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广发的待遇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所知道的广发的待遇(精选7篇)

我所知道的广发的待遇 篇1

一直在论坛潜水,看到很多学弟学妹收到了泛亚的offer或者面试通知,几家高兴几家伤心,同时,也看到一个同济牛人被著名的投行录取的消息。心里很多感慨,很多感觉我当年也和你们一样,从收到面试通知的兴奋,到面试时的紧张,再到被录用时的喜悦。在泛亚工作时,看到很多面试的tx清涩的举止,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现在,把我在泛亚几年来的见闻和大家分享一下,供即将走入泛亚或者到泛亚面试的tx参考。

1.上海通用汽车(以下简称SGM)的面试

我记得当初面试的过程是:人事评估。9点开始,在SGM评估中心(原来老泛亚的办公地点),先做心理测试题(1个小时),然后分组讨论,好像是一个生产过程的问题(45分钟),上午两个项目当中有半个小时休息。然后分组不变,开始拿A4纸作凳子(也有人装螺丝的),45分钟。午饭时间。下午1点开始,HR和你面谈,时间大概半小时。我记得当初我和一起面试的xdjm说好,要当场知道结果才回家的。结果HR扭不过我们,全部结束后告诉了我们结果,很幸运,大家都通过了。其中一个女博士,现在是我同事。

过了一个礼拜,通知专业面试。地点,王港。时间:下午1点。很巧,一起人事评估的xd竟然和我一起面试。既兴奋又紧张,知道有个人要和我竞争了。面试官是部门高级经理和你所在的group的主管。时间1个半小时。语言中文。很多xd很怵英语面试,说实话,我也怕,因为我口语和听力不好,阅读和写作还行。但是,这些年来,我面试的500强汽车企业也不少了,每次都是全程英语面试,但是,每次都是我拒了它们的offer,所以只要你对你的专业知识有信心,事先做好准备,语言不是问题。这里的“做好准备”,不是要你去背一些英语面经,而是你要根据你的简历,做一些准备,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老外会问些什么,应该用英文怎么回答。

话收回来,SGM不怎么用英文面试,除非你是一些对口语要求蛮高的特殊岗位,如外贸,秘书等。SGM的老外也很随和,不是很care你的口语水平,所以你完全可以不要担心。

最后,专业面试结束后2周,通知你去体检。一般来说,只要你没有肝炎之类的病,进SGM没有什么问题了。

2.泛亚的工作

说老实话,泛亚有些部门是很累的,比如SMT的零件设计发布工程师(DRE)。这个岗位责任很大,时间节点过来,加班是家常便饭。收入水平比一般非SMT部门的工程师要高一点,大概也就几百块钱吧。但是你的付出和你的精神压力大一个数量级。当然,这些部门会有一些项目出国机会,也很锻炼人的能力,关键看你个人怎么选了。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想进SMT部门,虽然和他们的老板很熟,要过去的话很方便,但是我觉得这个压力我受不了。

泛亚有些部门还是不忙的,当然不是每天游手好闲的,譬如ES等。但是,那里就是一个养老的部门。

总的来说,泛亚就像一个大国企,关键看你进什么部门了,如果你运气好,可能因为组织结构变动,2-3年你就可能是主管。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运气不好,5-6年你还是一个底层的工程师,干最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资。我就是后者典型例子。希望大家能吸取教训。

3.泛亚的收入

泛亚目前收入按照SGM的薪资规则来发,一年大概16-18个月。今年效益不错,发了大概17个月(不含年终奖)。另外有旅游补贴(一年一次)和车贴(月发,但是必须购买通用的车以后才有)

小工程师的月收入大概5k-8k(看你的工龄了),主管月收入不详。每级差异还是蛮大的.。基本上不会给你涨工资。我来的这几年月薪就涨了1000元(从我进公司到现在)。

总之,有些人很忙,却收入很低(相对汽车也平均水平),有些不是很忙,却收入很高。泛亚的领导薪资还是不错的,高级经理以上都有不少的年终分红。

4.泛亚的氛围

办公环境不错,伙食一般(比学校食堂要好一个数量级),班车刚换成新的金龙。大家都是年轻人,相处很融洽。

总的说来,你如果本科毕业进泛亚,我觉得你找了一份好工作,能学到不少东西,毕竟现在本科生的工作难找,而且趁企业效益氛围不错,把婚事、生养小孩的事情办好,免得以后跳槽了没有时间。珍惜吧!耐住性子好好干,因为你年轻,在这里好好学学怎么上班。

如果你是研究生,进泛亚,我觉得不好不坏,毕竟这里还是像一所大学,混几年工作经验再走吧,

同样,趁企业效益氛围不错,把婚事、生养小孩的事情办好,免得以后跳槽了没有时间。

如果你是一个博士,我觉得要是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你可以进泛亚,只要你想干,泛亚绝对不会赶你走。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你还是不要来了,否则,你会比较失望的。

最后,因为我要离开泛亚,才写那么多,我对泛亚还是充满感激的,毕竟是我第一份工作。上述的东西,基本没有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参考。

我所知道的泛亚汽车(2)上个月写的文章,把我知道的一些东西和大家分享了一下,大家反响很热烈,很多tx给我写信,要求询问内部情况。我总结了一些问题,再给大家分享一下。

1.泛亚的工资福利

今年泛亚大概发了近18个月的工资,外加2个月的年终奖,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其它待遇基本按照法律规定来的,没有补充公积金。和大众一样有购车补贴和交通费,购车补贴是75折购车加浮动优惠,交通费是1320元每月。

泛亚属于典型国企,工资涨幅你就不要指望了,你来的第一年给你涨10%,以后每年大概5%左右,都没有CPI涨的快,连年终大会上员工表演的台词都说:工资能有CPI的增幅就好了。说实话,通用的待遇实在涨得太慢了,泛亚尤其如此。除非你职位涨一级,否则,想大幅涨工资是不可能的。

通用的HR精得狠,他不能扣你的月薪,对你的影响太大。但是一旦效益不好,他可以少发几个月薪水给你(合同里只注明14个月薪水),你都拿他没办法。就像钓鱼,让你老对它的待遇报有幻想,但是最后还是难免失望。

2.泛亚里的职位

泛亚里有很多级别,基本上应届生进来都是E岗。泛亚的工资和你的级别成正相关。你的上级是主管(G岗),主管上面是高级经理(H岗),高级经理上面就是总监(I岗),再往上就是老总了。

从职能上分,泛亚又可以分成SMT和非SMT部门。所谓SMT部门就是负责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部门,而非SMT部门就是支持SMT部门的部门。我所在的就是非SMT部门,而车身外饰、底盘、动力总成、空调电子、内饰、项目管理等就是SMT部门。SMT部门的工程师责任重大,负责零件的设计和发布,还要联系供应商、设计实验认证等工作,所以很忙,压力大,加班频繁。而整车(CAE、总布置)、试验认证、ES、EQD等部门都是非SMT,相对而言轻松一点。

SMT部门属于泛亚核心发展部门,出国机会多,但是一旦有什么EWO、SOR、TIR等出了问题,影响部门绩效,不仅要挨骂还有可能被扣钱。这也是他们压力大的根源。非SMT部门因为是支持部门,不直接发布设计,所以即使出问题也不会第一时间受到领导的push,所以相对轻松一点。当然,责任和收入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发布工程师(DRE)工资相对高些。

3.泛亚的晋升机制

泛亚内部虽然不是等级森严,但也是很明确的。在你的组里,主管负责日常事务和最重要的你的年终绩效考核。主任工程师(leader engineer)负责技术工作。他们是平级的,也就是说你要受双重领导。现在泛亚开始实行双轨制,就是给你两条路:管理道路和技术道路,管理道路就是上述主管、高级经理等,而技术道路就是一级、二级工程师、三级、专家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leader engineer)工资相当于主管,三级相当于高级经理,专家级相当于总监。基本上,你要当上二级工程师要在这里干上4-5年的时间,要当上三级工程师要以上外加良好的领导关系。而且,据传,二、三级工程师的薪资还是和相应的领导有差别的,毕竟管理岗位比技术岗位要重要些,高级经理以上还有分红,这是技术岗位所没有的。当然,泛亚也有内部岗位招聘机制,但是这些机制都控制在总监们手里,他要是不放你,你即使通过招聘也去不了。总监们的关系都不错的,因为他们都是泛亚刚成立的时候来的元老,你的去留有时只是总监之间一个电话的问题。

4.泛亚的人际关系

领导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总监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他们从泛亚创办就来了,都是老同事老哥们。其它像主管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就靠你去处了。总的来说还比较融洽,小喽罗之间也没有什么办公室政治,吃吃喝喝的事情还是不少的,但是到了高级经理这一层我就不好说了。大家进去了慢慢体会吧。

总之,给职场菜鸟们一个建议:搞好和领导的关系,安心工作,等过两年再想跳槽或者换岗位的事。

我所知道的广发的待遇 篇2

与王老师熟悉起来是在1996年以后。1996年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在广西师大举办的年会上换届, 王老师成为理事会的主要领导之一, 我在他的领导下参与了理事会秘书处工作, 交往就多了起来。作为晚辈, 感受到他对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一腔热忱。

当时, 教育史专业委员会有近十年未开展活动, 全国教育史学界同行对新一届理事会恢复开展学术活动寄予厚望, 但受条件限制, 各高校对承办学术会议都不踊跃。焦虑之中我向王老师求教。他宽慰道:“不着急, 我来找找这些学校的领导。我现在还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他们会照顾我的面子。”他也确实说到做到。于是, 在此后的几年里, 他常会来电告诉我说, 已经联系好了, 让我去找某某学校某某单位领导具体磋商。就这样, 1997年在江西师大, 1998年在山东师大和曲阜师大, 1999年在沈阳师大, 2000年在华南师大……, 学会活动正常了, 为全国同行提供了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而王老师也是每会必到, 一是为了办好会议, 再是因受人之助, 需要向东道主致谢还礼。我常开玩笑说:“王老师, 您可是被‘套’住了!”他也总是“嗬嗬”一笑, 显得很满足。可以这么说, 如果没有王老师, 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恢复和开展一定不会那样顺利。也正是在王老师和其他学会领导不计个人得失的表率作用下, 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 大家都主动来关心学会工作, 之后, 学会开展学术活动就不再是难事。

从1996年起, 王老师担任了两届的副理事长职务, 之后又担任学会顾问。学会是群众性学术组织, 要将大家吸引来参与学会工作和学术活动, 做好会员之间的团结工作就十分重要。在这方面, 王老师言传身教, 令我获益良多。

在教育史学界, 王老师已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了, 然而, 他对更年长的前辈学者依旧抱着恭敬之心。每次筹备会议时, 他总会提醒我们设法将某某老先生请来开会, 老先生退休了, 如果经费上有困难, 设法由会议帮助解决。我领会他的良苦用心:一是表示不忘记前辈的开拓、耕耘之功;再是形成一种薪火相传的传统, 让后辈受到教育。于是, 福建师大李明德、浙江大学金锵、北京师大吴式颖等先生参加过历次会议, 还都作了大会发言。每一次会议期间, 王老师也都会抽空拜访会议承办学校的一些前辈学者。如2000年在华南师大开会间隙, 王老师与大家一起先后拜访了杨荣春、周德昌先生。探望前辈学者几乎成了年会的一个专门节目。2004年福建师大承办的年会, 原来计划是在福州开幕, 在武夷山闭幕, 后因举办不便, 改为直接在武夷山开会, 因此未得机会拜访高时良先生。为此, 王老师还说道了几次, 感到遗憾。

对同辈学者, 王老师也是充满了尊重和感情的。2000年年会之前, 出于对王老师的尊重, 华东师大孙培青老师提出不再担任理事长, 推荐王老师出任新一届理事长, 但王老师坚决推辞, 同时坚持挽留孙老师再主持一届理事会工作。他说, 学会工作刚有了起色, 需要孙老师再带着大家“跑一程”, 自己将继续做好辅助工作。他还“威胁”说, 如果孙老师不做理事长, 他也不再做副理事长。就这样, 王老师在学会工作中甘于、乐于做好辅助, 他与孙老师之间互敬、互让, 留下了一段佳话。华东师大李国钧老师与王老师是多年的老朋友, 李老师的过世显然令王老师十分伤感。有几次我们无意中谈起李老师, 说着说着, 王老师不禁哽咽起来。我还听他说起: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发展得比较顺利, 过得还比较好, 而有些同学和同辈学者却并不是都有同样的幸运, 有的晚年还过得比较辛苦, 想到此, 心中不免难过。说着, 就黯然神伤起来。我当时的感受是:如此乐观、坚强的一个人竟也是如此情义绵长的。

2004年王老师卸任理事会领导, 但他仍旧关心学会工作, 是实实在在的“顾问”。他曾经提醒说:作为个人, 我们可以在与同行交往中依自己的旨趣、脾气走得近些或远些, 但作为学会负责人, 却要做到一视同仁, 没有亲疏, 尤其是不能卷入理事单位的人事关系中。记得2000年学会换届工作中, 他与孙老师数次对我强调:理事会换届, 理事候选人是由所在单位推荐产生的, 必要时可以通过单位做工作, 而不能由我们直接找理事候选人;确定和落实理事单位, 要经过充分的调查, 兼顾某一单位的学科力量和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水平与影响。这一告诫成为我们学会组织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2009年夏天得知王老师患了重病, 凭着对他健硕体格和乐观性格的了解, 总觉得他会战胜病患, 转危为安。秋天我去北京开会, 还去解放军二炮总医院看望他。病床上的王老师笑容依旧, 只是消瘦了。像以往多少次相遇时那样, 他伸出宽厚的右手握住我的手, 很使劲, 还笑着说:“还有劲吧?”我感觉到他是在使劲地说的。

我所知道的萧乾 篇3

病中百无聊赖,只能斜靠在紫竹院公园长凳上翻看旧报。在周围一对对恋人的热吻咂咂声中,无意间读到老上级邹荻帆写的一篇回忆另一老上级萧乾的文章,想起自己的文债也还未清呢。但我平日除写写一本正经的论文与油腔滑调的小品,交待事情始末缘由的回忆文章倒真的还没有写过——“文革”中的那种“外调材料”,记忆中也只被勒令写过一篇,短短的不到五百字,太不过瘾。由于缺乏锻炼,这篇处女作只能干巴巴地交待五十年代初我所知道的萧乾(这是英语作文里惯用的题目:The×××IKnoW),文采与风格是全然谈不上的。

一九五三年我调到在草厂胡同的《译文》编辑部(现已翻修为高耸入云的“国际饭店”)参加筹备出刊时,萧乾已经在那里了。对于他,我自然是慕名已久。印象中最深的是在上海报上读到他一手挽洋夫人纤腰,一手牵大洋犬在國权路上散步的逸闻——多半是油头滑脑的小报记者在咖啡馆里杜撰出来的。他的名作《人生采访》确实是促使我报考复旦新闻系的一个主要因素。入学口试时,面对陈望道系主任的“interview”,我也是这样说的。不过,等到我自己能在复旦旁边那条煤渣铺就的国权路上散步(当然是独自一人)时,“昔人已乘黄鹤去”,“烟波江上使人愁”。等造化安排使我在编辑部(只有一个租来的房间,而且是朝北的,四合院的正房、东西厢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著作编辑室)里见到萧乾时,我的“兴奋高潮”早已过去,连久仰久仰之类的客套话也说不出一句了。萧乾听说我是复旦新闻系出身,倒是“一见如故”,拍了拍我的肩膀,含糊地(想必是学了伦敦的Cockney)说了句“好好干”之类的话。这三个字肯定不是原话,因为这不是萧乾惯用的语言。

小报上总说萧乾如何如何一身的“英国绅士风度”,可是我除了他嘴上老叨着一管咝咝发响的板烟斗外,别的实在觉察不出来。不过,他穿的那件水门汀色轧别丁风衣(当时整个北京穿的人可谓绝无仅有,且有商标为证),骑的那辆四十年代老兰令(老让我联想起被伊丽莎白女王关进伦敦塔,用钻石戒指在玻璃窗上刻字的SirWalterRaleigh)脚踏车(商标仅依稀可辨)倒确是大不列颠的正宗货。还有他文件柜(从来不锁)里想必由海轮带回来的《美国俚语金库》与贝纳特编的《读者小百科全书》,亦是我学外国文学的启蒙读物。我当时下了班无处可去,除周末去某某机关食堂“蓬嚓嚓”之外,晚上也总在办公室瞎混,免不了要经常偷看萧乾的藏书。

说到那辆叮当乱响的老兰令,免不了要提一下萧乾蹬着它带领我(我骑的是一辆国产新车,质量却远不及它的洋Cousin,所以我老落在后面,拚命追赶,由此也可知萧乾健壮如牛)去拜访冰心的事。冰心当时从日本归来不久,记得是住在闹市口(已拆光)附近的东裱褙胡同的一个小院子里。萧乾见了冰心,亲热地称她“大姐”。他是在北新书局当小伙计时,便曾蹬了车给初露头角的“闺秀作家”送过样书与稿费,并且“里通外国”,向她透露李小峰老板扣了她多少版税。萧乾不叫冰心大姐时,便用人称代词“您”。冰心记不住我的贱名,只好也称呼我“您”。我刚从上海来,还来不及学会与记住用尊称,所以对冰心毫无礼貌,一口一个“你”,但心里却是明白又犯错误了,所以浑身冒汗,以至他们之间讲了什么,一句也听不明白——当时我对卷舌的北京土腔也不习惯。但是聊可自慰的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久后,冰心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译的一部《印度童话》(书名记不真切了)转到我们编辑部。在冰心娟秀却又挺拔的笔迹上竟有不少该社编辑用触目惊心的红笔改动之处。萧乾看了之后,感叹地说:“他们真敢改!”我咂摸这五个字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认为当时那些小后生未免太不把老作家放在眼里了。二是觉得自愧不如,毕竟年纪大了,革命精神不如可畏的后生(萧乾当时也是处在自觉改造思想的阶段之中)。但是我只消化领会了萧乾的第一层意思,所以我也从什么名家的文章都敢改的初生之犊,逐渐蜕变成唯恐改错别人一个标点的胆小的鼠子。

萧乾还曾蹬车带我去拜访入了中国籍的美国人西特尼·沙博理(称Sid),他当时住在演乐胡同。他虽已归化,到底改不了洋人习气,没有纯毛地毯,也要在砖地上铺一片草编的地席。西特一开口寒喧,我便知道不妙,因为他的北京话比我说得漂亮多了。一口京片子,连什么地方该用“儿”也分毫不差。我想遮丑藏拙,便用我的Pigeon Englisn(洋泾浜英语)与他交谈。在谈到美国作家艾伯特·马尔兹时,我说见到最近的外国报刊上有对他作品的“criticism”。萧乾一听,怕引起不良国际影响,赶紧解释说李先生的意思是“review”,亦即书评的意思。华籍美人沙博理不愧是大纽约市律师出身,他不动声色地(像英国绅士餐桌上打翻了酱油时一样)给我打圆场,以母语使用者的权威身份说,在英语中,criticism也有评论的意思,甚至包括好评。我英语程度虽低,但如鱼饮水,话的冷暖还是能够辨知的,因此又是一身大汗。以后便脑中浑沌一片,再也听不清他们之间又是英国腔又是花旗味儿的对话了。只记得萧乾嘴里的“马尔兹”在西特那里是“磨尔兹”,“法斯特”的“法”,西特的读法和上海的“江北人”的发音一模一样,颇得扬州剃头师傅的真传。

以上便是萧乾手把手教我的“人生采访”的实录。

我当时很傻一一现在也没有长进,上海人的说法是“加大年纪全活勒狗身浪”了。守着多少位学者一一萧乾之后又有卞之琳、钱钟书诸公,却不知道可以虚心求教。有一次,我译了当时颇走红后来成了异端的霍华德·法斯特的短篇小说《Dumb Swecle》(《傻瑞典佬》),向《译文》“自我投稿”。萧乾校阅后,用他那一手流利潦草的浓铅笔字稍稍改动了几处,还给我时说:“你还是译得很活的。”愚鲁如我,也听得出这是鼓励而不是表扬我。以我当时及至今天的水平,我只能把活的译死,哪能把死的(何况原作本来就质量平平)译活呢。又有一次,当时萧乾似乎又兼了《人民日报》副刊的编委,他向我“组稿”。我拼拼凑凑,写了一篇介绍美国画家洛克威尔·肯特的短文。文章没有什么改动居然在党报上登出来了。萧乾用他那弥勒佛般的笑容,笑咪咪地对我说,文章写得挺漂亮,他“很佩服”。我自然明白那是在安慰我,因为文章中既没有多少真材实料,又无一点真知灼见。我当时有的只是丰富的想象力与浮夸华丽的词藻。以上所述的便是萧乾对我翻译与写作上的帮助。

说到美术不免要联系到音乐。这方面也有些情况可以交待。有一次作家协会——《译文》当时是作协的一个下属部门——为了欢迎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在院子里棚底下开了一次联欢会。我可能喝了半杯啤酒,竟斗胆起哄,拉萧乾表演节目——对别的首长,杀了头我也不敢这么干。萧乾爽快地站起身来,吼叫了几句。唱的是什么国家的歌,歌词是中文还是外文,老实说我和别的听众全都听不出来。嗓音嘛,这里还是以沿用“为尊者讳”的国训为宜。不过萧乾是一位水平颇高的音乐欣赏者,他在这方面自己写过一篇兴味盎然的文章。那篇文章里谈到他喜欢唱HomeSweetHome之类的小曲,也爱听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前者我不清楚不敢瞎说,对后者我完全可以出庭对质。因为当时萧乾住在顶银胡同(后来我读《今古奇观》,才知道苏三的情人王金龙上京赶考时,也在这条巷子里落过脚,原来也是名胜古迹),他住南院的“西厢”(东晒,两小间),我和妻子住东厢(西晒,一小间),当中隔着住正房的陈白尘种的睡莲与“死不了”。从西厢的窗缝里常能轻轻传出那部清唱剧的holy味十足的声音。我也算出自音乐世家,一家有七个人吃音乐饭。所以我当时咬咬牙,用五个月工资买了一架捷克电转。但我拥有的只是奥依斯特拉赫拉的老柴小提琴协奏曲之类的苏联唱片。对于西方宗教音乐的羡慕心情,如想吃禁果的夏娃。

萧乾所住的西厢外间里住着一老一少,老的是一位按北京话的说法是“土得掉渣”的蒙族老太太,那是萧乾的“老姐姐”——萧乾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在多篇文章里提到过。少的则是一个不满十岁的混血男孩,小名够土的,叫做“铁柱”。至于轻声播放《弥赛亚》的那架电唱机(想必也是从英国带回来的,不过我没有问过),则放在西厢的小北间里,那是萧乾的卧室兼书房。好在他当时独身一人,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在《译文》工作的那几年,萧乾公私双方都很不顺心——这怕是他交厄运的起始。我当时年纪轻,又傻又愣。方才已经说了,在北京满像从大城市到农村五谷不分的臭老九,也像一个得入境问俗的老外——正应了马克·吐温的那个书名:《The InnocentsAbroad》(中译为《傻子国外旅行记》)。我不会打听旁人的隐私,只是在会上听到“第三条路线”、“Cat Hsiao”、“托妻寄子”、“性虐狂”之类的揭发与控诉,而且都出诸道德文章为我素来钦佩与权威身份不容置疑的人士之口,说的话不由人不信。但是凭我远不如波洛的推理本领与共同人性天生拥有的常识,我的感情天平是稍稍朝萧乾一方偏斜的。但是当时通行的格言是“不该说的不传播,不该知的不打听”,我采取了金人三缄其口的办法。后来证明这样的自我保护措施还是对的。由于不知不问,我至今对“萧案”的是非黑白与曲折过程,仍然懵然无知。我但愿中国也能出现不同的几种故宫金砖般厚重的萧乾传,一如英美的《乔伊斯传》、《亨利·詹姆士传》、《萧伯纳传》——它们一部厚于一部——好让我潜心比较研究,参照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一篇漂漂亮亮的考证文章,以飨《读书》杂志的读者。

在当时,萧乾和我的“公分母”是翻译与编辑,在这方面我理应再说上几句。记得萧乾当时选译了捷克小说《好兵帅克》的片段给《译文》发表。别以为我会在这里吹捧译文之精妙,那是不符合要求的。我想说的是在发表《帅克》的同时,刊物上登了捷克名画家约·拉达所作的一幅哈谢克速写像。胖乎乎的,手握一管板烟斗,在潜心写作。一位据说“《大公报》时期”就认识萧乾多年,和他的关系比我不知深多少的女编辑——嘴里不说,但大家肚子里对她的一致看法是“刀子嘴东洋美人脸”——见到画像后,笑眯咪地——她想做的时候笑得真叫甜——对我说:“真像萧乾!”我对这句话极表赞同,认为是她所讲过的千言万语中最最接近真理的一句。为了证明吾言之不谬,我建议丁聪根据萧乾年轻时的照片,画一幅姿势相仿的画像,与拉达的画同时刊出,让读者自己评判。

我翻译所用的语言,有人觉得太杂,其中既有粤语,也有上海闲话和北京土腔。不妨交个底,这是跟萧乾学的。我有一次一一这可是罕有的例外——在翻译语言上向萧乾请教。他先夸奖了张谷若老先生一番,说张老译哈代时用了山东话“俺”,极其传神。接着又说:“我只要感到合适,该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对所有方言全都来者不拒。方言里有些独特表现方式,妙不可言,光用普通话与北京话有时会使自己的文章缺少光采。”我当时听了便心悦“臣”服。萧乾的这个翻译理论对我翻译与写作风格——如果真有这么回事的话——的形成可以说影响至巨。

我与萧乾关系不算深,绝非他的好部属、忘年交与得意门生,绝对谈不上是他的“小集团”中的×大金刚,至少没有这样的自我感觉,不过我和他一样喜欢过里柯克、哈谢克之流的幽默作家——但现在我又嫌他们过于浮浅,更欣赏斯威夫特硫酸味很冲的文笔了。尽管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带有颜色的关系,但毕竟认识多年——快四十年了吧。要深挖细找,可以写写的材料也该说还多少会有一些。不过我最近查出有糖尿病,更加上心律不齐与频发性早搏,医嘱不能过于劳累多用脑筋。能不能今天先写到这里,仅限于《译文》草创时期我所了解的蕭乾,别方面的问题,请容许我身体稍好时再边想边写。

我所知道的纳米材料(范文) 篇4

一.纳米材料的展望

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本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美国已成功地制备了晶粒为50urn的纳米cu材料,硬度比粗晶cu提高5倍;晶粒为7urn的pd,屈服应力比粗晶pd高5倍;具有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增塑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晶粒的纳米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根据纳米材料发展趋势以及它在对世纪高技术发展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在部署本来10~15年有关纳米科技研究规划。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nsf)1998年把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加工和应用作为重要基础研究项目向全国科技界招标;美国darpa(国家先进技术研究部)的几个计划里也把纳米科技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日本近年来制定了各种计划用于纳米科技的研究,例如 ogala计划、erato计划和量子功能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器件利用的研究计划,1997年,纳米科技投资1.28亿美元;德国科研技术部帮助联邦政府制定了1995年到2010年15年发展纳米科技的计划;英国政府出巨资资助纳米科技的研究;1997年西欧投资1.2亿美元。据1999年7月8日《自然》最新报道,纳米材料应用潜力引起美国白宫的注意;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过问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决定加大投资,今后3年经费资助从2.5亿美元增 加至5亿美元。这说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热潮在下一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我国纳米材料研究始于80年代末,“八五”期间,“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攀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分别组织了8项重大、重点项目,组织相关的科技人员分别在纳米材料各个分支领域开展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资助了20多项课题,国家“863”新材料主题也对纳米材料有关高科技创新的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到目前为止,纳米材料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院部级自然科学一、二等奖3项,发明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申请专利 79项,其中发明专利占50%,已正式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已实现成果转化的发明专利6项。最近几年,我国纳米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称赞。

二.纳米材料分类

按照材料的形态,可将其分四种。纳米颗粒型材料、纳米固体材料、纳米膜材料、纳米磁性液体材料。

1.纳米颗粒型材料:应用时直接使用纳米颗粒的形态称为纳米颗粒型材料。被称为第四代催化剂的超微颗粒催化剂,利用甚高的比表面积与活性可以显著地提高催化效率,例如,以粒径小于0.3微米的镍和钢-锌合金的超微颗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催化剂可使有机物氯化的效率达到传统镍催化剂的10倍;超细的铁微粒作为催化剂可以在低温将二氧化碳分解为碳和水,超细铁粉可在苯气相热分解中起成核作用,从而生成碳纤维。

2.纳米固体材料:纳米固体材料通常指由尺寸小于15纳米的超微颗粒在高压力下压制成型,或再经一定热处理工序后所生成的致密型固体材料。

纳米固体材料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巨大的颗粒间界面,如5纳米颗粒所构成的固体每立方厘米将含1019个晶界,原子的扩散系数要比大块材料高1014~1016倍,从而使德纳米材料具有高韧性。通常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耐磨、抗腐蚀等优点,但又具有脆性和难以加工等缺点,纳米陶瓷在一定的程度上却可增加韧性,改善脆性。

3.纳米膜材料:颗粒膜材料是指将颗粒嵌于薄膜中所生成的复合薄膜,通常选用两种在高温互不相溶的组元制成复合靶材,在基片上生成复合膜,当两组份的比例大致相当时。就生成迷阵状的复合膜,因此改变原始靶材中两种组份的比例可以很方便地改变颗粒膜中的颗粒大小与形态,从而控制膜的特性。对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膜,改变组成比例可使膜的导电性质从金属导电型转变为绝缘体。

4.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磁性液体是由超细微粒包覆一层长键的有机表面活性剂,高度弥散于一定基液中,而构成稳定的具有磁性的液体。它可以在外磁场作用下整体地运动,因此具有其他液体所没有的磁控特性。常用的磁性液体采用铁氧体微颗粒制成,它的饱和磁化强度大致上低于0.4特。目前研制成功的由金属磁性微粒制成的磁性液体,其饱和磁化强度可比前者高4倍。国外磁性液体已商品化,美、日、英等国均有磁性液体公司,供应各种用途的磁性液体及其器件。磁性液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

物理法:放电爆炸法、机械合金化法、严重塑性变形法、惰性气体蒸发法、等离子蒸发法、电子束法、激光束法等。2 化学法:气相燃烧合成法、气相还原法、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一凝胶法、共沉淀法、碳化法、微乳液法、络合物分解法等。纳米微粒和纳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应用领域包括化工、机械、生物工程、电子、航天、陶瓷等方面。

四.纳米材料的优缺点

当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将导致声、光、电、磁、热性能呈现新的特性。比方说:被广泛研究的II-VI族半导体硫化镉,其吸收带边界和发光光谱的峰的位臵会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显著蓝移。按照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控制晶粒尺寸来得到不同能隙的硫化镉,这将大大丰富材料的研究内容和可望得到新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是有限的,微米和纳米的硫化镉都是由硫和镉元素组成的,但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以得到带隙和发光性质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说,通过纳米技术得到了全新的材料。纳米颗粒往往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每克这种固体的比表面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这使得它们可作为高活性的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氢气贮存、有机合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纳米体材料,我们可以用“更轻、更高、更强”这六个字来概括。“更轻”是指借助于纳米材料和技术,我们可以制备体积更小性能不变甚至更好的器件,减小器件的体积,使其更轻盈。第一台计算机需要三间房子来存放,正是借助与微米级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才实现了其小型化,并普及了计算机。无论从能量和资源利用来看,这种“小型化”的效益都是十分惊人的。“更高”是指纳米材料可望有着更高的光、电、磁、热性能。“更强”是指纳米材料有着更强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韧性等),对纳米陶瓷来说,纳米化可望解决陶瓷的脆性问题,并可能表现出与金属等材料类似的塑性。

缺点显而易见:加工难度高,工艺复杂,成本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五.纳米技术的贡献

(1)信息产业中的纳米技术:信息产业不仅在国外,在我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中国的信息产业创造了gdp5800亿人民币。纳米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应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网络通讯、宽频带的网络通讯、纳米结构器件、芯片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数字显示技术。因为不管通讯、集成还是显示器件,都要原器件,美国已经着手研制,现在有了单电子器件、隧穿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器件,这种器件已经在实验室研制成功,而且可能在2001年进入市场。②光电子器件、分子电子器件、巨磁电子器件,这方面我国还很落后,但是这些原器件转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还要10年时间,所以,中国要超前15年到20年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③网络通讯的关键纳米器件,如网络通讯中激光、过滤器、谐振器、微电容、微电极等方面,我国的研究水平不落后,在安徽省就有。④压敏电阻、非线性电阻等,可添加氧化锌纳米材料改性。

(2)环境产业中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对空气中20纳米以及水中的200纳米污染物的降解是不可替代的技术。要净化环境,必须用纳米技术。我们现在已经制备成功了一种对甲醛、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能够降解的设备,可使空气中的大于10ppm的有害气体降低到0.1ppm,该设备已进入实用化生产阶段;利用多孔小球组合光催化纳米材料,已成功用于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对苯酚等其它传统技术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有很好的降解效果。近年来,不少公司致力于把光催化等纳米技术移植到水处理产业,用于提高水的质量,已初见成效;采用稀土氧化铈和贵金属纳米组合技术对汽车尾气处理器件的改造效果也很明显;治理淡水湖内藻类引起的污染,最近已在实验室初步研究成功。

(3)能源环保中的纳米技术:合理利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合理利用传统能源方面,现在主要是净化剂、助燃剂,它们能使煤充分燃烧,燃烧当中自循环,使硫减少排放,不再需要辅助装臵。另外,利用纳米改进汽油、柴油的添加剂已经有了,实际上它是一种液态小分子可燃烧的团簇物质,有助燃、净化作用。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国外进展较快,就是把非可燃气体变成可燃气体。现在国际上主要研发能量转化材料,我国也在做,它包括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热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等。

(4)纳米生物医药:这是我国进入wto以后一个最有潜力的领域。目前,国际医药行业面临新的决策,那就是用纳米尺度发展制药业。纳米生物医药就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必要的物质,然后在纳米尺度组合,最大限度发挥药效,这恰恰是我国中医的想法。在提取精华后,用一种很少的骨架,比如人体可吸收的糖、淀粉,使其高效缓释和靶向药物。对传统药物的改进,采用纳米技术可以提高一个档次。

(5)纳米新材料:虽然纳米新材料不是最终产品,但是很重要。据美国测算,到21世纪30年代,汽车上40%钢铁和金属材料要被轻质高强材料所代替,这样可以节省汽油40%,减少co2,排放40%,就这一项,每年就可给美国创造社会效益1000亿美元。此外,还有各种功能材料,玻璃透明度好但份量重,用纳米改进它,使它变轻,使这种材料不仅有力学性能,而且还具有其他功能,还有光的变色、贮光,反射各种紫外线、红外线,光的吸收、贮藏等功能。(6)纳米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是纳米技术切入传统产业、将纳米技术和各个领域技术相结合的最好机遇。首先是家电、轻工、电子行业。合肥美菱集团从1996开始研制纳米冰箱,可折叠的pvc磁性冰箱门封不发霉,用的是抗菌涂料,里面的果盘都采用纳米材料,发展轻工、电子和家用电器可以带动涂料、材料、电子原器件等行业发展;其次是纺织。人造纤维是化纤和纺织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纺织要在进入wto后能占据有利地位,现在就必须全方位应用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去年关于保温被、保温衣的电视宣传,提到应用了纳米技术,特殊功能的有防静电的、阻燃的等等,把纳米的导电材料组装到里面,可以在11万伏的高压下,把人体屏蔽,在这一方面,纺织行业应用纳米技术形势看好;第三是电力工业。利用纳米技术改造20万伏和11万伏的变压输电瓷瓶,可以全方位提高11万伏的瓷瓶耐电冲击的性能,而且釉不结霜,其它综合性能都很好;第四是建材工业中的油漆和涂料,包括各种陶瓷的釉料、油墨,纳米技术的介入,可以使产品性能升级。

1999年8月20日《美国商业周刊》在展望21世纪可能有突破性进展的领域时,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及从外星球上索取能源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并指出这是人类跨入21世纪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诺贝尔奖获得者罗雷尔也曾说过:70年代重视微米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现在重视纳米技术的国家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先进的国家。挑战严峻,机遇难得,我们必须加倍重视纳米科技的研究,注意纳米技术与其它领域的交叉,加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雄厚的基础。

参考资料:

1.Gleiter H.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basic concepts and microstructure[J].Acta Materialia, 2000, 48:1-29 2.2010-2015年中国纳米材料行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

员工感受:谈谈我所知道的中金 篇5

先说说我自己吧,离开南大两年了,最近刚刚进入中金工作,担任分析员的职务。在中金工作一个月了,说说我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应聘中金有些帮助

一、关于中金

中金作为国内一流的投行,在校园招聘过程中,确实是比较苛刻的。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曾经说过,以前的中金只在北清复交四所学校里选择。但就我这一年而言,已经不完全是这种情况了,有上财、对外经贸、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很多其它的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也进入中金工作了。而且,在一次入职培训的交流中,投资银行部的一位负责招聘的MD也表示要扩大选择的范围,所以我想其他学校也是很有机会的。

具体说说这次招聘,其实这次校园招聘应该是一次特别好的机会,由于资本市场很火爆,中金公司最近似乎总是很缺人,感觉去年的校园招聘的人数就比前年要多,今年我想应该也不会太少,所以想试一试的同学要抓紧机会阿。

对工作地点有疑虑的同学,其实也不用担心,虽然职位在北京,但入职后如果好好沟通,其实可以争取base在上海,我们就有一入职就常驻在上海的同事,所以我觉得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

二、关于应聘的一些经历

由于我不是校园招聘,前面笔试的也没什么经验可说,不过再提一下在线申请一定要很仔细,很认真的填,貌似根据这个会生成一份简历,一些更详细的内容,网上都能找到的。

具体说一下面试,中金的面试有很多轮,我的面试主要是一对一的,但我看有些面经也有一对多的,这个校园招聘可能会有固定的方式。面试第一轮一般先由分析员或经理,然后由高级经理或VP级别的,final面一般是ED或MD进行面试。

面试一般分专业内容和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金融专业的学生,肯定会问一些金融学的基础问题,如何计算现金流折现模型,贴现率如何确定,wacc含义,camp模型的解释,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这些基础的问题一般都会问到,而且一般从一个问题问起,不断深入,所以对这些内容一定要很熟悉哦。然后就是会计方面的知识,这儿我有个很深的感觉,会计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大家在准备面试前对三张财务报表一定要非常熟悉,基本的财务比率要脱口而出,哪个财务指标反映了什么问题也要非常注意,熟悉杜邦分析法,三张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如何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得出现金流量表之类的问题经常会问到。除了这些基础问题之外,还会问你大学最喜欢什么课阿,就这个课程的内容也可能会提问。总之,应对中金的面试,财务管理和会计是一定要好好复习一下的。

开放性问题一般都有,为什么来中金阿?(这里提一下,中金老是强调自己是一家既能发A股,又在H股市场上非常出色的国际化公司,面试里面提到会加分吧)为什么想做投行阿?投行的压力能承受吗?怎么排解压力呢?投行做项目会需要大量的沟通,你怎么很好的沟通阿?其他还有些针对每个人简历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经常是要用英文回答的,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三、关于中金的生活方式

我所知道的广发的待遇 篇6

柠檬桉扯着披风在空中快乐地飞行,树影像水波一样调皮,晃得我心猿意马。已经是春天,门外是明媚的阳光,云雀在柏树衣架堆似的枝叶间跳跃盘旋,青草味中一切宛然有了梦的气息。

对春天我有说不出的熟悉,对我来说春天有难以言喻的魅力,随野草日益滋长的情感此刻被突如其来的漩涡淹没,随即引出故乡的`春天,春天里的朝雾,雾中的阳光,阳光下的水井,井边的野草,野草上清凉的水珠,引出不谙世事的启蒙时代,稚气未脱的孩提时代,勤奋且忧伤的学生时代。它们由春天连成一串,一齐涌到笔端,让我惊诧不已。

我从来不曾在短时间里回忆那么多事,反倒好像不是我着意提起它们,而是它们按捺不住,摇摇摆摆地浮上水面。

记忆在春风中历历有声。

我还在村子里的时候。春天,打起一桶井水,把头浸在里面,咕噜咕噜吹气,让气泡一一撞碎放出清凉。然后捧起井水,仔细看着阳光在水中打着旋,慢慢地、慢慢地溶解。当然,前提是在春天,因为有了春风,水井和阳光才构成我赏心悦目的愉快。

春天,所有的生机在阳光下潜伏。我出门大都在春天,早上离开中午回去。回家路上阳光总是十分灿烂,我在迎面而来的温润的风中眯小了眼睛,细数着公路边络绎不绝的人事,纷纷扰扰。最近一次和母亲一起出门是去年考特长生的时候,母亲在考场外等了我三小时。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她就坐在榕树下等我。五月,正是春意浓厚的时候,一切光线声音温度和湿度都恰到好处,一路上我壮志满怀地说些考场上的见闻,母亲微微地笑着。

现在,三月,刚刚走出冬的影子,我却已经感受到春天的力量。每当我看到艺术馆旁的榕树,我便想起我和母亲是怎么一步步走下东大门的斜坡。(范文网 )还是同那时一样,鸟声渐远树影徐晃,事物的线条都模糊了。这风真是奇怪,它好像在另一个时空把当时留下的影像一一呈现。我不知道留下印象与黏稠、与空气的水分含量有什么关系,总之冬天从来没给过我这样的感觉,冬风扑扑朔朔,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带走。

这样一想,冬风秋风夏风都逊色了,所以冬天秋天夏天都失败了。其他季节里好像在忙着生活,相较之下,春天便像是一年一度的总结,虽然总结得不清不楚,颇多重复,仍然让人生感到充实。

春天是记忆的巢穴,春风黏住的影像年复一年地重演。我从演员到观众,每次看戏总感慨万千。春天里,过往的一个个我纷纷向我挥手,和过往的一个个春天一起写成一个永远待续的故事。春天和我都有一个深知的彼此,他们互相嘲笑互相安慰互相鼓励,碰到十字路口便挥挥手,说,再见吧再见吧。眼里有不舍也有期望。

我忽然想起海子的诗,且不论寓意,让我从中获得直白的祝福,让我以梦为马,走到阳光底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所知道的乡村——戏曲 篇7

社戏是每个大小村庄的必修课。乡村人比不得城里人,——一年的大部分日子里,除去繁重的工作,城市人还是有不少阔绰的时间来心平气和地呼吸的。然而乡村人和忙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可是再忙,也该停下来好好地乐呵乐呵,大大方方地热闹一番,乡村人,一辈子怎么能不忙呢?于是选择了节奏稍稍舒缓的农闲(其实农闲不闲,只是不再像往常一样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勒紧腰带狠一狠心,凑一些栗子唱一次大戏。其实,各个村庄不是心血来潮,想什么时候热闹就什么时候热闹,而是每一个村上有自己唱大戏的时间,正如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日,这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如你所不知,起初,村上唱戏并不是为一村的男女老少实实在在地闲上几天,而是把这戏赠送给神灵,感谢神灵祈求神灵继续保佑村民。问一问年迈气衰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还会有些村庄依然保留较完整的古戏台,古戏台的前面,总会有一庙与它相望。你能够隐隐约约地听到“庙会”一词,这大戏便是庙会的附属物,可是后来庙会渐渐地走腔串调,不再由善男信女所主宰,而是“三教九流”游乐、听戏、买卖、会友的好时机,所以“庙会”一词偶尔从哪儿冷不丁地冒出来也会让人格外陌生,即使在乡间。不过,唱戏要请神的风俗并未消失殆尽——戏台前面的不远处,唱戏那天总要搭起个篷子,这篷子是神灵听戏时的临时住所。可是再也没人想起这戏是送给神的,而是想,这戏是唱给人听的,也请神来听听吧!

小孩子盼望的事情朴素、具体而又简单,盼吃两块巧克力,盼买一件新衣服,盼过年,我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唱大戏,这决不亚于对新年的盼望。因为唱大戏给我所带来的欢喜也不亚于过年——可以连续吃好饭,可以买玩具,可以买衣服,可以不上学……看着天上的星星、水里的游鱼盼望着,掰着手指头数……哎,什么时候唱大戏便好了,心里总这么想。

盼来盼去,并没有盼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快要唱戏了吧!”我的祖母终于有一天眉飞色舞地说,“快唱戏了,可该热闹几天了。”她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愈加慈眉善目。“让你爸爸明天走走亲戚,叫他们来听戏,来热闹热闹。……”我一边听她的喋喋不休,一边自己快乐着。

是的,每一年唱戏,村上的每一户人家总是要邀请亲戚好友来有福同享,我的父亲便执行这一任务,骑着自行车到亲戚好友那里一一邀请大家。一般地,亲戚好友是要来的。也许,这在许多人看来,未免显得有些做作、矫情,有些小题大作,可是外面的人永远也难以清楚乡村生活的空白,每年几天的大戏在村民们的眼里是怎样的奢侈而不可多得——唱大戏的前几天,村庄上的每个角落都充斥弥漫着一种用语言难以形容的气氛——是祥和,是愉悦,是紧张,是凝重,是温馨……总之,那是让人感觉极舒心、极欣慰的气氛,仿佛盛大节日来临前的紫光,或许比盛大节日前的紫光还让人心潮澎湃。我们那些孩子乐此不疲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唱大戏那几天做些什么:买个小玩具啦,买些好吃的哄哄嘴啦,唱戏的时候上哪儿玩啦……

搬箱是唱大戏前一天所要做的,就是把唱戏的演员请来,把演戏所需要的道具运来。搬箱回来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兴奋地来看热闹,我们这些孩子也别无所求,只是想看看那些演戏时用的长矛大刀,更奢侈的愿望是去摸一摸,然而这是所不许的。

搬箱回来,很快地用粗糙的帆布、用十几根木柱搭起戏篷,再把斑驳廉价的毯子铺在地上,于是一个简单的舞台便大功告成了。那时我们这些步子缓慢的落伍的村庄和电还陌生得很——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压根儿没见过电视机、电话、电冰箱。唯一听得比较多的就是电灯,而且在唱大戏的时候我们可以亲自和它见上一面。电灯不仅给我们带来新奇,还有快乐和满足——搬箱回来搭好戏篷的当天晚上,戏台的锣鼓便开始亮相,演员们开始舒展手脚。

晚上的戏是从八九点钟开始抛头露面的,我们这些兴奋以致得意忘形的孩子早早来到戏场,焦急地等待电灯刹那间辉煌,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戏的开始。等待着等待着,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听到憨声憨气的电滚子嗡嗡地响起来,紧接着戏场上灯光辉煌,同时戏场上涌起大惊小怪的欢呼声。

很快,戏就开场了。

锣、鼓、二胡、梆子……各就其位地响起,凑成一条欢快的小河,河的流水声浑厚、粗犷、有力,并且井然有序。不过我们这些孩子对这河流毫无兴趣,然而今天重温它时,便有一股心泉从心底汩汩流出。

舞台上的音乐奏起不久,舞台后面便有咿咿呀呀的唱,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女角先“粉墨登场”,自然先是咿咿呀呀了,而男角的唱是铿锵有力的。女角的头上饰物琳琅满目,被灯光照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而脸上要么大紫大红,要么稍着粉墨。一般年轻的女角着红青、粉色衣装,而饰年老的女角则着黄色衣装。她们的衣裙夸张得肥而长,把脚给隐藏得“完好无缺”,所以她们走路不应当说是走路,而应当用“滑”或“游”来形容。常看戏的人是应当清楚的。

人熟悉戏中的忠诚与奸诈,伟大与渺小,英雄与枭雄……乡村人是用朴素的眼光来看戏的,他们的心和舞台一起跳动,一起悲欢离合——男人会愤怒得握紧拳头,女人会伤心得热泪盈眶。我们这些孩子只是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可是那些丑角也会惹得我们捧腹大笑,那些精彩的刀战枪斗,也会使得我们心惊肉跳。尤其让我们关心的是那些美不胜收的脸谱。

最令人兴奋的是武生接二连三的翻跟头,武旦对花枪,此时锣鼓节奏疾快,旋律激昂。台下的人几乎屏住呼吸,两眼凝视,耳朵一心倾听,口里不停地叫好,手不停地鼓掌——好像舞台施了魔,把人们的眼光、呼吸、心跳、手脚一一控制在手中,人们是着了魔了。我们这些孩子兴奋得手舞足蹈,恨不能站在舞台跟前,要么干脆在舞台上争斗一番,坐着——站着——站到板凳上。

给人无限遐想的是男女角拿着马鞭子煞有其事地骑马,拿着木棍有模有样地摇船,拿着空空如也的酒盅儿豪饮……那时我竟也不会觉得这是“自欺欺人”,看来,我也算得上一个小戏迷。

我以为最有意思的看戏是在乡下,而不是在剧场——剧场不会有乡下的那份热闹,乡下的戏场里有小贩的长吆短喝,有小孩子的喃喃细语,有老人的低语评论……所以似乎多余的声音让戏场多了几分活泼,多了一些温馨。剧场不会有乡下的那份热情,老人来了,中年人来了,青年人来了,孩子来了,年轻人将座位让给老人和孩子,男人把座位让给女人。剧场不会有乡下的那份自由,可以随便的走动,孩子可以吃零食,男人可以抽烟。

并且,乡下的戏是不要票的。

听说,我们的国剧——京剧竟和“挽救”一词“相提并论”,不由得害怕起来。然而乡下的戏依然“我行我素”,并且日见盛行,也该是慰心的吧!

推荐人语

上一篇:浙大远程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如果我是你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