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文章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遗忘的文章(精选15篇)

遗忘的文章 篇1

烟花,默默的守候,守候着,在那里。被点燃,被燃烧,呼呼的念着,她的样貌。盛开了,或欣喜若花开的声音,或惊吓若暴雨的降临。开心,就好,欣赏,谢幕。遗弃在那里,等候春暖找寻的时候,一切如温暖过去。

烟花,静静的等待,等待着,在那里。被发现,被拾起,轻轻的读着,她的名字。想象着,或无声如花般的绽放,或动地如雷般的绽放。喜欢,就好,选取,拿走。放置在那里,等待春花开放的时候,一齐去凑个热闹。

遗忘,在烟花落幕的时候,淡去了谁多姿的容颜

想念,在烟花绽放的时候,映红了谁多情的笑脸

这一刻,零点之后,淡淡的遗忘。忘却,烟花谢幕的褪色,烟花谢幕的皱纹。在,记忆里,挥手,告别。

这一刻,零点之前,静静的想念。记住,烟花绽放的瑰丽,烟花绽放的娇艳。在,脑海里,存放,定格。

带来了下一季的气息,憧憬最温暖的时刻。

从此,不再,流走。

送走了这一季的忧伤,留下最完美的瞬间。

从此,不再,回来。

遗忘,烟花优雅的落幕,在零点之后。

遗忘的文章 篇2

学习小数乘小数, 学生根据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列出3.6×2.8之后, 按原先设计的教案, 第一个环节是估算结果。教材介绍了两种估算的方法: (1) 估算结果小于几——把3.6看作4, 把2.8看作3, 因为4×3=12, 所以3.6×2.8的积小于12; (2) 估计结果大约是多少———把3.6看作3, 把2.8看作3, 因为3×3=9, 所以3.6×2.8的积大约是9。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利用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第三个环节是总结算法。但实际教学时, 学生根据主题图列出3.6×2.8之后, 一位同学突然问道:“小数乘小数该怎样计算?”我便顺势回应:“对呀!谁能猜一猜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没想到学生的探究欲望竟然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分两步进行)

1.猜测算法。

生1:我认为, 小数乘小数应该先把末位对齐, 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最后在积里对齐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的方法, 见式1)

生2:我不同意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 第一个因数是一位小数, 第二个因数也是一位小数, 积应该是两位小数。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 见式2)

生3:我同意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两种算法的意见分歧在哪里? (学生说:点积里的小数点。) 请大家讨论:怎样正确点上积里的小数点。

2.验证算法。

(1) 多种方法验证错误。

(思考片刻后, 学生又一次展开讨论。)

生4:我能证明式1的方法是错误的。把3.6看作4, 把2.8看作3, 因为4×3=12, 所以3.6×2.8的积小于12, 而式1的答案是100多, 显然是错的。

生5:我也能证明式1的方法是错误的。把3.6看作3, 把2.8看作3, 因为3×3=9, 所以3.6×2.8的积应该是9左右。式1的答案悬殊太大。

生6:我也能证明式1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学过小数乘整数3.6×28的积等于100.8, 3.6×2.8的积不可能还是等于100.8。

师:你们能用估算和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只是证明了式1的错误, 即便式1错了, 也未必能够说明式2就是正确的, 谁能够证明式2点积里的小数点的方法是正确的。

(2) 借助转化探究算理。

学生再一次展开讨论。

生7:3.6×28的积等于100.8, 而在3.6×2.8中, 第一个因数3.6不变, 第二个因数却缩小了10倍, 所以积也应该缩小10倍, 等于10.08。

生8:36×28的积等于1008, 与3.6×2.8比较, 第一个因数3.6缩小了10倍, 积也应缩小10倍, 第二个因数2.8也缩小了10倍, 所以积再一次缩小10倍, 因此要把原来的积1008相应缩小100倍, 等于10.08。

教师作如下板书, 并引导学生总结算理:

教学反思:

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学习估算———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在实际教学中, 课堂的动态生成导致教师的“遗忘”, 教学流程变成了猜测算法———验证猜测, 其中验证猜测的过程又分为“证误” (估算、推理等方法) 和“证实” (转化成乘数是整数的乘法进行推理) 两个阶段。从学生的探究热情的效果来看, 教师的这次“遗忘”不仅没有带来负面效果, 反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了学生情感需要, 使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的“思维运动场”。

首先, 教师“遗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 却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是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编排的, 而数学探究的过程往往需要依靠数学直觉与灵感的帮助, 需要经历曲折甚至反复的探究过程。教师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课棠虽然体现了理性和系统性, 却缺少探究的激情, 缺少发现的乐趣, 缺少成功的体验。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 并沿着学生产生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 在不断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清晰、理性和条理化,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 更多的是数学学习情感的满足。案例中, 学生看到“小数乘法”的课题后, 产生了“怎样算”的学习需要, 如果教师依然让学生“估算结果”, 无疑是忽视学生已经产生的学习需要, 于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算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 学生对算法产生了不同的猜测, 有的认为积应该对齐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有的认为应该数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就应该是几位小数。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就会产生弄清“孰对孰错”这一新的学习需要, 教师再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两种猜测的正确性, 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其次, 教师“遗忘”了教案设计的流程, 却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取向。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思维把脉, 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 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探究算理”这一教学环节中, 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先引导学生把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乘法进行计算, 然后再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为计算结果点上小数点。但是, 教学流程的变换, 使算法首先呈现了出来, 学生的思维取向由教师引导下理解算理, 转变为呈现算法后的“明辨正误”和“明确算理”。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首先想到了“估算”、“推理”等方试证明“对齐小数点的错误”, 教师紧接着用一句评价语“即便式1错了, 也未必能够说明式2就是正确的, 有谁能够证明式2点小数点的方法是正确的”, 把学生的思维取向转变到对算理的探究上, 其过渡巧妙自然。学生有了“证误”的经验, “探究算理”这一“证实”过程也就得以轻松突破。可见, 站在学生的角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取向设计教学流程, 更能使探究不断深入, 使理解不断深化, 使思维不断提升。

再次, 教师“遗忘”了“传授与解惑”, 却实现了课堂“对话与生成”。原先的教学设计, 教师站在主导地位, 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教学是单向活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案例中, 教师没有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教学, 更多地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学生展开交流。在“证误”的过程中, 通过“对话”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估算, 感受到估算的价值, “生成”了估算积的范围和大约值的方法;在“证实”的过程中, 也是通过“对话”引领学生从不同的途径 (有的转化成整数乘整数, 有的转化成小数乘整数) 理解了算理, 并深入地感受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对话”的过程中, 没有教师的单向传授, 学生的知识技能反而掌握得更加牢固;在“对话”的过程中, 没有教师的直接解惑, 学生的理解却逐步走向深入。对话,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满足, 使学生的认识得以生成, 使学生的智慧得以生长。

被遗忘的角落 篇3

荻其实是喜欢上学的。记得第一次进学校,她就喜欢上了满脸笑容的班主任老师,那句"我不会只以成绩衡量你们"的话,让荻觉得有一种难言的幸福,有这样一个公平的老师,她不担心成绩不好而不被老师喜欢。可是就在那次考试后,荻的座位却一直定格在后三排。班主任说,按考试成绩排座位,可以激励同学们发奋学习。

于是,荻开始认真了,她上课认真地听,下课认真地练,但由于基础太差,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座位依旧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荻发现,班主任眼睛的焦点总落在前排的尖子生身上,很少看后面。她尝试着上课偷偷跟旁边的同学讲小话,搞小动作,可老师往往只瞟一眼,目光又聚焦到了前方。荻的心开始有点冷了。一次,荻试着解答一个较难的练习题。她想了很久还是想不出来,便去找班主任。不料班主任说:"这道题你暂时放着,它对你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老师的语调极为平和,说话也极有分寸,可荻的心开始颤抖了。当她默默地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她看到了老师满面笑容地给班上那些"重点中学苗子"讲习题的身影。

荻握着落叶的手攥得更紧了,她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了她希望,却又让她失望。荻想,或许我原本就是这片叶子,飘落地上,还要受风吹雨淋,被脚踩,直到辗成碎片。一阵风拂过,又哗哗地落下一大片残叶。荻站起来,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枯黄的树叶,她不愿再去踩踏它们残破的身躯。

夜幕中,只剩下荻那孤独的背影在秋风中摇曳……

(本文系山西省太原市2002年中考优秀作文)

遗忘过去真的很难伤感文章 篇4

祝愿我们天天都有个好心情伴随我们, 祝愿我们天天都是快乐的, 祝愿我们的成绩越来越棒, 好多好多祝愿都会有成真的那一天, 你的笑,你的泪都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笑是纯真的,泪是伤心的, 记得吗?你摔倒了,我们扶起你, 记得吗?你考砸了,我们安慰你, 记得吗?你挨批了,我们帮你解围, 只有分别,我们没法帮你, 我们都需要帮助, 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帮助自己, 好好整理自己的心情, 当黄昏时,就是我们分离了。

总应该为你写下一个完整的句点,总不能被你看穿我顽固的眷恋,才发现思念是一种抱歉。以为能承受这般的可怜,于是又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是什么样的原因放弃原来的坚持,我已经不想再被你牵绊,我已经不能再被你冷淡。唔 早已经厌倦这样的自己。我看着镜子却无能为力。唔 不想变你原来的样子,你信上的地址是我遗忘(飞行)的城市。

被遗忘的月亮 篇5

街边的梧桐斜斜地躺在车窗的阴霾里,夜色的漆蒙凃染其上,融着水水的月光,在我的心头丝丝荡漾

我无精打采地躺在车上,心里像卡了些什么,滋生出一种钝缓的疼痛。我微微抬起眼帘,一汪月潭陷入双眸,浅浅的,湿湿的。我小声地呢喃:爸爸,你现在好些了吗?

爸爸是在捉贼的时候受伤的。记得从前他也捉过好几个贼骨头,每一回都是单枪匹马,威风凛凛地揪回一个又一个。他总是这样,见不得一点罪恶。自从当上村支书后,他的责任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通公路.修花坛.培养党员.解决矛盾大事小事,样样都放在心上。看着日渐消瘦的爸爸,我们都为他感到忧虑;但一见到他那执着的眼神,又只好作罢:谁叫咱摊上了这么个犟骨头呢?

那天,大约也是这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平和的云雾下蛰伏着几丝不安。那个可恶的贼偷了邻居家的电瓶车,没命地逃。爸爸和一位叔叔追得很紧,正义的呵斥和着有力的脚步声,搅碎了一潭月光。那穷途末路的贼许是因为惊慌,居然一头栽在了地上!而我那亲爱的爸爸啊,我那捉贼心切的爸爸,就那样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难道他不知道吗?!前面是一把明晃晃的大刀啊!月色哗哗地碎裂,空气中充斥着危险的气息。穷凶极恶的歹徒疯狂地挥舞起大刀!月下,人影晃动;世界,腥红一片

我不敢想象爸爸受伤的样子。一大片的殷红,深深刺痛着我的心。爸,你的手指一定特别疼吧?那种断裂的伤,该是怎样撕心裂肺?我多想立刻飞到你身边,好好看看你,亲自问问你的伤势啊!我多想紧紧握住你的手,用自己浅浅的体温温暖你,多想让自己替你承受伤痛啊!可这一切只能是想,我只能呆在这儿,什么也做不了!爸爸对不起!为了明早哪个重要的比赛,我甚至都不能去医院看你你,能原谅我么?

泪水不知不觉地滑落,滚烫滚烫,似两道深深的烙印。昨晚打电话回家时,爸爸的声音是那么干涩;而无知的我,却只顾眉飞色舞地叙说些琐事,完全没预料到这样的不幸!爸爸!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怕我分心?怕我难过?你知不知道,你这善意的隐瞒,让女儿有多么深重的自责!心里就像积了一层厚厚的灰,隐约地悬浮在流动的月光中。究竟,有多久没这样认真地想过爸爸了?心房里这份潮湿的爱,有多久没被翻晒了?

回答的只是一声叹息。爸爸,一直都在我身边。我的作文获奖了,他比我还高兴;我高烧一周不退,他,第一次偷偷落了泪而我,却始终是个自私的孩子,习惯了在宠溺里任性,习惯了一句句叮咛,习惯了他无私的爱。记得爸爸曾经调侃过这样一句:你写过不少作文,啥时候放下妈妈写写老爸啊?我当时只是敷衍地笑。总觉得爸爸的爱不够细腻,总觉得他在过去亏欠了我什么。殊不知,爸爸对于我,就是一座山。不动不移,永远的山。

现在,我终于在电脑上敲下了这么多写给我最亲爱的爸爸。很惭愧,如果不是这场灾祸,我不知还会遗忘多久。难道只有伤痛才能唤起一个女儿的爱与伤痛么?多么讽刺!泪水开始汹涌,模糊了天幕下的那轮明月。我突然明白,普天下的父亲,不都是一抹月光么?习惯是可怕的。它磨灭了我们的情感,教我们无耻地遗忘。或许,所有习惯于幸福的孩子,都应记得抬起头,望望

被遗忘的角落 篇6

看不出来,每次答错问题后都平静坐下的沈嘉,竟会有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 “还记得那次英语演讲吗?没人知道我鼓了多大勇气,花了多少心血,没人知道我在台上的紧张与焦虑。也许我真的很差,可我只祈求有一点掌声,然而没有,什么也没有。我就那么没用吗?……” 我开始由惊讶转为不安,只是掌声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吝啬给予?谁都知道沈嘉那次的演讲出人意料的精彩,而这一切难道可以只归结为,我们这个沉闷的班级并没有鼓掌的习惯吗?我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信已到了尾声。 “……今天,是我的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孤独的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向大家告别,或许我会转学,或许不会再上学了,总之,这个讨厌的身影会从大家眼前消失。” 信读完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寂静下又分明有一股激荡的暗流,那是每一颗心灵的震撼。 班长站了起来:“老师,我们会找她回来,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是呀,谁都知道该怎样做,可似乎谁都忘记了去做,敏感的沈嘉用她的伤口提醒了我们:每个成员都要融合到集体中,不该成为遗忘的角落

记忆与遗忘的妙处 篇7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远不止是用来指导小学生如何记忆英文单词那么简单。

记忆和遗忘一直是我们头脑中最奇妙的功能之一, 这一对矛盾双生子的存在客观上造就了我们所从事的传播产业。传播产业一直以来存在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创造性地塑造品牌内涵并高效率、持续地提醒人们记住我们希望他们记住的品牌信息。在品牌建立的认知战役中, 对记忆和遗忘规律的理解和善用将使我们在建立品牌认知的过程中愈发地如虎添翼。

如果有一天, 人们的记忆力能做到只看一眼、听一句就能够永远记住一个品牌, 那我们这个产业就会像水蒸气那样迅速地消失在空气中。让我们像相声界奇才郭德纲先生感谢“衣食父母”的观众那样来感谢“记忆和遗忘”吧, 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 (且慢, 看, 我的记忆被重写了, 事实上“衣食父母”的概念是另一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提出的, 记忆和遗忘是多么的奇妙啊。)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传播界, 记忆与遗忘帮助了谁?又困扰了谁?

首先是我。就个人经验而言, 遗忘曾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2008年9月, 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 股票市场“跌跌不休”, 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 伊利股份的股票在双重压力下更是雪上加霜。而我反而跑去买了很多伊利股份的股票, 因为我坚信, 遗忘会帮助我。

10个月后, 我发财了。原因很简单:谁还记得三聚氰胺?

我曾经很荣幸地为伊利乳业提供过几次公关服务, 但几个项目加起来赚到的钱还没有这次股票投机赚得多。我一直都不是个投机者, 但我认为这是一次专业判断的胜利。

这仅仅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有趣经历, 而在我们这个行业, 记忆和遗忘的妙处更是俯仰皆是。老品牌被新记忆赋予了新内容, 新品牌则不断地在和遗忘做斗争, 而绝大多数危机管理中的品牌最终往往会被遗忘所拯救。

和伊利乳业一样, 可口可乐的“二恶英”事件之10年后的今天, 我们却记住了“畅爽”。因为二恶英不再被报道, 而你昨天还在电视上看到王力宏和一群年轻人在可乐的气泡中纵情歌唱。你遗忘了曾经的记忆伤害, 却记住了年轻的畅爽感受。

健力宝, 这个曾经在我少年时期就以运动功能诉求而风靡全国的橙味碳酸饮料, 却被人们的记忆牢牢地困住了, 在当今市场中, 定位在碳酸概念、橙味概念、运动概念方面的饮料强手如林, 健力宝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利用遗忘, 有效地重写人们对它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 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以便宜、省油而被消费者认知, 很多年以后的今天, 丰田汽车不遗余力地重写了人们的记忆。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会认同拥有油电混合动力的雷克萨斯RX450H代表的是豪华与尊贵、时尚与环保。

我现在服务的一家客户, 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领导者, 多年来一直以微型车纵横汽车江湖, 而在走向全球竞争的过程中, 它旧有的品牌印记将如何被遗忘?新的印记将如何重写?相信很多年以后, 在产品力不断提升完善的同时, 对旧有品牌形象的遗忘和对新品牌形象的记忆重写会帮助他们成为令全球人们羡慕的品牌。

所以, 快去了解记忆与遗忘吧!一个轻松午后、一杯清茶、一本关于记忆心理学的书。领悟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将对你的工作大有裨益。

被遗忘的天才 篇8

时间是残酷的,一旦逝去便不再回来;人类是健忘的,昨日的明星已成过往云烟;但历史是公正的,它以不变的标杆衡量天才的分量。玛格丽特考特,她的名字不如金夫人,纳芙拉蒂诺娃,埃弗特响亮,但24个大满贯单打桂冠和62个大满贯头衔令她傲视众人。

历史上只有三位女选手在一年内包揽四大满贯,考特在1970年完成了这一壮举,而它的分量也许胜过前辈康纳莉和后辈格拉芙,因为此壮举是在退役后复出完成。1967年,25岁的玛格丽特退出网坛,此时,她已斩获13个大满贯单打冠军。一年后,她上演乔丹式复出,再卷走11个单打桂冠。

1米75的身高,强壮的身体,发球上网打法,在上世纪60年代,考特绝对是女子网坛的一个另类,或者说一个奇迹。英国人惊呼“澳洲丛林女王”来了。

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的高个女孩有着如同亚马逊女王的强悍体魄和进攻欲望。澳洲名宿纽康姆说她比大多数男人都强壮。而比利·筒·金把老对手称作“长臂”(1he Arm),她似乎有着可以伸缩的手臂,可以够到场地任何方位的来球。

高大、强壮、快速,考特的风格相当鲜明,而与她隔网相对的选手常常是无可奈何,简直是在同一个男人比赛。在那个年代,女子网球带着优雅的标签,强壮的体魄和全面的身体素质绝不是“淑女们”追求的目标。但考特的成功让人们开始思考女子网球的定义和未来。

玛格丽特说,“我不禁会想,自己可能是第一个练举重的女球员,也是第一个进行循环训练和在沙丘跑步的。”实际上,她正是那个第一个。15岁那年,玛格丽特师从50年代的大满贯冠军弗兰科。塞奇曼,并请来体能师尼可拉斯。她的成功引来许多女性效仿,例如比利·简·金就向塞奇曼求教这种让人筋疲力尽的训练法。

与生俱来的斗志是玛格丽特的另一大标签。对于自己的超级竞争基因,她这样解释“我猜从一出生那刻就有了,生产的时候妈妈和我都接近死亡边缘,但我活过来了,因为强烈的求生信念。然后,我又在男孩堆里长大。我常常想,要成为最好的球员,这种斗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考特从未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多么优秀收获了多少冠军,直到离开球场,英国网球评论员巴雷特告诉她那个惊人的数字。千万别以为玛格丽特是凡事无所谓的高傲之人,她只是过于谦逊和淡定,激励着她不断超越的并非那些冰冷的数字,而是心中的自我目标。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目标鞭策着她,成为第一个赢得温网女单的澳大利亚人,赢得年度全满贯,成为第一个登上世界第一的妈妈级球员。

不服输的野丫头

1942年7月16日,玛格丽特·史密斯在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交界处的奥尔伯里市呱呱坠地,她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这座内陆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是连接悉尼与墨尔本的交通枢纽,繁华中保留着质朴。玛格丽特的爸爸拥有一个所有孩子都羡慕的职业——当地奶制品厂冰淇淋分部的头。但最让她兴奋的不是美味的冰淇淋,而是溜进路对面的网球场玩耍。

玛格丽特的父亲常常喝酒,在家中,父母争吵不断,甚至动手,气氛令人窒息,于是,逃离成了玛格丽特的唯一选择。在户外,她暂时忘记烦恼,彻底融化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只要是在户外做的事,尤其是运动,她都乐在其中,而网球是她的最爱。

在玛格丽特家的那条街上一共有9个孩子,她这唯一的女孩还是个顽皮的假小子。开始,她和伙伴们在路中间“打网球”,即用棍子击打捡来的破网球。玛格丽特的第一支“球拍”是一根粗糙的木棒,击中球的概率远远低于挥空的概率。8岁那年,妈妈的一个朋友把自己的旧拍子送给玛格丽特,拍子很重,弦断了也没有柄皮,但它却是孩子心中的珍宝,玛格丽特用这把拍子赢得了第一个冠军——当地10岁以下少年赛。

既然配备了球拍,下一步就是进军路对面的球场。玛格丽特带领三个男孩从篱笆下的洞钻进去,冲向距离俱乐部建筑最远的地,以远离鲁特先生的火眼金睛。“立刻给我滚蛋!”鲁特先生大声吼叫,孩子们迅速从洞中撤退。虽然被屡次入侵,鲁特先生却一直没把那个洞填上,不久后,他开办了周六儿童网球培训班。玛格丽特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个。

玛格丽特是个天生的左撇子,开始也是用左手打球,但男孩们总是嘲笑她,“从来没哪个著名女选手是用左手的。”同伴们的讥讽让玛格丽特很不好受,最后她决定换成右手握拍。日后,这一改变让她在发球时总感到别扭,难以想象,如果坚持用左手,玛格丽特能取得怎样惊人的成就。

二战后,网球ASh在澳大利亚迅速发展,戴维斯杯上力压群雄,卢·霍德和肯·罗斯维尔成为民族英雄。那时,几乎每个孩子都盼望成为网球冠军,玛格丽特当然也梦想着那一天,而她不仅做到了,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万能的麦琪

和男孩们玩耍,打球的时光造就了日后如男人般强壮和勇猛的玛格丽特。在她的血液里,流淌着进攻的因子,在一记大力的发球后来到网前解决战斗是她最为著名的方式。而她的底线抽击同样令人生畏,1973年法网决赛以6-7(5-7),7-8(8-6),6-4摧毁红土皇后埃弗特就是最好的注解。考特有一个响亮的外号:“万能的麦琪”在场上,她的确无所不能。

你不能比较不同时代高手的实力,不能简单判断谁的天分更高,但却可以用一些数据来为选手们排定座次,在这个纯数字意义的榜单上,考特绝对名列第一。她拥有最多的大满贯冠军,从1960-1975年,总共62个,包括24个单打,19个女双和19个混双,而排名第二的纳芙拉蒂诺娃是56个,排在男子之首的爱默生几个。24个单打桂冠也排在所有人的前面,紧跟其后的是格拉芙的22个。她还是唯一的单双打年度全满贯得主,在1963年和肯·弗莱彻搭档横扫四大满贯,在1970年成就单打全满贯。职业生涯参加310次单打赛事197次夺冠(63.6%),进入公开赛时代以来,还没人能超越这一数字。

1960年,17岁的玛格丽特在澳网拿下首个大满贯单打冠军,这也是创纪录的澳网11冠的开始其中包括1960-1966年的七连冠。这位澳网历史最年轻的冠军一夜成名,玛格丽特逐渐成为澳洲的骄傲,世界的明星。1963年考特在决赛中击败比利·简·墨菲特(后来的金夫人),实现了三大梦想的第—个,成为折桂温网女单的澳洲第一人。七年后,考特完成了第二个目标,在四大满贯都笑到最后,其中,她同金夫人的温网决战已是不朽的经典。

因为1/4决赛的一次摔倒,考特脚踝韧

带拉伤,决赛前,医生给她注射了大剂量的止痛药,警告她药效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而最后比赛持续了2小时28分钟。她知道来到网前尽快得分是唯一的希望,战术很奏效,但场面异常白热化。

第一盘,金夫人三度破发,在5比4.7比6和8比7时来到发球胜盘局,考特三次扳回,对手愤怒地摔拍。两人不停地战平,最终金夫人的三次连续失误让考特拿下发球局,14比12,历时1个半小时,创造了温网女单历史最长首盘。第二盘,金夫人用扣球和高球迫使考特大范围跑动,在第20局,金夫人发球局15比40落后,却追成平分再几度平分,拿到第6个赛点后,考特在对手二发以一记极具攻击性的反手得分,11比9。对自己的第三个温网女单冠军,考特说,“没有其他胜利可以匹及。”

珀斯假日

球场上,玛格丽特气势逼人,在场下,她却相当害羞,不善言辞,而当荣誉来得太快时,她心中有些恐惧。1965年底,已经尝遍四大满贯滋味的考特开始厌倦,没有了目标,第二年,她退出网坛。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遇到太多问题,需要躲到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

她选择了阳光明媚的海滨胜地珀斯,选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寻找自我。玛格丽特过着全然不同的生活,开起一家服装店。曾在世界各地旅行的她对服装有着不错的品味,现在,她决定把另一个爱好变成谋生的手段。距离悉尼4000公里的珀斯有着”孤独之城“的称号,玛格丽特却在这里收获了爱情,看来珀斯假日的结局远比罗马假日圆满。

巴里·考特,州赛艇冠军,有一个即将担当下任西澳大利亚州州长的父亲和一个将成为未来州长的兄弟。他和她的世界几乎没有交集,却神奇般地走到一起。巴里一家对网球一无所知,他本人连怎么算分都不明白,而他母亲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时说,“哦,你竟然和那个网球运动员同名。”1967年,她的名字不再和人重复,玛格丽特史密斯的后面缀上新的姓氏:考特。

一年里,再没有巡回赛时与组织者为住宿讨价还价,再不用应付好奇她个人生活的记者,玛格丽特彻底逃离了网球的世界,重新找到了快乐和活力。婚后的某一天,玛格丽特说,“为什么我们不出国去看看呢?”巴里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她迫不及待地想让丈夫分享自己从前的时光,“也许我会重回赛场,让你看看我的过去,感受我的生活。”

1968年,考特真的回来了,并创造了历史最佳的连续两个赛季,1969-70年,她拿下7座大满贯,唯一的遗憾是1969年的温网。1971年的温网再次让玛格丽特伤心,决赛不敌观众宠儿艾弗尼。古拉岗《EvonneGoolagong),之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有身孕。生下第一个孩子丹尼尔,所有人都认为她将肯定告别网坛,但玛格丽特还有事情要证明,她的第三个梦想就是成为第一个登上世界头号的妈妈级球员。1973年,她不但复出了,而且是以非凡的方式,25次参赛赢得24项赛事冠军,包括除温网之外的三大满贯。

1974年,考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然后她第三次回来。尽管1975年拿到大满贯女双和混双的两冠一亚,玛格丽特知道,自己的心已不属于这里。1977年,她最后一次宣布退役,同时她得知第三个孩子即将诞生。

当时,玛格丽特是唯一带着丈夫打比赛的球员。巴里的角色是经济人,更是好丈夫,给玛格丽特带来安全感,并一直鼓励着她。考特很感动,“在他的运动里,他已经是顶尖选手,但他现在却陪着我四处奔波,他就是我的支柱。”

上帝的使者

即使是万能的麦琪也有脆弱的一面,在貌似完美的外表背后是敏感的神经有时候,紧张会让考特陷入无助。1962年温网,首轮-轮空后,头号种子考特在第二轮被非种子球手墨菲特横扫。1971年温网决赛与古拉岗的对决也是常被议论的反面事例。1973年那场奇异的性别大战考特输得很惨。55岁的前温网冠军里格斯扬言,大多数男球员都能战胜最顶尖的女选手,因为男人就是比女人优秀。考特想为女性正名,接受了挑战。然而,在无数电视观众注视下,难以置信地她吞下2比6,1比6的惨败。

资深网球老记皮特波多说:“尽管有时候她紧张的神经濒临崩溃,但她那种从不放弃的能力却更让人难忘。她可能是已退役的超级明星中最被低估的那个。”退役后,考特潜心阅读圣经,从上帝那得到无穷的力量。直到现在,有时候考特仍会有些遗憾,“如果我早些遵循上帝的话语,一定能更好地克服紧张,也许会有6个,而不只是3个温网冠军。”

退役后,考特有些沮丧,有些迷茫,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健康也出现问题,晚上不敢入睡,直到有一天,上帝走近她身边。考特信奉天主教,也常常会去教堂,但有一天,她在法国聆听法语和拉丁语的布道,猛然发现自己的灵与肉分隔太远,她觉得自己需要做得更多。于是,她开始认真研习圣经,参加圣经学校,1991年,网球明星考特变成牧师考特,一年后建立玛格丽特考特外展事工,1995年,她建立维多利亚生命中心,而她是主任牧师。如今,这里已成为珀斯最大和最热闹的教堂之一。

《体育画报》曾写道,“玛格丽特的比赛强劲、无情,具有破坏性,几乎是完美无瑕。她拥有超人的体魄,但坚定的决心才是她最著名的商标。将近10年这种决心让她超过众人,统自女子网坛。”如今,玛格丽特依然打球,依然卖力,依然带着强烈的决心。

遗忘伤心的语句 篇9

多给对方一点空间,不要什么都过问

泡泡带着悻福,慢慢的消逝。

无言以对的爱情,又怎能长久。

黏黏黏黏,黏住甜蜜瞬间。

圈圈圈圈,圈出快乐时光。

职场三定律: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

以掩耳盗铃的方式去喜欢。

耀眼的星空存在着一丝感动

如糖的年代,如伤的悲哀。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何必拼命在乎。

是失眠还是根本不想睡。

被抹花的容颜,被灼伤的脸。

执着自己所谓的真理。

我还是会时常想起,那个温暖的你。

除了爹妈,没人会白给你一块糖。

有点小压力,压着小心脏。

如果说爱情是彩笔,那谁会用它画出最美的童话。

我的确是个疯子,爱你爱到疯了。

我死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QQ。。。

问:高考为什么在月、号考?答:“录取吧”

我们都没有错,只是不适合。

爱与誓言,过眼云烟。

因为你的背叛我失去了分辨

歇斯里地的发泄出自己的不安。

可以不认同,但要学会尊重。

一个人我活得很寂寞。

越是没人爱自己就更要爱自己。

淋湿的诺言,早已无法弥补。

雨过之后,只留下一片苍白。

有多少我爱你,最后成了对不起

做个蛋定的女人,宠辱不惊。

没事别动不动就猜我在想什么,你以为你是我吗?

生命不是冰红茶,没有再来一瓶的机会。

皇上,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凹凸曼吗?

抬头一看,蓝天白云、黑电线。

动感超人说:“心不动,则不痛”。

悟空,给我一棍子打死那个狐狸精。

横溢的不只是才华,还有腰间的脂肪。

讨厌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我们的玩笑之中常常隐藏的着真心话、

∞迩敢天长,俄就敢地久。

莪们°要屁颠屁颠的幸福下去。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人我都叫他猪。

伱用多余出来的爱另讨新欢。

安心,高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华丽的感情。

美好的东西总嫌太少,美好的光阴总嫌太短。

晕不开的`咖啡糖,化不开的结局。

安分守已,自已生活。

你的名字层层叠叠诞生在涐眼泪的另一端。

孰知君恶言,涐还匿之不语。

后来,涐都没忘你某年月日你说的爱我。

把分忧融化在情绪最低点。

每一张照片都带来着往事。

我的小情绪、不是你的一句话可以抚平的

凡事靠自己,轻易莫求人。

没有坚强的防备,也没有后路可退。

就算命中注定没有你,我也要逆天而行守护你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要想别人懂你之前,你要先学会懂别人。

闭上双眼还能听见你的那些甜言蜜语

以为怀念更难过,想不到遗忘更难过

这个世界很容易就可以沧海桑田。

冇 没 冇 那 么 一 种 丗 界 、永 远 不 兲 黒

梦,总是容易让人幻想

被遗忘的角落 篇10

这个有着锛天下第一滩锛名称的海滩真是美丽,沙子那么绵软,海浪那么汹涌澎湃,大海一望无际。我一边享受着大自然,一边和爸爸一起在海边挖起水洼来。我们越挖越深。忽然,我摸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一只雪白的蚬。

我把这只小巧玲珑的小东西带回了家,用一只小匣子养它。开始几天,我每隔一两分钟就看它一次,匣子的水干了后又湛水进去,好像和它有亲密的关系似的。我很想看它里面是怎样,但每次看它时它的壳都是紧闭着,因此我以为它死了。但爸爸说,蚬死了壳会打开,而且会变臭。就是因为它不打开壳,所以我对它的印象渐渐地减弱,它对我的记忆也开始忘记,直到有一天,我遗忘了它,像它不存在那样。

晚上,我一进房间,一股尸臭味向我袭来。蚬居住的小匣子终于引起我的关注,我打开小匣子一看,只见那只蚬的壳打开了,身体发出一种尸体腐烂的臭味,旁边还有一只苍蝇飞来飞去,我呆了……

我千里迢迢把这只蚬带过来,却遗忘了它,一闻到那臭味,我仿佛看到了蚬临死前挣扎说:锛哦!你这么远把我蠢矗却遗忘了我,我的生命本来就属于大自然,你却因为一时的好奇,把我带到了一个不属于我的天地里,又把我视若无睹,随随便便就扼杀了我的生命,你真可恨!锛

被遗忘的时光 篇11

这天,偶然在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厚厚的教材,没看封面,直接翻了一下内容:“近来出现一种新的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读取快,保存容易,便于携带等特点,即软盘……”天啊,一看封底书上印着“82年版,第26次印刷”,于是我直接把教材扔到了角落里……

这是一位大一新生的遭遇,不要怪他随便乱扔公共财物,因为这本书的年龄显然已经超过了他的年龄,而书中的内容显然已经远远地脱离时代。不过回想一下,当软盘刚刚诞生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闪盘的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可以方便传递文件的小家伙,欣喜若狂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IBM研制硬盘过程中, 实验室中一位名叫艾伦·舒加特(A.Shugart)青年工程师创造性地发明了软盘。舒加特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 由于父母离异,他从3岁起就由母亲抚养成人。通过奋斗,舒加特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包括最好的学业成绩和评价等级。1951年大学刚毕业,他就加盟了IBM,在研究部门工作了十多年。1969年,他离开“蓝色巨人”,建立舒加特合伙人公司。1969年,在IBM公司率先推出直径32英寸软磁盘的两年之后,舒加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质为基础的8英寸软磁盘,即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标准软盘。这是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软盘的鼻祖,容量为81KB(见图1)。

(1)

1976年,艾伦·舒加特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售价390美元(那个年代390美元很值钱),后来用在IBM早期的PC中。艾伦·舒加特也被尊为磁盘之父(见图2)。

(2)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双面软盘,容量875KB,到1983年已达1MB;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于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见图3)。大家都被这种体积更为小巧、容量却是5.25英寸软盘的几倍的新软盘所吸引,从那时起,在IBM、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英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巨大的存储量(1.44MB,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

(3)

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这一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U盘出现了!

你还记得软盘启动的时代吗?

你肯定已经习惯于按下机箱上的电源键来启动电脑了,如果让你每次启动电脑前都插入软盘,你一定会觉得非常麻烦。不幸的是早期的PC机都是没有硬盘的,都需要软盘来启动(见图4)。可以看到,这是一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台式电脑。这样体积的电脑在当时已经属于苗条的身材了,可以列入“袖珍”的行列。

(4)

教育中容易被遗忘的爱 篇12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而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说, 是不完整的课堂。“单亲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或缺少父爱, 或缺少母爱。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他们懂的越来越多, 所受到的伤害也越来越大,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 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造就学生不同的个性, 使这些单亲学生或孤僻、或冷漠、或任性、或粗暴……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解决, 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 作为启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特别是班主任, 在施教过程中, 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 而且要全面了解和熟悉单亲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其特点建立一系列的学生档案, 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这块沃土中, 塑造单亲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并促其个性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消除心理障碍

单亲学生之所以会有诸多问题, 其原因之一是心理障碍所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太多的痛苦和不幸, 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 而班主任正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设计者和操作者。比如, 我班的小宽同学平时十分自卑, 总认为自己是同龄孩子中最不幸的人, 因而情绪低落,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下课时, 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为此, 我首先找出造成她自卑的原因, 是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车祸离开了她, 爸爸对她的期望又很高, 给她施加过多的压力, 而她往往达不到父亲的要求, 因而时常遭到父亲的痛斥和挖苦。原因找到后, 我多次与其父亲联系, 让他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同时, 我又多次开导她、鼓励她, 给她表现的机会。我发现她的英语作文写得很好, 在一次英语作文展评时, 我特意把她的作文本放在显眼的位置上让同学们轮流欣赏。我看到她的脸上闪过一丝喜悦。借此机会, 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她:“你并不比别人差, 很多同学都想向你学习呢!”听了老师的表扬, 她学习的信心更足了, 我又把她树为班级的学习榜样, 号召全班学生向她学习。久而久之, 她的自卑心理逐步克服了, 再也不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丑小鸭”了。

二、弥补缺失的爱

爱是教师事业生命的主旋律, 没有爱, 也就没有了责任感。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单亲学生, 他们缺少的恰恰是“爱”。因此, 在教育单亲学生时, 弥补他们缺失的爱, 是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 我班小刚同学, 从小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父亲是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他的生活由奶奶照顾, 十分艰难。八岁的他成了一名孤儿。他性格孤僻、粗暴, 对此, 我进行了多次家访, 了解他的情况, 在伙食上, 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没有学习用品, 我花钱给他买;没有当季的衣服, 我从家里带来或买一些;他脖子脏了、指甲长了, 我给他洗、剪;衣服破了, 扣子掉了, 我给他缝;有时他贪玩, 忘了吃饭, 我买来饭菜给他吃……特别是有病时, 吃药、去医院, 我都是亲自做。而且每隔一段时间, 我都抽空带他到家里改善一下伙食, 然后再带他到中山公园玩。在学习上, 我采取给他上小课和个别辅导的方法, 使他的成绩明显进步。学生们看到老师的行为, 也纷纷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当年12月9日, 全班师生聚在一起为他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 为他祝福, 使他深深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和班级大家庭的幸福。

三、捕捉教育时机

作为一名班级工作者, 如果不能捕捉教育时机, 适时与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再高明的教育也将是失败的教育。如我班单亲学生小佳十分任性。一次, 她把同桌的文具盒碰掉了, 铅笔尖全都摔断了, 本来道了歉, 捡起来就没事了, 而她不但不道歉, 还幸灾乐祸地说:“活该!”同桌十分生气, 就与她吵了起来。根据她的个性, 如果此时批评她, 势必是火上浇油, 所以放学后, 我找她谈话:“如果别人把你的文具盒碰掉了, 还说声‘活该’, 你高兴吗?愿意吗?”她摇摇头。我看到她有所觉悟, 便趁热打铁, 告诉她这件小事, 反映一个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做人准则, 不论做什么事, 都要“三思而行”。不要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做事, 更不能以损害他人为己乐。然后, 我又帮她分析了有错不改的危害性, 告诉她:犯了错误不要紧, 关键是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改正了就是好学生。听了我的话, 她低下了头, 承认自己做错了, 并表示一定向同桌道歉。之后, 她果然向同桌道了歉并与她和好如初, 而且类似的事, 再也没发生过。

遗忘的快乐作文 篇13

一路上,我一直在看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风景,风景很美,但我的心情很苦。在那些日子里,付晓为我拼命,承受了很多痛苦。然而,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付晓是多么的抱歉!一想到这,眼泪就从我眼中滑落。我没有拿出纸巾来擦。我让泪水像这样流淌。

当我回来时,已经是春节了。

看到这个家庭装饰得如此漂亮,我心里并不充实。我只想回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就像过去一样,我小的时候,院子里充满了笑声,房间里充满了父母的歌声和笑声。多和谐啊!

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家庭已经分开了,符晓和他的父亲一起走了。不,不是他父亲,而是一个和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我真不知道符晓现在怎么样,所以我又给好心的保姆打了电话。保姆抽泣着告诉我:符晓被这个坏女人打了,现在在医院里。

不该遗忘的人 篇14

蒲公英的美丽,缘于对大地的挚爱。小溪的美丽,源于对伟大目标的追求。历史的美丽,终于让人深思的启迪。中华上下五千年,醉人的清香从昨日的经典中向我走来,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底蕴。

他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身上缀着鲜花、披挂香草,宽大的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而那修长的身躯,却纹丝不动,他浑身散发着书的芬芳,即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散发着千古的清香。因为他就是他―――屈原。也许一说到屈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他的《离骚》、他的《九章》、他的《天问》,然后才会感叹他是个爱国而又不得志的诗人。其实屈原不是诗人,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力图使国家繁荣富强的人,为何终究会落得如此下场?他的一生是为追求国家强盛的.道路上辗转奔波,但他遭受更多的是猜疑,妒忌、排挤,最后得到的却是流放在外的下场。我想那是在他绝望的时候,他提起沉重的笔,写下的无声的哭诉,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却不能在为官上有所作为,而在文字寻找寄托,而现在的我们只记住了他的文笔,却忽略了他的爱国情操,对他而言,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奸臣的陷害,王君的昏庸,百姓的疾苦,楚国的危在旦夕当他知道这一期都是他无法挽回时,他选择葬生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他选择与日月争光,他也选择了让后世的我们扼腕痛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的志,忠诚为国,造福百姓的宏图大志;“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的心,饱受折磨,无可奈何的疲惫之心。

遗忘的文章 篇15

“灰色学生”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 有的因为父母离异, 有的因为家庭变故, 有的因为生理残缺, 有的因为性格孤僻。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 直接导致他们的表现平平淡淡, 从而得不到班集体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往往又会恶性循环, 使其不断产生困惑感、孤独感、自卑感和失望感, 最终在绝望中走向放弃、沉沦, 成为被忽视、被忘却的弱势群体。“灰色学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转化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实践。

一、用耐心和爱心融化心结进而感化“灰色学生”

“灰色学生”之所以处处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无所谓倾向,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较少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即使偶尔被他人关注, 也是昙花一现或者平淡无奇、简单应付。加之不可抗拒的外因干扰, 心理负担持续加重, 长期处于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因而态度冷漠、消极逃避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 “灰色学生”转化的第一步是“融冰”, 即打开心结、消除隔阂, 进而拉近彼此间的心灵距离, 为思想转变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应从学生思想现状入手, 找准切入点, 把握合适的时机。坚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 不断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真挚的爱心感染学生,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被关注, 感受到在现实世界中仍然有人在关爱自己。这样一来, 他们才有可能抛弃思维定式, 从黑暗的“城堡”中勇敢地走出来, 积极主动地接近他人、融入集体。

二、通过分析和研究不断挖掘“灰色学生”的潜能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灰色学生”的个性特征相对复杂, 转化的前提是摸清现状、搞清重点、理清思路。教师应当全面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遵循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求从“灰色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 不断发掘他们的长处和潜能。不断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个人才能得到表现的同时, 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得到修复, 积极性随之被充分调动。

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 由于缺少父爱, 平时显得稍微有些放纵不羁, 业余时间靠泡网吧打发, 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明显起色。一次偶然的机会, 学校组织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 正愁没有合适人选的时候, 我想到这个学生应该能胜任。在周末例会上, 我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这个决定。起初他还有些不自信, 我便趁机鼓励他:“你是同学们心目中公认的电脑天才, 大家都期待你能捧回冠军奖杯, 为自己争光, 为我们班添彩。”在热烈的掌声中, 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重要性, 一颗冷寂的心瞬间被温暖了, 最后略带腼腆地答应了大家的请求。最终, 他凭借出色的发挥获得高一年级组竞赛第一名。此后, 通过多次语重心长的交谈, 我们共同分析利弊、寻找对策, 他诚恳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不再去网吧, 决心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关键是能否发现这些闪光点并使之长久保持下去。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的潜能, 哪怕一个极小的优点, 都应当充分利用。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定会被有效激发, 一些不良行为和不健康心理往往也会随之逐渐淡化, 从而为他们获得更大进步创造条件和空间。

三、在不断的鼓励和激励中营造宽松的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灰色学生”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半封闭或完全封闭的特征, 总是消极被动地应付自己的生活。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区是, 对学习差和品德差的“双差生”往往听之任之, 甚至“横眉冷对”, 在他们身上似乎看不到半点的希望和阳光, 唯一的“收获”是批评指责外加冷嘲热讽, 因而师生之间总是充满了对抗情绪甚至“敌意”。产生“灰色学生”的原因固然比较复杂, 但教师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我们的教育体制有没有需要健全和完善之处呢?

在一些影视节目中, 我们不难发现欧美国家父母十分注重表扬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他们总是充分利用并刻意放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 抓住任何机会适时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作出积极而极富感染力的评价。但是在中国, 不光是大人, 就是小孩子想要得到表扬似乎也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引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欧美国家用的是“拇指”教育法, 而中国用的是“食指”教育法。在教育学领域, 西方的“赞美”教育确实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或许能成为打开“灰色学生”封闭之门的钥匙, 值得每一位教师去作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赞美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美好行为的褒扬性评价, 鼓励和赞美一样, 都能激发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 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三个月。”这句话虽有些夸张, 但足以显现出表扬和鼓励的魅力所在。“灰色学生”缺少的正是老师激励性的话语, 缺少成长必需的阳光和笑容, 因而始终缺乏活力, 像一潭死水。从这个意义上说, 转化“灰色学生”的关键是将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和深入改造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激励, 让他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 重拾自信、重塑自我。在这个舞台上,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 需要双方共同的参与和默契的配合。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或困惑时, 教师应主动介入、积极应对, 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 要注意多一些鼓励和激励, 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多一些关怀和关爱, 少一些冷漠和对立。这就相当于一只“无形的手”, 从背后给予一股巨大的推力, 不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浓浓的温情, 及时摆脱那些主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他们带来难得的光明和温暖, 进而为他们获取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提供不竭动力。

四、搭建平台和舞台为“灰色学生”提供发展机会

尽管“灰色学生”少言寡语、不善交际、略显自卑、不太合群、甚至可能有些冷漠或者怪癖, 但是他们的生活和个性并不是真的没有色彩与光亮, 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有前途甚至不可救药。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 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只不过没有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 因而一直平平淡淡, 缺乏亮点。

有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儿, 上课时总是不声不响地听课、做作业, 毫无引人注意之处。平时性格比较羞涩, 而且非常胆小, 目光不敢与老师相对, 读书的声音很小, 明显缺乏自信。偶然的一次晨读的机会, 我发现她的口语非常出色, 不仅流利而且音色也不错, 可就是不敢举手, 我决定给这个孩子以适当的锻炼机会。课前, 我和她作了交流和沟通, 对她的英语学习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英语课上, 我首先向其他同学介绍她的朗读能力, 在大家鼓励的目光中, 她试着读了一小段, 大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欣赏的态度听完了她的朗读。尽管声音不是很大, 但还是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还被同学们推举在晨读时领读。以后, 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点名让她发言或读书, 在一次次的激励中, 她的自信稳步地得到提高, 课堂表现比以前积极了很多。随后, 我还向学校推荐让她参加全市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 获得了二等奖;参加全区中学生英语书信写作比赛, 获得了一等奖。经过不断的鼓励和锻炼, 这个女孩子在各项活动中逐渐崭露头角。大家惊喜地发现她变了, 变得比以前活泼开朗, 再也不娇羞自卑了, 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也有所提高。

对于一名普通学生而言, 他们特别渴望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诚恳的赞许。老师只是多看了几眼, 多说了几句, 多肯定了几次, 就使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从这一个案中深切地感受到, 尽管“灰色学生”的心理确实有些自卑, 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从容自信, 但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和客观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并创造一切机会为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舞台,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变得五光十色, 一定能从中间状态跃进到更高层次。

素质教育的核心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 致力于提高素质、增强技能, 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各方面均衡发展, 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 教师应当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班级整体出发, 既抓两头, 又要重视中间层次。“灰色学生”并非一无是处, 并非可有可无, 更非不可救药, 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有独特的能力和特长, 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诉求, 只不过缺少机会、缺乏动力罢了。只要教育工作者都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灰色学生”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分析现状、研究对策、积极应对、主动介入, 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 让他们有机会正确认识自我, 不断展现自我, 全力超越自我, 这些学生就一定会有“闪亮”起来的那一天。

摘要:“灰色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 指的是班级中所谓的中等生。他们平时默默无闻、少言寡语、独来独往, 因而很少受到外界关注。由于缺少沟通和关爱, 他们往往缺乏自信, 有严重的自卑倾向, 内心世界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个人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 而且存在向“后进生”转变的可能性。从温情关爱、放大潜能、注重激励、搭建平台四个方面关注“灰色学生”, 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上一篇:放管服知识问答下一篇:博客,推开作文评价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