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教学设计

2025-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忆江南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忆江南的教学设计 篇1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好:美好。

旧曾谙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 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2

东四小学 王赫

教学目标:

1、认识“谙”,会写“忆、旧、层、胜”四个字

2、感情朗读,感悟诗的意境

3、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江南春景

重 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识认生字,并会运用 难 点:感悟诗的意境

一、谈话导入,揭题入境:

春天一直以它的美好和充满希望被人们所歌颂。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江南游玩时,看到了江南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美景,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的美景依然魂牵梦绕,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忆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绪,共同领略江南的秀丽风光。板书:忆江南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忆江南》是一首词。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宋朝是词最鼎盛的时期。“忆江南”这三个字是词牌名。

二、学习“忆”字,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古诗。

1、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2、师:说说“忆”是什么意思? 生:“忄”与心有关。是想、回忆的意思。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生:(1)形声字(2)换一换(3)加一加(4)猜字谜 师:你会给“忆”扩词吗?

师:同学们用这个“忆字”组的词语可真多,那么这个字怎么写呢?

教师指导书空练习或本上指导写一个。

师:那么这首词是谁在回忆,回忆什么呢? 生:白居易回忆江南的美景.师:这里说的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苏、杭、云南、大理等人间仙境,据说乾隆曾多次下江南。师:想一想,为什么白居易会回忆江南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到词中去找一找吧!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配上古筝音乐,教师范读。注意听准字的读音和节奏。(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词,纠正读音

四、品位感悟诗的意境

师:请同学自由轻声读前两行诗,圈画出会认的生字“景”“谙”。前后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之后汇报。

生:运用形声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迷等多种方法记生字

师:白居易在晚年时回忆起江南的美景,在古诗第一行中的那个字可以概括出他对江南的印象? 生: 好

师:这个“好“是什么意思? 生:美。

师:一个好字,精确地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印象。一切都好,不能忘。这就是作者常回忆江南的原因,读时要读重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一句 师:正因为江南的景色是那样的美好,才会让诗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朋友般熟悉,正如第二行所写的“风景旧曾谙”“。“旧”与谁相对?怎样记? 生:与“新“相对。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扩词练习。师:“曾”是什么意思?能扩词吗?(曾经)你能用曾经说句话吗?

提醒学生注意笔顺,指导书写

师:这首词的前2句的意思是说江南好,这美景是我曾经熟悉的,也说明作者肯定不只去了一次。师:那么江南究竟美在哪呢?使作者留恋忘返?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大家吗? 生:朗读词的三四行。

师:哪个字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呢?引导学生画出生字“胜”。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组词、指导书写。师:“胜“在本课的意思是指胜过。红胜火是比火还红。师:日出指什么? 生:初升的太阳

师:江花是指江边的花。蓝是蓝草。师:你能不能试着说说这两行词的意思? 生:汇报。

师:假如你就站在江边,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净明澈,碧如蓝草。你的心情怎样?你想怎样读好它?(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生:试读三、四行。(指名读、评价读、配乐读)师:江南春天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怎么能让我忘记呢?我又怎么能不对江南充满了回忆呢?于是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能不忆江南?(教师导读,学生接读)

师:读过之后,你发现是什么语气? 生:问句

师:对,这是反问句,反问句的特点就是答案就在问话之中。其实反问句是最具感染力的。意思是强调这样的美景不能忘,不能不回忆。作者在词的结尾运用这个反问句更加强了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怀念与赞叹。让我们一起带着赞叹、感慨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词吧!生:小组中读。汇报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同学们,其实白居易一共写下了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的第一首。另外两首分别是:(师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忆江南》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字,却流淌着诗人对江南深沉的思念!这江花中,江水中,分明藏着诗人对江南深深的情啊!情深所以景美,景美更显情深啊!因此,这首词,才会深深地打动着今天的我们。师: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词,欣赏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眷恋之情。生:在音乐声中齐读全词。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3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想象悟情,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这首词的诗人、写作背景等资料;搜集赞美江南的诗词。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师动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了江南美景,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江南?

3.你知道哪些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课件出示一些赞美江南美景的诗句,齐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5.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6、板书课题:忆江南

7.课件出示这首词,师配乐范读。

8.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思念江南)

9.了解“词”与“词牌”。

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注意读准“谙”;并与“暗”区别字形与字义。

3.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意思)

5.再读。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2.品1、2句。

(1)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小桥流水、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3)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句“江南好”。(随机评价)

(4)“风景旧曾谙”什么意思?(理解“谙”)

(5)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6)再次朗读品味这两句。

3.品3、4句。

(1)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课件出示3、4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

(3)这两句诗可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4)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

(5)是啊,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思念)

指名读,评议(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6)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

告诉学生,这是对偶。(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7)师: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4.品第5句――反问句。

(1)江南如此之好,生读――能不忆江南?(板书:忆)

(2)这是个什么句式?

(3)你从这个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无尽的思念)

(4)再读反问句。

[设计意图]: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重抓3、4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

师:诗人通过反问寄托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思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2.课件出示资料链接: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个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

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3.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4.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回读全词)

5.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设计意图]:“情到深处方知浓。”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学生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能进一步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1.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3.指名读

4.说说从这两首词中,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6.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7.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

《忆江南》教学反思 篇4

我曾经对诗词的教学无从入手,觉得一首诗只有短短的几个字,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很难,如果只是单一的让学生说说对词的理解,再说说对每句诗的理解,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味,自从上学期听了石老师的一节古诗课,我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样去教,回来后我一直尝试着用他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大胆创新去教学古诗,我发现了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四、优化多媒体资源,让课堂锦上添花。

我在网上查到了江南景色的视频,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的朗读,读出了意境品出了美。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意境才产生了生成的美,张文畅说:“老师,我真想去江南看一看。”最让我意外的是赵卓妍自信的说:“如果我去了江南,我会写出比白居易还好的诗。”就连最淘气的徐海洋下课时也走到我面前一本正经的说:“老师我太感动了,江南太美了。”他的一番话让我深深的反思,只要老师提供足够的条件,每个孩子智慧的火花都会被点燃。

当然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处理得不够巧妙,我在画简笔画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画时同时也让学生在本上画,比比看谁画得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指导。

忆江南教学设计二 篇5

桃源县实验学校林峰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1、课件

2、其他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风景如画的江南。

2、课件欣赏江南美景,配乐播放江南有特色的风景图片。描述:这里有古镇小城, 曲径回廊,古曲园林,古桥流水,田园村舍,细雨如丝,莺啼柳绿,红花胜火,江南风情,别有韵味。

这就是 “人间天堂”——生读:江南。

板书:江南

这就是闻名的水乡——生读:江南。

3、揭题,简介词及词牌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解释一下什么是“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大家说得真好,看来课前预习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

1、读准字音,读顺词文(出示词课件)

一位特级老师曾说:“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大声读,反复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开始!

2、读清句子,读出语气。

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就要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这首词虽然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它划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呢?

你为什么这么划分?

三、四两句有点特别。发现了吗?第一,字数相等;第二,上下相对。古诗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仗。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评价:读得怎样?听了他的读,有意见发表吗?你认为他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来给他提提建议。(提建议之前可以先肯定他的好的方面,这样你会拥有更多朋友。)

3、齐读全词

三、品读词句感悟诗意

读词不仅要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读出诗意。现在请你静静地默读,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看看你对这首词都有多少了解?

1、出示提示,学生自学。(课件)

⑴ 自由读词,想一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⑵ 品读词句,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⑷ 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同学开始动笔了,圈一圈,点一点,最好写写批注,说明你的感觉找到了落脚点。

2、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⑴ 释“忆”,了解作者。

我看大部分同学有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接下来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① 作者为什么要忆江南呢?

(江南的风景好,江南的风景他非常熟悉。)

② 词中告诉你,他对江南很熟悉了吗?(谙)(课件:谙:熟悉。)

有谙熟于心这个词知道吗?就是对事情非常熟悉。比如:这个字我都写了十几遍了,已经谙熟于心了。

③ 关于作者有谁了解呢?

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也就是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

④ 师生读词

我们来读这一、二句。

生读。

师读。

⑵ 悟“好”,想象美景。

①读着这个“好”字,同学们会想起了江南的哪些美景?

②读着这个“好”字,你还会想起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呢?

③如果我们把这个“好”字换成另一个字,你会换成那个字呢?

(美、佳、棒、妙„„)

“江南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那就换成江南“美”,不更直接吗?

(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诗人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非常熟悉。

④ 江南的美景赞不完,江南的诗词诵不完„„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多妙的一个“好”字啊!一个“好”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好”字就是是一首诗。

好,再一次用朗读来品味这两句词。

师——江南好,生——风景旧曾谙。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生——风景旧曾谙。

⑶ 读词,领悟意境。

①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请同学闭上眼睛,听——

(师配乐朗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解释意思)

④ 多美啊,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眼前正是

日出之时,花儿艳艳,胜过熊熊火焰,男孩子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到之季,江水碧绿,如同蓝草侵染,女孩子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多好啊,你就是追忆中的诗人,请你们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⑷ 析“?”,体会思情。

① 这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多美的画面啊!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学生接——读能不忆江南?

(课件:能不忆江南?)

② 生读。

③ 同学们,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现代人加的。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加标点,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为什么?

(叹号、省略号、反问、反问与感叹连用?!)

大家加得都有道理,但是,国学大师们给这句词加标点的时候,一致认为,加问号是最合适的。这是为什么呢?

(最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强烈的思念。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的句式改一改,但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④ 让我们再次体会作者对江南的思念。

江南好!(全词)——能不忆江南?

四、拓展了解,体悟深情。

1、忆诗人

在我们看来,这江花,这江水,是很平常的江南景物啊,为什么白居易却如此深深地眷恋呢?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江南。

屏幕出现——资料链接: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 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4年,离开 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想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 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2、读诗句

诗人仅仅是忆江南的景吗?

⑴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课件)

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分读全词——

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分读全词——

⑵ 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让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全词——

3、悟深情

当诗人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时。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⑴ 生自由读

⑵ 你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汇报

师:这是诗人对江南的感情。(板书:情)一种江南情结!怪不得诗人如此感慨:能不忆江南?(课件)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浓浓江南情,再读《忆江南》(一首)。

老师想和大家合作来读,行吗?师读一句,请你们重复每一句的后三个字。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五、总结

1、“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歌曲《忆江南》)

2、音乐未完之时结束语:

同学们,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我相信大家再次感受了诗王白居易对江南的爱与思念。回首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面他又感到甜蜜和幸福,因为他庆幸,庆幸自己曾去过江南,并为江南的人做过许多的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分每秒。

同学们,让我们也学会珍惜,珍惜与同学、朋友、亲人的相识,相知,相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让幸福永随回忆!

【板书设计】

忆江南人珍惜

忆江南的教学设计 篇6

忆江南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词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埂 【赏析】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埂钡穆宄巧倥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埂保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姑减径睢S纱手姓庖弧耙唷弊挚芍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汪秀梅《忆江南》教学实录剖析 篇7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1.示范读 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2.品味读 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3.想象读 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教学过程】 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生:老师好。

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生: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生: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无锡话)(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生:好。

师:开心吗?

生:开心。{大声地}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生:齐读:江南

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生:江南最美是太湖。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生:江南(齐)

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生:齐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生: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生:“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生: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生: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生: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生:我知道西江月。

生:渔歌子

生:水调歌头、长相思。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通过查阅了资料。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生: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生: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生: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生: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师:请你读一读。生:江南好!(大声赞)

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生:齐读

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生: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读)

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生: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

生: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播放音乐)

生:(闭目静听)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师: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个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在哪忆江南?

生:洛阳

师: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生:在北方。(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生:读。

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生: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

师: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

师:请你极度思念!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师:请你感慨!

生:(读)能不忆江南!(略带伤感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生:齐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生: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生:我们江南的小吃多,味道好。

„„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白居易曾在年青时就喜欢行旅江南,苏杭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几年,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苏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又要回到洛阳,苏州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你就是诗人白居易,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忘不掉的还有什么?

生:诗人忘不掉的还有江南的人。

师:带着我们的这些感悟再读这首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难忘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的桂花的事。

生:难忘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

师: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生:难忘江南美酒、美女。

师: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生: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掉。

生:这是诗人对江南深爱的感情。

师:一种江南情结!板书(情)。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望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再读《忆江南》

生:齐读

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

(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生:诗人走过大江南,怀念每一个地方。

生:我看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天

生:诗人他想,我为什么要生病啊,否则就在这个江南永久的生活下去,该多好啊。

师:请你朗读这首词,把你这样的感受通过读传达出来。

生:读。(掌声)

生:我听到了诗人对江南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师: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诵读这三首词。

师生互动读(老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三个字,构成了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情韵袅袅)

音乐响起,师生共同随着旋律唱起来,享受着文字的美,音乐之美,江南之美。

师:哪位同学能背下来。

生:纷纷举手背。

师:所有会背的同学站起来面朝听课的老师们,把这词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生:全体起立,齐背。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无锡天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下课。

※看了课例,您的感想是:

(温馨提示:可在课例中有感触的地方加上您的批注)

上一篇:经济应用文写作复习下一篇:中文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