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讲义(精选4篇)
一、企业重组的基本概念
企业重组是指对企业原有、既存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扩张、分拆、整合以及内部优化组合的过程。
扩张,即通过兼并、联合经营等使企业的生产规模、业务范围等规模扩大。
分拆,即通过资产剥离或企业分立的形式使企业生产规模、业务范围缩小的企业重
组形式。
整合,即在不改变企业规模的情况下企业内部通过资产、产权的置换提升企业整体
实力和经营能了的企业重组形式。
二、企业重组的分类
(一)按企业重组的内容分为: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产权重组、人员
重组和管理体制重组。
业务重组,是指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已有的业务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从理论上说,企业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问题。当企业规模太大,导致效率不高、效益不佳,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当剥离出部分亏损或成本、效益不匹配的业务;当企业规模太小、业务较单一,导致风险较大,此时就应当通过收购、兼并适时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以降低整体风险。
资产重组,是指对企业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配置,以达到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率的目标。比如,由于企业后勤运力闲置可以考虑将专属企业的后勤运输部门独立出来成立物流公司。或划归于企业先前成立的物流公司。甚至还可包括一些办公设施和经营场地的重新配置。
债务重组,是指对债权债务关系进行重新调整以及对变更后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管理的活动。债务重组多发生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甚至是行将破产的情况下,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协议达成的改变债务履行条件的事项。比如债权人同意部分减免债务或债务延期履行,或协议发生债务转移。
产权重组,即通过吸纳、转让、新增、分割等形式,对企业产权进行调整,对产权主体进行重新组合和整合,形成新的产权主体。产权重组最大的不同在于重组后企业产权主体的变化。比如大股东股权转让股权导致股权结构的变化。昆钢被武钢控股即为产权重组一种方式。
人员重组,即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的对企业人员进行工作上的重新安排和组合。比如减少企业机关人员配置,充实生产一些工作人员。或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部门调换等。
管理体制重组,是指将企业工厂时的管理体制或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体制转变为符合公司运行特点的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体制。
(二)根据企业重组的形式分为扩张型重组、紧缩型重组以及整合型重组三类。这三类重组由于在后面我们要介绍,所以不予以解释。
(三)根据企业重组的目的分为生产经营性重组、资本经营性重组和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混合性重组。
生产经营性重组,即目的在于提高公司生产经营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的重组。包括:生产与产品重组、销售渠道重组、研发队伍重组、经营管理重组等。
资本经营性重组,是指目的旨在于追求提高投资回报率的重组。
混合性重组,两种目的兼有的重组。
体制变革性重组,目的旨在于改变领导体制、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的重组。
第二节扩张型企业重组
一、企业托管式重组
托管经营,就是企业的所有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委
托给具有较高管理水平、较强经济实力并能承担相应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有偿经营。
托管经营不是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简单翻版,三者有着严格的界限。
简单说承包经营发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租赁经营居于租赁关系,被租
赁企业经营的好坏与另一方毫无关系,租赁方只管到期收钱。托管经验中受托方的利益受被委托企业的利益制衡,与企业所有者、生产者共同分担企业风险、分享经验成果。其次委托经营与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不同点还在于委托经营的受托方具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者在这两封面是较缺乏的。
企业托管的基本动因
四个方面:
一是为了盘活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亏损企业。
二是提高运营效率,同前一动因不同的是此种动因可能发生在企业虽未
濒临破产但是企业运营效率却不高,为了提高运营效率,也可以进行托管经营,有专业管理团队来代替原先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经营。
三是进行托管比进行企业并购或实施破产的可操作性强,因为托管期间
不会像企业兼并和破产产生资产的更换和职工的安置问题。托管只是发生托管方依据合同提供托管服务,而委托方按合同支付托管报酬的问题。除此之外不涉及其他问题。
四是减少体制障碍,托管不会改变企业资产所有权的性质,对于许多经
营不善但改制有不彻底的国有企业来说,在未理清产权关系的时候适用托管经营的方式,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企业托管重组的一般程序
摸清企业家底,主要是对企业现存资产精细清算。方便托管时进行交割。
组织招标投标评审。包括三个环节,企业首先发表招标公告并确定标底。
其二企业接受竞标企业进行投标。其三就是开标和组织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其四宣布中标。
签订托管经营合同。即有中标企业与委托方签订托管合同,对双方在托
管经营期间的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约定。
履行法律手续。托管经营合同签订并进行公证后,有委托发向受托方颁
发委托经营书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法人变更的确认手续。
二、公司联营
(一)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针对某一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销售达成一致意见,以不同的出资方式进行合作的一种扩张性的产权资本运营方式。
(二)特征,1、资产所有权不独立
2、联营的目的性很强,且联营时间较短。联营会随着产品开发的结束而终结。
3、联营公司的组织结构具有松散性。由于联营公司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仅只合同型联营,不包括法人型联营和合伙型联营),其经营管理只是由联络的公司按合同的约定排除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管理经营组织不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组织。(一个公司有决策机构、有执行机构、有监督机构,组织结构很严密,而联营公司没有)
(三)建立联营公司的动因
1、融资,如一个公司发明了某项专利,但无钱开发成产品,就看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融资。
2、活得学习机会。许多企业寄予学习别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以联营的方式获得学习机会。
3、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主要是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和同类大型企业联营的形式,曾强自我保护力。
4.合理绕过法律障碍。以联营来绕过反垄断法对企业规模的限制。
第三节紧缩性企业重组
一、剥离
(一)剥离(Divestiture)是指公司为实现财富最大化或整体战略目标,将其现有的某些子公司、部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出售给其他公司,并取得现金或有价证券的回报。
(二)剥离的类型与形式
类型,资源剥离和非自愿剥离或被迫剥离,前者是公司管理人员为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而主动作出的剥离;后者是被政府部门或司法机关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进行的一种强制剥离。
形式,剥离固定资产;剥离无形资产(如某品牌);剥离子公司。
(三)剥离的动因
1、追求主业清晰,适用于企业经营业务较多的情况。
2、满足公司对现金的需求。适用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或扩张其他业务需要现金的情况。
3、满足经营环境和公司战略目标改变的需要。比如公司想要转换主营业务,很有可能就把不适用当前经济环境的业务予以剥离。如考虑到当前房产市场的变化,昆钢将房产公司进行剥离。
4、甩掉经营亏损业务,改善公司业绩。“特别处理”的英文是Special treatment(缩写是“ST”),因此这些股票就简称为ST股;PT股票 PT是英文Particular Transfer(特别转让)的缩写 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等情况,其股票将暂停上市。沪深交易所从1999年7月 9日起,对这类暂停上市的股票实施特别转让服务,并在其简称前冠以PT,称之为PT股票。
(四)剥离方案的实施
1、选择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员或聘请外部专业顾问制定剥离方案。
2、准备一份剥离业务的备忘录。(主要是与玻璃业务有关的情况,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等)
3、确定可能的购买者,通过协议或拍卖的形式确定买受人,签订剥离合同实施剥离。
二、分立
(一)分立的涵义,(Spin-off)是指将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的新公司,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的一种形式。(即将公司持股变成公司股东持股)
(二)分立的类型
按分立后原公司是否存在:
派生分立A---A+B新设分立A---B+C
按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变化形式,分为并纯粹分立、并股和撤股。
纯粹分立:派生分立A---A+B
并股:是指母公司以其在子公司的股份向部分股东交换其在母公司的股份,交换后母公司在子公司不再拥有股份,而原母公司的股东变成了子公司的股东。
撤股。即母公司将子公司的控制权移交给他的股东,母公司不再是子公司的股东。
(三)分立的动因与效应(p105)
(四)分立的程序 P107-108
四、股份回购
(一)股份回购(Stock Repurchase)是指出于特定目的,公司通过一定途径将已发行在外的股份重新购回的行为。
(二)股票回购方式:
公开市场收购是指公司在股票市场以一个潜在投资者的身份,按照公司股票当前市场价格回购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的行为。公开市场收购是一种随行就市的收购
现金要约回购,分为固定价格要约回购和荷兰式拍卖回购。前者指公司在特定时间发出的某一高出股票当前市场价格的价格水平,回购既定数量股票的要约。(三个固定,固定时间、固定价格、固定股票数量,达不到数量公司可取消回购);后者指公司指定股票回购的价格范围和股票回购的数量幅度(2万股-3万股)然后由股东进行投标,最后根据股东投标的形式,在既定的回购数量范围内,以价低者得的方式买进公司发现在外股票的行为。这个需要懂函数的知识划出价格—数量曲线。
可转让出售权,私下协议批量购买和交换要约。
(三)股份回购的法律规定 p115-116
五、企业破产重组
(一)破产与破产界限
1、破产的含义,破产是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时,由法院强制执行其全部财产,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或者在法院监督下,由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整顿复苏企业,清偿债务,避免倒闭清算的法律制度
2、破产界限是指法院以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法律标准,在国外统称为破产原因。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注,教材引用试行的企业破产法,主要针对国有企业,新的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一日施行)
(二)破产重组的一般程序p120
(四)有关国有企业破产的财务政策 p12
5第四节整合型企业重组
一、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企业通过相互交换资产来实现企业资产结构优化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按照置换的操作方式,资产置换分为单纯的资产置换和伴随股权变动的资产置换。
二、股权置换
(一)国有股权的流通与转让(我国特殊的股权形式,股权分置)
1、股权无偿划转。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上市公司的股权无偿划归并购公司的行为。,这种转让只在国有资产的代表之间进行转让。如将A国有公司的部分资产无偿划归B国有公司。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损失。
2.股权有偿转让。是指并购公司根据股权协议价格受让目标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的股权转让形式。(这种方式比较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是由于国有股、法人股取得股权的条件与社会流通股不相同。如允许其流通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是不
公平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对普通股投资者的补偿机制来完成。
(二)股权转让的重组形式(即股权转让后新股东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式)
1、资产剥离,即新股东对原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转移,使上市公司通过转让不良资产将资金集中于主营业务。
2、资产注入,是指将新股东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通过新注入的优质资产来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
三、买壳借壳上市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然后利用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和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概论
一、目的与要求
企业管理本章主要介绍企业由来、企业的概念、分类、企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工业管理组织,通过对概论的学习,使下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轮廓的认识,以便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高度去理解以后各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本章,应明确下列三个问题:
一、企业的概念、分类。
二、企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工业企业管理组织。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企业的概念与分类
一、企业的由来
企业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
盈利,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1、企业具有法人资格;
2、企业是自主经营单位;
3、企业是一个自负盈、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4、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满足寒舍需要并获取盈利。
二、企业的分类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了解企业的类型是确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与对策的重要基础,也是众多类型的企业中作出选择的基础,企业分类的方法较多。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一)按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分类
按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企业可分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
(二)按企业生产力要素结构分类
按企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不同,企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等。
(三)按企业的法律形式分类
按企业的法律形式企业一般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公司。
第二节
企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企业的种类虽然很多,然而从系统的立场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组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且外界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的开放系统。
一、企业系统的结构
首先,从平面要素构成的角度分析,企业系统是由研究开发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及生活服务子系统、销售子系统以及管理子系统构成。
其次,企业系统的结构也可以按系统层次分为领导层、监控层及多厂企业和联合企业等。
二、企业系统的联系和运动
(一)企业系统的联系:企业系统内外联系的基本类型有下列四种:
1、生产技术联系;
2、经济联系;
3、政治行政联系;
4、信息和文化联系。
(二)企业系统的运动
企业上述四种联系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内的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即人流、物流、信息流。
三、企业系统的功能
企业系统基本功能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2、获取利润,积累企业财富;
3、满足职工就业发挥专长、成才及物质方面的需要。
第三节
工业企业管理组织
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管理组织,是衽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
一、管理组织的原则
管理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健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建立和健全管理组织的原则上要有:
1、有效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组织要有成效,它应有
2、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的、有效的指挥和监督。
3、专业化原则:是指将管理组织的业务予以划分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由专职人员担当。
4、统一指挥原则:是处理上下级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5、权责对等原则:权是执行任务时的决定权,责是尖尽的义务。
6、协调原则。
二、管理组织的形态
1、直线制;
2、职能制;
3、直线参谋制;
4、直线职能参谋制。
第一章
经营决策与经营计划
一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和经营计划。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企事业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的重要意义,以及经营决策与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的地位。通过本章学习必有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经营思想应树立的七个观念。
2、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意义。
3、经营决策,经营决策的程序。
4、经营计划及其种类。二 主要内容提要
第一节 的经企业营思想与经营目标
一、企业经营的含义
企业经营是指商品生产者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在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预期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经营活动。
经营的裨就是寻求企业的目标,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企业的经营思想
经营思想是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具体说,应树立七个观念:
1、全局观念;
2、市场观念;
3、用户观念;
4、竞争观念;
5、开拓观念;
6、效益观念;
7、战略观念。
三、企业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时期预期达到的经营成果。一个企业的 总体经营目标,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对社会贡献目标;
2、市场目标;
3、发展目标;
4、盈利目标;
5、精神文明目标。
第二节
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一、市场调查的概念
(一)市场调查的概念
市场调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各种资料、信息,进行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活动。
(二)市场调查的内容
1、市场方面的调查包括市场环境、需求、购买力等;
2、技术与产品调查;
3、销售调查;
4、竞争形势调查。
(三)市场调查的步骤
1、确定调查任务和目标;
2、制定调查计划;
3、悼念现有资料;
4、确定调查方法;
5、制定调查表格;
6、进行实际调查;
7、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8、提出调查报告。
(四)市场调查的
1、按调查方式分:询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资料调查法。
2、按调查对象分:普查、抽样检查。
二、市场预测
(一)市场预测的概念
市场预测是在市场调查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统计资料和情
报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对市场未来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推测。为企业进行决策和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二)市场预测的作用
1、是企业经营决策和编制计划的依据;
2、是不断完善计划工作发挥计划指导作用的需要;
3、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4、是发送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三)市场预测的内容
1、市场需求预测;
2、市场占有率预测;
3、新产品、新技术预测;
4、产品寿命预测。
(四)市场预测的程序和要求
1、确定市场预测目标;
2、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
3、择预测方法和预计预测模型;
4、进行预测计算、分析和评价;
5、修正预测,确定预测值。
(五)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
1、定性预测法,包括领导人员判断法、销售人员意见法、顾客意见法、专家意见法。
3、定量预测法,包括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
第二节 经营决策
一、经营决策的概念
经营决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或解决新遇到的重大问题,根据对经营要素和经营环境分析,拟定多种方法,从中选出满意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二、决策的分类
决策的内容很广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许多类别:
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2、按决策出现的重复性分为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
3、按决策方法不同可分为计量决策、非计量决策;
4、按决策的可靠程度不同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
三、经营决策的程序
1、研究分析形势;
2、确定决策目标;
3、拟定可行方案;
4、方案的评价和抉择;
5、决策的落实和反馈。
四、经营决策的方法
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很多,可概括为三类:一是经验判断法;二是数学分 析法;三是实验法。
第四节
经营计划
一、经营计划的特点和原则
(一)企业经营计划是指导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计划,是经营决策的具体化,是全体职工在计划其内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经营计划的原则
1、全局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平衡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群众性原则
6、严肃性原则。
二、经营计划的种类
经营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计划期限分:有长期计划、年度计划、月度计划;
2、按内容分:有综合计划、专业计划;
3、按作用范围分:有企业计划、车间计划、科室计划、班级计划。
三、经营计划的编制步骤
1、做好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确定计划指标;
3、综合平衡、编制、计划草案;
4、正式确定计划。
第三章
质量管理
一 目的与要求
本章研究全面质量管理问题产品质量是一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是企业素质、经营效益高低的表现;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质量第一是企业的一个重大贡献政策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1、产品质量的含义,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质量保证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
3、质量控制统计方法的原理。
4、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
一、产品质量
质量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质量就是指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
产品质量:按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成本能满足用户需要所能具备的特性。
二、产品成本质量的特征
1、性能;
2、寿命;
3、可靠性;
4、安全性;
5、经济性。
三、5MIE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操作者(Man);
2、机器设备(Machime);
3、材料(Marerial);
4、方法(Method);
5、测量(Mererial);
6、环境(Environment)。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内容
一、质量管理的概念
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信息反馈各项工作的总称。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动手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产品的管理活动。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
它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个全面” “四个一切”。
“四个全面”是指:
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
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
3、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
4、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
“四个一切”是指:
1、一切为用户服务的观念;
2、一切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3、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念;
4、一切按PDCA循环的观念。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 *质量保证体系的涵义
质量保证体系是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从整体出发,运用体系的概念和方法,在产品的开发、调查、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建立一个协调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
1、要有明确的质量目标;
2、规定各个部门在质量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权限;
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
(一)标准的概念
标准是衡量某一事物或某项工作应该达到的水平尺度和必须遵守的规定。
(二)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PDCA循环法
Plan(计划)
Do(执行)Check(检查)
二、常用的质量统计方法
1、排列图法;
2、因果图法;
3、相关图法;
4、直方图法;
5、控制图法。
第四章
生产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活动。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是对企业内部生产活动系统性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大致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本章,应当明确下列问题:
1、生产管理的概念、内容;
2、生产过程组织;
3、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4、网络计划技术。二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生产过程组织
一、生产管理的概念
生产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管理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管理。狭义的生产管理是指以生产过程的对象的管理,即对企业生产技术准备、原材料投入、工艺加工直到产品完工的具体活动过程的管理。
二、生产过程组织
(一)生产过程:是指从准备生产开始,直至把产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
(二)生产过程的组成:
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2、基本生产过程(是核心);
3、辅助生产过程;
4、生产服务过程。
(三)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
3、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4、生产过程的平行性。
(四)生产类型的划分
最常见的生产类型划分是按照工作地的专业程度来进行的。据此,生产类型可分为三种:
1、单件生产
2、批量生产
3、大量生产
第二节
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
一、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是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从企业能够适应需求的生产能力出发,来规定企业计划期内应出产品的产品品种数量、质量和进度安排。生产计划工
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生产能力的核定和生产计划的编制。
(一)生产能力的核定
1、生产能力的概念: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 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可能数量。生产能力一般分为设计
能力、查定能力和计划能力。
2、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①固定资产的数量②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③固定资产的工作效率
3、设备组生产能力的核算
①生产单一产品的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公式:M﹦T有效
×S/t。
②多品种成批生产条件下,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其计算步骤:首先,选出代表产品,并计算代表产品的生产能力
其次,计算换算系数α=t具体/t代表
即:换自系数=某种产品单位台时定额/代表产品单位台时定额 设备负荷系数=计划产量/生产能力 ③按生产面积计算生产能力。(略)
二、生产计划的编制
(一)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
2、产品数量指标;
3、产品质量指标;
4、产品产值指标。
(二)生产计划的编制程序
1、确定产品的需求善和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指标;
2、制订产品的工艺流程;
3、制订产品需求的具体进度计划;
4、计算与核定生产能力;
5、确定生产周期与经济批量;
6、编制生产计划等的综合平衡。
三、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是根据企业年度、季度生产计划的要求,以及生产的情况,具 体地安排企业、车间、工段以及每个工作地在月、旬、日、小时的生产任务。
生产作业计划编制(略)
第四章 劳动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劳动者是生产力是最积极的因素,工业企业做好与劳动者有关的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定员及劳动保护工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促进生产民展,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保证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1、劳动管理的概念;
2、劳动分工、工作 的组织、工作地组织;
3、工作轮班组织;
4、劳动定额及其作用,劳动定额的种类;
5、劳动定额制订的方法;
6、劳动宣战同及其作用,定员标准;
7、编制定员的方法。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劳动组织工作
一、按技术分工
(一)按技术内容分工
(二)按工作量大小分工
(三)按人担任务分工
二、工作组织
三、工作地组织
四、工作轮班的组织
第二节
劳动定额工作
一、劳动定额及其作用
(一)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产品 所消耗的必要劳动量,或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产品数量。
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工时定额,二是产量定额。
(二)劳动定额的作用
1、是合理组织、协调和控制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
2、是企业生产决策、编制计划和实行厂内经济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3、是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劳动定额的种类
(一)按具用途不同分类。
1、现行定额;
2、计划定额;
3、不变定额;
4、设计定额。
(二)按其使用范围不同分类
1、统一定额;
2、企业定额;
3、临时定额。
(三)按其构成不同分类
1、单件定额;
2、部件定额;
3、综合定额。
三、劳动定额的制订方法
1、在大量生产条件下
单件工时定额=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生理需要与休息时间
2、在成批生产条件下
单件工时定额=作业时间+布置工作时间+生理需要与休息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每批产品数量
3、在单件生产条件下
单件工时定额=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生理需要与休息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
第三节
劳动定员与职工培训工作
一、定员的概念
定员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占用劳动资源的数量。
二、定员范围
企业定员以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为对象。
三、定员标准
1、全国通用标准;
2、行业通用标准;
3、企业定员标准。
四、编制定员的方法
(一)效率定员法
定员人数=每一轮班应完成的工作量*轮班次数/工人劳动效率*工人出勤率
(二)设备定员法
定员人数=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设备台数*每台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工人出勤率
(三)岗位定员法
(四)按业务分工定员
(五)比例定员法
第四章
物资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物资管理是企业所需各种物资进行有计划的 供应、存储与民放等一列组织与管理工作加强这项工作对于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节约物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的概念、意义、任务和分类。
2、物资消耗定额及其作用。
3、物资储备定额及其作用。
4、物资储备定额的确定。
5、仓库管理 二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物资管理的意义、任务及其分类
一、物资管理的概念
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物资的订购、储备、使用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
二、加强物资管理的意义
1、加强物资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能正在进行的重要条件。
2、是企业开源节流的一项重要途径。
3、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是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物资管理的重要一环。
三、物资管理的任务
就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到供应好、周转好、消耗低、费用省,以保证企业的生产有效地顺利进行。
四、物资的分类
(一)按照物资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二)按照物资的自然属性分类;
(三)按照物资的使用范围分类;
(四)按照物资的管理权限和经营分工分类。
第二节
物资消耗定额
一、消耗定额的概念
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的标准。
二、物资消耗定额的构成
1、构成产品净重的消耗;
2、工艺性消耗;
3、非工艺性消耗。
三、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略)
第三节
物资储备定额
一、物资储备定额及时其作用
(一)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企业为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
(二)作用:
1、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和组织采购订货的主要依据。
2、是掌握监督物资库存动态,使企业库存物资经常保持在合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3、是企业核定流动资金的重要依据。
4、是确定企业物资仓库面积和仓库所需设备的数量,以及仓库定员的依据。
二、物资储备定额的确定
(一)经常储备定额:是指前后两批物资进厂的供应间隔期内,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需的物资储备量。
经常储备定额的制定方法有两种:
1、供应期法:经常储备定额=进科间隔时间*平均每日需用量
2、经济订购批量法
经济订购批量=√2DS/I
(二)保险储备定额的确定
保险储备定额是指为了预防物资供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到货误期或来料品种规格不符等不正常情况,保证生产继续进行所必需储备的物资数量标准。
其方法是:某种物资保险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天数*平均每日需要量
第四节
仓库管理
仓库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仓库管理工作,对于及时地按质、按量、按时供应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合理储备和节约使用物资,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保证物资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都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仓库管理的内容包括:
1、物资的验收入库;
2、物资的保管;
3、物资的发放;
4、清仓盘点。
第七章
设备管理 一
目的与要求
机械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工精度的保证,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设备。所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1、设备和设备管理的概念;
2、设备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3、设备的购置、使用;
4、设备的维护与修理。
二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设备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一、设备和设备管理
设备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用的器械、装置和设施物质资料的总称。包括生产工艺设备和辅助设备。
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运用各种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护、改造、更新直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1、加强设备管理有得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设备管理工作对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设备管理的任务
1、正确地选择设备,减少和消除设备的积压与呆滞。
2、保证设备经常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
3、保证企业的技术进步。
4、采取各种措施,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第二节
设备的购置与使用
一、设备的购置
(一)设备购置的类型
1、产品开发型购置;
2、扩张型购置;
3、更新型购置;
4、综合型购置。
(二)设备购置的审批程序
1、提出设备购置与投资计划;
2、研究、审查设备购置与投资计划;
3、确定设备购置与投资计划。
(三)设备选择的原则
1、技术上先进;
2、生产上适用;
3、经济上合理。
(四)设备的经济评价(略)
二、设备的使用
设备的使用方针:一是坚决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使、滥用。二是防止设备的 闲置不用。
第三节
设备的维护与修理
一、设备维护
其主要内容是清洁、润滑、坚固、调整、防腐。设备维护按工作量大小及难易程度可分为:
1、日常保养;
2、一级保养;
3、二级保养。
二、设备的检查
1、日常检查;
2、定期检查。
三、设备的修理
(一)设备维修制度:包括计划预修制、计划保修制、预防维修制。
(二)设备修理:包括事后修理、计划修理。
第八章 经营分析和企业诊断
一
目的与要求
经营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统计资料和丰富的信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过程、结果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明晰企业在经营中的长处和不足,以便扬长避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习掌握了解以下问题:
1、企业经营分析的重要性。
2、企业经营分析的方法。
3、盈亏平衡分析。二
内容提要
一、经营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略)
(二)盈亏平衡分析法
又称量、本利分析法,其核心是盈亏平衡点。所谓盈亏平衡点是指盈利与亏损的分界点。
1、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Q=C/p-c
2、盈亏平衡分析法在经营分析中的应用
经营安全率:L=X-X/X8100%
第九章
企业文化
一、目的与要求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新成果,正成为企业界、学术界控索的现代科
学管理方法的热门课题,它强调以人为企业管理的主体和中心,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众基础为基础的企业管理理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
1、企业文化的概念;
2、企业文化的产生;
3、企业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4、企业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二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产生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以完善经营管理为目的,逐步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行为规范、基本信念、价值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等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产生。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
(一)企业精神;
(二)企业目标;
(三)企业哲学;
(四)企业道德;
(五)企业价值观念;
(六)企业行为;
(七)企业规范;
(八)企业标志与环境。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凝聚性;
(二)社会性;
(三)群体性;
(四)独立性;
(五)层次性;
(六)人格化。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可根据主要内容分业不同类型在较为普遍的层次中有三层次结构论,即文化层、制度层、精神文化层。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调节功能;
(四)约束功能;
(五)凝聚功能;
(六)综合功能。
第九章 流水生产和自动线
一、什么叫流水生产
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顺序进行加工并出产产品(或零件)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二、流水生产的特点、分类和评价
(一)流水生产的特点:
1、流水线上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其生产过程是连续的。
2、产品按单向运输占各线移动。
3、流水线按规定的节拍进行生产。
4、流水线上各工序之间的生产
是平衡的成比例的。
5、流水线上各工序之间的运、辊道等装置。
(二)流水线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的移动方式分:产品固定不动、产品移动流动线。
2、按流水线生产对象数目:单一品种、多品种流水线。
3、按对象的轮换方式分:不变、可变、和混合流水线。
(三)组织流水生产的条件
1、产品品种稳定,而且是长期大量需要的产品。
2、产品结构较先进,设计基本定型,产品标准化的。
3、原材料,协作人中必须是标准的、规格化的,并能按时供应。
4、机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预修制度。
5、工作必须符合质量标准产品检验能随着生产在流水线上进行。
三、流水线设计
1、技术设计;
2、组织设计。
(一)单一品种流水线的组织设计
1、确定节拍:r=F/Q
2、工序同期化及设备数量的计算:
S=t/r n=s/s
3、组织工序同期法方法
4、择运输方式和装置
5、流水线的平面布置设计
(二)多品种流水线的组织设计(略)
第二节
自动线
一、什么叫自动线
指按工艺顺序排列的若干自动机床和设备,用一套自动装卡传送装置和自动 控制装置联系起来的自动生产线。
二、自动线的主要特点
1、生产过程的高度连续性;
2、生产过程是完全自动进行的;
三、自动线的优点
1、比流水线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2、高度连续性和节奏性;
3、自动化使设备排列紧凑;
4、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四、自动母后基本形式
1、按自动线上零件移动的方式分:脉冲式、连续式自动线。
2、按连续方式分:硬连、软连接自动线。
3、按自动线类型分:单
一、综合自动线。
五、组织自动线的条件
1、加工对象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高;
2、采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和工艺方法必须是先进的;
3、要求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能适应自动线技术复杂的要求;
4、各工序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上就符合规定
第十一章
网络技术——统筹法 第一节
网络计划技术概述
一、什么是网络计划技术
指通过网络图来制订计划,求得计划的最优方案,并通过方案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生产,使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网络计划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网络计划技术起源于美国。
第二节
网络图
一、网络图的构成
1、结构也称事件
2、活动
3、虚活动
4、路线
二、绘制网络图的原则和要求
(一)原则
1、非循环的;
2、一对结点只能表示一项活动;
3、一项活动在网络图中只能用一个箭头表示;
4、一个网络图只能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
(二)要求
1、网络图力求简明、清晰、整齐;
2、箭线尽量画成水平线;
3、结点的编号,要求箭尾的编号要小于箭头的编号。
三、网络图的表示方法
四、网络图的绘制
1、工程项目是由哪些分项目组成的。
2、各分项目之间的相互衡接关系。
3、完成各分项目所需的时间。
第三节
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
一、活动时间
1、单一时间估计法
2、三点估计法:最乐观时间(a);最保守时间(b);j最可能时间(m)t=a+4m+b/6
二、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完成时间及结点的最早时间;
三、活动的最迟完成时间及最迟开始时间和结点的最迟时间;
第四节
网络图提供的信息
一、总工期
二、时差
三、关键路线、关键活动和非关键活动。
第五节
网络计划的优化
一、时间优化
二、时间——成本优化
三、时间——资源优化
一、系统升级背景:
根据管理规范、前期公告、系统优化;
二、与原系统主要区别
1.预审环节做了调整,原系统先预审再生成正式申报数据,现系统先生成正式申报数据再进行预审。预审与正式申报为同一个压缩文件。
2.系统生成加密文件,税局反馈的也是加密文件,数据将无法在系统外修改。
3.新增《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注销申请表》、《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企业未结清退(免)税确认书》、《集团公司成员认定申请表》、《免退税冲减申报录入》、《海关商品码调整对应表》、暂缓数据查询、不予退税数据查询、《准予免税购进卷烟证明申请表》、《出口卷烟已免税证明申请表》、《出口卷烟免税核销申请表》、《补办出口退税有关证明申请表》、《中标证明通知书申请表》。
三、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建议所有项目流程按系统中的“向导”操作。
(一)系统固化:
首次进入系统时,系统会弹出一个确认企业信息表,要求录入企业代码、纳税人识别号、企业名称。
注:若基本信息录错,企业在进行认定数据采集时将无法保存数据,且无法在系统中修改。因此若录错,只能重新安装系统(不是系统初始化)。
(二)系统维护: 1.系统配置信息:只保留了企业代码、纳税人识别号、企业名称、申报系统版本、审核系统版本、商品码版本信息(实际为企业录入的固化信息,且不可修改)。
2.企业扩展信息(新增):企业在审核系统中的一些特殊标识信息,如分类管理代码、申报时是否提供收汇凭证等(此信息为审核系统的反写数据)。
3.数据备份:
A. 备份全部备份是对系统内的所有数据进行备份,包括系统内部程序自带数据。
B. 备份业务数据是仅备份企业的申报数据,不包括系统内部程序自带数据,此为精简后的数据备份。
(三)出口退(免)税认定
基本流程:资格认定数据采集—打印报表—生成数据—撤销申请—资格认定查询
1.资格认定数据采集:
(1)退(免)税资格申请录入:本表主要是采集企业的认定基本信息。
注:本表只能使用一次,若有变更需填认定变更表。若企业为无进出口经营权企业,企业代码需录入9+组织机构代码号。
(2.)退(免)税资格认定变更录入:本表主要是采集认定变更内容;
(3)退免税资格认定注销录入:本表是对资格认定注销数据的采集。
(4)未结清退(免)税确认书录入:因合并、分立、改制重组等原因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以下简称注销企业),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企业未结清退(免)税确认书》。
(5)集团公司成员认定申请录入:需要认定为可按收购视同自产货物申报免抵退税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总部必须将书面认定申请及成员企业的证明材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并由集团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含本级)税务机关认定。(6)出口放弃免税权申请录入(7)放弃适用零税率声明录入(8)出口放弃退(免)税声明录入(9)出口退税业务提醒申请录入 2.打印资格认定报表
打印资格认定报表:打印各种认定相关报表
3.生成资格认定申报
生成资格认定申报数据:生成认定的电子数据包。
完成以上操作后,出口企业可携带规定的相关资料、打印的报表及电子数据到税务机关进行资格认定的申报。税务机关认定后,出口企业需要将税务机关已认定的数据重新返写回申报系统(税务机关反馈信息处理—税务机关反馈税局接收/读入—税务机关发馈信息处理)
4.撤销资格认定申报
对于认定数据需要有调整的,可撤销资格认定申报
5.资格认定数据查询
对已申报的认定数据进行查询。
(三)退税业务流程及注意事项 基本流程:
1.外部数据采集:此功能可将电子口岸中报关单数据和远程申报系统的认证发票数据导入到申报系统中,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及准确性。
(1)出口报关单数据查询与读入:读取IC卡中报关单数据,并可查询到所有读取的IC数据。(新增)
(2)出口报关单数据修改与确认:通过数据检查和数据确认功能,可将读取的报关单数据转入到申报数据采集中,此表报关单数据一经确认,数据将转出,因此在此表中无法查到历史读取的数据。
(3)出口商品汇率配置:对需确认的报关单数据配置
汇率。
(4)海关贸易性质配置:对需确认的报关单数据配置贸易性质。
(5)认证发票信息读入:通过远程申报系统读取认证发票信息。
(6)认证发票信息处理:查询发票认证信息,设置内销标志。
注:使用此功能时,计算机必须与电子口岸IC卡连接,且申报系统—系统维护—系统配置—系统参数设置与修改—功能配置I中需录入IC卡号及密码。
2.免退税明细数据采集:各种退税申报数据的录入。
注:每录入新的内容需点“增加”,录入结束点“保存”。需要申报的数据,必须点击“审核认可”。
(1)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录入出口明细数据
注:需要申报的数据,必须点击“审核认可”。
(2)进货明细申报数据录入
注:a.通过外部数据采集的认证发票信息,在录进货明细时“发票号码”、“发票代码”为必录项,发票信息手工录入的“发票号码”、“发票代码”两项可不录信息。
b.需要申报的数据,必须点击“审核认可”。C.数据调整
(3)出口/进货明细申报录入:出口明细与进货明细的合并项。
注:若录此项需做数据分解。
(4)海关商品码调整对应表录入:在申报退税时,对于报关单的商品代码,在商品码库不存在的(跨年产生的),需录此表。
注:商品代码为报关单商品码;调整商品码:为商品码库的商品代码。
若录此表,在申报时需与出口明细采集表同时申报。
(5)出口货物收汇申报录入(已认定):根据30号公告规定,退税申报时需提供收汇凭证的企业,收汇凭证在此表录
入。
注:若录此表,在申报时需与出口明细录入表、进货明细录入表同时申报。
(6)出口货物不收汇申报录入(已认定):根据30号公告规定,退税申报时需提供收汇凭证的企业,不能收汇在此表录入。
注:若录此表,在申报时需与出口明细录入表、进货明细录入表同时申报。
(7)零税率出口明细申报录入(8)零税率进货明细申报录入
(9)免退税冲减申报录入:出口企业提出冲减申报申请。
注:此表为申请表,不需录具体关联号的明细。
3.免退税申报数据检查:检查明细数据。
(1)进货出口数据关联检查:检查进货出口关联数据。(2)换回成本检查
(3)预申报数据一致性检查:通过外部数据采集的数据需做此检查。
4.确认免退税明细申报数据:确认数据、查询数据、打印明细表、撤销数据
(1)确认明细申报数据:确认录入的数据,明细采集表中将不再体现此数据。
(2)逾期未申报数据查询(货物出口)
(3)逾期未申报数据查询(代理证明)
(4)出口明细申报数据查询:打印、查询已确认的明细申报表。
(5)进货明细申报数据查询:打印、查询(6)海关商品码调整对应表查询:打印、查询(7)出口收汇申报表查询(已认定):查询(8)出口不能收汇申报表查询(已认定):查询(9)零税率出口明细查询:打印、查询(10)零税率进货明细查询:查询(11)免退税冲减申报查询:查询(12)撤销本次申报数据:撤销数据
5.免退税申报:录入打印汇总表、形成申报数据、打印接单回执、打印收汇申报表。
(1)退税汇总表录入:录入打印汇总表
注:无论是否已正式申报,此报数据一直保留,不再转表。
(2)接单登记回执表查询:查询、打印接单登记回执(大连版)
(3)生成退免税申报数据:形成申报数据的压缩文件(此文件可通过远程申报系统先进行预审,再进行正式申报)
注:预审数据和正式申报数据均为一个压缩文件,要求出口企业通过远程申报系统先预审,预审的疑点可在向导第
六步“审核反馈信息处理”中读取、查询,预审后有疑点的,在向导第六步“审核反馈信息处理”—“撤销出口进货申报数据”中撤销数据,然后重新回到向导第二步数据采集里修改明细数据,再进行其他操作,对于修改完成或没有疑点的数据,生成完数据后通过远程申报系统进行正式申报。
6.审核反馈处理:对预申报或正式申报的数据进行反馈处理、查询已申报相关数据。
(1)读入税务机关反馈信息:读取反馈信息。(2)退免税预审信息处理:查询预审疑点。(3)出口信息齐全情况查询:查询信息齐全数据。(4)确认实际退税数据
(5)已申报出口明细数据查询:查询、撤销已申报数据。(6)已申报进货明细数据查询:查询、撤销已申报数据。(7)撤销出口进货数据:同(5)(6);(8)海关商品马对应表查询:查询;
(9)撤销海关商品马对应表数据:撤销数据;(10)出口货物收汇申报查询(已认定):查询(11)出口货物不能收汇申报查询(已认定):查询(12)撤销出口收汇申报数据:撤销
(13)已申报零税率出口明细申报查询:查询(14)已申报零税率进货明细申报查询:查询
(15)撤销零税率出口进货数据:撤销(16)已认可出口明细数据查询:查询(17)已认可出口明细数据查询:查询(18)已认可零税率出口明细申报查询:查询(19)已认可零税率进货明细申报查询:查询
注:此外,对于暂缓退税和不予退税数据可在菜单“退税反馈处理”—“暂缓退税数据查询”“不予退税数据查询”查询(此数据时通过读取预审反馈时,审核系统反写到申报系统中的)
(四)单证业务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单证业务的流程按向导操作即可即
注:(1)在第二步“单证明细数据采集”中,委托出口货物证明在申请、代理进口货物证明申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申请的“商品代码”不必与码库一致,审核时只校验报关单信息。
(2)单证业务的预审和退税业务的预审一样均在生成申报数据后,先预审,再正式申报。
(3)预计出口情况报告在单证采集中可录入
(五)其他业务流程及注意事项 1.其他业务包括:
(1)出口货物收汇申报(未认定):非提供收汇凭证的企业录入收汇凭证数据的申报。
(2)出口不能收汇申报(未认定):非提供收汇凭证的企业录入不能收汇情况的申报。
(3)出口信息查询申请:需要查询电子信息数据的申请,尤其是外贸企业可查询进口货物缴款书信息。
(4)出口无电子信息申报:对于上无电子信息数据进行备案的申报。
(5)购进自用货物的申报:出口加工区购进水电气申报
(业务类型选“SDQ”)和研发机构采用国产设备(业务类型选“NZYFJG”或“WZYFJG”)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都致力于扩张规模,拓展经营业务与市场。实现这一目的,一般可采取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内部扩张方式,即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扩大规模;二是外部扩张方式,即通过企业合并来扩大规模。由于内部扩张方式不仅受到所有者和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而且受到市场上活动范围的限制,所以,现代企业扩张多采用外部扩张的方式。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立足规模经济做大做强,跻身世界知名企业行列,已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追求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企业合并案例也越来越多。可以这样说,企业合并己经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企业合并概念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合并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或净资产;其次,企业合并可以是一个企业对另一企业,也可以一个企业对多个企业;第三,企业合并可以是购买企业整体,也可以购买企业的某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第四,被合并企业可以保留法人资格,也可以不保留法人资格。
(二)企业合并分类
1、按照合并的法律形式不同
一般来说,企业合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
(1)吸收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 , 其中一家企业将另一家企业吸收进自己的企业,并以自己的名义继续经营,而被吸收的企业则解散消失。比如,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清华同方合并鲁颖电子,其方式是清华同方定向增发人民币普通股,然后按照 1.8: 1 的比例换取鲁颖电子股东持有的全部股份,这样,把鲁颖电子的全部资产并入清华同方,合并后鲁颖电子的法入资格注销。这就是典型的吸收合并。这种合并形式,用公式表示就是:a企业 + b企业 = a企业。
(2)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多家企业合并设立一家新企业。合并完成后,合并各方解散。新设合并后,原企业所有者将各自企业的全部净资产投入新企业,成为新企业的股东箩原有企业不再作为单独的法律主体而存在,只是作为新企业的分部进行经营活动。这种合并形式,用公式表示就是:a企业+b企业 +c企业 = d企业。
(3)控股合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权益性证券(权益性证券:指经有关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或特定企业、个人发行的,能够证明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的普通股、优先股、认股权证等金融工具)取得其他企业的全部或足以控制该企业的部分有表决权的股份而实现的企业合并。控股合并后 , 合并各方仍作为单独的法律主体而存在 , 控股公司和被控股公司形成母子公司的关系。这种合并形式,用公式表示就是:a企业 + b企业 = a企业和b企业构成的母公司。
控股合并后,原来的企业依然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而存在,并且名称一般也不发生变化,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己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合并前,两个企业不存在母子公司关系而合并后,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母子公司的关系。在存在母子公司关系的条件下,在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上母公司可以对子公司实施控制,在生产经营方面两者成为事实上的一个整体,即由母公司和由该母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了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就需要在各个报告期末另外编制反映集团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报告主体就不是一个企业了,而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了。
2、按照控制对象的不同
在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按照控制对象的不同,将企业合并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一类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也就是说,在这种合并形式下,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非暂时性的控制。例如 ,a 公司拥有 b 公司 60% 的股权对 b 公司具有控制权;a 公司拥 有 c 公司 70% 的股权,对 c 公司具有控制权 ;b 公司和 c 公司是同受 a 公司控制的两家公司。而此时 b 公司和 c 公司合并为 d 公司便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合并形式,通俗的理解 ,就是将自己的东西从 “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 。对于最终控制方 a 公司来说,其所控制的净资产没有发生变化。
正是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式中,参与合并的各方都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所以,这种合并形式具有如下两个特点:①从最终实施控制方的角度来看 , 其所能够实施控制的净资产,没有发生变化(自己的东西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但仍然在自己的口袋中,仍然是受自己的控制,在量上没有发生变化)。②由于该类合并发生于关联方之间,交易作价往往不公允,很难以双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基础。(因为如果以双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基础的话,可能会出现增值的情况。这就相当于同一个东西在一个口袋中值 100 元,转移到另一个口袋,可能就值 150 元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一般不能以双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的基础) 。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指不存在一方或多方控制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或多个企业股权或净资产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这种合并形式中,参与合并的各方, 在合并前后均不属于同一方或多方最终控制。例如,在联想集团收购 ibm 的个人电脑业务中,联想集团和 ibm 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受同一方或多方控制的问题,因此,这种合并就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企业重组讲义】推荐阅读:
企业重组案例06-07
重组中企业文化融合10-07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05-30
企业重组实施方案10-28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论文10-09
企业并购重组实施方案05-24
企业并购重组的再思考10-27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06-03
襄垣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06-20
外贸企业申报系统讲义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