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1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爱(2)满一年
2.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意思对即可)
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常常对齐威王的从谏如流、邹忌的善于进谏不以为然。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并就文本与学生平等交流,才知晓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有许多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入了质疑和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查找资料,课外阅读。这样,学生不仅拓展了阅读面,而且对心中的疑惑进行了深入思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和思考品质。现将在教学中拓展和质疑的部分整理如下:
一、用“历史”的方法看历史———如何理解齐威王封建君主的专断
史书记载齐威王专横跋扈、暴戾残忍、荒淫享乐、朝政废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左右莫敢谏’。”如何理解这样一位专横的君主及其对邹忌的从谏如流?
自从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是必然的。在封建社会里,社会的组织形式使封建君主享有着政治的专断权,具有专横和“君命无贰”的特征;在奴隶制社会里,这种“专断”更加严重;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民主与法治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更迭中,有些君主的“专断”基本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得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有些封建君主的“专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社会的变革,导致旧王朝的灭亡和新的王朝的建立,甚至引起社会的更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同的封建君主,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其“残暴”和“明智”的表现、历史作用和功过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封建君主,个性特点也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表现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历史地、有区别地看待他们和分析他们,对他们的“专断”也应该用历史的方法去认识和分析。
齐威王是众多封建君主中的一个,享有政治的专断权,掌握着生杀权,是为“君命无贰”,而在听从邹忌的劝谏中又表现出其明智的一面,所以要用历史的方法看待齐威王。
二、评策士用“唯物”的方法———如何看待邹忌的“曲线”进谏
面对君主的专横,臣子策士该如何进谏?邹忌为不触主子的“逆鳞”,“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是只顾身家性命的投机分子吗?
策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人类中最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群,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封建时代君臣和吏民中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群。他们拥有聪明才智,思维活跃,特别是在时代的变革中,他们具有先知先觉的敏锐,具有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邹忌等面对封建专制的君主,仍然敢于挺身进谏,正是他们舍己为国为公的智慧和勇敢的表现。
邹忌注重谏言的质量,更讲究劝谏的艺术,不仅要保全自家的身家性命,更要达到理想的劝谏的效果。想方设法寻求进谏通途和讲究劝谏艺术,从而达到劝谏的效果,这是勇敢和智慧的表现。三缄其口是最好的明哲保身之法,鲁莽行事则是飞蛾扑火的傻大胆。
以现代的教育来讲,一再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并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强调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知识品德,又要有能力。如果一个人办事,既能够注重质量,又能够讲究艺术方法,还能够把握通途,把事情办得比较完满,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邹忌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他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敏锐洞察事物的能力,没有一点“忧国忧民”的精神,面对封建专制的齐威王,他哪里还会有什么进谏的勇气。所以我们分析历史、分析历史人物、评论策士都必须用唯物的方法。
三、论功过用“实践”的方法———如何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一对君臣的功过
齐威王专横残忍,邹忌巧于进谏,如何评价封建君主和策士们的功过,还是要看他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要用“实践”的方法认识和分析他们的功过。
如前文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封建君主实行的政策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果策士或大夫所提出的谏言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被封建君主采纳,那么就会取得“大治”的效果。正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威王的暴力政治最终也达到了“齐国大治”的效果。邹忌等人的谏言使齐威王所实施的“暴力政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大治”的效果。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谏言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见,这一时期的齐威王,应该给以正面的评价,邹忌的进谏艺术和谏言的质量也应该予以正面的肯定。
四、讲人格用“求是”的方法———如何看待民主和畅所欲言
邹忌身为人臣,是不是在暴力政治下变得人格扭曲,丢失了个人的尊严?
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本质就是政治,所有的人都无法摆脱政治。能够对这种集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产生影响和发挥良好作用的人,是具责任心和伟大的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胆识及其效果、齐威王采纳邹忌谏言及其效果,显示了邹忌对当时集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产生影响和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邹忌是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格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格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由生活和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和尊严,这种价值和尊严的体现,离不开政治和民主的环境———外部条件,也取决于人的性格、气质、品德、能力等———内部因素。面对封建君主的暴力政治的压力,可以使一些人人格扭曲,但也会激发出人的智慧和勇气。邹忌就是后者的典型的例子。
民主是人类社会实现组织管理活动的手段,是人类社会实现组织管理使人们获得最大社会自由的原则和行为方式。民主不是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固然是民主的表现,但不讲方法和艺术无所顾忌地讲,就是民主的反面了。
邹忌在封建君主制的“政治”和“民主”环境条件下,基于自身的品德,依靠自身的性格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使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取得了齐国的大治,应该说邹忌不是一个丢失了个人尊严的人。
五、读文章用“客观”的方法———运用质疑和拓展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阅读文章,就要用客观的阅读和认识方法。怎样把恰当的阅读方法、美好的思想和良好的思考品质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中,碰到有些思想、爱深入思考、正值青春期、具有叛逆精神的学生,在理解和接受齐威王的勇于纳谏和邹忌善于进谏方面常常会遇到以上的问题。教师应客观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客观地从文本出发,结合历史,不以既定观点为指导,不先定论点再找论据,不强行灌输,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当地拓展引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理解和支持学生的质疑,并在质疑中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辩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进谏。只要有好的思想主张,讲究好的技巧方法的观念,在看待齐威王、邹忌这样多重性格的人物时,就会用一种较客观、较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在讨论与思考中,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好的阅读和思考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来用质疑和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方法看历史, 正确理解齐威王封建君主的专断;用“唯物”的方法评策士, 理解邹忌的“曲线”进谏;用“实践”的方法论功过, 正确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一对君臣的功过;用“求是”的方法讲人格, 加深对民主和畅所欲言的理解;用“客观”的方法读文章,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品质。
关键词:质疑,拓展,培养,阅读,思考品质
参考文献
[1]邓维策.浅论邹忌劝谏艺术的发生条件及人格基础.
(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时时而间进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 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那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二)
陈晓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4. 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世以为神(以为:把……当作)
B. 及守荆南回(及:和,与)
C. 坐客罔不叹服(罔:没有)
D. 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务:致力,从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汝先人志邪?
6.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打他?
参考答案:
1.①比。②间或、偶然。
2.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3.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这是一种智慧。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劝谏。
4.B
5.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12、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13、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译: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2分)(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2.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B
14(1)当面指责(2)满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分.谤讥闻译对得1分)(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分,前顾译对各1分)
一、美人
美人———邹忌, 鼓琴自荐, 被齐威王任为相国。“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美在其“貌”;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出来, 自以为不如徐公美, 有自知之明, 并能实事求是总结原因, 不被假象迷惑, 善于思考, 美在其“思”;设身处地, 由己及人, 让齐威王欣然接受建议, 广开言路, 除弊迁善, 完成进谏使命, 美在其“言”;能直言“王之蔽甚矣”, 有非凡的勇气, 最后能让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不费一兵一卒, 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功不可没, 是他与齐威王君臣上下身体力行的结果, 美在其“行”;由个人比美一件小事联系到国家大事, 这是他一心匡扶明主, 建立霸业的爱国忠诚所致, 决非偶然, 美在其“心”。这样, 一个立体的丰满的邹忌就站立在我们面前。
二、美言
美言:首先体现在邹忌的讽谏艺术上, 其次体现在文章人物对话上。
先看邹忌的讽谏艺术。
首先一个“诚”字:“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一表言辞之恳, 二陈事实之确。而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 一“皆”字极言此事之谬。一“诚”一“皆”形成强烈对比, 表明事态严峻, 引起威王高度关注。接着以“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说明齐国幅员疆域之广。继而连用三个“莫不”, 极言看威王脸色求威王办事人数之多, 说明威王权势之重。如此论述, 一来讨威王欢心, 二来坚威王称霸之志。这样经过两层铺设最后笔锋一转言归正传“王之蔽甚也”, 极言危机四伏, 危害之大。同时邹忌在讽谏时采用了三大技巧确保此次进谏成功。
1. 推己及人, 现身说法。
邹忌见威王后, 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 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 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 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 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 他采用迂回战术避免直谏的风险, 以事设喻, 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
2. 设身处地, 先颂后谏。
其谏一赞齐国地大城多, 有霸业之基;二颂威王志存高远, 有称霸天下之志。称霸天下是君臣达成的共识, 也是终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议题, 进谏无后顾之忧。进谏始终从君主角度出发, 这样其言句句肺腑, 字字珠玑, 中肯中听, 并让威王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3. 只指弊政, 不开药方, 授之以渔。
邹忌从自身的经历中总结一条经验是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只指出齐威王的弊政, 却不开药方。这样把主动权还给君主, 一来树君主之威, 以下的所有作为, 都是君主所为, 体现其英明果断;二来以求自保, 这种革新除弊行为,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将受到重重阻力, 一旦船倾人翻, 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开药方, 也是明哲保身行为。
再看人物对话。
全文只有三百四十三字, 是古文中的名篇,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对话极具特色, 形象生动。开篇三问三答, 通过片言只语主要人物跃然纸上。首先在顺序上先问其妻, 再问妾, 后问客, 这样安排合情入理。问自己与别人究竟谁漂亮, 本是一种生活小事, 但这毕竟也不是很大雅的事, 所以应该是选择最亲近的人先问, 今天刚好穿戴完毕, 照着镜子, 此时妻子又在身旁, 所以先问其妻。对于妻子的回答, 邹忌是不自信, 感到怀疑。于是他便想到妾了, 对妾的回答还是感到怀疑, 于是乎将目光转向外人, 因为外人是相对公允的, 恰好客来。这三问话中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亲疏关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妻)
“吾孰与徐公美?” (对妾)
“吾与徐公孰美?” (对客)
对妻与对妾的问话, 本质上只是一个字的区别———“我”与“吾”, (城北徐公与徐公, 城北两字只是承前省略而已。) “我”与“吾”词义上没区别, 第一人称, 但在使用上有特殊含义, “我”是口语, “吾”是书面语。亲疏关系因一个人称而变得泾渭分明。妻的地位高, 与自己身份近, 且朝夕相处的时间长, 感情深, 关系好, 用了口语化的“我”, 显得亲切、自然。妾的地位低, 相处的时间短, 感情也次之, 同时为了保持自己主人的身份地位。用了书面体的“吾”, 显得庄重严肃。对客人的问话与妾的问话区别关键是“孰”字的位置, “孰”在前, 表示一种急迫的心情, 主观意识比较强, 语气强烈, 是在提问;“孰”在后, 语气委婉, 主观意识淡化, 是在征询。客人面前必须保持自己体面身份, 说话自然讲分寸, 所以必须将“孰”置后。最后三答中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答)
妻子与妾的回答区别只差了三个字“君美甚”, 妻对他由衷的喜爱, 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妻说是你漂亮多了, 言下之意就是这个问题没有悬念, 夫妻间有深厚感情, 说的话带有感情成分, 妻与妾的回答应从身份上来区别, 与提问者的关系上来比较。再看妾与客的回答主要区别:一个是“何能及”, 一个是“不若”;一个反问句, 一个肯定句。反问句式当然比肯定句式语气强烈。“何能及”与“不若”在程度上有深浅。妾的回答首先有感情因素;其次, 处境原因, 邹忌是堂堂相国, 身为奴隶的妾面对主人的提问, 只能用“何能”, 回答有些勉强, 说话比较拘谨, 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就不一样, 客人的回答则明显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但如果客人也用“何能及君也”来回答, 显然不妥, 所以用“不若君之美”, 恰到好处, 其义有三, 一是表明你们俩差不多, 都是人中极品, 值得一比;二是相比而言, 还是你略胜一筹;三是保留个人意见, 可能人家会说徐公美, 甚至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 但个人认为还是你美一点。这就纯属个人爱好, 至少你在某些方面比徐公优秀, 那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既讨了主人欢心, 又完成了差事, 客人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
三、美政
美政主题一以贯之, 非常明确, 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齐威王着一“善”字, 历经三令三赏三期三变, 终使齐国大治, “战胜于朝廷”, 以美政收尾。同时文章成功塑造了齐威王从谏如流, 励精图治开创富国强兵美政的一代明主形象。另外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首先是治国方面, 要实现清明世道, 就要广开言路、除弊革新, 做好这二条的根本保证是重视人才, 唯才是用。“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 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 (《战国策》) “得士则谋不困, 体不劳, 名立而功成, 美章而恶不生”。 (《墨子》)
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只要抓住三个词:美人、美言、美政。
一个人物, 极具战国策士之风的美人———邹忌, 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从邹忌身后走出一大群人物:苏秦、张仪、鲁仲连、唐雎等等。他们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 四处奔走游说, 纵横捭阖, 周旋于各政治集团之间。
一篇美文, 质皆美, 尤以言胜。从邹忌的讽谏艺术中, 从本文的对话语言中, 我们真切感受到其言也凿凿, 其情也切切, 并能体会一言以兴邦的美言威力。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1)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2)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昳丽:光艳美丽。
(8)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9)窥镜:照镜子。
(10)孰:谁,什么。
(11)与:和……比。
(12)及:比得上
(13)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14)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15)若:如。
(16)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17)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18)又:更。
(19)寝:躺着。
(20)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21)私:动词,偏爱。
(22)诚知:确实知道。
(23)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24)地:土地,疆域。
(25)方:方圆。
(26)宫妇:宫里的姬妾。
(27)左右:身边的近臣。
(28)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9)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0)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31)善:好。
(32)乃:于是,就。
(33)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34)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35)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6)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37)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3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9)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4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登垦童氐丝亟型塞△查垫耋:垦土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达到准确背诵。2.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3.理解类比推理在讽谏中的作用,并学习这种委婉劝谏的方式。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人物形象,及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和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气度。
教学难点
理解类比推理在讽谏中的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准备 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阅读障碍;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制作学习卡片,争取可以脱稿简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定会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何为“讽”?何为“谏”?
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查找的资料,尽量脱稿。(教师板书学生介绍的有价值的资料。)
《战国策》由汉代的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内容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3.对于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威王你了解多少?(检查预习任务,要求脱稿简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齐国政治清明。
那么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小故事中,邹忌是怎样巧妙劝谏齐王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自由朗读一遍。)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板书后教师可以领读的方式进行落实。)
4.全班齐读。
四、作业。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以学生介绍的有价值的文学常识为板书内容。(黑板右侧)列出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理解课文。
1.邹忌劝谏齐王是源于一件家庭小事,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2.妻、妾、客都是如何回答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这三种回答在感情色彩上是否相同?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分别采用怎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段,尤其注意妻、妾、客语言的把握。)
“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人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4.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齐读第二段。)
5.讽谏的结果如何?从中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他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最终达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齐读第三段。)
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齐王的从谏如流,拥有广阔的胸襟,并能立即采纳建议。邹忌的远见卓识,他大胆而含蓄的进谏使齐王可以欣然接受他的建议。(背诵全文。)
三、作业。
自主阅读《战国策》中的其他文章(至少一篇),有意识地积累其中的成语,在阅读课上交流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齐王(善纳):胸襟开阔 知错能改 从谏如流 战胜于朝廷
达旗第八中学 石春翔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思想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策略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
五、教学时数:一教时
六、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媒体投影1】: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二)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三)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四)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五)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评析
标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 齐策一》原是没有小标题的,本文的题目为编者所加。题目用“讽”齐王纳谏。而不用“劝”,一个“讽”字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讽,就是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讽谏,不同于直谏或劝谏,关键在于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去启发、开导被谏者。良药而不苦口,便于对方接受。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内容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但是文章却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邹忌用自己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这种写法委婉动听,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
人物刻画
本文作者极善于刻画人物,其表现手法,不重于形体的描绘,而着墨于对人物的举止细节的摹画和对话的细微差别。例如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都用“窥”而不用“对”,“窥”不能解作“偷看”而应释为“暗自”,将人物私下品评自己容貌的内心世界传神地表现出来。“孰视”,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内心里反反复复地做着比较,这些细节都惟妙惟肖。再如,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句式相同而略有变化,尤其是三答,虽然异口同声地说“你比徐公美”,但是各自答话的微小差别,却显示了人物关系的亲疏与各自的心态。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为之骄傲的,妾的回答却多少有些迟疑、紧张而谨慎,客的回答虽然斩钉截铁挺干脆,但敷衍应酬也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纳谏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文章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谈感受,强调蒙弊的害处。再说私事,层层设喻,进而谈论到君王执政这间国家大事,让齐威王从类比中受到启迪,感到察纳众言的必要。文章思路清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层层深入。这种写法委婉生动,浅近易懂,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历史著作。是西汉末年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策士谋臣的。全书弓12策篇。本文是一篇。②邹忌:战国时人,善长;齐王指。
二.实词解释:
(1)讽(2)修(3)纳谏.
(4)(5)朝服衣冠(6)我孰与 ....
(7)徐公何能及君也(8)吾妻之美我者(9)私我也 ...
(10)孰视之(11)今齐地方千里(12)暮寝 ..
(13)王之蔽甚矣(14)面刺寡人之过 ...
(15)(16)闻寡人之耳者 .
(17)时时而间进(18)期年之后 .
(19)皆朝于齐(20)门庭若市 .
三.对联:
1.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
2.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3.思君王四.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条件是因为:2.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
3.邹忌苦思冥想,找到了自己被蒙蔽的原因:,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5.侧面写劝谏结果的句子:
6.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7.邹忌比美时不自信的句子:
8.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五.问答题:
1.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兼语结构,邹忌用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劝谏如流,积极
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
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①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②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5.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声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从中说明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直言不易的道理。身居高位的人听到的常常不是真话,或是偏激片面之辞,或是阿谀奉承之言,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
②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有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思考、实事求是。
6.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①先以自身经历巧妙设喻,然后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②他的劝说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7.这种设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8.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问时的口气也不同;请具体分析。他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
他问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
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9.由于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时感情上也有明显差异,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虽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及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10.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11.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入朝后,邹忌并没有单刀直入进谏,而是先以切身的经历设喻,提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2.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君臣吏民的意见。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大家已无以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
邹忌在与徐公比美醒悟,妻认为他美是偏爱,妾认为他美是害怕,客认为他美是有求于他。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的,朝廷大臣没有不畏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不有求于的,齐威王与邹忌处境相似,导致了齐威王必然受到蒙蔽。这样说理生动形象,突出了邹忌的“善谏”。
14.给第二段做评注
本段文字记述了邹忌“讽谏”的经过,邹忌先用“家事”:“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国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说理生动形象,自然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突出了
邹忌的“善谏。”
1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①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 ②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③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④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
雅言,从谏如流。
16.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干预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②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
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④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
批评一件,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17.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什么家庭小事?邹忌要通过这些小事说明什么道理?①记述了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②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18.文中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改正错误的决心、勇气。
19.邹忌根据什么说“王之蔽甚矣”?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宫妇„„朝廷„„四境„„”译文
20.邹忌的谏言和《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四个字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际有什么启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05-26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7-24
《邹忌讽齐王纳谏》评课稿11-16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09-29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初中作文素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