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健康村发展规划(共8篇)
**村辖区范围约3.5平方公里,位于白蕉镇墟镇,是一个行政村,总人口1015人,共262户,党员(含流动党员)共34人,村民代表20人。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少量铺位出租、地租,年约总收入50万元。
健康村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在镇相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坚持按照健康村创建工作标准,不断改善村卫生环境、建立健全卫生和健康教育服务,坚持将我村居民纳入创建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现将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健康村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我村专门成立了健康村工作领导小组,以村书记为组长,分管卫生的村干部为副组长,组员由村两委干部组成,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的开展。充分引导各工作部门、共建单位参与创建,邀请专业人员到村进行指导和培训,有力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基线调查,掌握村居民主要健康状况。
结合国民体质测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等活动,初步掌握居民健康问题和健康状况,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协助镇卫生院建立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居民健康资料,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村民的健康档案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线调查,初步掌握我村健康问题的居民主要健康状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三)加强宣传发动,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为了增加居民对健康村工作的了解,我们充分发挥宣传栏作用,每两个月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利用电子屏、群发短信等方式宣传健康村工作,组织村工作人员及驻村人员落户派发健康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健康村知识。通过不断加强宣传发动,村居民对健康更加重视了,更加注意身体锻炼和心理平衡,更加注意饮食合理性和营养性,更多的居民积极建立和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努力去除各种不文明卫生的陋习。大家对健康村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懂得了村环境、安全对健康的影响力,并努力去维护和改善它,人人参与环保活动、爱护环境卫生,村已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健康氛围。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在村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等方面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二)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高,高血压所占比重较大,居民的合理饮食有待加强,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不多,力度不够。
(三)村居民特别是外来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有待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计划在村内继续张贴宣传挂图,进一步营造健康村的氛围。通过各种会议和各种活动,广泛宣传,使居民更加了解健康村的目的意义,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健康村的各项活动。
(二)加强村内创建单位的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村环境建设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发放宣传资料,继续做好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多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四)明确分工,具体工作落实到位。不断加强村内环境卫生、治安、安全等各项工作。
(五)完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镇**村
1 背景
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 松嫩平原北部, 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境内地貌类型为草甸化和沼泽化平原, 面积3 746 km2, 下辖4镇4乡2个农牧苇场, 83个行政村, 总人口27.10万人, 其中农村常住人口17.78万人。全县人口中有汉、蒙、满、锡伯、赫哲和达斡尔等12个民族。良好的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及旅游等八大主导产业和10条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链雏形。
项目建设之初, 林甸县面临着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恶化, 农民卫生观念滞后, 健康促进工作薄弱, 农村居民健康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 食品和饮水安全、卫生服务和个人卫生等问题一直影响着林甸县农村居民的健康。开展健康村建设是解决农村居民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自2009年实施卫十一项目以来, 借助项目资金, 在国家和省级专家的指导下, 我县积极开展健康村创建活动, 计划在83个行政村中筛选8个村作为健康村创建试点。
2 主要做法
我县全面推进“健康村”创建工作, 积极探索改善健康环境、强化健康服务、营造健康氛围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好路子, 先后开展了“环境整治”、“健康服务”、“健康传播”及“健康状况”等一系列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加强政府协调, 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县政府成立“林甸县建设健康村工程领导小组”, 印发《林甸县健康村创建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发挥辖区政府、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协管员的辐射作用, 广泛利用辖区资源参与到建设“健康村”活动中来。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健康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2.40%。对于农村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和残疾人给予特殊关爱。实行多部门联合, 全社会参与, 大力构建救助农村弱势群体的新机制。从2014年开始截止到目前, 8个健康村民政救助67人, 近20多万元。三是邻里和谐, 村民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移风易俗, 破除迷信, 自觉地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社会现象。四是大力开展“净化、硬化、绿化和美化”活动, 健康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00%;增设垃圾箱, 清挖排水沟渠, 成立保洁大队, 开展村屯绿化、植树、栽花和种草等活动;开展春秋整治“五乱”、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工作, 实现“村屯整洁、道路畅通、柴草定点和沿线美化”, 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00%。五是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食品安全、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项目。
2.2 强化健康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基础建设。利用卫十一项目投资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 实现村卫生室由村管向院管、个体向公有制性质转变。设有“四室一房一厅”, 保证“合理布局、方便村民和便于管理”, 实现了低成本、可持续和全覆盖的乡村“半小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的目标。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 新农合参保率达100.00%, 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 能够为常见伤病提供初级诊治, 突发传染病疫情时可作为临时隔离、救治室。二是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医疗服务。以“小病不出村、慢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和危重病不出市”为目标, 各村卫生所普遍开展了中医、内科、妇儿保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 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三是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 2013年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达90.00%, 70岁以上老人增加5个百分点, 最高封顶线12万元, 并将低保边缘户纳入贫困户救助范围, 大病可以得到民政部门4 000元救助;全面开展门诊统筹, 全县参合率达到99.95%, 其中8个健康村均达到100.00%。四是全面推进妇女的“三查”工作, 孕产妇正确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00%, 儿童保健服务覆盖率达到100.00%。四是对就诊病人开展健康教育, 并指导病人向有关正规医疗机构求助;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并定期更新, 建档率达到85.00%以上;对现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病人建档、督促服药、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和进行行为生活方式指导, 并发放合理膳食指导工具。
2.3 开展健康促进, 增强防病知识
一是开展健康村建设骨干培训工作。由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讲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素养66条》等。二是定期开设课堂。结合开展“书香林甸”、践行“八荣八耻”和开展“文化大院”等活动, 全面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以学校和村文化室为阵地, 每年至少开展3次健康教育巡讲, 重点讲解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知识。另外, 组织孕妇、更年期妇女等参加各类针对性的讲座。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活动。印制发放健康知识读本等8种2.2万册, 宣传手册1万册;同时制定12种健康处方, 定期把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到农户家中, 全年至少4次。广泛开展“四控一动”活动, 制作并发放合理膳食指导工具—限盐限油套装4 000套。在健康村开展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主要内容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竞赛等。四是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和农村社区健身场所,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建设一批体育、文化设施和全民健身路径示范点, 完善村文体活动场所。五是定期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 每学期开展6次以上健康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六是积极开展烟草控制宣传和干预活动, 村内公共场所设有禁烟标志,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村民无烟意识不断提高。
2.4 加强疾病干预, 提高健康水平
自启动建设健康村以来, 我们组织开展了基线调查, 对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 为制定建设健康村规划提供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基础资料。同时, 通过对学生和家庭主妇进行健康教育来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和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干预, 利用就诊和随访开展慢性病防治指导, 进行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指导, 并发放合理膳食指导工具, 使慢性病管理工作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咨询”。75.00%以上的慢性病患者能够定期主动到村卫生室测量血压、血糖。对慢性病人群进行个性化干预活动, 包括饮食、行为习惯和日常锻炼,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以提高患者规律用药的依从性。
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列为慢性病防控的重点。自2012年开始, 加大力度推进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 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 以“结对互助、共同监督和健康自助”为原则, 每个健康村建立2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每个小组每年完成6次活动。由于开展了“环境整治”、“健康服务”、“健康传播”和“健康状况”等一系列工作, 农民健康意识得到极大提升, 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 使传染病和两周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主要效果
居民正确的健康观念逐步形成, “健康第一, 主动寻求健康”这个概念深入人心;达到了掌握健康标准、学会健康自测、定期健康体检和有病及时诊治的自我健康管理目标。开展“样板村”和“样板村民小组”建设活动,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举办体育健身、文艺宣传、健康服务和读书读报等活动,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独具一格, 广场舞、步行、秧歌等群众性健身活动开始在农村得到普及;村民健康意识得到提升, 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3.70%, 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1.50%。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 全面推进健康工程使“百姓健康”成为“村容整洁”的新的诠释, 不但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更代表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村民对建设健康村的知晓率达到92.00%以上, 健康村的满意度达到85.00%。
4 体会
根据国家评估标准, 林甸县创建的健康村有3个达到国家级标准, 即三合乡胜利村、东兴乡旭日村和东兴乡福兴村。
4.1 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是前提
建立县、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一个完善、顺畅的工作网络, 确保了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
4.2 四个结合是基础
推进健康村创建工作要做到四结合, 即与深化医改有机结合, 与实施民生工程有机结合, 与健康促进相结合和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 这是创建健康村的基础。
4.3 长效机制是保障
农村居民正面临着传染病、慢性病和社会、环境问题导致的卫生问题等三重疾病的威胁, 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和体系, 使创建工作成为实施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低速增长,从客观上促使汽车产业加快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的步伐。在此宏观背景下,近来市场上不仅各色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而且也有一些合资自主品牌车型闪亮登场。尤其是后者,由于人们对之不甚了了,难免议论纷纷,有赞扬、支持者,更有批评、反对者,不一而足。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合资自主品牌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实意义。笔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合资自主品牌的创建,对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很积极正面的事,值得合资企业扎扎实实去做,业界也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按照目前业界学界普遍的看法,所谓自主品牌就是以自己为主导而开发的、知识产权归己所有的品牌。以此而论,如果一个品牌是以合资公司(而不是外方母公司)为主导开发且知识产权又归合资公司所有,那么这种品牌就应算作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而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是否属于中国自主品牌呢?这还得分析品牌的三个属性,即地理、知识和资本属性。对于中外股比各占一半的合资企业来说,仅以知识(知识产权)和资本属性来衡量其自主品牌就是中国自主品牌,理由还不够十分充分,因为中外方对该品牌的资本和知识(知识产权)分别都拥有一半的份额。然而,若再从品牌的地理属性上看,由于合资自主品牌是(或主要是)在中国开发而产生的,并且是在中国注册登记的,那么此品牌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就没有什么疑义了,在理论上是完全讲得通的。如果(硬)要将此类品牌与(本土的)中资企业自主开发的自主品牌有所区分的话,那么合资自主品牌可称为广义的中国自主品牌,而后者就称为狭义的中国自主品牌。
按照与上述定义相类似的理论概念,像本田的阿库拉、丰田的雷克萨斯等品牌,由于(主要)是在美国(本土)开发的,又是在那里注册的,因此也被美国有关机构认定为美国品牌。最新的例证是,德国戴姆勒公司在印度设立的子公司——戴姆勒印度商用汽车公司(DICV),近期投资7亿欧元在印度研发新一代全系列商用汽车(从轻卡一直到重卡),并在印度工厂生产,开始阶段主要在印度市场销售,以后还将出口到其他国家。这种汽车产品由于是在印度研发、生产并在当地注册,因此,戴姆勒采用了完全不同于奔驰三叉星的商标(Logo),文字名称叫“Bharat——Benz”,因Bharat意为印度,该品牌也就叫做“印度奔驰”。由此可见,对于中外合资公司自主开发的如上所述的广义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不仅应予承认(认可),而且还应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因为与单纯的从外方引进来的品牌相比,这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合资公司,还是中方母公司,都应当理直气壮地去干自主品牌。
就东风公司而言,对此的执著不仅在于理论上的厘清,更重要的是将之作为推动中国汽车深入健康发展的一种实践尝试和探索。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东风汽车公司总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各相关人员和神龙公司就着手进行东风雪铁龙、爱丽舍车型的自主开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产品入市后获得积极反响。可以说,爱丽舍项目是东风汽车公司做合资自主品牌的首个实践尝试与探索,其于2003年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算是业界对此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这无疑坚定了东风汽车公司干自主品牌(包括合资自主品牌)的决心和信心。
当下,国人在总结“入世”十年中国汽车的发展经验与不足时,议论最多的是“市场换技术”问题。尽管我们不同意某些人所谓 “技术未换来,市场全丢掉”的结论,但也不否认原有的合资模式在培育本土化技术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和差距,致使业界现今仍很困惑。一方面就合资公司自身而言,由于没有研发能力,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外方引进,因此需要支付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使得身上的 “包袱”很沉重,这也是企业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巨大的轿车市场上,尽管(狭义的)自主品牌在努力奋斗,但市场的“大头”(大致70%的份额)仍被外国独资和合资品牌所占有。这样的市场格局,靠迄今为止的发展方式是无论如何很难被打破的。目前,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合资企业,其第一期合同将陆续到期,也面临着未来如何走的重大选择。对此的基本考虑不外乎有三种:一是不再续合约,双方“分道扬镳”;二是沿袭旧模式,双方相安无事,企业的产品依旧是“从外方引进—上市—老化—再引进”,周而复始;三是双方继续合作,但要改变旧有模式,使合资企业深深扎根于本土,培育企业研发能力,打造立足于本土的(合资)自主品牌,拓展产业链深度。很显然,依据我国现今的大政方针,第一、二种思路均不是我们的选项,只有第三种才是现实选择。
按照固有的方式走下去,虽然企业没有什么风险,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但长此以往,合资公司可真的成了人家的全球组装工厂,我们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扮演“打工者”的角色,这与我国汽车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相背离,因此是一种难以持续的发展方式。合资公司只有审时度势,大胆地进行战略转型,迈出合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创建步伐,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也是中国汽车后合资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个时期以来,业界一直在议论如何提高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突破如上所述70∶30的市场格局问题。究竟什么是改变这一状况的良策呢?诚然,中国轿车(狭义)自主品牌当前遇到的困难是暂时性的,只要努力奋斗,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近中期内要想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占有率,则是不现实的。对此,必须有新的理论认识和思路——“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增强(狭义)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创建合资自主品牌。从我国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特征上看,当前已具备了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条件和契机。只要在产品的安全性、品质和服务上下尽功夫,价格策略又把握得当,就一定能够在相关的细分市场上获得积极响应。根据业界有关专家进行的大致理论测算,如果我国有关合资轿车企业能按照其相应的自主品牌发展规划顺利实施,那么近、中期内,在全国整个轿车市场上获得10%~15%的份额是可以期待的。若能如此,则旧有的市场格局就可能变为 “60∶40”甚至是“55∶45”,再考虑到我国商用汽车自主品牌占比一直就很高的情况,那么在全国总的汽车市场上,我国自主品牌与外资及合资品牌的竞争态势,就可能形成“平分秋色”甚至占据上风的局面。由此表明,走合资自主品牌创建之路,能够给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带来现实的竞争优势和光明前景。
3.1 培养研发能力的必由之路
笔者注意到,业界有些人对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误解,面对由此而来的质疑,有关的回答是“做总比不做强”,这当然是对的。但在笔者看来,不仅仅是做比不做强,而且是强得多,不知要强多少倍,这件事必须做。在汽车行业,不是有许多人诟病合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吗?但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按照合约,合资公司是一个整体,中方不可能从其中拉出一支队伍及分出一部分设施单独去搞所谓的自主研发。只有通过建立、建设双方共享利益的自主品牌才合乎法理和情理。培养合资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技术人才,表面看虽然也许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但从根本上讲,可能只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当前阶段,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主要针对本土市场需求,而中方人员对市场的了解最深透,外方没有理由不让中方人员全程参与,会主要依托中方人员进行开发。这样,他们就会经历研发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规划、定义、设计、定型、试验、调校、质量控制、成本核算、供应商选择等环节,由原来的知之甚少到逐渐了解和完全弄懂。为了研发产品,合资公司就得建设一系列的研发设施和配备必要的手段,选择相应的专业人员去操作掌握。有了这些硬件和软件,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努力,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包括数据),久而久之,就能摸索和掌握到被业内人士称为难以用金钱买来的核心技术(技能、知识等),真正拥有研发一种全新产品的能力。
从理论上讲,依据如前所述的品牌定义,合资公司自己独立开发的产品,其知识产权就理应归属合资公司,按照合资公司股比结构由中外双方分享。这相对于纯粹引进知识产权归外方独享的产品而言,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突破,具备了合资企业不再向外方支付高额技术转让费的充分理由。这无疑对企业经营质量、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3.2 扫除开拓海外市场的障碍
众所周知,我国现今已成世界汽车产销头号大国,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汽车要“走出去”已是各主要汽车企业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多年前,一些合资企业就试图向海外出口汽车或建立相应的海外事业基地,但因涉及的产品知识产权不为其自身所拥有而遭到外方合作伙伴的否定。理由是,这一类产品可能会冲击自己早在该市场销售的品牌。而如今合资公司拥有了自己专有的品牌,与外方独享知识产权的产品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出口国外,不仅不会与外方合作伙伴之产品相冲突,而且还为之利益的增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岂有反对的道理?可以预期,今后在我国各主要汽车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海外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合资自主品牌不仅能够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海外市场也能找到相应的用户和消费群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合资企业做自主品牌是近期才有的事,也可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在中国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相关从业者基本上皆是边干边摸索。业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也很正常,即使是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也应该悉心倾听。不过,笔者认为,批评者的出发点,应是促进该项事业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以下两种观点就得辨明是非,以正视听。
4.1 合资自主品牌不是“应景”之作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企业做合资自主品牌,并不是真正从内心出发,只不过是一种 “应景”之作——为了迎合(甚至是应付)国家出台的某项政策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是为了达到其扩产建厂的真实目的,需要以此名义迈过政策门槛等等。)。当然,在中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笔者并不否定没有此类事。但就东风汽车公司而言,干合资自主品牌却是“真心实意”的,严肃认真的,完全是基于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东风汽车公司根本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战略性规划安排,而绝非策略性的做做样子。此外,东风汽车公司要做的合资自主品牌,也不是简单的把外方合作伙伴的技术平台拿过来,进行若干改进或改动,或者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匆忙推出来的产品,而是从培育自身的研发能力和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这个根本上做起。看看东风旗下的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2012年7万多辆的销量目标及未来五年30万辆的产销计划就可以明白,其干自主品牌决不是做给人看的,因为如此宏大的计划和动作是需要巨额投资和建立一支比较强大的研发队伍的。要实现今年的销量目标,即意味着已为此投入数亿元乃至更多的资金及很多的技术力量,谁敢如此”胆大妄为”地弄虚作假?笔者相信,相关企业及其领导者是不会不知道的。诸如东风日产等下属的合资公司做自主品牌绝非偶然,是东风汽车公司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果。早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叶,东风汽车公司就已对乘用车(狭义)自主品牌和合资(广义)自主品牌的创立和发展做了战略性安排。在此思想指导下,又结合近期宏观形势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精神,于2011年12月发布了“乾D300”计划,并正式启动东风(大)自主品牌汽车中期事业。东风日产启辰和东风本田思铭等车型的推出,拉开了这一宏大规划的序幕,此后还会有其他合资自主品牌陆续登场。
4.2 合资自主品牌也不会冲击(传统)自主品牌
除上述议论外,业界还有人称,推出合资自主品牌会与传统(即狭义上的)自主品牌争市场、抢“饭吃”,不利于后者的发展。对此,笔者也不能苟同。谁都知道,当前我国虽然还算不上是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但汽车市场的竞争却是充分的。在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机遇面前,各个厂家和品牌可以说是平等的,无所谓谁冲击谁的问题。自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呈低速增长趋势以来,(狭义)自主品牌遇到很大困难,业绩下滑,市场份额萎缩。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问题还在自身。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一旦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降下来,(狭义)自主品牌固有的弱点便显现出来。据分析,像现在市场上有一定潜在需求的车型,即便合资企业不做,外资也会做自己的品牌参与竞争,并且以其雄厚的研发能力、具有优势的折旧摊销以及在此之前所有车型赚得的巨额效益积累,则原先外资所做的价格在六万元以上的车型产品,其如今完全可以做到六万元以下,以如此“价廉物美”的外资品牌与(传统的)自主品牌进行竞争,那么后者遭受的打击会更大。如此来看,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做自主品牌,并不是跟(传统)自主品牌“过不去”,两者构不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当然,二者要说在市场上没有一点冲突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就是在同一个企业(集团)内部,诸多产品之间也会有“撞车”的现象。否则,奇瑞的老总尹同耀也不会发出“多生的孩子好打架”的感慨了。
为配合做好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工作,提高全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结合XX镇实际,经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XX县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实施方案》为依据,以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开展各项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干预和控制农村居民健康的危害因素,规范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核心健康观,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达到省级健康村和健康家庭标准。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一)分析全镇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和领域,研究制定适合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工作能力的健康促进工作策略和措施,建设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无烟环境,多形式开展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使全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原基础上提高20%;
成人吸烟率下降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不超过8%;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二)建设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充分发挥健康村、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全镇居民参与程度。
经过建设:——全镇30%的村符合健康村标准;健康家庭每村达到5户以上;居民对健康促进县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全镇50%的中小学校符合健康促进学校标准,教师、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
——全镇50%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符合健康促进机关标准,职工对健康促进机关的知晓率达70%以上;
——全镇20%的大中型企业符合健康促进企业标准,职工对健康促进企业的知晓率达70%以上;
(三)建设健康广场、健康步道、健康教育一条街及健康教育基地等支持性健康场所。
(四)建立完善的覆盖各村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有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专(兼)职人员和相应设备、场所、工作制度。
(五)创新体制机制,总结适合我镇实际的、可推广的多部门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模式,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发展长效机制。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政府承诺、工作启动(2020年7月)。制定《XX镇创建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实施方案》、《XX镇创建省级健康村承诺书》,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活动办公室,召开全镇创建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工作启动仪式暨动员大会。
第二阶段:综合干预、全面达标(2020年7月-9月)。各村细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创建支持性环境、组织实施并开展监督指导,全面推进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建设。
第三阶段:考评督导、效果评价(2020年10月-12月)。对照标准自查提高,完善创建工作相关资料并整理归档,确保各项工作指标达到省级健康村标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创建效果评估。
三、组织领导
成立XX镇创建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副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建设的统筹谋划、调度协调、指导督促、考核评估工作。
四、创建内容及主要任务
(一)营造社会氛围。
1、制定政策。各村至少制定一项与健康促进建设有关的政策。把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建设纳入村发展规划,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召开例会。
2、制定方案。各村根据健康村和健康家庭建设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本村的工作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本村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高本村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
3、明确分工。各村要根据健康村和健康家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制定本村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
4、宣传造势。各村利用动员大会、宣传标语、明白纸发放等广泛宣传造势,营造健康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健康环境。
1、开展无烟环境建设。各村在村委会、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学校、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主要交通要道、村头巷尾等区域有明显禁烟标识,无烟草广告和促销,党员干部带头戒烟。至少举办一期以控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2、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各村打造一个健身广场,购置一批健身器材,建设一个“农家书屋”,设置一个阅览室,提供一批健康教育资料,为村民提供足够的锻炼场地及阅读环境。
3、开展公共卫生建设。一是环境卫生建设。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实现旱厕改造全覆盖。二是公共卫生建设。以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健康村公共场所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持证亮证经营,公共场所“五病”人员调离率达100%,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95%。
4、开展人文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健身设备、阅读场所规范管理制度,指定专人管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强化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困难群众救助。
(三)开展健康活动。
1、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各村按照健康村建设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康知识竞赛、健康主题演讲、戒烟竞赛、健康小屋、健康咨询等健康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各村结合自身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种健身活动。如开展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广场舞等体育运动增强村民体魄;开展民间艺术展演等文艺活动提高村民艺术修养;开展舞龙、舞狮、传统器乐演奏等传统活动传承文化。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明显增加,成人肥胖率明显下降。
3、开展健康家庭评选活动。各村采取自愿申报、小组推荐、村级评选等方式,结合健康家庭评价标准,开展健康家庭评选活动。
4、定期组织健康体检。镇卫生院定期组织医生到各村为村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统计各村的肥胖和吸烟人数。
5、组建宣传阵地。设立固定的宣传栏,每年更换不少于6次。
五、相关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镇直各单位、各行政村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做到定人、定责、定任务、定目标、定时限、定奖惩,保证健康村建设顺利实施。(二)要周密制定方案。
各村要认真开展调查摸底。通过摸底,掌握各村基本情况,了解辖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在此基础上,周密制定本村的健康村建设工作方案和工作进度推进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切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依据《重庆市生态卫生村标准》,围绕“六清六建”、“三清一绿”对我村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进行规划。
我们的原则是: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让村民得到实际利益。凡是村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进行推进,要让村民逐步理解接受。
我们的目标是:以村庄总体规划为依据,村容村貌整治优美,乡情浓郁的绿化,路面硬化符合要求,饮用水质达到安全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垃圾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便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全面改善。我们的具体方案是:
一、村容村貌整治:对村庄内河流进行禁止排污整治,该工作将纳入工作重点;对村庄内的旧房进一步整理,有针对性地对住宅围墙进行立面改造;加大绿化建设,2009年至今,我村投入15万元实施成片造林,栽植面积138亩(其中:农户承包地135
亩,企业租地3亩),栽植苗木共计4554株。在2010年,完成部分拆违工作之后,也及时对需复绿的土地进行树苗补种和田地复耕。
二、建立垃圾收运体系,由组保洁,村集中收集,垃圾清运公司统一处置模式处置垃圾。
三、建造卫生户厕 800个,投入资金 65万元,在2011年11月底结束。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逐步形成农民自愿,村民自治,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推进的局面,使环境整治的成果能长期保持下去。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势在必行,这是我们搞好环境整治工作的首要条件,我们按照规划,认真实施,为把我村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太慈村村民委员会
创建市级卫生村工作规划
为不断改善我村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生活条件,创建市级卫生村建设活动工作部署,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教育活动,达到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促进各项经济发展的目的,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我村卫生设施和生活环境质量,提高我村群众健康意识。
二、工作规划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落实环境卫生工作责任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建设投入,做好道路硬化,厕所和垃圾的管理清运,上下水管理和控制私搭乱建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
3、坚持不懈地开展健康教育、爱国卫生防病和“除四害”工作,定期开展药物灭杀工作,降低四害密度、科学用药,合理配备和使用药械。
4、深入开展“创建卫生村”和“爱国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健康知识培训与普及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西蔡屯村“创卫”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赵文
副组长:李建国
成员:王锋贺新军李金玉李二伟李新义
魏 勇王革胜
四、主要措施
1、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2、深入开展宣传动员。
3、加强在岗人员的工作考核和检查,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保洁质量。
4、实行分片管理制度。
开封新区西蔡屯村村委会
“农民健康百村工程” (以下简称“百村工程”) , 是由江苏省红十字会、共青团江苏省委《风流一代》杂志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农民日报》江苏记者站于2007年7月联合发起的。百村工程始终本着“关爱农民健康, 共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通过发挥南京中医药大学专业优势以及红十字青年志愿者的人力资源优势, 结合社会资源, 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带去健康, 带去关爱。自2007年7月启动至今, 百村工程已经在泗阳卢集镇、睢宁邱集镇、滨海五汛镇、赣榆沙河镇、安徽五河县、河北景县、河南顺河回族自治区等17个乡镇开展了大型专家义诊活动, 直接服务农民群众60 320余人, 培训基层医护人员750多名, 长期跟踪服务农村患者100多人, 捐赠药品、物资总计48.8万余元, 建设基层医疗合作单位7家, 志愿者小队直接深入4省17个县、乡和行政村143个, 投入专家志愿者340余人次及来自港澳台、新家坡、泰国、秘鲁、美国、马来西亚、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红十字青年志愿者2 000余人次。
2 百村工程在公共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百村工程作为一个学生社团, 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奉献出的绵薄之力, 带给笔者的启示主要为以下4点:
(1) 通过大型专家义诊、医疗服务队下乡、医护人员驻村等方式, 可直接服务农村居民, 使其及时得到诊治, 将大病化小、小病化了,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民没钱看病、农村医疗水平差等问题。
(2) 据统计, 全国各类医学院校达140多个, 2010年全国医学毕业生达119万人, 学校拥有的医疗领域专家不计其数, 若各地医学院校能够发起类似于“百村工程”这样的服务团, 深入到各地农村医疗机构, 选派志愿者进驻、专家定期坐诊, 则可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
(3) 借助学校平台, 结合各大医药企业, 对农村医疗机构进行药品捐赠、医疗器械支持等, 提升农村医疗的水平。
(4) 进一步做好带教工作。高校专家深入农村医疗机构, 带教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生, 可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 逐步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转变, 从源头上提升农村医疗水平。
3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
3.1 现状分析
3.1.1 中国农村地区卫生机构不健全, 卫生资源缺乏
(1) 基层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对乡、村两级投入较少。而农村居民主要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就医, 资源配置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就医困难。
(2) 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差, 服务能力弱。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以大专、中专、中技和技校 (86.1%) 学历为主, 研究生学历占0.1%, 本科学历占5.6%, 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占8.3%;乡村医生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4.4%, 多数为中专学历, 占68.9%, 其余则为在职培训合格者。[1]
(3) 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设备落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环境卫生较差, 缺乏各类医疗设备,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医疗救助。
(4) 卫生事业经费支持不足, 投入滞缓。国家拨付的卫生事业经费总量不足, 以及投入在农村卫生机构的资金被上级机构占用, 导致农村医疗服务寸步难行。[2]
3.1.2 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低, 看病难问题突出
(1) 医疗资源少。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而这80%的人口只拥有33%的卫生资源。
(2) 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就诊压力大。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有所上升, 但相对于就诊费用, 农村居民普遍无法承受医疗费用。
(3) 农村疾病模式转变, 疾病严重程度已超城市。2008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前十位死因疾病中, 有3/4为慢性病。而慢性病对药物及长期医疗的需求远高于非慢性疾病, 因此疾病模式的改变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居民的负担。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疾病的严重程度高于城市, 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3]。这两项因素结合, 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医疗负担实在过大。
3.2 百村工程走入江苏、河南、河北等地的发现
笔者参与并了解了百村工程所服务地区的状况, 以河南开封顺河地区为典型, 总结如下。
3.2.1 农村的医疗机构
硬件设备:房屋简陋, 医疗器械严重缺乏。且不论各种先进的仪器, 这些乡村医疗服务点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用胶带都没有。笔者了解到, 普通医疗机构最多只能进行化验检查;条件落后的医疗机构只能进行血压测量、听诊等;条件稍好的医疗机构最多只可进行X射线检查。资料显示:不足1/4的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43项服务中的90%及以上;仅有1/5的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24项常见病诊疗项目的90%及以上。[4]
软件设备:医生的专业技能较差, 只能治疗小型疾病, 如感冒、发热等, 对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只能开出降压药等药品, 无法进行有效救治。护理人员极其匮乏, 专业技能较差。
机构运营:百村工程义诊的各乡镇, 其医疗机构每月的盈利额, 还抵不上当地中型医院每天的挂号费。这些基层医疗机构为了正常运营及盈利, 其诊疗费、药品费较高, 许多农村居民无力支付。
3.2.2 农村居民情况
百村工程血压组的同学反映, 来义诊的村民中, 75%以上血压偏高, 慢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约50%的村民来就诊都是因为免费, 但一听说药品费需自理, 很多人都选择放弃治疗。笔者了解到, 约65%的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放弃住院等后续治疗。收入低、看病贵、保障不到位, 依旧是农民就诊的“三座大山”。
4 启示与建议
4.1 鼓励医学院校的学生及老师进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推动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医学生进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例如, 给予政策补贴 (薪资、住房、养老等) ;提供免费深造机会;医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满一定年限后, 提供进入县级以上医院工作的机会;城市医院的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一年以上;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高校老师到农村工作。
4.2 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条件, 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自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 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但是, 百村工程走进各地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后发现, 情况仍不容乐观。然而, 义诊过程中发现, 农村居民对中医药的接纳度较高, 兼之中医药诊疗费用较西医药低, 农村居民更愿意采取中医药治疗。笔者认为, 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既可减免昂贵仪器投入, 又可减轻农民看病费用, 一举两得。
4.3 增强公益组织的社会效应, 通过公益组织的力量, 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百村工程”作为高校社团, 究其社会效应, 可归属于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既能给予群众心理上的信任感, 又能集合社会各方面的资金、设备、人才, 将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卫生事业分担负担, 基层医疗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崔霞.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2]贾金忠, 张和龙, 郭伟龙, 等.中国农村地区政府卫生投入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 4 (10) :7-11.
[3]李彬.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关键词】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YANG Ju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Henan)
【Abstract】Throug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grounds for decision-making o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city dwellers and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o modern urbanized residents. Up to 86% of the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suffer from moderate or severe mental problems, 5% above that of the city dwelle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mental health between people doing regular exercises and those doing no exercise. It is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amount of exercise-taking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8 factor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tension and sensitiveness, poor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apability, bad self adaptability,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nxiety,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somatization.
【Keywords】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mental health; relevant analysis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形成的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的特殊居住形态,由于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城中村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与建设发展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1998年,第一篇以城中村为研究主题的地理学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其后不久,国内核心规划类刊物《城市规划》杂志以专栏形式刊登了数篇关于城中村研究的论文,这两件事标志着城中村进入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领域。随后,众多城市规划、地理 、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城中村的特征、形成机理、改造策略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1〕,且多以“城市怪事”“城市癌症”等灰暗词汇来表述“城中村”,研究城中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健身锻炼的相关关系,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城中村居民向现代都市化居民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管辖的16个地级市(不含省会郑州市)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1600名居民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一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2006年),该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8项。该量表的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Cronbacha在0.74~0.97之间,Guttnan分半信度在0.69~0.93之间,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在0.70~0.93之间,表明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系数在0.77~0.89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各分量表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将8个项目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数(即除以8),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每一项目采用1-5级评分法。
问卷二采用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制定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指标,根据本研究需要选取调查内容。
在问卷调查前,对选取生源地在所调查市的32名学生进行培训,随后于2009年1月—2月按照预定的16个市随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要求以“城中村”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不含流动人口),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600份,剔除不符合本研究目的或问卷内容不全的问卷43份,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97.31%,有效问卷符合统计学要求。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图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书刊、报纸等途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城中村”居民健身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
1.2.3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在2~2.99为轻度的心理问题;3~3.99为中度心理问题;4~4.99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5.99为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说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表1)。对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城中村居民24.86%的人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此结果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3〕”的结论相比高近5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仅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城中村居民,其文化程度及价值观念并没有随之实现同步转换,原有村委会变更为居委会,其管理仍是农村管理体制,仍然共享着一套更为接近农村文化的价值系统,并未像城市居委会一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传播和组织沟通机构。城中村居民仅为名义上的“城市人”,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在就业、医保、低保、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4〕。虽然城市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比农村生活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及竞争压力远比农村要高得多,人际交往圈子远比以前的生产队或行政村宽泛,心理上没有归属感,有一部分低收入者甚至怀念农村生活,高收入者也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和城市人不相上下而将自己认定为城市人,出现“城市人不像城市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的尴尬局面〔5〕。而从学历因素的因子均分来看(表2):城中村居民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等6个因子得分普遍低于学历低的人群,这可能与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群已有3-4年的城市生活经历,对城市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等有所了解或比较熟悉,能较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有关。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城市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就必须关注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高标准、高要求、高效能地把城中村的各项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体系中,使城中村居民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协调发展。
2.2城中村居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对比
体育运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天然止痛物质)的含量增加,产生欣快感,达到心理平衡,明显改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人群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6〕。从表3中可以发现:在1557名样本中,有57.7%(898人)的城中村居民从不参加任何健身活动,参与锻炼(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界定:每周参加1次以上锻炼活动的人群为锻炼人群,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为非锻炼人群)的659名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焦虑、抑郁、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偏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非锻炼人群则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7个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参与锻炼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锻炼人群。
2.3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对城中村居民每周锻炼次数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F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表4),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9个因子的得分情况与参与每周锻炼次数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且相关程度除情绪失调因子外均达到0.2以上,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和抑郁因子相关程度在0.3以上,说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7〕,调节情绪状态,降低抑郁症状,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此结果支持了Leith、Taylor〔8〕等人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的总结:78%的前实验研究,80%的准实验研究以及50%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
2.4城中村居民持续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表5数据表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等8个因子得分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敌对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说明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锻炼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研究尚未涉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城中村居民运动量大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运动量大小(运动量界定:以城中村居民能理解的运动“不出汗”为小运动量,“全身出汗”为中运动量,“大汗淋漓”为大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来看(表6):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上与锻炼的运动量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锻炼的运动量大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意义,且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和敌对因子与运动量大小的相关程度均在0.2以上,这与杨剑等的研究“运动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9〕”相一致;表6的数据还显示:中等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普遍低于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的因子均分,说明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能增加或改善锻炼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10〕。此结果支持了Berger(1992)〔11〕、Steptoe&cox(1988)〔12〕、考克斯(美1994)〔13〕等的研究“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的结论。
3结论
3.1城中村居民有24.86%的人群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高于全国城市居民近5个百分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
3.2每周不同锻炼次数、不同持续锻炼时间和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从每周不同锻炼次数来看,有8个因子与锻炼次数的相关程度在0.2以上,3个因子达到0.3以上;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上有8个因子得分与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而不同运动量对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
3.3城中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是积极的、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不可能全部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心理问题,应当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社会支持等手段结合运用,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20.
〔2〕王极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其标准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137-138.
〔3〕中国科学院网站.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
告公布〔EB/OL〕. http://www.cas.cn/10000/10001/10010/2008/120373.htm, 2008-4-14.
〔4〕刘梦琴,傅展.城中村: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22-25.
〔5〕贺建平,刘娟,常烨等.城中村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关系传播探析.〔J〕新闻界,2008,6(12):60-63.
〔6〕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386.
〔7〕赵纲.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
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14-116.
〔8〕Leith,L.M. & Taylor,A.H.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xercise on Ade-cade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0,13(4):219-239.
〔9〕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10〕Skrinar G.S, Bullen B.A,Greek J.M,McArthur J.W,et al.Effect of endurance training of body-consciousness in woman. Perceptual and Sport.1986,62(20):483-490.
〔11〕Bergre,B.G.Introduction. Internation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87-93.
〔12〕Steptor A,Cox S.Acut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Mood. Health Psychology,1988(7):329-340.
〔13〕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H.Cox美)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创建健康村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口号06-17
健康镇创建工作计划09-09
黄石小学创建健康校园自查报告07-01
八宝中学创建“健康学校”工作总结06-09
村 创建总结10-16
民主法治村创建计划06-15
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0-01
村文明村镇创建简介11-02
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