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2025-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通用8篇)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1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总的来说较好,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加权平均数容易混淆。因此本节课一定要把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运用作为重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机盎然。在备课时,我们根据课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以生活中常见的调制咖啡、和学生身边的数学小册成绩作为引例,把课本的引例作为课后作业;并把课本上的例

1、例2进行加工,利用变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和途径:

课表分析:《课程标准》指出:统计学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统计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我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在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将在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研究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平均数理解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体会数据“权”的 作用,学习统计思想和决策能力。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此前,学生对平均数已有认识,但是加权平均数较为复杂且应用广泛,而数据的“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我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而把对“权的理解”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思考,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这一流程,体现了学生对知识从感知—认识—应用—反思的发 展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品)首先,创设情景,品数学

为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所占份额对结果的重要程度,我现场调制两杯咖啡,让学生品尝。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其中一个杯子里加入3勺咖啡1勺糖,另一杯子里加入1勺咖啡3勺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舌尖亲身体验、感受事物所占份额对结果的作用,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美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研究实例,探索新知(学)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权的概念,我利用刚刚的数学小册提出了下列问题:

(1)如果其中有一人的成绩为85分,另一人的成绩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如果其中有1人的成绩均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如果其中2人的成绩均为85分,3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

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4)如果其中3人的成绩均为85分,2人的成绩均为90分呢?通过以上计算认为他们的平均成绩都相同吗?并说明理由。(5)如果有m人的成绩均为85分,n人的成绩均为90分呢?

其中1-4个问题串的设计,由简单的算术平均算起,通过适当的变式,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平均数不同,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发现学生在数学成绩的分数均为85分、90分,且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但由于各自人数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此时教师顺势指出两种成绩的人数就叫做它们的权,像这样求出的平均数就叫做加权平均数,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问题5的设计由数字到字母,把有限个数变为无限个数,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并板书)。这样,在具体情境中,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轻松的复习旧知,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自己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问题生成:(2)如果其中有1人的成绩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在回答(2)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如:

859087.52851 9041712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抓关键词“1人的成绩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即分析式子中分子、分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成绩的计算方法。这样关注了学生的问题生成,使我们的教

学在问题中趋于完善。

总之,在此环节中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广泛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

(三)点击生活,应用新知(用)数学的核心是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略)

决策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销售额,鑫鑫旺超市决定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在这个情境中我设置了五个问题,问题(1)的计算较简单,学生容易判断出应录取A。但是A的创新能力最低,不符合对广告策划人员的要求,于是我们设计了问题(2),意在引导学生想到用加权平均数,从而引出问题(3)。由于问题(3)计算较为复杂,也是本节的重点计算,所以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写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录用人选是否满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招聘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不同,让学生发现要想突出某一数据,就要加大该数据的权,从而体会权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权的理解,了解权的不同表现形式,我设计了问题(4),由于问题(4)和问题(3)的权,实质相同,形式不同,所以(4)不再让学生笔算,类比后直接口答,教师结合问题(4)和问题(3)引导学生总结权的作用及权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对权有了较深理解之后,我们又设计了问题(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方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在此环节中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广泛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

(四)课堂回眸,自我提升(悟)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眸课堂,总结收获。当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对知识和情感作如下升华: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影响你们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信、勤奋、稳重、诚信等会促使你们的进步,老师建议你们把它们的权加大;而悲观、懒惰、急躁、任性等会阻碍你们的步伐,老师建议你们把它们的权缩小,直至为0。

其实,生活就像在调制一杯咖啡。当你加入的咖啡和糖的份额不同时,得到的口味也不近相同,有的苦,有的甜,有的浓,有的淡,你爱的口味由你掌握,你的人生由你做主!”

这样设计课堂小结,既是对知识的总结,方法的提炼,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有趣、诗意,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

四、作业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我设计了知识作业和实践性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课、议课要点:

本节课是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引入课题,结合实际,教学环节层层深入,例题结合实际,且联系生活,学生颇感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大胆展示,教学效果好,但也有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欠缺,有待加强。

指导要点: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2

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为了让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辅助工具对英语的教学进行场景的构建, 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较多使用的辅助形式包括音乐、语言、事物和自然环境等, 从而帮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进行理解,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可以更好的将语言进行理解, 并熟练的进行运用。英语本身是一种实用性的语言知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让学生单纯的进行听讲, 会较为枯燥, 学生逐渐的产生排斥的心理。而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对知识的认知效率,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的掌握, 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自主性。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第七单元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这篇课文的主要语法是让学生掌握过去进行时, 但是在真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容易将过去进行时和过去时混淆, 因为这两种语法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都可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件, 只是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果让学生单纯的进行理解, 就会过于抽象。因此在进行情景教学中, 可以将现实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去, 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打篮球、跑步和骑车等活动, 将其进行设计, 并结合动态的画面, 让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 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时候, 可以将过去进行时的时态引入到课堂中去。

案例二、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第七单元“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这一章节时, 主要的语法是重点句型“Would you mind (not) ...?”, 在对句型的学习中, 可以设计如下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一场郊游活动中, 当到达目的地需要下车的时候, 发现有的小伙伴睡着了, 因此进行以下的沟通:“T :Look, who is sleeping in bus now?S: Lan Tong is sleeping.T: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wake him up?S: OK, I will do it at once.”通过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情景展示, 让学生可以很直观的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在积极、和谐的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一定的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展开, 对学生来讲趣味性不断的提升, 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英语在进行应用时的语言环境, 熟练的进行运用, 使得英语的学习不再抽象而是真实的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对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的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案例启示

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 积极地利用教材的优势对情景进行设计, 巧妙地将语言环境和真实的生活进行贴合, 让学生可以积极地进行语言的交流与合作, 将课本的知识进行还原, 通过语言环境进行展示, 既能够深入的了解语言环境, 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的进入到角色中去, 将书本的知识进行运用。在对较难的语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较为抽象难懂, 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 通过设计情景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提升, 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到新的角色当中去, 不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 对新的知识的掌握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对新知识可以进行合理的运用。

新课标明确的规定教师应该重视从学生的日常出发, 结合生活的实际,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让学生可以从学习中不断的体验生活和理解生活, 将生活的实际和语言结合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英语的课堂设计中应该将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年龄进行分析, 设计的情景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 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展现高效的课堂活动。

四、进行情景教学的建议

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对情景的设置必须要接近生活, 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句型和语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指导, 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训练, 自然的将语法进行过渡, 展示出语法学习的魅力, 深入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情景的设计, 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年龄,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 提升积极性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情景的设计中需要将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掌握, 无论是语言知识的构建上还是内容的拓展上, 都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 给学生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学习。

五、结束语

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 可以体会到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能够充分的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进行展示, 将抽象的语法和句型转化为较为有趣的情景, 对学习的效率会有一定的提升。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围绕教学的难点进行设计, 将学习的舞台进行搭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感受学习的快乐, 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进行新课标改革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改善, 不再是传统的较为死板的教学方式, 而是采用情境为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情景教学的魅力, 自主的进行英语的学习, 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让英语的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课堂,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新目标英语八年级情境教学案例进行案例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八年级,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何亚维.新目标英语八年级 (下) 情境教学案例举偶[J].新课程 (上) , 2011, 08:172.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3

在以“轻负高质”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要追求和实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快乐学英语,最终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往往难以实现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犹如置身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去体验英语的魅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借助于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实物、自然环境等,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带有问题性质的场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效率。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案例片段1】

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本节课的语法难点是学习和掌握过去进行时,但对于过去发生过的事,学生现在又欠缺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为此,我有意拍摄了一些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境,如打篮球、跑步、骑车、唱歌、聊天、做作业等,把它们做成一个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精心设计 “引趣”情境,其生动形象的画面,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学生们看到自己或同学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是那么的精彩,异常兴奋,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我不失时机地开口了,“I was taking photos at noon yesterday.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What was Tom doing at 5pm. yesterday?...”大家纷纷举手,S1:I am playing basketball.(be动词有误,稍后再纠正),S2:I was running...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这样本课语法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案例片段2】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第一课时,为了呈现学习重点句型Would you mind(not)...?时,设计如下。(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睡觉)

T:Look,who is sleeping in class now?

Ss:Lang Tong is sleeping.

T:Is it good to do that?How should we help him?

Ss:It isn’t good to sleep in class.We should wake him up.

T: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wake him up?(一边将该句型呈现于黑板)

S1:OK,I will do it at once.(学生去把他叫醒)

T:Would you mind not sleeping in class?(对被叫醒的学生说)

S2:Sorry,I won’t do it again!(教师帮助,提示学生回答)

此情境的创设,就是通过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积极、和谐、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中学会如何向他人提出礼貌的请求和相应回答。学会了更好地尊重他人或在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时采取恰当的道歉方式。学生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品德素质,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相处。

【案例反思】

上述两则案例片段中,我积极灵活利用教材,巧妙地设计与日常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积极创设能让学生主动交流的语言环境,把课本材料还原为交际语言情境,既紧扣教材,又抛开教材,然后再回到教材。让每个学生积极进入活动角色,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学习新句型时,我觉得直接呈现句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很快进入了新课的角色中,他们不再被动地学习了,而是积极主动地应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对新知识的感知与初步运用。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当中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从学习中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将学习的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生活实际和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多花心思,创设高效的语言情境,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1.从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要求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贴近课文所要求掌握的句型与语言知识,使学生在情境当中进行学习与训练之后,能够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语言技能学习。

2.从学生方面出发,要求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最高限度地保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从难易程度出发,情境创设应由易到难,无论在语言知识的难度上,内容的拓展上,能力的训练上,意义的启发上都体现了循序渐进,先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在情境当中进行尝试运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亲身体会到: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充分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化抽象为有趣,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设计有效的而又富有情趣、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让学生快乐学英语,还课堂于学生的目的,最终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_(6) 篇4

李店镇中

方 鹏

“中点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判定后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引出中点四边形的定义,然后安排学生分组探索:(1)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2)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3)设计了一个已知中点四边形的形状,那么原四边形的形状有何要求?

学生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中点四边形,先猜猜这个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然后画图、写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检验文字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步骤掌握情况,简单的辅助线添加的方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这一练习结束后,很自然就把任意的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四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已知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又怎么样呢?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学生应该能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而且难度应该不大。解决了这些问题后,锻炼一下学生的逆向思维,已知一个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你能判断原来四边形的性状吗?这些问题都解决后,总结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上完这节课后,我从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四个方面做了反思:

㈠本节课的设计较为合理,安排比较紧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由问题“为什么说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解决引入,再运用新知识来探索“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特殊性”,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问题的提出和学习的深入而得到不断加强和调节,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比较到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中,无需老师多讲,我只是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每小组探索两种情况,要求画出图形,作出判断,给出证明。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在一起画图、思考„最后由小组来汇报探索的结果,老师只需要作出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节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㈢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不理想。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探索中点四边形的形状,难点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推出特殊形状的中点四边形的原四边形的形状。由于本节课与各种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学生容易搞混,因而上课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张。在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得出中点四边形形状后,可以把较多的时间用在中点四边形的说理上,让学生自己加以对比,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5

课题 老王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郭琴 审核 授课年级班级 八年级81班 课时 2

课标解读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预学导学 教学过程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 字词(除课后读写与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 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合作释疑-评说老王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的人,从看出。

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点拨:作为作家“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

关注“老王”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归纳主题

写作技巧

六、自测评估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滞笨(zhì)荒僻(pì)B.取谛(dì)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惶恐(huán溃D.骷髅(kūlóu)伛(yǔ)

2.依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的小胡同。

A.偏僻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

A.坍塌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了。

A.取缔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A.愧怍B.惭愧

3.作者怎样写老王艰难的生活?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4.老王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文段,完成5~8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5.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6.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7.“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8.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乞丐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9.“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10.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括号各填一个词。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1.“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

三、合作展示

评说老王:

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怀念老王:

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共鸣

关注老王: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归纳总结

老王

命苦生理上有缺陷

老实巴交 居住条件恶劣

不贪钱为作者送冰,

车费减半

心善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 体贴顾客无微不至

身体病重,还来谢恩

美好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篇6

4.4光的折射

朔城区第四中学 徐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看录像,观察玻璃砖后的手指、碗底小鱼等折射现象,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用已知的规律解释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折射现象来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观察筷子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品质

3.通过对“筷子弯折“等自然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 1.知道光的折射规律.2.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水槽.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课时安排:1 课时 设计理念

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为授课模式。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让学生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水,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水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生乙]向法线偏折.[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演示1]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入射角,再做两次.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折角和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演示3]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结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

改变

折射角将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4.4 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1.什么叫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3.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光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是大角 二.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六、能力提升:

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物质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从其他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______的两侧。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______现象;看岸边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现象;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被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______现象。

3、如图所示,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_______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_______一些(选填“深”或“浅”)。

4、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 和折射角θ。

5.画出图中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大致传播方向.

6.如下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7.如下图所示,一容器的底面有一平面镜,容器中盛有水,一束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画出进入水中,经平面镜反射又射入空气中的光线传播路线.

8.一束光线射到三棱镜(玻璃制成)上,如图下所示,画出这束光线穿过三棱镜的大致传播方向.

八年级物理《4.4.光的折射》教学案例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7

只有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 才能使它绽放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和语境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为英语老师献上一份礼物——那就是一张自制的英语贺卡。第二天, 我收到了100张精美的贺卡, 从中挑出30张, 分别贴在八一班和八二班学习园地内, 让学生共同欣赏。下边是八二班雪静同学的示范贺卡:

这份作业不仅巩固、练习了贺卡的书写格式,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达到了学中用和用中学的任务目标。

二、表演性作业

分角色表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思想上减轻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和负担, 同时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编写对话, 在快乐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 不知不觉地习得知识与技能。因此, 我在布置作业时, 不是让学生“背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2人小组把课文改写成对话, 在第二天上课时表演, 师生共同检测效果。下边是在学习了Go for it Unit 10 Section A 3a之后, 八一班的郝静杰和张彤改写的对话表演内容:H—Hao Jingjie Z—Zhang Tong.

H: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Z:I’m going to be an artist.

H:Where are you going to work?

Z:I’m going to work in Paris.

H: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Z:I’m going to study hard and be a student at an art school in Paris.I’m going to study French at the same time.I’m going to hold art exhibitions because I want to be rich and buy a big house for my parents.

H:I hope your dream will come true.

Z:Thank you.

H:You’re welcome.

这份作业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巩固、练习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调查性作业

中学生求知欲望很强,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布置了他们既感兴趣又乐于完成的任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学生的调查对象, 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对现实有所思、有所悟, 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 在学了Unit 10 Section B Part 4之后, 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6人小组, 上网查找或问父母, 共同完成Part 4的作业要求。第二天, 我把各小组代表性作业收起来, 挑选出四份优秀作业, 分别在数码展台上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共同欣赏。下边是八二班郭梦露的作业。

1. We’re going to have speech competitions about the Olympic.

2. We’re going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order to talk with foreigners.

3. We’re going to exercise every day.

4. We’re going to hold some Olympic exhibitions.

5. We’re going to learn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这份作业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如何做才能使奥运精神永存的优秀品质, 体现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四、想象性作业

想象性作业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 教师只有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作业, 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了Unit 10 Section B Part 4之后, 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4~6人小组, 要求各小组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来完成这个作业。第二天, 我收了各小组的作业, 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作业中几乎没有什么错误。下边是八二班王晰同学的作业。

这份作业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口语交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过去比较, 在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方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边是100分成绩对比表: (学生总人数50)

参考文献

八年级数学检测题 篇8

1.当分式■的值为0时,x的值是( )

A. 0B. 1C. -1D. -2

2.如图1,某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点(-2,1),则此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

A. y=■B.y=-■

C.y=■D.y=-■

3.下列各组数分别为一个三角形三边的边长,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1,2,3B. 2,3,4C. 3,4,5D. 4,5,6

4.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CD,AD∥BC;②AB=CD,AD=BC;③AO=CO,BO=DO;④AB∥CD,AD=BC。其中一定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有( )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

5.某班班长统计去年1~8月“书香校园”活动中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如图2的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差是47B. 众数是42

C. 中位数是58D. 每月阅读数量超过40的有4个月

6.分式方程■=■的解是( )

A. x=-2B. x=2C. x=1D. x=1或x=2

7.如图3,A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上的一点,AB⊥x轴于点B,且△ABO的面积是3,则k的值是( )

A. 3B. -3C. 6D.-6

8.如图4,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

A. 25B. 12.5C. 9D. 8.5

9.如图5,在梯形ABCD中,AB∥CD,AD=BC,点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HGF =∠GHE B. ∠GHE =∠HEF

C. ∠HEF =∠EFG D. ∠HGF =∠HEF

10.如图6,四边形ABCD中,AC=a,BD=b,且AC⊥BD,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1B1C1D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2B2C2D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nBnCnDn。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①四边形A2B2C2D2是矩形;②四边形A4B4C4D4是菱形;

③四边形A5B5C5D5的周长■;④四边形AnBnCnDn的面积是■

A. ①②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二、 填空题

11.当________时,分式■有意义。

12.若点A(1,y1)、B(2,y2)是双曲线y=■上的点,则y1_______y2(填“>”“<”“=”)。

13.为备战全国皮划艇马拉松赛,甲、乙运动员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们在相同条件下各划10次划艇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为0.23、0.20,则成绩较为稳定的是_________(选填“甲”或“乙”)。

14.如图7,在Rt△ABC中,∠C=90°,BC=6 cm,AC=8 cm,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C′点,那么△ADC′的面积是_______。

15.如图8,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8,BD=6,过点O作OH⊥AB,垂足为H,则点O到边AB的距离OH=_________。

16.如图9是由边长为1 m的正方形地砖铺设的地面示意图,小明沿图中所示的折线从A→B→C所走的路程为_______ m。(结果保留根号)

17.如图10,矩形ABCD中,∠BOC=120°,若将矩形沿EF折叠,则点B与点D重合, 下列结论中: ①若AB=8 cm,则AC=16 cm;② AE=OE=OF=CF;③若连接BE、DF,则图中共有4个等边三角形;④S△AOB=■S四边形DOFC。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为_______。(如果有若干个正确答案,填对全部正确答案得满分,漏填答案依次扣分,但填入错误的答案则判零分。)

三、解答题

18.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5。

19.如图11,等腰梯形ABCD中,AD∥BC,M是BC的中点,

求证:∠DAM=∠ADM。

20.已知,如图12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如果AB=8 cm,BC=10 cm,求EC的长。

21.某中学开展唱歌比赛活动,九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图13所示。

(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3)计算两班复赛成绩的方差。

(方差公式:s2=■[(x1-■)2+(x2-■)2+…+(xn-■)2])

22.七(1)班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小峰与小月进行跳绳比赛。在相同的时间内,小峰跳了100个,小月跳了110个。如果小月比小峰每分钟多跳20个,试求出小峰每分钟跳绳多少个?

23.如图14,已知E、F分别是?荀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1.B 2.B 3.C 4.C 5.C 6.C 7.C 8.B 9.D 10.C

11.x≠3 12.> 13.乙 14.6 cm2 15.■ 16.2■ 17.①②③

18.解:■÷■=■×■=■

当a=-5时,原式=■=■=■=3。

19.证明:因为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所以∠B=∠C,∠BAD=∠ADC。

因为M是BC的中点,所以BM=CM。

又因为AB=DC,所以△ABM≌△DCM。

所以∠BAM=∠MDC。

因为∠BAD=∠ADC,所以∠DAM=∠ADM。

20.解:连接AE,则△ADE≌△AFE,所以AF=AD=10,DE=EF。设CE=x,则EF=DE=8-x,在Rt△ABF中,BF 2=AF 2-AB2,解得BF=6,则CF=4。在Rt△CEF中,EF2=CE2+CF2,即(8-x)2=x2+16,故x=3 cm。

21.(1)填表:

(2)九(1)班成绩好些。因为两个班级的平均数都相同,九(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九(1)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给分)

(3)s21=■=70,

s22=■=160。

22.解:设小峰每分钟跳绳x个,则小月每分钟跳绳(x+20)个,由题意得

■=■,解得x=200。

答:小峰每分钟跳绳200个。

23.(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BC,且AD=BC,所以AF∥EC,因为BE=DF,所以AF=EC,所以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上一篇: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下一篇:假如我有翅膀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