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话题作文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地震话题作文(精选6篇)

关于地震话题作文 篇1

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青海玉树——这个不幸的城市,被大地震恐怖的阴影笼罩着。

在那一瞬间,大地摇晃了,房屋倒塌了,哭喊声响起来了。这个从没有人关注的城市陷入了一片凄凉与狼籍。

当玉树遭遇大地震的消息传到了全国、世界各地时,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受灾的城市。当他们看到了电视里的直播镜头那一座座倒塌的房屋残墙,那一片片荒凉的废墟,那一声声还带着稚气的叫喊,和找不到孩子的母亲撕心裂肺的痛苦时,人们流泪了,海外华侨流泪了。

同胞们掏出了平日的积蓄,积极地将一张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塞进了画有红十字的捐款箱,更有人将自己所有的钱财毫不痛惜地捐给了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人员带着各地任命的爱心来到了青海玉树,将钱捐给了灾区,让他们重建家园;他们给孩子们系上鲜艳的红领巾,那上面凝聚着同胞和各国人民的爱心。

抢险救灾!战士们接到了上面的指令,奔赴受灾地区,不顾一切地用机器,双手,不停地刨开瓦砾、砖块,抢救着被石板压在下面的人们,鲜血,染红了战士们的双手与衣襟,可是他们并没有注意这些,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更有大批的志愿者奔向玉树,喊着“我们都是玉树人”的口号,与玉树同胞携手度过难关。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 WеN.com编辑该文章。另外的学校、天安门广场等地方都在为在这次地震中不幸死去的遇难者追悼,那金色的花瓣在河里缓缓地流着,送花的人们深情地呼唤:“一路走好„„”“玉树,加油!”“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坚持下去,玉树!”大大小小的纸张贴满了校园的宣传栏,洋溢着中国同胞之间的爱。

玉树,别怕!

我们和你在一起!

玉树,祖**亲会永远保护你!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有什么坎过不去的?这只是短期的困难罢了。孩子,别怕!

关于地震话题作文 篇2

关键词:职校生,话题作文,审题能力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 也是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单招考试必考的科目。

自从2000年福建省实施高职单招考试以来, 高职单招语文考试作文大致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个阶段。笔者认为, 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 在高职单招语文复习及中职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培养职校生话题作文的审题能力谈谈看法。

一、引导学生明确话题作文的特点

话题作文是当前职校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什么是话题作文?迄今为止尚无明确定义。怎样写话题作文,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也没有系统安排。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作文形式, 也是这几年高职单招作文命题的主要模式。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一样需要审题, 但二者之间审题宽严有所不同: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加以审查与落实, 既要审文体、审范围, 又要审写作重点理解命题意图。话题作文只有一个松散的话题, 在话题的范围内,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文体, 题目可以自拟, 立意、取材不加限制, 写作重点也由自己确定。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虽然都有“材料”, 但二者对待材料的“态度”不完全一样, 在试卷上的指令也不完全一样。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话题要求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虽然都有“题”, 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 所有的考生都必须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 也有考生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 但更多的考生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

作为话题, 可以无限多, 举凡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学习、生活、情感、幸福等都可以成为话题, 但就高考作文而言, 话题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即话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就高职单招作文来看, 以下的话题是每年必须关注的作文话题。

关注自我———学会做人, 学会交往, 学会协作, 学会发展。

感受真情———亲情, 友情, 师生情, 乡土情, 爱国情。

话题作文的“话题”只不过是个引子, 它不要求对话题本身进行引用, 进行分析。它需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 只要与话题有关的, 不论写什么, 用什么样的体裁都可以。

话题作文是一种只提供一个写作话题或写作范围, 而没有限定立意、选材和写作方法的自选作文、自由作文。正是因为这样, 审题对于写好话题作文尤其重要。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题”, 包括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写作要求。“审”, 即是对题的内容逐项细读, 咀嚼话题及各项要求的意味, 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所“明示”和“潜在”的各项界定。对于题目提供的材料与话题, 动笔之前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及限制条件, 进而确定作文的写作内容, 否则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二、帮助学生分析话题作文审题不当的原因

学生写不出高质量的话题作文, 审题不当是根本原因。学生审题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只看话题要求中的一个词, 而不顾其他, 就会出现审题不当。例如, 2009年福建省高职单招作文题:“舞台上, 几个角色演出一台戏;生活中, 众多角色组成一个团体。你对‘角色’有什么见闻或体验, 认识或感想?请以‘角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不得抄袭。”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只强调舞台上的“角色”, 忽略了“生活”中的角色, 就有可能导致审题失误。有一部分考生立意时只侧重于“舞台”, 认为只要文章内容与“舞台”有关就可以, 如果忽视话题后边的限制性语言, 就有可能导致偏离题意。

(二) 顾此失彼, 理解狭隘。

也就是说, 对题意的理解不全面, 导致审题不当。如有的学生面对《诚信》文题, 往往把“诚信”拆成“诚实”、“诚恳”、“真诚与信任”、“真诚与自信”等, 导致审题偏差。又如2010年福州市高职单招质量检查卷作文题“照亮理想的月光”, 有的学生只写了“理想”而没有写到“月光”, 基础等级只能归入三类卷以下打分。有的学生只写了“月光”, 根本没有提及“理想”, 这就更属离题, 这类作文只能归入四类卷打分。

(三) 分析肤浅, 中心游离。

也就是说, 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和把握材料的中心, 导致审题失误。话题作文一般都会给一个材料, 而所给的材料都与写作的中心有关。例如2012年泉州市高职单招质量检查卷作文题:“1.曾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怎么没有写一部回忆录, 他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倒想写一部像卢梭那样的忏悔录。2.每年犹太人都要过一个‘赎罪节’, 到那天, 所有人都要到教堂里去祈祷, 为自己的罪过由衷地忏悔。请以‘忏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这个材料的中心是“忏悔”。忏悔不同于我们经常讲的后悔、检讨或自我批评, 不是迫于外界压力或是迎合某种需要, 而是真诚的自发行为, 它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更伴随着悔恨、愧疚、羞耻、自责等情感体验。只有深入地分析理解材料, 把握中心, 拓展思维, 才能写出生动感人、入情入理的好文章。人不可能不做错事, 但若有忏悔之心, 就能回归正确, 不至于错了又错, 不可救药。有忏悔之心的人是正直善良的, 而有忏悔之心的民族是强大的、优秀的。忏悔是对灵魂的自我拯救, 也是良知的闪耀、人性的升华。它能荡涤污秽, 净化心灵, 催人上进, 促人有为。也许在你的内心早就有过忏悔, 也许你的朋友也曾向你吐露过他的忏悔, 也许你已认识到忏悔对人的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也许你感到正是由于忏悔意识的缺失使社会道德日益滑坡。有些忏悔虽然是迟到的, 已于事无补, 但对世人却是一帖清醒剂。抓住了这一中心, 记叙、议论或二者兼而有之, 对此文题皆相宜。

三、指导学生掌握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如前所述, 写好话题作文, 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 审题不准造成的影响极大, 一旦偏离题意, 得分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话题作文不是没限制的, 只不过限定的范围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范围宽了一些。审题

WENJIAOZILIAO

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弄清题目中到底有哪些规定。

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可分为直接审题法和间接审题法。

直接审题法就是直接解剖题目的词语,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命题的范围和写作重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命题作文的审题。

间接审题法要求写作者按照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 联想、想象、思考与话题有关的生活情景、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历史故事……确定立意、选择文体、拟定题目, 进行作文。这种方法适用于话题作文的审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审题方法, 为提高作文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一) 不要漏掉题中的任何一句话, 一定要把题目反复看几遍。

就像做数学题一样, 如果一个已知条件都没用到, 这个题就很可能解错了, 作文题目也是一样, 每句话都要考虑到, 想一想这句话对作文内容作了怎样的限定, 写作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才能动笔。

(二)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特别是有的题目中用了比喻、寓言等材料, 一定要弄清比喻或寓言的含义。

(三) 学会分析材料。

有时候, 材料比较复杂, 在审题时, 要学会分析。如“照亮理想的月光”, 关键词是“月光”, 月光在材料中的含义有四种:一是实指的月光, 可以借助它来抄写乐谱。但光凭月光还不足以支持巴赫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二是明亮温柔的月光, 一种美好境界的象征。三是哥哥的帮助, 这种帮助虽然微不足道, 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如屋顶上的月光, 在艰苦的岁月总是无法叫人忘怀。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四是艰苦的环境。巴赫靠哥哥的辛勤演奏来生存, 徒步求学, 借助月光抄乐谱, 这样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位音乐大师。从这个角度来看, 逆境造就人才, 似乎也可以写, 但范围较大, 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以雅安地震为话题的中考作文预测 篇3

小编导语:雅安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雅安地震,夺去了人类的生命,也破坏了人类居住的家园。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也都在用自己的一份力量献出爱心,做出行动。而在雅安地震中,也有很多感动我们的故事发生,有一个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顶起了百斤的预制板。有一个小孩为了照顾自己受伤的父亲,一直抱着父亲等待着手术,最有名的要属中国室友了,他在地震来临之际,救了全宿舍的财产。中考即将来临,对于即将进行中考的你来说,也在紧张的复习中,而对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来说,出题的老师也会经常联系当下时事来进行中考作文的出题,小编特别为你预测,以雅安地震背景,写感动你的话题作文。感动无处不在,感动就在身边。

雅安地震中妈妈遇难 邻居义务为婴儿喂奶

胖嘟嘟的小脸印着两块血痕,4个月大的超超在姥姥怀里不停哭闹,“他饿了,他妈妈走了,还没断奶„„”姥姥陈信香哽咽了,“娃儿不晓得,他妈是为了救他才走的。”陈信香佝偻着背,小超超两只小脚上下乱蹬,“哇”的一声似要挣脱姥姥的怀抱,陈信香布满额头的褶皱更深了:“这娃儿不晓得他妈妈走了,饿的时候,我咋个抱都不依,他妈妈是为了他才慢了半步啊。”

20日8时02分,陈信香刚走出家门几十米,准备到田里种玉米,强震来袭。“当时家里留着女儿(骆琼英)和她的娃儿,我的心一下就凉了。”

骆琼英患小儿麻痹症,平时生活不能自理,“勉强能走路详情>>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

感动就在身边 1000字

雅安地震作文 人间有爱1000字作文

雅安地震作文 地震无情人有情1600字作文

无处不在的感动1200字作文

关于地震作文:四川地震 篇4

摘要: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普通百姓也要“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些爱心,少些冷漠;多吃亏,别占便宜;多助人为乐,别损人利己;多大公无私,别自私自利。这样人与人之间更和睦,社会更和谐。

关于地震作文:地震中感人的事 篇5

摘要:空降下来以后,战士要面对的不是平原坦途,而是暴雨中的山,那里随时可能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看看一张张还那么稚嫩的脸,让我们为他们默默祈福吧。

母爱究竟有多么伟大我们无法估量,但是我们确信正是因为有着这一份份博大而又深沉的母爱才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汶川大地震,无数鲜活的生命之花在瞬间凋零了,灾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而在灾难发生后,许多陌生的面孔,也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

抗灾抢险第一线,总少不了军人的身影。汶川发生大地震,部队迅速行动起来,在出发前,空军某部有4500名战士写下了遗书。

空降下来以后,战士要面对的不是平原坦途,而是暴雨中的山,那里随时可能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看看一张张还那么稚嫩的脸,让我们为他们默默祈福吧。

地震发生已经11天了,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依然战斗在抢险第一线。一名记者从救灾现场回来,在博客中说,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来一个孩子的战士当时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在地震救援中,倒塌最多的是学校,瓦砾堆中,除了学生,还埋了不少的教师。一位施救的解放军讲述说:昨天晚上挖出来的一位女教师的遗体已经被压成了几截,好不容易才把身体找齐,拼好。而她的双手下面还护着三个学生。有一个熟识的人说,她才21岁,刚参加工作半年。

袁文婷,也是一名年轻的教师,灾难发生时,她用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她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26岁。

都江堰聚源中学的不少教师们也都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截至14号,该校已有5名教师在地震中为了疏散学生,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家长们用手护住孩子,那是本能,教师用躯体护卫学生,则是使命。在地震中,老师为救学生而牺牲的故事还在不断传出,让我们记住这些可敬的人,他们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地震中,一名母亲以这种姿势离去:她双膝跪着,匍匐向前,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身体下面是她的孩子。死前她留下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化为废墟的北川县城,救护人员在一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发现一名眨着大眼睛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馨懿。地震中,他的年轻父母脸对着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他们去了,留下了小馨懿。如今,3岁的小馨懿见人就叫妈妈。地震中的母爱感动着人们,省会的一群爱心妈妈们为了灾区的孩子在省会中山路的举行开了一场奉献爱心的义卖活动。

在这里买东西的人没有一个往下砍价的。

关于地震话题作文 篇6

1 地球的诞生

《地球十讲》[1]中“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 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 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地球起源的研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自然界没有永恒的事物, 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天体和地球也不例外。”

“……二百年来地球起源的假说经过了多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近三十年来, 许多人认为行星以前的物质原是低温的尘埃、气体和陨石物质的混合物。以此为出发点, 出现了不少新的假说, 对地球起源的认识也有所深化。…不过它还有待发展。”

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报道:考古学家推断, 地球有60亿年的历史。60亿年前宇宙爆裂, 形成了银河系、太阳系等星系。

在整体的宇宙中, 天体所含的各种物质就已经存在了, 包括各自的磁场 (各天体的原有性) 。在整体宇宙中就相互吸引和排斥, 进行着磁场运动, 促使整体宇宙的膨胀, 导致宇宙爆裂, 使各天体有一个广阔的空间, 自由的进行着磁场运动, 自由相互吸引和排斥, 这样就形成了太阳系、银河系等各星系。由于它们各自的质量不同, 引力的大小不同, 相互的作用不同, 和它们自己特殊的相互关系, 决定了各天体的运动规律, 在各自的轨道运行。

比如说, 太阳系的行星, 是对太阳的能量相互吸引, 才遵循太阳自转引力的方向运行。又因为它们相互的排斥力不同, 而决定它们运行的距离。各行星的相互吸引力是很微弱的。如果它们有相互吸引的作用时, 它们就会以天体的大小, 引力的强弱决定它们的主行星和卫星, 如地月系。

地球是在太阳系中具有独特结构的星球。 (一) 有大量的水。 (二) 有地核、地幔、地壳的结构。而地幔上部是软流层 (液性物质) 。 (三) 有强大的引力。

2 地球的历史演变

地球的早期历史, 是指地球诞生后, 人们通过考古、记忆传说和推断等来了解地球之前的特别漫长的历史。近几年考古学家发现科罗拉多大峡谷最早在1450万年才有的。而人类的历史记载, 最早元谋人是在170万年前才有的。总不到1亿年。也就是说还有59亿年的历史是空白。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 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考古研究以及历史的记忆传说的研究, 这个特别漫长的历史, 将给它竖上里程碑, 答案将浮出水面。

我们以地壳的传热力低的自然现象, 来研究地球早期的59亿年历史的空白, 我们可以设想地球诞生时是一个没有温度 (相对) 的冰球。没有空气。靠太阳辐射, 地核吸收;由于地壳传热力低, 便要通过漫长的岁月才开始复苏。漫长的岁月冰雪才开始融化。又经一段漫长的岁月地球才有了温度。每个新起点都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开始具有汽化功能→生成空气→产生生物→产生动物→温度才持续升高→达到温度高峰。形成锯齿状演变。这个过程约经40—50亿年。地幔的高温汽化了软流层的液性物质, 产生了高压气体, 高压气体的持续膨胀, 引发了囫囵地壳的爆裂, 形成了六大板块 (如图1所示) 。

下面的论述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人类的祖先用许多巧妙的传说向他们的子孙描述了地球的各种自然变化。比如《史书》有天倾西北, 地倾东南的记载。民间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证明地球的変化。陈香开山救母的传说, 是地壳爆裂的第一反应。结合现代科学家探险考察, 有地下森林、楼层式溶洞、海底宫殿、恐龙化石的发现。这些都证明了地球曾经有过一次非常大的自然变化。再根据后羿射日的故事, 科学敏感来分析这个故事, 不难看出那时的地球就发生过先是高温, 后来又变低了这么一段自然现象。那时人们不但没有科学, 可能连文字都没有。于是为了记载和给孩子们的解释, 塑造了神人“后羿”, 才编了这个故事。但先是高温, 后来又变低了才是不变的事实。

我们结合水的汽化功能和石灰岩通过水流形成溶洞的自然规侓以及对考古的研究。上述的考古和记忆传说证明:地球由于经历了一段很高的温度, 将在囫囵的地壳内 (软流层) 的液性物质汽化为极大的高压气体;引发了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地壳爆裂。与此同时释放了极大部分的地能, 地球温度突然变得寒冷, 才进入冰川时代的。不是盘古劈的, 也不是后羿射的, 地下森林是这个时候埋在地下的。地壳爆裂雨水进入石灰岩才形成楼层式溶洞和其它多姿多彩的石花、石盆、石笋等溶洞。恐龙由于身躯庞大没有逃逸的能力而葬身地下。后来又进入冰川时代, 恐龙蛋也因此不能孵出小恐龙而灭绝。从此才有了六大板块。随着板块的分裂, 地能也只能以板块为蓄能区域, 依然日积月累地积蓄地能, 增加球温, 冰川才逐渐消退, 进入温暖的现代。

上诉地球历史演变的因素是地球内部的有机反应。

3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球体

《地球十讲》[1]中提到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问题。有人提出过不同的假说, 如地球膨胀、万有引力常数的变化, 但都不能成立。讨论最多的是地幔物质的对流。……但目前对地球内部的这两个因数都了解得不够, 因此在理论上也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针对《地球十讲》的概述, 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分别研究:

3.1 地核

地核是整个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体作用) , 它负责吸收和分化能量的作用 (指挥作用) 。地核这种作用的动力, 就是地核的强大磁场引力在支沛这种功能。这种强大的磁场引力 (简称磁引作用) , 与其它磁场运动大同小异;相同的是吸引作用, 不同的是它的磁场是广义的, 没有局限性;比如地幔、地壳、水、动物、空气、温度、金属、非金属、太阳辐射、万物等等;万有引力可以明确地核的磁引作用。并且具有向地幔转化温度并储存“温度总是由高温向低温传化”的规侓传温的指挥作用。

3.2 地幔

地幔有把地核吸收的温度和与地核之间的高温向低温转化的温度储存在地幔的作用;并遵循“温度总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规律, 把高温区的温度向低温区转化 (赤道与极地) , 达到地球内部温度基本平衡;并在地壳温度降低后作深部反馈。地幔这种内部温度转化功能是在地壳传热力低, 软流层传热率高的条件下形成的。

3.3 地幔上部的汽化层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又叫汽化层。所谓“软流”必是液体或液性物质;而这两种物质都具有独特的蒸发性质, 即由液体蒸发为气体的功能, 又叫汽化功能。气体的热胀冷缩又比其他物质要活跃得多;人们用这种汽化功能形成高压, 发明了蒸汽机;制造了第一辆火车。

地幔的高温使软流层的液性物质蒸发为气体, 形成汽化层;气体长期受高温膨胀, 产生了地能。

3.4 岩石层与地壳

地壳的分裂是随着岩石层的分裂而分裂的, 并且能使地壳稳定、均衡的存在于软流层上, 证明了岩石层是高密度、高强度结构和地壳不可分割的在软流汽化层上的载体。

高密度的岩石层虽然能把地核吸收的能量传递到软流层, 和反馈到地壳。而不能将软流层经地幔高温汽化的气体排出地壳外, 受地核引力的作用, 反而将这种高温汽化的气体压在它的下面;使气体产生了高压, 形成了“庞大的蒸气机械能”, 这种高压气体就是地能 (古人叫盘古) , 也就是说, 是地幔的高温, 汽化了软流层的液性物质产生了地能。

地壳由于“地壳的传热力低”, 随着地核吸收温度和地幔内的反馈温度的往返, 地壳有驿栈式的储温作用。

3.5 板块运动与地震

六大板块形成后, 由岩石层作载体的地壳与地幔汽化层有正, 负压的关系。

(1) 由岩石层作载体的地壳受地核引力的作用, 所产生的压为正压。

(2) 地幔汽化层所负担这个压的压为负压。

(3) 当它们之间这个压 (正压和负压) 成正比时 (比值有待应用研究时以实际情况而定) , 地壳处于静止状态。

以板块为单位的日积月累的高温汽化的高压气体使地能增加, 负压加大, 促使地壳运动。负压越大, 地壳运动愈剧烈, 地震的震级越高。也就是说, 日积月累的高压气体变成了巨大的地能 (盘古) , 升高了负压;负压抬起了地壳, 逃出了地壳的禁锢, 奔向自由的空间。—这就是地震—地能就是震源。设地壳的压 (正压) 为Z。汽化层的负压为B。静止压为ZB。地震为Y。那么地震形成的公式为:ZB↑Z/B时=Y。

下面的论述可以证明地球的有机反应。

3.6 地球与大气温度分布的关系: (核日线的温度分布)

《地球十讲》[1]中关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和温度分布中指出:“地球内部的能源和温度分布是地球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与地球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也是各种构造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可惜现代科学对它们的说明还远不能令人满意。问题之所以困难, 是因为有关地球深部的直接资料现在还掌握得太少, 人们不得不借助于有限的间接资料和地下浅层的观测, 在一定的假设下作出理论上的估计, 这样得到的结论常常是不明确的”。

“从岩石一般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来看, 只能有一小部份热流来源于地球上层一、二百公里的厚度, 其余的来源于更深的地方”。

据《地球、气温考查记录》的变化反应, 地核吸收太阳能量的机制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总体变化和局部变化。二是具有吸收温度和反馈温度两个方面。它的总体变化是地核吸收太阳能的变化。局部变化是地壳内传和反馈温度的内部调节变化。它们的变化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2013年7月13日的记录为例: (3:6:等为时间段。T为8米地表大气温度。F为地表面温度。I、小i、J、K分别为地内0.5、1、3、5米的分层温度。数据显示—C氏度。数傍标记—升降符号。)

它的总体变化表现9:12:15:18:地核吸收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大气。T、F表同时上升5度左右时, 地壳温度分别下降0.3和0.2度。辐射减弱时温度分别下降0.2和0.1度。以‘温度近热源高, 远热源低’的规侓, 地壳温度也应同时升高, 而在这里却恰好相反—下降。这一现象就是地核吸能的总体变化, 原因是由于地壳传热力低, 不能及时将太阳辐射的温度向内传化, 而只能用自身的温度向内转化的温度下降趋势。它的阻滞温度9:F33.5-T31.2=2.3。12:F38.2-T36.6=1.6。15:F36.1-T34.5=1.6。L分别=2.3、1.6、1.6。

而18:21:0:侧是局部变化 (包括3:6:) , 太阳辐射转移后, 进入地壳的温度向下按“温度总是由高温向低温传化”的规侓传温, 使地壳温度自上而下的逐层升高。18:T、F表向I表传温0.5, 21:继续向下分别传温为0.9、0.4、0.4、0.3。0:向下分别传温为0.4、0.2、0.1、0.1。而3:6:又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各层次的温度调节。二是向地表大气反馈, 达到温室效应的目的。它的温度最低区向下转移至5米以下的16度左右, 形成向下的地温梯度。总体趋势是以向内吸收为主体的地温梯度变化。历经6个月后2014年1月13就不同了。

注 (2) 《地球、气温考查记录》本站位于东经104.76度, 北纬30.80度。始建于2013年3月4日。此记录已发地震网。

0:T表下降到2.5, 由J、K表向I、小i表分别反馈0.1, 才维持表面温度4.7。3:T表降到0.4, F、I表同时上升向大气反馈后分别下降1.9和0.1, 这时地壳的深部反馈温度分别到达3:小i、J、K分别上升0.1、0.2、0.3。6:T表下降至-1.7, F表下降至0.8, I表向大气反馈后下降0.2, 小i表反馈后维持原温。地壳的深部反馈, 使J表K表分别上升0.1, 0.3.。9:地核吸收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大气, T、F表同时分别上升2.7、1.6。I表仍然处于向大气反馈和地核吸能下降0.2。小i表维持。J、K表分别向内转化0.2、0.6。

T、F表同时分别上升4.8、7.9。以下各表分别向内转化传温0.3、0.2、0.2、0.1。15:T、F表分别持续上升5.8、8.7。以下各表分别向内转化传温0.4、0.3、0.2、0.1。18:太阳辐射转移, 地壳温度进入局部变化, F表依次向下分别传温0.3、0.1、0.1。K表维持。21:表面温度F向大气反馈和继续向下分别传温为0.4、0.1、0.1后下降4.1。K表维持。其中I表的温升来自外传、内反馈的因素。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晴天。虽然地壳温度有向内向下传温的趋势。但任然比昨日分别下降0.4、0.1。K表维持。由于温度持续向大气反馈, 温度最低区上升到地表面和大气, 形成向上的地温梯度。是以反馈为主体的地温梯度变化。它的阻滞温度为12:F10.3-T6.9=3.4。15:F19.0-T12.7=6.3。L分别=3.4、6.3。

从《德阳3240米深井200米深的表层水温》来看, 仍然有内吸和反馈两个方面。如2014年7月11日—18日连续晴天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如表3 (基数20., 数据显示—C氏度, 小数) 。

11日的基准温度随着太阳辐射的向内吸收, 200米深的热辐射减弱, 传热机制随温度梯度逐层改变。本身温度比浅井的变化小许多, 仅在千分位百分位之内。如13日由3:的7803内吸降至15;的7650。辐射转移后, 下传温度使本身温度上升至7732。这种循环往返的规侓, 是地球的有机反应。如11日—14日, 地核的内吸和地壳的传热力低, 下传温度还未到位, 导致本身温度下降3:0.0071。15日—17日上温下传到位, 本身温度3:上升0.0133的波状变化。从2014年1月1日—9月1日上升0.0055.从2007年5月9日—2014年9月1日, 8年上升0.0604, 平均每年上升0.00667。遗憾的是, 3240米深井只有200米深的表层水温记录。这个数据还不足以用来估算地球内部温度。只能说明地核吸能和地球的有机反应。如1月18日向上反馈温度下降至7659。内吸上温下传至7月18日上升到7916。9月1日又逐渐下降至7823进入反馈阶段……。

大气层表和太空的温度数据, 咨询结果只是物理解析, 无有效数据, 只能以公式说明。

资料记载, 核日线的温度分布有三高三低, 即近核温度高, 近地气温高, 大气层表温度高, 它们温度高的特点是向心性增高。原因是与地核的强大引力分不开。结合三低综合研究。它的三低是太空空气稀薄气温低。平流层下气温低, 地表温度低。如图2所示:

注: (3) 《德阳3240米深井200米深的表层水温》本资料由德阳市防震减灾局提供。

地球在太阳系的公转轨道与太阳辐射的垂直与偏角形成了赤道与南北两极的温差关系。

而地球在自转轨道中, 自转的引力产生了‘地球风’—平流层。‘风’是降温的一种行为。所以有近平流层温度低, 远平流层温度高的现象。平流层以上大气层表温度高。是平流层在下降温的负面作用加上平流层对地核吸能的干扰, 使部分辐射不能进入大气层而徘徊在大气层表所致。设大气层表的温度为E。太阳辐射为A。大气层的温度为T。徘徊温度为J。那么它的公式则:

平流层下温度低, 是平流层 (地球风) 在上的降温干扰加‘地核吸能’所致温度向心性增高的表现。形成了上降下吸的两极分化的温度最低区。

近地气温高, 是地壳传热力低干扰了地核吸能的温度向心性增高的主体, 形成部分温度被阻滞在地表大气, 所以近地气温高。设地表面气温为C。进入地壳的温度为N。阻滞温度为L。进入大气的温度为T。那么它的公式为:

地表温度低是由于地壳的传热力低, 向地核传的温度本不是很多, 还必须在大气温度降低后, 遵循“温度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 总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原理, 向大气反馈温度。形成内吸外反馈的两极分化, 形成温度最低区 (如图2所示。详情可参阅《地球气温考查记录》 (2) ) 。设地核的温度为O。吸收的温度为N。反馈的温度为U。那么它的公式为;O=N60亿年–U60亿年。

4 防止地震

地球的强大引力, 吸收大量的空气, 温度和储存温度, 反馈温度, 形成了大气温室效应的主体, 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然而它的这种特殊结构也给人类带来不幸的灾难—地震 (见前述) 。而地震的震源就是地幔软流层汽化的高压气体—地能。根据轻清者可以上浮, 重浊者可以下沉的原理。我们在板块倒‘凹’形的顶端, (即板块水平制高点) 钻上一个或几个直达汽化层的孔, 便能直接把地能—高温汽化的高压气体—震源, 提到我们的眼下、手中。并用金属管装上测温、测压以及其它化学测试仪表。并设多个排气阀门。通过这些仪表, 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地球汽化层的气温、气压的指数和震源信息。根据这些指数作准确的地震的预测、预报。调整这些排气阀门, 不让负压超过正压, 把它控制在我们所需要的指数, 地震就不会发生了。让余能为人类服务, 叫地球按我们的意志而存在。

由于我们控制了汽化层的气温、气压, 除了能防止地震外, 也能改善地球温度持续上升, 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5 结束语

宏观研究的含意是宏观地球的全部信息, 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号入座, 来解析自然现象。逻辑推理防止地震。

在本文面市以来, 承蒙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和四川地震局张永久老师, 中国地震局李世益老师, 以及四川地震杂誌吴江老师的指导, 才有今天的成绩。在此深表谢意!原稿言词粗简不易理解, 在此表示歉意。S

摘要:鉴于地震的予测、予报效果欠佳的前堤, 关键是未能捕获地震前准确的震源信息。我们的思路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宏观研究。从历史的、考古的、记忆传说等方面, 彻底弄清地震的种种因素, 从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达到防止地震的目的。

关键词:宏观研究,震源信息,预测预报,防止地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爱我绿色家园作文800字下一篇:家长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