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共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城乡差异;VAR模型
一、文献回顾一般情况下,在地区经济结构有明显差距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其军事论文发表/jslwfabiao/政策效果必然在各地区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差别效应。国外研究货币政策差别效应的相关文献比较丰富,货币学派的 Beare[1]利用简约式模型对加拿大平原地区的三个省份进行分析,指出各地区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差异能够解释货币对不同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新古典凯恩斯学派的 Fishkind[2]利用大型区域宏观模型分析,证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印第安纳州经济的影响与对全美的影响相比存在差异,认为这主要是由印第安纳州的相对经济结构造成的;Rochoff[3]等人对区域利率差异和区域信贷可得性差异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存在的成本和风险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Karras[4]等人对欧洲国家货币政策不对称效应进行了研究;Carlino和 Defina[5]等人通过国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来鉴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善燊(1980-),陕西省平利县人,国际商务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何炼成(1928-),湖南省浏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别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指出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出现区域非对称效应。截至目前,国外已发展起来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
相对来说,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差异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多采用描述性研究、一般回归、因果分析等方法的居多。如张志军[6]等国内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一致认为应该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特别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尝试采用国际流行的VAR,SVAR等计量模型来研究,如李成[7]、周好文[8]、丁文莉[9]、张晶[10]、杨开忠[11]等,但他们只局限于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行政区域或者东、中、西地理区域间的差别效应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用向量自回归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城乡差别效应。本文分三部分论述,首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统一货币政策对城乡经济影响的差异化存在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然后分析产生差异性效果的原因,最后提出消除这种差异性后果的建议。
二、差异性影响的计量模型分析1980年,西姆斯(Sims)针对大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的不足,首次提出了非约束性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种模型以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出现,系统内每个方程右边的变量是相同的,包括了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然后通过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一个 VAR(p)模型的数学形式是[12]:
yt=Atyt-1+…+Apyt-p+Bxt+逭饫飝t是一个 k维的内生变量,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A1,…,Ap和 B 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錿是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即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本文基于VAR模型计量分析步骤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本文对货币政策城乡效体育论文发表/tylwfabiao/应的分析主要立足于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这一过程,指标选取1978~2004数据,具体为:
1、狭义货币供应量指标m1;
2、城乡经济产出指标,cy表示城市
关键词:货币政策,城乡效果,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我国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城乡经济效果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对于利用货币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实证研究
本文所谓的货币政策城乡效果是指货币政策对城乡经济产出的作用, 货币政策用货币供应量M1表示, 农村的经济产出用农村生产总值表示, 城镇的经济产出用城镇生产总值表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国家统计数据库、《数字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央行网站。对城乡GDP分别以1993年为基期的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货币供应量使用名义值。对相关变量进行对数一阶差分处理, 处理后的城乡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变量分别记为dlrcy、dlrry、dlm1, 对该三个变量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考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城乡产出效果的差异。
1.1 脉冲响应
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重要目的是研究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 即某个变量的冲击引起的其他变量的响应。图1显示了城乡实际生产总值对货币量冲击的响应, shock1表示由M1引起的冲击。结果表明:货币冲击对城市生产总值的影响在第一期就达到最大值 (图的上半部分) , 而对农村生产总值的影响要在第2期才达到最大值, 并且对农村影响的最大值要小于对城市影响的最大值。这表明货币政策对农村产出的影响滞后于对城市产出的影响, 并且对城市的影响幅度大于对农村的影响幅度。
1.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用于评价不同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重要性。图2和图3展示了城乡生产总值的方差分解结果。
由图3可见, 货币冲击对城市产出变化的贡献率在第三期以后基本稳定在22%左右, 而对农村产出变化的贡献率则在第四期以后基本稳定在11%左右。货币冲击对城市产出变化的贡献率要大于对农村产出变化的贡献率。
总之, 对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的研究表明: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城市产出的作用要大于对农村产出的作用。
2 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原因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城乡存在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中找到, 本文把这些因素分为两类:金融因素和经济因素。
2.1 金融因素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需要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作为基础和中介, 城乡在金融条件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货币政策城乡效果的差异, 这些金融条件包括城乡存贷款规模、城乡金融机构和城乡金融市场等。
从存款看, 2000年, 城镇存款为108806.2亿元, 农村存款为14998.2亿元, 城镇存款比农村存款多93808.0亿元, 农村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为12.1%;此后, 城乡存款及两者的差距都在不断增加, 及至2007年, 城镇存款达347037.4亿元, 农村存款为42333.71亿元, 农村存款与城镇存款的差距达到304703.7亿元, 农村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下降为10.9%。
从贷款看, 2000年, 城镇贷款为88421.3亿元, 农村贷款为10949.8亿元, 农村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为11.0%;此后, 城乡贷款及两者的差距都在不断增加, 及至2007年, 城镇贷款达239148.9亿元, 农村贷款达22542.0亿元, 农村贷款与城镇贷款的差距达216607.0亿元, 农村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下降为8.6%。
存贷款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 这一方面不利于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村资本的形成, 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之一。
从金融机构看, 城市金融机构除了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为主以外, 还包括政策性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尽管农村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 但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与城市金融机构相差甚远。真正在农村发挥作用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近年来,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 从业人员逐渐减少, 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 以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农村金融机构不但不能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
金融机构集中于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 并且农村资金不断外流城市, 这使得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机构行为以作用于城乡经济的效果出现差异。
从金融市场看, 我国城市金融市场包括各种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而农村金融市场则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主要以单一的信贷市场为主, 并且随着国有银行业务从农村地区的撤出,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信贷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在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不足的情况下, 农村非正规金融逐步发展, 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往往成为货币政策的抵消力量。
2.2 经济因素
我们从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考察导致货币政策城乡效果差异的经济因素。
李海海的研究认为, 第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为灵敏, 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不敏感, 第三产业居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之间。本文接受这一结论, 首先考察城乡的产业结构差异。1990~2008年间, 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城市GDP的比例平均为52.9%和47%, 相应的农村指标分别为42.1%和23.1%, 而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农村GDP的比例平均为34.9%。
尽管城乡GDP在总量上不相上下, 但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对货币政策敏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比重都大于在农村的比重, 而对货币政策不敏感的第一产业在农村GDP中的占比较高。城乡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对农村的效果要弱于对城市的效果。
居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末端环节之一, 城乡居民经济行为的区别将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主要考察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行为。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20.1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11.0元, 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从生活消费的绝对水平看, 2008年, 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431.5元, 而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546.4元, 仅为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强;同时, 从平均消费倾向看, 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水平接近, 但大部分时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1990~2008年间,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约为0.790, 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约为0.786。
3 提高货币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对城市的效果强于对农村的效果, 长此以往, 货币政策本身可能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因此, 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货币对农村经济的有效性,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可以从完善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条件做起。
从经济条件看, 首先应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收入是影响居民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要增强货币政策对农村居民经济行为的影响程度, 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这需要改善农民就业,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其次应加大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本身是弱质性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若没有政府政策的倾斜, 农业发展将面临不利的环境。因此, 需要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有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长期化、法制化。
第三应积极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利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 因此, 应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村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创新农村经济组织, 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 要注重因地制宜, 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基于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 发展壮大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业经济。
从金融条件看, 首先应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金融组织要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协调发挥好支持农村经济的作用。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规范和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鼓励城市各类银行、外资银行等开展农村金融业务。
其次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允许各种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设计出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发展农村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等。
第三应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增强信用意识, 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推进利率形成市场化, 由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和风险情况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完善农村金融 (下转P87) (上接P92) 法律体系, 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海,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王千六, 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2008历年.
[4]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2008.
[5]国家统计数据库[DB/OL].http://219.235.129.58/welcome.do.
[6]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 数字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 2008.
关键词:滞后模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
一、影响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且各因素间组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本文旨在分析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分配因素
由经济学原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消费行为必定也受到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考虑建立一个包含消费的滞后值和收入水平的回归模型Ct=α+β1Yt+β2Ct-1+β3Ct-2+u。
为减少或消除时序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模型调整为:lnCt=α+β1ln1Yt+β2lnCt-1+β3lnCt-3+u
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u=0.29+0.80lnYu+0.37lnCu(-1)-0.22lnCu(-2)
(1)同理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函数进行估计:lnCr=0.77lnYr+0.50lnCr(-1)-0.30lnCu(-2)
(2)两个方程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P值都小于0.05,说明方程拟合的较好
比较式(1)和式(2)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城、乡居民消费均与收入成同向变动关系,但城镇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80)大于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0.77);(2)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前一期消费性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37、0.50,两者都超过了0.35,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惯性,并且农村居民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消费支出系数分别大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比有城镇居民更强的消费惯性。
(二)地区差异的影响
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日益拉大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也日益明显。定义Xl、X2、X3、X4、X4、X5、X6、X7、X8为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之比、人均衣着消费之比、人均居住消费之比、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之比、人均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之比,以其作系统聚类分析,为同等的对待每一变量,在作聚类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Z分数的标准化处理,按Q型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选用欧式距离平方和聚类效果较好的离差平方和法作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例分为5种类型(按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异从小到大的顺序):(1)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2)天津、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3)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4)内蒙古、甘肃、新疆;(5)西藏。
可以得出: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较大的地区,即第四、五类,大都是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消费结构差异最小的地区,大都是东部地区。②城市化水平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看到,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小,特别是食品、日用品的消费差异很小。反之,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均较大。
(三)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差异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镇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差别。首先,城镇的各种条件优越,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优于农民。第二,当前农村的市场环境较差。长期以来,大多企业将生产经营的重点只放在了城市。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规模个体工商户,缺少对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从而很少生产出与农民收入、消费观念和农村消费环境相一致的产品。
和城乡消费环境差异的形成一样,城乡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长期的。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以及对未来消费的渴望都不如城镇居民强烈。而对精神文化消费意识的薄弱,又会使农民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加大了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上的差距。其次,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农民的消费观念相互影响,这就表现为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信息趋于一致,而与处于城镇的那部分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靠农业生产和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得的收入很不稳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更加谨慎的消费观念。再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
二、减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即要依托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
(二)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取长补短。不同地区有着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不同。突出东部地区的主导作用,依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扩大农民生活消费市场。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教育可以改造农民的小农意识和保守心理,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基础设施重点投资,最为重要的是保障教育经费。
(四)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首先,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其次,加强农村市场机制建设,并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再次,应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和监督,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内容摘要】 随着城乡幼儿园的大量涌现,许多乡村幼儿园不懂办园宗旨,疏于管理与教育,主要以赢利为目的,完全脱离了《幼儿园教育大纲》的指导原则,以至于造成城乡幼儿园之间极大的差异,只有国家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政府加强对乡村幼儿园的建设,通过举办新园托管薄弱园,才能使城乡幼儿园教育同步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城乡
幼儿园
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但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关注,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以及教养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回归”这一思潮在课程中的折射。近年,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量的乡村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缓解了部分幼儿教育供需不足的矛盾,为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减轻了负担,但是当今很多乡村幼儿园,从根本上达不到办园的资质,趁着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教育的东风,盲目办园,既没有遵循《幼儿教育大纲》的原则,也不懂办园的宗旨,他们主要以赢利为目的,疏于管理与教育,以至于造成城市与乡村幼儿园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一、办园条件之悬殊
城乡幼儿园发展之间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硬件条件的差异。由于
幼儿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很多幼儿园实行的是自负盈亏,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好的幼儿园有过多的设备设施,但不能充分利用,有铺张浪费之过。而乡下的幼儿园连最基本的条件都保证不了,就只有几张板凳,更不用说玩具教具,校园环境的美化。据调查,在乡村幼儿园中98%的办园是家庭作坊式,利用自家住院用房或租用居民用房为园舍。园舍卫生不达标,园舍建筑及面积都不符合办园标准,幼儿活动室与寝室不分,室内空间狭小,采光不好,空气较差,室外活动场地极为有限,这些硬件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师资力量参次不齐
城乡幼儿园在福利待遇与发展机遇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由于乡村幼儿园教师工资低,待遇差,没有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并且有些乡村幼儿园为降低办园成本,95%的乡村幼儿园是聘用一些不具备幼教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或保育员,有的幼儿园直接找来一些农村妇女担当起“幼儿教师”的角色。这类幼教人员教学水平低,教学经验有限,教育理念落后,主要是以“看孩子不出问题”为工作准则,使幼儿得不到良好的系统教育。而在城市幼儿园,他们往往有很好的待遇,能够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去工作,乡村一些稍微好一点的幼儿教师都走入城市教师队伍之中。
三、幼儿教育质量差别较大
幼儿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根基,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城市大多数幼儿园一直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里所说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泼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实现以关注之本向关注幼儿生活,以关注课堂教学向关注生活中的渗透以及关注教师的预防向关注教师预防与幼儿生成活动的转变。”而大多数乡村幼儿园违背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园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特别是教学随意性大,不是“保姆式”哄孩子,就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没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只注重幼儿认字和写字方面的教育,向家长宣传“幼儿认的字多,写的字好,就是聪明的孩子”忽视幼儿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严重损害了幼儿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
四、安全管理水平、保健工作质量差异显著
由于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差,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他们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经费难以保障,就势必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问题。例如幼儿园内卫生条件差,幼儿健康发展得不到保障。食堂与生活区混杂,厨房卫生条件差,缺乏消防消毒等设备。接送车安全隐患突出,缺乏培训经费和高质量的培训机构以及灵活的培训措施等。在幼儿游戏时或玩耍时,刚入园的新生宝宝被另一名宝宝咬伤手指;小班的一名幼儿走路时左脚绊右脚,摔下去刚好碰到桌上;两名大班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奔跑时碰到一起,两个幼儿的额头都碰了一个大青包。这些都是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意外事故,虽然是小划伤、小碰伤等,但这些难道真的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吗?要避免这些意外,就要要求幼儿园有一套严格的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在这些方面,城市
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的精细化较乡村幼儿园显著许多。
五、家园合作的差异
随着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幼儿发展中两个重要的微观系统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中间环境系统—家园关系。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不仅促进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一条有力的途径。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学前教育依法执教的需要,同时推进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进程。以宁夏中卫市中宁县舟塔乡幼儿园为例,此幼儿园处于城乡之间,承载着城市与乡村的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开展有其局限性和闭塞性。因此,我对舟塔乡幼儿园家园合作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1、幼儿园普遍开展了家园合作,但不同类型幼儿园开展的家园合作工作程度不等;
2、形式多样但内容单一;
3、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合作存在差异;
4、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家园合作中,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教师与家长在角色认知方面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教师与家长的思想与行动不一致性;幼儿园与家长交流沟通缺乏层次性;教师与家长对教育资源缺乏重视性以及教师与家长呈现出的角色单一性和不平等性等。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只有加强对乡村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的监督,完善城乡学前教育办园体系,才能促进幼儿平等起步。这就要求国家教育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幼儿园的建
设,要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并做到与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出让商品房土地和安排经济适用房及农居房土地时,要以教育用地划拨或作为土地竞拍的前置条件安排好幼儿园的用地。公建配套幼儿园属公共教育资源,不的改变性质和用途。在乡村,相关政府应高度重视所辖乡镇幼儿园的建设,为其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办幼儿教师事业编制,对举办幼儿园有困难的乡镇要给与必要的帮助。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公办幼儿园骨干示范的辐射作用,鼓励公办幼儿园通过举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院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薄弱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使城乡幼儿园教育发展同步进行。【参考文献】
【谈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推荐阅读: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11-17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09-07
中央银行概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09-30
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01-05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12-20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11-15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06-02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改革方向12-24
关于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06-06
第六册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