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记者(精选8篇)

新闻记者 篇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而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则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摄像机、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能力。同时,能以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场气氛反映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表现人的精神风貌。

由于电视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因此,电视新闻记者的思维,不仅要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还要有“直觉思维”,这是一种快速地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并用的思维,也就是“一触即拍”的电视记者的思维。

在电视摄影中,屏幕虽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现象的再现但是,这绝不是机械地“有闻必录”和自然主义的拍摄,也不是无视形象造形和视觉效果,恰恰相反,记者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选取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形象去影响观众。同时,这种形象性既不是生活现象的机械记录和事实图解,也不是脱离客观纪实的主观设想和臆造,而是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的一角,是概括了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因此,对于一个电视记者来说,必须具备对新闻事实有多方面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有敏捷的新闻嗅觉—一新闻敏感。概括起来,新闻敏感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一、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电视是一种运用视听语言和现代综合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并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广大群众所关注而又涉及无迫切的问题,我们新闻记者都要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去发现、去捕捉。1976年“天安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们国家和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不少电视新闻记者怀着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冲向天安门广场,不顾身家性命,大智大勇地拍下了那纪念碑下花似海、天安门前人如潮的悲壮场面,形象地记录了首都人民怀念周总理的真情实景这些珍贵镜头,记者不仅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千方百计地突出了思想性和政治意义,深刻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的政治敏感和对客观事物的敏捷洞察力。

二、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而且要善于抓住某些寻常事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某些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对全局情况了如指掌,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认识。

去年四、五月间,不少群众反映兴国市场短斤少两、强买强卖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灰鹅贩子,常在收购上坑害养鹅户。对此,兴国广播电视台随同县工商、物价和技术质量监督局等部门进行了一次市场检查。就文明经商、明码标价和市场建设等方面开展宣传报道,对一些不法经营者还进行了曝光。这一系列新闻播出后,群众普遍反映这一问题抓得好。在国庆前夕,记者再度来到市场采访,群众纷纷反映市场秩序比以往好多了。一杆秤虽然是件小事,但它连着千家万户,连着市场和农村。灰鹅是兴国的主要出口农副产品,市场不畅,影响着农民养鹅积极性,也影响到兴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因此,一个新闻记者切莫忽视了带全局性的一些事情,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三、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观众反响程度的洞察能力

新闻敏感是衡量电视记者新闻嗅觉的综合标志。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在观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既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动的客观事物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也表现为记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预见能力。今年4月间,兴国广播电视合收到一封观众来信,反映社富中心小学五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陈联荣,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危险。收到这封来信后,记者立即赶往社富中心小学采访。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陈联荣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10年前。母亲因房屋倒塌被压死,父亲受不了这意外的打击而精神失常。使陈联荣陷入了衣食无着落的困境。但陈联荣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孩子,几年来。小联荣在极其艰苦的困境中刻苦学习,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五次在省市级还放比赛中获奖。由于生活没有保障,年仅13岁的陈联荣,曾有几次或弃学外出打工的念头。面对这位聪明可怜的孩子,我们参加采访的同志的心都颤抖了,我们似乎感到应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呼吁人们救助这位贫困孩子。在局领导的支持下,第一篇<<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大阳>>的专题新闻产生了,专题以现场采访为主,以事实传情。专题播出当天晚上,兴国糖厂厂长黄青就打电话给编辑部,表示愿意救助陈联荣。第二天上午,黄青厂长带着慰问品驱车赶往社富中心小学看望陈联荣,并代表全厂干部职工捐款1000元,个人捐资200元。县广播电视台又及时进行了报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纷纷向陈联荣捐物。赣州电视台、市广播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还多次采用兴国广播电视台的追踪报道。整个报道,从《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大阳》<<他究竟需要什么>><<陈联荣顺利步入中学>>,采用多侧面,多角度的方法,进行了深度报道,观众反响很大效果很好.不少好心人向陈联荣同学伸出了友爱之手,参与捐款物捐的有一般干部职工,也有领导于部和个体工商户;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主持和希望工程的关注。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是否能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完全取决于记者的职业敏感。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特别是在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或者司空见惯的事件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紧紧把握这一新闻事实道时进行深度报道。

四、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见微知著、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问价值的“大新闻”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虽然都是社会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一些不显眼的形式和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就是要知徽见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不寻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小事往住不为人注意,但只要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新闻记者 篇2

众所周知, 假新闻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对社会, 国家和个人产生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1、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失真的具体表现为“虚假信息、不对称信息、信息缺失或遗漏、滞后信息等四种类型”。并且“出现这四类情况的信息一般都是重大的硬新闻”。因为硬新闻本身的对社会的重要的影响力, 所以虚假新闻会对我们社会产生巨大危害。

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假新闻造成社会动荡, 影响市场运作。二是假新闻使国家声誉受损。

2、对媒介的影响

假新闻损害媒介公信力。“把容易引起公众轰动的批评性、娱乐性假新闻比作烈性毒药的话, 正面报道中的假新闻就如同慢性毒药, 它在慢慢侵害传媒的肌体, 其危害更不容忽视。”目前, 假新闻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介越来越多, 就整个中国媒界而言, 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网友的抱怨:现在的报纸不能相信, 没有新闻也编些假新闻出来混淆视听。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质疑, 很大程度上来自假新闻的泛滥。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 无异于自毁根基, 媒体将失去发展的基础。

3、对大众的影响

(1) 虚假新闻传播谬论, 扰乱人心。受众通过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认识世界,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 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 加工和报道,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像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假新闻传递给受众的象征环境是虚假的, 但是受众仍通过这一虚假环境认识真实世界, 这一矛盾, 对受众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2) 虚假新闻侵犯人权, 伤害无辜。“假新闻不但严重损害媒体的声誉和形象, 也会给有关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心理甚至人身的损害。”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1、拟态环境下的媒介

媒体, 为受众所提供的新闻信息, 所构成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本身, 而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拟态环境。

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 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即“拟态环境”中。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可以亲身感觉到的事件或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 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由于大众传播的及时性及图文并茂的特点, 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2、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假新闻的产生

正是由于媒体在客观环境与受众的环境认知间, 构筑了拟态环境这样的存在, 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 遮蔽了人们直接接触客观环境的可能性。而作为链接客观环境与受众环境认知的媒体, 则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假新闻产生的具体原因:作为“把关人”存在的媒体从业者及媒体组织, 在为受众构筑信息环境的过程中, 从自身媒体组织的立场和方针出发, 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 假新闻便诞生于此环节中。假新闻的生产, 同样遵循新闻生产的环节:采集——加工——发布——反馈。在新闻生产的整个环节中, 媒体从业者或媒体组织, 在以下环节, 主动或被动地创造出假新闻。

(1) 新闻采集环节

①同样“被拟态”的媒体。

在新闻工作中, 由于记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观察到所有新闻事件, 因而必须借助消息来源的讲述来获取新闻素材。

②信息来源主体多元化的诉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利益的分化, 在一起新闻事件中, 消息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化, 不同主体往往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③假新闻信息来源的5种类型。

假新闻的产生, 目前消息来源上的差错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编造消息源”、“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

(2) 新闻“加工”环节

新闻报道的失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技术性失实, 指新闻报道者没有弄虚作假的利益追求与主观动机, 而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未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如实报道产生的失实。还有一类就是蓄意性失实, 它是在主观上故意违背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公正的准则, 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 采用夸大、歪曲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要素, 甚至捏造“事实”, 杜撰情节、煽情鼓吹等非常规的表现手段, 制造轰动效应, 为谋求媒体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公众与他人利益的恶意报道行为。

①技术性失实:

媒体工作者媒介素养的缺失。随着传媒分工的细化, 报道内容的深化, 大量未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员进入新闻采编行业, 他们中有部分人因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 为新闻工作造成了各种隐患。另外, 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也存在私心作祟的情况, 为了一己私利, 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②蓄意性失实:

眼球效益, 过度追求轰动性、趣味性。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这是一个媒体追逐眼球效益的时代。媒体工作者媒介素养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 是一种技术性失实;而为了争夺受众眼球, 主动创造新闻、拔高新闻, 则是蓄意性失实的炒作。

在面对拥有500亿份报纸、1266万小时广播节目、1636万小时电视节目的传播格局, 媒体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赢得最广泛的受众, 轰动性、趣味性的新闻, 无疑是聚集受众眼球的神兵利器。而作为“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的一般新闻, 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于是, 对新闻进行主动添枝加叶的加工, 注入耸人听闻的新奇元素, 将事件“包装”成为“新闻”, 假新闻便由此产生。

(3) 新闻发布环节:时间就是金钱VS核实与查证的缺失

及时性, 新闻的一大特征。在这个追求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在这个分秒必争“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 新闻发布的及时性、“首播”是各媒体所争相争夺的。

假新闻在新闻发布环节中的产生, 来源于这种首播权的争夺, 来源于因为争夺而缺失的对新闻的核实与查证环节。在有限的新闻生产时间里, 记者又面临着“挣工分”与“抢新闻”的巨大压力, 因此这个如此重要的环节往往被疏忽甚至抛弃了。

(4) 假新闻产生的根源——受控的媒体

诚如前文“把关”过程的实质中所述,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 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 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 在总体上时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而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并非独立自发、自然而然的, 任何传播都必然处在一种控制的网络中而受到制约。

①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于管理上。也就是说, 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在一切控制形态中, 政府控制无疑是作用最大的、效果最明显的控制。

②经济控制。

如果说政治控制室最重要的控制形态, 那么经济控制就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媒体, 当它从政府拨款的运营模式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运营模式时, 面对市场经济, 它不得不对自身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进行考量。在今时今日的注意力经济时代, 让媒体不得不在作为意识形态工具之外, 还赢得受众, 获得眼球, 从而保障媒体自身的生存与运营。

③受众控制。

来自受众方面的控制也是不容忽略的。它同来自政治方面的控制和来自经济方面的控制一样, 都会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 新闻传播归根到底是面向受众的, 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无所作为的, 它使传播在相当程度上得听命于受众。作为产业运营的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正如同企业与顾客的关系。

④自我控制。

以上列举的控制形态, 指的都是外部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制约, 是一种“他律”;自我控制则是传播者对自身主动施加的约束, 是一种“自律”。自我控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媒体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如下表述:

三、假新闻的规避

假新闻的产生, 源自于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因而, 在寻求规避假新闻的路径时, 从媒体“把关人”着眼, 依靠立法保障, 新闻组织的约束以及媒体、媒体工作者的自律, 从而构造杜绝假新闻的机制体系。

1、立法保障——强化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适应媒介生态新变化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新闻传媒发展, 而是要让行为人认可、接受与其相关的规范并遵照执行, 维护新闻传播正常秩序, 保障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只有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形成一整套严密的规范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防范传媒公信力流失, 这是杜绝虚假新闻、确保媒体长久公信力的外在力量。

2、新闻组织约束——加强新闻传媒与社会互动,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新闻公评人制度”是欧美国家新闻机构自我检视的常见做法, 多由传媒机构聘请准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接受和调查公众关于新闻报道准确、公正、平衡以及品位方面的投诉, 并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改进建议。其角色定位相当于受众在媒体中的代表, 其职能目标是希望藉由媒体自我监督, 加强与受众的联系, 增进他们的信任。

3、媒体、媒体工作者的自律

(1) 个人出发:媒体工作者——培养新闻从业者的伦理自主性, 建构诚信传播体系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 一旦碰触这一底线, 就失去了作为记者的职业资格。针对上述严重违背新闻传播职业操守的现象, 应参照全社会现阶段的道德准则, 为新闻从业者提供具有普遍认同的道德律令, 建构诚信传播体系。

(2) 集体出发:媒体——规范新闻生产流程, 完善传媒机构内部管理

在信息来源方面, 针对目前情况, 新闻单位对社会自然来稿、线人报料及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应有足够的警惕和相关管理规定, 记者编辑应认真采访核实, 慎重报道, 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传播。记者编辑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 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调查和核实, 严禁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对报道角度、分寸和时机等严格把关, 确保将新闻真实性贯穿到采编工作各个环节。

四、结语

假新闻并没有随着假新闻的评选、批判和改正而消失, 对于假新闻我们依然要保持警惕, 时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才是真正的新闻人所应该坚守的。

参考文献

[1]易程何.基于公信力视角的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李铁锤.对软性新闻是损害媒介公信力主因的质疑[J].传媒, 2011 (12) .

[3]孙喜文.正面报道中的假新闻[J].新闻采编, 2009 (2) .

[4]陆地.假新闻的成因, 危害与治理[J].新闻记者, 2011 (03) .

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 篇3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73-2

0  引言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基本工作内容就是要向广大人民传播及时、准确、真实的新闻资讯,而要想了解到更多人们所关注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必须通过完成采访工作,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取到可以利用的信息,因而,采访是新闻记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掌握和运用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进而为人们传播最新的资讯。此外,新闻记者在完成采访工作后还要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换言之,就是要对采访的获得的素材进行加工和优化,最终以最佳的效果呈现给广大人民,成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新闻。

1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

1.1 采访前准备工作

新闻记者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被访者有充分了解,才能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同时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掌握理论知识、相关政策、事件概况以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首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掌握采访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采访技巧,遵守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准确、客观的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其次,新闻采访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政策法规,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在采访前要明确被采访者所从事的行业,同时了解其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采访工作能够更加深入,从而做出正确的报道;第三,在采访前对要采访的人或事件要做全面的分析和梳理,进而找到采访的切入点,使采访工作可以有序进行,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第四,新闻记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因为在采访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情况都在预料之内的,在此期间会有很多突发状况,新闻记者必须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能够对突发状况做出妥善的处理。当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很多,这就需要平时工作和学习的积累,但是,无论任何时候,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善于提问

提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闻记者通过提问才能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而提问环节也是评价一个新闻记者能力的标准之一,因而,新闻记者掌握并能恰当运用提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细微的闪耀点,进而找到提问的切入点,获取最具利用价值的信息。好的新闻报道不能单凭一般的材料拼凑,而是需要融入丰富、饱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包括具体的数据、真实的材料证明、目击证人的证词等等,只有这些详细、准确的信息才能使广大关注者信服。新闻记者在提问环节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问题具有目的性。要知道新闻采访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在采访过程中虽然可以适当谈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情,用以缓解紧张的气氛,但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所要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依据采访的目的而精心设计,不能漫无目的的泛泛而谈;第二,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通常而言,针对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报道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是报道所要针对的关键人物。对于报道所要反映思想的不同,提问针对的人物也就不同。比如报道想要反映全局性问题,那么记者就应该采访区域的负责人;如果报道想要反映细微的问题,那么记者便可以采访基层工作者。

1.3 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工作范围很广,所要接触的人群也大不相同,受访者可能是身居高位的领导,也可能是普通的工层阶级,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可能是从未接受过教育的穷苦百姓,总而言之,受访者的身份地位、人格修养都各有差异。这对于一名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采访时面对的人不同,记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有所差异。在采访过程中,需要记者与被访者双向交流,因而,新闻记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在面对不同人时都能够迅速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桥梁,进而取得相互的信任,最终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此外,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被访者的态度,只有记者与受访者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进而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2  如何做好新闻编辑

2.1 做好策划和沟通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策划组织工作。评价一条新闻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以下几点:新闻的覆盖范围、新闻收视率、新闻信息流量、新闻获得的收益。首先,新闻记者要对所采访到的信息资料做好整理和策划,对收集到的信息分类、筛选,做出对新闻内容的初步规划,做到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次,新闻记者要与其他部门做好沟通工作,要想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有意义的新闻内容,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记者的采访和编辑,而是要一个团队做好各项工作,只有整个团队协同配合,才能对新闻内容做好后期的整理、排版、剪辑等等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

2.2 编辑内容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了解和关注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最新鲜、最独特、最具吸引力的新闻内容,才能成为新闻市场的主力军。因此,在对新闻素材进行编辑时需要创新的思想来使新闻内容更加别具一格,从而达到吸引人们眼球的目的。此外,新闻内容是对报道素材的确立,作为现代传媒的新闻应当着眼于传达时政、信息和知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他们对新闻的要求主要是集中化、简单化,现代的新闻内容一定要顺应观众这方面的需求,让观众能够快速地获取新闻并掌握其精髓。同时,在编辑新闻内容时一定要将新闻的新闻性和知识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传递是新闻的本分,传递知识则应该作为新闻的拓展功能,以顺应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

2.3 编辑形式的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生活圈中,每天都会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当今创意性的新闻播报形式更加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进而提高了自身在新闻行业的竞争实力,而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在市场环境下渐渐被淘汰。因此,新闻的形式不应当只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复制,在新闻的编辑上应当做出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加大新闻的色彩性。例如:现在很多电视新闻都采用了多人情景播报形式,在新闻的播报中加入了很多的互动元素,这样不仅增大了新闻的直观性,也能增大新闻的传播速度,信息的反馈也更为及时;有的新闻则采用了滚动播报的形式,这种方式既弥补了少数新闻“稍纵即逝”的缺点,也增加了新闻的信息含量,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各大新媒体市场的开拓,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新闻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对于担任新闻传播关键工作的新闻记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记者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掌握更多采访技巧,为获取更多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后期的编辑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采访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加工,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使其更具吸引力,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的喜爱。

参 考 文 献

[1] 谢东华.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J].山西青年,2016,14:191.

[2] 翠萍,宋雯.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民营科技,2012,07:148.

[3] 杨志远.论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144.

[4] 柳九阳.论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编辑工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167.

新闻记者采访函 篇4

深圳市xx区人民法院:

我都市频道《XXXX》栏目组了解到,贵院对罪错少年及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帮扶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例如在看守所设立少年法庭、成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工帮教站、圆桌法庭,帮助成立专门帮扶罪错少年成长的“深圳市公益基金·共享XX公益”等措施,使得一大批罪错少年重获新生,再次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也对广大青少年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社会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警示工作,在青少年当中宣传法制精神,同时更为了对贵院的先进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为深圳社会传递正能量,特向贵院提出合作拍摄制作贵院对罪错少年先进工作的采访申请。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都市频道 《XXXX》栏目)2013年7月16日

联系人:XX

新闻记者年度总结 篇5

一、把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

20xx年报社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领导的关注点、群众反映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报社宣传工作的着力点,细心制定宣传报道计划,超前谋划,开辟专栏,以社论、消息、述评、通讯、图片新闻、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彩报等形式,灵活多样的开展宣传报道,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工作和各项决策,及时、准确、宣传到各级各部门、基层一线、千家万户,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

1、做好贯彻落实省市县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县第十八次党员代表大会期间,报社精心策划,开辟“宣传贯彻落实党员代表大会精神”专栏,在做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连续推出了9篇社论文章,对县委的7大战略进行详细解读。在省市县党员代表大会后,报社及时开辟“贯彻落实省市党员代表大会精神 加快横峰转型发展”专栏,宣传贯彻会议精神,报道我县各地各部门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党员代表大会精神中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市县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思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掀起了贯彻落实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热潮。

2、做好重大采访任务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接到重大采访任务时,报社精心策划,认真安排部署,记者编辑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圆满完成了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来我县调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来我县走访慰问,副省长朱虹来我县调研,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来我县调研,中石油定点扶贫我县,全省铁路护路联防现场会,市委副书记、市长潘东军来我县调研等一系列重大采访任务。

3、做好两次“两大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今年是换届选举之年,报社面临3月和9月的两次“两大会议”的宣传报道任务。为做好两大会议报道,报社提前制定好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会议期间,记者编辑加班加点,做好每个环节的策划、采访、写稿、审稿、编排,圆满完成了两次两大会议的宣传报道任务。

4、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报道。为推动我县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报社唱响大发展、快发展主旋律,聚焦企业和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第一线,全力以赴为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服务;展示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实施如何惠及普通百姓。对重点项目的引进、落户、建设过程,重点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采访,吸引客商来我县投资创业,推动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

5、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开设专栏,有力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先后开设了“加快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顺畅民情直通车 化解矛盾促和谐”、“春运新闻眼”、“贯彻落实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农业稳县战略 打造中国葛业之都”、“ 改作风、优环境、抓落实”、征兵工作新闻等专题专栏,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

6、做好县乡村换届选举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氛围。

二、创新版面,赢得读者。

为了适应横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报纸可读性,今年横峰报在县委、县政府和宣传部的支持下,实现了扩版,由4个版面增加为8个版面,增加了国际国内、军事、趣闻、健康等版面,从栏目设置、版面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求新突破,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增大信息量,扩大报纸覆盖范围和影响,努力提高办报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从而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促进了报社的发展。

一是增强宣传服务性。报纸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抓大事带全局、抓特色创品牌、抓创新求跨越,宏扬主旋律。按县委要求,设立专职记者采写书记活动,做好领导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在服务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要求记者深入基层,转变文风,加大对百姓关注热点问题的报道力度,服务群众,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增加报纸与读者的互动空间,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增强报纸的影响力。

二是在内容选择上,以鲜活的本土新闻为主体,加大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报道力度,如增加言论文章、群众读者来信、记者专访等栏目,采写了有深度、有力度的关注文章,增强了报纸可读性。

三是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创新,采用四版彩印,加强报纸的图片审美效果,使报纸版面更富视觉冲击力,使报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加强策划,扩大影响。

为了丰富版面内容,增强报纸可读性,今年报社积极策划各种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提高报纸的知名度,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为庆祝建党90周年,在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庆祝建党90周年“党在我心中” 有奖征文活动,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踊跃来稿,收到稿件160余篇,评出一、二、三等奖12名,并予以表彰;开设了“庆祝建党90周年” 和“先锋颂”专栏;开展了“我身边的好党员”评比活动,采写推出了一批身边的`好典型。

二是贯彻落实中央5部委关于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深入到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捕捉鲜活新闻,多报道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关注基层,关注民生。

三是丰富副刊、校园等文学创作版面,激发文学爱好者创作热情,讴歌我县五个文明建设,为我县文学爱好提供创作平台。

四、规范管理,增强影响力。

一是制定完善了《横峰报社激励机制量化考核办法》,狠抓报社管理制度的完善,按照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要求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了报社整体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实现了报纸投递赠阅新突破。寓服务于报纸投递赠阅之中,提高报纸投递质量,进一步加大了对个人、私企、沿街店面投递赠阅力度。在县领导大力支持下, 20xx年横峰报投递赠阅量有了新突破,增设了横峰报免费阅报点,让民营企业、上级部门、横峰普通群众都从横峰报上看到了横峰、了解了横峰。

五、强化学习,锻造队伍;内外兼顾,加强外宣。

加强报社内部软、硬件建设。在部领导的关心下,报社添置更新了4台办公电脑、1台数码相机,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积极争取县里支持,新招记者1人,缓解了部里人手不足的矛盾。加强对报社编、采人员和通讯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全县通讯报道网络、发行投递体系。制订和完善了相关各项制度。加强报社采编工作人员自身学习,把学习变成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报社全体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新闻记者培训计划 篇6

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整体素质,完善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决定对我单位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具体计划如下:

一、培训目的

为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使其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觉遵守新闻法规规定、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和配套制作的6集电视教学片为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6个专题和我国主要新闻法规规章以及新闻单位管理规范。

三、培训对象

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岗位人员(含持新闻记者证记者和未持证的采编人员)。

四、培训方式

采取单位集中培训与采编人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具体培训计划

1、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5日——2013年12月25日。

2、安排集中培训和学习讨论时间不少于18个学时。每周二、周五下午为固定集中培训学习时间。

3、培训内容:组织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人员集中学习6集电视教学片;自学《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聘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专业教师围绕教材大纲和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六大版块进行专题培训。

4、结合各自部门工作实际开展学习讨论,切实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素质。5、2013年12月26日,对所有参训采编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进行闭卷测试。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淮阳县广播电视台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篇二:小记者下学期培训计划 小记者下学期培训计划

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觉,及时捕捉、报道最新动态,宣传先进典型、身边事身边人等,为展示小记者们的才艺搭建舞台,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3月份:小记者纪律培训 4月份:小记者摄影培训 5月份:小记者新闻采访培训 6月份:小记者写作培训及评比

小记者纪律培训

一、活动目的:为了让小记者队伍更规范,为了以后活动更顺利地开展,对小记者提出纪律要求并进行分组和培训

二、活动内容:对小记者队伍进行纪律培训

三、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

四、活动过程:

1、第3周:对139名小记者按年级进行分组,确定各 年级所坐的位置,并确定年级组长和班组长。

2、第4周:规范小记者言行,并进行上下楼及站队 的训练。

小记者摄影培训

一、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摄影基本技巧,激发摄影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二、活动内容:

邀请报社获家长摄影人员对学生进行摄影知识讲座,参加摄影实践,进行摄影作品展览。

三、统筹安排,确定课程

4月份开始进行摄影培训(孩子自己对摄影有一定的兴趣。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

1、第一周学习基础摄影知识。选择摄影专家为同学们开设摄影专题讲座。如构图、光影、人物、风景等。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基本掌握这些基础的摄影技巧。为摄影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第二周在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时间探索。首先对校园的环境进行拍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拍摄主题。

3、第三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评价。摄影完成后与学生一起对照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优秀,指出不足,力求学生的摄影水平能得到提高。

4、每一次在亚教网上对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展评,对好的作品在校报和晚报上投稿。

小记者新闻采访培训

一、活动目的:写作是作为一名合格小记者的基本功,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质量地完成新闻稿件,在5月份进行小记者的写作培训。

二、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

三、活动过程:

第二周:了解新闻,知道新闻与写作的区别,如何写新闻,布 置学生发现身边的新闻,并完成作业。

第三周:了解采访,知道采访的步骤和准备.布置学生采访任务。

第四周:学生展示自己的新闻作品,和采访作品,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将学生好的作品在亚教网上展示,投稿到校报和沧州晚报。)

小记者写作培训

1、小记者站结合晚报社的主题征文或自定主题征文进行

稿件征集活动,并结合学生的投稿,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一学期的学期与活动,对小记者进行综合评价。

希望根据活动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小记者的各项能力,使小记者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团体。篇三: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

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

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

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 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

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

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 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

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

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 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

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

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 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 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 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 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 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 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 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 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

(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 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 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

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间接引语的使用效果包括:

1.发挥概括提炼作用。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下,将受访者的原话适当整合、提炼,使其观点更简洁、鲜明;

2.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何时使用直接引语,何时使用间接引语?

通常,新闻价值较大,富有个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如果只是一般性事实的陈述或者比较零碎的话,则使用间接引语。此外,如果要表现事件双方的对话,以此来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则主要使用直接引语。记者还可以巧妙地穿插、组合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使报道显得更具节奏感。

使用引语应该遵循的原则

1.准确完整,尊重愿意。直接引语应该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等进行必要的纠正外,记者不得制造、添加或修改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必须必须忠于当事人表达的原意,尽量保证引语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2.精选引语,激发兴趣。3.不要“异口同声”。一句直接引语应该只能是一个人、一张嘴讲出来的话。

采访对象说的原话如何调整?

1.原话有语病,不适用于书面表达。2.表达模糊,不清不楚。3.多余字词可以删减。

4.翻译外语或解释方言时的做法。

使用引语时,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意? 1.尽量完整地引用引语; 2.保留原始材料;

3.联系受访者加以核实。

如何平衡引语的数量和质量?

1.引语的数量,包括单条引语的字数和同一篇报道中使用引语的次数。在单条引语中,引语的字数不宜太多,篇幅不硬冗长,表达的意思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层次。同一篇报道中,应该使用多少条引语,一般要根据报道篇幅来适当安排。

2.引语的质量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否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或个性,即让读者感觉到只有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2.是否是生动的、清晰的、简练的、即引语是否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读者阅读时能快速把握引语的核心意思;3.是否能给人带来启发或令人印象深刻,即引语是否具有深度、内涵是否丰富。

使用引语的具体规范和技巧主要包括哪些?

1.不同的人所说的不同的话尽量不要放在同一段中;

2.同一段中引用多次同一人的不同的话,可以只交代一次出处。

5.引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主要包括:直接引语要用双引号,直接引语中的引语则使用单引号;如果把引语作为单独完整的话来用,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如果把引语作为记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来用,则标点放在引号之外;提示语(即引号的出处)在中间时,提示语后一般用逗号,如果要表示两组引号内是同一个人说的话,但不是同一个话题,则也可以用句号;如果提示语在末尾,则引语后面要用句号,并在引号之内;如果引语是在一句话的结束部分,则标点符号通常放在引号的外面。

(四)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公正?

1.克服偏见、平等对待每个人; 2.保持独立,做到利益规避; 3.保持中立,平衡呈现各方观点。

怎样保持中立并做到利益规避?

1.在冲突议题中保持中立,提供均衡机会; 2.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不做有偿新闻。

批评报道如何注意平衡?

1.对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要给予其回应的机会; 2.报道中的语言追求朴素平实,避免主观倾向

评论和事实为什么要分开?

1.有助于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保护新闻记者,适当规避报道风险

(五)怎样合理使用消息来源 1.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 ⑴坚持“三角平衡”原则 ⑵坚持“多重佐证”原则 ⑶坚持“事实核准”原则

2.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的方法

⑴明确交代信息来源 ⑵说明具体职务和姓名 ⑶转载媒体报道要说明来源 3.寻找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等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出以下方法: ⑴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公证机关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事实。⑵具有合法地位的政党、国家机构在公文、正式出版物、蓝皮书、白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中确认的事实,或其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及其他正式而公开的场合,以该政党、国家机构的名义发表的讲话。

⑶为配合特定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而发表的消息,如通缉令等。

同时,此书提出了可能不被主张为权威消息来源,只能作为引述而不作为事实进行叙述的消息来源,如下:

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传媒所发布的信息。

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案件记录、情况说明等非正式材料。⑶内部文件不宜直接采用,若要采用,最好有该文件所在机构正式授权,并在报道中交代信息来源。

当下,政府开设的微博又增加了一个获得权威消息来源的渠道。虽然政府提供的官方资料可信度有时受到质疑,但记者发布此类信息,至少做到了有据可查。4.使用匿名消息源面临的风险

⑴新闻报道成为被消息源利用的工具。⑵为虚假新闻亮“绿灯”。

5.必须使用匿名消息源时,应保证一些基本前提和原则

⑴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⑵别无其他信息源。

⑶消息源的消息只关乎事实,不涉及评价。⑷编辑部内部有科学规范的把关体系。⑸详细说明为何匿名处理。

⑹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报道过程中,消息源即使必须被匿名处理,也应尽可能明确,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

(六)怎样规范编写新闻报道

1.撰写刊发报道题文一致要求的原因

新闻标题的作用是提示正文,引导读者阅读,因此新闻标题要服从于正文内容,并保持题文一致,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标题。“文题不符”是报纸的重大差错,也是需要编辑人员着重注意避免的。

准确把握新闻内容,制作精当、抢眼、不落俗套的标题,有如下几点要求: ⑴要准确 ⑵要传神

⑶拒绝网络新闻“标题党” ⑷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标题规范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有一种新闻内容的形式与报纸的新闻标题类似——引子,它的目的是引起观众对消息的兴趣。引子规则与新闻标题规则大致相同。但老生常谈与故作聪明的引子通常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引子不应该过分渲染,也不要过度推销其后的报道内容。

引子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并且自成一体。引子与其他新闻或广告内容分离。引子不需要有新闻标题那种概括性,它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继续收看。2.报道的署名规范

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作者署名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可信性的重要保证。记者在报道中要署真名,以便使读者清楚地知道谁应该对报道内容负责。因各种原因记者不得不使用笔名或别名时,须经媒体认可并备案;若遇有关报道会威胁记者的人身安全而不得不使用化名时,须告知媒体批准。

由记者处理的通讯员来稿和读者来函,也应署上记者真名。为了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八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姓名;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前;联合署名的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在有多个署名的情况下,除非是信息提供方有特殊的要求,第一个姓名应是该文执笔记者,以便告知读者谁是内容的第一负责人。3.新闻语言的规范

⑴新闻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

⑵要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 ⑶新闻中数字使用规范。

①要有数字的直觉,能够觉察数字是否准确和规范。②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③经验规则是,要尽量少使用数字,数字的堆砌会制造阅读困难。数字应四舍五入力求简化,并且放在上下文中以求含义清晰。⑷四类用词要特别注意: ①感情色彩过于鲜明。

②褒贬明显的形容词和副词。

③含义不确切的民间称谓或口头用语。

④在报道各种产品、商品时,不应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

4.转载新闻和更正新闻的方法

⑴转载新闻须注意一下几点:

①力求独家报道,能够不引用其他媒体内容就不要引用。

②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不得从二手新闻转述。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料时,应做出说明。通稿式的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采用外电或国内媒体新闻稿,必须注明作者或译者的姓名及出处。

③转载时应考虑提供该报道的新闻机构是否可信。被援引的媒体应具有较高权威性,包括综合性官方媒体、行业性官方媒体对本行业的报道;地方性官方媒体的本地新闻报道、新闻业界有一定公信力的社会媒体。

④引用来自互联网转载的媒体内容时,须认真加以核实,否则不能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浅谈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 篇7

在电视摄影中, 屏幕虽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现象的再现, 但是这绝不是机械的有闻必录和自然主义的拍摄, 也不是无视形象造形和视觉效果, 恰恰相反, 记者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 选取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形象去影响观众, 同时这种形象性既不是生活现象的机械记录和事实图解, 也不是脱离客观纪实的主观设想和臆造, 而是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的一角, 是概括了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因此, 对于一个电视记者来说, 必须具备对新闻事实有多方面的判断能力, 也就是说要有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概括起来, 笔者认为新闻敏感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电视是一种运用视听语言和现代综合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 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 并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和愿望。所以, 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 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 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广大群众所关注而又涉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新闻记者都要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去发现、去捕捉, 1998年的抗洪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们的城市遭受威胁、油田产能建设遭受威胁的紧要关头, 相当一部分的电视新闻记者怀着对大庆发展、油田建设的深厚感情,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不约而同地冲向抗洪第一线, 生动地记录了政府与人民群众共同抵御灾害的真情实景, 在这些珍贵镜头中, 记者不仅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千方百计地突出了抗洪的重要意义, 深刻地反映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政治敏感和对客观事物的敏捷洞察力。

2. 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 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 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 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 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 而且还要善于抓住某些寻常事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通过某些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

一段时间, 不少群众反映大蒜等调味品价格过高的问题, 记者抓住了这样一件小事, 不仅从全国生产销售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并就市场其他产品同时进行了走访调查, 并与有关部门沟通, 对稳定市场、消除影响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这一系列新闻播出后, 群众普遍反映这一问题抓得好, 随后记者再度来到市场采访, 群众纷纷反映市场秩序比以往好多了。调味品销售虽然是件小事, 但它牵连着千家万户, 牵连着市场和市民, 市场出现了问题, 就会影响到大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因此一个新闻记者切莫忽视了带全局性的小事情, 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 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3.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观众反响程度的洞察能力。

新闻敏感是衡量电视记者新闻嗅觉的综合标志, 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在观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 既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动的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也表现为记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预见能力。我台《今晚60分》栏目曾经报道过一名农村妇女收养女婴、并将其抚养长大的新闻, 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孩子的亲生母亲也通过节目与孩子相认。这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也在市民中掀起了爱心讨论的波澜, 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从中得到启示:是否能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完全取决于记者的职业敏感, 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 特别是在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或者司空见惯的事件中, 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

4.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见微知著、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大新闻”的能力。

我们只要全能新闻记者 篇8

坊间对流媒体的误解

流媒体不是一个作品,而是包括audio、video、slideshow以及动态图表等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形式。它可以是一个传播方式,可以是一种技术手段,还可以是记者的多元化、综合性的产品。

Q:现在有些人认为把图片变成视频或者图片的后期有一些多媒体的编辑方式称为流媒体,就您个人而言,您对流媒体这个概念怎么理解?

A:早期在互联网上看一些视频,要Download下来才能看,不可能实时在线收看,很不方便。那么在现有的带宽下面,就催生出了一个技术手段可以让你实时在线的去观看视频。这个技术就叫流媒体,并不是作品。可能大家都误会了流媒体的名词解释。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互联网时代的综合的多媒体的形式,包括audio和video,一些电视片的东西,还有动态的图表、slideshow等等,其实就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了在互联网上传递。互联网传递和报纸电视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可以快速互动。可能大家讲流媒体一般是指在video上的传播形式。

Q:以前声音、图片、视频等可以展现其中的被称为多媒体,那么流媒体算不算是之前所有媒体形式的集合呢?

A:不是,这样是名词上的一个误读。还是局限于互联网传播这样一个形式的解释。现在在网上搜索流媒体,你会看到名词解释中有一项,是说3G供应商如何用流媒体这个技术来实施在线观看视频的。

Q:目前对流媒体的解释为一种技术,都非常狭义。那么我们如何广义地理解它?

A:广义的方面更多是指记者多元化的产品,综合性的产品。

电子介质将替代纸质媒介成为阅读首选

纸质媒体的淡出是一个趋势,新的流媒体终端设备将颠覆纸质媒介。这是一个商机,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行业话语权。

Q:以后纸质媒体是否会逐渐淡出?在这个过程中,流媒体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A:纸质媒体的淡出在国外是个热议的事情,是一个趋势。这就要看电子介质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认可度。纸质媒体污染环境、时间慢,读者的互动性不强。从媒体的投入角度来讲,成本上也不需要再投入那么多人力,意味着不可能同样的新闻又派摄像又派摄影。而且现在年轻人看字的习惯越来越弱了,都被视频取代了,很少再有人看书看报纸。大家会在电子化介质上来代替纸质的阅读方式。比如kindle的出现,这都是流媒体的应用。

Q:现在新闻的制作和阅读方式更新换代很快,行业标准制定出来可能比较晚,会不会影响流媒体终端设备的起步?

A:其实不在于制造设备,而在于你创造一个产业模式,盈利模式,这是一个商机。设备谁都可以做,但是标准就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标准。这就要靠政府去推。因为,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行业话语权。电子介质意味着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呈现在阅读介质上会有不同的阅读格式,而这个格式确定就是标准的产生。比如Adobe收购了flash的公司,就制作了flash自己的行业标准,无论你做什么都得用flash这个软件。中国为什么老不推3G呢?就是为了出台自己的标准。但是很快的,以后围绕着3G的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全能记者才能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需要

新式媒体的传播方式,对记者来讲,更主要的是做全能记者。我们努力想把每个摄影记者培养成全能记者。

Q:您觉得流媒体这种平台的出现,对于新闻行业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A:对记者的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工作方式也不一样。

Q: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新闻记者需要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就《东方早报》来讲,现在在记者身上您更看重哪一方面的实务?

A:对。2005年美国盖奈特报业集团提出了一个概念叫mobile journalist,翻译过来叫移动记者,也可以理解为全能记者。就是说一个摄影记者要完成多种形式的稿件,文字,声音,视频,照片,多种形式的产品,不是像以前拍一张照片就行了。以前有设备限制,而现在在一台机器上就可以做到。新式媒体的传播方式,对记者来讲,更主要的是做全能记者。我们努力想把每个摄影记者培养成全能记者。

“新新闻影像时代”的到来

读图时代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转变,由文字所带来的逻辑思维转向图片所带来的形象思维。视频比图片在形象思维的表达上更加多元化。决定性时间将升华决定性瞬间。

Q:90年代以后各大媒体都说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现在应该已经不是“读图时代”这么简单的概念了吧?

A:不是了。读图时代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解读,它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转变,人类一开始是象形文字,后来象形文字逐渐转化成抽象文字。文字是种逻辑思维,图片是种形象思维。我们所谓的读图时代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模式从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相对于图片,视频会更有优势。照片可以带来一瞬间的吸引力,然而视频可以使你了解更多。这是不同的概念,就是决定性瞬间和决定性时间。

Q:《东方早报》对图片和视频是如何呈现的?针对采编过程,有没有特殊的介入手段以促进流程?

A:我们有图片也有视频,两者是混合在一起的。关于流程,我们还在摸索。通常碰到一个新闻,我会要求报道这个新闻要拍图片,还要做段视频。

Q:现在拍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手机,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形式?

上一篇:五一假日安全工作通知下一篇:幼儿园爱眼日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