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复习题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文复习题(精选8篇)

古诗文复习题 篇1

《饮酒(其五)》(陶渊明)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7、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春望》(杜甫)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8.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十六)《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3、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5、“。”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7、“。”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十七)赤壁(杜牧)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6、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

7、《赤壁》中表现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抒发奇想,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的两句诗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

3、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李清照在《渔家傲》中,“”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6、词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浣溪沙(晏殊)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4.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5.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6.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7.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

8.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相见欢(朱敦儒)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二十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古诗文复习题 篇2

1.将相同或相近内容的哲理诗词放在一起, 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唤起联想。

古代诗词中关于时光流逝, 岁月无情, 劝勉人们珍惜光阴的诗句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陶渊明《杂诗》中“盛世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唐代杜秋娘《金镂衣》中“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南宋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表达哲理寓意相同。与其不同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通过这种归类法, 学生在一提到某一具体内容时, 脑海里就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个同一主题的哲理性诗词, 这些诗句不但能熟读成诵, 而且会信手拈来, 并巧妙加以运用。

2.所有哲理性作品均是作者有感而发, 或借景生情, 或说事议理。这些哲理名言来得自然贴切, 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到诗词的深刻内涵。

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饮一杯清酒, 品一曲新词, 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 去年的天气。眼前太阳又将西沉, 夕阳啊, 你几时能回照天际?花儿谢了, 忍见它伴随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 新朋还是旧友, 过眼迷离, 唯有自己在小园花间小路上寂寞徘徊。在人生旅途中, 多少悲欢离合不也同花开花落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吗?“无可奈何”道出了春去春来、四季更替是物候常规, 非人力所能改变, 暗喻了人事无常。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作者在中秋望月引发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怀念, 但又从一般离情别绪抒发升华为人生哲理的探求。“悲欢离合”重点在“悲”“离”, “阴晴圆缺”重点在“晴”“圆”。这种人生遭际和自然现象的矛盾乃是人们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 故云“此事古难全”。同样是写客观世界无法抗拒的感慨, 但由于二位心境不同, 所以他们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晏殊以一个“独”字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苏轼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明快的词句传达出性情之达观, 胸怀之旷达。这两首词都是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景中寓情, 赋中有比, 情理交融, 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是写他探索前行时的感受, 这两句是写景名句更是蕴含人生哲理的警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 或者形容绝路逢生的情景。

3.虽为同一哲理内容但细细比较仍能体会到作者写作背景、所处环境和为人志趣的差别。

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也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北宋大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三句诗乍一看都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但认真比较却又有差异。王之涣和王安石经历了“登”的过程, 杜甫说到底只是“望岳”。王之涣的诗句表现出盛唐时期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高瞻远瞩的胸襟和永无止境的探求愿望。杜甫则以泰山的巍然高耸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那就是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困难和凶险的豪情。不同的是王安石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 也没有描绘山中美景, 而是一开始就置身于千寻塔的最高层, 抒发当时的心中感受。“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不为”二字道出了作者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似乎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隐意相近, 可以理解为当局者迷, 也可以理解为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4.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哲理诗句, 要引导学生探求原诗句的引申义, 即开掘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总结和理解这些古诗词, 拓宽哲理名句的外延。

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不但要让学生养成熟读成诵、朗朗上口的习惯, 进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哲理古诗词的深入探求。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引和有效导入, 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力,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论语》中子贡问孔子如何培养“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哲理似乎很浅显, 工匠要干好事, 首先要先使工具好用。如果教学到此为止, 学生的收获会十分有限, 师生通过互动, 教师引出相关寓意, 学生打开想象空间, 就会让人联想到:这句诗也能引申为, 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 必须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军人要打胜仗, 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人们要想事业成功, 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魄力等等。这些引申义就拓展了原来诗句的外延。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作为该诗精华, 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 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 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由此我们还能联想到对于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 只要勇于面对, 积极改正, 就能获得新生。

古诗专题复习 篇3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結: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送别 思乡

古诗文复习题 篇4

直接记忆类默写

一、《诗经•卫风•氓》默写

1、_____________,抱布贸丝。_____________,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尔卜尔筮,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_____________。士之耽兮,_____________。女之耽兮,_____________。

4、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5、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_____________。

古诗文复习题 篇5

2017年最新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B.窥谷忘反(同“返″,..返回)C.略无阙处(通“缺”,空缺、中断)D.至于夏水襄陵(上)..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真,实在)B.林寒涧肃(寂静)..C.属引凄异(属于)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C.清荣峻茂(山高)D.沿溯阻绝(顺流而下)..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

B.良多趣味(确实).D.哀转久绝(消失).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绝对)B.或王命急(有时)..C.不以疾也(快)D.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全,都)..8.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9.对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学优教育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10.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1.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①沿溯阻绝 绝:A.断绝 B.极、最 C.缺乏 D.穿过 .()

②有时朝发白帝 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

③水落而石出者 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B.晴初霜旦(秋天早上结的霜).. C.林寒涧肃(严肃)D.或王命急宣(或者)..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A.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

14.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5.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春冬之时(的)

吾欲之南海(往,到)..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

C.其间千二百里(其中)

其真无马邪(这里)..

D.故渔歌曰(所以)

桓侯故使人间之(特意)..16.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学优教育

17.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不以疾也(快)..

C.从流飘荡(顺、随)

D.负势竞上(势力)..二.翻译下列语句。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原句回答。

1、写出山的高峻、陡峭的句子:。

2、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水的狭窄的句子: 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

3、表现了春冬三峡山水的美丽的句子:

4、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5、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四、回答问题。

1、第四段写秋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2、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可以想到李白的哪首诗中的哪两句? 答:

3、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答:

4、第三段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第一段总写三峡特点:

6、文中写出了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的情景,3

学优教育

你能默写这首诗吗?(三峡的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业源远流长,请写出关于三峡的两句诗。)

答: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是。(提示:从视觉角度)

8、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幅对联。

答:

10、给本文分为两层,概括各层大意及中心思想。

答:

11、文章2、3、4段分别写了三峡夏、春、冬、秋四季怎样的景色?

答:

12、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意?

答: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一、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学优教育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

1、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13.《答谢中书书》文中“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学优教育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三峡》与《答谢谢中书》对比阅读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7.解释加点的词。(4分)①猛浪若奔 奔:

②负势竟上 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

④沉鳞竞跃 鳞:

互相轩邈 ⑵晓雾将歇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不绝。.. B、实是欲界之仙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 ..D、康乐以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

“ ”、【乙】文“ ”,然后再具体描绘之。(2分)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学优教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学优教育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缥碧()

轩邈()

泠泠()...嘤嘤()

鸢飞戾天()

横柯()...

2、解释下列加点词。

一百许里()急湍甚箭()水皆漂碧()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疏条交映().....

3、按原文填空。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学优教育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探究。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的什么特征?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文中直接描给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的句了是什么?它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描写江水的哪些句子?

三、课内练习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横柯上蔽()

窥欲忘反()..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优教育

3、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五首》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要点

1.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所以首联在全诗的作用就是借景抒情,总摄了下面的六句

2.首联奠定全诗凄凉、萧瑟的氛围,“徒依”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使之情景交融。

3.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总摄下文

4.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练习

1.王绩的《野望》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学优教育

2.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

3.王绩《野望》中表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的是:

4.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崔颢在《黄鹤楼》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4、鉴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 ”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

7、崔颢《黄鹤楼》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优教育

1.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2、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回答问题

(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学优教育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2)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贾亭的西面,至 终,绕湖而行,观赏景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4)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季节)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5)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 等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学优教育

(7)作者游览的行踪是 → → →,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8)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6.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10.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3.理解性默写。

(1)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2)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3)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4)直接抒情的诗句是:。14.选择题。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

学优教育

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黄莺、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学优教育

参考答案 《三峡》

一、选择题

1.A.(飞奔的马)2.C.(连续)3.B.(即使)4.D 5.A(“隐”是“遮蔽”的意思)6.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7.A.(断)

8、B 9.C10.B 11.①A②D③B 12B 13.D 14.A 15.C.16A.17.D 二.翻译下列语句。译文:

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3.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5.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原句回答。

1、写出山的高峻、陡峭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水的狭窄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3、表现了春冬三峡山水的美丽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4、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文中用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回答问题。

1、第四段写秋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2、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可以想到李白的哪首诗中的哪两句? 答:《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答:夏:险 春:秀 秋:凄

4、第三段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学优教育

5、文章第一段总写三峡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文中写出了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的情景,你能默写这首诗吗?(三峡的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业源远流长,请写出关于三峡的两句诗。)

答: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是仰视。(提示:从视觉角度)

8、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雄伟秀丽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幅对联。

答:素湍绿潭三峡水,林寒涧肃秋日山。

10、给本文分为两层,概括各层大意及中心思想。

答:①写三峡两岸的山的特点②按夏、冬、春、秋的顺序,写三峡的水势。

主题: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11、文章2、3、4段分别写了三峡夏、春、冬、秋四季怎样的景色?

答:①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②写三峡春冬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奇丽景色

③写三峡秋季晴初霜旦的凄清景色。

12、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意?

答: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两岸带来的四季不同的景色作了铺垫。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学优教育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 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3.《答谢中书书》文中“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三峡》与《答谢谢中书对比阅读》 1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

学优教育

四时:四季。(1分)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 ②向上 ③停止 ④鱼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消散。

2、C 8.【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

《记承天寺夜游》 7.A 8.D 9.C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对比阅读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与朱元思书》 答案:

一、略

二、1、消息:山高树多景美

2、总分的顺序写景先写江水之美,再写异水,最后写近岸群山之美。

3、如:听觉:泉水激石┅┅嘤嘤成韵。

学优教育

视觉: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给人以和谐之美,同时也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1、树枝 同返,返回。

2、略

3、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竟、轩、邈;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4、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四、1、漫上,急流的水,山峰 寂静

2、略

3、C

4、B 《野望》

1.王绩的《野望》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

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3.王绩《野望》中表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的是:

王绩《野望》中表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的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5.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学优教育

《黄鹤楼》

1、崔颢在《黄鹤楼》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雾迷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5、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崔颢《黄鹤楼》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1、B 2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3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回答问题

1、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渡荆门送别》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学优教育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钱塘湖春行》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诗中他最迷恋“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景致。(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的西面,至白沙堤终,绕湖而行,观赏景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4)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5)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初、早、新、渐、浅等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7)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8)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最爱(爱)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答: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答:“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6.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答:第二联主要是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第

学优教育

二联从动物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植物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

10.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13.理解性默写。

(1)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4)直接抒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4.选择题。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解析:“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错,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是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三字,可以想见诗人流连忘返的身影,表现了诗人对“白沙堤”的痴迷。(通过写诗人的感受,从侧面写出了白沙堤的美)。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黄莺、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

学优教育

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 篇6

《童趣》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七年级上册: 山市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七年级上册:

4、《世说新语》两则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七年级上册:

5、智子疑邻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6、塞翁失马

二、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5.《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十则》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4《<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15《<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16《<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任不习乎?”,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

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

2、《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中表现诗人行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白杨阴里沙堤。”

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职高考古诗词复习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复习,语言习惯,思想内容,常见意象,暗示信息

近年来, 中职3+证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由原来的2道题6分增加到3道题9分, 它在整个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现在时间间隔较长, 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 导致大部分同学普遍认为高考诗歌鉴赏题很难, 答题时无从下手, 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连续十年从事高职高考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对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讨, 初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 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 读懂诗句表达的意思。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 跳跃性强, 想像空间大, 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古代文言文一样, 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用, 倒装语序的特点, 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如《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悦”, 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欢悦”的意思;“空人心”, “空”, 消除的意思, 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消除”。如果学生不懂词类活用的知识, 对本句诗的理解将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会出错。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 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 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 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 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 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二、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 (题材) 和思想内容。古代诗歌内容广泛, 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类别, 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 从不同的鉴赏角度入手进行鉴赏。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山水田园诗, 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 抒发喜爱之情, 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 寄寓闲适情调, 表现朴素的人情美,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咏物诗, 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 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 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如虞世南的《蝉》。怀古诗, 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 (或古人) 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 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 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 多借古讽今。如杜牧的《赤壁》。边塞诗, 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 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 (或思乡, 或责怨) 的。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 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如王昌龄的《出塞》。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送别诗, 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 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 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送元二使安西》, 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重视意象的捕捉。众所周知,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古诗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 (代表) 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因此, 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 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诗歌的意境, 感知诗人的情感。不管怎么设题, 最终都要回归到“景 (物) ”与“情”上来, 即用什么“景 (物) ”抒什么“情”, “景 (物) ”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所以抓住意象, 展开联想和想象, 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诗歌的阅读鉴赏, 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所以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才能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试题中相关信息的暗示功能的能力。解答试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分析;但是, 巧用题目、序文、注释、问题选项等所提供的暗示信息, 可以帮助我们全面领会作品内容, 准确而快捷地找到答案。

充分利用标题。看人先看头, 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 富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标题有关, 研读诗题, 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6年中职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第一题是: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 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是自由自在的状态。我们知道,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 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 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 从而错失机会, 丢掉本应得到的分数。虽然本题并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 但考生如果结合诗题“淮村兵后”的“兵后”, 就不难理解“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不是A项说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而是“独自”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释。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 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 一旦有了, 就比较重要, 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2004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王安石的《北山》。试卷中的注释 (1) 北山:即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此诗是作者退休后闲居北山所作。而试卷中第二道题的选项中A、C、D、都是说描写闲适的生活, 结合注释, 利用排除法, 不恰当的一项肯定是B了。

充分利用试题的暗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 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 认真阅读试题, 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 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的失误, 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如2011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裘万顷的《雨后》。其第三道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如果稍微注意, 可以发现, 其实命题者在第一道题中已作暗示。第一道题的A、开篇点题。“事”为后文写农事张本, “妍”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C、“机机杼蛩声里, 犁锄鹭影边”, 对仗工整, 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作的图景;D、“吾生一何幸, 田里又丰年”, 直抒胸臆,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综合这三个选项的意思, 结合原诗, 可以得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以及赶上连年丰收的庆幸与喜悦之情。

中国古代诗词瑰丽壮美, 熠熠生辉, 魅力无穷, 但我们的学生所拥有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灵活运用以上的方法、技巧, 平时多加训练, 仔细审题, 形成语感和敏锐的辨析能力,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得分的。

参考文献

[1].孙育华主编,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古诗鉴赏总复习整体备课例说 篇8

一.首先备课标与中考指南,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市《中考指南》关于古诗欣赏的要求是“能欣赏古代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手法”;关于古诗欣赏的取材范围是“教材所涉及的相关诗歌篇目和《课程标准》附录一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中的有关诗歌内容”。

笔者认为,任何无视“课标”与“中考指南”的行为,任何拔高或不及目标的教学行为,都是违背教学原则、不负责任的;那些抓不住复习范围、抓不住复习重点的教学也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昏昏然地胡乱作为。

二.备近几年中考题,探究中考题类型,研析解题技巧

大致说来,“课标”与“中考指南”是考题的统帅和思想灵魂,中考考题则是“课标”与“中考指南”的具体体现和实施。因此我就把学习“课标”与“中考指南”之后的教学环节定为“近年中考考题回顾”。回顾的内容大致是近三年或五年的,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回顾考题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探究中考题类型,寻找考题规律;二是发现并掌握解题技巧。由于回顾的内容较多,展示的手段可以用多媒体或书面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1.老师提出教学要求——探究中考题类型,并出示多媒体课件:

A.我市2008诗歌鉴赏题(5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B.我市2007诗歌鉴赏(4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A例,学生探究的考题类型为“哲理题和思想感情题”;通过B例,学生探究的考题类型为“描述画面题和思想感情题”……这样,师生就可以一起总结出我市中考考题规律——最常考的题型主要有四类,即景象(画面)描述题、赏思想感情题、赏技法题(包括句子修辞法和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探究诗句的哲理题。如此探究下来,学生对考什么、怎么考就心如明镜,下一步重点该干什么也就明明白白、深信无疑了。

2.老师提出教学要求——研析重点题型的答题技巧,并出示多媒体课件:

A.我市2008诗歌鉴赏题(5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B.我市2007诗歌鉴赏(4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意思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意思对即可)

……

探究过程解说: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结合参考答案探究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如A例中,第一问对“哲理题”的回答要“略阐述诗句内容再写其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第二问中因“尾联”是全诗情感的集中抒发,所以尾联所表达的感情也就是全诗的思想感情。通过B例第一问答案可以看到,“从楼上望去”是联想的情景,它使得画面更有生活情致,而原诗句并无此字眼;“好像”“似乎”则使画面充满着想象。由此可见,描述画面题首先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要将意象内容组合连缀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有时还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寂寞悲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如此,我们也可以找到“赏思想感情题”的一些解题要领:若是体会具体句子,要求略述诗句内容再写情感;若是体会全诗,可以通过审视标题、诗眼、抒情语等关键点来把握,也可以据内容确定感情基调,如山水田园诗表现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别离诗表现离愁,行旅诗表现寂寞思乡,边塞诗表现爱国戍边,等等。技法题的赏析也主要有两个层面,如果欣赏名句,一般要点明比喻、拟人等修辞法及其效果;如果欣赏表现手法,既可说修辞法,也可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并说明其好处。

三.备好复习重点,分类系统训练,强化答题技巧

我们都知道,凡能力都必须通过“历练”取得。但练什么、怎么练又往往教无定法。我想,就本时段本课时而言,学生对课内诗歌的诵读与理解已没有太大障碍,他们急需得到提高的则是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属于技术操作,谁强谁就能决胜中考。因此,我的上课主线就是习题训练。为了使复习范围最大化、训练重点具体化,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以口头作答为主,而在课后仍要完成文字解答。为了强化答题技巧,我采用分类系统训练法,就是按照中考最常考的题型分类列出复习范围内的所有重点习题让学生训练。习题设计如:

A.景象(画面)描述类

⑴读《黄鹤楼》,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景致。

⑵读《归园田居》,请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景致。

⑶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写景画面。

⑷读《使至塞上》,请描述并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⑸读《过零丁洋》,请描述并欣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探究诗句哲理类

⑴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人们的哲理。

⑵读《望岳》,思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

⑶读《论诗》,思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表达了什么哲理。

⑷读《浣溪沙·一曲新词》,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⑸读《游山西村》,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⑹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哲理。

⑺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哲理。

⑻读《己亥杂诗》,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包含的哲理。

⑼读《行路难》,思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⑽读《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包含的哲理。

……

四.设计分类训练的习题讲义,让学生作系统而充分的训练

这个环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仍要着眼于重点、着意于典型。要求学生独立答题,做完后收改、评讲。习题形式如上文所示。

五.设计综合训练的习题讲义,让学生进入实战状态

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暗合中考模式,一定要有自己设计的新题,一定要有中考预测题。学生独立做完后收改、评讲。新题设计如: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⑴“闹”字生动地表现了桃李的什么形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⑵“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给了你什么启示?

上一篇:捡到钱包的表扬信下一篇:小学有关科学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