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共8篇)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篇1

一、台湾民间金融发展状况

台湾地区金融体系呈现典型的双元结构特征,即除公开合法的金融组织外,尚有大量未被纳入正式金融监管的民间金融中介。这些民间金融中介主要包括:分期付款公司、信用借贷、质押借贷、远期支票贴现、地下钱庄、存放厂商、民间互助会(合会)、租赁公司、分期付款公司和地下投资公司等。

(一)台湾民间资金市场活动盛行

台湾的民间和黑市资金市场、地下钱庄从事投机、高利贷活动始终比较盛行。据台湾当局调查统计,1949年4月台湾地下钱庄有近500家之多,占“央行”旧台币发行量的62.5%。当时地下钱庄的最高利息每百元达日息2元,即日息2%。1952年5月台湾“行政院”公布《取缔地下钱庄办法》之后,黑市借贷交易遂转入地下暗中进行,一直到现在台湾黑市资金市场仍然十分活跃。

台北市的黑市资金市场表面上属于非法而禁止存在的资金市场,而实际上在暗中交易且具有相当规模。据1979年台湾当局破获的四家地下钱庄所公布的资料来看,被查获的往来支票总数达新台币千万元以上,其主要交易是使用远期支票调换即期支票。据台湾“中央银行”调查报告,黑市交易中,民营企业民间借贷占其借款总额的比例由1967年的34.5%上升到1979年的36.5%。另据资金流量统计,1980年台湾民营企业向家庭(包括个人)、部门等借款额为2400亿新台币,若连民间企业彼此之间的融通一并计算在内则金额达3500亿元,而向正式金融机构的借款总额亦不过3800亿元,可见民间金融在信用市场所占比例之大。

台湾财金主管1990年12月对台湾民间融资规模不完全统计,其数额约占GNP的30%以上。台湾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其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民间地下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台湾约占企业总数1%的大企业为官僚资本经营,而占企业总数98%的70多万个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为民间经营。在台湾地区生产总值和出口总值中,民间企业分别占80%和65%左右。民间企业资本少,向银行借款手续繁杂,只好转而求助于民间融资。

(二)台湾民间金融交易方式

l、信用借贷和信用拆借。资金需求者以口头保证或立字据的方式向亲友或其他资金贷放者告贷。形式相当于民间自由借贷。信用拆借,即通过地下金融以高利借人资金,或工商企业同业间互相调剂资金。

2、小额质押借贷。由借款者提供不动产、汽车、机车、电冰箱、电视机、黄金等作为担保,向资金贷放者(地下钱庄或财务公司)借款。

3、远期支票调现交易。指厂商签发远期支票借以筹措资金,由资金需求者以其收受的远期汇票或自己开立的远期支票与他人调换即期支票或现金,利息预先扣除,类似银行贴现。这种交易多属非自偿性贷款,风险很大,资金贷放者要冒血本无归之险以赚取高利贷之利。这种民间交易,手续简便,且十分活跃,但利率很高,风险颇大,由于缺乏自偿性,以致欺诈、倒闭、银行拒绝往来的案件层出不穷。据台湾有关资料,1979年台北市民间和地下金融案件占全市经济犯罪案件的70.9%。

4、非法经营存放款。从事生产或流通的工商企业,向外借用周转资金用于其所经营范围以外,又通过转存、转贷以图利者。地下钱庄的主要贷放对象包括中小企业、一般社会消费大众与资金紧急需要者。贷款方式除少数信用放款外,大部分采用远期支票调现、房地产抵押及汽车抵押等。

5、存放厂商及股东往来。指公司员工及股东为了解决自己公司资金的不足,以资金借与公司而收取一定的利息,即企业以借款方式吸收职工甚至非职工存款,这是台湾很流行的一种融资方式。某些企业吸收民间存款高达150亿元台币,利率也较官办银行高得多。

6、合会组织形式。指家庭之间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属于消费信用的一种,其种类名目很多,如标会、轮会、摇会、稻谷会、兄弟会等。“合会”是长期流传于两岸农村的民间金融习惯和传统互助组织,并兼有储蓄与融资的功能。合会简称“会”,又有“义会”、“标会”、“摇会”、“抬会”、“互助会”等不同的形式和称法。

台湾民间合会有标会、摇会、具有团体性质的合会及父母会四种。目前最盛行的是标会。根据台湾“法务部”1985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台湾人参加民间合会的普及率达85%,而目前正在跟会或起会的仍有59.8%。合会的参与人中,有36.7%的人曾被倒会,5%自己倒会,1.5%的既被倒会,自己也倒会。另据台“主计处”的研究报告指出,1981年台湾民间合会的利息所得超过110亿元,占其GNP的0.65%。在调查样本35(10户中,有43%的家庭参加标会的目的是储蓄,有1.88%是为借款,剩下的,54.65%兼有储蓄和借款两个目的。

7、分期付款公司。公司的业务主要为消费性贷款,融通大众购买耐久性消费品或汽车等资金需求。其经营形态具有公司性质,但未被纳入台湾地区“财政部”的金融管理。

8、民间和地下投资公司。于1982年下半年出现,发展迅速以致泛滥成灾。其仿效日本的“老鼠会”的经营手法,以每月4分甚至10分的高利率吸收民间资金,然后进行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炒买炒卖房地产、股票,甚至将资金转移到海外从事金融交易,牟取暴利。构成黑市利率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机会成本;二是通货贬值贴水;三是倒账与违法风险贴水。其中通货贬值影响民间黑市利率水准尤为显著。

(三)台湾民间金融主要特征

l、民间金融规模庞大。台湾民营企业(其数量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8%以上)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有组织的金融机构和无组织的民间借贷。1964-1986年台湾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金额从75.24亿新台币上升到6287.74亿新台币,增长82.6倍,而从民间借贷在台湾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最高年份(1964年)高达48.11%,最低年份(1974年)也达到了30.09%,平均比重为36.62%。上世纪90年代台湾民间金融资金量约6000亿元新台币(约200亿美元),规模及占GNP比重均为世界第一,民营企业很大部分资金来自民间金融借款,占总借款比重的33%。这项统计数据表明,在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民间金融所占比重在最高年份只是稍逊于正式金融机构,在最低的年份也达到了正式金融机构的一半。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台湾地区的民间金融规模相当庞大。

2、民间金融具有广泛基础。台湾民众对于民间金融的参与具有很高的热情。以标会为例,1984年台湾有50%以上的人口参与民间金融活动,而且都市群众的参与程度略高于农村;从家庭所得划分来看,家庭所得越高,其参与程度也越高,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阶层入会比例高达70%。根据另一项调查表明,台湾民众参与标会的普及率高达85%,标会所占信用资金一年为1140亿元,占调查当年(1978年)GNP的21,92%。

3、台湾民间金融形式多样。上世纪60-70年代台湾主要形式是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如当铺、民间互助会(合会、标会)和地下钱庄。到70年代逐渐兴起抵押借贷、远期支票贴现、租赁公司、分期付款公司和企业职工集资。到80年代则产生地下投资公司,并成为当时地下金融的龙头。至于近年来新生的地下期货公司有后来居上之势。此外还有像地下股市、两种经纪人等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民间互助会(俗称标会)和地下钱庄,以及80年代初的地下投资公司。

(四)台湾民间资金市场经久不衰主要原因

1、当局的金融压抑政策。台湾长期以来对利率进行管制,每年都规定存放款利率的最高限额。尽管后来允许利率有一定的上下浮动空间,但浮动范围极小,金融管制仍然十分严重。储蓄者在高度金融压抑下为了避免损失,不得不进行自我投资或求助于民间金融。中小企业一般都缺乏资金,向金融机构行库取得融资不易,即使取得有限资金,亦不足其运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民间金融求援。因为自我投资的利润率或民间金融的利率(市场利率)远远高于官方的利率。1961-1981年期间台湾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利率之差最高的时候为16.2百分点(1979年),最低的时候为7.68百分点(1970年),平均为12.2百分点。

2、台湾金融自由化进程缓慢。具体表现为限制民营银行的设立,公营银行垄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利率长期受到严格管制,公营银行难以摆脱行政干预。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开始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对金融机构设立和利率的限制,其民间金融活动才有所收敛。在台湾经济起步时期,合会对台湾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期,台湾就出现了私营的“互助会”组织,并且开始企业化,设立“台湾合会储蓄股份有限公司”。合会为台湾中小企业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因为当时银行服务奇缺,投资者不得不救助于各种民间借贷,包括合会。但是,即使进入21世纪金融机构大量在全岛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也未能使合会就此消失。根据2000年6月的MoneyGuide理财杂志对全岛民众所做的一份理财投资工具调查报告显示,全台湾地区仍然有高达65%的民众会选择以合会为理财投资的工具。

3、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利率之间的较大差距。对于民间金融的产生影响一是较高的民间借贷利率必然导致一部分储蓄从正式的金融体系中分流出来,而转向民间互助会等无组织的民间金融部门(即民间借贷市场)。二是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银行利率导致银行信贷资金供不应求。这时银行信贷资金就只能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程度来获得。由于大企业或公营企业具有较高的信誉,因此导致金融机构中的资金几乎都流向这些大企业或公营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由于信用较差主要是由于缺乏担保品、无担保人、获利能力差、财务资料不全或不可信等,很难从金融机构中获取资金。据统计,1965—1983年期间台湾公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比重平均约占84.5l%,而民营中小企业平均仅占54.57%,二者相差近30个百分点。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在不能从正式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民间金融。1965—1983年期间民营中小企业来自于民间借贷的比重平均高达30.8%。

4、金融中介服务滞后。台湾金融中介机构数量相对缺乏是金融中介服务滞后的一大障碍。台湾地区的资金需求者很多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落后,财务结构不健全,担保品不足,又缺少与正规金融部门打交道的信用记录,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只好求助于民间金融。

5、企业向金融行库申请融资手续十分烦琐。要经过征信程序,提供各种财务报表,要有会计师签证,还要提供一定的担保品,时滞较长,而向民间金融借贷,手续十分方便。许多金融机构行库都是面对大型企业,不把中小企业看在眼里,作风“衙门化”,盛气凌人,使许多中小企业不敢向金融机构行库借款,只好求之于黑市,地下金融自然有其市场。

6、传统的民间借贷习俗根深蒂固。金融压抑和金融中介的滞后固然能解释台湾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原因,但却不能说明台湾民间金融为什么能够普遍存在。以标会为例,在台湾地区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参加(最高的时候达到85%)。调查这些群众参与标会的原因,只有19.58%的人是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息,而有37.13%的人是认为金钱运用比较方便,有33.92%的人是为了朋友间互助活动,有7.28%的人是为了经商周转方便。可见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民间金融的高利息并不是吸引他们参加的主要原因,实质是传统互助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伸。

(五)台湾民间资金市场存在的基础

1、逃漏可观的税捐。台湾民间金融较其他地下经济的影响为深,因为民间金融活动往往可以控制金融的流向,直接影响工商资金与金融(资本)市场的运转,并逃漏可观的税捐,致使财金主管机关特别重视。

2、地下经济与金融相傍而生。台湾地下经济的存在其严重性可能更大于地下金融。估计1982年地下经济总额占国民生产毛额的比率约为31.3%,其中地下金融只占6.5%——这是估计民间企业向地下金融所借款项,1982年约为4019亿元,按黑市利率的年利率29.3%计算,利息为1179亿余元,占当年生产毛额的6.5%,也就是说,实物面地下经济所占生产毛额的比率为24.8%。并认为地下经济严重危害地上经济正当业者的利益。

3、金融双元化促使民间借贷活跃。台湾地区民营企业所需资金约有40%来自民间借贷,显示台湾金融机构在质与量的方面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只有通过金融机构的扩充及金融媒介管道多样化,建立有系统的授信制度,才可使生产事业随时能够取得有效的资金。

4、非银行融资业务有法不依。“银行法”明确非银行而自行吸收存款属于犯罪行为。既然非银行自行吸收存款是犯罪的行为,但台“财政部”不但未依法取缔,反而公开表示公司行号吸收存款不算地下金融活动。

5、套利资本促生黑市交易。黑市资金市场和台湾金银外汇黑市买卖市场,台湾当局明定不允许而实际存在的市场。黑市买卖外汇黄金,外汇买卖主要是美元,包括美元现钞和美元支票。美元是台湾货物走私的主要外汇支付工具。台湾黄金的供需情况不平衡,自产黄金很少,靠进口或走私进口补充,台湾的金价比国际金价一般要高10—20%。黄金美钞的黑市买卖主要由银楼业操作,其公开买卖饰金而暗中买卖黄金美钞的行业。台湾地区有银楼业约2500家,其中台北市有460多家。黄金美钞黑市交易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根据台湾统计学会“地下经济与国民所得统计”研究报告,计算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台中市四个地区参与黑市美金交易的银楼、旅行社及观光饭店估计为340家,每家每月进出交易额约有2500美元,全年总交易额则为新台币108亿元。

6、两岸民间和地下通汇方式。一是最原始的方式就是直接带外币闯关。携带超标未申报外币进入大陆是犯法行为。二是“地下钱庄”通汇形式的出现。钱庄经营者在大陆和台湾都开有账户,若台商想把赚到的人民币汇出,只需把人民币存入“钱庄”在大陆的账户,钱庄经营者随即以电话指示台湾方面放出台币;反之,若遇台商急需人民币,也可以把台币存入钱庄在台湾的账户,钱庄再在大陆放人民币给台商。地下钱庄的经营效率高而风险小,在大陆台商密集的城市较为盛行。地下钱庄的汇率是按照大陆的人民银行和台北的台湾银行当天对美元的汇率为交易依据,兑换服务手续费月利8%左右。在官价与黑市之间差价高时,还可获取接近20%的价差利润,使地下钱庄成为暴利行业。三是台湾的旅行社。旅行社发团向大陆时,不以结汇的方式支付当地旅行社费用,而由当地台商支付人民币,旅行社再付台币给台商。同时在台湾旅客返台时,也可以把外币分摊给旅客带回台湾。由于台湾当局对资金流出管制严格,大陆在资本项目方面也实行管理。在大陆投资的台商遇到给大陆工厂的工人用人民币发工资和利润汇回台湾,不走合法渠道试图通过民间和地下通汇套利和避税。

7、台湾民间投资增长带动民间金融的活跃。近年来台湾外需增长强劲,特别是两岸贸易和投资依存度提高,外贸出口呈现两位数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相对岛内需求,除民间投资呈现较快增长外,民间消费增长乏力,官方投资不足,台湾产业结构继续向服务业集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次接近70%。外贸持续顺差及资本账与金融账资金的流入,台湾外汇储备持续大幅上升到2004年9月底达到2330亿美元。

(六)台湾民间金融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大规模的民间金融虽有利于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但也对台湾经济造成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一是降低宏观调控力度,在经济过热,台“央行”调高利率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民间金融的活跃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而台“央行”在市场出现不景气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会由于民间金融的存在使有限度的放松变成超限度的扩张,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经济运行的波动,从而削弱了台“央行”的金融调控力度。二是助长泡沫经济泛滥,台湾民间金融注重的是投资高回报率而非产出效率,使得台湾民间金融将台湾股市、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高回报投资领域作为资金投放的首选目标,成为支撑台湾泡沫经济的主要力量。三是影响社会安定,台湾民间金融活动大部分在法律规定之外进行,因而其权利和义务关系很难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并由于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这无疑会加大它们的经营成本,为获取较高的利润,它们往往将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行业中去,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民间借贷的风险。此外,至于高利贷、地下投资公司、地下钱庄等总是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极为恶劣。四是腐蚀税基减少税收。台湾民间金融活动的交易往往不通过正式的金融机构,而是采取现金结算以逃避监管当局的检查和监督,从而使台“财政部”对金融机构征收的税收收入减少。此外台湾民间金融还存在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所以台湾民间金融具有很强的投机倾向。

(七)台湾对民间金融限制和疏导措施

1、健全金融体制。

(1)建立金融法规。台湾金融当局1989年大幅修改“银行法”。新法进一步明确地下金融活动中,“收受存款”的定义和范围,并加重处罚,上限由原来的5年有期徒刑和25万元新台币升至7年有期徒刑和300万元新台币。2000年再次修改“银行法”,放宽银行经营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出台“信托业法”,促进金融业务多元化。2001年颁布“票券金融管理法”,以促进货币市场健全发展。2002年通过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为金融机构筹资与投资人投资提供多样化渠道,使民间金融活动日益没有市场。

(2)增加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1990年台“财政部”开始接受开设银行的申请,3年内批准了16家新银行,使岛内民营银行的数量迅速超过公营银行,其它金融机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截至2004年9月,总计岛内金融机构总机构431家,分机构5918家。同时给予租赁公司、分期付款公司等金融周边机构法律地位,授权主管单位依法制定管理办法,予以有效管理监督。准许民间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财务公司,让其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商业本票、公司债等取得资金,然后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办理贷款。大幅放宽对各类金融分支机构所设立的限制。

(3)放宽利率管制。1985年废止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利率管理条例”,各银行可在 “中央银行”核定的上下限内自行制定利率。1989年颁布新的“银行法”,废除由“中央银行”核定上下限的规定,银行利率完全自由化。利率放开使正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利率杠杆与地下金融中介竞争,逐步取代原有官市和黑市的利率双轨制。

(4)放宽外汇管制。1989年取消“中心汇率”,汇率制度由原来的“机动汇率制”向完全浮动更近一步。1990年12月台当局取消“小额议定汇率”,交易汇率完全由各银行自行决定,但规定差额不得超过新台币0.1元。1991年3月将民间汇出汇入款上限均改为300万美元,1992年10月又大幅提高至500万美元。1994年1月将公司企业每年汇出汇入款限额提高~1000万美元。1996年6月再次大幅放宽外汇管制,由各银行自行订定外汇部位限额,代替以往由“中央银行”单方面核定限额的管理措施。

2、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对公营银行民营化改造,提高其竞争能力。放宽对外商银行的业务限制,准其设立分支机构,以增加对本地银行的竞争压力,共同提高经营效率。对中小企业银行恢复标会业务,标会利率高于银行放款利率,使标会纳入正轨。对信托投资公司解除设立分公司的限制,将信托投资公司改制为信托银行。对信用合作社解除分社设立限制,由各信用合作社依其能力自行决定。存款利率较一般银行高,取消非社员存款限额的规定。对邮政储金准其设置资金运用部门,办理放款与投资业务,合理运用资金。对证券市场修改上市股票定价办法,降低上市标准,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对货币市场放宽票券金融公司的设立标准,促进竞争。增加发行量及种类,鼓励小额投资的社会购买,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筹码。对当铺业放宽当铺数量,允许当铺增加分铺数,扩大服务范围,增加资金来源,提高每人借款限额,放宽典当品种限制。

3、转型地下金融。一是准许金钱借贷者设立登记,但规定其利率上限。不准公开吸收存款,不准暴力讨债。1999年4月2日,台湾“立法院”通过的“民法债编”首次以法律形式对于台湾民间盛行的合会(标会)活动做出了详细规范。二是准许各大企业成立信用互助会,制定管理办法,对组织、利率、额度、财会、人事、罚则等问题作一般性规范,使企业内员工存款及标会纳入管理。三是准许台湾岛内黄金自由买卖,条块仍不准出口,避免资金外流。金条可作银行借款,以加强对当铺业竞争的压力,促使当铺业贷款利率接近银行业贷款利率。

4、建立信用体系。包括加强追究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不实签证的责任;建立签证会计师许可制度,提高公司财务报表公信力;授权会计师监督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借助会计师完善财务管理;建立公司资料公示制度,任何个人、企业均可通过电脑取得公司资料;逐步全面实施公司财务报表须经会计师签证等完善台湾的信用组织体系。

二、两岸民间金融发展的启示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测算,目前大陆民间金融规模大约在7000亿至9500亿元。两岸民间货币流通量人民币大约40亿至60亿元,新台币流通大约在在10亿元至100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抽样调查显示,浙江、福建、河北民间融资规模分别为550亿、450亿和350亿2元,相当于各省贷款总量的15%-2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报告统计,2005年大陆在金融管制体外的民间融资测算为9500亿元,占GDP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根据中国农业部农村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大陆地区农户户均借款来源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只占26%,而来自私人的贷款则占71%。从地区结构看,东部地区农户资金来源中有81%来自民间金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76%和160%。

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不仅能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中小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可从两岸民间金融发展得到启示:

一是立法保障和制度安排。建议出台《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为规范民间借贷构筑合法的交易平台。

二是实行民间金融自主定价,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信贷风险的补偿能力,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范围。

三是鼓励民间金融创新融资方式和机构类型。可先试先行,引导民间金融浮出水面,让其阳光化,逐步向正规金融组织演化。组织民间小额贷款机构,通过信托方式将民间资金委托农村信用社点名放贷。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

四是改造并且优先重组民间金融存量。对一些确已具备一定的注册资本金、能够依法经营、履约率较高的私人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应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转为合法民间金融机构,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引导民间金融转变为民营金融。借助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逐步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五是发展增量构建全新民营金融机构。让民间投资人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加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成立地方性股份合作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使民间资金持有者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合法股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推广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会员间互相担保和以民营经济为核心内部融资的做法。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实现民营化产权改造,或以自然人、企业为发起人,通过定向募集民间资金新建民营银行。

六是培育多层次的民间金融直接融资市场。通过扩大企业债券发行、中小企业上市、开展股权交易等各种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把更多的中小企业引入合法融资渠道。让民间资金通过购买投资基金、信托基金及更多的融资方式,实现市场运作,投入到经济建设。

七是引导民间金融向正规金融组织发展实行试点。成立小额信贷组织,特别是当前正在试点的由工商部门注册、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要明确政策,如只贷不存、民间资本投资注册的基本条件、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商业性运营模式、利率的把握和明确的正向激励机制。

八是加强民间金融信用建设。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改善民间金融的生存土壤。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以降低道德风险和违约成本。建立由中央银行牵头、由各金融机构参与、并联合工商管理、消费者协会、税务、保险、不动产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征信体系,建立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自然人在内的信用数据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九是建立民间金融风险控制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担保制度、破产清算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水平和风险动态监测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主心支行)

民间融资阳光化 立法护航应先行

2012-04-18 10:31 来源:东方网 编辑:范乐

日前,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座谈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讲话称,在温州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畅通民间投资渠道,改善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一面是企业对资金的“饥饿”,一面是民间游资过剩,全国不少地方遭遇了中国式的不对称“钱荒”:中小企业融资难呼声迭起,民间借贷火热异常。民间金融到底是暗流汹涌、危机四伏的“魔鬼”,还是有效补充了正规金融、缓解中小企业和百姓融资难的“天使”呢?温州老板沈某从某大厦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民间借贷资金断裂案宗上再加一个印记。“几乎在一夜间倒退回15年前,毫无技术含量的金融骗局在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重新上演,银行在高息揽储,民间在炒资金”。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如是说。而随着跑路、自杀事件频现,民间借贷引起的社会深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高利贷的本质是资金供求失衡,解决的途径就在于民间借贷阳光化,让市场来调节资金供求。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曾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强调,“要十分关注民间借贷市场的状况,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一夜之间,专家学者皆曰:“民间借贷阳光化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疏为上、堵为下。”打击与取缔并非是对待民间金融良方,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阳光化才是上策。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原始的金融管制下,民间金融阳光化未必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市场准入,即国家在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的时候会放宽政策吸引民资进入,而一旦环境好转,民资则面临着被迫退出的尴尬局面。所以,民间金融合法化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首先,从政策上应为民间金融正名,从法律上应认可民间借贷合法的社会地位。应当针对民间金融的特点,通过制定《民间融资法》、《放贷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调整相关政策赋予民间融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使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

其次,把民间金融纳入到银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同等的金融体制内,建立规范的民间金融活动秩序框架,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民间金融进行规制是制度性选择。将民间金融一味地褒扬和“一棍子打死”都不可取,民间金融合法化,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弃监管。笔者以为,合法化意味着监管强化,对该堵的坚决堵上,比如说洗钱。对该疏则应该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民间金融合法化的界限与标准,不至于使民间金融活动只能游走在法律边缘。

第三,将地下金融机构转变为合法民间金融机构的前提是打破金融垄断。中国实行政府主导的集中型金融制度,在各个金融领域是政府大一统格局。故此,民间金融要想实现战略层次跃升,当下改革的重心要逐步转移到打破金融垄断,放松金融管制,培育那些能够提供基础服务、能够满足普遍性需求的金融机构及市场上来。否则,光靠一些空洞笼统而又缺乏可操作性的口号是不行的,搞不好,民间金融又将面临着被迫退出的尴尬局面。

合会: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民间金融的经验更可以成为大陆民间金融未来的走向提供借鉴。与大陆近二十年的发展类似,台湾早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建立在不完善的正规金融部门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没有一个具有足够弹性的、能够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信贷需要的金融部门,台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很难想像的。现有研究发现,正是台湾的民间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为整个经济中饱受信贷配给(即信贷约束)之苦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有弹性的信贷供给的任务,如贸易信用和合会等民间借贷形式。根据1985年的调查,台湾大约有68%的成年人是合会的成员。在韩国经济快速成长时期,也有类似的经验。一方面,正规金融部门发育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却相当发达。

有关台湾合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合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收入越高的家庭参加合会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家计调查,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的合会参与率只有13%左右,而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的合会参与率却高达45%。这表明,与大陆目前存在的以帮助资金困难的家庭而建立的互助会不同,台湾当时的合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个自选择的过程,即收入较高或有偿还能力的家庭共组合会。第二,相对而言,工作较为稳定的家庭,参与合会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会员中较多的是有成员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家庭。第三,参与合会对家庭耐用消费品有消费有正的影响。与非合会会员相比,参与合会可以让会员较早购买耐用消费品,同时,还可以提高会员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篇2

民间金融的形式多种多样, 应针对不同民间金融形式组织化程度高低及经营特点, 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 合会的合法化

对标会、摇会等民间金融组织, 国家需将其合法化并实行备案制, 由其自律监管。在合会的合法化问题上, 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 台湾的“民法”对会员和会首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规定会员和会首都必须以自然人为限, 制定了合会的运作规则。对诸如订立会单、记载事项、保存方式、标会方法、合会金的归属以及会员与会首转让权力限制等合会操作规程问题都作了详细规定。新成立的合会, 应在工商局等行政部门进行登记备案, 以利于管理。合会必须与实体经济相联系, 对于出于投机目的的合会, 应坚决予以取缔。

(二) 地下钱庄的合法化

对于地下钱庄, 可以引导其向社区银行方向发展。社区银行的定位符合地下钱庄现状, 有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从外部效应看, 既能丰富金融服务体系的层次, 又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能够弥补国有金融机构从基层地区撤出所造成的影响。当然, 地下钱庄合法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部分地下钱庄存在着管理人员素质低, 经营不规范, 投机色彩浓厚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 信用贷款比例高, 手续不规范的情况。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 所以在钱庄的合法化过程中应注重对钱庄管理制度的改造, 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应有硬性的规定。那些经营时间长, 状况良好的钱庄应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另外, 也可引导地下钱庄向创投公司方向发展。随着2006年3月1日《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实行, 民间游资不仅可以投资企业, 而且只要是搞创业投资的, 个人私募资金将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意味着以前专门向急需用钱的个人提供担保贷款的民间资金, 今后可以重点投资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个人私募资金并不合法的今天, 民间资金很难投资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而《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无疑给很多私募资金提供了一条最佳通路。

(三) 社会集资行为的规范化

社会集资可能是目前最盛行的民间金融活动形式。目前法律对集资活动的限制很严, 一是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二是只能向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对于“特定对象”, 法律概念很模糊, 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中小企业在进行集资时应对如何把握“合法民间借贷”行为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界限做出科学的处理。在吸收民间资金的条件上, 应设定明确的对象限制, 比如可以将吸收对象限定为职工和职工的亲属, 并且要以出具有效证明为吸收条件, 这样就可以从条件上避开"不特定多数"这个危险的陷阱。此外, 在吸收资金时, 要明确告知并审核提供资金人的条件, 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与之签订合同。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把吸收资金的对象扩散到社会上的不特定多数人, 从而避免将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演变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另外对于只要是用于生产目的, 自愿性的社会集资就可以认为属于合法行为。相关法律应该从这方面重新定义集资是否合法, 加强对集资者资金用途的监管, 使集资活动合法化、透明化。

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受国家政策限制, 无法满足所有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而非法利用民间资本的地下金融对中小企业而言, 法律和资金风险太大。通过将现有各种形式民间金融的合法化, 将其聚集的大量的民间资金用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以达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的。

二、发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小企业融资又陷入了新的困境。2008年11月光大银行对外宣布推出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这项融资品种。曾经经历曲折的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有再度升温的趋势。

所谓个人委托贷款, 即由个人委托提供资金, 由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 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种贷款。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民生银行2002年1月起成为首家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内资银行。此后这家银行相继在宁波、上海、南京等地推出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并在南京市出现业务高潮。尽管这一新业务的名称不起眼, 但它的内涵却是迄今为止中国金融界破天荒的, 银行为民间借贷的双方牵线搭桥、充当监督与见证, 并从中收取手续费, 借贷双方风险自负。这种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委托人先将资金存入银行, 由后者帮助其挑选合适的放贷对象, 根据委托人自行确定的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资金, 并负责监督贷款的使用和催收还款。借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虽然由借贷双方自由协商, 但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上下限”。民生银行凭借自己的资信, 介入到民间借贷市场, 这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引人之处在于银行这一专业金融机构的信誉, 表面看来人们是通过银行将资金贷给企业, 实际上, 是将资金投向了银行的信用。通过这种方式, 把民间融资纳入合法渠道, 使民间资本以更有效、更合法的形式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

三、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型民间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重点之一就是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中小民间金融机构, 将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民间金融机构的最大优势是机制灵活, 效率较高, 其经营项目主要是面向民营中小企业, 根据国外的经验, 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机构, 可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 中小型民间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合理性

大银行规模经济效益高, 交易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因此, 大银行更适合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而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国有大银行为中小企业增加贷款, 但因种种原因难以施行, 主要原因就是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较高, 审批程序较长, 利率低了无法贷款, 高了小企业又难以接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仍是大量的地方性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也需要金融服务, 但一方面, 大银行很难对它们提供这种服务, 另一方面, 外国的大银行进入中国, 也不可能满足大量的地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而只有一大批地方性的中小民间金融机构, 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与地方性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 较容易了解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 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这一障碍。正是这一合理性, 使得地方性的小银行可以有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基础, 与国有大银行相辅相承, 缺一不可。

(二) 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民间金融机构

组建中小民间金融机构有其独到的合理性, 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一是可以建立中小型投资机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和城镇, 可以设立中小型投资机构。由民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合伙或入股发起设立, 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 可以吸收社区成员入股, 购买邮政储蓄资金, 也可以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接受合法组织和个人的信托存款, 但不得吸收公众存款。资金运用主要是为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支持。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点而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建立投融资公司, 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对民间资金合理引导。投融资公司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联系在一起, 能够起到双重作用。温州在2005年开始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的试点, 这是温州对民间资本的再次"引路"。此前, 在瑞安、苍南等地的农信社改革试点中, 已经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本, 将其有效地导入金融体系。对于民间资金的引导方向, 温州比较明确的态度就是解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以及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 温州还探索民间资本为地方政府所用的途径。温州将把民间资金纳入地方政府的中长期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明确鼓励、引导、吸纳与组织民间资本的政策与方式;另一方面, 制定并出台进一步利用好民间资金的财政政策。温州市政府的意见, 主要是将民间资金吸收到中小企业, 这主要靠政府财政的担保和金融机构的合作。

二是可以设立信用互助社。这是一类完全由民间资金发起成立的互助性质的信用合作组织, 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都局限于合作组织内部。但可以通过信托存款和委托贷款等方式, 发生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交流, 以保持互助组织具有适度的活力。通过这种互助性的金融组织, 可以加强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与风险共担的能力, 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质量。

三是可以设立社区银行。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设立条件, 对于符合成立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 在提出申请的条件下颁发执照, 允许其依法成立金融机构, 建立民营性质的社区银行。一方面, 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所需资本金数量不大, 便于民间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 社区银行可以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地市场, 同时, 在国有银行撤出的地区设立社区银行, 可以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 打破农村信用社的垄断, 通过充分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四是可以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民营银行。设立民营银行可以和体制内的国有银行形成竞争, 为有效解决体制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同时让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加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成立地方性股份合作银行, 也是民间金融合法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民间金融机构, 比如社区银行、民营银行和其他形式的中小型银行等等, 这些民间金融机构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更重要的是与中小企业建立长久的关系, 为其提供周到的咨询和理财服务, 以保险金替中小企业偿还借款, 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在给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上有比较优势, 从外国的实践经验上来看是如此, 中国的情形也是这样。像浙江台州的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银行等地区性中小银行, 在提供当地中小企业融资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是, 我国首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设立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 虽然是为民营经济提供服务的银行, 但是由于数量太少, 根本无法解决我国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 建立发展地区性、中小型的社区银行、民营银行和其他形式的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着多重原因, 民间金融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渠道。同时应该注意的是, 虽然利用民间金融融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民间金融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流方式, 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切实加强和改善正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同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等, 最重要的是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体系, 以及企业的评级征信机构, 同时积极开展新的融资渠道, 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摘要:文章对如何发展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渠道,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民间金融机构, 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间金融,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樊纲.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0-09-06.

民间借贷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篇3

一、湘西州民间借贷特点分析

(一)层次多样,特点分明。通过监测发现,湘西州民间借贷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安全型”:主要用于亲友之间、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互助,体现的是一种团结互助关系,用以解决亲戚、朋友遇到的生产生活及经营上的困难,一般不收利息,期限长短不一。二是“稳妥型”:体现一种长期投资关系。一般表现为亲戚、朋友合作做生意,却又缺乏时间管理,便以长期借款方式借出资金,收取适当利息,利率略高于市场利率,在民营经济中较为活跃。三是“投机型”:一般用于短期回报较高的行业,如采矿、房地产等,投机氛围浓厚,风险较高,容易诱发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等行为风险隐患较大。

(二)手续简便,到位及时。从资金来源看,民间借贷的主体一般为亲友和关系紧密的客户,相互间比较了解,因此操作起来手续比较简便,一般只需写张借条,注明期限利率。据监测显示:合同文本本季为575笔,比年初增加500笔;借据本季为1463笔,比年初减少52笔。本年信用借款余额为1103万元,同比增加548万元;抵押、质押、担保余额为935万元,比年初减少100万元。可见,民间借贷的这种操作方式适应了民间资金需求“短、快”的特点,客户为了不误农时或商机,一般首选民间借贷,以解决当务之急。

(三)用途广泛,重点突出。本地区民间借贷的用途比较广泛,据监测:用于农业104万元,比年初增加42万元;房地产业1070万元,比年初增加127万元;工业制造294万元,比年初增加3万元。个人借贷主要用于购置住房、日常生产经营、教育、人情等,企业借贷用于购买原材料、维持日常经营周转、扩大再生产等。

(四)利率偏高,期限灵活。本地区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由借贷双方协商而定,与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及借款用途和期限有关。亲朋好友互帮互助,多不需支付利息,体现为人情关系;生产经营性融资一般要支付利息,但利率有高有低,弹性空间较大,月息在10‰-40‰之间,且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融资期限比较灵活,有长有短,这主要根据借款的用途及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定。从监测情况看,民间借贷期限一般为3-6个月,说明短期借贷有所增加,期限有所缩短。借出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占民间借贷总额的75.97%。民间融资利率的确定一般在法定利率水平的基础上上浮1.5倍左右,借贷期限为一年的,年利率一般在9%-15%之间。

二、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抑制是民间借贷滋生的土壤。通过监测,我们认为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支持不足呈负相关关系。一是金融机构自然“减员”。由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存在一定的自然、经济及制度属性,这些地方的交易成本显著高于城市金融,规模效益显著低于城市金融,导致的盈利能力下降。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性,使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市场。如,2003年以来,湘西州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县及以下机构38个,农村信用社在撤乡并镇以来总数也比2003年减少25个。二是商业银行贷款动力不足。现有县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集中在省级机构,而违约责任却要基层行承担,责权利极不对称,使得基层行缺乏贷款原动力。三是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过高。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企业由于普遍缺乏可抵押资产和正规的财务管理,目前很少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四是金融机构创新不足。如当企业提出愿意以产品质押、原材料采购质押等担保方式申请贷款,这种风险相对较低的贷款形式,银行却无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贷款品种。这样,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资金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贷款动力不足、门槛过高等特性抑制,客观上为民间借贷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

(二)投资渠道狭窄是民间借贷兴起的潜在动力。近年来,湘西州储蓄存款保持两位数增长,但现有投资渠道狭窄。多数居民不具备投资股票的条件,县市以下国债发行量少,农村基本不发行。多数具有风险偏好、手头有较多盈余的富裕居民,在市场供需两种力量的推动下,通过发放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以谋取较高利益回报。民间资本的趋利性使他们在投资股市专业知识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制约条件下,更多地选择具有一定道德约束和信用了解基础的民间借贷。

(三)交易成本低与隐性担保是民间借贷发展的基本保障。民间借贷感情投资成份较多,双方在借贷活动中比较注重亲情、个人品质和自身信用,一般遵循“不熟不借”的规则,借贷成本低,信息较对称,大多数借款都能够及时还本付息,形成了民间借贷的一种隐性担保机制。

三、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借贷

据人行湘西州中支调查,2009年初,全州3851家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达60亿元。而同期,全州中小企业贷款仅增加10.02亿元,供需缺口多达50亿元。即银行贷款仅满足中小企业16.67%的融资需求,大部分通过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来实现。从调查和监测情况看,目前,全州各县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间借贷行为,据各县排查统计,全州民间借贷逐年递增。2009年,监测点民间借贷发生额2038万元,比年初增加343万元。其中10户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发生额1626万元,个人借贷发生额411万元,自有资金率46.62万元,比年初增加0.02%。借贷主体有城镇居民、下岗职工、小型个体私营企业等。借贷的用途主要是用于建房、医疗、教育、婚丧嫁娶、生活消费及个体私营企业经营中的临时性周转,也有少数以赢利为目的的借贷。65%的监测企业都表示融资为“购买原材料”。从借贷方式上看,绝大部分为信用借贷。

四、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比较优势:民间借贷的积极影响

1、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往往是资金不足,而这种情况又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缓解,也很难通过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得到满足。据调查:10户监测企业2008-2009年通过担保机构所获得的融资几乎没有。主要原因:一是存在附加限制。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要求非公有制担保机构必须支付一定贷款担保金,担保比例从1:3到1:8不等。许多担保机构由于实力不足,变相将保证金转嫁给企业负担,加剧了企业融资难度。二是担保机构规模小,可担保资金不足。为控制担保风险,银监会规定,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的担保金额不得超过自身实收资本的10%,以湘西州2.55亿担保资金测算,最多只能为中小企业担保16.61亿元贷款,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民间借贷则为一些求贷不能的中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從某种意义上说,民间借贷填补了正规金融的缺陷,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2、民间借贷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存在一种社会担保机制,借贷双方存在信用关系的同时,更是处在社会联系中,这种社会联系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会给双方带来精神或者物质收益。因此,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中小企业会更积极关注自身的信誉,树立诚信意思,以图谋长远发展。

3、民间借贷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民间借贷是一种合约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行为,由于地缘、人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和所投资项目风险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因而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并对借款人在资金使用上予适时关注。对借款人来说,民间借贷强化了信用约束,促使借款人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资金。

(二)内在缺陷:民间借贷的消极影响

1、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多数民间借贷的利率高于官方利率,甚至不乏高利贷,这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使原本就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承担过高的负债风险。

2、民间借贷容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相结合,容易让银行误解企业的资金状况,从而做出错误决策。例如银行贷款到期,企业以民间借贷筹集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同时在短期内又申请新的贷款归还民间借贷资金。这让银行控制贷款企业“借新还旧”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企业在拆东墙补西墙的过程中,一旦经营失误,就会陷入资金恶性循环之中。

3、民间借贷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民间借贷具有逐利性,同时,又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大部分民间资金都流向门槛低、短期内能看到收益的行业。如,湘西州的矿产品加工、房地产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不匹配,容易降低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此外,由于民间资金未纳入国家统计范畴,金融监管部门、经济综合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其流向和流量,容易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准确判断,造成决策上的偏差。

五、政策建议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传统的借贷方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兴 “利”避“害”,为我所用。

(一)加快政策立法。一是建议尽早出台《放贷人条例》或《民间借贷条例》等规范民间借贷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从事民间借贷的范围和准入条件,对民间借贷利率水平、资金用途、借贷合同等进行规范,使其浮出“水面”,推动民间借贷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在监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逐步通过立法形式,建立自我申报和纳税制度,使民间借贷纳入正常税收管理渠道。

(二)改善金融服务。民间借贷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例如: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个体经济难以享有充分的信贷服务;欠发达地区银行信贷压缩、信贷程序繁琐等问题,使得银行资金流向民间借贷。因此,要大力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如,开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以压缩“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市场空间。

(三)加强行业监管。一是建立和完善民间借贷监测体系, 加强对民间融资情况的监测。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相关数据,对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变动、区域分布情况等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民间金融交易的规模和发展动向,并加以正确引导。二是强化信用风险教育。如,通过信用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使广大民众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自觉抵制高息集资,减少操作风险。

(四)搭建信息机制。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加大联合征信的工作力度,为银行审贷提供必要的依据。二是建立规范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开展信用评估。

(五)出台管理办法。一是建议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职权,结合湘西州实际,尽快出台民间融资管理办法,使民间资本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大胆引进江浙一带民间资本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三是建立民间资本风险补偿机制。建议州财政拿出一部分专项資金,逐步建立民间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并结合企业互保、联保、担保等多种形式,解决融资难问题。

民间融资利弊分析 篇4

标签:中小企业民间融资2011-07-08 21:01 星期五

摘要:民间融资在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提高资源有效配置、弥补正规金融不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不规范性也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并加大了金融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活跃的原因,剖析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利弊,提出了规范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间融资 民间金融 利弊

一、民间融资概述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及形式

民间金融是指社会自发产生的金融活动或金融组织,如私人之间拆借、互助基金组织、合会等。民间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形式,是与银行间接融资相对的一种解决市场资金需求的重要的方式。它广泛存在于城乡个体经济之间、个体经济与乡镇经济之间。目前民间借贷形式主要分为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不规范的中介借贷和变相的企业内部集资四类。

(二)民间融资的特点

1、规模大、利率高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后,我国的民间融资得到蓬勃发展,许多地方的民间融资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有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民间融资规模已超1万亿元[1]。民间融资的利率水平普遍高于正规金融体系的存贷利率,付息方式灵活。

2、用途广泛,主要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扩大生产规模。

民间融资早期主要用于解决生活之需。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的用途愈加广泛,但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领域。

3、呈现半公开化或公开化的特点

商业银行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和宏观调控后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紧张,使得民间融资更为活跃,而且该行为逐渐为公众所认同,呈现半公开化或公开化的特点。

二、我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活跃的原因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高门槛”的信贷政策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其信贷政策日益严格,信贷准入条件不断提高,而广大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由于受资产规模、竞争力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故转而向民间进行借贷,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民间资金急于寻找投资渠道

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的增加为民间融资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部分居民选择了获利较高的民间借贷方式利用其闲散资金。

(三)民间融资与民间资金需求的特点相契合

中小企业及“三农”的资金需求具有“需求急、总量少”的特点,民间借贷恰好适应了这个需求特点。这是民间借贷合理存在的土壤[2]。

三、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利弊分析

(一)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

民间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间融资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现行的利率水平远不能反映资金的价值,民间资金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民间融资是一种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由于地缘、亲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有利于其制定正确的融资决策,并对借款人在资金使用上予以实时监督。并且融资双方能够快速地达成协议,减少了不必要的资金闲置。

2、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融资难是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正式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使其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解决[3]。

3、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融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和金融发展极不平衡,正式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考虑而对中小企业“惜贷”,这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大量资金需求需要求助于民间金融,这成为其发展的动力。民间融资与正规融资能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4]。

4.民间融资有利于监督管理和控制风险

民间融资的融资双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借款人可以利用地缘、亲缘等关系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并对资金使用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二)民间融资的消极作用

民间融资的确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加速了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民间融资行为也有其消极影响。

1、不规范的民间金融不利于社会安定

一方面民间借贷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规支持,容易引起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利息一般高于商业银行信贷利率,因此,民间借贷也面临着高风险,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就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2、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民间融资涉及的“体制外货币”不受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这使得民间金融的风险增大。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调查,2005年中国未观测金融 总量约为2.9万亿元左右,民间金融约占1/3,约为1万亿元。政府政策难以对其进行约束,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执行。

3、规模庞大的民间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冲击

首先,民间融资减少了商业银行储蓄的来源,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次,民间融资也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本业务。我国中小企业数目较多,总的资金需求量大,但由于其融资途径少,使其对资金的需求弹性较小。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失去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其自身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再次,由于民间融资的利率一般高于商业银行制定的利率水平,可能会引发套利行为,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

四、规范发展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几点建议

(一)使民间资本“正规化”,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

逐步向民间资金开放正规金融体系,拓宽民间资金投资的渠道,使得民间资本“正规化”,接受金融法规的约束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可以通过国家立法,将民间借贷纳入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建立管理平台。

(二)运用多种方法,对其他形式民间融资活动逐步制定规范措施

很多民间融资活动并非典型的借贷形式,如集资、融资中介等,还有大量的民间借贷是偶发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这类民间借贷进行规范。

(三)从事民间融资的主体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遵守相关金融法规,自觉维护金融秩序

民间融资担保业务流程 篇5

民间融资担保的相关条件

1、出资对象:必须是合法拥有一定自有资金的自然人;

2、借贷对象:

A、依法成立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B、信誉良好,还款意愿强,有还款能力;

C、有物业或其他可靠的抵押;

D、有证券或其他有价单证作质押;

E、稳定而资信良好的个人作为担保。

3、条件:出资人、借款人可自行选择或由担保公司推荐业务合作对象;借贷双方同意平等协商签订借款合同;借贷资金用途、借款利息标准必须合法;借贷双方须同意无条件配合担保公司履行担保义务。

4、借款人需提供的资料:

A、申请人的担保申请书;

B、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家庭主要资产证明材料、收入证明;私营业主与个体工商户需提交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近三个月的税单;

C、产权证、土地使用证等;

D、担保公司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

5、担保的期限及担保费用:担保期限:期限是自借款期限届满

之日起 60 天止。担保费收费标准:担保费用将根据当事人申请但保的标的额和风险程度等因素,通过协商确定。担保费按但保的金额进行计算,担保费率为担保标的金额的 3% — 5%。

6、反担保措施:保证金、保证、抵押、质押。

7、业务流程:

A、担保公司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出资人的有关信息后,担保公司定期将出资人愿出资金额、愿提供借款的时间以及拟借款利率(必须是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等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予以公布;

B、资金需求方获取信息、有合作意向时向担保公司提交《担保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C、担保公司审核通过后,担保公司收取担保费中公司规定的一定金额的前期业务受理费,并将其推荐给出资人;

D、出资人审核通过后,担保公司与申请人签订《担保协议书》,申请人缴纳担保费和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并办理反担保合同公证、抵、质押相关手续;

E、担保公司向当事人出具《担保函》;

F、借贷双方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发放。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篇6

——茂名市民间融资情况抽样调查分析

2005-06-08

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融资已成为企业、家庭筹借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同时,民间融资活动日益活跃,对经济、金融运行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了解茂名市民间融资情况,探索研究民间融资、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发展民间融资的咨询建议,较好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最近,茂名市企业调查队与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在全市联合开展民间融资情况抽样调查,调查分两大模块分工完成,其中:企业调查队负责“企业融资问卷调查”;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科负责“家庭融资问卷调查”。本次抽选调查的样本企业是在景气样本企业中除大型企业外随机抽取25户、在经济普查个体户名录库中随机抽选各类个体户23户、在农村和城镇家庭户中抽选高中低三类家庭户样本70户等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走访和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有民间融资的规模、参与主体、用途、利率水平、期限、交易方式、问题和建议等七大项。

一、茂名市民间融资的总体概况

茂名市属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较少,辖内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广发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由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较高,手续也较为繁琐,无法满足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户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导致民间投融资活动一直比较活跃。虽然这几年来金融机构在不断扩大信贷支持范围,并切实改善了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民间融资的发展势头,但金融机构的资金有限,且它们的放贷要求与经济主体及家庭融资条件存在错位,导致资金供求双方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家庭户,特别农户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1、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达30%以上。在调查的48户(含个体户)企业中,进行了民间融资的有15户,占31.2%。其中:工业户占33.3%,建筑、房地产业户占25%,批发零售餐饮业占27%,交通运输业占8.3%,农业企业占6.4%。平均每户融资150多万元。由于所选样本企业规模较大,户平均资产达1280多万元以上,因此企业融资额也相对较大。

2、家庭户参与民间融资达八成以上。在被调查的70户家庭中有62户家庭发生过民间借贷,占88.5%,其中借入占54.3%,借出占45.7%;农村家庭户比城镇家庭户发生民间借贷率高17个百分点。农村家庭的户均民间融资额为1800元,城市家庭户的户均民间融资额为8623元。

二、茂名市民间融资的主要特点

1、民间融资有季节性、集中性趋势。茂名市是农业大市,人们的金融意识不高,在急需用款时普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贷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在农村,农民收入存在很大的季节性,一般在农历8月份以后,农民收入减少,而这段时间是农闲时节,雨量偏少,人们多在这段时间着手建房、办婚嫁等;在城市,第四季度至春节多盛办购房、婚嫁活动。这段时间都是家庭集中用钱最多,具季节性趋势,由于全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比较紧张,且贷款多向大户集中。在春节前后人们集中用款的时候就出现了资金困难。从第四季度开始到次年春节前后,金融机构存款会急剧减少,保支付压力加大,资金不足,难以安排资金发放贷款,这段时间便是民间借贷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

2、借贷规模和期限扩大。从交易额上看,民间借贷已从过去几百、几千元扩展到几万元,几十万元,样本中单笔最多的高达3000万元。在分布上,一、两千元至三、五万元之间的借贷发生最为频繁。民间借贷的期限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几天,两、三个月临时借用,发展到现在的1年、2年,甚至3至5年的长期借贷。

3、民间借贷利率水平高低差异较大,且有走高的趋势。经营比较稳健,风险小、时间长的民间借贷利率较低,风险大、时间短的借贷利率较高。一般亲戚朋友间的借贷不收利息,高利贷则普遍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如电白县的民间借贷利率: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利率为月息10‰--20‰左右,沿海地区月利率为10‰--30‰不等;高州市的民间借贷利率为年息20—50%;茂南区的民间借贷利率是年息35—50%左右。据调查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民间借贷利率呈逐步走高的趋势,且维持在一定高位,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宏观经济调控、信贷政策因素以及信贷资金趋紧等,私营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难得到满足的资金需求而转向民间借贷;二是利率政策影响,去年底调高了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银行利率上升,在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资金一向偏紧,贷款利率较高,民间借贷活动明显较以前活跃,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水涨船高;三是“春节”期间,企业交易频繁,囤积存货需要大量资金周转,不惜以高于银行几倍的利息进行民间借贷,也导致民间借贷利率的攀升,据调查,在春节期间,民间借贷的月利率大都在20‰-30‰之间,高利贷则在10%-20%之间。

4、借贷范围更为广泛,借贷用途向生产投资领域集中。由于基层信贷萎缩,加之贷款利率上调,目前农村乡镇和城区普遍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尤其在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农村更为广泛。民间借贷在广大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在大量农村个体工商企业中,甚至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从民间借贷的用途看,以往多是解决红白喜事,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子女教育等基本生活所用的临时性资金短缺,现已转为生产经营、商品贸易、农用机具、承包土地购买房产等大宗项目需求。融资主体也逐步向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种养专业户集中。

5、融资条件以个人信用为主。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私营业主在融资时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资金融出者首先考虑的是融资者的个人信用和人品,其次才是所要融资的项目能否获利。

6、借贷手续简捷。因借贷双方多为亲朋、熟人、乡邻,彼此相互了解与信任,借贷行为发生时,只要贷款人立据后即可取得资金,时效性强,手续简便快捷,与金融机构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下严格规范操作、手续繁琐、环节多形成鲜明对照。

三、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

1、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一是解决了农民的生活之需。调查中发现,个别贫困乡村生活条件较差,经济环境欠佳,还款能力和信用观念不强,农村信用社处于风险考虑,不愿投或不敢投放到该地区,民间借贷便成了缓解其生活资金供需矛盾的独木桥。二是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需要。部分农民对在金融机构贷款还比较陌生,有87.5%的农民认为:到农村信用社借款需要抵押、担保等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长,满足率不高。农民借款主要用于购置农药、化肥、农机具等,数额一般不大,而在本村镇农户之间借贷手续简便,期限灵活。

2、填补了金融支持的空白,促进了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的同时,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重点,也由原来的重点支持乡镇企业,转向农户和种植业,使个体私营企业成为金融支持的真空。在私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其流动资金偏紧时,他们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诚信作保障,通过各种民间借贷渠道筹措资金,实现了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弥补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缺口,降低了新的金融信贷风险产生,同时增强了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自我约束力。在现实情况下,如果农村信用社不顾风险地足额满足农户和私营企业的资金缺口,虽然农户和私营企业满意,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的信贷风险。使用民间借贷资金,一方面是借款主体经营状况好、效益高,才敢使用。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利率高,使其还贷压力增大,在资金使用上的自我约束力自然加大。

4、对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促进其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民间借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家庭和个体私营企业,其活跃和蔓延不可避免地侵蚀了中小金融机构的部分信贷市场,瓜分其盈利,特别是使农村信用社经营压力加大。但民间借贷的存在无疑会成为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带来冲击,促进其改善服务,并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民间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民间借贷没有正式的法律手续,当债务人还不起贷款时债权人的利益常常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极易引起纠纷。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债权的规定,由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几个前提条件认知不足,把握不当。当前,民间借贷大多处于无序的地下经营状态,大多不能满足法律保护条件,出现借款纠纷。如有的当事人忽视建立借贷关系的形式要件和程序,如无书面借贷协议,口头借贷又无他人证明,一旦一方当事人否认有借贷关系,就会引起争议;有的债务人因生活困难或生产经营亏损,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还有的债务人规避法律,抽逃资金,不偿还债务。有些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有失公平,在借贷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有欺诈、强迫行为或该项行为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导致合同无效,这些情况都极易引发纠纷,做出过激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2、个别民间借贷利率太高,导致企业或个人资金使用恶性循环。企业或个人通过民间借贷高息负债后,财务支出进一步增大,使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困难的个人雪上加霜。虽然一时解了燃眉之急,但受所吸收高息负债带来的有限效益制约,往往得不偿失。借贷资金在退出生产经营过程后,增值有限,企业或个人难以支付到期债务,不得不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或个人今后的生产生活健康发展。不少人在以前民间借贷利率月息20‰以上时进行了民间借贷,后因经营失败现在已变得债台高筑。据调查了解,在民间借贷比较盛行的化州江湖镇连介圩、同庆镇、长岐镇等地,因借民间借贷无力偿还而外出躲债的较多。

3、民间借贷自发和随意的特性,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民间融资未纳入国家统计范畴,包括央行在内的经济综合和宏观调控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其具体动态,造成信贷资金长期在银行“体外循环”,逃避监管,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容易造成决策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在不登记、不纳税、不公证的状态下,民间借贷资金如果投放到国家宏观调控重点限制的“重复建设”、“泡沫产业”和高耗能污染项目,如小钢铁、小水泥、电解铝等项目,不仅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更会抵消来之不易的宏观调控成果。

4、民间借贷不规范的特性,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各金融机构限制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效益不好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后,利用支付高额利息直接从社会上融资,诱导民间闲散资金投入,使社会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本应该淘汰的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等,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建议

1、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与研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活跃地区的监测,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测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尤其是要准确监测民间资金市场利率,全面掌握民间金融的运行情况,并据此制定适应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应加强对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民间借贷资金的来源、区域分布、流动性状况、信用程度,研究民间借贷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客观真实地反映民间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2、制定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针对民间借贷的特征,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要求,尽快制订适应其规范发展的《民间借贷管理办法》等管理法规和办法,准确界定民间借贷合法与非法的界线,明确民间借贷最高限额、利率,并要求当事人按规定登记、纳税、公证,由指定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用法律手段治理、保护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一定要依法制裁,并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3、加强诚信教育建设。企业、家庭融资要坚持诚信为根本。坚持守信、守法、守德的行为规范。诚实守信是我国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也是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更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规范。借贷不诚信,不仅会身败名裂,还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经济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4、积极化解民间融资纠纷。一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的调解优势,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解,切实解决借贷纠纷问题;二是发挥执法部门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便民执法。立法、审判公正,积极化解借贷纠纷,追收逾期借款,把因借贷纠纷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社会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篇7

1. 民间融资现状。

民间融资的形式有多种, 大体上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农村合作基金、租赁典当等形式。民间融资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重庆市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占四成以上, 其中, 微小企业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 的自有资金比例占了六成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银行没有账户, 或者账户上余额比较少, 日常主要依靠现金交易。在被调查的162家企业中, 存在民间融资行为的有64家, 约占四成。民间融资是微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 约占其资金来源的45%。

重庆市自2008年8月启动小额贷款公司业务, 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为重庆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据了解, 目前重庆市有52家小额贷款公司, 分布于全市31个区县 (自治县) , 其中有13家已正式运营, 截至2010年2月末, 累计发放贷款12.2亿元。2009年将继续在全市推广, 确保我市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已成立三家融资租赁公司, 资本金规模达100亿元以上。

2. 诱因。

(1) 资金缺口大, 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小企业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融资群体。从资金需求角度看, 单个企业资金的需求量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不大, 但几乎所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 整体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调查显示, 截至2007年底, 重庆全市中小企业达15.1万户, 约71%的企业认为贷款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由于资金需求难以被满足, 使52.7%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43.5%的企业规模扩大受影响, 39.6%的企业设备陈旧而无法更新, 30.4%的企业技术开发不能顺利进行, 25.8%的企业产品不能实现更新换代。

(2) 银行贷款困难, 融资渠道狭窄。根据重庆市企业调查队于2004年年底对全市283户中小企业开展的相关调查,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中小企业除业主自有资金外, 虽然商业银行贷款是当前全市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只有10%左右的银行资金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我国的银行贷款结构长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以贷款组合来看, 大型企业仍是偏重的对象, 7家最大的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有43.3%集中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 只有6.8%的贷款用在低于1 000万元的项目。从2008年来看, 十几家主要商业银行有60%的贷款集中在20%的大企业。此外, 按揭贷款和零售贷款的比例也比较小, 分别占到整个贷款组合的12.8%和4.7%。

(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较差。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自有资金缺乏, 缺少抵押担保物, 风险投资又不活跃, 制约了重庆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受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小企业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情况, 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更加困难。重庆投融资中介机构实力较弱, 中小企业担保难。重庆担保公司近60家, 有实力的不多, 有些担保公司银行并不认可。

二、民间融资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1. 民间融资的优势。

(1) 信息优势。中小企业经营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信息不透明, 这也被认为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间金融由于地域、人缘和血缘等原因, 交易双方可保持相对频繁的接触, 收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息成本很低, 避免或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等问题。这种较透明信息的把握使得贷款人能够较为及时地了解贷款的风险大小, 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融资渠道所不具备的, 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这一最大的融资障碍。

(2) 成本优势。民间金融操作简便, 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资金用途等设计个性化的信贷合同, 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办理好一笔贷款业务。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比较繁琐, 贷款审批所需时间较长, 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不相适应, 等贷款审批下来可能已经错过了企业的投资时机, 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之下, 民间金融更具有交易灵活的优势。再者, 民间金融的借贷双方空间距离比较接近, 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 大家倾向于长期的互惠合作。如果借款人违约, 其违约成本会非常高昂, 尤其是社会成本和信用成本损失巨大。这就为低成本的社会监督创造了条件, 有助于民间金融借贷契约的履行。

(3) 信用优势。民间金融是一种合约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 借贷双方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地把资金投放到还款能力最有保证的借款人手中或预期收益最佳的投资项目上, 放贷时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担保, 或者用一些不被正规金融机构认可为担保物的财物作为民间金融活动的担保物。借贷主要以个人信用为基础, 即所发生的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关系, 借款人对借款有着无限责任, 一旦借款人违约, 那么这种信用关系将会被破坏, 其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抵消或大于违约带来的收益, 这就强化了借款人的信用约束和还款责任, 对借款人的行为构成约束, 有助于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活动的开展。

2. 民间融资的风险。

(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直接产生于交易双方的商业选择, 可以细分为违约风险和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产生变动, 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正规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上采取了抵押、担保、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诸多措施来规避信用风险, 而民间金融是关系型合约而非契约型合约, 这种合约具有的特点是以建立在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之上的信用为基础, 借贷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担保, 合约的达成和履行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 在这种纯信用的软约束 (无抵押、无担保) 下, 一旦出现危机, 如借款人亏损、破产导致无力偿还时, 必然导致大量违约情况的发生, 从而增大民间金融的信用风险。

(2)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而可能带来的损失。既然中小企业从银行正规渠道贷不到款, 那么这种需求势必会营造出另外一个市场, 由于民间金融的融资期限多为短期, 所以借贷合约具有利率较高和期限较短的特点, 而且在市场不均衡时向上攀升的幅度大, 往往对整个社会资金供求缺口呈现一种放大反应。在国家紧缩银根的情况下, 使得银行信贷边缘的企业更不容易获取资金, 企业的资金需求迅速转向民间借贷, 在需求的推动下, 利率注定攀升, 更重要的一点是, 紧缩银根会释放出一个信号———社会资本利率在上升, 民间借贷利率很有可能也会“水涨船高”。

(3) 社会风险。民间金融的存在尽管有它的必然性, 但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民间金融的手续不规范, 且涉及人员较多, 金额较大, 一旦不能到期偿付, 容易引发社会风险。此外, 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不利于资金规模和投资方向上的控制, 不利于产业政策的实施, 不利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社会资金投向。

三、规范民间融资, 寻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出路

1. 培育合格的民间金融主体。

民间融资目前仍处于“灰色地带”, 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 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的优势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为民间融资“正名”, 将实际存在的民间融资行为合法化。如果企业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并向有关部门申报备案了, 手续齐全, 资金运行良好, 没有对借款对象造成伤害, 应当予以许可和支持。

一是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对于民间融资行为, 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规范, 对融资主体进行资格审查, 要求民间融资申报备案, 建立健全民间融资担保机制。对于不经过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备案同意的融资行为, 进行严厉查处, 使民间融资的自发行为置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有效监管之下, 尽可能减轻资金风险, 建立良好的社会金融秩序。

二是规范民间融资经营。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机构和行业协会, 规范和指导民间融资业务的开展。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开放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渠道, 明确借贷的最高限额、利率, 并指导民间融资主体按规定进行登记, 向税务机关纳税, 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引导民间融资走上正轨。否则, 堵住民间融资的正规化渠道, 事实上就是主动放弃对其进行监管的机会。如果让民间融资长期游离于整个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很容易使其成为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捷径。

2. 建立健全有关民间融资的法规体系。

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发展民间金融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 建议以《合同法》、《公司法》等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 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正当融资与非法融资的界限, 将具有真实的生产性或消费性支出背景、利率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融资视为正当融资, 而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高息揽存、高利贷、洗钱等融资活动应视为非法融资。此外, 要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界定, 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逐步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如银监会和央行在2008年5月颁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为。笔者认为, 健全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3. 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民间融资监测机制。

一是加强民间融资发展状态的监测和预警。银监部门要密切关注民间融资的动向, 定期对民间融资情况进行调查, 做好借贷风险防范工作;二是深入探索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监管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对民间融资利率实行定期监测、分析、通报, 为提高风险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三是加强法律法规、经济金融政策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四是建立与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加大执行力度, 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4. 完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控制民间融资风险。

促进民间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要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分散民间金融组织的贷款风险, 为民营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也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信用担保机构主要从完善担保体系、降低银保合作门槛、建立银保风险分担机制、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入手, 做大做强担保行业, 充分发挥担保资金的信用增级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伞形担保体系, 力争每个园区至少设立一个担保公司, 专门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同时, 组建市级园区担保机构, 为区县园区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同时, 推动各类民营和外资担保公司的发展, 每个区县至少要成立一家担保公司。二是引导建立银保风险分担机制。在担保机构承担全部风险的情况下, 银行不再收取保证金;如果银行收取保证金, 则相应承担贷款风险, 放贷损失由担保公司与银行按一定比例分担。三是规范担保行业管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遏制担保公司向企业转嫁银行保证金等行为。

5. 加强民间金融与政府、银行、企业的交流协作。

一是组建中小企业融资领导小组, 定期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突出问题。二是建立稳定的政府、银行、企业信息交流机制, 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 促进银企对接。三是加大政府部门融资服务力度, 切实落实担保公司反担保物的登记制度, 推行动产抵押、农村宅基地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林权质押等新型抵 (质) 押方式, 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抵 (质) 押难的问题。加强民间金融与政府、银行、企业的合作, 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使正规金融机构利用民间金融部门的信息优势降低其信息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民间金融部门能够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弥补民间金融部门资金量的不足, 提高整个市场的金融交易水平。协作将有助于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

6. 加强宣传, 合理引导, 优化外部融资环境。

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 对资信等级较高的企业, 有关登记审核机构应简化年检、备案手续。要强化企业信用意识,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包括信息采集、处理、交流等内容的信用体系, 要注重社会信用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统一化建设和使用, 形成有利于社会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管理等部门应加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管理, 允许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借贷, 严厉打击个别高利贷行为, 维护社会安定和金融秩序。同时, 在具体办理贷款手续时, 要引导中小企业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 有凭有据, 大额的贷款要实行公证, 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将从民间借贷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和正常消费, 尽量降低民间融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嘉思瑶, 宋若峰.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4

[2].秦颐, 田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中国集体经济, 2008;5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 篇8

关键词: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策略

民间借贷作为对正规融资的一种有效辅助借贷行为,在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民间借贷一直被视为法律灰色地带的一种借贷形式,其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规范民间借贷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民间借贷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民间借贷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一、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正面影响

(一)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存在的风险也呈现增加的趋势。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企业被迫放弃良好的市场前景,甚至面临破产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金融部门在资金信贷投向上有所偏颇,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反,民间居民中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有效的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目前看到的民间借贷,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化解了中小企业供需失衡的困境。

(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民间借贷在借贷之前放贷人需要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状况、项目投资风险以及投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后才会放贷,同时还会有中间担保人做担保,是一种高效的借贷形式。与其他借贷形式相同,放贷人都会青睐于一些风险低、利率高的成长型或稳健性行业,放贷人会将资金聚集在这些行业当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有利于加强监督和管理

与银行借贷相比,民间借贷具有地域性强的特性,资金在很小的地域内流动,同时借贷双方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放贷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借贷人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资金在风险最低的情况下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民间借贷这种能够及时反馈资金使用状况进行跟踪管理的方式对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二、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

(一)民间借贷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针对民间借贷行为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缺乏法律保证,同时民间借贷的借贷手续一般都不健全,经常会出现借贷纠纷。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民间借贷在办理借贷时手续简便、形式灵活,签订的合同存在诸多漏洞,一旦发生借贷纠纷很可能对放贷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

民间借贷虽然能暂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民间借贷有着很强的便利性,但由于利率较高,不少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借贷过程中的高利率,甚至会出现加速企业破产的严重情况。另外,如果中小企业借贷规模较大,企业要在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承担利率就会制约企业规模的扩大,还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稳定经营发展。

(三)加速企业恶性循环

民间借贷中常见的形式为高利贷,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选择民间借贷多是因为银行借贷条件限制较高,而生产经营中又急需资金所以才会选择民间借贷,正是由于民间借贷有这种应急的作用民间借贷才逐渐向高利贷发展。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暂时度过资金困难的难关,同时也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如果企业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资金则企业很有可能会陷入借贷资金的恶性循环当中,加重企业经营的风险,严重者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三、民间借贷发展策略

(一)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缺乏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相关法律制度,民间借贷要想快速发展就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肯定民间借贷在借贷形式中的合法地位,通过法律明确划分民间借贷和非法融资之间的区别,使人们认识到民间借贷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制定最高的利率限制,为民间借贷搭建一个合法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民间借贷之所以逐渐向高利贷靠拢,主要是因为国家缺乏利率监管,从而使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发生了二次分割,利率逐渐攀升。所以国家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缓解目前金融市场二次分割的局面,有效降低市场利率。完全通过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来决定利率的高低,而不是放贷人来决定利率的高低。同时民间借贷应该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中,引导民间借贷进入到各个类型的金融机构当中,通过金融市场的细分实现利率的正常回归。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加深,但金融机构尚未发挥自身的服务能力,所以要在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之下,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放宽民间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门槛

放宽民间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门槛对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民间借贷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法律制度规定要允许一些结构健全、组织结构框架完整的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引导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真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利率,降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有效利用人们手中的闲置资金,做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四、结束语

目前不少人对民间借贷认识存在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民间借贷自身存在问题,不能让中小企业真正受益。为了有效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发挥民间借贷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成为一种合法、高效的融资方式。正确对待民间借贷行为,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一个新的途径,促进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洋.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6):53-55.

[2]谭翠环.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222-222.

上一篇:《宋史》阅读答案下一篇:巴金的家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