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钓鱼的谚语-谚语(精选13篇)
隔山须动炮,临阵快出车。
马跳窝心,不死发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高明的棋手,能看出三步。
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手无悔大大夫。
低棋肚里有仙着。败棋有胜着。
一车十子寒。
棋不斜视。
马到滩,不加鞭。
腰要弓,蹬用劲,手抓缰,心要平。
炮是隔山打,车是一杆枪。
一马换双象,必是英雄将。
别往“象”眼硬“将”军。
钓鱼要时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马跳连环不用车。
将军不死赖和棋。
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正中间。
心急等不得人,性急钓不得鱼。
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臭棋乱飞象。
马有八面威风。
卒子过河当车用。
先撒鱼食后钓鱼。
下棋不语,落子不悔。
双车难破士相全。
马换炮,不伤耗。
卒子过河能吃车马炮。
神仙难钓午后鱼。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三步不出车,正死棋。
马跳当心,必有灾星。
钓鱼要忍,拿鱼要狠。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错走一颗子,输了一盘棋。
丢卒保车。丢车保帅。
当头炮,马来照。
钓鱼有三得:跑得、等得、饿得。
棋逢敌手难藏身。
摆上羊士,不怕马来将。
马走斜,相走方。
小卒一去不还乡。
不怕千着巧,就怕一着错。
势断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一分。
初学三年,天下走得;再学三年,寸步难得。
钓鱼钓风头,东风钓西,西风钓东。
打拳容易走步难。
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
运动在身,用意在心。
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
吃饭不说话,酒醉不骑马。
车临头,马挂角,将帅活不了。
一马堵死孤将军。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 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 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 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 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 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 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 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 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 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
如直译和意译一样, 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 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 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 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 较易为读者所接受。但是采用此方法的话必须慎重考虑, 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 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差异的。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 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值译法。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 文化作为社会现象, 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表层文化, 又称器物文化, 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 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 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 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 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 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因此, 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那么在某种程度上, 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 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比如, 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 它不是死人的灵魂, 而是一种妖怪, 在日本人的心中, 鬼有邪恶的一面, 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 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 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 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 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 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 从有关“猫”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 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在日语中, 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 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 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 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 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 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说来, “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 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 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 表现在语言上, 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 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 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 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 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 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 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 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 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 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
3.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 既有个性特征, 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 总体说来, 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 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 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 崇尚简洁、余韵, 爱好残缺美, 喜好风流与风雅。日本人钟爱樱花, 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 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汉谚语翻译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只有了解了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 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 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 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总之, 不同的民族之间,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 使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不同, 所以, 译者永远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处理是否得当至关重要。译者应当是了解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使者, 不懂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语言, 更不用说把它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了。
摘要: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 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2、粒米虽小你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3、节约时间胜过储存金银。
4、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5、节约水资源,责任人人有。
6、节约比赚钱更有意义。
7、节约粮食,造福人类。
8、人人节约一粒米,拯救世间千万人。
9、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10、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粮食,现在做起。
11、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12、铺张浪费耻,节约最光荣。
13、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14、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15、节约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16、粒米虽小请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17、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18、节约粮食给未来生活多一点机会。
19、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20、节约粮食是美德,浪费粮食是犯罪。
21、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
22、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23、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24、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2、冬天的料,夏天的力。
3、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
4、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5、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6、夏至的,无处走。
7、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8、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9、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
10、稠谷好看,稀谷吃饭。
11、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12、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13、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14、立夏雨少,立冬雪好。
15、夏至雨点值千金。
16、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17、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
18、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19、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20、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21、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22、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23、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
24、春争日,夏争时。
25、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26、芒种不开镰,不过三五天。
27、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28、立夏北,无水通磨墨。
29、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30、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31、夏至有雨应秋早。
32、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33、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34、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35、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36、立夏东风麦面多。
37、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38、夏至有雨,仓里有米。
39、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山东气象谚语)
(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广西气象谚语)
(3)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山东气象谚语)
(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龙江气象谚语)
(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龙江气象谚语)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江西气象谚语)
(8)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南气象谚语贵高原气象谚语)
(9)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河北气象谚语、山西气象谚语)
汉、英语中很多谚语反映人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 其中有关气象、农业等自然现象的谚语, 都有相当的科学认识功用。
1. 有关气象的谚语
如汉语谚语:
近山多雨, 沿海多风。
早上红云雨不停, 傍晚红云会天晴。
重阳无雨一冬晴。
早晨有雾, 晌午晒布。
一日春霜十日晴。
这些气象谚语总结了人们对气象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象的科学知识。英语中也有有关气象的谚语, 举例如下:
Winter thunder summer hunger.
冬天打雷, 夏天挨饿。
A blustering night, a fair day.
夜晚刮大风, 白天好天气。
下面的三条谚语都是说明英国的天气情况:
An English summer, 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storm.
英国的夏天有三天大热, 还有一场暴风雨。
April weather, 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四月的天气, 晴雨共存。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来如猛狮, 去如羔羊。 (这条谚语意思是三月初风雨交加, 三月底风和日丽。)
2. 有关农业的谚语
农谚比气象谚更多, 汉语中的农谚尤其多。中国以农立国, 农谚反映农民的生产经验, 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科学原理。例如, 汉语中关于冬耕的谚语有:
冬耕耕的深, 庄家可生根。
田要冬耕, 儿要亲生。
冬耕深一寸, 害虫无处存。
这些谚语积农民多年的耕作经验, 有科学道理。冬耕好处甚多, 所以第二条谚语把冬耕和亲儿子相提并论, 可见农民是多么重视冬耕。
汉语农谚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 涉及耕作、土壤、病虫害、肥料等, 面广意深。下面举一部分例子:
保土必先保水, 治土必先治山。
施肥一大片, 不如一条线。
紧拉鱼, 慢拉虾。
英语中的农谚比汉语中的要少一些, 但也反映了农民的经验, 并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如:
April showers bring forth May flowers.
四月的阵雨带来五月盛开的花。
A snow year, 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 丰收的一年。
Dry August and warm does harvest no harm.
八月干燥温暖不影响丰收。
从这些谚语看出, 农业和时间、气候关系密切。汉谚多以节气与农业挂钩, 每个节气是半个月, 英语农谚中则以月份与农业联系。不管是时间还是气候都与地理因素有关, 所以农谚反映的是经验, 两地不能套用。当然, 也有一些谚语反映的是共同的一般的经验, 两种语言谚语可相对应。
汉:瑞雪兆丰年
英:A snow year, 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 丰收的一年。)
汉:好种出好苗, 好树结好桃。
英:He that sows good seed, shall reap good corn.
(播良种的人收好谷。)
谚语中所反映的科学认识只是经验的结晶。所以不能当做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认识。但它们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功用, 可供学习和参考。
二、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
谚语是反映集体经验且流传很广的固定语句, 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具有教育效果。汉语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内容, 对人有教育警策作用。现举例比较如下:
(1)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条谚语前后两部分分别于两条英语谚语相对应: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好的药味道苦。
Good counsel does no harm.
好的建议没有坏处。
中国人鼓励青少年从小奋发向上时, 往往引用谚语:
(2)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英语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谚语:
Good boys who to their books apply, will all be great men by and by.
用功读书的好孩子, 长大会成为大人物。
当劝导人要虚心, 不要骄傲时, 中国人常引用谚语:
(4) 满招损, 谦受益。
(5)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表达这一意思的英语谚语有:
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
谦逊常常比骄傲得意收获的更多。
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劝导别人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谚语。这些谚语简洁、明确, 让人乐用不疲, 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及潜在价值。汉语中有名谚: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英语谚语也有: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a shuttle.人身如梭。
劝人努力的谚语有:
只要功夫深, 铁棒磨成针。
英谚则说:
With time and patience 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
这一系列谚语都有很大的教育警策作用, 指导人们爱惜时间, 珍惜生命, 努力工作, 取得成绩。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无处不在, 学校、家庭、社会, 凡有人类交际的地方, 谚语都发挥着它的功能。
三、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
谚语经过人民群众的耳口相传和文学巨匠的加工提炼, 不仅内容充实, 而且语言形式优美, 许多谚语还源自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 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英语谚语: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此谚出自雪莱的《西风颂》。这个设问句蕴含深刻、寓意巧妙, 已被汉语借用。巴金就曾在其作品中引用此谚, 展示人类的希望。
谚语能唱能吟, 常见于诗词之中。宋朝强幼安《唐子西风录》中写到:“诗疏不可不阅, 诗材最多, 其载谚语, 如:‘络纬鸣, 懒妇惊’之类, 尤宜入诗。”谚语本身就有诗意, 又能引起诗人灵感, 而且是现成的语句, 所以很宜入诗。另外, 诗中的佳言妙语被经常引用, 也会转化为谚语。汉语中有一条常用的谚语:
千里送鹅毛, 礼轻人意重。
就出自唐代罗泌的《路史记》, 此句在宋代诗词中就常被引用。
且同千里送鹅毛, 何用孜孜饮麋鹿? (苏轼《以土物寄少游诗》)
千里鹅毛意不轻。 (黄庭坚《谢陈适用惠纸诗》
来自诗词的谚语很多, 这些谚语又会被诗人和作家引用, 可见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是很强的。现举来自诗词的谚语:
读破万卷书, 下笔如有神。 (杜甫)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李后主)
这些谚语都来自诗词, 但使用时以作为群体的经验结晶。由于有诗词的背景, 更易广泛流传, 为人喜闻乐见。
诗和谚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英国, 从中世纪起就有诗人围绕谚语来写诗。有一位诗人写下了下面的诗:
So many heads, so many wits:nay, nay
We see many heads and no wits, some day.
有多少脑袋, 就有多少智慧。
显然这位诗人对英语谚语:So many heads, so many wits. (有多少脑袋, 就有多少智慧。)
所含的意思持否定态度。这种情况, 中国也有, 鲁迅对汉语谚语“个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这乃是压迫者们的格言, 教人要奉公, 安分, 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被压迫者是不算数的” (《鲁迅全集》4卷, 414页) 。
从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看出, 诗歌和谚语是互通的。使用谚语时, 有时可以改而用之。使用谚语在考虑语言规范性的前提下, 为了交际和表达思想的需要, 可以创造性地使用。
四、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
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很广泛, 从个人的座右铭到社会群体的交往, 无不使用谚语, 发挥其社会实践功用。现代社会商业经济发达, 广告成为应用语言的媒介。广告语言不仅要求简短上口、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还要寓意深刻。因此谚语在这一领域有用武之地。其它领域谚语使用的功用大同小异, 可以举一反三。另外, 从司空见惯的谚语中引发新意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广告效果。例如一家日本航空公司为了强调头等舱膳食丰富, 把谚语: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对一个人来说是肉, 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毒药。
改为: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
对一个人来说是寿司, 对另一个人来说是牛排。
如果广告词中包含产品的名称, 又借助谚语的韵律和知名度, 那么一条谚语就会是一则给人深刻印象的广告, 让人们记住其产品。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广告:
All roads lead by Coca-cola signs. (1929)
条条道路通到可口可乐招牌前。
这则广告显然是以谚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为基础的。
汉语谚语应用于广告时, 也可加以改造。但改造的方法与英语不尽相同。例如活用谚语:
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产生的各种广告词:
百闻不如一尝。 (健力宝饮料广告)
百闻不如一件。 (羊绒衫广告)
百闻不如一键。 (计算机广告)
在发挥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时, 可以适当改变谚语形式, 灵活使用谚语。但谚语毕竟是约定成俗的固定句子, 滥改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 所以应用谚语时一定要慎重。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2]王勤.谚语邂逅语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2、苗黄缺肥,人黄有病。
3、四害除净,人畜无病。
4、饮食要卫生,一热二鲜三干净。
5、财多祸身,欲多伤神。
6、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
7、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
8、毛巾不乱用,眼睛不生病。
9、美食不可尽用,贪吃使人生病。
10、贪得一时嘴,瘦得一身肉。
11、称砣虽小压千斤,苍蝇虽小是病根。
12、不吸烟,不喝酒,病魔见了绕道走。
13、生冷不入口,防病保长寿。
14、街上乱吃瓜果,肚子遭受折磨。
15、丰收要靠劳动,强身要靠卫生。
16、阳光是个宝,越晒人越好。
17、坐要正,站挺胸,走起路来脚生风。
18、卫生搞得好,疾病不缠绕。
19、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20、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21、瞒债必穷,瞒病必亡。
22、好酒不过量,好菜不过食。
23、不干不净、吃了生病,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24、疾病蚊子传,填平污水潭。
25、冬灭蚊子夏灭蝇,夏天秋天得安宁。
26、饭吃八成饱,到老胃口好。
27、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
28、除了苍蝇消灭蚊,夏季疾病减七分。
29、预防伤寒病,吃喝要干净。
2、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
3、清洁是健康基础,劳动是长寿源泉。
4、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5、酒吃头杯,茶吃二盏。
6、消灭四害,造福万代。
7、少吃长寿,多吃多灾。
8、冷不冷、带衣裳,饿不饿、带干粮。
9、不脏不净,吃了生病。
10、肚子八分饱,不用把医找。
11、吃得快、咽得忙,伤了胃口伤了肠。
12、贪多嚼不烂,胃病容易犯。
13、丰收要靠劳动,强身要靠卫生。
14、扫地可爽心,清洁养精神。
15、饮食不检点,疾病在眼前。
16、吃瓜果,要洗净,吃得卫生少生病。
17、吃饭不言,睡觉不语。
18、天热莫把生水喝,免得肠胃受折磨。
19、奉洁身体净,不得皮肤病。
20、太阳是个宝,常晒身体好。
21、饥不乱食,渴不暴饮。
22、脑子不怕用,身子不怕动。
23、美食不可尽用,贪吃使人生病。
24、饭前便后洗净手,细菌虫卵难进口。
25、防病无别窍,卫生要搞好。
26、烫衣洗袄,虱子不咬。
27、饭后走百步,永不进药铺。
28、不喝隔夜茶,不饮过量酒。
29、云来云去晒好米,病来病去病死人。
一、日语谚语的语音特点
谚语都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 日语谚语以其独特的音节节拍和押韵的方式, 保证了在日本人民大众之间口口相传的力量。日本传统诗歌和歌、俳句、川柳等一般都采取“五七五七七”、“五七五”的音节节拍形式, 许多日语谚语也都沿袭了“五”“七”音节组合的习惯, 采用“五”“七”“五五”“五七”“七五”“七七”等音节节拍形式。例如:
犬と猿 (いぬとさる) (五拍) 犬猿不睦, 比喻水火不相容。
急がば回れ (いそがばまわれ) (七拍) 欲速则不达。
人は人、我は我 (ひとはひと、われはわれ) (五五拍) 我行我素。
石橋を叩いて渡る (いしばしを、たたいてわたる) (五七拍) 叩石渡桥, 比喻小心谨慎。
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 (たびはみちづれ、よはなさけ) (七五拍) 出门靠旅伴, 处世靠人情。
口に蜜あり、腹に剣あり (くちにみつあり、はらにけんあり) (七七拍) 口蜜腹剑。
还有许多日语谚语虽然不是严格的“五”“七”音节的组合, 但是多半含有“五”或“七”的音节节拍, 甚至其中不符合“五”“七”音节节拍特点的地方, 可以通过添加助词, 或者朗读时的停顿等方式得以化解。例如:立つ鳥跡を濁さず (たつとり、あとをにごさず) (四七拍) 飞走的鸟尚不留污迹, 比喻隐退之际要洁身自好。有的时候被说成:立つ鳥は跡を濁さず (たつとりは、あとをにごさず) (五七拍) 。
另外, 部分日语谚语, 选取使用元音构造大体相同的语素, 或重复使用相同的语素, 构成声音回环的押韵美。例如:
挨拶より円札 (あいさつよりえんさつ) 好话不如现钞。
搗いた餅より心持ち (ついたもちよりこころもち) 礼轻情意重。
米の飯より思し召し (こめのめしよりおぼしめし) 美食不如美意, 比喻礼轻情意重。
頭隠して尻隠さず (あたまかくして、しりかくさず) 顾头不顾尾。
魚心あれば水心 (うおごころあれば、みずごころ) 你若有心, 我亦有意。
口も八丁手も八丁 (くちもはっちょう、てもはっちょう) 能说会干。
还有部分日语谚语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段, 起到一语双关、深化内容, 便于记忆的作用。例如:秋風が立つ (あきかぜがたつ) 。这里以“秋 (あき) ”作“飽き (あき) ”的双关语。“飽き”是厌倦、腻烦的意思, 这个谚语常被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冷淡下去。
二、日语谚语的兼容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文化, 日语谚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特点。从来源上看, 日语谚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谚语, 例如:
光陰矢の如し (こういんやのごとし) 光阴似箭。
雨垂れ石をも穿つ (あまだれいしをもうがつ) 水滴石穿。
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 (きによりてうおをもとむ) 缘木求鱼。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 (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 百闻不如一见。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 (いちようおちててんかのあきをしる) 叶落知秋。
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 (こけつにいらずんばこじをえ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 (あおはあいよりいでてあいよりあお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另外还有部分日语谚语来源于西方谚语。例如:
時は金なり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血は水より濃し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沈黙は金、雄弁は銀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 (沉默是金, 雄辩是银)
便りのないのはよい便り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天は自ら助くる者を助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三、日语谚语的风土特点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 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 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水充沛, 自古以来农业和渔业发达。另外从板块构造来看, 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极易发生地震。因此日语谚语中有不少体现了这种风土特点的谚语。例如常见的有关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谚语有:
暑さ寒さも彼岸まで (あつささむさもひがんまで) 冷到春分, 热到秋分。
夏歌う者は冬泣く (なつうたうものはふゆなく)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男心と秋の空 (おとこごころとあきのそら) 变幻无常。
秋の日は釣瓶落とし (あきのひはつるべおとし) 秋天的太阳落得快。
地震雷火事親父 (じしんかみなりかじおやじ) 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四大怕。
另外有关海洋渔业的谚语也有很多, 这是日语谚语的一大特点, 例如:
海に千年川に千年 (うみにせんねんかわにせんねん) 饱经世故, 老奸巨猾。
腐っても鯛 (くさってもたい) 真鲷即使腐烂了也是头等鱼。鲷鱼, 体高大, 体色多为红色, 姿态优美、味道鲜美, 在日本被视为鱼类之王。这个谚语相当于汉语里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海老で鯛を釣る (えびでたいをつる) 用小虾钓鲷鱼, 比喻一本万利, 抛砖引玉。
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たいのおよりいわしのあたま) 比起做鲷鱼的尾巴, 不如做沙丁鱼的头, 相当于汉语的“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
鮑の片思い (あわびのかたおもい) 源于鲍鱼的贝壳只有一个, 比喻单相思。
四、日语谚语的历史文化特点
有很多谚语出自日本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或者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例如: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てきはほんのうじあり) 。源自明智光秀假装出阵讨伐毛利氏, 但实际突袭住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的典故。比喻声东击西, 醉翁之意不在酒。
弘法にも筆の誤り (こうぼうにもふでのあやまり) 。弘法, 即空海大师, 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人, 日本真言宗的开祖, 谥号弘法大师。他擅长书法, 是优秀的书法家, 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共同被誉为“三笔”。这个谚语用弘法大师也有笔误, 来比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类似的谚语还有:河童の川流れ (かっぱのかわながれ。) 河童, 是日本民间想象中的动物、小妖怪。由水神而沦落变成妖怪。相传外形为全身呈蓝色的童身, 头顶上有一个盛水的碟子, 水若流失便失去神通。用河童也会被淹死来比喻有经验的也会有失误。
花は桜、人は武士 (はなはさくら、ひとはぶし) 花中樱花最好, 人中武士最优。该谚语则直接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独一无二的热爱之情, 对武士的无比尊敬之情。
五、日语谚语的审美特点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 以一些常见的动物谚语为例, 从中能看到日本人对它们的喜好或者是厌恶之情。
在汉语谚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大部分是贬义的, 如“狗仗人势”、“偷鸡摸狗”、“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 不知好人心”等。而日语谚语中对狗的评价则相对公正, 甚至体现了狗通人性、忠实于主人的特点, 例如:
犬に論語 (いぬにろんご) 对狗讲经, 相当于汉语里的“对牛弹琴”。
犬も食わぬ (いぬもくわぬ) 连狗都不理, 比喻无人理睬, 多指夫妻间的吵架。
犬の遠吠え (いぬのとおほえ) 犬之远吠, 比喻胆小鬼在背地里耀武扬威或非难他人等。
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 (いぬもあるけばぼうにあたる) 狗若乱跑也碰棒。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 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
犬は人につき、猫は家につく (いぬはひとにつきねこはいえにつく) 狗随人走, 猫看食奔。这条谚语简明地表现了狗和猫的生态习性。
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 (いぬはみっかやしなえばおんをわすれない) 狗养三日, 尚知主人恩。赞扬了狗对主人忠诚的特点。
综上本文试从语音、来源、风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 对日语谚语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了解日语谚语的“五”“七”音节组合、押韵、谐音等语音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日本语语音特点。了解日语谚语兼容并包的来源特点, 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化的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特点。另外日语谚语所体现出来的风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特点, 则充分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特点和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日语谚语作为广大日本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为我们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日本人生活画卷。
参考文献
[1]臼田甚五郎.ことわざ辞典[M].三省堂, 1983.
[2]時田昌瑞.岩波ことわざ辞典[M].岩波書店, 2000.
[3]郭莉.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日语知识, 2002 (3) .
[4]马心丹李梨.日语谚语的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3) .
[5]黄莺.日语谚语的出典[J].日语知识, 2005 (12) .
2、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3、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4、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
5、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
6、事成靠坚持,失败志不移。
7、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8、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9、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
10、当花的,十个钱要花,不当花的,一个钱要省。
11、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12、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13、事事为于民,感谢党恩情。
14、自备碗筷,保护环境。
15、三年烂饭砌高楼,三年稀粥买条牛。
16、黎明便出勤,三朝当一工。
17、小处不省钱袋空。
18、吃饭穿衣看家底。
19、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
20、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21、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
22、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23、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24、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
2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6、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27、节约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28、精打细算半年粮。
29、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2、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3、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7、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0、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1、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3、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14、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15、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1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1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1、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2、学习,是人类的精神粮食。
23、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24、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25、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8、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9、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英语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等特点, 一般没有一个多余的词, 单句讲究韵律, 双句讲究对仗, 文体非常口语化, 读来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流传。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 曾说:“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 (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可以发现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表达力的英语谚语在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让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背景文化,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 英语谚语在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要将所有的特色都准确地翻译出来, 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特殊含义, 着实并非易事。下面就介绍英语谚语汉译的几种常见也是实用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汉译的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 是指在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修辞手法和民族特色都输入到汉语中去, 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
英语谚语大多数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 我们都应当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法。英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谚语, 这些谚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 意译法
意译, 是指译出的汉语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自然的表达形式, 是地道的符合习惯的汉语, 读起来不像是译文, 而像是原文。
运用意译法翻译英语谚语是指根据英文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逐字逐句翻译, 通常主要适用于英语与汉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 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 译文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 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 无法直译, 同时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比喻, 或根本没有比喻, 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 增加补充又会使译文显得冗长, 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 舍弃原文的形象, 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将其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这样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如: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因噎废食。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 套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 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 而且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对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 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 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套译法也称“借译法”, 即借用汉语谚语来复述英语谚语, 这种方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法, 采用此译法, 既能保持英语谚语的风采, 又与汉语谚语相吻合, 读起来颇有浓郁的汉民族谚语风味。如:
He that sows the wind will reap the whirlwind.玩火者必自焚。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
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四) 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有些英语谚语时, 单纯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为了弥补直译难达意, 意译难传神的不足, 可以双管齐下, 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来翻译, 也就是前一句翻译词意, 后一句翻译寓意, 这样就能将字意和寓意均表达出来, 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直译加注法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在单独的直译或者意译无法完美译出英语谚语的情况下使用的, 都可以使要表达之意更加一目了然。按形式来看, 运用这种方法翻出来的译文有点像我们汉语的歇后语, 但又绝非歇后语。汉语的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个比方, 后面部分是对比方的解释, 即本意。在交际中有时只说前半部的比方, 让听者或读者领会后面的本意, 而这类英语谚语译出后只有一部分, 后面部分是译者加的。如: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The blind eats many a fly.瞎子吃苍蝇——眼不见为净。
二、汉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说来, 谚语是浅显易懂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 有一些看似一模一样, 然而其寓意却相异乃至相反, 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 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 忽视谚语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谚语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翻译时常常需要认真推敲, 才能弄明白其深刻内涵, 同时也要格外警惕小心, 确切地理解谚语的含义, 既不能拘泥于文字, 刻板翻译, 也不能望文生义, 词不达意。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不可译为佛要金装, 人要衣装, 而是“Said of an overdressed person who does not really up to his or her clothes”, 即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 而过分打扮的人”, 含有讽刺意义, 可译为“好的衣裳只能打扮出好的外表”。
又如,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直译为“给一只狗一个坏名声, 然后勒死它”, 有的词典里面就译作“欲加之罪, 何患无词”。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事实上, 这条谚语的真正含义是“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ion will remain”即“人一旦有了坏名声, 他永远也洗不清”。
还有一个容易犯错的例子。“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不可译为亡羊补牢, 英语谚语的意思即“take precautions too late to be effective”, 强调的是“迟了”, 相当于“贼去关门”或“雨后送伞”。而汉语谚语出自《战国策·楚册四》“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此谚语强调的是“未迟”, 这更像英语中的另一谚语“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二) 注意保持原有风格
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有着特定的民族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的英语谚语很难找到合适且对应的汉语谚语。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追求对应, 以免失去原有风格, 影响表达效果。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 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民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 以免外国人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典故的了解而造成歧义。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最好不要译作“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样的话, 中国的读者看了这个译文, 不禁会想:难道外国也有个西施?最好是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
又比如,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和“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分别译作“说到魔鬼, 魔鬼就到”和“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人的好”, 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说曹操, 曹操就到”和“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因为这样的译文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不知所云了, 让他们感觉莫名其妙, 不伦不类。
(三) 注意通俗易懂
谚语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 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因此, 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体现翻译的“俗”而不是“雅”, 即把谚语翻译成符合群众口头语言的文学形式。译文不应该是文绉绉的, 语体应更接近日常口语。如“Waste not, want not”就不应该翻译成“俭以防匮”, 而应译作“不浪费, 不愁缺”。又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应当译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是“能善其始, 事以成半”。
当然, 并非所有的谚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尽量“俗”, 有的英语谚语出自《圣经》、典故, 或具有时代特色, 或与一定人物、地点相关联, 或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 这样的谚语就只能尽量保持其“雅”的特点,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俗”。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应译作“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 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之一, 而且还反映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在英语谚语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仅应忠实、准确表达出丰富的寓意与原来的思想内容, 又要符合英汉各民族语言习惯, 翻译通顺流畅, 彰显语言魅力, 并尽量保持谚语的原汁原味。因此, 译者既要熟悉西方文化, 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中文功底, 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英语谚语翻译得传神、到位。
参考文献
[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
[3]金天杰, 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3) .[3]金天杰, 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3) .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9)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9) .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10)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10) .
[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9]樊初芳.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 2008 (5) .[9]樊初芳.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 2008 (5) .
2、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5、学好三年,学会三天。
6、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7、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要吃鲜鱼先结网,要吃白米先插秧。
10、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11、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2、海洋深处鱼儿,书海深处学问精。
13、最明亮的是阳光,最宝贵的是时光。
14、一日不读口不生,一日不写手生。
15、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
16、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17、有钱难买少年时。
18、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19、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22、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2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24、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25、勤勉的人,能把万物化为黄金。
26、成名之路多坎坷。
27、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28、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2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下棋钓鱼的谚语-谚语】推荐阅读:
下棋的启示作文350字06-04
下棋给我的启示优秀作文09-26
下棋800字作文12-13
下棋500字初中作文12-16
下棋三年级作文450字10-11
二年级春节趣事作文200字:下棋特有趣11-15
钓鱼的乐趣06-23
钓鱼的启示解读11-14
小学作文《钓鱼的感悟》09-14
钓鱼的启示看书心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