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与梦想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娜与梦想(精选11篇)

李娜与梦想 篇1

如果有人问我你喜欢李娜什么,我会说。。当时中国的网球市场还不够发达,也没有代表人物在世界网坛上崭露头角,还略显羞涩的李娜用她稚嫩的声音勇敢的说出了当时没有任何人会相信的梦想,当十一年以后李娜进入世界前十甚至拿下大满贯创造中国以及亚洲历史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段视频才知道也许这真的是从小的一个梦想给她的力量。

如果说梦想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那么成长是李娜不断实现梦想的动力。在李娜的运动生涯中,有几次比较重要的转折点,这些磨练让李娜变得更加的成熟。第一次发生在20岁的时候,由于身体不适却被教练逼迫使用药物继续比赛,李娜选择了退役,但在2年以后,在大学中的积淀以及对网球和生活的深入思考,李娜选择了回到网球场上。在过程中李娜也显得非常的纠结,回到赛场意味着你还会经历以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关于这一段故事,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是这样描写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告别网球之后还能回来。就像现在我也不能判断,两年退役生活对自己到底是好是坏。我在《史蒂夫·乔布斯传》里看到一句话:“你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复出后的第一年,李娜获得了首届WTA广州网球公开赛的冠军,这也是中国人获得的首个WTA冠军。

但随着打的比赛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由于网球是一项高度职业化的运动,国家队可以更好的给新人锻炼的机会,却无法给高水平的运动员提供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进入职业网坛对运动员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运动员在享受教练自主、奖金自主、参赛自主的充分自由,但同时也要承担所有结果自负的压力。在自传中谈到单飞的时候,李娜说“那时候的我远没有想过自己能拿大满贯,打了十几年的网球,我只想去体会真正的职业网球,就像就像隔着窗户纸往外看,只知道外面有星星、月亮,具体的样子却是雾里看花,无从捉摸。”

带着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单飞以后,李娜在职业赛场上取得了大跨步式的发展,2009年进入法网16强,美网8强,10年更是历史性的突破进入澳网的4强,创造中国球员在大满贯赛场上的最好成绩,耐克中国也在赛后退出宣传海报“野心是看不见排名的”,当时的李娜以16的排名战胜美国的名将大威廉姆斯,尽管排名落后,但李娜的决心和斗志却在比赛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并最终取得胜利。

2011的李娜迎来了职业上的巅峰,在29岁的年纪,她获得了澳网的亚军以及法网冠军,回到十几年前,当时小小的李娜也不会想到自己真的能够进入世界前十,甚至拿下了一座大满贯奖杯。从此在网球这项欧美占据主流的运动上面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经过12年的低谷,13年年初,李娜就给自己提出了再拿大满贯、进入世界前三的更高的目标,敢于将目标说出来,这是新教练罗德里格斯带给她的改变,但很多人对李娜的野心表示怀疑,在31岁的年纪上,李娜是否还能保证足够的竞争力?澳网赛场上两度摔倒又两次站起来,娜姐虽然输掉了决赛,却没有输掉掌声和信心。娜姐自传里有句话:“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不管遇到生涯低谷还是比赛中意外受伤,没什么能让她放弃。前所未有的镇静表现下,我们感受到的是她内心不会熄灭的斗志。后来也证明了,2013赛季的娜姐表现的相当稳定,虽然中间经历过退役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但在年底的最后的年终总决赛中娜姐实现了年初的目标,来到了世界前三。2014年对32岁的李娜来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年份,第三次进入澳网决赛以后终于拿下了澳网的冠军,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由于心态、伤病、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错失了追赶世界第一的最好时机,由于伤病的困扰,她退出了北美赛季的三项大赛,选择在9月份的武汉网球公开赛复出。

李娜与梦想 篇2

关键词:网球,技战术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半决赛李娜与萨芬娜技术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本课题的需要。通过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网等多种途径查阅了有关网球技术的论文、学报和期刊, 整理和收集了有关的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使用EXCEL2007对比赛的数据进行处理。

1.2.3 观察法

通过对比赛录像观察统计, 用EXCEL2007对比赛录像暂停的方式, 将每场的个人技术出现的方式、次数、效果、得失分等记录在准备好的表格中。

1.2.4 对比法

通过所获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李娜与萨芬娜的对抗基本数据分析

2.1 李娜与萨芬娜基本数据对照

由表1可看出李娜要比萨芬娜转入职业联赛的时间要早, 但是萨芬娜的上升速度很快。两位选手的持拍手及反手持拍类型都是一样的, 但是两位选手的击球风格不同, 也就使得球的旋转及落点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两位选手的比赛过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战术来制约对方。 (如表1)

2.2 李娜与萨芬娜发球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Aces球上面可以说李娜还略胜一筹, 李娜的一发成功率要比萨芬娜高出去8个百分点。可是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上, 两位选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在一发得分率上, 萨芬娜要比李娜高出去8个百分点, 在二发得分率上萨芬娜也比李娜刚出8个百分点。这样我们就能看出, 李娜的发球稳定性比较的好, 一发, 二发的成功率高。发球的效果与结果来看, 萨芬娜的发球明显比李娜好很多。通过对整场比赛的观看, 李娜在发球力量、落点、旋转和等份能力等方面与对手萨芬娜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发球局出现自己的局点或被破发的关键时刻, 不能像世界级的优秀的运动员一样常常发出“一锤定音”或是挽回破点的直接得分球。 (如表2)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娜的一发的发球区域以内角为主, 外角球很少。而萨芬娜的一发的发球区域一外角为主, 追身位置很少, 总得分率也好于李娜。在二发上李娜把重点放在了中路上, 加强了追身球, 而萨芬娜的二发把重点放在了内角球上, 还是要加强发球的落点, 以及球的旋转。 (如表3)

2.3 李娜与萨芬娜正手和反手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李娜的正手得分率和反手得分率两项统计都要比萨芬娜的正手得分率和反手得分率高出去很多, 但是李娜的正手的失分率和反手的失分率要高出去很多, 说明李娜的底线技术起伏比较的大, 在比赛中无谓的失误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 萨芬娜在保证自己的击球力量的同时, 萨芬娜也提高自己的击球准确性, 这样既能减少自己自己的失误, 又能使对手来回奔跑的接球, 从而增加了失误。所以在比赛中, 在保持自身稳定发挥并减少失误的基础上, 迫使对方失误送分, 从而赢得比赛。 (如表4)

2.4 李娜与萨芬娜截击球比较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李娜的上网成功率没有萨芬娜高, 但是李娜的上网次数要比萨芬娜多出13次。这表明李娜在这场比赛中, 打法积极, 上网进攻意识强, 但17次的上网次数过于太少, 而且成功次数才有13次, 说明李娜专著制胜球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这场比赛中, 李娜在中场制胜球时, 球的速度和角度不够, 而且上到网前时的失误较多, 而萨芬娜虽然一场比赛才上网4次但是成功率是100%, 而且在中场制胜球上, 都能抓住这4次少数的机会, 将对象成功的制约。 (如表5)

3 结语

(1) 我国选手的一发成功率较高, 但是一发得分率和二发得分率则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选手发球的速度和力量不够, 落点和旋转变化少, 是发球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

(2) 我国女子选手在底线对抗中的主动进攻能力和来回球的控制能力较弱。在底线对抗中, 积极的跑动、准确的步法、全面的技术、精确的落点是在底线对抗中取胜的基础, 而且充沛的体力则是各项技术动作正常发挥和各种战术安排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

(3) 我国女子选手在主动进攻得分能力有着较大的进步, 这比较符合现代网球发展的趋势, 在比赛中也显示出可以与世界一流选手相抗衡的潜力, 但是非受迫性失误过多是现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超, 吴宁霜.2006年法网中外女子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统计分析与评价[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3) :29~2.

女儿与李娜的偶遇 篇3

华科大不少学生晚上喜欢去韵苑体育馆运动,那时韵苑体育馆的网球场少,同学们只好采取“擂台赛”的形式玩网球,每胜一球得一分,先胜4分者胜一局就可淘汰对手。

一个周末,女兒和室友穿上运动鞋去了韵苑体育馆。那天网球场上气氛很热烈,一个人高马大的老外尤其引人注目。他是法国留学生德萨伊,在里昂受过网球方面的专业训练,那晚在球场上独占鳌头,已经有十几个同学败在他的拍下。

德萨伊每得一分就会朝对手挥一挥拳头,每赢一局他会挥舞着球拍绕着网球场跑一圈,然后用夹生的汉语喊道:“中国人——你们还有谁敢上来甲”面对这种挑衅的叫嚣,很多男同学都纷纷上场,可无奈技不如人,一个个都灰头土脸败了下来。“中国人只会玩乒乓球,网球是法国人的运动,中国人走开。”看到攻擂的同学节节败退,德萨伊越发不可一世。

就在这时,一位留着马尾辫的女孩走进了网球场,她身高在一米七以上,但比起魁梧的德萨伊还是矮了一截。网球是一个技巧和力量相结合的运动,她能战胜貌似强大的德萨伊吗?大家都为那女孩捏着一把汗。

德萨伊轻蔑地看了女孩一眼,一副好男不跟女斗的样子,女孩可不管这些,一个犀利的发球,德萨伊只得接招。这场比赛让观众大跌眼镜,面对女孩的进攻,德萨伊毫无还手之力,女孩轻松地赢了4分。德萨伊不甘心失败,双方又打了6局,德萨伊在这6局里竟然没有得到1分。女孩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表情显得很平淡,当女儿第一个跑到她身边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对我女儿说:“今天的胜负我不是想证明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有能力玩网球,只是想说比赛有胜负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我很希望从这一刻开始,大家可以学会懂得怎样去互相尊重。”

后来我女儿才知道那天在赛场上的女孩叫李娜,这位1982年生于武汉的女孩6岁就开始练习网球,2001年李娜就曾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一举拿下女单、女双以及混双3个冠军。2002年底李娜突然选择退役,进入了女儿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学习。

听了女儿给我讲的这个故事,我很感慨。从2004年李娜复出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并不平坦,流淌了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今天,当李娜历史性地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举国为之欢腾之时,多年前,李娜在华科大韵苑体育馆的那番话又在我耳畔回响。

与李娜相关的作文素材 篇4

李娜告诉世界:中国式幽默

镜头:晋级决赛后,李娜为现场观众分析了自己先输后赢的原因:“昨晚我睡得很不好,因为我丈夫打呼噜,影响了我的睡眠,我每小时都要醒一次。”现场主持问到一晚没睡在想什么呢?李娜说:“想怎么样救赛末点呗。”而在半决赛中,李娜正是挽救了赛末点晋级的。

本届澳网期间,有记者问李娜的幽默是哪学的,李娜笑笑,骄傲地说娘胎里带来的。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导致普遍缺乏幽默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大咧咧的李娜恰恰没有娇柔做作。李娜说希望母亲能和自己一起周游世界,但是母亲却说她有自己的生活。可见李娜的母亲并不愿意限制女儿的发挥,无论是在场上还是场下。在墨尔本公园,听李娜的新闻发布会成为众多记者的一件乐事,“姜山担任你的教练后,你从丈夫那里得到了什么?”“信用卡。”这是李娜在本届澳网第一次调侃姜山,就博得笑声一片。昨日的澳网决赛,有飞虫影响了比赛,李娜做出一个正手进攻的姿势想将虫子打走却失败了,只能求助于球童将虫子抓走,中国一姐夸张表情又让全场笑翻。本报记者傅春扬

《读后感》李娜 篇5

马尚一中 李娜

记得以前老师说过一句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读多了,顺口了,没准什么时候,一句句的就蹦出来了。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学中,我最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父亲的书箱里“偷”出的一本《唐诗三百首》细细翻阅,又四处搜集当时凡能找到的唐诗宋词,整整抄完了几个笔记本。对那些诗词歌赋当时虽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一次读起来都是那么专注。唐诗宋词伴我度过了多少寂寞长夜,度过了多少艰难困苦。至今,我还保存着那本融入我青春热血的《唐诗三百首》。回城之后,随着年岁的增加,读书的增多,尤其是读大学后,才知道自己以前所阅读的那些唐诗宋词,不过只是沧海一粟。于是,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什么《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什么《古诗名句鉴赏辞典》,想方设法也要抢购到手。那时口袋里没有几个银子,却经常光顾沪渝书店,一家开在民生路小巷子里的小书店。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的那一份痴迷和眷恋。每当夜深人静,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感谢唐诗宋词,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其实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就在身边流淌着„„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以前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篇6

内容推荐

从武汉到北京、从北京到墨尔本、巴黎、伦敦、纽约……

大满贯冠军一路走来不易。荣耀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

你看到过赛场上奋力争抢的李娜

你看到过采访时谈笑自如的李娜

你看到过广告里笑颜如花的李娜

……

但是,你还是觉得没有真正的了解她。

作者简介

李娜,网球运动员。出生于武汉。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编辑推荐

我有我天性 我有我个性 做*真实的自己

李娜,名副其实的女子网坛亚洲一姐

李娜,中国女子网坛乃至中国体坛众多**的创造者

李娜,首位走出中国体制而成为***运动员的网球选手

李娜,首位获得四大满贯赛事冠军的亚洲选手

李娜,快人快语、火爆直爽、真实磊落

她是媒体的宠儿,争论的焦点人物。她在球场上面对全世界说“我爱你姜山”,她因“炮轰体制”站在了风口浪尖

30年积淀,李娜首次零保留袒露心声

丈夫、教练兼灵魂伴侣姜山倾情作序

德国摄影师专程拍摄封面大片

国际化装帧设计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带你穿越媒体和赛场,认识更加真实的李娜 “球场就是我的殿堂 这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我必须胜利”

部分章节

第03章 对决

获奖当天,我还有一个神奇的经历,当我在休息室等待新闻发布会时,纳芙拉蒂诺娃(天啊!真的是她!)走来跟我说:“我是过来人,我现在告诉你,此刻起你要学会说‘不’。因为现在所有人都想要你,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保护圈。”

我几乎要惊呆了,纳芙拉蒂诺娃是网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她是网坛的常青树,曾经获得59 个(天啊! 59个!)大满贯头衔,有网坛“女金刚”之称。当时她已经50岁了,穿着半袖衬衣、休闲西裤,高雅脱俗,神采奕奕,她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很知性,却不会让你感到咄咄逼人,她像个老朋友一样让你感到信赖,而且,她会尽可能地告诉你她所知道的一切来帮你。

前几年她还没有退役时,我曾经在场地上见过她,有一次她还跑来问我姓Li还是姓Na,一个这么伟大的球员跑来问我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该怎么念我的名字,这让我感到有点受宠若惊。在当时的我看来,像纳芙拉蒂诺娃这样的人是遥不可及的,我根本没有机会与她交流,但是此刻她来跟我说这句话,那种感觉就像朋友之间的交流一样,没有任何的隔阂,也没有国籍、年龄的限制。我对纳芙拉蒂诺娃的滔滔敬意之中,又多了几分亲切。

我本来准备穿另外一套便服开新闻发布会,但耐克的工作人员在我开新闻发布会前半个小时赶到我身边,将新款T恤递到我手中。他们搭乘的北京到巴黎的航班刚一落地,工作人员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新闻发布会所在场地。

我套上T恤去参加了新闻发布会。那场发布会开了有整整两个小时。记者们的表情都很兴奋,一位来自中国的新科冠军,这或许意味着中国乃至亚洲网球将由此揭开新篇章呢,大多数问题也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刚开始是所有记者一起问问题,我一边回答问题,一边不时用眼角的余光扫一眼大大的奖杯。我曾经在澳网的场地上与总冠军奖杯失之交臂,今天,在罗兰・加洛斯中心球场的场地上,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它,就像抱一个小婴儿一样。

一个来之不易的婴儿。

第07章 武汉伢

李娜与梦想 篇7

2014年已经第三次进入澳网女单决赛的李娜直落两盘战胜斯洛伐克的齐布尔科娃,首次拿下澳网女单冠军。这是李娜继2011年法网夺冠后,第二次获得大满贯女单冠军,李娜成为澳网100多年历史上,首位夺冠的亚洲球员,31岁334天的夺冠年纪,也让李娜成为澳网历史上最年长的女单冠军。这些数字让我们震惊,在震惊的同时也推动着我们发掘网球的魅力,针对这次比赛,通过李娜与对手的技术分析,为中国女子网球训练提供更好的帮助。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该研究以探讨李娜在2014年澳网女单的表现情况为出发点, 对国内外有关网球运动的书籍和有关科研论文加以阅读、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同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几年年以来有关李娜技战术分析的文章,进而了解李娜在技战术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加以整理归类,为该文研究李娜在比赛中的制胜技术分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1.2数理统计法

对观察统计录像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统计检验分析并制作图表。

1.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赛信息收集,对比李娜与齐布尔科娃发球、接发球、 底线相持球等技术分析,为后文最研究基础。

2李娜与齐布尔科娃技术统计分析

2.1李娜与齐布尔科娃基本技术统计分析

转入成人职业赛场后,李娜与齐布尔科娃曾有过4次交锋,李娜全胜,且李娜三进澳网决赛,前两个决赛对手的排名都比齐布尔科娃高。结合表1,无论从澳网决赛前的世界排名,身高,还是大满贯决赛经验,李娜皆占优势。但从目前的状态上看,齐布尔科娃的挺进势头不容忽视,在她的晋级路上,先后淘汰了莎拉波娃,拉德万斯卡等优秀运动员,且比李娜年轻7岁,在年龄上占一定的优势。

2.2李娜与齐布尔科娃发球技术分析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李娜的发球仍是影响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发成功率明显低于对手,但是各自有60%的比率可以看出各自在自己的发球局中都很好地进行了保护。在一发得分率中也不相上下;但在二发得分率中李娜的优势显现出来,以63%的高得分率及稳定的发球为赢得比赛奠定了基础。ACE球方面,两人都没有什么太大优势;ACE球的成功与对手接发球能力有重要关系, 可以看出双方对手属于稳定性打法选手,攻击力不强。双误方面对手送出7个双误,而李娜将双误控制到最低,增加获胜概率。由表2可以看出,发球较高的成功率和得分率,是李娜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发球进攻性来说,还有待提高。

2.3李娜与齐布尔科娃接发球技术分析

网球比赛中,接发球和发球同样的重要,比赛中高速的发球, 没有好的接发球技术,对手很可能就直接得分,给破发带来极大的难度。没有破发也就不可能赢取比赛的胜利。好的接发球技术,可以一开始使发球方处于被动的境地,为比赛时赢下这一分创造很好的条件。

接发球技术是大多数单打及底线选手必备的重要技术之一, 是接发方反击的重要的粉武器,表3中可以看出李娜在澳网中的接法得分率为53.85%,除个别场次,李娜的接发球技术也在逐渐提升。而在破发成功率上,虽然齐布尔科娃远超李娜13%,但是对手的破发机会远远低于李娜,虽然成功率高,但是破发机会少成功率高,也不一定能够主导比赛胜负。

2.4李娜与齐布尔科娃比赛制胜分与非受迫性失误技术分析

澳网女单决赛中,李娜获得的制胜分总数是在这界比赛中所遇对手中最高的,制胜分的优势体现在了李娜底线扎实的进攻中, 技术越来越成熟,上网次数也随之增高。

非受迫性方面,本轮比赛达30个,与对手基本一致,要想取得有力进攻就需要一定的胆量,有进攻必然会有失败,进攻越多往往会有一定风险。所以说李娜有进攻的头脑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稳定性依然需要加强,这样才能降低非受迫性失误。(见表4)

3结论与建议

3.1整体发挥良好

在这次的澳网比赛中,李娜整体表现稳定是其夺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发球表现上尤为突出。建议在稳定发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球落点,速度。将各种技术合理组合运用与比赛中,将发球这一有力武器运用的更加得心应手,控制对手及整个比赛,化被动为主动。

3.2发球技术

由于这次澳网的女单决赛,两位对手的世界排名也比较悬殊, 齐布尔科娃在总体上没有对李娜构成较大威胁,加之李娜在这场比赛中稳定的表现,足以取得成功。尤其是李娜接发球技术,有较强的攻击力,给对手造成一定压力。

3.3主动进攻次数增多

虽然在这场比赛中,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误比较多,但是进攻型打法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失误,应在比赛中保持稳定进攻,减少非受迫性失误,尤其是对手的非受迫性失误,要做到收放自如,可进可退。

3.4日渐成熟的技术优势

纵观2014李娜在澳网当中的比赛表现,他夺冠除了非受迫性失误比较高这一项以外,其余的各项技术都要高于对手,这是比赛取胜的关键。而影响比赛的因素还有很多,心理,技战术等各个方面。李娜的心理和关键分方面的掌握也日渐成熟。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总之李娜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在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作为赛会亚军的李娜直落两盘击败斯洛伐克优秀选手齐布尔科娃,在2011年2013年2014年三进澳网决赛后,最终成功问鼎冠军。也是继2011年法网夺冠后,第二次获得大满贯女单冠军,书写了中国网球的辉煌时刻。该文通过对本场比赛双方的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李娜比赛取胜的原因,为我国女子选手取得更大的突破提供参考依据。

李娜:思想接班 篇8

郭耀华是个大忙人,每个月她要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飞机上。

“没办法,现在业务遍布全国,总得有人调度啊。”说这话时,郭脸上浮现出一种幸福的无奈。因为就在五年前,她的凯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是合肥郊区一家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可作为一家电力材料公司总经理,郭耀华的2006年完全可以用今非昔比来形容:初步统计,凯立2006年的产值已突破四个亿,比2005年增幅高达30%。

以创业者身份起家的郭耀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个职业经理人:穿着优雅、得体,也很精致。但郭耀华说只有她自己清楚创业的辛酸和艰辛:她曾经住过车站、澡堂、地下室。一瓶矿泉水、一个干面包就是她一天的食物。她的双脚踏遍了全国的大小电厂,挨过不同地域的雨露风霜。为了等待客户的一句回复,她曾在三九天的冷风中站立五小时之久。行走在临江的大坝上,她与泥石流擦肩而过,命悬一线。

所以,当《当代经理人》问她准备什么时候把自己的企业交给惟一的女儿时,她不会拿出任何时间表——在她的商业帝国畅想中,根本就没有这种规划。“商界风光的背后注定是艰辛和煎熬,这与起点无关。”郭说,她会尊重女儿的职业选择,凯立绝不是女儿命中注定的起点或终点。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当郭耀华自己与还在国外读本科的女儿之间刻意淡化那只权力交接棒时,女儿李娜早已在耳濡目染中承接着母亲的商业真传。“连我自己都不清楚,原来她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接班的过程。”郭耀华说,“比起权力接班,思想接班更让我兴奋,因为这首先说明我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责任、借口和态度

郭耀华最近正在读一本叫做《蓝筹》的管理书,她希望从这类书籍当中找到企业基业常青的秘密。事实上,在她的主导下,凯立一直都没有停止各种探索,特别是如何在公司治理上有所突破。

“创业初期,丈夫主研发,我找市场,同时还有一批年轻人,现在可以称得上是创业元老。他们见证了凯立的崛起和腾飞。”但让郭耀华始料不及的是,随着企业摊子越铺越大,凯立遇到了瓶颈。

“2004、2005年的时候,一些不正常的苗头开始在管理层浮现,主要表现为干劲不足,没有了创业初期的那种激情。”当人们都以为郭耀华要动用铁腕清理门户时,她却让所有的人惊讶:她和丈夫把在公司的股份缩减到51%,而管理团队则激增到49%。对此,郭耀华的解释很简单:如果说创业初期企业是靠情感维系起来的,那么,步入成长期之后就应该靠利益机制来维护。“商业世界本来就是讲究利益的,只有在利益基础之上,才能去谈责任和态度。”郭说,这种股权激励机制不是搞拜金主义,而是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让员工付出一定有回报,让他们愿意承担责任。”郭耀华说。

“坚守承诺!”这是凯立员工做梦都能喊出的一句口号。在郭耀华看来,这种“言必出、行必果”的价值观背后,就是“没有任何借口!”的管理哲学,就是“一定要把信送给加西亚!”

事实上,没有人会把这种管理之道看作是郭耀华的突发奇想,从创业那天起这种一诺千金的处事风格就长在她身上了。如果说有谁最了解并最能贯彻她这一点,那就是“知母莫如女了”。

2005年圣诞节前后,正在英国留学的李娜告诉郭耀华,自己在超市打工期间由于表现突出,被“大鼻子”老外授予了优秀员工奖。原来,同宿舍的几个国内来的小姑娘为了增加锻炼口语的机会,找到了在一家超市打工的机会,可这几位在国内过惯养尊处优生活的千金小姐哪里干过这种活,很快就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英方主管教训了一顿。回到宿舍,几乎所有室友都在抱怨,说英国人过于苛刻,不值得为那么一点小事大动肝火。就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牢骚不断的时候,一直沉默思考的李娜用一句话把整个宿舍平静下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就是错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

又过了两天,有同学实在受不了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打工的折磨,开始抱怨“资本家的残酷”,这时,李娜耐心地对她们说:“人家付给我们工钱,我们按时工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对。”凭着这种心态,即使感冒发烧她也没有停下这份看起来对她微不足道的工作。有同学评价她:很有毅力的一个女孩。而在“老板母亲”郭耀华看来,这再正常不过了。“往小处说,这是一个人做人必备的素质;往大处说,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动力所在;态度,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所有行为后果的最原始动力,态度决定一切。”

两个司机,一声谢谢

郭耀华经常对她的员工说,我们不要总想着去做一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能把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就很不错了,她把这种管理叫做“以小见大”。对于人才的选拔,她也是本着这种原则。

几年前的一天,郭耀华打车去合肥市里办事,坐在车里没事就和司机闲聊了起来。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但他的车龄不算年轻,郭耀华也能感觉到他开车确实很稳。突然,出租车向左打轮,来了一个突然变向。回过神儿来的郭耀华问这个小伙子,怎么回事。小伙子抱歉地答道:“不好意思大姐,刚才那段路刚施过工,路上有几个小坑,所以得躲一躲。”

这种解释反倒让职业嗅觉异常敏感的郭耀华好奇起来,于是问这个小伙子,你是个体出租司机还是给别人干?小伙子不解地说:“大姐,我是给国营单位开车。”郭耀华故作认真地说:“刚才你的举动就好像这辆车是你自己的啊。”

“呵呵,大姐,公家的车也是车啊,不能因为它不是咱自己的车就随便糟蹋啊!”小伙子憨厚地解释。下车的时候,郭耀华把一张名片递到了这个小伙子的手里,对他说:“我是凯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我那里正好刚走了一位司机,如果你愿意,可以来给我开车。”

转天早上,郭耀华接到了这个小伙子的电话,小伙子非常感激地对她说:“郭总,非常感谢您的赏识,但我现在还不能过去,因为我得等到替代我的司机来了才能走,否则这个出租就没人开了。”放下电话,郭耀华再次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

“现在,这个小伙子已经是我们集团一个大区的区域总经理了。”郭耀华得意地对《当代经理人》说。

有人说郭耀华眼里揉不进沙子,也有人说她事无巨细。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这似乎都有点小题大做。但郭耀华不这么认为,她反倒觉得这样才能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一个人对待小事情的态度,决定着他有没有干大事情的潜力和品行。”郭耀华非常自豪的是,女儿在这一点上似乎无师自通。

去年暑假的时候,李娜放假回到国内,主动找郭耀华,说想找个地方实习,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郭耀华当然很高兴,于是通过朋友把她放到了北京一家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一听是郭总的千金小姐,这家公司的领导自然不敢怠慢,让最优秀的咨询专家给她当老师,带她去进行各种培训及商务活动,希望她也能主动参与进去。这个“小海归”也不负众望,处处表现得很职业。

实习结束之后,郭耀华问那位老师,女儿表现如何。这位老师非常钦佩地说:“郭总,您的女儿在业务上的表现我就不过多表扬了,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您知道是什么吗?很谦卑,在她眼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原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无论与谁做项目,她总是抢着去做那些别人看来很琐碎的事情,比如说帮同事提资料带、给客户开车门,而这些事情,当初根本就没排在她的实习内容之内。

郭耀华还讲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有一次带李娜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当时是一个朋友找来上海警备区的一辆专车负责接送这对母女。两天后活动结束,司机开车把她们送到机场。临别前,司机对郭耀华说:“郭总,您这个女儿不一般。”郭耀华很纳闷,问为什么。这个司机说:“坐过我车的女孩子有很多,但您女儿是惟一一个每次下车前对我说‘谢谢’的。”郭耀华听罢不禁一笑,说这是应该的呀。

从女孩到女人的交接棒

前年李娜高考结束之后,郭耀华送给她一本书,名字叫《女人的资本》。这本书的主旨就是教给女人们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在男人主导的这个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郭耀华说,当时她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女儿能够意识到自己即将长大,从女孩过渡到女人。

事实上,没过多久,女儿便用行动告诉老妈,自己已经能够做出重大人生选择。原来,在刚刚进入高二的时候,李娜便向郭耀华提出自己要出国读书,不想参加高考。对于人生经历十分丰富的郭耀华来说,这个选择显然是幼稚的。“高考一个人一生可能只会遇到一次,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人生历练,无论成功与否,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在郭耀华的坚持下,李娜最终妥协,但提出考上大学之后出国。郭耀华也妥协答应了。

一年后,高考通知书下来了,李娜被上海一所重点大学的法律系录取。当郭耀华沉浸在无限荣耀之中时,没想到女儿已经开始“逼宫”:“您要坚守承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这下可以出国了吧!”虽然郭耀华一度想让女儿留在身边,但无奈女儿很坚决。郭说:“女儿的性格有时太像我了。”就这样,“女儿的资本”战胜了“女人的资本”,郭耀华把女儿送到了英国。

很多人都很关心女儿将来学成归来是不是准备接郭耀华的班,在郭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似乎已经有了“眉目”。不久前,郭耀华带着李娜去了一趟ABB中国总部参观学习,在与主人共进午餐时,在座的除了郭氏母女,还有ABB中国区的几位总裁级人物,但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陆或者台湾、会讲国语的中国人,只有一位不懂中文的英国人。当大家谈笑风生之际,郭耀华突然发现那位英国高管似乎被冷落起来了,她正不知所措时,李娜上来主动用英语与这位英国高管攀谈起来,而且聊得似乎很投机。这一场景让郭耀华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女儿英文说得好,更重要的是她用的时机很到位,她已经懂得了如何适时地在商务场合化解尴尬!”

李娜个人资料 篇9

姓名:李娜

性别:女

生日:1984.5.1

籍贯:安徽合肥

身高:1.62米

体重:46公斤

项目:跳水

辉煌战绩

1989年进入合肥市业余体校从事技巧训练,1993年进入北京跳水队从事跳水训练至今,入选国家跳水队至今。李娜以训练刻苦、基本功扎实、动作稳定、空中姿势漂亮、入水效果好著称。

19世界杯大奖赛女子10米跳台冠军;

年曼谷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亚军;

世界杯女子10米跳台单人亚军、双人冠军;

19墨西哥跳水大奖赛总决赛女子10米跳台冠军;

世界杯女子10米跳台单人、双人冠军;

20悉尼奥运会10米台双人冠军;

九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

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跳台冠军;

李娜师德演讲稿 篇10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知道以我拙见,无法释解“师德”一词的内涵,仅希望,用我的实践和观点,能够和大家一同领悟“师德”的伟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歌声激荡着我的青春岁月,那时的我就仰慕于神圣的教师职业,希冀成为歌中那美丽的角色。天遂人愿,梦想成真,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既拥有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又能与我痴迷的音乐相伴。时光飞逝,我已在三尺讲台站了九个年头。九年中我不曾做出可以炫耀的功绩,也不曾拥有让人仰慕的地位,但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在我的三尺生涯中,我崇尚着用心去做事,言传身教肩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方向才能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当刚参加工作的新鲜劲过去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那时我努力的辅导学生,日日沉浸在学生点滴进步的成就中。可到了比赛现场,遇到的却是城区学校个个从小练起的童子功。遇到我舞蹈专业的同学带着一群手风琴学生参加比赛,我用诧异的目光看着她时,她说:“学生们都自学成才”。高手如云,我和我的孩子就像灰姑娘一样成了别人的陪衬。几个回合下来挫败感渐渐吞噬着我的热情,我常常苦思:我要如何创新?怎么爆冷门?可音乐这门用时间堆积起来的艺术,让我未举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前行的道路成了茫茫一片,我的心情变得灰色,连我眼中的学生都不那么可爱,我抱怨他们为什么没有高雅的家长,为什么不早点从校外找老师学,光靠学校的这点时间能练出什么来。课外辅导成了对我的煎熬,日子过得意志消沉、牢骚满腹。这时一个叫邴坤宪的小男孩走进了我的视线,他身材壮壮的底气十足,声音明亮通透,乐感好自己又喜欢唱,我如获至宝。不故意拔高,不刻意迎合,什么比赛成绩先抛到一边,我只想着不能让这个好苗子浪费在我的手里。从零开始,从呼吸练起,我小心翼翼的在这张白纸上描绘着,见缝插针的练习让我们不知不觉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艺术“新星新秀”评选。邴坤宪以一曲《孤独的牧羊人》赢得了满场的掌声,我身边的同学问我“你这个学生跟谁学的?”“当然是跟我啦”“没从外面找老师?”“没有”。在我成就感急剧攀升的同时,我第一次意识到作为一名农村音乐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孩子没有城里孩子的家庭环境和经济实力,但他们有无限的潜力、求知的渴望,一样要拥有精彩的未来。我既然拉起了孩子们的手就是他们探知音乐殿堂的指路灯,是他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唯一渠道,我不掏出一颗心来教他们还指望着拣谁的漏吗?每每看着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听我讲课,毫无置疑的对我的传授使劲点头,听着他们用发自内心的崇拜喊出的“老师”,我又怎能狭隘的让他们成为自己追逐成绩、膨胀虚荣的工具。抛去杂念只为了孩子能学到真的本领,沉下心来我和我的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不去比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只想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辛勤的耕耘必将换来累累的果实,淡薄的心态不能阻挡学生崭露的头角。邴坤宪同学获区十佳“艺术新星”称号,代表张店区参加淄博市百灵艺术节获声乐类第一名;付林同学获市百灵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06年韩雪莹同学获区十佳“艺术新星”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市百灵艺术节声乐类一等奖;07年舞蹈队十余名同学均通过了全国艺术考级舞蹈十级认定。我知道,我是一滴弱小的露珠,虽不能掀起推波助澜的浪涛,但可以润泽几株渴望成长的禾苗。当年的小男孩现在已是音乐学院演唱表演专业的学生了,听着他现在的歌声我要像他以前仰望我一样的仰望他了。如今在各类音乐培训班学习的孩子多了起来,只要我知道的我都要看看他的教材,问问课程的进度,再让他们弹一弹,唱一唱,以此来判断他们的老师是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别让家长花了冤枉钱,孩子浪费了宝贵时间。

如果说以前是靠少数学生的成绩让我找到了自信,那最近几年我又从全体学生身上看到了希望。2008年学校确立了葫芦丝校本课程,对这个我从没摸过的乐器我下决心要将它啃熟嚼烂,我不能让学生在课上看到老师一副现学现卖的模样。我买来多个版本的教材对照比较,精选出可操作性强的编入教案,课余时间无数次的面对教学录像反复揣摩,从气息到技巧,从指法到情绪,学生要练得自己先吹熟,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自己先解决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训练中的不断反思,与刘老师的切磋,向校外老师的请教,我对葫芦丝的演奏、教学方法及训练方法方面都有了些许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本学期我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单音学习的效率,如果成功这将缩短一半的单音学习课时,使学生尽快掌握葫芦丝基本吹奏。对乐器的普及贵在坚持,这一点要感谢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几年下来我真正的感受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不是一句套话,学生的改变是能从课堂上听的见,生活中看得见的。当许多学校的音乐老师着急着如何应付2+1+1检查的时候,我却能泰然处之,因为我们平时认真开展的工作不怕查,学生真正学到的技能又岂能是临时造假能比的。上学期我们的葫芦丝第一次走出了校门,在全区公开亮相,节目虽然还显稚嫩但我们又一次成功展示了默默耕耘的果实。

本学年我承担了自参加工作以来最大的工作量,加上对孩子的照顾,我真真感受到了上紧发条的感觉。课堂教学比往日要更加的充实、精彩;舞蹈队、合唱队、葫芦丝社团的训练虽然分身乏术但样样都要开起来;四间功能室打扫下来我的腰要一点一点的往回送;对教研组的工作更是不能有丝毫懈怠;面对各项临时性活动,与音乐相关的我责无旁贷,与本身业务不相关的我一样欣然接受。以前一直以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自居的我,现在也常常在孩子睡下之后再挑灯备课。这一切我都认为不算什么,因为我觉得青春要有奋斗的激情,步入而立更要有成为脊梁的担当。

九年前我第一次踏进马尚一中的情景还跃然眼前,白驹过隙脚下的这方沃土已陪伴我完成了从懵懂少女到为人母的角色转变。投入工作、享受生活是我一直追逐的目标,我要远离抱怨阳光心情,远离疾病强健体魄。我要成为父母膝下嘘寒问暖的乖女儿;公婆面前通情明理的孝媳妇;丈夫身边促膝长谈的知己;儿子心中亦师亦友的可爱妈

那里的李娜 篇11

1993年,9岁的李娜放弃了技巧训练,进入北京跳水队。她说,就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伏明霞站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练技巧只能成为世界冠军,跳水却可以拿奥运金牌。”

在给自己设计的人生轨道上,这个女孩按步骤实现了梦想。2000年的悉尼,她成为了奥运冠军。

之后的又一个四年轮回,李娜的表现无可挑剔,2004年的夏天,奥运选拔赛,她积分排名第一,雅典仿佛触手可及。跳水队就要开赴济南进行最后的封闭训练,“走之前一小时,通知我不能去奥运会了。”

“跳水给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感受,酸甜苦辣,当然也有很多乐趣。很多运动员都没有拿过世界冠军,更不用说奥运冠军,但这些我都拿了,还有什么不满意吗?”如今的李娜笑得很淡然。

但8年前,她只能伤感告别国家队,回到北京队一年后选择退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跳水是李娜的第一份工作,从走上跳台到成名,过程太短,她甚至没有时间观察自己的内心以及这个社会变化。

“进入学校,发现了和同龄人的差距。我告诉自己,三十岁前就做两件事,跳水、读书。”

人大的本科只是一个开始,毕业后继续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究生,别的奥运冠军申请随大部队去美国深造,李娜却只身登上了前往英国利兹的飞机。

有人劝阻她,“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太过辛苦。”她笑着摇了摇头,“我8岁就离开家到北京,早就习惯独立了。在运动队太长时间,我想到学校真正学点东西。”

利兹大学,世界百强名校,英国“常青藤”——罗素大学集团成员,红砖大学。2010年的寒冬,带着比自己还重的两个箱子,李娜抵达利兹。

她有着交流大使的身份,却婉拒了校方的欢迎仪式,选择了欧美人最多的一个公寓。六人套件,李娜自己单独一间屋,厨房公用。“就为了锻炼语言能力。”做了三个月的哑巴,直到第四个月她才开始张嘴说出断断续续的句子。

利兹的这两年,李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静。“每天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旅游、写论文,回归最简单的状态。下课后,我会去买一杯咖啡,坐在校园里晒太阳,看着松鼠在树上窜来窜去。”

但“大使”的身份注定她比普通学生更加繁忙。帮助中国奥运代表团在英国寻找训练基地,参与中英的体育交流研讨。浏览利兹市政府与中国奥委会签订训练营协议的报道,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提到“Na Li”。

这次回京,不少朋友问起李娜未来的打算,她说读博,众人并不吃惊。这个家庭环境优越的女孩对物质一向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其他人利用奥运冠军身份捞金时,她更多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看书。做生意的父亲在物质方面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让她可以根据意愿选择自己的人生。

有人问李娜的偶像是否是邓亚萍,像她一样学成归来走上仕途。“没有谁的路是可以复制的,邓亚萍、李宁、大杨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至于我,目前只是做好眼下。”

李娜清楚自己每一个阶段要做什么,随遇而安,不为外因所绊。

Q=《全体育》A=李娜

Q:什么样的机缘让你选择去英国留学?

A:2009年利兹大学校长来北京体育大学交流,我作为陪同,得到了他的认同。在他的邀请下,我在2010年1月去了英国。与普通留学生相比,我多了一个头衔——利兹大学大使,进行体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Q:大使的身份是否让你有工作任务?

A:没有具体任务,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利兹大学建立起与中国代表团的联系,我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Q:为什么中国代表团选择在利兹备战奥运?

A:第一,这里的住宿环境能满足中国300人的庞大团队;第二,这里的运动设施完备。其实从2010年开始,我就受中国代表团委托收集英国适合备战的基地资料,这是中国第一次设立海外备战基地,吃、住、训练外,还有安全的问题,各方面都要考虑。

Q:你所在的利兹大学最后成为了基地之一?

A:是的,经过反复考察,利兹大学将承担中国乒乓球队、击剑队和跆拳道队的训练任务;包括刘翔在内的中国田径队将在利兹城市大学田径场训练,约翰查尔斯体育中心游泳馆则会成为中国游泳队的大本营;中国拳击队的训练地是距离利兹半小时车程的小城布拉德福德;女子曲棍球队在利兹郊区韦克菲尔德;激流回旋队的集训地位于距离利兹一小时车程的诺丁汉市。

Q:基地的准备情况如何?

A: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利兹大学学生公寓,服务标准达到了四星级公寓水平。利兹市中心有一家名叫“小辣椒”的中国川菜馆,颇受当地华人欢迎,利兹的奥运官员专门邀请了这个饭店的厨师,在奥运期间为中国代表团服务。总之当地政府已经在尽最大的努力做准备工作。

Q:你认为奥运会对英国的意义是什么?

A:英国方面对伦敦奥运会很下心思,精力、财力的投入很大。他们也想通过举办奥运会让全世界了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情况,虽然现在金融危机,但他们希望世界对英国有更多的信心。

Q:英国的训练体制和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A:以跳水为例,英国开始会以俱乐部形式设立30人的小班,培养兴趣,俱乐部自负盈亏,所以训练都是收费的。如果你是个苗子,他们会问家长是否愿意继续练,可以,小孩就可以进提高班。这期间会参加全国比赛,如果拿到名次,训练费是全免的。像戴利这样,拿到世界前八名,会得到政府的补助奖金。英国很小,整个加起来也就和江苏、安徽两个省这么大,但是像利兹、谢菲尔德、包括曼城,跳水兴趣班却非常多。

Q:跳水对他们来说是工作?

A:有些运动员会把跳水当职业,像和戴利配对双人跳的彼特之前退役了一阵,现在又回来跳。在英国跳水运动员的年收入取决于所在俱乐部,一般情况下每年两到三万英镑。

Q:戴利对英国跳水热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A:是的,现在英国的体育明星,最热的除了贝克汉姆就是戴利。英国人认为他有希望拿到一枚奥运会金牌,是国家的骄傲。英国媒体特别喜欢炒天才这个概念,什么是天才,从少年就能出来的,戴利就是个典型,BBC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拍,现在英国的地铁、商场,到处可以看到他的广告。

Q:英国跳水队是否也像中国跳水队一样治军严明?

A:英国跳水队的管理也很严格,训练必须一丝不苟。但他们集中训练很少,队员练完就可以回家。集中,也就是大赛前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会一周配对练习两次。但奥运会他们会提前集合,在南开普敦集训。

Q:如何看待如今的这批中国跳水运动员?

A:我觉得他们特别幸福,现在的条件保障都非常好。以前电脑、电视都没有,现在想查查相关纪录,打个电话上个网就可以。但相应现在队员想的东西多了,可能也不会那么好带了。

Q:如何看待中国跳水队将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

A:大家对中国跳水队期望很高,2000年拿了5块金牌,2004年6块,北京奥运会7块,都觉得伦敦是不是可以包揽?但我觉得还是挺难的,我们的难度和别人一样,但其他国家的很多运动员都参加过2到4届奥运会,在经验方面我们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只能看到时的发挥。

上一篇:高中数学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下一篇:感恩节传递爱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