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意见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意见(共8篇)

农业发展意见 篇1

关于搞好2011年农业产业调整振兴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方案

2011年是我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纵深发展,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和水平,保障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搞好2011年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重大进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指导,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继续提升年”活动,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重大进展,继续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稳定优质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果品、畜牧、蔬菜、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实施项目农业,重点抓好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产品生产标准实施与品牌创建,切实实现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逐步实现经济林的全面发展。重点发展的树种和品种为:大樱桃(早大果、美早、早红宝石、岱红),苹果(泰山早霞、嘎啦优系、美国8号、烟富3号),梨(鸭梨、黄金、丰水、红香酥),桃(中油4号、中油5号、中油9号),杏(凯特、金太阳),枣(圆铃大枣、金丝4号、冬枣),葡萄(兴华1号、克瑞森无核)等。重点乡(镇、街道)每年要培植1-2个果品专业村,其他乡(镇、街道)要建设1-2个200亩或100亩的优质果园作为突破口,逐步加快林果业的发展。

新发展育苗1.5万亩。育苗是我县的传统优势,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把育苗业做大做强。今年在品种上,重点发展毛白杨雄株、优质黑杨苗木;培育普通垂柳、栾树、法桐、白蜡等大规格绿化苗木;发展百日红、冬青、月季、紫叶李为主的花灌木;同时,针对我县林果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抓好果树优良品种苗木的繁育。

林果专业村标准:(1)露地果,人均1亩果园或果园面积占本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2)大棚果,户均1个棚或大棚户占全村的80%以上。

畜牧生产。要积极适应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继续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着力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坚持“优化发展生猪和优质蛋(肉)禽,大力发展奶牛,着力发展肉牛、羊,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的工作思路,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以发展规模饲养场为抓手,以建设规模养殖基地为目标,努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年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0个,畜禽存栏总量达到1200万头(只),全面完成4

蔬菜专业村标准:户均1个蔬菜大棚(食用菌棚)或大棚户占全村的80%以上;露地瓜菜人均1亩瓜菜或80%的耕地种植瓜菜。

(二)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培育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发展上,要按照“政策扶持强龙、机制创新活龙、资金整合壮龙、多元投入建龙”的思路,以招商引资为契机,坚持引外龙、扶强龙、培小龙、育新龙四措并举,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地发展龙头企业,努力壮大“农字号”企业群体规模。今年每个乡(镇、街道)都要把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至少引进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作为指令性任务,列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研究重点龙头企业与我县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各乡(镇、街道)要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

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培育,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减少农民市场风险,着力推进一个龙头企业,建一个基地,带一片农户,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乡(镇、街道),不断发展和壮大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今年,全县新增5家市级以上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营、民收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

管理。三是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活动,实现示范创建点有龙头带动,有经营机制创新,有质量控制措施,有知名产品品牌。通过示范创建带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以东古城镇、兰沃乡为中心的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斜店乡、烟庄街道、桑阿镇为中心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北馆陶镇、东古城镇、贾镇、辛集乡、兰沃乡为中心的畜牧标准化养殖基地。四是进一步加强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加强“三品”认证,保证全年新增“三品”认证和产地认证3个以上。大力开展农村新能源建设,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进度。

(四)以抓好农业重点项目为重点,切实提升项目农业发展水平

项目农业是一种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和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项目农业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变成更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来抓,通过项目的实施,整合生产要素,壮大产业基础,发展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项目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鉴工业项目的运作机制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土地运作、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完成时限等方面认真论证,科学谋划。要把发展项目农业、实施农业重点项目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农业项目。要做好农业项目的向上争取工作,做好

训面要达到80% 以上。重点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面向农村优秀青年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面向具有创业能力农民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面向农村千家万户的远程教育培训和面向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阳光工程培训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健全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有效管理机制,积极带动培养科技创业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加快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2、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重点搞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品、苗木和猪、牛、特种养殖等10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加快普及先进实用种养技术。

(六)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开拓力度

农产品销售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搞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抓好果品批发市场建设,力争2011年底投入使用。加强对现有批发市场的改造,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的辐射力。对地头村头交易市场,要进一步完善设施,扩大规模,改进服务,提升档次。二是培育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大力发展经济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积极鼓励营销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发挥各自优势,拓展外地市场。三是积极搞好赴京果品销售推介会,做好品牌创建工作。重点做好鸭梨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的注册认证

把农业产业调整振兴的全年任务目标逐级量化分解,逐项落实到村、到户,落实到每个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身上,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力争农业产业调整振兴工作取得实效。要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套班子、一个基地、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责任制。

(三)制定工作规划。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县里制定的总体规划,按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结合各自特点,制定详细明了的农业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和重点项目发展规划,确保完成县里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办法进行。每个农业项目都要有任务目标、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等。

农业发展意见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坚守耕地红线,做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

坚持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把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活各类农业生产要素。

坚持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到203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 测土配方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资等, 统筹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探索建立有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

(五)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土地督察作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强土地督察队伍建设,落实监督责任,重点加强东北等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逐步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六)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麦主产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涉农项目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单产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和流通服务。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建设。

三、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基建投资等涉农项目规模。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鼓励引导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订单收购、代烘代储等服务。 落实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用地政策。研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使补贴资金向种粮农民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营销贷款试点。创新金融服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激励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综合授信;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推动厂房、 渔船抵押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质押等业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引导建立健全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档次、高保障保险产品,探索开展产值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等试点。

(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各地要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有条件的地方在坚持农地农用和坚决防止 “非农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尽量减少田埂,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总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 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

(九)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资源优势,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开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 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充实和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财政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 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从国家技改资金项目中划定一定比例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深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推动马铃薯等主食产品开发。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加大标准化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

(十一)创新农业营销服务

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大农产品促销扶持力度,提升农户营销能力。 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制定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培训计划,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积极推广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

(十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 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十三)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

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双季稻—绿肥或水稻—油菜种植,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

(十四)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面向市场需求,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开展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广补贴试点,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提高种植比较效益。加大对粮食作物改种饲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支持在干旱地区、高寒高纬度玉米种植区域和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南方石漠化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 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发展现代渔业,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渔共生、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

(十五)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

针对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变化,促进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分区域开展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试点试验,在种养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培育、金融信贷支持、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大力推进草食家畜标准化规模养殖,突出抓好疫病防控,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模式,重点支持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引导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新型产业结构。实施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

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十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新建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分区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开展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海洋牧场建设。 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开展太湖、洱海、 巢湖、洞庭湖和三峡库区等湖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

(十七)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

坚持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扩大配方肥使用范围,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配方施肥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配方肥。探索实施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比计划,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支持发展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 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加大高效大中型药械补贴力度,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指导和服务。

(十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治理设施;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引导和鼓励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积造农家肥。支持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扩大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支持使用加厚或可降解农膜;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网点, 鼓励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加快可降解农膜研发和应用。加快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

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十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按程序启动农业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

(二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在总结完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健全种业科技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财政科研经费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减少用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国家种质资源体系、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和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完善植物品种数据库。实施粮食作物制种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积极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区域级育种制种基地。

(二十一)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适当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

(二十二)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

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粮食储运监管领域物联网建设。支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扶持政策。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二十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 “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鼓励进城农民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二十四)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制定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行为,控制农兽药残留,净化产地环境。

(二十五)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增值空间。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注册商标,加大商标海外保护和品牌培育力度。发挥有关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

(二十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模式。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打击各类非法添加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优先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强化产地安全管理。 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改善农业综合执法条件,稳定增加经费支持。

八、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十七)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健全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渠道的同时,研究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

(二十八)加强农产品贸易调控

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健全农产品进口调控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国营贸易和关税配额管理,把握好进口规模、节奏,合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加快构建全球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和分析体系,建设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和分级预警与响应机制。

九、强化组织领导

(二十九)落实地方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提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十)加强部门协作

农业部要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组织指导,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人民银行、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几点意见 篇3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的状况,“入世”后的五年内,也就是在“十五”期间,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只有在2006-2015年间,我国的农业才能逐步消化加入后带来的压力,逐步融入全球大市场。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更加步履艰难,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毫无疑问是四个现代化中任务最艰巨、最繁重、最复杂的一项任务。

我国农业的发展无论在战略、区划还是在具体运作中优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围绕着21世纪的食物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进行。这一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的合理平衡,不仅要考虑农产品的数量,更要着重农产品的质量。

对于数量来说,要求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牢固,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要健康、协助¬调,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质量来说,要保证农业生产环境清洁,保证生产出的农产品除了营养丰富,更要卫生、干净、无污染。这一体系要涉及到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畜牧业生产、水产品的养殖,以及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直至最终消费等所有环节。这些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条件之一。

建立农业整体发展的优化模式

展望未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在整体上,仍然需要以集约化模式经¬营,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我国的资源、人口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或克隆欧盟、美国等国家的发展模式。例如欧盟鼓励休耕的做法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生物的多样性,这样的做法在我国推行就极为困难。我们必须承认那些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如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退化、水利资源短缺、从事农业的农民知识水平差、各种素质低下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在夹缝中寻求到一种最佳发展的模式呢?第一是要能保证我国所有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都是安全的、健康的;第二是保证农、林、草土地面积不再流失减少;第三是尽快实现我国农业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

我国的农业发展在加入WTO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各项思维也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能适应新情况的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这种新情况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在整体上必须和国际接轨,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农业的多重功能。

制定良好的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必须由管理部门的领导,在多学科领域的技术、管理和精通我们国外竞争对手的专家组成的咨询下才能完成。同时,还必须协助¬调好各个有关部门,例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农机制造、化工、商业、水利、卫生、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质检、金融、公安、交通、对外贸易等等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制定政策的主要框架应包括: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的安全性保证体系,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业产业和农村的发展,农业领域高科技的使用和推广,对农业企业和对农民的扶持等,都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构件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Ó¬接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领域的挑战,在我国目前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形势下尤其如此。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先后开展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共有100多个县结合当地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的示范点。经¬验证明,推广生态农业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条正确道路,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克服定性多、定量少的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定量就无法具体操作,更缺乏说服力。对于生态规划、生态设计要数字化,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定量化、科学化。因此,我国的生态农业要成为一种科学,还需要大力改进、完善。

尽快建立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的农业发展没能与其他行业实现同步发展,总体上大大落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的农业发展迄今为止尚缺乏有效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运用金融手段体现其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指导。这笔资金可以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专门用于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生产安全、健康的食品,支持以出口创汇、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行业;另一种用来支持农村中弱势群体再生产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要向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生产模式进行倾斜。

将农业发展与国际农业发展和世界食物市场的动向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农产品只有走向国际农产品市场才有出路,因为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在东北、华北、西北,要压缩传统种植业面积,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结构调整过程中所谓上规模与生物多样性提高之间的协助¬调。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蔬菜县、水果乡、镇、市,还有养殖业发达的一些乡、镇的发展模式,虽然便于上规模,但是不利于生物多样化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协助¬调和优化。

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无论是发展花卉或水果,目标一定要瞄准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充分利用国际谷物市场发展饲料工业,同时在长江¬以北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牧养殖业,在长江¬以南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但必须是发展无污染的养殖业。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农业。我国的设施栽培面积167万公顷,占世界的70%,设施农业的特点是:水、土(营养液)、虫、草、空气质量容易控制,便于管理,上规模,好推广、操作。

强化食品安全的生产管理

食品安全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是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从田间到餐桌都必须用立法的形式,通过各项标准控制起来。

必须理顺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搞一国多制,还必须要与国际接轨。无公害食品可以参照欧盟、美国的IPM食品标准,而对于暂时还达不到上述两种标准的普通食品,也一定要保证其中污染物不能超过国家设定的控制标准。

加快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篇4

(二)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各地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村;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渔人码头、运动垂钓示范基地等,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

(三)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推动产业扶贫。对资源禀赋有优势的贫困地区,要优先支持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精准脱贫。要通过休闲农业,推动贫困地区优质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积极培树创办领办休闲农业致富带头人,注重培树巾帼创办领办休闲农业致富带头人。

(五)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准确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系统的发布状况和濒危程度。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对已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监督管理,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力度,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国情乡情教育,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发展妇女手工艺特色产业项目。

(六)保护传统村落。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持传统村落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要求,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主客共享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公司发展意见 篇5

一、种猪健康管理

1、对母猪猪瘟净化---后备母猪进入基础群前检测猪瘟抗体水平,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基础群。经产公母猪免猪瘟苗3—4次/年。大约发一年的时间,使种猪猪瘟抗体合格率达90%以上。然后发3—4年的时间对种猪猪瘟进行完全净化。

2、建立后备母猪日常驯化管理系统---后备母猪隔离饲养,进入基础群之前进行严格的驯化处理。对后备种猪的驯化管理,是保证基础种猪群蓝耳病和圆环病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3、种猪蓝耳苗的免疫工作---应建立在常规的蓝耳抗体检测下,需要免的时候才免,而不是固定的每4个月免一次。

4、种猪疫苗免疫专人专管---让几个可靠的人专门管理种猪疫苗注射---包括后备种猪疫苗免疫、经产公猪和经产母猪。(防疫员对猪场非常重要,不是会打针的就是合格的防疫员)

5、建立饲料原料品控系统---对用于种猪的大宗饲料原料,如玉米等原料建立原料品控系统,发现不合格的严禁用于种猪饲料原料,经处理(如玉米过筛)合格后再使用,不能处理的用于肥猪。

6、分娩舍仔猪一断奶就转往保育,不能用分娩舍饲养保育猪。因为保育猪会严重污染分娩舍,从而影响种猪的健康。

二、管理

1、不能只依靠“德”和“情”治场,更应以“法”治场。猪场的“法”如《技术操作规程》、《猪只饲喂标准》、〈〈免疫程序〉〉、〈〈保健程序〉〉、〈〈种猪淘汰标准〉〉、〈〈生物安全制度〉〉、〈〈岗们职责说明〉〉等。这些“法”是不允许任何人违反的!

2、改变管理思路。管理是防预不好的事不发生,促进好的事发生(做好啦啦队长、教练和裁判)。而不是每天在做“扑火队长”。常见到很多猪场的场长一天到晚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比如说哪里一头猪跑出来了要处理一下,保育发病了,母猪死了一头,分娩舍的电路出现问题了等等。忙了一年,赔了不少钱!而有的场长把时间发在完善猪场管理体系的建设上,保证母猪不会跑,保育猪不会发病。最后玩了一年,还赚不少钱!

三、防疫

改变防疫思路,防疫不仅仅是免疫疫苗和抗生素保健,而是全面而均衡营养+良好的环境和管理+免疫疫苗和抗生素保健。猪之所以会发病,是由于我们的不合适的管理造成猪只长期处于应激下而引起的,而不是我们不加抗生素保健而引起。不要一见到猪只发病,就把抗生素和疫苗当做唯一的灵丹妙药,我们更应该全方位的去思考(比如说从营养、环境、管理、免疫和保健等方面),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然后再对症采取措施。不然会病没治好,钱发了不少!

四、场内设备

1、分娩舍安装水帘风机保证夏季降温,安装热风炉保证冬季保温。

2、配怀母猪食槽需改造,确保母猪吃饭的碗也能像我们一样吃完饭后洗干净一点。

农业局畜牧水产发展意见(精) 篇6

农业局畜牧水产发展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体系;特色养禽区、草食牲畜优势区;做大做强光泽鸿建山庄、武夷山万鑫源农庄、浦城生态公园的休闲渔业,其余县(市、区)发展一家有规模、上档次的休闲或观赏鱼养殖基地;推进河段、水库江河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投放大规格鱼类、蟹苗等3000万尾,对农业局畜牧水产发展意见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按区域布局发展畜牧业,畜牧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到位,引导畜牧发展向疏散区、丘陵山区和草食牲畜转移;二是前移源头治理关口,严把新建场“三道关”,即严格新建和扩改建规模场审批制度,不在禁建区内建规模场,治理不达标的关闭或搬迁;三是推行畜禽生物安全养殖,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推广人畜分离、村场分离、水禽旱养等健康养殖方式,推广生态养殖—集中供沼气—生产有机肥—高效种植业,以及猪—沼—果、牧—沼—草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型畜牧基地和村落,具体材料请详见: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畜牧水产调整发展的关键期,总的要求是:围绕建设现代畜牧水产业,实施“培育畜牧大产业,发展优高水产业”策略,坚持内涵挖潜转变增长方式,外延拓展培育大产业,重心下移抓好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动物防疫、产品质量和畜污治理等发展中的难题。预期目标是:畜牧产值增8%、渔业产值增6.5%,总产值占大农业37.5%,人均畜牧水产家庭经营收入力争950元;肉蛋奶总产41.5万吨,水产品总产11万吨,增长5.8%和3.5%。为落实上述目标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要正确引导产业发展。在畜牧水产发展的转型期,要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经营形式、现代技术条件、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水产业,这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战略定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坚持四大原则:一是要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走质量效益型内涵发展之路;二是要正确处理常规养殖与特色养殖的关系,探索产品特色化、市场高端化优质特色之路;三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养殖业与科学养殖、疫病防疫的关系,走安全、优质的产业提升之路;四是要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走持续发展的生态型产业之路。二要做大做强产业体系。从优势产品抓起,在“一县一品”上抓突破,走特色+规模的发展之路,续建“五大”优势产业区,即:“一城”(南平奶城)、“两带”(生猪产业带、优势养鳗带)和“两区”(三大特色养禽区、草食牲畜优势区),构建块状、带状区域规模,便于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要素集聚。经过2~3年的培育,打造形成区域规模经济。采取“梯度推进”策略,在龙头企业上抓突破,继续培育乳制品、肉鸡两大产业集群,增强长富、大乘、天凌乳业龙头实力,做大做强圣农肉鸡产业。坚持招商引资和培育发展两手抓,利用生猪产业带优势,加大猪肉制品加工业招商力度,培育大禾、一春、汇通公司等猪业龙头企业,推进肉猪产业化经营,同时做大绿洲公司的肉兔产业。做大做强光泽鸿建山庄、武夷山万鑫源农庄、浦城生态公园的休闲渔业,其余县(市、区)发展一家有规模、上档次的休闲或观赏鱼养殖基地;推进河段、水库江河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投放大规格鱼类、蟹苗等3000万尾(只),形成闽北特色水产业。三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一抓区域布局调整。畜禽、水产的规模养殖,大水面开发乃至产品加工业,要考虑有序发展的前瞻性,按照规范、有序发展的要求,重点调整猪、禽规模养殖布局,规划建立农村畜禽养殖小区,以及网箱养殖、规模养鳗区域布局。二抓提高经营效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以猪禽业、奶牛业、养鳗业和大型深水网箱养殖为重点,以优势特色加适度规模,规模化加集约化、产业化,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三抓产品质量安全。启动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实施从投入品源头、生产过程、市场准入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延平区和4个县级市开展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个以上,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等投入品的监测,加大对使用瘦肉精、苏丹红、莱克多巴胺、氯霉素、孔雀石绿、恩诺沙星等查处力度,力争生猪、鲜奶、禽类药残检出率为零,水产品药残、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检出率控制在4.5%和1%以内,确保安全无责任事故。四抓提升科技含量。加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关键是建设生猪、奶牛和肉羊等良种核心群,加大名优水产良种推广,特别是23个场2万头奶牛良种繁育,市水产良种场倒刺鲃、光泽鸿泽中华鳖繁育推广;推广猪禽分批轮养、仔猪早期断奶、水禽无公害旱养喷淋技术、生猪粪便零排放处理技术,斑点叉尾鮰池塘和网箱养殖、水产高密度套养和机械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高效技术,以及种养结合、草畜结合等综合配套技术。五抓科技推广服务。以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为重点,实施“绿色证书”、“科技入户”、“核心农户”、村防疫员“全员培训”工程,开展“一堂课、一份手册”科技入户活动,特别是动物疫病预防、动物免疫、动物检疫、动物卫生安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知识的科技普及。四要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市政府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改革建立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工作有效运转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各地要围绕建立三大体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及动物防疫保障措施,争取当地政府制订出台相应实施意见,并于上半年完成改革工作。动物防疫工作总的要求是:确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有效控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奶牛“两病”达到净化区标准。突出三大重点措施:一是突出抓免疫,实行禽流感、口蹄疫100%强制免疫,做到“五不漏”和“真苗、真打、真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猪瘟、鸡新城疫等全面免疫,全面推行“村级动物免疫日”和免疫证入户。二是突出抓监测,市本级负责免疫抗体监测抽检,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县(市、区)负责口蹄疫、禽流感每村春季20份、秋季30份免疫抗体监测,病原学、血清学采样(包括棉拭子和血清),每年两次奶牛“两病”监测。三是突出抓保障,重点是人员队伍、防控经费、基础设施和责任机制等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金、预备队和应急演练等应急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疫情巡查报告、排查记录、采集病料等的应急反应。动物检疫工作,要围绕规模场检疫率、定点屠宰检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和上市动物及其产品持证率“四个100%”目标,把好“三大关”:一是动物检疫关。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切实做到“三必检”,即动物离开饲养场必检、动物进入屠宰场必检、动物及产品进入市场必检,推行家禽检疫脚环标识;二是市场准入关。严防染疫动物及其产品上市流通,落实“三必查”,即查畜禽免疫标识、查免疫证明、查检疫证明;三是畜禽调运关。严格准调证制度,强化9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防堵工作,确保疫病不输出、不传入。五要抓好畜牧污染治理。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要求,坚持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立标本兼治、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近期治理,完成禁建区内143家规模场治理达标,加快其它401家治理进度。综合治理,一是按区域布局发展畜牧业,畜牧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到位,引导畜牧发展向疏散区、丘陵山区和草食牲畜转移;二是前移源头治理关口,严把新建场“三道关”,即严格新建和扩改建规模场审批制度,不在禁建区内建规模场,治理不达标的关闭或搬迁;三是推行畜禽生物安全养殖,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推广人畜分离、村场分离、水禽旱养等健康养殖方式,推广生态养殖—集中供沼气—生产有机肥—高效种植业,以及猪—沼—果、牧—沼—草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型畜牧基地和村落。六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编制项目申报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库,争取农业部等的国家项目,重点是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产业等产业发展项目,良种繁育和推广、动物疫病防疫、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基层推广体系等基建项目。二是要分析研究省上畜牧水产《投资指南》,围绕投资重点和当地实际,认真策划项目可研报告,多渠道争取省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局等有关部门畜牧水产项目扶持。三是利用“5.13”、“6.18”、“9.8”招商活动平台,加强市与县(市、区)生猪肉联加工、水产品与烤鳗加工、动物产品生物提取与加工,以及畜禽良种繁育等项目的招商和对接;投产项目、在建项目、开工项目和前期储备项目等“四个一百”项目的开发。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本级重点是PCR化验室、渔业监测中心建设,县级要加快顺昌、建阳动物疫病化验室建设进度,已配仪器设备渔业监测中心化验室建设,松溪长巷、浦城富岭、邵武沿山、朱洋等4个省际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争取建成投入使用。七要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开展以保安全生产、保产品质量、保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动物卫生监督、渔政与渔业安全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以法治宣传、监测检疫和行政执法为手段,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源头治理与与跟踪管理、打击处理与诚信自律的综合执法。重点工作上,一是加大《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力度,增强依法行政办事能力;二是加大防疫监督、动物检疫、产品质量安全、渔政管理等行政执法力度,保畜牧水产健康发展;三是组织开展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餐桌污染治理、畜禽污染治理、水产养殖用药、渔业安全生产等专项执法与执法活动。八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机关党建“三级联创”。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目标相联、上下互动、系统带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政风行风建设。按照抓行业必须抓行风的要求,强化行业系统行风评议,建立宣传发动、查找问题、落实整改、评议督查的工作机制,以良好的行风树立公众形象。三是机关效能建设。列为政风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突出解决工作部署不落实,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小吏大权”和机关“四岗”(脱岗、虚岗、串岗、私岗)等问题,形成有序运作、高效运转、优质服务的工作氛围。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防腐机制,落实“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廉政建设责任制,养成党中央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发展意见 篇7

为了更好地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 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最近, 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不是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家庭农场作为新生事物, 目前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各级农业部门将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 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 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 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 落实对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各级农业部门要将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 并予以倾斜, 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稳定经营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等。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 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部门还将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 确立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 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

农业发展意见 篇8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坚守耕地红线,做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

坚持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把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活各类农业生产要素。

坚持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到203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资等,统筹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探索建立有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

(五)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土地督察作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强土地督察队伍建设,落实监督责任,重点加强东北等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逐步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六)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麦主产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涉农项目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单产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和流通服务。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建设。

三、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基建投资等涉农项目规模。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引导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订单收购、代烘代储等服务。落实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用地政策。研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使补贴资金向种粮农民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营销贷款试点。创新金融服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激励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综合授信;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推动厂房、渔船抵押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质押等业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引导建立健全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档次、高保障保险产品,探索开展产值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等试点。

(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各地要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有条件的地方在坚持农地农用和坚决防止“非农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尽量减少田埂,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总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

(九)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资源优势,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开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充实和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财政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从国家技改资金项目中划定一定比例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深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推动马铃薯等主食产品开发。支持精深加工装备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加大标准化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

(十一)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大农产品促销扶持力度,提升农户营销能力。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制定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培训计划,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积极推广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

(十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十三)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双季稻—绿肥或水稻—油菜种植,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

(十四)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面向市场需求,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开展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广补贴试点,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提高种植比较效益。加大对粮食作物改种饲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支持在干旱地区、高寒高纬度玉米种植区域和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南方石漠化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发展现代渔业,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渔共生、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

(十五)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针对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变化,促进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分区域开展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试点试验,在种养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培育、金融信贷支持、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大力推进草食家畜标准化规模养殖,突出抓好疫病防控,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模式,重点支持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引导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新型产业结构。实施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

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十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新建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分区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开展渔业资源环境调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开展太湖、洱海、巢湖、洞庭湖和三峡库区等湖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

(十七)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扩大配方肥使用范围,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配方施肥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配方肥。探索实施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比计划,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支持发展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加大高效大中型药械补贴力度,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指导和服务。

(十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治理设施;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引导和鼓励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积造农家肥。支持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扩大旱作农业技术应用,支持使用加厚或可降解农膜;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网点,鼓励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加快可降解农膜研发和应用。加快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

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十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按程序启动农业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

(二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在总结完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健全种业科技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财政科研经费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减少用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国家种质资源体系、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和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完善植物品种数据库。实施粮食作物制种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积极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区域级育种制种基地。

(二十一)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适当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

(二十二)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粮食储运监管领域物联网建设。支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扶持政策。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二十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鼓励进城农民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二十四)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制定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行为,控制农兽药残留,净化产地环境。

(二十五)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增值空间。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注册商标,加大商标海外保护和品牌培育力度。发挥有关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

(二十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模式。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打击各类非法添加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优先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强化产地安全管理。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改善农业综合执法条件,稳定增加经费支持。

八、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十七)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健全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渠道的同时,研究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

(二十八)加强农产品贸易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健全农产品进口调控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国营贸易和关税配额管理,把握好进口规模、节奏,合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加快构建全球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和分析体系,建设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和分级预警与响应机制。

九、强化组织领导

(二十九)落实地方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提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十)加强部门协作。农业部要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组织指导,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

上一篇:青马工程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交接班管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