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共8篇)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笔记
(一)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对于什么是反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哲学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认为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又译反省),前者即外部经验,后者即内部经验;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也有人把反思定义为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情境的能力。笔者认为反思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为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倡导幼儿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课后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题总反思。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成一条反思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过程中加强课程研究,提高教学技艺。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得益非浅,而有的教师无所适从。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有些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学活动《沉浮》,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有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时间拖长了点;上了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师反思:小朋友对>故事感兴趣,想象丰富,就是没有注意面向全体„„诸如此类,反思浮于表面,也有点八股味道。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适当的引导。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笔记
(二)怎样表达能使听者感到高兴,怎样说话能使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乐意和你交往。除了说话,我们还有很多方式。主题活动“我对你说”就是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去用各种方式表达,下面我就说说在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的反思。
说说教材
“问答歌”是一个歌唱活动,它以非常独特的形式“一问一答”进行演示。歌曲中的歌词都是小朋友非常熟悉的小动物,而该小动物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如“大象的鼻子长,兔子的耳朵长”小朋友对于这样轻松的方式非常的喜爱,而小朋友也学的很高兴、开心。即学会了歌曲,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说准备
由于歌曲非常的简单,我就匆匆的在网上下载了几只特征很明显的动物(袋鼠、小鸭、孔雀等等)供幼儿在创编中使用,由于幼儿了解了图片,对于创编非常的干兴趣,而且都创编的非常好,很激动,一直要编,我在想,以后无论什么课,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础。
说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了简单教学、集体演唱以及幼儿创编等几个方法。孩子们很喜欢问答句,于是就采用了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简单的说就是无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幼儿都表现出了对该活动的极大热忱,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说说感悟
音乐这是我一直不敢涉足的领域,自生的能力阻碍了我对它的热情,一直不敢碰,就是碰了也是硬着头皮上,此次的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只要对自己又信心,勇于尝试,相信一定会行的,希望就在前方!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笔记
(三)树叶书签—顾名思义,就是在树叶上做一个非常独特而有个性的书签,当然主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在树叶上让孩子们借形进行想象,并合理的把色彩在树叶已有的色彩范围内,呈现美轮美奂的色彩搭配。
首先,我感觉这个树叶作画题材,是一个很好的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利用礼拜去公园,踏青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本活动材料—广玉兰树叶---橡皮树也可以。我给家长与孩子们下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家长朋友很配合我的工作,孩子们也从和爸爸妈妈收集树叶当中,体会到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采摘树叶的快乐与甜蜜。树叶收集情况很不错。作为安排任务的老师来说,看到家长们这么配合我们老师的工作,我们很欣慰,在这里,和我们班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说一声:“谢谢你们的支持。”
一、“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反思 (refletion) 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连结, 使两者连接起来”。“使两者连接起来”, 就是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效果结合起来。具体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 发现自己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
著名教育家胡森主编的上世纪90年代新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反思性教学”是这样下定义的:“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通俗地说,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 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教育
大量的教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教育, 如果忽视教师的自主能动作用, 那么, 任何教育的实效将会受到影响、更难以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 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 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 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 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 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 将会促使教师自主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 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然而,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但是, 在目前, 反思性教学实践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笔者在访谈中, 有的教师这样说:“因为写教学反思比较麻烦, 也没多大用, 我们一般都是应付, 老教师每个月会写2~3次, 新教师的话, 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还有的幼儿园教师表示:“平时不会写教学反思, 到上面检查时, 幼儿园会组织教师集中补写教学反思, 不过, 写得让人感觉要吐。”
丽莲·凯兹曾指出, 教师“专业化的起点, 在于愿意思考问题, 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因此, 在教师教育, 特别是校本培训中,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上,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促进教师自我教育, 只有教师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了, 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幼儿园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保育与教育要结合”等, 但观察其教学实践, 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育理论却是两码事。究其原因, 因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将受到两类教育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 (也叫信奉理论) 。例如,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等所倡导的教育理论。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 教师容易意识到, 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 不张扬, 也不外显, 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内隐的应用理论已内化为十分稳定的习惯性思维, 从而使这些教师不会对新信息和倡导理论做出积极的反应, 更不会清晰地意识到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距。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主动有意识地去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与外显的倡导理论之间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然不会发生改变。而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幼儿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讨论, 使教师看到“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之间的不一致, 从而真正使外显的倡导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 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 使内隐的应用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 反思性教学实践既是沟通教师“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的桥梁, 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3.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 “教师中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建国后, 经历了改革与完善, “儿童主体, 教师主导”的模式已被广泛接受, 但在现实中, 由于传统的巨大惯性, 教师中心理论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地位不容侵犯, 教师的教学不容质疑。
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使得教师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自身发展和获得较多自主权的手段。所谓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等外, 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 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 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 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儿童“学会学习”, 全面发展儿童, 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 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 直至成为研究型教师。因此, 反思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由单纯的“教师”变为“研究者”——教师能自觉地、理性地运用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和总结,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二是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者”——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 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进行学习, 从而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
4.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幼儿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
一般来说, 缺乏道德感的幼儿教师, 除非因幼儿园管理者的要求迫于外界压力, 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证明, 要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 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坚持进行反思的保证。因为反思是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揭短”和“纠偏”, 同时反思还是一份艰苦细致、劳神费力的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 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持续不断地思考自己的理念和行动。正如杜威所言:“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 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 他才可能有反思的思维。”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一些意志品质薄弱的教师容易产生畏惧感。
因此, 幼儿园工作应该将反思性教学实践, 作为激发教师的动机,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
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 (Schon) , 在他的《反思性实践者》一书中指出:教学反思可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个时段是在“行动”前和“行动”后 (refleetion-on–action) ;第二个时段是发生在“行动”之中 (refleetion-in–action) 。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也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主要是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 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幼儿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幼儿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 以“他思”取代“我思”, 不考虑本班、本园的实际情况。使用统一的活动材料, 以“他人动手”取代“自己动手”, 不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二是一些所谓有经验的老教师备课时, 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这种习惯化的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 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 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善于反思的教师, 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 并思考为什么不适宜, 从而减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率,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程度,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育活动更趋专业化, 并最终实现有效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的。然而, 现实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更多, 照本宣科, 学习内容远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活动内容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反应不能作出恰当的应答, 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何时为支持者, 何时为合作者、引导者, 不能根据幼儿现有的水平和表现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等。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 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师幼关系、幼儿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结果又将成为下一轮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的基础,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如果把反思当成目的, 而忘了行动, 结果, 只会使教学行动永远是停滞不前的。
四、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
1.内省式反思
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 可用反思日记、反思教学录像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个人的困惑和感受、教学技巧的运用和效果, 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等。录像反思法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 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通过观看录像, 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评价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课堂决策、师幼互动、教师的教学材料选择和教学时间分配等, 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 写出反思性总结。
2.学习式反思
即通过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真谛, 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对自己已有教育理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理论对照, 即教师用相关理论自觉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与理论对照, 教师用相关理论自觉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即主动有意识地去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与外显的倡导理论之间的差距, 从而矫正自身的理念与行为并使之符合理论要求。
3.交流式反思
即通过与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进而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交流式反思法由一名执教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 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然后, 由执教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 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再由执教老师与其他听课老师展开对话交流, 产生思维碰撞。最后, 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4.研究式反思
即通过行动研究法来进行反思。所谓行动研究, 即教师自己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并以研究者的姿态去不断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探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是:回顾 (发现、明确本班、本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分析 (找出问题的症结) →假设 (设计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 →验证 (将所设计的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实际尝试解决问题) →总结 (分析、验证结果, 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假设等)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崔相录.在研究中学习 (概念操作篇)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L·M·Villar, Teaching:Reflective, from T·Husen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 clopedia, 1994.
[4]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王春光, 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倍训, 2003, (4) .
[6]林培锦.反思性教学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9) .
一、教学游戏相结合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幼饿儿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幼儿面前,幼儿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幼儿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幼儿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幼儿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幼儿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幼儿举起卡“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所以幼儿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教学中来。
二、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
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三、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
四、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我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1
在周三的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玩得很投入,忙得也不亦乐乎,心情愉快的我在每个小组里指导着。
忽然,王俊龙对我说:“老师,她不肯给我积木,我搭不出好看的房子了。”邱雨也抢着说:“他一直问我要,我自己都搭不好了。”
原来,邱雨和王俊龙在认真的玩建构区,邱雨想搭一个漂亮的花园,王俊龙想搭建一座小房子。但是由于材料比较有限,所以他们在玩的时候感觉自己少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积木,于是王俊龙只好问对方要一些积木,但是要了几次,邱雨也不愿意给他了,因为自己也越来越少了,感觉自己要完不成漂亮的花园了。看到邱雨不愿意给自己积木了,王俊龙只好向我“求救”了。
了解了情况后,我问:“你们搭的一个是花园,一个是房子,那么,房子可以不可以建在花园里呢?”“可以!”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那你们能不能合作呢?王俊龙可以在邱雨的花园里搭建房子,邱雨可以在王俊龙的房子外面搭建围墙和一些玩的地方,邱雨也可以用雪花片来装饰花园,做出各种花朵了呀!”
听完了我的话语,他们想了想说:“对呀,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呢?这样子就可以变成更大更好看的花园了呢。”说完,两个孩子开始合作起来,一个做房子,一个搭围墙、做花朵,很快就有了更好看的花园了,邱雨开心地把自己做出来的花朵装饰进去,一下子他们就完成了。他们一起欣赏自己的杰作,感觉特别的满意。也在一边观察的我,心里也快乐极了。
在解说时,我请他们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也非常自信地介绍了他们的作品,还同时强调了他们刚开始抢积木,导致自己都搭不好,后来他们合作起来就变成了更好看的花园。
孩子的快乐往往来自他们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成就又往往来自他们的合作!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平时我们也要多设计一些让孩子们亲密合作的活动,在他们动手又动脑的同时,也加强了交流、理解与合作,孩子们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2
现代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现在的家长是观念开放的,所以现在的孩子无论是物质得到上或教育形式方面都是与以往不可言比的。
就单说现在的童装,有些在制作工艺和款式、价位上丝毫不逊于名牌成人时装。在每天早晨的晨检中,我们老师都会迎来众多身穿色彩艳丽款式时尚新颖的孩子,有些老师也会眼前一亮,毫不掩饰赞美之情:“今天真漂亮,穿得衣服真好看。”可是注意多了,还真发现了一些穿童装的学问。
譬如,在班上一个女孩子长相可爱,圆圆的脸蛋,齐齐的刘海,再加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如一个芭比娃娃。摩登的妈妈也总是精心打扮她,盛夏时节,天可够热的,穿衣方面却应衡量衡量,这位妈妈就总是挑选小吊带或是短款露背装,又往往配上紧身小牛仔短裤,如此打扮是够俏丽时尚的,但真的适应孩子吗?在平日的集体生活中,这样的紧身衣服不便于穿脱,孩子上厕所就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一般都需要老师的协助,并且,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还经常拉扯衣服,做起活动来身体也舒展不开,无形中这就成了天性好动的孩子们的束缚;不仅如此,在夏天我们经常去操场活动,在炙烈的阳光底下多呆一会大人们都直叫吃不消,何况是孩子娇嫩的皮肤,所以有时只活动一会儿,孩子们裸露的肩、背就因紫外线的照射变红发痒,尤其是有些纱质的或牛仔的面料透气性和吸汗功能又不好,孩子们爱跑爱玩,热量不能及时发散出去,往往会引起痱子等皮肤症状,甚至出现中暑反映。所以,我们老师也总是建议家长们选童装时切不可全凭自己的喜好,应为孩子全面考虑,关爱从了解开始,让我们一起来装扮和培养使孩子们成为健康、整洁又可爱的漂亮宝贝。
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3
开学一个多星期了,燕琼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一个星期来,她的情绪特别不稳定,在园表现:来园不让妈妈走,一直哭着抱着妈妈;班级组织的活动不愿参加,哭着对你说“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我要给妈妈打个电话”;午睡也在哭泣,眼睛都哭得红肿了。
我认为大班的孩子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最多是前两天的返园生活一下子没有调整过来,情绪有点低落。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说理的方法,试图说服燕琼,行不通;通过分散注意力,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对她特殊照顾也是行不通。最后我开始反思:她为什么哭泣?并私下找她聊天,得出:1.很久没来幼儿园,很紧张。2.害怕做数学作业(这是她说的)。在我看来燕琼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从没见过她如此伤心的哭泣。所以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燕琼改变这种现象,回到以前开心上学的状态。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每天微笑迎接燕琼,可以抱抱她,稳定她情绪的同时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帮助她处理、解决一些问题,使其更加信任老师。2.在活动中估计并激发她参与的积极性,并对她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3.让家长与其建立家里的作息时间,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4.让父母在家里多带孩子出去散步,有更多的社交活动,减少和改善与妈妈的分离焦虑。5.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对待所有幼儿,对能力差但上进心强的燕琼要特别关注,私下可以单独教她,对她的要求也适当降低,多采取激、肯定的方式,提高她的自信心。6.帮助燕琼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如,当你想妈妈的时候,要放在心里想,不能用眼泪来解决噢)。7.在集体面前多加肯定燕琼的优点,并强调往更好的方面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对燕琼的哭泣和分离焦虑行为有所帮助。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自己的一个行为或者是语言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内心呢?所以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多么的重要!
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4
早晨,小班孩子陆陆续续开始了自主游戏。只见吉吉东张张西望望,忽然他的眼睛一亮,朝着橱柜走去。原来,橱柜上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铃鼓、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鼓棰敲敲小鼓——“咚!咚!”拿沙球摇摇——“沙!沙!”他快乐地享受着声音带来的刺激。“吉吉,沙球借我玩玩!”这是宝宝的声音,吉吉大方地同意了。接着,吉吉只好拿着鼓棰来到走廊上,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真美妙呀!宝宝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用两根鼓棰敲起了“爵士鼓”。见宝宝这样敲,吉吉也用鼓棰敲击着铁栏杆的各个部位。一时,走廊上的铁栏杆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这时,我只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个孩子参与进来了。孩子们有的用鼓棰敲击贴着瓷砖的墙壁,有的敲起了水泥地,有的甚至直接用手拍打身边的物品……
过了一阵子,见孩子们有点敲累了,我便来到他们身边,用手敲击着阳台上的瓷砖,发出“扑!扑!扑”的声音。“不对!不对!”宝宝马上提醒我要用鼓棰敲。她拉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塞给我:“只有用鼓棰敲才会发出好听的声音来!”“是我想出来的!”吉吉急匆匆地冲过来,“只有敲会发亮的东西(金属)才会发出好听的声音!”我连忙说:“是这样吗?大家再试试。”听了我的话,大家一下子对会发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吉吉便敲起了桌上的金属小罐,宝宝则看上了另一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心心敲着自己的金属制的小汽车……
在这过程中,我虽然没有进行显性的指导,但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给予孩子们互相学习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操作时间,体验敲击不同材质会发出不同声音,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但孩子的经验毕竟是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所以,后来等孩子们玩得差不多的时侯;我就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
有人说过,当一个人在树林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地深思,他能够浪漫地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传来钟声的话,那么他的这种感觉会更好。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就是当孩子在树林散步时的那个敲钟人。
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5
白浩宇是我们班有名的“小淘气”活动课上不光自己有好多小动作,还总是去打扰别的小朋友,孩子们常告他的状,我多次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但都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个孩子令我头疼,但一直没找到好的办法令他改变。
有一天,我看见消毒灯上很脏,我就在桌子上放上椅子,才能够得着,我爬上去站在那里心里怦怦直跳,生怕摔下来,心里这样想就更紧张了双腿也颤抖起来,突然我感到椅子不再晃了,低头一看是白浩宇两只胖胖的小手使劲的扶着椅子,那股认真劲真让人感动,我想想平时对他那么凶,可孩子......我眼睛湿润了。
我下来,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白浩宇,你真懂事,老师谢谢你了”,并在他脸上亲了一下。
也许以前从没这样夸过他,他脸腾地一下红了,转身走了。
从那以后,奇迹出现了,上课白浩宇听话了,偶尔也犯小错误,但一触到我赞许的目光,他立即坐好,活动时,他也特别喜欢和我在一起,邀请我做游戏,从他那带着稚气的脸上我看得出他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信。
老师不经意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太珍贵了,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真是奇迹!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优秀反思笔记3篇(幼儿中班教育反思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优秀反思笔记3篇(幼儿中班教育反思笔记)1一、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我通过用梯形与各种图形作比较,从而巩固、理解梯形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认识梯形的特殊特征,我又让幼儿动手操作“折”来体验其特殊性,让幼儿记忆深刻。最后,通过集体寻找梯形,独立寻找梯形来巩固,加深幼儿对梯形的印象。
二、缺少情境性;
中班幼儿的特点,还是需要趣味化、情境化的课堂。本次缺少情境性,也就缺少了趣味性,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可设计一些如:图形王国等有趣味的情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衔接语还应连贯些
教师在每个环节语的衔接语显得有些僵硬,过渡的不自然。教师应在这方面多考虑,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能自然又带有神秘性。
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足,如重难点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这一方面应多花时间思考,在今后的活动中减少发生这种问题的现象。
中班优秀反思笔记3篇(幼儿中班教育反思笔记)2班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有的能说能唱又能跳,有的只有顽皮的劲不喜欢学习,而有的从不做声,在这个小家庭里,我们老师就是家长,就是妈妈,该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呢?尤其是一些比较内向,不做声的孩子,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善表现而已。
做早操时,由于要全面观察孩子们,老师所用的小哑铃一直是由站在排头的小米负责帮忙带过来的,小米呢比较聪明伶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任务,我们也喜欢安排给她,因为她可以完成的又快又好,是老师的好帮手。有一次,小米因为感冒请假没来幼儿园,在做早操的时候,又到的哑铃操的时间了,我依旧站在原地等待孩子们那好哑铃就位做操,不一会儿,段春夷小朋居然给我送来了小哑铃,这时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她平时一直是默默无闻,不管是上课时还是在游戏时,很少听到她的声音,今天居然是她先发现小米没来,而且给我送来了小哑铃,这让我又惊讶又欢喜,然而,这又让我深思,对于像她一类的孩子,乖巧、听话、不顽皮,平时很少会注意到他们,可以说有一些忽视。其实她们也很想表现自己,可能由于胆小,不自信,丢失了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对待呢?我想,还是应该多提供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在不断的尝试中,能找到真我,做个自信开朗的小宝宝。
中班优秀反思笔记3篇(幼儿中班教育反思笔记)3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是的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活动的目标为三点:
1、学习看书,能理解图意,根据图意进行简单讲述。
2、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面会成像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进行故事表演。
3、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在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1、幼儿阅读时间的把握及形式的调整。在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讲述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学习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幼儿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调整,即:可以通过形式上的调整来保证每位幼儿有讲述的机会,让先看懂图意的幼儿自己讲,后看懂图意的幼儿在集体中讲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儿互相讲,有了这样一种互相协调的过程,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
2、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中的一致关系。
在活动中,我所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且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根据问题制定了目标,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多数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阅读“的分量与”表演“的分量没有什么轻重,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教师在安排幼儿的阅读活动,并重点放在指导幼儿的阅读顺序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部分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经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水装的更多更满。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班级管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俗话说: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奔涌的知识河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品”,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最后,班级工作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是否按照新《纲要》的理念?”“班级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总之,反思是提升的基础,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更加完善。
三、体会与感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新举措,只有成为了一位学习者、研究者,就能根据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儿童的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对照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拿班级的日常工作来说吧!教师要注重自身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给幼儿以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在教师的行为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幼儿就像一张白纸,这要就看每一位教师如何去描绘了。如:在幼儿的常规培养方面,许多年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该怎样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分配工作的时间,一旦事情多了就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对日常手头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完成时间。这方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小经验,1、教师在制定一项常规时,要把事情考虑清楚,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幼儿会不知所措。
2、班级物品的各种摆放,要让幼儿知道放置的位置,特别是中、大班的教师,要更加的注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真正成为做教室主人的目的。
然而,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有效性方面仍不够重视。
一
1. 现象:导入语言目标不明。
导入是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目标性强, 词语准确, 重难点突出的导入语言可吸引幼儿注意力, 为数学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促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2. 案例:
数学活动《全都好商店开张》的导入部分, 老师说:“全都好商店要开张了, 这些货品要怎样整齐地摆放, 才能让顾客很快拿到他所需的物品呢?”听完老师的问题, 幼儿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老师预先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导入的问题指导幼儿将货品按类别摆放到货架上,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幼儿只是将物品一样一样整齐地摆放到货架上。
3. 分析:
在上面的活动中, 老师以角色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 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呢?案例中老师提出看似开放性的问题———“这些货品要怎样整齐地摆放才能让顾客很快拿到他所需的物品呢?”其实过于空泛, 目标不明确。老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 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上述提问的语言目标指向不够明确, 孩子们一听, 注意力都集中在“整齐地摆放上了”, 没有想到要“分类”摆放。
4. 对策:导入有趣, 目标明确, 导在关键处。
导入是一个活动的开始, 老师导入语言的目标指向必须明确, 且要“导”在关键处, “导”在要害处, 即导在幼儿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因此老师首先要理解数学活动内容, 然后设计采用何种导入方式, 最后设计目标指向明确的导入语言, 来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质量。
数学活动《全都好商店开张》导入部分, 老师若设计以下导入的语言, 就可使幼儿活动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师:“我是全都好商店的老板娘, 商店要开张了, 我进了许多货品, 看看都有哪些货品呢?”
幼:“皮球、玩具汽车、游泳圈……”
师:“我要请你们把这些货品摆放到货架上, 这里有几个货架呢?”
幼:“四个。”
师:“这些货品怎么分类摆到这四个货架上, 可以让顾客一进商店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
以上导入环节的问题直接指向观察的对象, 也具体化, 问题导在关键处, 让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 能自觉地理解知识, 而不用老师直接去告诉他们该如何分类, 结果都能自己主动将货品按类别摆放到四个货架上。
二
1. 现象:评价语言贫乏划一。
评价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教育过程。评价在日常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 是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发生的。教师在评价中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2. 案例:
大班数学《找座位》中, 老师出示座位票第3排第2座、第5排第4座, 请幼儿A上来回答:“这是第几排的第几座?请把它贴到相应的座位上。”当幼儿A贴好时, 老师问全体幼儿:“××找对了吗?”全体幼儿大声否定后, 幼儿A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有的幼儿还说:“真笨, 这么简单的都找错!”幼儿B、C、D等也陆续上来找, 老师依然是用同样的提问:“××找对了吗?”孩子们也依然集体回答“对”与“错”。当大家说“对”后, 老师就对幼儿说:“好, 回去吧。”整个活动中, 老师对幼儿的评价语言只有“好”、“不错”, 没有其他的表扬评价。
3. 分析:
上面案例中的评价, 采用了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当幼儿答错时, 全体幼儿大声地否定, 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而且挫伤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心理障碍。再说幼儿A为什么会找错?他是怎么想的?老师没有在评价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探问。在整个活动的始终, 老师对幼儿的表扬只是:“不错!”“好!”到底好在哪里?幼儿B的回答对别的幼儿有何启发?老师在评价之后欠适当的引导。老师针对全体幼儿用整齐划一的评价, 以及在活动始终只是用“真棒”“不错”“好”简单的字眼予以表扬, 这样的评价既缺乏新颖性, 又缺乏针对性。
4. 对策:评价丰富, 关注差异, 区别对待。
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老师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显然忽视了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特点。
能力差的孩子上来找座位, 找错的话, 不该让大家一起来评价, 可个别引导他:“你能告诉大家, 为什么认为是这个座位?说给我们听听。”对说对或有闪光之处的幼儿, 老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自信心不足的幼儿, 老师可笑眯眯地说:“老师相信你认真听, 下次肯定行!”在活动中, 对孩子的评价语言宜丰富多样, 如多次间断地用“不错, 你进步了。”“很好, 这么难找的座位号都让你找对了。”“真会动脑筋。”“太棒了, 因为这个座位号比较难找也让你找出来了。”对幼儿评价的语言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明确的目的, 要让幼儿听到评价后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对幼儿有层次的评价, 更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及时强化和纠正。
三
1. 现象:介入语言琐碎随意。
在幼儿活动中, 教师适当地介入指导, 可激活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 并将原有经验与现时活动进行有效构建, 从而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 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语言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 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 要体现双向交流。教师介入语宜精练、简洁、科学。
2. 案例:
在数学《按规律排序》活动中, 一幼儿上台操作:用不同的图形对帽子进行有规律的装饰, 10秒钟后老师发现他的装饰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明确规律, 于是立即介入问:“你是按什么规律装饰的?好像看不出来呀!”幼儿说:“这两个图形是不一样的。”他表达不出自己准确的装饰规律, 下面幼儿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看法。“我看没有什么规律!”幼儿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 低头不说话了。“你这样排没有什么规律, 重新排。”幼儿愣在那里, 不知如何是好。
3. 分析:
在以上活动中老师的介入操之过急, 介入语言多而乱, 欠启发性。看到幼儿没有预想中的结果出现, 就急于想把答案或直接的做法传递给他, 这样反而剥夺了幼儿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上述案例中老师在对幼儿进行介入指导时语言显得琐碎随意,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就不断地对其进行提问, 讲评、说明的频率都过高。这样就表现出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也限制了幼儿主动参与、大胆否定、善于质疑等优秀品质的发展。老师要时刻记住应给幼儿充分思索的时间、机会, 让他们进行主动的思考。希望幼儿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回答, 只会形成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
4. 对策:语言精练, 启而有发, 做而有思。
老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老师的介入指导应指向明确, 启而有发, 问而有答, 做而有思, 切忌“废话”连篇。
针对全体幼儿的介入指导首先应具有多适应性, 即应当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 并能够促进幼儿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其次, 应有积极的建议。事实证明, 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 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再加上老师亲切的表情, 爱抚的动作, 会使幼儿收到极大的鼓舞, 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案例中“我看没有什么规律!”消极的语言把一棒子打死, 幼儿怎会再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再者, 教师要善于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 即对幼儿问题的回答、幼儿的想法给予适当的反馈, 对幼儿的探索行为给予支持与保护。如《按规律排列》, 幼儿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一样的。”老师此时可接住幼儿的话:“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接下去可以怎么排?”从而引导幼儿依据这两个不同图形交替排列, 形成一定的规律。又如在《全都好商店开张》活动中, 个别幼儿能将货品进行二次分类, 且摆在另一个货架上。老师捕捉了这个信息后, 可有意将这位幼儿的操作材料展示给大家看, 介入指导说:“前面两个货架和后面一个货架有哪些不一样吗?”引导幼儿发现后一个货架上的货品还有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去分类, 此方法更方便顾客拿到自己所需的东西。老师及时发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科学地介入启发, 幼儿的分类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会有大的提升, 对幼儿后来的探索过程会起到直接支持和推动的作用。
除了上述现象存在以外, 老师使用的数学语言表述不科学不准确, 不合乎规范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高矮排序”说成“长短排序”;“倒着数”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 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 等等。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这些不足现象, 只要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 改变教学策略, 提升语言的有效性, 就会让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幼教课改新思维》编委会.幼教课改新思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一、教师在进行幼儿体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关注于内容的完成而忽视幼儿的需要
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么内容,练什么动作,怎样尽快完成任务的问题,而忽视对幼儿的现有水平、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这就导致一是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幼儿有的知难而退,教师和幼儿一起着急。
2.在开展训练过程中,只注重过程和教学内容,忽略了幼儿在其中的表现,幼儿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教师往往是一遍一遍地整体练,即拉练式训练,使教师、幼儿疲劳作战,动作做不好,产生了厌园情绪。
3.重于形式的完美而忽略幼儿内在的情感
教师在指导幼儿训练过程中,由于工作热情高、急于完成任务,其结果是把所有动作喂给幼儿……教完后,再重复机械地训练,哪个幼儿动作不到位,谁的表情没有了,某某要笑一笑了等,一一指出,逐一改正,整体划一,把表现美、感受美强加于幼儿,结果是幼儿在被动应付中苦练,教师在疲劳机械中苦教,最后连笑也笑不出来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把体操训练组织得得心应手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将情感、言语、行为融为一体。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例如教幼儿学勾绷脚的动作,教师给幼儿描绘出坐在小河边,用双脚踩水花,一只脚勾起,一只脚绷起,水花踩出来了。
2.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课堂所需教授的内容,幼儿通过游戏就掌握了。如“小矮人”的游戏帮助幼儿学习了“蹲走”的动作,“壳中乐”活动中,小海龟身穿龟壳分腿从平衡木两侧爬过的游戏则让幼儿的直体行进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3.运用问题创设情境
每堂课教师都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如,在“调皮的皮筋”活动中,提出设问:“你会怎样做像这根皮筋动作呢?”幼儿在问题中变成了可以自由弯曲、收缩的皮筋,在欢快的音乐下时而蹦跳时而伸长。
4.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情境
现在的媒体网络提供了非常宽广的体操交流学习的平台。
我曾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让幼儿欣赏全国和江苏省幼儿基本体操大赛,让幼儿开阔眼界,认识到基本体操的内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学习他人的经验会缩短成长道路上的摸索过程,同时在指导幼儿体操训练中,教师要做到让幼儿感兴趣。
编辑 韩 晓
【幼儿园教学反思笔记】推荐阅读:
幼儿园拼音教学反思09-28
幼儿园语言教学反思11-08
上幼儿园啦教学反思09-14
幼儿园手指操教学反思09-19
幼儿园春游去教学反思09-20
关于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09-24
幼儿园大班教师月教学反思07-10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05-24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09-09
《我爱我的幼儿园》教学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