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这些童话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人生经验、进行道德训练、幻想未知世界和宣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二是以幻想、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来设计情节,刻画人物;三是故事曲折、语言浅显,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童话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和想象等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指导阅读童话,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课文属于那种类型的童话,这有助于记忆故事、理解内容、启迪想象:
1、人物童话,就是以普通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2、知识童话(也叫科学童话),就是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未来世界的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3.拟人化童话,就是将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语言,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4.超人化童话,就是把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一、童话教学的意义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
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主题。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童话的语言具有一般的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的语言通过动物或人物之口来表达,这些语言来自生活发自内心,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很容易进入童话创设的情境,同文本进行对话,与童话作者和作品人物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三、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为例:同学们,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略)大年夜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教师在童话教学时偏重于灌输知识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最注重进行思想教育。在童话教学时,老师们都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
请看童话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设计:
课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动作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答案)第一次,狐狸的表现是怎样的,乌鸦又是怎样做的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次读课文,交流讨论)后来,狐狸和乌鸦的动作又有什么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三)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有38%的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是按平常课文来教学的,只有18%的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表演和改写童话。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深入深出”
有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浅显、明白易懂的特点。可是,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老师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四、童话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小女孩在擦火柴的过程中产生的幻想。
(二)大胆创新,激发质疑,不通讲课文,只讲关键处
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讲关键处,不需通讲课文。
(三)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在“个性化”这个词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的今天,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诊释“个性化”的内涵。但一般来讲,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解释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
(四)采取多种有趣的训练形式
1、续编童话故事
续编童话故事是诶样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根据童话的内容,学生通过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在中年纪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童话的结尾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训练。最常用的以《狼和小羊》、《坐井观天》为多。
2、看图编童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动物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抓住这个特点,可以用直接出示图片或用幻灯片或用电脑演示出一制小动物,如白兔.然后有序地出现一些相关的画,如有顺序地出示草地、树林、太阳、蘑菇、小鸟、一条河.一只大灰狼.兔妈妈及一些动物.每增加一个画面,就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到最后一个画面出现后,一个“小白兔与大灰狼”之间的故事救灾孩子们独特的构思中漫漫形成了。
3、仿写童话故事
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过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这为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兔子借耳朵》......同时,也可以借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书、卡通片来仿写。
4、自由编童话的故事
童话故事的情节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的潜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训练的目的。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所有的东西都有灵气,有生命。所以,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上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想象王国自由遨游,怎样想就怎样写,鼻子、嘴巴、耳朵、牙齿、舌头会互相争功;铅笔、书本会捉迷藏;柳树会跳舞,花儿会唱歌;小鸟会变魔术;森林里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音乐会......以童话的形式打开写作大门,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感情,全部智慧去写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总之: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教师只要能用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一定会让孩子们的心灵童话世界更美好。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进行童话教学呢?
(一)进行童话教学,必须突出“幻想和想象”特点。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也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也就失去了作为孩子的特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童话”,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童话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突破口和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模式是:兴趣引路、导入故事——学生朗读、感知故事——根据情节、讲述故事——幻想想象、充实故事——换个结尾、新编故事。整个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反复揣摩,把思维置于幻想想象的境界,充分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幻想和想象”特点: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童话故事本身浓烈的幻想氛围和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
2、多方位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有效的感知故事,理解童话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想象力,重构故事结尾或者改编某个情节。
(二)抓住故事结构的完整性特点。
童话在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情节又离奇曲折,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或者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的人或者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指导学生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给学生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以便通过复述这一重点训练来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启迪思考与想象,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三)抓住词语的反复重现,准确把握故事的意蕴。
童话中类似的情节,往往用反复或者调换少数词语的方法来描述,作者就是利用这种反复重现中的微妙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则童话看似很长,但是几处情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很多词语只有细微的变化,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来推动情节发展,把老太婆贪婪、残忍的丑恶形象再现出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词语反复重现的细微变化中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求同求异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使童话真正发挥启迪教育作用。
一、童话审美教学的阐述
童话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而又富含丰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将一些充满幻想的新奇故事表达出来, 更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与特性, 成为展现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载体, 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 童话故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喜爱, 为培育小学生思维能力开辟了全新的通道。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 童话教学带有极强的审美教化功能, 蕴含着无限的思想和艺术之美, 不管是那些离奇荒诞的探险故事, 还是充满了唯美情怀的梦幻童话, 都能够在充满色彩的想象空间中教会学生分辨善恶美丑, 从而呵护他们幼小而纯真的心灵空间。可以说, 读童话, 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体会的是儿童文学的语言之美, 演童话, 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童话角色, 感受的是儿童文学的形象之美。童话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审美愉悦感, 从而塑造他们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情感。
二、童话审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 童话审美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化成长。童话故事带有一定的生活与现实基础, 故事中浓重的人文色彩, 能够教会学生直面困难与挫折, 教会他们明辨事非曲直, 直击学生的心灵, 确保他们在走向生活和社会的过程中, 思想与情感越来越丰富, 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要求。
其次, 童话审美教学为儿童诚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诚信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是帮助人们建立信任关系的有效手段。童话审美教学历来十分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 在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中将诚信传递给学生, 教会学生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这种影响也将伴随学生终生。
最后, 童话审美教学真正践行了素质教育, 是大语文观的一种直观表现。童话审美教学强调学生个人感悟力的成长, 除了要达到欣赏美、创造美的高度之外, 还要发展他们的各项综合能力, 无形之中推动了素质教育走向更深层次。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从童话阅读中体会儿童文学语言之美。
小学生因为天性使然, 对童话教学中的美感接受非常自然。这个阶段的学生童话审美自然纯朴, 教师通过让小学生阅读精美的童话故事, 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童话故事里的那种朦胧美、那种清晰地人物脉络, 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从而掌握学习的真谛, 养成从小阅读书籍的习惯, 并从中吸取营养, 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好第一步。比如, 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中, 就以质朴的语言将乌鸦的智慧描绘的活灵活现,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乌鸦喝到水的那种喜悦, 这种简明的童话语言更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小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接受能力不同, 教师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式童话教学时, 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阅读, 并且从课文中找出内涵所在, 和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 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形式, 加深对作品的语言理解, 从课文的用词当中, 体会作者描述的优美场景, 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 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加入真实情感在学习当中。使作品在学生头脑中久久回味。
2、从童话鉴赏中体会儿童文学的情感之美。
童话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以情感来感染学生, 是实施童话审美教学的目的所在。小学语文童话作品中不乏精品, 这些作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巧妙地加入了与读者共鸣的写作手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 可以将作者想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来, 并且教师给予点评。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学生加强了学习兴趣, 在与作者的共鸣过程中, 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对自身的自信心也有很大提高。
从斑斓的童话世界中, 学生不仅可以感悟到真善美的强大力量, 还可以让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发展脚步, 童话审美教学应该被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通话故事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与特性, 带有极强的审美教化功能, 蕴含着无限的思想和艺术之美, 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喜爱, 为培育小学生思维能力开辟了全新的通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童话审美教学, 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化成长, 为儿童诚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从童话阅读中体会儿童文学语言之美, 从童话鉴赏中体会儿童文学的情感之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童话,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薇.让课堂成为学生享受“美”的旅程——试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科教导刊 (上旬刊) .2015 (03)
[2]闫久雪, 刘艳伟.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之我见[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22)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和现象
一、小学童话教学概述
l、童话含义。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一般意义讲,童话泛指儿童读物,是主要偏重儿童故事体的儿童文学。《现代汉语词典》说: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是一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奇幻性、叙事性等特征。
童话的世界是孩子眼睛里最初也最应该出现的世界。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深受儿童的喜爱,是儿童话语权和生活表现力的体现,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學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所向往。
2、童话的特征。
第一,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在写实文体中,人们追求其中的真实感,越真实越能激发读者的兴趣。而童话恰恰相反,越神奇越荒诞想象越奇异越能激发读者阅读热情。在童话中,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关键。从古至今童话都是借助幻想,把常见的人、事物、现象编写成不同寻常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语言简洁,表现手法多样。童话的表现手法多样,主要包括:拟人、夸张、象征。拟人: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类的思想、语言、行为,如童话中对话的树和小鸟。夸张:为表现或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借助想象夸大或强调某一特点,突出想要表现的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童话教学受到小学教师不同程度的轻视或忽略。教学中,童话受到了语文教师不同程度的轻视或者忽视。一般而讲,教师对童话教学的重视程度取决于这篇童话是不是考试的内容。如果是,教师会在童话教学中编课本剧,让学生朗读、背诵或表演童话,以便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而对与考试无关的童话则不闻不问。
第二,童话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缺失。现代教学要求教学要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但在童话教学中,仍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填鸭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不仅忽略了童话本来的美感,而且抑制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与兴趣,养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思考的恶习。
2、原因分析。
第一,忽视童话教学的重要性。童话因本身固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童趣的文字使得童话类体裁的文章更容易吸引学生,而童话本身也是很好的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有的教师对于小学课本中的童话根本不讲解或者只简单的讲解,使得学生不能从童话教学中获得乐趣,更不能借童话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引导着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灌输者,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但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仍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形式进行教学,往往从“如何教”出发,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童话人物或先入为主的设定教学目标,而不考虑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进而忽视学生特点和主体能动性,造成童话教学的失真。
第三,受應试教育的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有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把考试内容作为上课的重点,童话教学也不例外,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不仅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对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童话则忽略不讲,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思想,是造成童话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改进方法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童话欣赏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童话欣赏能力应该从提高师范生的童话素养开始。我国师范院校有100多所,但儿童文学教师却不足30名,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儿童文学教师。“师范院校教师虽然担负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但却普遍不开设直接服务于小学生的儿童文学课以至于拥有一亿多小学生的中国,师范院校的中文教育却不能够顾及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而长期处于失职状态。”学生的文学功底取决于教师的文学素养,而教师的文学素养又多源于其所学的课程。因此,师范院应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和提高未来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
2、改进小学语文教师童话教学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童话教学。低学段的童话教学要有趣味性,中年级段要有启示性,高学段要有文学性。
第二,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因为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从儿童的角度编写的,教学中教师要保留一份童趣,“蹲下来”和儿童站在一个欣赏高度,和他们一同进入童话世界、体验童话世界。这样,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同享受童话世界的喜怒哀乐。
第三,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第四,教师要恰当的利用童话表演,通过表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空间,避免儿童的想象力被扼杀在语文教学中。在儿童文学的推动下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3、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童话阅读读物。学习童话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童话并不具有普适性,在选择童话时,一定要遵循儿童人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笨狼的故事》、《宝葫芦的故事》等通俗易懂的作品就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而像《木偶奇遇记》、《哈利波特》、《小王子》等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作品则适合高年级孩子欣赏。因此,童话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其成长、发展的作品。
徐秀敏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气,适合儿童想象和趣味的情节、形象创作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且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虚构的故事。可以看出,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6至7岁,这个年段的学生善于幻想并乐此不疲。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的生活天地,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十分惊人的。他们会想象自己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也会想象自己跟奥特曼一起打怪兽;他们会学着老师的样子,为自己批改作业,会对着玩具娃娃说话;有时还会和小猫、小狗一起玩耍,也会把椅子排起来当作火车开。因此,童话故事正好与其年龄特点相契合,所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爱读童话。再加上童话语言多是浅显易懂、活泼动人,童话人物形象多鲜明便于儿童理解,因此童话凭借着其幽默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启发儿童的心智。
一、小学童话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价值
新课改中将更多的童话故事编入教材,其实际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童话课文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童话教学在塑造小学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它能打开儿童的思维之窗,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小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的更是尤其喜爱,犹如鱼儿对水的渴求一般。但是,在传统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采取的是对童话故事的精读、精讲,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串讲问题及分析课文内容,因而,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童话的深层寓意向学生层层剥开,这样虽然使学生领悟到了精神层面上的哲理性的知识,但是其造成的负面后果却是使原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更少,对童话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
因此,对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童话故事,教师除了需要研读教材,为学生的学架设好一座华丽的桥梁之外,我认为,在目前新课程标准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下,教师更应该要选择一种行而有效,能获得大多数学生认可,使大多数学生易于并且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基于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研究实践,我谈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1.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情节的探索欲望。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这种鲜明的形象、简洁平实的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虚构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对童话故事有着特别的喜爱。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大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精心设计设计的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大大束缚了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则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小组中,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经验、疑问的传递、交流、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并融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疑问为自己所得,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进而对于故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结局的再造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童话具有幻想的特质,其本身的文本特征就非常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特点决定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得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
3.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
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小组成员自行组织,个体参与,集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发生在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发生在组与组之间,既是学生之间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对话,也是师生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流与对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优秀生与后进生相互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使后进生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在童话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小组互助合作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以一个个体的形式参与到六人小组的活动中,这就势必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能因为怕动脑经或者因为害羞胆怯而退出活动。
三、童话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
众所周知,读、演、说、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设计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时候,也能够从读入手,演、说、悟结合,将学生带入瑰丽的童话世界。
1.在小组中品读人物语言,突显故事内容。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简练、质朴。童话中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此外,童话中的对话比较多,又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蚯蚓说:“这是花生。”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笑着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这几句都是两个动物形象的对话,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站起来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坐着读旁白。这样一来,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朗读,在自己读,和听别人读中体会到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的焦急,以及明白花生果是长在泥土里的科学常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更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中分享内心体验,精心表演情节。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话的幻想世界距离甚小,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将童话中的一切视为真实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纳入童话故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我们大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为他们在小组中安排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课文的表演中来。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加上自己对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到位了。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一个学生表演到“把小石子一个个放进瓶子里” 时,同学们才体会到乌鸦喝到水时的喜悦,从而懂到要做好一件事要动脑筋。演童话让学生更走进了童话世界所有的那种氛围。
盘州市徐霞客小学 黑超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内容功利化
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 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1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 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2 ]。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 形式表演化
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
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3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参考文献
童话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故事。童话是一种虚拟文学,人物是虚拟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虚构的,幻想是童话的主要特征。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以是神仙、英雄,也可以是世间的凡人,还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实物,而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所以最受少年儿童欢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童话在小学课文中所占的比例都较大,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是小学生阅读课本的首选。作为语文教师,自觉地引领孩子进入童话的宫殿,亲近童话,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笔者认为,只有遵循其文本独有的特点和学生的童话阅读心理,方能达成我们预想的教学实效。
儿童的思维明显带有童话特点,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教学童话故事,就要遵循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摈弃对故事的理性分析(过分关注道德教育),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童话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怎么能对经典的童话有深刻的感悟呢?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童话的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
朴,教师只有以语言为载体,引导他们去品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品悟童话之美
1、借助插图,再现意境美。
“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用形象思维而不是用抽象思维。”儿童心理学也认为儿童时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生受阅读能力的限制,在读课文之前,往往对文中色彩鲜艳的插图最感兴趣,他们凭借插图,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的场景,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是儿童形象思维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现童话中的情景。如人教版第二册《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推测哪一只是懒狮子?哪一只是勤快的狮子?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懒狮子是躺在地上双手抱头闭着眼睛睡觉那只,有的说是腿翘得老高什么也不干,尾巴上扎着蝴蝶结的那只。这时老师可趁机引导:懒狮子这个样子就是懒洋洋,你们什么时候也会懒洋洋的?引导学生说话,这样学生既形象理解了“懒洋洋”一词,又学会了应用。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老师再次让学生看插图并想一想:你想对懒狮子或勤快狮子说些什么?学生有的说:“懒狮子,我想告诉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你要向勤快狮子学习,刻苦练习本领。”还有的说:“勤快狮子,将来你一定能成为百兽之王。”„„教师两次借助插图,把观察,理解词语及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轻松愉悦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情景中。
2、品品读读,感悟语言美。
低年级教材的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教学中应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使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
示范朗读,以情传情。低年级学生读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示范读更为重要。老师应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调,为儿童示范读,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把学生吸引到童话故事中去。让他们能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扮角色读,读中悟情。所谓扮角色读就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把童话中人物的情感在自己的朗读中绘声绘色表现出来,有效地把情感融入读中。
分角色读,情思交融。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读,把学生引入童话的角色中去,从语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分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能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应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地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
3、合作表演,体验形象美。
童话故事富有情趣,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
式。再者,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教材中选的童话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⑴、演课本剧,情景中体验。所谓课本剧表演,即把童话情节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把重点词语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其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培养阅读兴趣,张扬个性的效果。
⑵、角色替换,模拟中体验。角色替换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替换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表演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童话之中,成了童话中的一员,体验到童话中人物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情趣,这种体验是阅读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如窦桂梅老师执教《落叶》时这样说:“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意,谁的动作美!尔后师生合作表演文中小动物的“爬、游、藏、飞、躲”等几个动作。窦老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做相应的动作进行感悟和体验,并没有做生硬的解释。此时的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乐园,大家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小动物们有落叶相伴时的有趣、愉快。
二、以“自由表达”为宗旨,体验创编童话的乐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时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加上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想象力“敏感期”,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或为文中的主人公打抱不平,或对其行为有疑义,或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他们常常有一种改变故事结局或续编故事的愿望。在讲述童话故事时,也喜欢加入大量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椐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教学契机,让他们续编、改编童话故事或独立创作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1、根据课文内容续写童话
许多童话的结尾言已尽,意未尽,于是我们可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顺着课文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再让学生想想如果乌鸦第二次找到肉时,它和狐狸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它的肉还会不会被骗走?并让学生以《上了一次当的乌鸦》为题编个故事。又如《坐井观天》,可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尾:想想青蛙最后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跳出去了,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如果它不肯跳出去,还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故事的内容其实就是孩子们自己思想言行的真实反映。
附学生的作品:有一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停在树上。狐狸出来了,他看见了乌鸦的肉直流口水,他非常想得到乌鸦的肉,于是眼珠子一转,又说起了甜言蜜语:“亲爱的乌鸦,你最善良了,有了好东西肯定会同我分享的,对吗?”乌鸦上了一次当,这次决定要报
仇了,她把肉放进窝里,说:“狐狸先生,请你把眼睛闭上,我就把肉扔下来。”狐狸听了,信以为真,乖乖地闭上了眼睛。乌鸦把早已准备好的石子扔了下去,狐狸一咬,“骨碌碌”,牙齿掉了好几颗,“哎哟哟--”狐狸慌忙地逃走了。这时候,乌鸦高兴地招呼她的孩子们来吃肉了。
2、根据童话内容改编故事结局。
我曾经改编过一些很好笑的童话故事续集,例如乌龟在赛跑中跑赢了兔子,变得很骄傲,结果兔子不服气,和乌龟再次约好一起比赛,这次比的是游泳,原本乌龟以为赢定了,结果兔子找来鳄鱼帮忙,站在鳄鱼的背上比乌龟更早游到了对岸,骄傲的乌龟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孩子们读后,深受启发,也萌发了改编童话故事的兴致。陆续改编了《青蛙王子》和《美人鱼》的故事,他们为美人鱼和王子安排了一个历经磨难终于得到团聚的大团圆结局,让人赞不绝口。
3、联系生活、大胆想象,构筑趣味童话。
以童话续编为起点和铺垫,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让孩子们自己编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以教材为依托,不受客观中的“不可能”的限制和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灵在童话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完全地释放他们的童真,真正体会创作的乐趣。如一位同学在《笨笨熊换脑袋》的童话故事中写到的心高气傲的印小猴就是班上的印皓吉,聪明伶俐的马小猴就是体育委员马超,成绩优异、为人谦和的王小鸭就是王文琦。这些角色都有其生活的原型,这个创作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这样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同学们乐于动笔,读来也亲切有趣。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审美缺失,低段教材
童话充满童心, 洋溢童趣, 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阅读样式之一。因此, 童话一直都是小学语文低段教材的必备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共有33篇童话选文, 将近占低段选文总数的四分之一。童话选文语言浅显易懂, 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但部分童话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反思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童话选文的审美缺失, 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童话的本体价值, 从情感与审美体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小学语文低段童话选文的特征分析
(一) 题材亲近自然
童话大多取材于大自然, 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利于儿童审美接受。儿童对自然万物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这使他们对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语言和情感的童话充满了兴趣和阅读期待。任意翻阅人教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 几乎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场景、主人公的形象及情节的展开都和大自然相关。对低段儿童而言, 大自然的风景、植物和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儿童知识尚浅, 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还无法理解, 但对自己周围的一些家人和朋友却很熟悉、很了解。所以他们学会用自己周围熟悉的人作为观察自然界的起点, 从而把他们还不太理解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成可说话、能呼吸、有生命、会思想的人看待。这样, 整个自然界在他们眼前便成为可感知、可认识的儿童世界了 (1) 。
(二) 语言浅近易懂
小学低段语文的童话选文语言具有浅近易懂的特点, 体现在: (1) 句子结构简单, 节奏明快, 便于儿童接受和理解; (2) 拟人、反复、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叙述更生动形象。如《纸船和风筝》的开头:“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 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 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2) 简短的语言, 清晰地给学生指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及人物之间因空间自然产生的联系, 有助于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又如《雪孩子》的结尾:“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了空中, 成了一朵白云, 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3) 这段话, 通过运用拟人、想象、反复、设问的表现手法, 自然、生动地给故事一个充满诗意又富含哲理的结局。
二、小学语文低段童话选文中的审美缺失
(一) 幻想性童话的缺失
童话就人物形象的不同来分, 一般有拟人体、常人体和超人体三种形象类型 (4) 。教材选编的33篇低段童话都是拟人体童话, 超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一篇都没有。这种现象是值得反思的。童话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幻想性和荒诞性, 这决定了它的本体功用是: (1) 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 (2) 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 丰富儿童的生活; (3) 促进儿童的心理和人格发展 (5) 。而超人体和常人体这两类童话是最能体现童话幻想性和荒诞性的类型, 缺少了它们, 童话的文学审美价值自然大大降低。
(二) 童话文体特征的模糊
1. 童话审美特性的淡化
儿童文学研究者周作人曾言:“盖凡欲以童话为教育者, 当勿忘童话为物亦艺术之一, 其作用之范围, 当比论他艺术而断之……故童话者, 其能在表见, 所希在享受, 撄激心灵……是余效益, 皆为副支。” (6) 可见, 他认为童话教学是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童话本身就具有艺术审美性, 它的首要价值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享受和陶冶, 相比于这一功能,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但教材中的部分童话选文教化意味过浓, 不利于儿童阅读和审美接受。正是由于童话选文本身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把童话作品多半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 忽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实, 童话的教育性与审美性并不矛盾, 童话里未尝不可有寓意、有教化, 但前提是保证不失其趣味性, 使孩子乐于接受。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场真正的狮子搏斗吧! (出示课件:狮子打斗的情景) 森林中的这两只小狮子, 谁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呢?
生:勤狮子, 因为它整天练习滚、扑、撕、咬, 非常刻苦。
师:那你能不能学一学勤狮子是怎样苦练本领的? (一学生模仿后, 全班自由模仿滚、扑、撕、咬, 反复几次, 直到学生有疲惫的感觉)
师:我们刚才练了一会儿就已经很累了, 想想勤狮子整天要练一定是很累的, 它在练的时候还会遇到好多困难呢!你们说, 它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1:它会把脚磨破的。
生2:它会摔痛屁股的。
生3:它会不小心掉进河里的。
……
师:勤狮子是那么的苦练本领, 那懒狮子是怎样做的呢?
生:晒太阳, 什么也不干。
师:我们一起学一学懒狮子懒洋洋的样子吧。
师:那老师想请教小朋友, 懒狮子它不想吃哪些苦头呢?
生1:指滚、扑、撕、咬。
生2:摔疼、脚肿之类。
师:那么懒狮子说话的时候, 它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学一学懒狮子说话的样子)
师:谁愿意读一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 (指名学生分角色读、师生互读、男女生合作读) (7)
这一教学片段最大的特色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进行了角色体验, 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简短的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实现了童话寓教于乐的功能。
2. 工具性的知识灌输
从童话选文的学习目标来看, 以了解自然知识为目的的课文占了相当一部分。参考人教版配套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主要以知识学习为教学任务的童话选文如下表所示。
诚然, 童话除了审美和教育功能外, 还具有认识功能。但是, 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 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附带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更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 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感悟和情感熏陶。
(三) 教材删减造成阅读体验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者多以“短小轻薄”形容选文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在由经典童话改编而成的选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小蝌蚪找妈妈》, 原文字数有1200多, 被删减成300多字, 破坏了原著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原文开头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场景, 然后叙述了青蛙妈妈产卵的过程, 并且交代了小蝌蚪之所以找妈妈是因为“有一天, 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池塘边游水。小鸭子跟在妈妈后面, 嘎嘎嘎叫着。小蝌蚪看见了, 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8) 。这一细节自然而然地推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而在改编的课文中, 一开头出场的便是小蝌蚪们找妈妈, 没有环境的渲染, 显得突兀和不自然。另外原作中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经历了三次“曲折”。而在改编课文中,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显得轻松、容易得多, 少了情节的曲折和生动, 儿童在阅读中自然不能全身心体验到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艰辛和找到妈妈后的那种惊喜。虽然《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普类童话, 但也是一篇带有文艺性的科普童话, 这要求使学生获取知识之外重视他们的阅读体验。教材改编后的情节删减无疑影响了经典童话的阅读体验。
三、结论
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的童话选文总体切合低段儿童的阅读心理, 易于儿童理解故事、感受童话语言的优美, 从而获得基本的文学审美体验。但部分童话存在淡化文学审美价值、缺乏幻想性等问题, 背离了童话的本质。因此, 教科书应丰富低段童话的类型;严格童话选文质量;对于经典作品的改编, 适当保留必要的情节和增加一定的篇幅。
注释
11 彭斯远.童话拟人探源[N].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6) .
2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92.
3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31.
44 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46.
55 洪旭涛.童话讲稿[M].安徽: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6:34-62.
66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22.
77 王娣娟.创情境重朗读展想象—有感于《两只小狮子》教学[J].教学实践, 2007.12:58.
一、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童话的语言接近口语化,简单易懂,但并不会因此就等同于庸俗,而是既通俗,而又有艺术的美感。小学生具有活泼天真、爱幻想、爱思考的特点,而童话故事对儿童的又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就正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潜能,扩展他们的视野,获得语言的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能力和想象能力。
经过多年的寓童话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证明,童话教学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小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增强。同样的道理寄予于童话故事之中,使小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读完整篇童话故事的同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比直接给出一个道理让小学生明白要来的主动一些,而且还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及激发小学生的活跃性。
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童话善于运用的夸张、拟人等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激发小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故事的不同进展中不断地得出各种不同的疑问从而不断的想往下读下去,并不停的思考着,从而也达到小学教学中的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童话教学中,童话故事中的生词字的运用,让小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认识更多的生字词,为以后更多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童话教学中的插图不仅可以为美术课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
第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因为童话主要是通过以幻想为手段的、以反映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文学形式。把真实的生活通过幻想运用间接的语言虚构出的故事来得出某个或多个人生道理,使小学生在虚拟的奇妙故事中积极的发挥其想象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其想象力的目的。
第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表演能力。因为童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故事性较强。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小学生在不同的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演,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迎合了小学生的爱动的行为特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拥有完整的情节并且生动曲折是童话故事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教学中通过有目的的让小学生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而且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于童话中语言的领会,童话故事中运用的语句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巩固教学成果。
第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有助于小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以上几条中提到过,童话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并能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童话故事中的各种形象的各种加工改造,使小学生在阅读及思考中最大限度的扩大思维的想象,通过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着一定的基础。
第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由于童话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各种情节各种语言各种场景的运用,可以增长小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童话教学对小学教师的作用分析
以上是童话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作用,然而童话教学对小学教师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使教师永葆天真的童心。天真的童心是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具有天真的童心可以使小学教师对其工作充满热爱,对学生充满热忱,不仅让小学生感到很容易接近,而且也能积极的引导小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发掘小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教学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如在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在这些方法手段中发现学生的优势及缺点,矫正其缺点不足,发扬其优势,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总之,童话寄予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的愿望的间接反映,童话故事中充满美好的想象,往往结局又总是充满着善良的美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都离不开童话,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将童话运用于小学生教学中,不仅能让小学生增强理解能力、培养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其表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开阔其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小学教师永葆天真的童心,并使其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使现代的小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教师得到重用的教学资源,将复杂的道理寄予生动且简单的童话故事中,使得道理浅显易懂。因而深受广大小学生和教师们的热爱和推崇。由此可以得出,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用的作用。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浅谈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
谌雨 霍山县东溪小学 ***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优良品格的重任。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因此,教师应追本溯源,讲求诵读质量和诵读效果,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声音中体会汉字的灵性,体会古诗文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诵读;现状;对策
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本,无论在语言、内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的古典诗文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直接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珍惜与传承,让古诗文这股文化血脉不断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要求,并分学段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量化标准9年共240篇(段),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并分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由此可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古诗词,对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意义重大。
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形式特别,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词本身深奥的含义、优美的韵味很难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领悟。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遥远而陌生,所以在学习诗歌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每一首古诗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加之距离现在时代久远,我们很难界定诗人最初的创作意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见仁见智。《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小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文化底蕴和认识水平有限,但不代表他们的见解就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而且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深受影响。诵读法是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自古代蒙学起就被普遍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教学中重视诵读的作用,有计划地改变了以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诵读的教学态度。希望以此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目的。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一.自由朗读,感知诗意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诗歌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慢慢读,细细品。把诗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诗句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三分。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意会古诗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二.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朱光潜《诗论》对中国诗的音乐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声、韵、顿的特点和在诗中的运用,认为声、韵、顿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巧妙运用产生了中国诗,尤其是古诗的音韵与节奏的谐和,形成了强烈的音乐美感。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想要深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就要靠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台独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并不仅是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而是为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如:教学《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诗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教师示范诗句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接着,提示注意读的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诵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吟诵得高而平,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以教师如能经常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借此体会古诗的音乐美,这种美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口语中去,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语言的感染力。
三.诵读入境,读中悟情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忧伤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灵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升华和寄托。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读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古诗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学好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让充盈于耳际的诵读声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广阔的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傲岸,读出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读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读出林升“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怒和忧愁,读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细细体味古诗文独有的魅力,诗意地栖居在充满灿烂文明的语文殿堂上。
参考文献: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0-08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业20106-04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09-11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6-06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12-2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10-1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01-19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