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精选12篇)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1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内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对发现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对本院门诊和住院登记薄进行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2

1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定义

1.1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3]。

1.2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是指对可能源于食品的疾病及其致病因素的调查和检测,识别和明确食品污染来源,从而进行人群健康影响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哨点医院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专项监测五部分。

1.3哨点医院是指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需要而指定的医院,该医院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开展特定疾病的监测,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4]。

1.4监测对象是医院接诊的符合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定义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2基层哨点医院参与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5,6,7]

2.1医院管理者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在基层,参与食源性主动监测的医院多为综合性医院,重治疗轻预防。管理者们大多认为,此项工作属于疾控部门的工作范畴,对医院来说,只是政府部门强加于他们而不得不做的。因此,在医院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定位就有所偏移,工作重心便成了应付上级行政部门的检查。

2.2政府部门对基层医院的监测经费不到位。在笔者参与的几次省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上,高层领导都要求各家医院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认真完成每年的监测任务,甚至是按月完成任务。但殊不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人才是极为宝贵的,要从各相关科室抽调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就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上级领导也表示,每年要下拨多少经费来完成此项工作,但是真正获得经费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少之甚少,或者说这项经费大多是拨付给了疾控部门或是相关行政部门。

2.3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只局限于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缺少鉴别诊断的能力,发现报告意识较差。

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师们日常工作任务极为繁重,对于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培训(包括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院方多数派院内防保人员参加,而这些人员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不能够将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病情转归等专业知识完全传递给临床医师,造成临床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对诸如食源性疾病等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即使遇到同类患者,依然只凭固有的临床思维模式,不能准确做出正确的诊断,造成对患者病情的耽误。同时,大多数医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现报告意识不如对法定传染病的发现报告意识强,使得报告滞后,不能及时留取患者最初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对后续的诊断治疗造成干扰,同时难以使流行病学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2.4基层医疗机构多存在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之间沟通不畅,个别工作人员缺少责任心,使很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化。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就拿食源性疾病标本的交接来说,往往因为临床医师少说一句话,或者是临床医师进行了交代但辅助科室的医师未在意,就会造成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上述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2.5基层医院缺乏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即使建立了应急机制由于人员配备方面的原因也只能是形同虚设。每当接诊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医院上至主管领导、医务科,下至接诊科室、接诊医师都表现得很恐慌,生怕误诊,标本留取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报告错误、或者是报告后是否会影响单位年终考核,是否会引起政治上的干预等等。

2.6患者配合程度不同导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效果不同。受文化层次和观念信仰的影响,来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有的积极配合医师的诊疗,有的则极不配合,造成患者病例资料缺失,标本难以留取,数据上报困难。

2.7基层疾控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指导性建议。基层疾控部门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承担着上报、流调、审核等工作,然而他们在工作中与医院出现交集时,首先在意识上有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总把矛头指向医院,指责医师如何如何,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另外,基层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亟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向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3基层哨点医院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远景展望

目前,国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已相对完善,这些监测系统与传统的监测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变以前的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疫情数据的漏报、错报[8]。同时监测结果能够快速利用网络进行比对,从而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而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起跑较晚,我国卫生部于2011年提出将在国内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级医疗机构的协作,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基层哨点医院的作用,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大重视力度,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然后,必须要扭转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其次,国家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医疗人才投身基层,同时要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基层老百姓对疾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尤其是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保健意识有待提高;最后,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为工作的开展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9,10]。

参考文献

[1]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2003-2007年中国1060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3):224-228.

[2]迟凤玲.国外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2005,2(3):11.

[3]周洁,梅树江,蒋立新,等.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20-123.

[4]刘韧.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及预警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8,3(6):930-932.

[5]王立贵,张霞,褚宸一,等.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现状与展望[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9-90.

[6]陈东周,魏建勋.泰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9):102-103.

[7]王艳梅,卢玲玲,黄琼,等.广东省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认知、态度及培训效果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59-162.

[8]胡菊妹,董旭,沈志昊,等.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0):1074-1075.

[9]江国虹,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1020-1021.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x海关、市场监督管理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印发xxxx年x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我县认真组织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现将xx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监测点设置

全县所有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共xx家监测单位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

二、监测内容

xx家监测单位对由食品引起的感染病例、中毒病例、异常病例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初步诊断等个案信息。县级以上医院要求每月报告病例数不少于xx例。

三、监测情况

(一)人员培训

县疾控中心于x月xx日接受自治区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业务培训,共参与培训x人次。x月xx日举办了xxxx年x县食源性疾病监测技术培训班,全县xx家监测单位的xx名公共卫生人员参加了培训。

(二)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

截止xx月x日全县累计网络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xxx例,其中x县人民医院报告xxx例、x国良医院报告xx例、县中医院报告xx例、金贵卫生院、洪广卫生院、常信卫生院各报告x例,其余单位无病例报告。

(三)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

截止xx月x日全县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x起,分别为x县x牛肉面馆食源性疾病暴发、x县x村xx社食源性疾病暴发、x交通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x起事件均及时进行调查处置。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个别医院领导不重视此项工作,大部分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未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学习监测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开展监测工作。

(二)各医疗机构要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医护人员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使其掌握食源性疾病的概念、监测要求、报告方法和内容。

(三)强化工作人员职责,严格落实项目工作经费使用,建立病例报告奖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篇4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 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 帆 高汉武

成 员:刘 东 王 莉 高茂强 高成鲛 冷火军 邓艳红 李 洁 马 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二)重点监测科室:综合内科、住院内科、肠道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综合内科、急诊科和肠道门诊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许多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呈现慢性或亚急性集体损害,疾病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病例在人群中的累积过程缓慢、分布散在,特别是对于未来新出现的食源性健康损害,由于无法预知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因而很难采用特定疾病报告的方式进行监测。针对这类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食源性健康损害,所以建立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机制。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 诊、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食源性疾病监测要求[小编推荐] 篇5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的报告。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一、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二、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医院指定专管人员负责医院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搜集、组织院内会诊和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向医院各科室了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儿科、神经内科、肾内科以及消化内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及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纸质报告卡。医疗机构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6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罗湖辖区内3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 社康中心) 中随机抽取的15家社康中心的27名全科医生。

1. 2调查方法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CDC) 的系统评价方法和张未寒等建立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1-5], 查看罗湖区15家社康中心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及报告资料, 评估数据报告及时性、漏报率、数据可靠性。2012年9月, 采用不记名方式, 由该15家社康中心的27名全科医生自行填写统一的 《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评价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系统简单性和可接受性等内容。访谈社康中心全科医生, 了解对系统使用的感受及建议。

1. 3统计方法应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 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

2结果

2. 1简单性监测系统报告卡整合在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工作站内, 设置好系统参数之后, 全科医生在接诊患者, 填写SOAP ( Subjective主观询问, objective客观检查, assessment评价, plan治疗计划) 日志时, 如果遇到符合条件的患者, 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 由医生选择是否填报, 并进入报告卡界面直接进行实时网络直报, 与目前国内传统的疾病报告模式相比, 操作简单, 效率大幅提高。并且, 报告卡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信息部分内容, 由SOAP直接导入报告卡, 无需报告人员填写, 节省了大量时间及精力。填报一张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 ~ 3 min ( 中位数) , 平均每位医生填报数据所需要时间不超过20 min。见表1。

医生对于系统简单性的评价是, 92.6%的被调查医生都认为系统容易使用, 96.3%的被调查医生认为报告卡内容容易理解, 100%的被调查医生都认为能够很快学会使用系统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见表2。

2.2灵活性全科医生可以自行修改编辑对于食源性疾病的关键词, 从而调整报告卡填出的判断标准, 如果监测病例定义调整后, 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 操作灵活。如需调整调查内容, 则可以通过系统工程师从系统后台进行修改, 并向全市全科医生传输统一的升级软件包, 使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报告内容进行统一调整, 其灵活度相对也较高。但该系统所收集的数据目前只能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查看, 未设置类似“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 也无数据接口, 无法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以及信息共享, 系统兼容性较差。

2. 3可接受性截止2012年8月, 罗湖区全区37家社康中心, 全部有上报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 报告单位覆盖率为100% 。96. 3% 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界面美观, 92. 6% 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时感到愉快, 被调查者对系统总体满意度达96. 3% 。见表3。

2. 4时效性因监测病例主要为散发腹泻病例, 通过分析8月份170份已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发现出现症状至就诊之间间隔时间平均为24 ~ 48 h, 就诊至社康医生填写报告的时间同样不超过24 h, 及时性为100% 。社康医生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之后, 报告卡将实时传送到深圳市综合卫生信息平台, 提供预警分析资料。深圳市CDC及各区CDC以月为周期对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5数据的可靠性按照病例定义中的第2条“急性胃肠炎”为查询标准, 查看15家社康中心的8月份全科门诊记录, 以及8月份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记录, 发现漏报率为71. 0% ( 416 /586) 。查看其中170张已上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对填写质量进行统计后发现, 该170份报告卡的5个信息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漏填情况, 其中以实验室检测结果漏填情况最为严重, 见表4。 该170张食源性疾病报告卡报告病例符合率为75. 3% ( 128 /170) , 重卡率为7. 1% ( 12 /170) 。

3讨论

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由于其设计合理, 简单性、灵活性、时效性均较高, 尤其是其将报告卡整合在全科医生工作站的方式, 大大降低了上报报告卡的工作量, 因此在全科医生中接受度较高, 调查中有医生将其评价为监测系统的成功典范。虽然该系统操作简单, 工作量小, 但是仍然存在71. 0% 的漏报率, 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 由于医生对于病例定义的掌握与方案要求有出入, 方案中要求凡符合腹泻病例定义或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的患者均需报告, 但是通过访谈得知, 在实际操作中, 医生往往多数会考虑患者是否有可疑食物进食史, 存在明显的可疑食物进食史的病例才会报告, 同时会将胃肠型感冒等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例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 医生对报告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访谈中发现, 约有50% 以上的医生对于报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有的医生甚至不能清楚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是什么。 社康中心内全科医生的薪酬均是平均奖或者按月固定发放工资, 其在公共卫生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与收入无关, 主要还在于医生对于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医生的责任感。因此, 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填报质量, 在以后工作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落实社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 首先从制度上保障工作的实施。 2完善考核方案, 对于完成较好的医生, 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责任心来完成这项工作。 3继续加强培训, 扩大培训覆盖面, 提高社康医生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调查中发现目前报告工作覆盖率达到了100% , 但是数据可靠性存在较大的问题, 包括医生对病例的定义掌握不足、报告信息项缺漏等。在病例定义中, 各医生对于急性胃肠炎的定义不一致, 可以考虑对急性胃肠炎的定义统一规范, 或者用相应的替代标准, 为负责报告的医生提供一个严格、明确的病例定义标准。报告信息项的完善关系着数据的质量, 尤其是可疑进食史的遗漏, 影响到监测系统早期预警、发现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等目标的实现[6-7]。对于报告信息项的缺漏, 医生反映部分患者难以准确回忆出近期可疑食物摄入史, 所以无法填写; 有的医生则反映是患者较多, 填写时间不够。由于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因此, 可以考虑对报告页面的填写方式加以改善, 例如增加未填写关键项目则无法上报保存; 对于无法主动回忆可疑进食史的病例, 采用选择式询问是否进食高风险食品, 是否有高危饮食行为的方式, 以提高该项目的填报率[8-10]。

虽然问卷调查显示, 全科医生认为病例定义容易掌握, 但是访谈中发现全科医生对于病例定义的掌握较模糊, 调查的27名医生中, 仅2名能够准确地说出病例定义, 其余的医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包括: 1绝大多数的医生都表示将患者是否具有可疑食物进食史作为病例判断标准之一; 2有的病例符合以腹泻为主诉,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 且大便性状有改变这一条, 但部分医生表示如果病例同时有呼吸道症状是否要填报。此外, 各医生对于病例定义中的第2条“急性胃肠炎”的判定标准不统一, 有的定义为“腹泻或呕吐, 伴腹痛、发热等症状”, 有的则定义为“腹痛、腹泻, 伴腹痛等其他症状, 同时参考是否发热或者是否有可疑食物进食史”。

本次评价工作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例如漏报率计算是以“急性胃肠炎”为搜索标准, 再加上报告病例作为总的应报告人数, 可能低于实际的应报告人数, 因此, 实际漏报率可能会高于目前得到的数据。另外, 由于急性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病程一般较短, 因此, 时效性评价应该精确到小时甚至是分钟, 但是报告卡显示报告时间只能精确到日, 未得到准确的时间段的信息。其次, 如果时间段能精确, 还将有利于潜伏期的计算。此外, 由于监测系统中CDC使用的统计分析和预警模块还在建设之中, CDC在前一阶段主要是为加强监测工作覆盖率, 而在分析以及预警方面的功能缺失, 因此, 本次调查对象没有包括区CDC。

参考文献

[1]CDC.Updated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J].MMWR, 2001, 50:1-35.

[2]张未寒.传染病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

[3]Robert R.Sensitivity and 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measurements 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s[J].Epidemiology, 2000, 11:720-727.

[4]赵自雄, 马家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方法应用现状与进展[J].疾病监测, 2007, 22 (11) :721-723.

[5]熊玮仪, 倪大新, 王子军.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策略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 (7) :781-785.

[6]Council to Improve Foodborne Outbreak Response (CIFOR) .Guidelines for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 response[S].Atlanta:Council of State and Territorial Epidemiologists, 2009.

[7]Derby MP.Poison Control Center Foodborne Illness Surveillance[D].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08.

[8]Jiuhan-Li J.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Evaluation of a Consumer Driven Complai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creening of Pathogens and Cluster Detection[D].Minneapolis: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10.

[9]Li J, Smith K, Kaehler D, et al.Evaluation of a statewide foodborne illness complaint surveillance system in Minnesota, 2000 through 2006[J].J Food Protect, 2010, 73:2059-2064.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7

一、目的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

(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西湖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办公室设在防保科 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负责医院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搜集、组织院内会诊和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向各科室了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西湖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试点医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2013年2月27日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浙江医院分院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相关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迹清楚,住址写到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有缺项、漏项。

二、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西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以除报告西湖区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及时联系相关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四、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五、相关人员人员应根据《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对有关食源性疾病疫情按要求时限上报。

六、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瞒报、缓报、谎报,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8

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

一、学校总务处杨仕、校医魏彬责成食堂负责人刘太鸿加强对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确保食堂食品卫生质量的同时,积极向学生宣传不要到校外随便乱吃东西,避免病从口入。

若发现就餐人员食物中毒时,要立即通知校医到场,向总务处汇报。由学校安全办公室向镇、区卫生疾病控制中心和区教育局汇报。

患者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联系。

二、立即将中毒病人送医院抢救治疗。校医、食堂负责人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并做好记录。

三、通知食堂立即停止供应。

四、学校保卫人员与食堂负责保护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五、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六、食堂、校医、学生处及学校相关部门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种类与来源2011—2013年分别对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店、副食店采集熟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速冻米面制品,动物性水产品、地方特色食品(冷面)、膨化食品、果蔬类食品、熟制米面制品8类食品。

1.2检测方法与项目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的要求,检测沙门菌等8种致病菌(表1)。阳性菌株通过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复核。

2结果

2.1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3年共检测8类食品560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58株,总检出率为10.36%。检出率最高的是婴幼儿配方食品,检测样品52份,检出菌株15株,检出率为28.85%;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其次为地方特色食品 (冷面),检测样品26份,检出菌株6株,检出率为23.08%;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株;再次为熟肉制品,检测样品70份,检出菌株13株,检出率为18.57%;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沙门菌1株;动物性水产品检测样品166份,检出菌株20株,检出率为12.05%;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7株,诺如病毒3株;熟制米面制品检测样品50份,检出菌株3株,检出率为6.00%;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蜡样芽胞杆菌1株,志贺菌1株。速冻米面制品检测样品105份,检出菌株1株,检出率为0.95%;检出沙门菌1株。膨化食品、果蔬类食品中未检出致病菌。

2.2不同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是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2.75%。其他致病菌的检出情况见表1。

2.3不同年度食源性致病菌2013年检出率最高,为13.68%(26/190)。 2011和2012年分别为7.22% (13/180)和10.00%(19/190),其差异有 统计学意 义 (χ2=11.2,P<0.05)。3年的平均检出率为10.36%(58/560)。

3讨论

2011—2013年度在8类食品中检出致病菌58株, 提示我市食品中存在致病菌的污染。污染菌以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主。 蜡样芽胞杆菌主要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检出,虽然一般认为该菌摄入量>106个细菌[1]才能引起食物中毒,但婴幼儿免疫功能低,摄入污染食品后易引起腹泻,因此,应加强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监管。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存在鱼虾类盒贝壳类等海产品中,人摄入此类食品易引起感染[2]。因此,人们在食用贝类、鱼虾等海产品时要烹饪熟透后食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存在于熟肉制品和地方性食品(冷面)中,熟肉类食品中该菌主要是屠宰和销售中引起的交叉污染[3];冷面是在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中引起的污染。有研究表明,该菌在冷藏温度环境下仍能生长, 且极易造成加工后的二次污染[4],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还应指导消费者在储藏、制作过程中避免该菌的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国内外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之一[5],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食品加工人员和销售人员带菌可造成食品的污染,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引起食物中毒[6]。本次调查沙门菌和志贺菌污染情况属于较低水平。沙门菌分布广泛,菌型繁多,对人类、动物有致病力,是我国和世界各地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菌型。志贺菌能引起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小儿,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全身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7]。阪崎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寄生的一种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易检出[8],主要危害是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虽然此次调查未检出该菌,但因为儿童食品安全的特殊性仍应引起重视。诺如病毒感染性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性食物引起集体暴发,在动物性水产品中共检出3株毒株,提示存在诺如病毒污染的的可能。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沈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提高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能力。方法 2011—2013年,对沈阳市采集的8类食品进行8种致病菌监测,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操作。结果 共采集560份样品,检出致病菌58株,总检出率为10.36%。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2.75%(13/1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0.24%(17/16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8.90%(13/146),沙门菌检出率为0.58%(2/342),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65%(9/339),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81%(3/166),志贺菌检出1株,未检出阪崎肠杆菌。检出率最高的是婴幼儿配方食品,检出率为28.85%(15/52);其次为地方特色食品(冷面),检出率为23.08%(6/26)。结论 沈阳市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存在食物中毒和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隐患,应加强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

死因监测工作培训制度 篇10

一、为提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方面的业务素质,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二、培训采取逐级培训的形式,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对乡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培训,乡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内部及辖区村级医疗单位进行培训。

三、对新从事死因监测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四、乡级医疗机构每年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每年举办的死因监测工作培训班,同时乡中心卫生院也要对村卫生室有针对性地业务知识培训。

五、乡卫生院以举办学习班或以会代训的方式,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对辖区从事监测的工作人员培训4次。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篇11

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院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等工作。

2、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 天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上交到县疾控中心.5、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一定要是已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档案管理制度

1、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死亡统计、信息分析的资料统一管理,不得擅自公布。

3、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培训工作制度

1、公共卫生科每半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证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与院内各科室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各科室负责人要定期了解本科室死亡病例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1、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各科室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食源性监测工作制度 篇12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食品污染,监测,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 而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 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食源性疾病[2]。 为了了解呼和浩特地区主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 2014 年随机抽取呼和浩特地区食品样品277 份进行检测, 确定高危食物及污染的致病菌, 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样品来源。 277 份样品均来源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所辖9 个旗县区的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学校周边小商店和网店。

(2) 样品的采集与运送。 样品均按照GB4789.1-2010 总则要求在无菌状态下采集, 在接近原有储藏温度的条件下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 并采取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3) 方法。 共检测8 项致病菌和3 项卫生指标菌, 检测方法均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工作手册。 检测数据应用Microsoft office 2010 和spss13.0 进行分析。

(4) 培养基及试剂。 所有标准菌株均购自北京兰伯瑞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试剂和耗材均在有效期内。

(5) 质量控制。 参与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 所有阳性菌株均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培养基和试剂在实验前均用标准菌株做验证试验, 阳性菌株均报送上级疾控部门复核, 结果一致。

2 结果

(1) 样品总的检出情况。 检测的食品样品共有12大类277 份, 检出阳性样品21 份, 阳性样品检出率为7.58%;涉及的8 项致病菌共出具719 个检测数据, 检出阳性菌株22 株, 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06%。

(2) 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 共有7大类食品检出阳性样品, 样本阳性率最高的食品类别为调理肉制品和生食肉类, 高达50%, 其余检出阳性样品的食品类别为婴幼儿配方食品、 冷冻肉糜制品、巴氏杀菌乳、学生午餐和冷冻鱼糜制品。 详见表1。

(3) 各类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2014 年共开展了8种致病菌的监测, 有阳性检出的致病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出率分别为7.19% 、6.67% 、6.45% 及1.89%。 详见表2。

(4) 不同产地样品监测结果的比较。 277 份监测样品中内蒙古自治区生产的样品201 份, 阳性样品检出率为4.98%;自治区以外的食品样品76 份, 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4.47%。经卡方检验, 自治区所产样品与区外所产样品的阳性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 详见表3。

3 讨论

在监测的12 类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食品类别为调理肉制品和生食肉类, 达到了50%, 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这两类食品中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占所检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83.33%。 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 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因此应加强调理肉制品和生食肉类的监督, 尤其是这两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 加大对生产加工等污染环节的检查, 提高此类食品的卫生质量。 此外, 还需提醒食用者注意烹调的温度和时间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以减少此类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

本次监测中阪崎肠杆菌的检出率达到了6.67%。阪崎肠杆菌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条件致病菌, 它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 病死率高达50%以上, 多起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事件基本证实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主要的感染源[5]。 因此阪崎肠杆菌污染的婴幼儿食品存在较大的隐患。 此外, 还在2 份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同时检出蜡样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能产生大量肠毒素从而引起食物中毒。 因此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检出阪崎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具有重要意义, 提醒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该类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监测, 及时发现隐患, 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

自治区外所产样品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自治区内所产样品, 这可能与未检出阳性样品的食品类别基本为自治区内所产有关。 未检出阳性样品的食品共有7类, 分别为学生早餐、熟制动物性水产品、外卖配送午餐、自制饮料、食用冰、直饮水和经饮水机冷水出口的桶装饮用水, 其中6 类均为自治区内所产, 说明呼和浩特市流通领域中这7 类食品卫生状况较好, 市民可以放心食用。

参考文献

[2]吕秋艳, 王志越, 宋景红, 等.北京市门头沟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 2012, 19 (11) :1667.

[3]张钧.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综述[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 (6) :408.

[4]周娟, 贾恩礼, 孔宪波, 等.对201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中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30 (4) :340.

上一篇:分段函数教案下一篇:投资人身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