不适合运动的学生所制定的特殊课程,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中得到完善。
2.3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体育的教学
离不开师资队伍,优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使教学任务高效的完成。所以,民办院校的老师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把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当做己任,才能真正的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的实现,需要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各院校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添置现代化的体育设备,才能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三、总结
育人之本,德育为首。德,是人的生存之基、立足之本。因此,作为肩负着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德育教育途径,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专业素养。那么,中职学校如何创新德育教育,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性教育是创新德育教育的前提
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抓住本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有的放矢的前提。
1、针对部分中职生信念迷惘、思想颓废的问题,学校不应进行空洞的说教,而应进行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可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展”,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也可组织大家实地参观黄桥革命纪念馆,“重走先烈革命路”,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等。
2、针对中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学校可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弊”的大讨论活动,在辩论中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认识到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的弊端。同时可请家长介绍孩子因网上交友、离家出走的悲剧,让学生心里受到深深的震撼。可组织千名学生“远离网吧”的签名活动,使学生远离网吧,戒除网瘾。
3、针对中学生亲情缺失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课本中“孝敬父母”的有关章节,进行孝心献父母的“三个一”活动,即让学生写一封家书、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家庭、亲情的温暖。
4、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的情况,可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参观少管所,通过少管所干警的介绍,参观少年犯工作、生活、作息的情况,观看图片展及听取少年犯的报告,与犯人进行帮教活动等,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自主性是创新德育教育的关键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中职生一日常规》、《中职生礼仪常规》等制度,开展“我当校长、班主任、班长”轮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管理,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展,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区,从课堂到课间。二是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定期开展评“星”、评“佳”活动。如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把被评为“星、佳”的学生照片、事迹介绍整理到学校橱窗里,形成“追星逐佳竞风流,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良好校风。
三、有序性是创新德育教育的保证
中职学校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统筹中职三学年期间的德育教育主题,设计若干个主题活动,使德育工作前后衔接、有序推进、不断深化。中专一年级可开展“走好人生第一步”主题活动,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专二年级可开展“职校生技能大赛”、“毕业生典型成功创业经验介绍”等主题教育,侧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创业信念。中专三年级可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题的职业特色德育教育。这样三年以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德育教育整体,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
四、多维性是创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是全方位的,多管齐育,积极构建大德育观,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时时熏陶,使德育教育不留真空,是创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学科渗透。学校德育应紧扣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多维渗透,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计划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2、加强家校共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学校可面对不同群体、不同家长开办学习班、培训班,请有关专家来校为家长作“家长教育方法”讲座,做到家校联动,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3、加强网络渗透。学校可开办“网上论坛”,就有关思想道德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收集表现真善美的美文,制作节目并撰写心得体会,陶冶情操,明辨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德道行为。
一、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不一定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靠教师来唤醒,而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用细线拴住一个小钢球吊在铁架台上,待小球静止时剪断细线.由此实验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质疑:1.小球为什么会下落?2.小球下落是怎样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3.为什么选用小钢球,换成泡沫塑料小球会如何?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吗?4.在地球不同地方,不同高度同一物体下落的快慢都一样吗?在这一系列的质疑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规律,又唤醒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创设探究环境,发展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场观察等.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做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道: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四、利用常规教学活动,强化创新精神
我们提倡在现在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不能将此理解为否定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国家课程规划,利用好常规教学活动,同样可以处处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问,课外辅导上的答疑、解惑;习题教学中的一题多解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和途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学是我们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另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新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扭转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实施方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应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实施创新教育。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所谓宽松的教学氛围,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教师要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又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沒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既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教学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又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
高中音乐 舞蹈音乐教案11-17
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三个阶段”06-07
1.音乐与人生高中音乐教案07-25
高中音乐研修日志09-28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11-17
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07-22
高中音乐专业的教学反思11-18
高中音乐优质课教案06-12
高中音乐试题及答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