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精选7篇)
出处: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意思:比喻个人名利和荣华富贵的不能永久享受。也有人把梦境说成“南柯”。南柯:南边的大树。又作“槐安之梦”、“一枕南柯”、“一枕槐安”。
有个名叫淳于棼的人,喜爱喝酒。一天,他在门前一棵大槐树下喝得烂醉。他的两个朋友把他扶进屋去,让他躺一会。这两个朋友就在床边一面守候,一面洗脚。
淳于棼睡着了,恍惚间看见两个使臣走进来,说是奉大槐安国国王之命,特来邀请。于是他出门登车,向大槐树根部一个树洞直奔而去。一进洞,只见晴天丽日,山川旷野,城郭村庄,乃是另外一个世界。淳于棼起初不免惊异,但很快就习惯了。他进了王宫,见过国王,当即被招为驸马,并任命为南柯郡太守。 内容来自
到了南柯,上任以后,一切都很顺利,不知不觉就过了整整三十年。由于政绩优良,全郡百姓,极为拥戴,国王也很器重他。这时,他已有五男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非常得意。不料檀萝国忽然入侵,他领兵出战,打了败仗。他的夫人(即公主)又不幸去世。国王从此不再信任他,不但免去他的官职,还把他软禁了一个时期,最后把他送回老家。
2008年夏天畅游新疆, 在北疆, 与俄罗斯交界处, 有一处美丽的喀纳斯森林, 喀纳斯林区环抱着一个美丽的小城, 这就是阿勒泰市。阿勒泰盛产美丽的向日葵, 阿勒泰城中的人民安居乐业, 知足常乐, 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快乐充实。在阿勒泰市, 我们随便找一个当地人, 问他是否想去北京居住, 十之八九他会回答说:去北京做什么?!生活不舒服。
在此地短短3天, 我已被阿勒泰祥和宁静的气氛所感染, 对人生追求的东西也有了新的思考。阿勒泰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让人乐而忘返。也许大城市里的人在城里住久了, 忘记了人生的真谛, 也许人生没有比快乐和宽广的胸怀更重要的东西了。在阿勒泰市你可以感受到踏破铁鞋无处觅的宁静, 可以找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 可以找到久违了的真正的放松, 和放松之后发自内心的快乐。
到达阿市的第一天晚上, 有机会和市人民医院的几位领导小聚。我第一次与边境上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如此近距离接触, 实在是倍感荣幸。话语间, 领导却是愁上眉梢。原来, 美丽的小城也有自己的烦恼, 小城的烦恼是缺医少药。阿勒泰出产宝石, 再加上种植葵花子的收入, 阿勒泰很富裕, 那么为什么没有医生愿意到这里工作呢?这个问题, 使医院的领导们百思不得其解。随后, 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年以前, 有一个新疆医科大学的大四学生到阿勒泰市实习, 医院的领导们对他的医术很满意, 有意把他留在这美丽的小城里, 又想到这孩子是大城市 (乌鲁木齐) 人, 怕他不愿意, 于是给出了丰厚的条件:一套120米的房子, 月薪2000元, 并承诺尽快破格提拔。没想到这孩子还是不愿意, 只说了一句“我不可能为了这些留在边疆, 我要去北京发展。”医院领导不解之处正在于此, 北京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 能够使这个初出茅庐的孩子断然拒绝如此优厚的条件。这些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医院的领导们疑惑了。
近来, 我时常回想起小城的宁静, 也回想起小城挽留不住人才的忧愁。是什么决定了人才的流动?或说人才流动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背后又有何规律?笔者认为可以用“收入”与“成本”这两个经济学概念分析此人才流动问题:前者吸引人才, 后者则阻挡人才。细节待笔者一一道来。
一、收入——吸引人才流入的“股肱之臣”
“收入指消费商品给人们带来的享受”①, 而这种享受需要用货币来衡量。消费物品带来的享受以“货币收入”作为度量衡。我们日常谈论的“收入”一词通常指货币收入。而在财务学中, 收入则特指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的总和。财务学中“收入”和经济学中“货币收入”在数量上相等, 但是意义却不同。这个差别在经济学分析中常被混淆, 使人们不自觉的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货币。其实不然, 货币是经济学概念的测度, 而不是其本质。
定义告诉我们:“收入”指经济体系的参与者从商品中获得的享受和服务, 那么它也就包含了比货币收入更加宽泛的概念。阿勒泰市为留住人才开出了相对当地物价而言相当不错的“收入”条件, 但这个“收入”指的却是货币收入——仅仅是收入的一部分, 而非全部。人才根据可得信息, 利用自己的智慧判断未来收入, 再根据这个预期中的收入水平决定是否愿意留在阿勒泰市。最终开篇故事中的主角选择离开阿勒泰市, 而选择到北京去发展, 这说明他预期在北京能够获得比在阿勒泰更多的收入。
阿勒泰市的领导们为他开出了不错的货币收入条件, 诚然阿勒泰市还有着美妙绝伦的自然环境。但和北京等大城市相比阿勒泰市的缺点便也凸现了出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教育体系不发达, 商品多样性差, 可欣赏到的高水平演出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交通也不很便利。这些具体因素便属于上文提到的货币收入外的收入。它们是分析人才流动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阿勒泰市的领导们正是因忽略了这些因素而陷入了迷思。
二、生活成本——人才流失的“罪魁祸首”
所谓“成本”在经济学分析中均指机会成本。根据Armen A.Alchian在《Cost》一文中所述:“在经济学中, 作出某个选择时的成本指所不得放弃的最高代价②。”据此定义, 买入某商品时的成本是指:用同样多的货币能够买到的其他商品的最高使用价值;那么, 人才选择离开阿勒泰去北京发展的成本是指:他在阿勒泰市能够获得的所有收入的总和。的确, 选择购买了特定商品,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放弃了些许其他商品的消费;而选择在北京发展就要放弃阿勒泰市那美好、和谐的环境。
“何谓价?价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③张五常在其著作《经济解释》中如是说。分析至此, 读者不难发现, 成本和“价”的定义是如此的相似。确实, 成本便是“代价”。凡是做出选择, 都要付出代价。选择购买某特定商品, 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放弃购买其他商品, 而商品的价格测度了那些被放弃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是阻碍人才流入的“罪魁祸首”。据上文所阐述的定义不难发现, 成本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经济学概念。就本文讨论的核心内容而言, 无疑是作出选择时所面临的成本决定了人才的流动方向。但这个成本中包含了太多无法观察的内容——如特定个人对诸如环境、风光、戏曲、商品的偏好, 等等。因此, 笔者认为, 与之相比, 更好的方法是退而求其次, 通过观察生活成本分析人才的流动问题。
生活成本指特定个人在特定城市中保持生存状态所不得不放弃的最高价值。以开篇提到的新疆大学毕业生为例, 他若想在北京生存, 必须支付聊以为生的食品、住宿、衣着与交通费用。因此, 他不得不放弃部分休息与享乐的时间, 努力学习、工作, 获得足够的货币收入, 用以支付这些费用。所被放弃的用于休息与享乐的时间便是他的生活成本, 而之后他所购买的生活必需品 (衣食住行) 的总价格测度了他的生活成本。
总而言之, 若人才预期自己支付不起该城市的生活成本, 那么他也就不会选择迁入该市生活、工作。因此笔者认为, 生活成本是阻碍人才流入的罪魁祸首。
三、权衡于收入与成本之间——人才的思虑
人才权衡其预期中的收入与成本, 决定自己的流动选择。
上节末尾提到生活成本是阻碍人才流入的罪魁祸首。事实上, 人才在考虑是否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时, 在考虑生活成本的同时, 也一定会考虑到预期中自己所能获得的收入。
仍然以开篇是提到的小城故事为例。他在考虑是否迁入北京生活、工作时, 必然会衡量自己未来所能够获得的收入, 然后再参考北京的生活成本, 并在衡量此二者之后作出决定。一方面, 他可能自认为自己毕业于省级大学的医学专业且专业技能娴熟, 进而预期自己在北京能够获得一个较为可观的收入。另一方面, 他所不得不面对的是北京那人所共知的高昂生活成本 (北京房租极贵, 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则处于全国平均水平④, 综合而言北京的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 。若他认为预期中的收入能够支付的起自己在北京市的生活成本。那么, 最起码, 他就有能力迁入北京。除此之外, 他也会衡量在北京它所能够获得的其他收入, 例如可以使用北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有机会观赏高水平文艺演出等。当然, 就这些方面而言, 相对于阿勒泰市, 北京市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分析至此, 也就不难帮助阿勒泰市的领导揭开“人才迷思”了。
四、分析延伸:房价——控制人口流入的局限条件
我们在对小城故事进行经济解释的时候, 用到了这样一个主要逻辑:特定城市的价格水平——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水平——决定该城市的生活成本, 生活成本便进一步成为了该城市的“准入”门槛。凡是预期自己未来的货币收入能够高过这个门槛的人才, 就有迁入该城市的可能性。
这个逻辑在作出小城故事的经济解释之外, 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房价变动是控制人口流动的自然过程。容易发现, 大城市的房价总是大大高于小城市。极端者如北京、上海, 繁华地段的价格是天价,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望而生畏。此外,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 使得诸如北京上海等地人口密度十分之大。久而久之, 人多房少, 住房矛盾便凸现出来, 很是让政府头痛。政府为解决这个住房“矛盾”煞费苦心, 但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大城市房价居高是一个自然过程, 人为干预只会带来灾难。
前文所述, 特定城市的价格水平可以被认为是该城市的准入门槛。相对小城市而言, 大城市具有众多吸引人的优点, 前文已举其一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教育条件, 多种多样的商品, 高水平的文艺演出。这些优点都是希望迁入之人预期收入中的一部分, 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希望迁入大城市的人便会很多, 若不加限制, 会有过多的人迁入。这无疑是不利于城市发展的。这时, 房价便成为了控制人口流入的天然屏障。当人们普遍觉得某个城市更利于自己发展, 越来越多的流入时, 房价也随之而上涨。房价上涨, 也就阻挡了那些收入预期不高的人, 或近似的说是那些职业技能较弱的人。
可以说, 房价是阻碍人才流入的屏障, 而其变动过程可以被视为是经济体系自动调节人力资源的过程。这个逻辑也恰好解释了大城市房价高, 而人才扎堆;小城市房价低, 而人才匮乏的经济现象。
若政府主动管制房价, 或者出台影响房价变动的政策, 便会阻碍市场机制的资源调配功能, 使市场失灵, 经济混乱。因此, 笔者认为, 与其直接干预房屋市场价格, 不如使用直接转移支付的政策去缩小贫富差距来的合理。
结语
若将人才视为人力资本, 那么人才流动问题便是城市间资本流动机制与制度安排的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新制度经济学问题。此外, 故事中提到房屋价格的变动, 自动调节了城市间的人力资源配置, 但却未对“房屋价格变动”的原因加以解释, 或说未分析房屋价格变动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含义, 这关乎到资本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分析起来都会很精彩, 但那却是“故事外的事”了……
小城人才故事到这里暂告一段落, 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戛然而止, 意犹未尽。故事之外的故事也许更为精彩, 但为保持故事主题统一, 讲到此便不得不说“欲知后事, 请听下回分解”了。但愿故事能够为二三读者的思考投下一缕光明, 那样, 笔者便也心满意足了。
摘要:首都北京与新疆小城阿勒泰相比:前者工作辛苦, 消费昂贵, 竞争激烈, 却人才聚集;而后者祥和宁静, 生活舒适, 却人才匮乏。阿市领导为留下人才开出了优厚的“收入”条件, 但仍然难以吸引人才, 这是为何?本文运用经济学中“收入”与“成本”两个概念, 对此现象进行经济解释, 并从此处延伸分析, 解释人才流动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才流动,预期收入,生活成本
参考文献
[1]Armen A.Alchian, Cost,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the Society Sciences, October 1963.
[2]Armen A.Alchian,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June 1950.
[3]Irving Fisher, 1930, The Theory of Interest, Macmil-lan, 3-149.
[4]Steven Chuang,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Firm,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umeXXVI.
[5]张五常.科学说需求.香港:花千树出版社, 2001.
[6]张五常.供应的行为.香港:花千树出版社, 2002.
4月24日,铁矿石价格已经疯涨至200美元/吨。而中国的钢企似乎不得不尴尬地接受一个疯狂的价格。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有一个梦想,就是期待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实施统一的采购价格,广推“长协机制”,以一致对外的方式来实现击垮铁矿石巨头联盟的目的。
我国是钢铁消费的大国,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占到全球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某种意义上,像澳大利亚、巴西这样的资源性经济体需要依靠中国需求来维持繁荣。
但是,作为最大的消费体,中国钢铁不但没有在铁矿石价格上享受到优惠的中国价格,反而处处被动,时时受到牵制。
中钢协则一厢情愿地强调我们是最大的需求方,“理”应获得最优惠的团购价格,并为此走上了持续的铁矿石谈判之路,努力求解“中国模式”下的“中国价格”。
据了解,在中钢协号召抵制三大铁矿石巨头的号角声中,近来中国钢企拒绝进口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的铁矿石。
中钢协试图用中国对铁矿石市场的影响力来实现中国模式的梦想,然而,这注定是一场难以打赢的高成本之战,摆在中方面前的现实却是,没有进展的铁矿石谈判和三大巨头设置的重重障碍。
早在3月19日,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向中国钢铁企业提出将2010年铁矿石基准价格上调90%~100%。从2009年底开始的2010年度铁矿石谈判,预期涨幅已经从最初的上涨10%升到如今的90%~100%,这将使我国整个钢铁产业举步维艰,钢企被逼无路可退。
手握4亿吨以上的铁矿石采购总量,中国人却无法拿到一个满意的“中国价格”。追究起来,这是由于以往谈判主体不够团结、谈判力量比较分散等各种复杂因素所致,造成巨额筹码没有发挥应有威力。
同时,全球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开始了倒戈,尽管其曾一再表示不会跟随三大巨头的步伐,而将根据自己的需求拓展与中国客户的关系,可是在铁矿石价格飞涨、三巨头集体谋求向季度定价转向的时刻,FMG再也禁不住巨额利润的诱惑而“反水”,并于4月24日表示,将采用与市场挂钩的价格体系。
雪上加霜的事情还不止于此。4月1日已过,三大铁矿石巨头不再按去年的价格供货,国内钢企不得不在现货市场上购买货源,令现货铁矿石价格不断走高。从来不是特别紧张的铁矿石,却在投机炒作的影响下,价格相比去年上涨了两倍多。受此影响,国内铁矿石价格已翻倍。
尽管目前中钢协依旧“强势”,还在挽救濒临熄火的长协机制,也在进一步整顿国内铁矿石进口秩序,但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而且更令中钢协尴尬的是,似乎陷入“怎么做,都是错”的境地。业内甚至有人总结出只要中钢协政策一出,矿价就顺势一涨的规律。
此前,3月30日,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开宣布,已和亚洲许多客户就到岸价并在更为短期的价格基础上达成了铁矿石协议,从而取代以往的年度价格合同。并且,所达成的协议量占公司销售的“绝大部分”。
中钢协对此单方宣布行为强烈不满。有分析指出:“这又是一次供应商分散瓦解、各个击破、进行心理博弈的手法。其所指的多数亚洲客户又包括谁?为什么不说出来到底跟谁签的约?”
国内铁矿石贸易商坦言:尴尬局面并非短期形成,国内囤矿炒矿者大有人在,三大矿山不断提高要价,国内部分中小钢厂谋求眼前利益,不按规矩出牌地与矿山签订协议,外国矿山很容易乘此“乱中取胜”,这其实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了解,在断货阴影和成本不断上涨的双重压力下,一些钢铁企业已向中钢协通报,希望能够尽早结束铁矿石谈判。然而,在中钢协与三大巨头没达成协议之前,钢企的这种尴尬注定将持续一段时间。
回顾铁矿石的中国式谈判之旅,类似的情况一连几年都在上演。中钢协提出了谈判目标,却迟迟未能达成,在此情况下,各大钢企私下参照日企合同与矿商达成协议。
相传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他家院中种着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凉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中沉沉睡去。
熟睡中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了一个树洞中。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此时,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于是,他也报名参加了。一共考了三场,文章写得都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竟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于是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
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此刻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生可畏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字书写】:后生可畏
【汉语注音】:hòu shēng kě wèi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用于称赞年轻人。
【后生可畏的意思】:后生:后辈,指年轻的一代人;畏:敬畏,佩服。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前人,他们是令人敬畏的。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
【后生可畏的近义词】:少年老成、后来居上、后起之秀、长江后浪推前浪;
【后生可畏的反义词】:老大无成、少不更事、乳臭未干、望尘莫及、一代不如一代、不可企及、每况愈下;
【后生可畏的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经常外出游历呕心沥血地宣扬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天,孔子外出乘车的路上,看见有一个小孩儿站在一旁观看其他几个孩子玩耍。孔子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孔子说:“因为他们在一起玩就是厮打在一起搞得汗流浃背,这样身体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一点好处。因此我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玩。”说完以后这个孩子便一个人去玩沙堆了,过了一会儿,他就把一个城堡堆好了。孔子又好奇的问他:“我的车子路过这里,你却在这里用沙筑造城堡,为什么不避开我的车子呢?”小孩回答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城堡要避开车子,只听说过车子要绕着城走!”孔子感到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非常了不起,于是他夸奖小孩说:“你懂的道理很多呀,尽管你是个小孩子。”这孩子又说:“我听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鱼出生三天就会游泳、马儿出生三天就能跟着老马走,我懂得这点儿道理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孔不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侯不能因为自已学富五车经验丰富而因此小看年轻人。
【后生可畏例句】
宋.苏轼《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继翁,你是向来讲究笔墨的,你请到他,这是一定高明的了,真是后生可畏!”
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后生可畏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后生可畏造句】
先生可敬,后生可畏,人们乐此不疲将它作为人类社会进化提升的至理名言,道德经典。
【成语】:临危不惧
【拼音】:lín wēi bù jù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成语故事】: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河南省南阳市二十一小六(4)班 陈文斌
考试结束了,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对答案。我悄悄地走开,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因为我知道我错了两道应用题。同桌问我:“嗨,你考得怎么样?”我没有回答,默默地拿出一本课外书无聊地翻看。
下午试卷发下来,我惊愕地发现自己得了90分。仔细一看,原来老师看错了。同桌建议我告诉老师,做个诚实的人。我犹豫了,思想斗争很激烈。这时,老师收拾东西准备走出教室。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我快步冲到老师面前,说:“您多给我分了,我只考了70分。考得不好,请您原谅!”老师仔细核对试卷,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既高兴又羞愧,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诚实无价。
(辅导老师:徐春青)
收秋种麦
河北省魏县第一完小五(2)班 王化雨
秋天,辽阔的田野上一派丰收景象。
我最喜欢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边赏月边话丰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尽管忙活了一天,可我们根本不觉得疲倦。池塘里,青蛙的合唱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那是庆祝丰收的音乐。
玉米收完后,腾出来的土地就要施化肥,播种麦子。不久,广袤的大地又被绿油油地麦苗所覆盖了。
(辅导老师:王晓丽)
绿色森林
河南省南阳市二十一小六(4)班 杨夏
天刚亮,黄莺小姐就早早起床,站在枝头放声歌唱。这时,信鸽先生飞了过来,说:“黄莺妹妹,今天垃圾分解站要成立了,你可一定要去!”说完便匆匆地飞走了。
黄莺赶快梳理羽毛,赶到垃圾分解站。这里好热闹,森林中的动物都来了。狮子大王向宰相大象点点头。大象高声说:“大家安静!”顿时,鸦雀无声。大象接着说:“这几年来,人类提倡 低碳 生活,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成效显著。从今天起,我们森林也要开展环保活动,建设绿色森林,建立垃圾分解站就是第一步。”
快嘴大婶喜鹊迫不及待地问:“垃圾分解站是做什么的?”大象笑着解释:“垃圾分解站负责降解 塑料袋等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存意义重大。”说完就向狮子示意。狮子庄重地对动物们说:“我宣布,垃圾分解站正式成立!”
(辅导老师:徐春青)
南柯一梦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小学六(2)班 庞博洋
咦?这里怎么这么干净?空气怎么这么清新?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深吸一口气,心旷神怡。原来,这是2020年的地球。
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都过着低碳 生活,塑料袋绝迹了,人们使用的是能降解的纸袋,能源危机也不存在了,生存在这里的人看上去都那么健康,那么快乐……
“咚”的一声,门被风刮开了,我从梦中惊醒。唉!原来是南柯一梦!转念一想,我明白了,现在提倡过低碳生活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美梦成真。
(辅导老师: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