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精选7篇)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篇1

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二、寒湿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该种症状应当: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 30克,生姜3片。

三、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者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该种症状应当“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篇2

1 病因

痛风症是鸡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多发生于产蛋鸡和后备母鸡, 临床可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二种类型, 以内脏型为多见。其特征是心、肝、脾、肺、气囊、胃肠及肠系膜、关节等被覆一层石灰样尿酸盐沉积物, 肾肿胀, 呈黄白相间, 输尿管被尿酸盐阻塞, 排白色稀便。

2 主要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不食、消瘦, 眼睑肿胀, 嗉囊肿大, 可从鼻子挤出带血脓液, 部分病鸡出现运动障碍, 产蛋下降。

3 主要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病鸡发现腺胃肿大, 心、肝、胃肠等内脏器官上面覆盖一层白色沉着物, 肾脏因为尿酸盐的沉积变成花斑样, 严重病例腹腔内有积水, 肿大的嗉囊内充满液体, 剖检病鸡腿部关节处, 有的发现有一层白色薄膜沉积。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取5份病例做尿酸盐测定, 并取肝脏和鼻腔分泌物、眼内肿胀液, 分别做实验鉴定,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是有少量菌落, 采集菌落, 涂片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查, 均发现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大肠杆菌。再做药物敏感试验, 敏感药物为丁胺卡那。

5 治疗

综合本病临床和病理解剖症状, 经试验确诊本病为鸡痛风病并继发大肠杆菌病, 本次病例主要是由于饲料中钙含量偏高导致, 治疗主要是调整日粮中各种能量比例, 使钙磷比例合理, 使用活力健 (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双歧因子等) 等利肾药物, 在饲料中加入亚硒酸钠-VE拌料, 对继发的大肠杆菌病使用相应敏感药物丁胺卡那治疗。一周后回访养殖场, 鸡群已经痊愈。

痛风的中医治疗 篇3

痛风和高尿酸患者必须忌口,主要是高嘌呤饮食,尤其是啤酒、海鲜等食物。急性发作者忌口更应严格。

饮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常看到两个极端,一是有些医生没有讲清楚,患者对于忌口将信将疑,有时忘记忌口这回事,尿酸就会长期降不下来;二是有些医生忌口特别严格,一大批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不允许进食,其结果是给病人增加了麻烦,病人反而不相信了。

所以说,饮食控制是必须的,但要有个尺度。笔者的临床经验,以嘌呤含量为标准将食物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嘌呤最为丰富,必须忌口。

啤酒、海鲜(金枪鱼、三文鱼最高)、内脏、骨髓、蛤蜊、蟹。

第二类:嘌呤比较丰富,平时适量忌口。

河鱼、河虾等各种水产品、豌豆、菠菜、草头,发作时需忌口。

第三类:含有嘌呤,平时可食,但需要适量控制,急性发作时也需忌口。

豆制品、毛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各种酒。

尿酸特高的患者,急性发作时,上述三类食物都要忌口;主食也需短期内适量控制。

第四类:不含嘌呤食物,不需忌口。

蔬菜、水果、牛奶、鸡蛋。

中医中药治疗方

1.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以消除红肿

黄芩、黄连、红藤、秦皮、石打穿、生地、丹皮、赤芍、川芎、郁金等。

2.使用能增加二便的中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虎杖、羊蹄根、大黄、马齿苋、车前子、车前草、泽泻、猪苓、桑白皮等。

3.使用通络止痛的中药,以治疗关节炎

伸筋草、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忍冬藤等。

4.使用消肿化饮的中药

葶苈子、白芥子、桑白皮。

病例详情

蔡××,男,66岁,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患者患高尿血酸症已有10余年,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足趾刺痛的现象。2002年夏,患者右足背突然红肿疼痛,不能行走。门诊查血尿酸(UA)856毫摩尔/升,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沉44毫米/小时。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临床诊断:慢性痛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湿热瘀毒,痹阻脉络。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方药:经验方复方络石藤汤加减。

络石藤30克、伸筋草30克、红藤30克、秦皮30克、虎杖30克、五加皮15克、忍冬藤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陈皮6克、大枣12克。

加药:生地、海风藤、薏苡仁、泽泻、桑白皮、川牛膝。如滑肠便稀次多,加石榴皮、黄连、芡实、炮姜。

减药:虎杖、五加皮。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篇4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渊源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相关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实际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经验也是很可贵的。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篇5

第一个答案:

本病的辨证需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

1、辨在气与在血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第二个答案: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实 瘿病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要病机,所以一般属于实证,其中应着重辨明有无血瘀。病程久后,由实致虚,常出现阴虚、气虚的病变及相应的症状,其中以心、肝阴虚尤为多见,从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96例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37例, 女11例;年龄32~69岁, 平均46.3岁;患痛风时间2~31个月, 平均6.8个月。治疗组男39例, 女9例;年龄31~67岁, 平均46.7岁;患痛风时间1~33个月, 平均6.6个月。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嘌呤醇片, 200mg/次, 1次/d;治疗组:口服嘌呤醇片, 200mg/次, 1次/d, 在此基础上实施针灸, 根据病症性质, 发病部位, 分部循经取穴如曲池、足三里、大椎、肾俞、商丘、阴陵泉、关元、患处阿是穴及经穴, 加头电针, 每次留针30min, 每天治疗1次[2]。对两组患者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关节红肿、热痛完全消退, 血尿酸检测水平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关节红肿、热痛基本消退, 血尿酸检测结果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关节病理学表现、血尿酸水平无任何改善, 或进一步恶化发展[3]。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undefined,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嘌呤醇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为:15例显效, 20例有效, 13例无效, 总有效率73.0%;治疗组患者经嘌呤醇片与针灸联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为:19例显效, 24例有效, 5例无效, 总有效率89.6%。两组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n (%) ]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 且中医学理论认为, 导致痹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外邪侵袭经络, 气血闭阻不能畅行, 经脉发生闭阻而最终致病。采用中医特有的针刺方法对痹症患者进行治疗, 可根据其性质选用不同的穴位以达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经络的目的。湿热偏重者,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取阳明经曲池、足三里、督脉的大椎可达到清热效果;配以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运水强而利湿的作用;痹症久延, 可致阳气衰惫, 取关元、肾俞益火之源, 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笔者认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所以平时要改变生活方式, 停用诱发痛风的药物等危险因素。痛风病静止期患者应补益肾气, 增加排泄功能, 临床可选太溪、足三里、肾俞、关元、曲池等穴, 毫针补法, 2次/周, 10次为1个疗程。灸法不仅可以达到温通经脉、祛湿散寒的效果, 亦能以热引热, 使热邪充分外出, 对患者的机体及患部产生双向调节作用, 具有非常明显的清热解毒功效。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 针灸主要具有抗感染、使机体微循环和血液粘稠度得到显著改善的作用, 因此采用中医传统针灸方法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使损伤组织的康复速度加快[4]。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对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采用嘌呤醇片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 采用嘌呤醇片与中医针灸疗法联合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痛风性关节炎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对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中医针灸疗法,痛风性关节炎,治疗

参考文献

[1]董赟, 张闻东.针刺五输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3 (13) :170-171.

[2]李兆文, 林石明.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 2001, 21 (17) :444-445.

[3]奚玉凤, 邹婷, 艾宙, 等.清热利湿祛瘀针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J].针刺研究, 2009, 31 (16) :362-363.

痛风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进展 篇7

【关键词】 痛风;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

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导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痛风的治疗在中医药实验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笔者从中医的病因病机以及中药对痛风的实验研究进展方面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王建明等[1]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为标,本虚标实。脾肾两亏,浊毒内蕴、湿热互结,浊瘀交结贯穿了整个疾病的始终。宋艳芳[2]认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乃浊毒所致,是痛风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2 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的实验研究

曹世霞等[3]研究秦皮提取物秦皮总香豆素对痛风的作用,将大鼠采用尿酸钠关节内注射造模法致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结果表明,秦皮总香豆素能够抑制血清IL-1β、IL-8和TNF-α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侯建平等[4]用尿酸酶抑制剂法,采用腺嘌呤加乙胺丁醇法造成正常大鼠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不同剂量虎杖提取物与秋水仙碱、别嘌醇、痛风定片对模型大鼠血尿酸和黄嘌呤氧化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虎杖提取物降低血尿酸及抗炎作用明显。马越等[5]采用大鼠踝关节穿刺注入微晶尿酸钠(MSU)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葛根提取物与秋水仙碱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提取物缓解大鼠的关节肿胀作用明显,显著降低炎症组织NO水平,提高血清NO水平,且能缓解由炎症引起的脾肿大及肾损害。廉莲等[6]通过每天腺嘌呤和乙胺丁醇灌胃致大鼠高尿酸血症,踝关节穿刺注入尿酸钠混悬液致痛风性关节炎,观察黄柏及不同炮制品与空白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组(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黄柏在炮制前后有不同程度的抗痛风作用。赵铮蓉等[7]采用腹腔注射尿酸法、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法、小鼠醋酸扭体法造模,观察绞股蓝提取物对尿酸的抑制作用及抗炎止痛作用,结果表明,绞股蓝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痛风作用。邓家刚等[8]研究表明,金刚藤醇提取物显著抑制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E2的生成有关。Chen L等[9]通过给予大鼠氧嗪酸钾诱发高尿酸血症,研究菝葜对大鼠高尿酸血症的作用,结果发现,菝葜降低血尿酸及抗痛风作用显著。徐娇等[10]研究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的抗痛风作用,采用氧嗪酸钾诱导大鼠高尿酸血症,结果表明,月腺大戟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血尿酸及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抗痛风作用。Shi YW等[11]研究桑枝乙醇提取液对氧嗪酸钾诱导的大鼠高尿酸血症的作用,结果表明,桑枝乙醇提取液有明显促进大鼠尿酸的排泄及抗痛风作用。蒋芳萍等[12]研究豨莶草的抗痛风作用,以尿酸钠诱导建立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通过豨莶草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关节肿胀作用比较,结果表明,豨莶草醇提物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明显优于其水提物。宋英等[13]探讨吴茱萸碱对痛风的作用,采用大鼠灌胃次黄嘌呤,再皮下注射氧嗪酸钾盐致高尿酸血症,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踝关节注射尿酸钠致大鼠急性足肿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碱降血尿酸、抗炎、镇痛作用显著。陈光亮等[14]研究萆薢牛膝总皂苷对微晶型尿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诱导的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通过萆薢牛膝总皂苷高、中、低剂量与吲哚美辛比较,结果表明,总皂苷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显著。周琦等[15]观察穿山龙总皂苷对高尿酸血症的降尿酸及细胞抗炎作用,采用尿酸酶抑制剂奥替拉西钾进行造模致高尿酸血症小鼠,穿山龙总皂苷高、中、低剂量与别嘌呤醇比较,结果表明,穿山龙总皂苷降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和抗炎作用显著。

3 复方制剂的实验研究

王苗慧等[16]研究清热排毒胶囊(土茯苓、秦艽、萆薢、薏苡仁、延胡索、没药、三七、黄芪等)对急性痛风大鼠模型IL-1β、IL-8和TNF-α的影响,采用尿酸钠踝关节注射致痛风性关节炎,结果表明,清热排毒胶囊能抑制滑膜组织中IL-1β、

IL-8和TNF-α的表达,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显著。谢建祥等[17]采用兔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溶液造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白艾痛风灵免煎颗粒组与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白艾痛风灵免煎颗粒剂(白艾、血竭、三七等)对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关节液TNF-α、IL-1β的水平有明显下调作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于静等[18]采用尿酸钠晶体制备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通过痹肿消散(由黄柏、苍术、蒲公英、冰片等药研末而成)外敷,结果表明,IL-1、IL-6、IL-8、TNF-α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起重要作用,痹肿消散明显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TNF-α、IL-6、IL-8的含量,抗炎镇痛作用显著。张剑勇等[19]采用尿酸钠溶液诱导兔膝关节造成急性痛风模型,用痛风泰颗粒(土茯苓、秦艽、山慈菇、赤芍等)与戴芬溶液比较,结果表明,痛风泰颗粒可抑制滑膜细胞IL-1β、TNF-α的合成,进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张荒生等[20]

nlc202309040648

研究痛风颗粒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复制大鼠尿酸钠关节炎模型,结果表明,痛风颗粒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对大鼠踝关节肿胀有消肿抗炎的作用,且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LP-PLA

值,减轻炎症反应。邢儒伶等[21]观察益肾泄浊方(黄芪、黄精、蝉蜕、熟大黄、积雪草等)对痛风性肾病的影响,采用酵母和腺嘌呤适合剂量联合用药,建立痛风肾大鼠模型,分别以别嘌醇、益肾泄浊方干预,结果表明,益肾泄浊方对降低血肌酐、尿酸优于别嘌醇。于泓等[22]通过大鼠足踝关节注射尿酸钠悬液诱导痛风性关节炎,将抗痛风胶囊低、高剂量与秋水仙碱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均能降低大鼠踝关节液IL-1β的水平,减轻大鼠关节炎的肿胀。李欣等[23]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诱导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抗炎镇痛的作用,通过上中下通用痛风汤(苍术、黄柏、制南星、威灵仙、羌活、木防己、白芷、红花、川芎、桂枝、桃仁、神曲等)高、中、低剂量组与吲哚美辛比较,结果表明,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抗炎镇痛作用显著。韩洁茹等[24]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致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补肾利湿法治疗,结果表明,补肾利湿法处方中药能够显著抑制尿酸钠所致大鼠足肿胀,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杨飞燕等[25]将大鼠踝关节注射尿酸钠晶体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对造模大鼠分别灌胃给药,结果表明,祛湿除痹法与秋水仙碱作用相当,可有效抑制炎症的进展,减轻关节的肿胀、疼痛。谢志军等[26]通过喂养高钙饲料和腺嘌呤混悬液,制作大鼠痛风高尿酸血症模型,将祛浊通痹方组与别嘌醇组(造模后灌胃别嘌醇)比较,结果表明,祛浊通痹方能显著降低尿酸,抑制痛风的发展。叶红芳等[27]通过向大鼠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溶液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四妙合萆薢渗湿汤(由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萆薢、猪苓、茯苓等组成)用于模型的治疗,与秋水仙碱比较,结果表明,四妙合萆薢渗湿汤能够显著降低IL-1β、PGE2水平,减轻大鼠关节肿胀程度。李中南等[28]通过关节腔注射尿酸钠诱导痛风模型,萆苓方大、中、小组与吲哚美辛组比较,结果表明,萆苓方降低血尿酸疗效更显著,明显优于模型组

(P < 0.01)。黄素臻等[29]研究茯萆通胶囊(土茯苓、萆薢、延胡索等)的抗痛风作用,通过尿酸钠结晶注射大鼠踝关节致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采用氧嗪酸钾盐腹腔注射造成小鼠高尿酸血症,结果表明,茯萆通胶囊镇痛、抗炎、抗高尿酸血症作用显著。贾芸等[30]研究蒲灰散合四妙散对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采用微致晶型尿酸钠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结果表明,蒲灰散合四妙散对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显著。杨和金等[31]研究痛风液(山慈菇、七叶莲茎叶、黄柏等)对微晶型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影响,痛风液外涂给药,结果表明,其抗炎镇痛作用显著。李从容

等[32]采用次黄嘌呤腹腔注射和烟碱灌胃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通过复方痛风胶囊与别嘌醇、秋水仙碱比较,结果表明,复方痛风胶囊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血尿酸量,镇痛作用明显。张妍妍等[33]研究痛风疏微丸(土茯苓、金钱草、威灵仙、车前草等)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及抗炎作用,采用黄嘌呤腹腔注射致高尿酸血症模型,结果表明,痛风疏微丸降低血尿酸及抗炎止痛作用明显。王新亚等[34]采用尿酸钠予大鼠踝关节腔注射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通过痛风舒合剂(茯苓、萆薢、车前子、当归、地龙等)高、低剂量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痛风舒合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显著。李雅等[35]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防风、麻黄、甘草、附子等)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采用大鼠踝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溶液致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与秋水

仙碱比较,结果表明,该方可能通过抑制IL-6、TNF-α的表达来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欧艳娟等[36]

采用尿酸钠踝关节腔注射致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萆苓痛风方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萆苓痛风方(川萆薢、土茯苓、忍冬藤、炒苍术、薏苡仁、川牛膝、黄柏、山慈菇、白芍等)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有抗炎镇痛、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4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痛风中医药实验的文献研究,发现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在降低血尿酸水平及抗炎镇痛方面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目前,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在痛风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在治疗效果和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上都具有化学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研究中也发现一些问题:①中药化学成分较复杂,作用靶点多,对其确切的作用机制难以评定,尚缺乏大样本研究;因此,应进行更加规范的大规模样本实验研究,发掘出治疗痛风确切有效的中药复方或中药有效成分。②目前的实验研究一般侧重于对疗效的观察,虽然单味中药也注重成分分析,但缺乏对中药性味归经特点及顺应自然的用药规则的研究,疗效标准不一致,缺乏可比性;因此,需制订科学合理的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并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进一步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和方剂,更好地应用于临床。③痛风模型缺乏稳定性,主要依照现代医学病理特点来复制,仅在症状上表现出高尿酸血症的特征或急性关节炎症状,与人的发病机制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应从中医传统病因病机出发,建立更接近人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从而为痛风中医药治疗的突破提供研究基础。

5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张艳珍,张英泽,等.从“虚、浊、热、瘀”辨证痛风浅谈[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6):376-378.

[2]宋艳芳.论浊毒与痛风尿酸毒性的相关性[J].陕西中医,2014,35(1):62-63.

[3]曹世霞,祝捷,张三印,等.秦皮总香豆素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IL-1β、IL-8、TNF-α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1,29(3):68-70.

[4]侯建平,王亚军,严亚峰,等.虎杖提取物抗动物高尿酸血症的实验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5):21-24.

nlc202309040648

[5]马越,吕圭源,陈素红.葛根提取物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及机制初探[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3):241-244.

[6]廉莲,贾天柱.黄柏及其炮制品的抗痛风作用研

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11-8912,8932.

[7]赵铮蓉,张萍,吴月国,等.绞股蓝提取物的抗痛风活性部位筛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1):2510-2511.

[8]邓家刚,郑作文,黄丽贞.金刚藤醇提取物抗痛风作用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6):1393-1396.

[9]Chen L,Yin H,Lan Z,et al.Anti-hyperuricemic and nephroprotective effects of Smilax china L[J].J Ethnopharmacol,2011,135(2):399-405.

[10]徐娇,易立涛,翁连进,等.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的抗痛风活性研究[J].中药材,2014,37(2):315-317.

[11]Shi YW,Wang CP,Wang X,et al. Uricosuric and nephro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Ramulus Mori ethanol extract in hyperuricemic mice[J].J Ethnopharmacol,2012,143(3): 896-904.

[12]蒋芳萍,傅旭春,白海波.豨莶草的小鼠急性毒性及抗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12):1289-1291.

[13]宋英,盛蓉,李涓,等.吴茱萸碱治疗痛风的药效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6):17-19.

[14]陈光亮,吕红霞,王媛媛,等.萆薢牛膝总皂苷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1):34-37.

[15]周琦,张,于栋华,等.穿山龙总皂苷对高尿酸血症的降尿酸及细胞抗炎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444-1448.

[16]王苗慧,马鸿斌,孙红旭,等.清热排毒胶囊对急性痛风大鼠模型IL-1β、IL-8和TNF-α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88-90.

[17]谢建祥,黄敏,黄国栋.白艾痛风灵免煎颗粒剂对急性痛风模型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2):1037-1039.

[18]于静,李微,高明利,等.痹肿消散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TNF-α、IL-6、IL-8影响的试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6):1125-1126.

[19]张剑勇,刘题章,邱侠,等.痛风泰颗粒对兔滑膜细胞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2):103-105.

[20]张荒生,王进军.痛风颗粒对尿酸钠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肿胀度、血清LP-PLA2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33-1134.

[21]邢儒伶,陈以平,孟冬梅,等.益肾泄浊方对痛风性肾病并发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及病理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3):210-213.

[22]于泓,袁良东,姚观平,等.抗痛风胶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6):283-286.

[23]李欣,邹佳宏,秦昊,等.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诱导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镇痛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1842-1844.

[24]韩洁茹,解颖,高恩宇,等.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4):26-28.

[25]杨飞燕,姚红,童娟,等.祛湿除痹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抗炎作用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44(2):62-64.

[26]谢志军,温成平,鲍海军,等.祛浊通痹方对高尿酸模型大鼠血尿酸及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398-1400.

[27]叶红芳,黄平,应华忠,等.四妙合萆薢渗湿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IL-1β、PGE2的影响的实验研

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58-160.

[28]李中南,李莉,陈光亮,等.萆苓方对糖尿病痛风模型大鼠内皮细胞及血糖血尿酸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3):286-289.

[29]黄素臻,胡鹏,马改霞,等.茯萆通胶囊抗痛风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31(3):290-293.

[30]贾芸,乔为民,康小龙.蒲灰散合四妙散治疗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5):254-257.

[31]杨和金,苏梅,赵春梅,等.痛风液抗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0,41(9):1504-1507.

[32]李从容,李东凌,周继刚,等.复方痛风胶囊治疗痛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194-1196.

[33]张妍妍,姚琳,张强,等.痛风疏微丸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抗炎解热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3):43-45.

[34]王新亚,杨莉.痛风舒合剂抗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10,33(3):435-437.

[35]李雅,肖碧跃,赵国荣,等.桂枝芍药知母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6、TNF-α表达的影响[J].新中医,2013,45(11):131-132.

[36]欧艳娟,韩东强,李景良,等.萆苓痛风方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5-8.

收稿日期:2014-07-10;修回日期:2014-09-10

上一篇:英语演讲话题下一篇:班会反对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