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诗句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的诗句

三国的诗句 篇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檀溪诗》 苏轼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赞刘备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叹何进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 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赤兔马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 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叹丁管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少帝刘辩作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作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

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

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赞伍孚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赞关羽斩华雄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赞貂蝉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 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 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 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 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貂蝉歌

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 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连环计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叹董卓

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 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王允杀蔡邕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赞王允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

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张闿杀曹嵩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 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李傕郭汜劫天子

光武中兴兴汉世,上下相承十二帝。 桓灵无道宗社堕,阉臣擅权为叔季。 无谋何进作三公,欲除社鼠招奸雄。 豺獭虽驱虎狼入,西州逆竖生淫凶。 王允赤心托红粉,致令董吕成矛盾。 渠魁殄灭天下宁,谁知李郭心怀愤。 神州荆棘争奈何,六宫饥馑愁干戈。 人心既离天命去,英雄割据分山河。 后王规此存兢业,莫把金瓯等闲缺。 生灵糜烂肝脑涂,剩水残山多怨血。 我观遗史不胜悲,今古茫茫叹黍离。 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维。

帝回洛阳

血流芒砀白蛇亡,赤帜纵横游四方。 秦鹿逐翻兴社稷,楚雅推倒立封疆。 天子懦弱奸邪起,气色凋零盗贼狂。 看到两京遭难处,铁人无泪也怬惶!

吕奉先辕门射戟

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 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 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曹操割发代首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 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叹陈宫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叹吕布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论玄德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 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煮酒论英雄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叹玄德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 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叹袁术

汉末刀兵起四方,无端袁术太猖狂, 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 强暴枉夸传国玺,骄奢妄说应天祥。 渴思蜜水无由得,独卧空床呕血亡。

叹祢衡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赞吉平

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平: 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 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 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

叹董承

密诏传衣带,天言出禁门。 当年曾救驾,此日更承恩。 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 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

叹王子服等四人

书名尺素矢忠谋,慷慨思将君父酬。 赤胆可怜捐百口,丹心自是足千秋。

叹董妃

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 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吹折牙旗报吉凶

吁嗟帝胄势孤穷,全仗分兵劫寨功。 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

叹曹操

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赞关羽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古城相会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赞许家三客

孙郎智勇冠江湄,射猎山中受困危。 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

赞孙策

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叹袁绍

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叹袁绍

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

赞沮授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 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 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田丰之死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袁绍之死

三国的诗句 篇2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

一、《三国演义》上的曹操形象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编写的,流传甚广。正因为是演义,所以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说“七分实三分虚”, 三国演义为了对人物形象进行强烈的刻画,罗贯中吸收了许多地方野史,民间传说传闻逸事。何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九八年版《三国演义》前言暨校注说明中说到“取材于历史, 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是《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一个特点。小说取材的来源包含两方面:一类是历史书,像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等;一类是民间和文人关于三国故事的创作。”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空城计是诸葛亮摆下的,但是,《三国志》上记载,空城计实际上却是曹操摆的。易中天在著作《品三国》中也认为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是由曹操摆下的。

再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写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单骑逃出洛阳,在成皋,与陈宫投奔在曹操父亲友人吕伯奢家中,夜里 “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 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 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当看见是吕家人为其杀猪款待的时候,发现误杀时为时已晚,曹操与陈宫赶紧逃跑,在半路上,看见骑着毛驴回家的吕伯奢,曹操就一刀杀了吕伯奢。而后曹操的原话在《三国志》记载的是 “既而凄惨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遂行”。而在《三国演义》结果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说明了在文学创作中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从这里就看出来,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是真的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来说,首先与作者罗贯中有紧密的联系。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级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样就说明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作家本身的社会经历,同时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样,我们就先了解一下罗贯中。罗贯中经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亲眼目睹了现实社会的政治动荡、官僚生活的腐朽、下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内心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对下层劳苦大众的深深的同情。当时在思想文化上,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程朱理学达到顶峰,对于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等社会伦理规范不断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更加推崇和信仰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正统思想。这也会使作者的思想上有所影响。这时候,经过在长时间的民间文学、 话本及戏曲创作中对曹操的丑化不断加深,奸雄形象的曹操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形象更加根深蒂固,这样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的罗贯中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通过民间野史,传说轶闻再一次的进行丑化,以“尊汉抑曹”的主旨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曹操的 “奸诈”刻画得淋漓尽致,将曹操刻画成《三国演义》中三绝中的“奸绝”。刺杀董卓即将要败露时该做献刀镇定自若,巧妙应对。 为了自身安全曹操对侍人说自己会在梦中杀人,为了让人相信,曹操就真的假装做梦杀死了一个侍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将曹操是汉家之贼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就这样,《三国演义》吸收了民间野史将曹操的奸诈,心狠手辣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罗贯中也没有对曹操进行全盘的否定,而对曹操的高瞻远瞩、 知人善用、文武双全进行生动的刻画,也进行了歌颂,照应了《三国志》中“治世之能臣”中的“能”字,没有将曹操写的一无是处。对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无过于泄愤一时, 取快四载”。鉴于作品,作者不能简单的叙述历史,而是要在文章中添加自己的主观思想,有意识的对史实进行加工, 这才是文学创作。

其次,曹操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同样都是割据一方的霸主,乱世的枭雄,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落得和曹操一样的下场呢?在我看来就是刘备虚伪,摔阿斗就是在收买人心,最重要的是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样就在儒家正统思想的指导下就确立了他的地位。而曹操更多的就是性格直率,他从来就没有去刻意的避讳什么。曹操在初登仕途的时候,锋芒毕露,棒杀犯禁,威震洛阳,除残去秽,名噪济南, 这样,曹操就必然得罪了许多人达官贵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这样就会对他进行诽谤。对于别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他也没有生气,曹操认为起码承认他是有雄才大略的。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当时以及日后的广大读者们所接受,甚至广为推崇的“奸雄”曹操。 在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形象是历史的真实与罗贯中作者个人意志" 尊刘抑曹" 的创作相结合,因为其中参与了罗贯中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个人情感化设定及具有思想性的情感赋予,其形象更加鲜活,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二、史书上的曹操形象

首先,《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从望梅止渴的故事中也看出来曹操的智慧超群。曹操的真实形象在《三国志》中得以找寻答案,《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作者经过对史实认真的考订、慎重的取材,对于野史轶闻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历史事实出发,所述的历史事件多是其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相对于其他史书来说更贴近历史事实。而裴松之对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地查找史料进行引注,这样书中的历史人物就更加的有血有肉,对曹操的人物就会有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进行里高度的评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裴松之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政教大行, 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视,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 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姦宄遁逃,鼠入他郡。”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治世之能臣”而在《三国志》中也记载了一个重用贤臣的曹操形象,在于袁绍作战中闻许攸前来辅佐他,曹操“跣出迎之”,通过这件事情也刻画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接触的政治家的形象。

而对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上,许多文人都对曹操的人物形象做了辩解。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道:“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主席也对曹操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就进行了辩解。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在1958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做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959年形成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

的确,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 的确,曹操真的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三国时代中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人民希望归于全国统一,这时候,面对东汉末年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下,时势造英雄,这时候,曹操逐鹿中原,芟夷群雄,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征袁术,伐陶谦, 战吕布,大战官渡,消灭禁敌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平定四州、雄霸北方,北征乌桓、袁氏联军,破荆州,下江陵, 赤壁鏖战。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曹操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司马氏兼并天下都奠定了基础。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三国志》中所记载,曹操为整个北方的统一、经济恢复等立下很多功劳。迁都许昌后,曹操推广各种农业工程,大兴水利,推广稻种, 使中原地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由此看来,《三国志》中所记载的真实的曹操是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不拘礼法、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

三、结语

三国的诗句 篇3

宦官势力与士人集团的斗争,从政体内部消耗了汉廷,而黄巾军的大起义,则成了从外部让这个王朝速朽衰老的催化剂。黄巾军头裹黄巾,扬出黄旗,高扬着手中的一部《太平经》给这个孱弱的朝廷写好了墓志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象征着黄天,要取代汉廷这苍天。

王朝末世,有内患也必有外忧。从桓帝到灵帝,边地强族趁着汉帝国的衰落,扬鞭跃马,向内地逼来。汉廷通过武力,看似赢得两羌战争,然而却产生了致命的后果:一是羌人率先而起的暴动,引导内地农民武装反抗政府,动摇了统治基础;二是连续的巨大军费开支,使财政为之一空,朝廷元气大伤;三是为对付羌人的进犯,地方豪强组建自己的武装,由此潜伏了地方割据的萌芽。战争这把双刃剑,在击倒羌人的同时,也击倒了汉廷。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以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袁术为代表的新生代士人纷纷崛起。曹操在20岁上下时,就敢于暗杀位居十常侍之首的张让,虽未成功,却博得了名声,被许子将品评说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后来竟成了曹操的处世坐标,也成了后人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当时的大名士李膺之子李瓒,在临终前,也对儿孙们说:“世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若非黄巾大起义席卷天下,曹操还不知要沉默多久。黄巾军的遍地开花使朝廷陷入空前危机。

而此时涿县的刘氏宗亲、始祖原是前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之子的刘备,一个正宗的皇室后裔,在跟随名士马融的弟子卢植学经后,也获得了士人身份,并在当地组建武装时,结识了后来陪他一道打天下的关羽、张飞。没有黄巾军的造反,刘备也至多是个乡团首领。在讨伐黄巾的战争中,刘、关、张九死一生,打出了一些名声。

南方另一个叫孙坚的人,也趁着乱世的风云,凭着一身本事,成为一方豪强,从南方打到北方,再从北方打回南方。一个来回,在江淮吴越大地渐渐崛起,成就日后金陵的王气。

真是乱世造英雄,时势造英雄。黄巾军没有自己把皇帝拉下马,却把日后做皇帝的几个士人一个一个地推上了马。

钱穆先生曾说:“黄巾乱后,继之以魏、蜀、吴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皆士也。一时君臣荀彧、诸葛亮、鲁肃莫非士。只不过,曹操、刘备、孙权等,都是拿起武装的新生代士人。”

同时,黄巾军起义也成全了终结外戚命运的何进。灵帝为有效地对付黄巾军,特颁一道诏旨,拜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负责拱卫京师。灵帝又用以内制外的手段,任命宦官蹇硕为元帅节制大将军,再用八校尉分割军权,以平衡军界力量。其实,灵帝在玩火,埋下了让外戚、士人联盟与宦官集团,各自希冀攫取军权而控制政权的莫大后患。

作者以不足30万字的篇幅,把上述种种历史迹象铺陈在我们眼前,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为我们剖析事物的本质,揭示王权的真相,为一个经过长达四百年风雨冲刷的刘氏汉朝的终结,为一个天崩地坼的大三国时代的到来,埋下了深层的伏笔,奏响了鼓声点点的序曲。

全书采用大散文笔法进行撰写,思想深刻,客观真实,文笔优美,值得向大家推荐。

三国的诗句 篇4

1.吉礼

魏文帝南巡在颍阴,有司为坛於繁阳故城。庚午,登坛受軷,降坛视燎成礼,未有祖配。明帝即位,於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祭,以武帝配天,文皇帝配上帝。(以二汉郊制存焉。)至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圆丘。诏曰:“曹氏代系,出自有虞氏。令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刘邵云:”宜曰皇天帝。“)以太祖武帝配。祀称嗣皇帝。”十二月壬子日冬至,始祀皇天帝於圆丘,以始祖帝舜配。(高堂崇表云:“按古典可以武皇配天。”鱼豢议曰:“昔后稷以功配天。汉出自尧,不以尧配天,明不绍也。且舜已越数代,武皇肇创洪业,宜以配天。”)自正始以后,终魏代不复郊祀。(孙权初称尊号於武昌,祭南郊告天,用玄牡。后自以居非土中,不修设。

末年南郊,追上父坚尊号为吴始祖以配天。后王嗣位,终吴代不郊祀。刘备章武元年,即位,设坛於成都武担山南,用玄牡。二年十月,诏丞相诸葛亮营南郊於成都。(杜佑《通典》四十二卷)

2.百亩之礼。

3.嘉礼

魏氏天子冠一加。(其说曰:“古之士礼,服必三加弥尊,所以喻其志。至於天子诸侯加数无文者,将以践阼临人,尊极德成,不复与士以加喻勉为义。”礼冠於庙,自魏不复在庙矣。)(杜佑《通典》五十六天子加元服)

魏氏冠太子,再加。皇子、王公嗣子,乃三。(孙毓以为一加再加,皆非礼也。)冠诸王,因汉遣使行事。(杜佑《通典》五十六卷皇太子冠)

魏因汉故事。明帝好妇人之饰,冕旒改用珊瑚珠。(杜佑《通典》五十七卷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

魏制,天子册后,以皮马庭实加谷珪。齐王正始四年,立后甄氏,其仪不存。(杜佑《通典》五十八卷天子纳后)

魏制,诸侯娶妃以皮马为庭实,加以大璋。王娶妃、公主嫁之礼,用绢百九十匹。(杜佑《通典》五十八卷公侯大夫士婚礼)

4.军礼

三国传:大话《三国传 篇5

三国传:大话《三国传

是夜,暖风袭人,我背着手,独自一人踱步在房间里头,看着这本《三国传》。窗外飘来丝丝夜风,我眼前一亮,仿佛坠入了云雾之中,一道道金光如漩涡般将我卷进了另一个世界。

“喂!喂!二弟,快起来呀!你怎么了?”我的耳旁突然传来了一个陌生的声音,我睁开双眼,在我眼前的是一位年纪在40多岁的`人,双眼炯炯有神,目光中带着一丝善意,面目俊秀,看样子绝不是一个坏蛋,反倒觉得是一位英雄,我心里想着,嘴上也不觉地回答道:“这位英雄,不知有何事?”“怎么了,二弟?你不认识我了?我是玄德呀!”“咦?玄德?莫不是……难道你是刘备?”我睁大了眼睛,有点不敢置信。他点点头,“那我是谁?”“怎么你忘了?你就是关羽,关云长呀!”“什么!”我大惊急忙起身,果然,这时的我已身高九丈,披了一身绿衣铁甲,再往河里一照,我更加不敢相信了,河水中呈现的是一个面如重枣、胡须极长的面貌,看来我已是关云长了……

身为关羽的我自然不可失礼,我连忙起身向刘备作揖行礼。这时远处传来了嘈杂的马蹄声,我隐约地看见是一群强盗土匪正在烧杀抢掠,一股莫名的火气窜上我的心头。我大吼一声,飞身上了赤兔马,手握青龙偃月刀,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飞奔向那个村庄。为首的那个长满胡须的大盗见我气势汹汹而来,连忙抡刀招架。我提起青龙偃月刀,不知是哪里来的一股劲,一刀砍向土匪头子,他也急忙抡刀劈来,两把大刀在空中不时地碰出火花,青龙偃月刀在我的手上灵活自如。才几个回合,土匪头子就快招架不住了,有一回合就差点砍到了他的脑袋。他见我如此勇猛,连忙勒住马向回跑,可我哪里肯放,也飞奔了上去。小土匪见大土匪被我所追,便一拥前来助阵,我又抡刀前去找他们,一连就是十余回合。我大显神威,他们岂是对手?很快被我杀得大败,落荒而逃……

论三国时期的火攻 篇6

关键词:三国时期,火攻,孙子兵法

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疆域都很小,人口也不多,可动用的军队数量有限,国家间的战争规模都不大,战争持续时间也很短,所以战争的方式和手段也很单一,大多以两军对垒的方式进行,直到一方溃败,战争便宣告结束。春秋战国以后,无论是战争的规模,战争持续的时间,还是战争的惨烈程度,都较奴隶社会的战争有大幅度提升,敌我双方的作战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诸如水攻、火攻和利用动物辅助攻击等新的作战方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孙子兵法·火攻篇》就曾说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1]352在冷兵器时代,火攻乃是所有作战手段中威力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三国时期,战争的频繁程度大大超过前代,火攻的使用频率也比前代有较大幅度提高。本文以三国时期战争中的火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时期攻城战和野战中火攻的使用情况,发动火攻应具备的条件,火攻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对火攻的防备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以期更为准确地反映三国时期国家间的战争状况。

一、火攻的起源与三国时期火攻的使用

据史书记载,火攻被运用于战争中,最早见于炎黄两部落间的战争。《吕氏春秋·孟秋纪》曰“:炎黄故用水火矣。”[2]158春秋战国时期,火攻的使用开始变得频繁。列国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记录在《左传》中出现了七次,其中记载最为详细的一次是齐晋平阴之战。鲁襄公十八年(前555)冬,晋国率领鲁、卫等国联军讨伐齐国,一直攻到齐国国都临淄外围。十二月己亥,联军分兵两路,一路由晋军“焚雍门及西郭、 南郭”。另一路则由“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壬寅日, 两军又“焚东郭、北郭”[3]1039。晋国为攻破齐国国都,短短几日间,竟然连续使用了三次火攻,这在春秋以前是不常见的。战国时期,火攻的使用越发娴熟,引火器具也较之前丰富得多,甚至还出现了利用牲畜辅助发动火攻的战例,《史记·田单列传》记载“: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4]2455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田单利用火牛阵击退燕军的故事。

三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以及火攻战术思想逐渐成熟,战争中火攻的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火攻的手段和方式也更丰富。火攻按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野战中火攻的使用和攻城战中火攻的使用。

首先是野战中火攻的使用。野战中火攻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利用火攻焚烧对方营垒和军士,直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如赤壁之战中,黄盖就是利用诈降发动火攻,消灭了大量曹军“: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队遂败。”[5]1263经此一役,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消灭孙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意图。利用火攻破坏对方粮道是野战中火攻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官渡之战中,曹军就多次利用火攻焚烧对方运粮车和粮仓, 干扰和破坏了敌方后勤物资的运输,极大地削弱了对方的士气,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野战中,为提升火攻的效果,又常在火攻器具上涂抹油脂等易燃物。如《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记载,魏青龙二年 (234),孙权率军攻打合肥新城。合肥新城守将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5]725。这次火攻不仅焚烧了敌方的攻城器具,还大量杀伤了敌方军队,达到了阻止吴军进攻合肥新城的目的。

其次是攻城战中火攻的使用。古代城池的城门大多是木制的,只有少数军事要塞的城门才是铁制的,因此针对城门实施火攻效果会更好。攻城方火攻采用的器械主要是火箭。在利用火箭焚烧敌方城门时, 一般会在火箭上涂抹油脂,辅助火箭燃烧。如《通典》卷160《攻城战具》记载了火箭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楼橹板木上,瓢败油散,因烧矢簇,纳竿中射油散处,火立然,复以油瓢续之, 则楼橹尽焚,谓之火箭。”

攻城战中火攻的使用不仅限于攻城方,防守方同样可以利用火攻协助防御。如《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记载,魏明帝太和二年(288),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魏明帝令将军郝昭守卫陈仓。“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5]95这是利用发射火箭的方式毁坏进攻方攻城器械的例子。守城方为了实施火攻,城墙内应修筑傅堞,作为外堞的辅助。同时在其中凿穴,可以用来放置柴草,必要时可以焚烧御敌。“救闉池者以火与争,鼓囊,冯垣外内,以柴为燔。”[6]32如果敌方填埋护城壕沟,就将焚烧的柴草推向城外, 并鼓动风箱,使火和浓烟吹向填埋壕沟的敌军。如果敌方利用云梯攀登城墙,守城方也可以利用火攻来消灭对手“:城上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6]44就是利用火攻阻止敌方攀登城墙。

二、火攻的目的

《孙子兵法·火攻篇》按照火攻所打击的对象不同,将火攻分成五大类“: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1]351即焚烧敌人的军队、粮草、辎重、仓库以及粮食转运设施。五种火攻方式按照火攻要达到的目的划分,实际上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火人”, 即以直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火攻。一类是除“火人”外其余四种方式,目的在于摧毁敌军的后勤保障,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第一,直接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军队宿营所使用的营帐,用于瞭望的望楼以及用于储存军粮的粮仓,多为竹木、毛毡等易燃物品,这就为火攻提供了条件。一旦在宿营地四周放火,营帐等设施很快就会被点燃,士兵在来不及逃脱的情况下,会被火活活烧死, 这样就能起到杀伤敌人的目的。如夷陵之战中,孙吴大将陆逊利用火攻,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 塞江而下”[5]1347。经此一战,刘备军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不得不从东吴撤兵。水战中使用火攻效果也很好。当时的舰船大多是木制的,遇火即燃。再加上船上空间狭小,一旦舰船起火,人员不易疏散,若困于船上有可能被火烧死,跳入江河,又可能被水淹死,所以水战中使用火攻的威力比陆地上更大,也可以起到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的效果。

第二,烧毁敌方粮草器械,削弱敌方战斗力。古代行军战斗,粮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旦粮草供应出现问题,轻者军士和马匹要忍饥挨饿,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要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军队数量越多,所需粮草的数目就越大,一旦发生粮食短缺,危害也就越大。《孙子兵法·军争篇》就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注“:无此三者,亡之道也。”[1]175利用火攻烧毁敌方粮草,使敌方后勤物资供应出现问题,不仅能大幅削减敌方的战斗力,降低敌方士气, 同时也能鼓舞我方军队的士气,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战争胜负的天平就有可能发生逆转。以官渡之战为例。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为争夺中原的控制权,在官渡展开激战。当时曹兵不满万人“,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5]21。曹操本欲撤军,恰逢袁绍心腹谋士许攸来降,并告知曹操袁绍屯粮于乌巢,而乌巢的守备力量却很薄弱的消息。曹操当即令曹洪守卫营寨,自己亲率五千骑兵趁夜抄小路袭击乌巢,尽焚乌巢内粮草。袁绍军得知粮草被烧的消息,军心大乱,袁绍不得不下令退兵。曹操以弱小势力赢得战争,关键就在于利用火攻焚烧了袁绍军粮草,瓦解了袁绍军的军心。

第三,骚扰敌军,打乱对方战略部署。如《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记载,刘虞军进攻公孙瓒军,当时公孙瓒的军队分散在城外,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挡刘虞军队的进攻,公孙瓒掘开东门准备逃走,但由于刘虞军不习战斗“,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5]244。公孙瓒军正是利用了火攻有效地阻挡了刘虞军队的攻势,然后利用精锐部队反攻刘虞军,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

三、火攻的防备

首先,不要在敌方易于火攻之地扎营。《吴子兵法·论将篇》说: “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如果敌人驻扎在荒芜的沼泽地,草木长得很茂盛,并且还时常有狂风,这时可以用火攻来消灭对方。因此,在野外防备敌方火攻,应该避开可以让对手使用火攻的地形扎营。东汉末年的长社之战以及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黄巾军和刘备军皆因选择了错误的扎营地点遭到敌方火攻,使军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次,野外扎营应做好侦查和瞭望工作,以期提早发现敌方可能采取的火攻行动。例如《六韬·虎韬·火战篇》就指出应“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若敌方已发动火攻,我方应立即将宿营地周围的柴草烧光,然后在白地上扎营,敌方就会因缺乏引火的材料,增加火攻的难度。这种防御火攻的办法就叫做“按黑地而处”。《汉书·李陵传》记载“:(李陵)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7]2453当李陵军队被匈奴单于军队包围,单于欲于上风处发动火攻时,李陵也从里面放火焚烧蒹葭以隔绝火势,遂使单于的火计没有奏效。李陵防备火攻的方法正是《六韬》中提到的“按黑地而处”。

三国至今的梦想 篇7

历史没有遗忘这位奇女子,她的“奇才”远在诸葛亮之上,她的梦想已经延续千年。

诸葛亮的“木流牛马”解决了蜀国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使得“人不大劳,牛不饮食”。相信蜀国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牛马见到“机器牛马”一定是感激涕零,号啕中叩拜:下辈子必将心甘情愿做牛做马。诸葛亮的发明让后人津津乐道,历来被模仿,从没被超越。在“重男轻女”的古代,诸葛亮的“神”和“奇”肯定盖过了黄月英,黄月英只能做正史中笔墨不多的家庭妇女。可黄月英确实是多才多艺,她发明的木狗、木虎、木人使诸葛亮惊羡不已,也因此拜倒在石榴裙下。诸葛亮的“木流牛马”即使不是盗版,也是木狗木虎的2.0版——黄月英才是发明创造机器人的“祖师娘”。

有人着迷于复制“木流牛马”,解放牛马让它们膘肥体壮健康上餐桌。一代代机械达人在“祖师娘”留下的残缺竹简中寻找机关。1986年,新疆工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湔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它们不具备负重能力,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也有人痴迷于研制机器人,解放双手,扩大生产力。可“祖师娘”留下的只是传说和传奇,图纸已经连“渣儿”都找不到了,这样的保密工作才是最项尖的!这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地球全村的人都在为之努力。1000多年过去,机器人走出了传说,它舞动着机器臂在生产线上替人操作,它迈开脚步灵活地在足球场奔跑,它更会乖巧地听你安排……

机器人不再是梦想,机器人已经崛起。

三国故事的成语 篇8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出言不逊(张A):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4、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5、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6、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7、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0、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群众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1、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12、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3、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14、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5、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我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我十分适宜的环境。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16、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7、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1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9、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0、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21、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2、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24、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我。

25、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我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2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27、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关于三国的对联 篇9

上联:诸葛先生不出庐

下联:鼎立三国何处存

上联:东风不于周郎便

下联:铜雀春深锁二乔

上联:火烧联营 书生逊不逊

下联:印易徐郡 太守谦真谦

上联:刘禅献成都 爱(艾)不释手

下联:廖化成大将 唯(维)命是从

上联:魏室多杰 不止曹丞相(曹称象)

下联:汉家选秀 才使黄汉升

上联:桃园结义 汉室不绝皆靠“三塔”

下联:祁山延寿 诸葛无奈也仗“七星”(烟名)

上联:闻声毙命 夏侯杰非夏侯“杰”也

下联:立业延邦 司马师真司马“师”乎

上联:刘备兴教 左是文 右也是文(“刘”和“教”)

下联:钟会成鉴 前为金 下亦为金(“钟”和“鉴”)

上联:三马同槽 反胃(反魏)

下联:七贤作赋 昏招(昏昭)

上联:名不经传 曹性神箭太过没眼

下联:胆亦非凡 杨松寻死就差吞金

上联:桥蕤就义 才知苦城太苦

下联:曹操下拜 尽因关羽当关

上联:夏窗纸糊 个个孔明诸格(葛)亮

下联:冬园香沁 点点婉华梅兰(栏)芳

上联:独骑救主 子龙救得龙子

下联:单刀赴会 关公也做公关

上联:空怀远志,暗恨摧心,龙困潭中难自主

下联:独泣幽居,深宫锁怨,凤栖檐下更悲鸣

上联:诸多宦竖,仗势撩牙,抓着必踹足千脚

下联:一并阉贼,插标卖首,看你能狂到几时

上联:恨也苍天已死,乱世时,惹起举国烽火

下联:借之要术太平,揭竿处,筹得满目黄巾

上联:豺狼入室,端的强悍绝伦,咬碎刘家天子命

电影中的三国 篇10

三国故事从明初开始盛行,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其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小说、评书、电视、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断的传承,那么有关三国的电影有哪些?

纵观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剧,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内地的编剧和导演们面对历史题材都比较谨慎,这可能是由于内地的观众喜欢挑历史剧的毛病,在这方面缺少娱乐精神,因此内地的三国作品多为长篇电视剧,拍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香港的导演们则颇具娱乐精神,一部庞大的三国,信息量岂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所能容纳得下的?所以它们大多毫无章法,却更具趣味性。

《超时空要爱》(1998)

编剧:刘镇伟 导演:黎大炜

主演:梁朝伟 李绮红 林尚义 刘以达

从片名来看,电影主要想讲的是“爱”,结果却无心插柳,刘镇伟极度夸张和穿越的风格成就了这部影片,被看做是刘镇伟的代表作之一。梁朝伟在片中饰演警察刘一路,因一次偶然事件穿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角均变身为三国中的历史人物,刘一路几次出生入死,在三国时代与今天之间徘徊留恋。和剧情同样无厘头的是几位主演化身三国人物后的形象,特别是挥舞大刀、刮骨疗伤的关羽,可谓是史上最另类关羽。

《三国之见龙卸甲》(2008)

编剧/导演:李仁港

主演:刘德华 李美琪 洪金宝

《见龙卸甲》结构简明、逻辑清晰,以刘德华饰演的赵云一生的经历为主线,着重描述了“长坂坡”等重大战役,估计李仁港有赵云情结,片中处处弥散了以赵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另外一点饱受诟病的是服装,特别是刘德华的那顶头盔,实在不伦不类。不过影片水准并不差,李仁港此前曾和刘德华合作过《阿虎》,《见龙卸甲》虽以动作为主,仍然刚柔并济,节奏也把握的很好,并且请来狄龙饰演关羽,不怒自威、气场很足,别有一番味道。

《赤壁(上、下)》(2008)

编剧/导演:吴宇森

主演:梁朝伟、金城武(日本)、张丰毅、赵薇等

吴宇森和张家振二人虽年事已高,但豪情不减,《赤壁》至今仍是投资最高的合拍片,当时片方对外公布投资8500万美金,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实际投资金额要缩水一半,即便这样,在国产电影来说也是天文数字了,在所有人都为此捏了一把汗的时候,《赤壁》巧妙的拆分为上下两部,内地票房5.7亿人民币,全球则超过2亿美金,狂赚了一笔。《赤壁》也圆了吴宇森自己的三国梦,尽管观众对影片褒贬不一,不过《赤壁》的整体水准无可挑剔,是三国题材的影片中场面最恢弘、细致的一部。

《越光宝盒》(2010)

编剧/导演:刘镇伟

主演:郑中基 孙俪 梁咏琪 蔡少芬 曾志伟

《三国演义》中的德育元素 篇11

狄金森写过一首意蕴深广的诗 :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所有这些名人名诗告诉我们 :读书是多么重要。笔者在担任辅导员期间,一直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并通过班会交流读书心得,藉此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提高。下面,笔者以《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其德育元素。

1.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聚合力对中华民族来说一直都是非常强大的。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泰民安。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华民族曾多次陷入战乱当中,民族也被迫分割过好几次。但是,每一次的分裂,都是新的统一的开始,我们靠着人民不断团结和进取,一步一步地消除了战乱和困苦,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还记得在汉末的时候,大动乱爆发,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罗贯中先生生活在元末时期,对于民族统一和安定生活的向往更是刻骨铭心。 所以说,在罗贯中先生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对汉末哪段历史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烈表达了罗贯中先生对于自由和统一的向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在小说中,罗贯中先生用他独特的笔法,再现了当时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的重点也放在了对天下归一的历史大趋势的描写。这部我国不朽的名著,散发着当年各路英豪的奋斗历程,到今仍是璀璨耀天。

2.人生的基本准则:仁、义、礼、智、信。

其实,很多人对于三国演义都有着偏见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它的思想倾向有问题,在书中刘、曹二人鲜明的个性使得人们有着不少的看法,更有甚者,将这些都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实上,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说到底是演义而已,在借用了当年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以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为写作根本。 而且罗贯中先生对于刘备非常推崇,并不简简单单是因为刘备是皇室宗亲,事实上,刘璋、刘表都是汉室家族中人, 相比刘备来说,家室地位都远胜于刘备。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罗贯中先生批判的是刘璋、刘表这样不作为的皇室宗亲,而推崇的刘备这样爱人爱民,一心为天下的精神。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集团在成立之初,及以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口号作为最为基本的抱负。而且从古人推崇的精神来看,仁义礼智信是必不可少的。在小说中,刘备集团就是“仁”的代表 ;诸葛亮是“智”的嗲表 ;关羽则代表了“义”和“信”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当时人们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首先,是刘备的“仁”。

在当阳长坂坡,赵云几经冲杀,终于救出刘备之子刘禅。 看到人困马乏、血满征袍的赵云,刘备又痛又爱,不知该如何表达对赵云的爱惜,如何抚慰赵云,遂有抛子之举。

云喜曰 :“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 掷之于地曰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第四十二回 )

要有怎样的关爱部下之心,才能做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举动啊!有人说,刘备这是在收买人心。是啊,这是在收买人心 ;但是,作为领导者,难道不该收买人心吗?不仅对赵云, 对其他部下,刘备一样地厚爱有加,有功者赏,有过者将功补过。对部下如此,对天下的百姓亦是如此。

桃园结义时,刘备与关、张誓曰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第一回 ) 而“安黎庶” 就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在频仍的战乱中,刘备总是以一颗仁者之心, 爱民、护民。且看小说中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 :

便差人四门张榜,晓谕居民 :“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 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 救济百姓。( 第四十回 )

玄德曰 :“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 :“可令人遍告百姓 :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 :“今曹兵将至, 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 :“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 大恸曰 :“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 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 :“休惊百姓!”…… 玄德曰 :“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 : “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 :“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与文聘交战, 从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馀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 :“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 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

玄德大哭曰 :“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 ;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 :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第四十一回 )

就是在后有曹操大兵追赶的情况下,刘备宁愿日行十数里,也不愿抛下百姓不管。他那颗爱民之心,不言而喻。

在三国那样的乱世混战中,刘备对百姓和下属的关爱与体恤,无疑让长年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和有识之士感到了温暖。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是诸葛亮的“智”。

智慧对于诸葛亮来说,是重要的标志之一。从现代角度来看,其实在小说中,诸葛亮所体现出的智慧主要是军事指挥和政治智慧。而这其中他的政治智慧是优于军事指挥的。 陈寿先生所著的《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有过客观的评价,在他的观点里,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的能力非常强,但是对于军事计谋来说则略显不足,但是他非常善于治理一方,是统帅之才。当然,就现在看来,很多人认为陈寿是在刻意的贬低诸葛亮。然而,我们从实际的历史角度来看,相比于诸葛亮治理一方的能力来说,他的军事谋略确实略显不足。在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先生在推崇诸葛亮政治智慧的同时,更是大胆加入了很多虚构的情节,将神机妙算赋予了诸葛亮。因此,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不仅仅是政治大师,更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大师。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诸葛亮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和代言人。

三国演义中应用了大量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具体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三气周瑜的桥段,如此心高气傲的周瑜不止一次的有过不如孔明的言语, 甚至到了临终的时候还有过“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千古叹息。另外,事实上,曹操是非常善于佣兵的,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在面对诸葛亮的时候曹操总是疑神疑鬼,这也导致了曹操总是失利。就算是,后来统一天下的司马懿也有过不如孔明的论调,甚至在蜀军撤退时呗诸葛亮的遗像吓退, 还有了“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样的千古笑柄。事实上,这些罗贯中先生所撰写的桥段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无与伦比的谋略。

最后,是关羽的“义”。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是“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行事知恩图报,可说是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千里寻兄” 和“华容道释曹操”这些情节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然是武将,但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他仍然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所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关羽慨然表示 : “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 其罪有三”来说服关羽,关羽则以三事为约 :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 ;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 三者缺一,断不肯降。(第二十五回)

这三事,先言归降于汉,次言保护兄嫂,末言他日寻兄, 既有自己的原则,又很有策略 ;把降汉室不降曹操列为第一事,正好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 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活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可说是当时唯一能够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日无时不思量寻找兄长,确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曹操爱惜他的英勇,百般殷勤款待,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帛赐良马,并面帝封其寿亭侯。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关羽的意志。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给予的偌大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这位桃园结义的兄长。他说 :“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 ;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第二十六回)而且关羽恩怨分明、 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耳。”(第二十五回) 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

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关羽信义的进一步延续 :有恩必报,报之必重。面对狼狈不堪的曹操及其下属,在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下,他“长叹一声,并皆放去。”真正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麦城兵败被擒后,关羽的英雄气概并未消减半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也充分体现了其忠贞如一的品格。

3.理想道德的最高境界:忠。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事件,描绘出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出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作品中, 他打起“忠义”的旗号,以此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通观全书情节,有许许多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 :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厚待遇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寻兄 ;为了践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刘备不顾一切地要去为关羽报仇,甚至抛弃万里江山也在所不惜 ;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不屈不挠,死而后已……

以上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部分精华内涵,其德育元素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善加发掘,那些闪光点会引领我们走向人格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沈伯俊,《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2]《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

[3]《三国演义新探》,沈伯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小说〈三国志〉之精髓与主题——2006年7月在日本〈三国志〉研讨会上的报告》,沈伯俊,《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0。

上一篇:《采桑子》欧阳修词作赏析下一篇:青年教师拜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