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共10篇)

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 篇1

《临江仙·堪笑一场颠倒梦》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其古诗全文如下: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匆匆西沈。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赏析】

这首《临江仙》是朱敦儒后期作品。词中旷远清淡的心境描绘,朴素无华的措辞用语,都流露出离乱时代士大夫所特有的清逸与超脱,语淡而味永。

开篇二句如从肺腑流出:“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作者一生寄情山水,从隐居、出仕、罢官、归隐,这一人生曲折的历程,使他看透了人间的忧患。本来自己无意于官场,以布衣啸傲山水间,但最后却因做官而被误解、讥讽,这就是“一场颠倒梦”。他一首《念奴娇》词中写道:“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时挼碎。”这完全是看透红尘、超然物外的思想,因而才产生人生“恰似浮云”的省悟。他《沙塞子》中也说过:“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南宋国势哀败、政治混乱的社会环境中,他被官场的流言所挫伤之后,产生这种心理状态是不奇怪的。接着,他以“婉丽清畅”的笔调,抒写一涌而出的思绪,“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词人借对时间流动的描写来呈现感情的变化,“朝”与“夜”、“过腊”与“逢春”的转化,体现了时间由短暂到悠长。前者表现了世俗的劳累忙碌,从“朝”到“夜”,着一“忙”字,连接朝、夜的往还相续,日日如是,生活毫无实际价值;后者则表现了韶光的流逝,腊月之后,春天又来临了。但世俗的奔忙中,“何事最相亲”呢?面对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作者心潮起伏。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是前面思潮起伏的继续和深化。“流水”与“飞光”,是借以影射时间的流逝,人事变迁的迅速:“滔滔”与“忽忽”,是以水流之势及太阳西坠匆匆的景象,形容流年的短暂:“无住处”与“西沉”写流水奔流永不停息,红日西附何等快速!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中,骤生一种空虚的失落感,他反复用不同的景况显示着貌似平淡而内蕴却是复杂、激动的思绪,因此,发出“世间谁是百年人”的喟叹,进而引出结拍“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载:“朱希真致仕居嘉禾,诗词独步一世。秦丞相欲令教秦伯阳作诗,遂除鸿胪少卿。或作诗云:‘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著眼看。’”这样的`讥讽,使一位饱经沧桑的山林老人心中的确会感到非常委屈和悲伤。还是宋高宗说得好:“此人联用橐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有始恬退而晚奔竞耶!”朱敦儒难言的心事正如周必大所说,“其实希真老爱其子,而畏避窜逐,不敢不起,识者怜之。”(《二老堂诗话·朱希真出处》)凡此种种能言或不能言之痛,融汇成一句“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个中”即“此中”、“这其间”之意,“须著眼”是指他所注意的事。这一句的意思指的是他一生的立言行事,他的旷达隐逸的胸襟,世事浮云,尘劳俗务,不须计较,所应注意的,仅于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而已,即“认取自家身”就行了。结拍两句是以一种闲谈的笔触,抒写词人饱经风霜之后所产生的思想反应说不管人世间的复杂与无情,不管世俗对他情感上的伤害,只要认取自身的立足点就行了。

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 篇2

进行诗歌鉴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我们要找到鉴赏的起点,那就是诗歌语言。通过语言形式的品读,接下来进入诗歌鉴赏的主体:诗歌形象,通过诗歌形象挖掘其包含的意蕴。语言、形象、意蕴,我们就是围绕这三个层次来逐步深入鉴赏诗歌的。

鉴赏诗歌,第一步关注的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所有文学作品的起点都是语言。但是,语言对于诗歌来说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在诗歌中,语言是最具表现力与突破性的。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变形”了的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受制于其特殊形式的要求,诗歌语言的“变形”更为明显。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能突破语言关,鉴赏就无从谈起。我们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来说明语言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需要领会诗歌语言的潜台词。比如“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就包含了丰富的含义:在这里,白居易用婉曲的手法,含蓄地批评了唐玄宗霸占自己的儿媳,做下了不伦之事。这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解读诗句的深层含义。其次,诗歌语言短小精炼,惯用省略,需要补足意思方好理解。比如“天旋地转回龙驭”一句写的是长安收复,肃宗迎接玄宗还京的史实。这“天旋地转”四字省略了多少战争经过。还有像“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省略了诸多信息。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省略的特性,这两句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这说的是当年李、杨二人在桃李花开的夜晚恣意享乐,而今唐玄宗一人在秋雨梧桐之日感受落叶凄凉。当然,诗歌的语言还有其他特征,比如改变词性、使用倒装等等。

诗歌鉴赏的主体是体会诗歌语言呈现出来的这一个“形象”。诗歌的主体是形象,形象连通语言形式与内容意蕴,也是美的载体。诗人总是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借助于语言形式,给我们呈现出优美独特的形象,让我们得到美的熏陶。比如,《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美貌有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非常形象,值得细细体会。我们首先要能够描述出诗歌形象:杨贵妃顾盼神飞,嫣然一笑,生发出无限的娇媚,这娇媚让其他涂脂抹粉的妃嫔黯然失色。其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艺术阅历,把这一形象“美化”。杨贵妃独立春风,回眸顾盼,眼神中仿佛包藏着整个宇宙的秘密,使人沦陷;嫣然一笑,又是多么温柔缱绻,摄人心魄。这回眸一笑到底是怎样一种美,每个人都可把自己所认为美的女子的神情加上去。我们只知道一点,从此其他的女子都黯淡无光了,杨贵妃在白居易的笔下美出了新境界。再次,我们需要跨越文本,把此文本中的形象与其他文本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充分挖掘文本形象的精妙。我们再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与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来作一个对比。两首诗中都写了美女的顾盼。杨贵妃的顾盼生发的是无限的美,李夫人的顾盼则生发的是一种魔力。两者都有夸张,白居易的诗是一种基于现实之上的夸饰;李延年的诗则神鬼莫测,带有浪漫色彩。两种美异质,杨贵妃的美是现实可感的,令我们感动向往;李夫人的美是虚无缥缈的,令我们神往。美难分轩轾,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对于杨贵妃的美则更有感触。

我们进行诗歌鉴赏需要充分感悟诗歌形象带给我们的美感。中国人论诗善用“意境”一词,正好能够概括这种艺术效果。这里所说的艺术效果或者说美感是指对于具体形象的理性升华。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具体的美的形象升华为一种普遍的美的类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这个形象。诚然,当我们进行美学提升时,并不只是抽象地概括,而是把形象包含在抽象之内,让抽象寄寓在形象之中。列举“夜雨闻铃肠断声”一句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句诗暗含的史实据《明皇杂录》载为:“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在荒僻险峻的山路中,霖雨不绝,夜晚行路,车铃声与山谷相应。这句诗渲染出凄凉的画面。车铃划破了荒山的寂静,愈加显得孤冷。这车铃是唐玄宗亡命天涯的象征,一声声划破唐玄宗的哀肠。环境的恶劣,路途的艰险,人生的巨变,情绪的抑郁,都可以由铃声传递出来。我们读这句诗,感受到的就是这种凄凉的意境。这种凄凉是由路途艰难引申出来的人生失意所带给我们的综合美学体验。

由此形象出发,我们最后需要体会语言形象背后的意蕴。意蕴是包含在语言形象背后的思想情感,是诗人的命意所在。诗人借助语言,构筑形象,无非是想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诗人通过把语言“变形”,构造不同于日常生活的“陌生”形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敏感的内心世界。当然,中国古典诗歌偏重于抒情,体现“缘情而绮靡”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抒情的背后都有道理的身影。比如《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诗充满丰富的意蕴,值得咀嚼赏鉴。这两句诗包含了唐玄宗的人生伤感。曾经的日子就是在春风骀荡、桃李盛开的夜晚,与美人宴饮作乐;而今的生活则是一个人孤守凄冷宫殿,在梧桐叶落的秋季,让雨声聒碎梦境。这种落差或许是时事的压迫,或许是自己的荒唐,总之,繁华美好无可挽回地逝去了,最后只有走向寂灭,走向生命的秋冬。这里体现的“无常”不只是情感体验,也是人生思考。正如四季的变换一样,人生也是从翩翩公子走向落魄老者的。再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诗,看似寻常,实则奇崛。在情感抒发方面,这两句诗强化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深情,他们的爱情可以跨越生死,超越宇宙,成为永恒,这无疑写出了二人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这两句诗强烈的夸张,除了带给我们情感的震撼外,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人的情感意志真的可以跨越生死甚至超越宇宙而至永恒之境吗?这个问题不必有答案,如果从“我思故我在”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我们也可以如此说,我们人类有情感意志,因而才是真正“存在”的。我们的“恨”就具有先在性与独立性,我们的“恨”因此就可以跨越宇宙。从哲学的问题过渡到美学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中的情感往往可以突破现实的界限,带领我们到达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中去。杨贵妃因为一缕离恨而芳魂不散身登仙界,她的精诚感动了天地。文学本质上是“浪漫主义”的,可以让我们摆脱现实的“真”与“善”,升入到“美”的境界中。

总体来说,文学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语言、形象、意蕴。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就是围绕这三个层面展开的,从语言入手,品味形象,揭示意蕴,最后获得艺术之美的享受。

摘要:诗歌鉴赏分为三个层次:语言鉴赏;形象鉴赏;意蕴鉴赏。鉴赏诗歌应从语言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形式特点及内在含义,由此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最后深入地体会诗歌思想情感方面的意蕴,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题解题方法及技巧 篇3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些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1.善抓“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即是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一词。

2.从形象中去品味诗的意境、基调和社会意义。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3.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4.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等。

5.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技法。在理解诗歌内容后再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诗歌的特征,体会其思想感情。

6.思考成果的表达要准确、规范。参透所给的诗歌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现出来更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述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对不同的提问方式,我们要注意不同的答题方法。

1.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和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和方法:(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析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和方法:(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分析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这个字用得好,有人认为那个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原因找理由。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 篇4

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翻译/译文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注释

①《临江仙·梅》:此首或为李清照效法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

②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③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④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⑤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⑥肥:这里指盛开。

赏析/鉴赏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

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临江仙·寒柳原文及赏析 篇5

原文: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清代〕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所摧残了,五更时这株柳树只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无论柳树稀疏还是繁茂,都一般关怀。特别是在这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层冰:厚厚之冰。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最是:特别是。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杨花呢?的确,杨树、柳树本是两种不同的树,但由于它们的种子杨花和柳絮都带有白絮能飞,飞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杨花和柳絮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认为是代表同一个意象,而纳兰在这里用到“杨花”的意象,估计是想要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湔,这里是洗的意思。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纳兰性德

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 篇6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夕阳已西下。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

谢新恩:词牌名。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校勘记:此首实系《临江仙》调。

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后人遂以“凤去楼空”指楼中人去、睹物思人。吹箫女:指秦弄玉。

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低昂:起伏不定,时高时低。

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类似的情况有:徐仲雅《赠齐己》:“骨瘦神清风一襟,松老霜天鹤病深。”吕岩《沁园春》:“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一说,堂后(北)叫背,堂前(南)叫襟,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梦醒:一本无“醒”字。

碧阑干:绿色栏杆。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仅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加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商隐是由自己的经验而提出的劝告,因此言语沉痛;李煜则是一时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责难东风,言得无理,也就言得无奈。上阕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阕掉转笔头去写回忆与心情。“琼窗”写美好,“梦笛”是虚幻,“残日”是留恋,尽写出当时情景虽然美好,却已经存在着不能如愿的遗憾,因此说是“当年得恨何长”。此句可作两解,一者可以解释为还在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就已经预见了分别的痛苦,重点在“当年”;一者可以解释为当时爱情是越短暂,就越深刻,以至于“长恨”到今天,重点在“何长”。无论何解,都只是一个“恨”。而这“恨”是如此的深刻与悠长,相聚时的`碧栏杆,绿纱窗,分手时的杨柳树,长丝绦,不曾有一刻的忘却,历历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难忘,越是叫人痛苦难当。结句言:“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既是说当时已经是短暂如梦,也是说即使今天相见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暂如梦啊。总归是相思也无奈,回忆也无奈,这份感情始终就是一个无奈,虽然美好,却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这种心情,也是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及应用技巧 篇7

一、炼字在诗歌考查中,对某一字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限定词语发问型给定诗歌特具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它的妙处。

[真题点击]

例1(2004全国卷《木兰花》宋祁)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2004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练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诗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3(2005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应对策略]

注意所问词语出现的语句特征:①写景句从给定词描绘的景象人手,抓住形象性、生动性;②抒情句从给定词强化情感人手;③给定词处于起始旬和结尾句除回答所表达的情感之外,还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和总结上文作用入手:

(二)确定对象比较型给定一个比较对象,比较孰优孰劣。

[真题点击]

例4(2004湖北卷《次北固山下》王湾)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说任何字好均可)“失”字好,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主观视觉形象:“阔”字好。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涉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与“悬”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例5(2004辽宁卷《蝶恋花》苏轼)“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说任何字好均可)“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005辽宁卷、2005福建卷亦分别属这一命题范畴。

[应对策略]

首先要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其次要看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抒发的情感。

(三)寻找关键发问型寻找全诗的诗眼,即最能表达主旨情感的词语;寻找句眼,即某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真题点击]

例6(2003全国卷《过香积寺》王维)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藏泉由于岸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例7(2004福建卷《秋夜》朱淑真)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回答“缺”亦可。)

[应对策略]

卉人对诗眼有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之说,这有指导意义而非定论。找诗眼,首先找“情语”,即直接抒情的词语,如,杜甫《旅夜书怀》中“危樯独夜舟”的“独”字,既写舟的形单影只,又写人的孤独、孤寂;其次一般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顺序去找,即首选动词,形容词次之,以此类推。

二、风格每个作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这也成了命题者考查的对象。考查对象一般为名家,常常是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已接触过的作家作品。

[真题点击]

例8 (2005全国卷Ⅱ《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白诗要让老婆婆听得懂方停止修改,自然很是平实、质朴)

[应对策略]

首先要熟悉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如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王维工笔倚丽,高适、岑参悲壮苍凉,陆游悲壮沉郁……其次熟记一些回答语言风格的专业术语,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明白晓畅、雄健豪放、婉约绮丽、诙谐幽默、质朴平实……

以上为对高考诗歌语言考查设题角度及应对策略的分析,“纲举目张”,只要把握了以上命题角度,应对策略,必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及赏析 篇8

原文: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译文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戏。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注释

①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②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③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七月七日登开襟楼,寄七子针”,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④“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⑤“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⑥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⑦飞雨,微雨。

赏析: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叙写与女子初见及其后交往,通过描写穿戴、刻画神态表现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而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云“盈盈,斗草踏青”,则春日亦有此游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晏几道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然而,他与绝大多数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许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此词便表现出词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不过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过这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暗暗交代了双方的感情由浅丽深,逐步递变。更妙的是,这个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忆叙他与她在两个特定环境中的初次相见和再次相逢。“斗草阶前初见”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穿针楼上曾逢”写转眼又到了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下片则陡转话题,抛开往日美好的回忆,陷入眼前苦苦相思的苦闷之中。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达了心中的无限惆怅。“流水便随春远”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

“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这首词写怀人。表现作者对往日相逢的美好回忆和如今孤独相思的不堪。全词前后反衬,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 篇9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翻译

译文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释

①樱桃落尽:是初夏的典型景象,以之寓危亡之痛。《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诗余》均多作“裙带”,此似以喻指小周后。

赏析

此词是李煜在凉城被围中所作。公元974年(开宝七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初夏。全词意境,皆从“恨”字生出:围城危急,无力抵御缅怀往事,触目伤情.开头“樱桃”二句,以初夏”樱桃落尽”的典型景物寓危亡之痛。此时甚感宗庙难保,樱桃难献,而又随春而归去“落尽”,伤痛良深。”蝶翻”句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子规”句,加深了亡国之预感.句中”小楼西”的西字,不是简单的表方位,而是宋兵自西而来,故予以特别关注。“玉钩罗幕”,点明以上见闻是从小楼窗口所及。倚窗销愁,愁偏侵袭,望幕烟之低垂,对长空而惆怅,为国势朝不保夕而自伤。过片写内景,时间自暮入夜。“别巷”句写街巷人散初夜寂寥的景况,渲染环境气氛。“望残”句,刻画出凄然欲绝的惆怅之人面对“烟草低迷”的.寂寥天的形象。接写室内的炉香悠闲缭绕着带有“凤凰儿”文的衾枕,却见她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凄惨,怎能不“回首恨依依”。结句点出一“恨”字,回贯全篇.全词所发之亡国哀怨,深切感人。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原文翻译及赏析2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释

1.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落尽:凋谢之意。

2.翻:翻飞。

3.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全句意谓蝴蝶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

4.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古代传说失国的蜀帝杜宇,被其臣相所逼,逊位后隐居山中,其魂化为杜鹃。又经常于夜间呜叫,令人生悲,故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

5.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6.寂寥:冷冷清清。

7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低迷,模糊不清。

8.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

9.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

10.持:拿着。罗带:丝带。

11.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先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也昭示出全词的主旨和思路。“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三句“子规啼月小楼西”,有听觉,有视觉,而且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虽然樱桃、蝴蝶、杜鹃等都是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说,“樱桃落尽”和“子规啼月”都是用典,意寓为:“用樱桃难献宗庙、杜宇(子规)失国的两个典故,写伤逝之情、亡国的预感,用心良深。”(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分析起来,不失其理。李煜这位南唐后主尽管做得很不称职,但国势危亡、百姓罹难这样的大事他还是心中有数的,只是己无大计、士无良策,虽然终日忧思,但却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以典喻今,以思妇喻忧恨,当是不可免的。想必当此围城之时能作此春怨词,思妇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来二句写内景,时空的转移依然无法抹去思妇的感伤,所以惆怅不尽,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难遣的情怀。

词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跃然纸上。望穿秋水,望断云桥,“望残烟草低迷”,具体、形象、生动,把前句的“寂寥”赋予了更鲜活的内容。“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乱。而室内的景色还比“门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词最后一句当是词眼,一个“恨”倒贯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临江仙诗歌原文及鉴赏 篇10

题型二:思想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的含义就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等。所以,考查诗歌的能力,就一定离不开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把握。我们可以从2015年高考试题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中,窥探此类试题的命题方式和解题技巧。

(新课标卷Ⅰ,诗歌见前面。)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思路解析: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这样写,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真题2:(新课标卷Ⅱ,诗歌见前面。)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解析:分析思想感情,要充分用好诗歌注释中介绍背景的相关文字,以此为突破口。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灭亡,诗歌借残春旅居,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愁闷。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绝不做异性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将诗歌内容与背景介绍联系起来,就可以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重庆卷)

好 事 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1.(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思路解析:从开头两句的“高卧”“仰看”两个词中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用一“插”字,极写山峰插入江中,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和挺拔,用江中静态之景衬托诗人内心的平静和闲适。

参考答案: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6.(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四两联”和“情怀”。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而从最后一联中“思散关路”“驿前迎”可以看出,诗人虽卧病在床但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时刻不忘报效国家。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山东卷)

卜 算 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4.(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的意思是:半醒半醉之间,闻鸡鸣而起舞。舞罢,沙河潮落,深夜的秋江一片冷寂。“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按照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来组织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上句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下句是说月之永恒不变,通过二者的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抒发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川卷,诗歌见前面。)

13.(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是诗人此时的心绪与思想;志向,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可浓缩描写之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体味其“志向”。经过如此分析,诗人热爱美好自然的情感,追求自由闲适、坚贞高洁的志向就能彰显出来。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天津卷,诗歌见前面。)

14.(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二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后,尾联直抒胸臆:“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三: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仅次于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第三大考点。由于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因此,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诗作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赏析诗歌语言就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2015年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炼字”上,涉及诗歌语言的四道试题,都是从“炼字”的角度设题的。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1)“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思路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炼字”技巧。这类试题考查的字(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步骤一般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从内容上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本句中用一“插”字,写山峰插入江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挺拔和雄劲。

参考答案:“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生动。

(广东卷)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0.(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思路解析:“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把视觉、感觉融合在一起,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让人感到软绵绵的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山东卷,诗歌见前面。)

14.(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思路解析:就此题看,“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既写出了夜深露重,突出了环境的潮湿、阴冷,又写出了主人待的时间长,从而表现出作者心事之重和内心的凄凉。“迷”是“迷失”之意,一方面写出秋江之上雾气迷蒙,月光迷离,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心中的迷惘。

参考答案: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湖北卷,诗歌见前面)

14.(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结合所用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瘦”字含有贫瘠之意,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题型四: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物象。2015年高考诗歌形象的考查共有三道试题,设题角度全部集中在诗歌描写的景象与物象上,这也是考查诗歌形象的一般命题规律。解答这类试题,要紧紧抓住景物描写的诗句,弄懂诗意,然后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安徽卷,诗歌见前面。)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先明确内容,再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天津卷,诗歌略)

14.(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了雨过天晴之后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解答时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福建卷,诗歌略)

6.(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题型五:诗歌内容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对诗歌内容的考查比较少。2015年高考涉及诗歌内容的仅有三道试题。鉴赏诗歌内容,关键是要明确题意,找准题干关涉的相关诗句,有的从字词入手,有的从诗句入手,无论试题的命题角度怎样变化,一定要选准切入点有“针对性”作答,绝不可漫无边际,答非所问。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思路解析: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悬崖”如果是实写是不怕“篙撑”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影;“崩坼”本来指倒塌断裂,而这里是指竹篙划水,悬崖在水中的倒影破碎散乱。明确这些之后,自然就知道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即担心江中山影荡漾,破坏美景。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影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广东卷,诗歌见前面。)

10.(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思路解析:该诗起句点明“开颜”,为全诗之眼,后三联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意,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上一篇:“绿色出行、文明停车”倡议书下一篇:《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后感8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