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1

一、舞钢概况

河南省舞钢市,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为平顶山、漯河、南阳三市交界地。面积645.67平方公里,人口32万。地理座标为北纬33 ° 08′00″至33 ° 25′25″、东经113 ° 21′27″至113 ° 40′51″,市域南北长32.19公里,东西宽30.10公里。地处暧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9℃,自然降水偏丰,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风向以西南为多。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高,东北、西南低。全市土地总面积94.5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3.03万亩

二、舞钢资源

 土地资源

舞钢市土地总面积63040.3公顷。2006年,按照地类三类标准划分:农用地43925.8公顷,占总面积的69.67%;建设用地7911.8公顷,占总面积的12.55%;未利用地11202.71公顷,占总面积的17.78%。土壤主要分为黄棕壤土、砂姜黑土、潮土3类型。黄棕壤土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0.9%,砂姜黑土类及潮土类分别占7.23%和1.86%。从武功乡曹集村起,经武功、朱兰、营街,到八台、大马庄连接一孤形曲线,线以北为砂姜黑土类,线以南为黄棕壤类。潮土仅分布在河流及其支流的河滩上。

 水资源

舞钢市水资源(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较为丰富,人均占有水量居河南省前列。全年地表径流量1837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874万立方米,其中北部平原区2597万立方米,可采量2498万立方米。全市有供水井1290眼,地下水取水量1829万立方米/年。地下水物性一般清亮透明,无异味、异嗅,水温16.5℃~18℃,PH值6.5~7.5,总硬度5.05~13.2德国度,铁、锰、铜、铝、锌含量均未超标,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类均符合饮用水标

准,放射性元素含量未超标,符合生活、工农业用水要求。石漫滩水库兴利库容6240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3300万立方米。田岗水库兴利库容890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灌溉用水23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200万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720万立方米。

 矿产资源

全市具有工业价值或可能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产24种(包括伴生、共生矿产)。主要有铁、钒、钛、金、铀、钴、稀土;熔剂灰岩、白云岩;水泥灰岩、大理岩、花岗岩、彩石、水泥粘土、玻璃用石英岩、建筑石料、砖瓦粘土、水泥配料;磷、蛇纹石橄榄岩、石墨、含钾岩石;地下水等。尤其是铁矿累计探明储量6?1亿吨,占全省探明总储量的70%以上。目前正在开发的矿种8种,占已发现24种的33%,包括:铁、金、熔剂灰岩、水泥灰岩、水泥粘土、大理岩、建筑石料。

 动植物资源

舞钢市植被区系属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为阔叶落叶林和常绿针叶阔叶林的混交林。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除了在偏远山区尚有面积不大的天然林外,多数为人工改造的林地。丘陵区天然林极少,大部分是人工栽培的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1.92%,其中国营林区为71.93%。全市野生植物可分为3门,8纲,174科,711属,1360种。全国西南、华中、华东、华北、西北、东北等大区系的植物在境内均有生长。据舞钢市林业局1997年~1999年组织的调查,发现野生动物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4类共24目,55科,199种。

 旅游资源

舞钢市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春秋时期,市辖区为柏国,古城遗址在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战国时属韩,称合伯,时为冶铁重地。全市共发现古遗址250多处。自然景观以石漫滩风景区、天池山风景区、九头崖风景区、九龙山风景区为最。近年,舞钢市继承淮河上游民众在中秋季节放水灯祈福风调雨顺、万民平安的传统习俗,在每年国庆节期间举行水灯节,成为舞钢旅游的又一亮点。

三、舞钢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考虑自然资源的代内与代际的分配问题。就代内分配而言,自然资源在同一区域的分配是否公允;该区域与周边相邻地区的协调分配。代际分配则是对自然资源纵向的一个公正分配,包括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费是否适度,是否破坏了后代人的发展基础;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否与他们消耗的资源量相匹配。

 土地资源

舞钢市的土地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舞钢市隶属平顶山市,处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具有承接我国东部和南部经济区等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势必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出要求。第二、舞钢市是河南省七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之一,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成为可能,城乡用地布局的整体优化成为可能,这将使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更为合理,土地利用更加高效。第三、舞钢人口多、经济发展快,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既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又要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土地利用矛盾极为突出。第四、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舞钢市是工业大市和工业强市,规划期内,随着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依然旺盛,而适宜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有限、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难度日益加大,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面对以上问题,土地资源利用应确保做到以下方面: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原则。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保障科学发展用地的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4.区域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和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5.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土地生态功能用地和重要自然、人文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土地退化、土地污染的防范与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水资源

舞钢市水资源较为丰富,且水质较好,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其中农业(含林果灌溉、鱼塘补水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工业用水从近10年资料分析,随着工业产值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不是逐年递增,一方面随着工业产值的增加用水量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和控制性用水政策不断颁布和完善,特别是取缔一些用水浪费的小型工业企业,减少了用水量。正由于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使得年工业用水量呈波浪式总体趋势增加状况。而生活用水呈逐年增加趋势,造成生活用水

量增加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用水人口增加,另一是生活水平提高而引起的人均日用水量的增加。

面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与水资源的污染与减少问题,舞钢市着力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对于存在的一系列棉纺、造纸、畜牧等轻工业,特别是造纸产业,舞钢市加大管理,投入资本与科研,与省科学院联合成立木质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从造纸废液中提取高科技产品木质素,实现了造纸废液的循环利用。此外,在加强水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健全法制,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保护水资源,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矿产资源

舞钢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现阶段开发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是铁矿。人戏称“舞钢是铁石心肠”,因为舞钢的地下全是铁矿。立足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做足做透钢铁文章,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是舞钢市发展钢铁经济案头大事。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舞钢市华宇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加拿大多伦多爱迪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外合资,中方控股的中加钢铁有限公司。舞阳矿业公司投资9.6亿元的二期工程也已建成。除舞阳矿业公司外,舞钢市又先后建立起了中加矿业、澳瑞特矿业、长远矿业等6家矿石采选企业,3家尾矿二选企业,三家炼铁企业。现在,舞钢市从采矿、磁选、冶炼到铁水热送,已形成了完整的上游产业链。

而舞钢市具有工业价值或可能具有工业意义的24种其他矿产,应该加大科研开发力度,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储量、质量、品味、开采条件等。对于非可再生的矿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计划、有目的的勘探与开发。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增。

 动植物资源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舞钢市境内野生动物非常多。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乱捕滥猎、毁林开荒等的影响,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近几年,舞钢市加大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的实施力度,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森林覆盖率超过 35%,加之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自2000年3月开始,舞钢市林业局抽调3人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队,在该市设立了127 个观测点,每周观测一次,并走访周围的群众,编制了《舞钢市陆生野生动物档案》,详细记录了各种动物的种类、数量、特征和生活规律,为舞钢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舞钢市在此基础上,还立足自身,大力发展人工种植,积极探索造林新机制,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合作造林、承包、租赁、拍卖、反租承包等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股份制林业。目前,该市已建成水蜜桃、板栗、石榴、香白杏等林果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20多个。在园区和基地的示范带动下,该市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2万多亩。随着造林面积的逐渐扩大、活木蓄积量的不断增加,林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日渐显露。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舞钢市还建成了林产品加工、家具生产企业30余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而舞钢市养殖业也发展的风生水起。为了使畜牧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舞钢市在稳定老饲养户的同时,从技术和资金两个方面大力扶持新饲养户。他们建立了市、乡(镇)两级饲养业防疫体系,成立了4个专家服务组,配备了饲养技术服务车,分片包片搞技术服务和培训。现在,武钢已拥有中日合资项目万东牧业投资8600万元建成万头曾祖代种猪场,华懋双汇公司投资1亿元新上的3500万只肉鸡分割线项目,九牧公司投资1100万元新建的400头规模种猪场等一系列项目。

 旅游资源

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引导消费,繁荣地方经济具有积极意义。舞钢打着“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水林城一体”、“北国小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城市品牌和景观加以宣传。在此基础上,加大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全国和全省举办的各类旅游交易会、洽谈会,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协作联动,精心策划旅游推介专题活动,并巧借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大造声势,使舞钢精品旅游品牌的形象走出中原,走向全国。近年已成功举办了水灯节、龙舟赛、冶铁文化节等一系列极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上,还要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空间,要创新观念,加大政府的主导力度;创新产品,形成个性鲜明的旅游特色;创新宣传,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进而进一步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打造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强管理、强化服务,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舞钢的支柱产业,为实现旅游名市,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而奋斗。

四、总结

自然资源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也直接影响该地区发展水平。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成中,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虑其开发水平及利用方式,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绿色、环保、可持续。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2

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既要合理利用资源又要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矛盾。据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日渐严重。据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 5/6地区的水土流失、沙漠化未治理, 治理的地区往往出现边治理, 边破坏现象, 因此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的扩大。另外, 土地荒漠化速度远远的超过治理速度。全国来看, 土地荒漠化面积以每年2560平方干米速度递增。一直以来, 我国都是走着土地利用粗放型之路, 所以呈现出土地破坏严重且利用率低的状况, 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土地的实际利用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因而,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意义重大, 事关国计民生。

二、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 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 土地恶化问题最为突出, 对土地资源的超负荷开发利用及过度的乱砍乱伐, 使得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地力衰退等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的土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范围逐渐扩大、危害加剧、程度加剧的局面, 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地森林面积退化、湿地逐渐萎缩消失、生物的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令人痛心!

(二) 土地缺乏相关的科学有效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我国早就出台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 宽打宽用, 少征多用, 早征晚用, 多征少用, 甚至征而不用, 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

(三) 农村乡镇在建设过程中无序规划产生的问题。

居民建设住房无规划、杂乱无章。村镇中很多集体的土地被个人无尝占有, 良田好地纷纷被当成宅基地, 无视法规私自改变土地用途。群众土地规划利用意识淡薄, 我行我素行为普遍。因此, 无规划、不按照规划私自占用良田好地建房、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等现象严重, 这是破坏士地资源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四) 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原因在于, 从农业内部角度分析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自然灾害的损毁所致。另一方面非农建设占地导致多数耕地的永久性流失, 尤其是一些建设开发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导致农民失地严重。

(五) 一些企业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矛盾突出。

众所周知, 我国土壤肥沃, 农副产品及矿藏丰富, 煤炭、电力等能源充沛, 完全适合加工类行业建立、发展。因而, 诞生了很多从事各种农产品及矿业加工等企业, 尽管这些企业不同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 生产过程中无视了给环境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企业并未引进污染方面的处理设施, 烟尘、污水等的排放没有加以控制, 导致大面积土地遭受污染。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几点建议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以及伴生出的失地农民问题等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通过不断改进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方式, 实现从粗放用地向节约集约用地的彻底转变, 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一)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新一轮土地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修编的出台, 科学的处理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很好的调和了整体局部及长远当前的关系, 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科学配置、使用, 把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利用机制, 达到为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 严格土地供应政策。

对于建设项目的供地,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凡国家《禁止供地目录》中的禁止类项目严禁供地, 《限制供地目录》中的限制类项目要符合规定的准入条件,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用地坚决不予供地。

(三) 开展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首先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有效整合工业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重点要从注重引进数量到选择精品项目、从注重广泛吸纳转到重点打造产业链条、从注重政策优惠转到突出比较优势上来, 以此提升产业层次。其次是严格的控制项目建设用地标准, 实施起项目的准入制度, 控制好供地的总量, 务必形成“倒逼机制”。第三, 严格执行单层厂房不予批准规范。积极推行起中小企业园的用地模式, 以达到尽快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企业成本的最低化的良性方式。

(四) 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大力整合城乡土地资源, 合理配置, 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务必实现“四个统筹”。一、耕地与未利用地的统筹规划利用。要把重点放在尚未利用开发的土地上, 把这类土地纳入到建设用地的规划中, 要严格管控, 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二、城乡土地的统筹。城市中着力实施对“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 以便最大限度盘活目前存量土地;三、对存量及新增土地全面统筹。新增的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管控, 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不到达到土地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及建筑密度等条件的, 一律不报批;四、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实行起同步计划、同步利用、开发、建设, 尽量发挥每寸土地的最大效益。

(五) 对建设用地执行严格的控制指标。

生活服务、行政办公设施的用地不可超过工业项目用地总面积的6%, 在工业土地利用中, 建筑系数不可低于55%, 投资的强度不可低于规定标准, 工业、企业不可排绿化, 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住宅用地方面, 廉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90平米以下普通商品房比例不得低于65%, 凡低于规定不予供地。

(六) 加强地下空间的利用。

为进一步节约集约用地, 各级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地下空间的使用办法,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节约地上空间, 政府应严格要求新开发楼盘必须配建起地下车库, 以便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草案)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水土保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8-1

1 根据现状做到农林牧并重,综合经营,按合理的比例来使用土地资源

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应各有侧重。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进行落实并分别制定规划和采取措施。目前就镇赉县草原和荒地的情况看,已经基本没有可垦荒地。因此,要绝对禁止再开垦荒地。那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地,要尽快地退耕还林、还牧,加强草原的管理。草原退化、草质低劣、产草量少是镇赉县草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已经极为重要。今后再靠其自然恩赐,搞不投入的产出,掠夺式经营,已经是不允许的了。在草原建设中要采取人工种草,促进草原更新,草原土壤耕作,草原灌溉、草原保护、草原土壤改良,防止过度放牧等措施。把退化的草原逐渐恢复起来,以促进牧业的大发展。

2 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

作为农业方面的用地主要是指种植业用地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种植业要走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把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放在提高土壤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这就必须克服广种薄收,掠夺经营思想。安排好作用布局,在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把种地养地结合起来,不断培肥地力当作一条主要原则,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多的或连续种植耗地作物,造成土地贫瘠化,所谓种养结合,除增施农家肥外,要把豆科作物安排在轮作之中,必要时还要搞草田轮作或间作,逐渐把所有耕地都培养成高产稳产农田,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镇赉县有些坡地、沙丘和风口地,受水蚀、风蚀为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相当地大。在进行农田建设中,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宜造林的造林,宜修工程的修工程,保持好土壤。今后再挖土修建或垫畜圈都要在固定地点,提出要求,严加控制,禁止乱挖乱采,破坏地表植被。

4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4.1遵循自然规律

把顺应天时,利用自然条件中的优势和改造自然中的不利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因此要本着搞好规划、统筹安排,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的原则。搞好农林牧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我县的土地资源中可发挥宜农面积大,雨热同季的优势。搞好种植业生产;发挥草原面积大,饲料来源广的优势,大力发展牧业生产;发挥地多人少,风沙土易造林的优势,发展林业生产;发挥水面广阔的优势,发展渔业和芦苇及饲养鸭鹅生产。

4.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据土壤的生产力高低,划分利用方式

土壤生产力即土地的生产能性,主要指生物生产能力。要从土壤能产什么、产多少等因素来衡量,诸如适宜种什么作物、产量多少;牧草地的植被种群结构,产草量;造林地适宜树种和产量等,并以其满足人类经济效益大小、需求程度为依据。

4.3 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土地资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性;有的尚未开发利用,仍属原始状态。在利用现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的由于历史的变革,自然条件的改变。这就需从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特殊需要等情况出发来加以评价,不合理利用予以改变,在我县突出的是沙岗瘠薄地的利用不合理,在盲目开垦中,造成风沙流动,植被枯竭,生态失去平衡,要大力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要改变草原过度放牧、搂柴造成的退化等现象,要把土地利用的着眼点放在恢复生态平衡上,进行良性循环上,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切忌再行掠夺式经营。

5 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

不论是搞什么样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证不造成水土流失,不发生盐渍化,不扩大盐碱面积,防止沙漠化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草场草质,抑制草原的退化等前提下进行。要有确实可行的保护土地资源措施,并经有关技术部门论证,国土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同时还得依据其地理环境,所处位置、地形、植被、气温、降水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来确定利用方向,以上条件直接涉及利用经济效益的高低,要防止盲目性。除农林牧业用地外,还有交通、建筑、厂矿及军事用地等,这些用地除军事用地受地理位置限制,是一种特殊用地外,其他用地都应注意不与农林牧用地争地,应利用农林牧业利用效益最低的土地。在必须占用好地时,例如石油井,也要限制在最低的程度,这在土地管理上应特别注意。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4

辽东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辽东山区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探索其科学的开发利用途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对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

作 者:吕春波 苏娟 杨坡 代菁钰 王岩 作者单位:丹东农业科学院,丹东,118109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6(1)分类号:F303.4关键词:辽东山区 野生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5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书里,每一课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游戏、绘本、儿歌、小故事、读本、视频等等。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巧用这些教学资源,上好、上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课前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予指导。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要让小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首先要抓住儿童求新求异的心理,提供新鲜的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可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第一册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时,可在课前组织一问一答式口令体验游戏:

师:“铃声响。”生:“坐端正。”

师:“嘴巴。”生:“紧闭。”

师:“眼睛。”生:“向前。”

师:“双手。”生:“摆平。”

师:“耳朵。”生:“听清。”

课前的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师再顺势引导:“校园里除了铃声这个号令外,还有哪些号令需要大家遵守的呢?”老师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学生就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课堂小故事,学生明理快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尽量少空谈道理,重在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强化体验,寻求学生自身的认同,将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感到“道不远人”。而在课堂中通过讲小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如在教学第一册第4课《上学路上》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插图中呈现的是学生上学的不同场景图),再引导学生交流上学路上怎样才安全。对交通信号,学生要铭记在心,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在培养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意识时,老师可利用小故事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

小故事:一天放学的时候,当我和同学快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身旁突然闪过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是个年轻人。我感到他骑得太快,就跟同学说:“这么快,真危险。”话音刚落,就传来了“咣当”“啊”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个女人的尖叫声。我俩走近一看,原来那个年轻人撞到一位老奶奶,两人都痛苦地坐在地上。

学生听了小故事后,被深深吸引,自然而然进入故事情节之中,他们为老奶奶和那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觉得年轻人的行为真不应该,这样很快就明白了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

三、课外小绘本,润物细无声

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或者说,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巧用绘本素材,能引领孩子世界的成长,绘本可唤起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能实现与图中人物的心灵对话,同时,故事与图画能够留给学生思维上的想象空间,这些在儿童品德教育中起着潜而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师教学第一册11课《别伤着自己》后,可布置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关于家庭生活的小绘本:1.关于哪些日用品可能会带来危险的《你不能受伤》;2.关于一个人在家要注意什么的《一个人在家我不怕》;3.关于厨房危险的《煎锅起火了》;4.关于受伤后怎样处理的《小身体大学问:我受伤了》;5.关于家中有毒品的《小身体大学问:小心,有毒》;6.关于用电安全的《苹果猪触电了》;7.关于防火的《狐狸和魔法铜像》;8.关于误食的《大人糖豆》。学生与家长通过亲子阅读以上小绘本后,基本上掌握了在家中的安全知识,达到了对课文学习后的深化和拓展。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6

1.1 管护难度较大, 公众对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认识缺乏

林业资源包含生物种类丰富, 管护内容繁多, 管护范围广, 而且目前林业资源的管护总体上力量比较单薄, 森林管护实际投入较低, 管护条件艰苦。很多林区居住有大量农户, 林农、林牧、国有林与集体林之间纵横交错, 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 矛盾突出, 形成管护上的复杂局面。

1.2 科技专业人员相对较少,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含量低

长期以来, 林业科技专业人员相对数量少,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太少, 科技基础条件差, 科技力量薄弱, 科技项目投资与林业的地位及任务极不相称, 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明显不足。这种状况制约了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 使得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不能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发挥出来。

1.3 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较低, 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 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森工企业、木材加工企业相继转产或停产, 林业产业开始转向生态林业和经济林建设。在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由于产业化水平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配套经济格局, 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 缺乏品牌效应, 成就不够显著。林业产业产值总量太低, 总体上仍然处于艰难转型和探索的阶段。另外, 一些林业资源所有权、投资权、经营权等还不够明晰, 机制不够健全, 也制约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 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2.1 加大改革力度, 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 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创造有利于林业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坚持谁开发谁所有, 在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继承、转让、使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改革, 保障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从根本上找到加快林业发展的成功办法。明晰所有权、开放投资权, 搞活经营权, 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确立林农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广大林农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激活生产要素, 促进林业和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努力营造“社会办林”的良好氛围, 保护好、鼓励好、发挥好全社会投入林业的各种积极因素, 通过深化改革、政策激励、全方位开放, 努力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办林”热潮, 推进林业的高速发展。

2.2 坚持科技兴林,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紧紧依靠林业科技, 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新技术、新成果, 坚持科技兴林, 提高科技含量, 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 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要通过加大资源培植的科技支撑力度, 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要注重对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确立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 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素质, 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

2.3 立体开发林业资源, 发展林区多元经济产业

我们除了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木材林业资源, 更要重视非木材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如:林地资源、林果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草资源、水资源、景观风光资源、人文地理资源等, 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多种形式、多种结构的产业。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手, 从高附加值的产品着手, 杜绝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的粗加工, 实现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开发林业生态文化, 宣传林业生态文化, 促进生态文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突出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 拓宽多种发展形式, 探索适合林区经济发展、适合改善人民生存生活、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2.4 加强组织领导,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

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安排, 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把林业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来抓。应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 以政府引导为主,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主渠道作用, 允许国家、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开发资金, 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从资金、物资、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以加快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进程。

2.5 实行内外结合, 开发利用境外林业资源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7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一、突出文化事业公共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在城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应当在文化生活方式日趋多元的大气候中得到应有的提升;在农村,文化活动的展开要打破“送戏下乡”的固有模式而达至自觉性的常演常新,将有限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覆盖到群众的日常生活。

1、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乡镇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带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在城乡结合部及乡村重点开设城乡文化交流平台,鼓励城市文化资源向乡镇分流,并对公益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切实有效的构建农村文化发展平台,可以使当前的城市文化服务重心彻底下移,从而为广大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加强城区文化设施大项目与基层文化设施双管齐下的均衡发展, 有利于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公共化的配给。

2、建设乡镇公共文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乡镇以乡镇文化站为先导,村级文化活动室为主体,构建起集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有效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性,主动将有可操作性的乡镇公共服务经验推广到具备近似发展路径的其他周边村镇。

3、推进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培训平台,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以市和区文艺团体工作者义务定向培训为辅助, 加紧组建以民间艺人为主体,以镇村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队。这样可以将城市中较先进的文化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扩充到村镇等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中去,打破了原有的“送戏下乡”的短暂性对接服务模式,更好地从根本上建立起基层业务群众文化队伍。

二、加强文化产业市场化,打造文化产业集中示范园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全面升级。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尽快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走品牌带动之路,着重挖掘和重塑老字号文化品牌,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2、合理布局基地,建立规模经营。应规划设置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和完善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建设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人才、资源、技术集中,富于特色的民营文化经济园区、创意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园区等。摆脱文化经济长期受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影响,推进文化小微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滚动开发的产品链条,开拓整个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建议在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参照国家高新技术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实行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打造若干规模较大、特点鲜明、文化企业集中、产业链相对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推动文化遗产生活化,强调双遗产协调发展

1、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百姓生活。只有进一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去,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在城市建设方面,建议结合多次文物及文化资源普查成果,将文物保护修缮与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绿地建设、特色街区建设有机融合,使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建议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古村落,古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小戏,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使之成为当地村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活动演艺场所。

2、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协调发展。文化遗产应和自然景观融合一体,重拾当地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生命力。将众多文化遗产要素有机地融入到旅游景点的建设中来,通过项目建设,充分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景区内的大批文物可以得到保护修缮。建议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加强沟通,通力协作,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和谐发展。

3、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试点,强调动态的保护理念与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继续活态传承的保护措施,开展民间艺人调查,以资格评定、职称评审等方式资助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此外还需多方培养传承人,摆脱以往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方式,将非遗传承知识诗歌化、口诀化甚至故事化后,进入小学生课堂和传承基地,解决传承中后继乏人的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案 篇8

班级:学号:姓名:

考点:

1、掌握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2、理解目前世界上淡水危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知识整合:

过关训练: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A.埃及、新加坡B.巴西、阿根延C.英国、以色列D.美国、墨西哥

2.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A.俄罗斯B.加拿大C.中国D.澳大利亚

(2010年福建质检)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3-4题。

3.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量、地形B.气温、降水量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D.地形、土壤

4.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咸潮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主要是由旱情引起。据此回答5-6题。

5.珠江三角洲发生咸潮的可能性最大。其原因正确的是()①冬季降水量少,江河水位下降②工业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加,用水又多浪费 ③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6.降低咸潮所造成损失的措施中,可行的是()①建设节水型社会 ②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 ③加强咸潮监测与研究工作

④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节管理办法 ⑤成立协调小组统一抗咸 ⑥在河口处修建拦河大坝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2010·辽宁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B.150mmC.200mmD.250mm

8.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010·济南质检)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为承压水。承压水能够自由上升的海拔高度称为承压水位。承压水位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水压线。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底面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下图为“某区域承压水勘察站等值线(单

位:米)分布示

意图”。读图

回答10-1

1题。

10.勘察站点②处的承压水埋藏深度是()

A.2米B.8米C.10米D.12米

11.勘察站点①②③④四处可能出现自流泉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07年江苏卷)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12-13题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3.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D.水污染严重

(2010·青岛质检)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据此回答14-16题。

14.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15.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A.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B.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D.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16.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17.(2008年海南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渠后,丙地作为水

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

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18.(2010·抚顺模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在很多地区都日益紧缺。下图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水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形区是华北平原,分析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但区内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试分析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3)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这一地区除了水能资源外,还有哪些能源比较丰富?并分析这些能源丰富的原因。

(4)分析四川省水资源状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7.(1)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18.解析 本题考查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华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从本地水资源状况、人口与经济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题,考查在气候相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易造成的问题。第(3)题,青藏高原是我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能源资源。第(4)题,四川省的水资源状况可从农业(灌溉水源)、工业(能源)分析。

答案(1)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造成冬春的干旱;②降水年际变化大;③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对水资源的污染、浪费比较严重。

(2)主要的区位条件有:①黄河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易造成当地土壤次生盐碱化和黄河下游断流等环境问题。

(3)地热能和太阳能。水能:河流众多且地势落差大;地热能: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太阳能: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反思 篇9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三章第三节第①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帮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现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形成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成功预设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学习的基础上对第三章知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水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所以我配合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如:在介绍中国水资源特点的过程中,加入了图表分析的部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程序流畅、教学环节完整,各知识点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三维目标基本达到。2.反思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以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为主,没有明显的学生活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

3.反思学生表现

在本节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基本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并对教师的提问做出有效的反映,聪明才智得到了基本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偏离了教学主线,教师也能够及时的将其拉回。相对于学生,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做出的反映未及时的给予反映,尤其是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给予肯定,从而达到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4.反思媒体与板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使得对问题的讲解变得更直观、更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使用多媒体对相关的图表信息进行了直观的展示,以方便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简单的分析,效果比较明显。但过度的依赖多媒体使我忽视了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在板书的设计以及书写部分,都很欠缺。但实际上相对于多媒体的快节奏,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反应时间,同时教师的板书也可以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在之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要加强对板书的重视程度,练好板书。5.反思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速整体偏快,使得整个教学流程显得比较紧凑,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负担,反应慢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另外在举例方面,没有对例子做准确明了的解释。如在讲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时提到“98洪水”时,未考虑的学生的年龄结构可能对此事件并不了解,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可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上的盲区。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泛指某一科目课程具体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一切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是展开具体课程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否。小学体育课程是增强小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基础性课程,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细致的开发。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校内体育设施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校内体育设施是教师有序展开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有着极大的物质保证性作用。笔者认为,鉴于校内体育设施的重要地位,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对其的进一步合理开发与利用。

例如,跨栏学习活动中常用的栏架,除了可以训练学生进行跨栏练习外,教师还可以对它的利用进行创新,将其用作学生钻越竞赛中的障碍物,以此锻炼学生手臂及腿部的攀爬力量;又如,跳绳除了用在跳绳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其结成与小学阶段学生身体比例相符的绳环,代替呼啦圈发展学生的身体灵活性与柔韧性。

除了上述发挥原体育设施的多重功能之外,小学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简易体育器材的制作,以此来弥补实际情况中某一体育器材短缺的尴尬状况,进而充分保证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如,当班内学生人数众多、乒乓球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捡拾几块规则的石头,并混合水泥砌成简单的乒乓球台,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人数与乒乓球台数之间的矛盾。又如,在教学田径接力赛时,经常有可能出现接力棒突然丢失的意外情况,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找一个长度适当且外表平滑规整的木棒代替接力棒,这种机智的应对也是节省体育课堂宝贵时间、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之一。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来源,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形成紧密的结合。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以此进一步丰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资源,进而保证良好体育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

例如,荡秋千是不少小学生现实生活中极为喜爱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可是,在很多体育教学版本中并没有收录这一运动形式。对此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遵循小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其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地将荡秋千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须知,荡秋千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休闲游戏,同时更是一项能有效锻炼参与者坚强意志、发展其勇敢进取精神、增强个体生理机能素质条件的运动形式。相信,通过引进这一运动形式,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相关学习活动中的热情与积极性,而且还能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素质进行锻炼与发展,真正可收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小学生经常喜欢几人之间相互进行对某一物体抛掷的比赛。鉴于苏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中并不具备符合学生该趣味的运动形式,我将滚铁环这一运动适时引入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大力倡导学生在操场这一空间充足的场地上进行滚铁环的比赛。如此,就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借助滚铁环这一运动形式锻炼了其身体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

三、体育教师队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举行的根本性人力保证,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同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及作用。因此,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对体育教师队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

例如,有些老师在学校中并不担任体育教师的职务,但他们很可能也有着较高的体育水平及高超的教学技巧,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邀请他们一起以体育课辅导员的身份或者对具体的体育动作进行示范性表演,并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辅导及监督,相信,这种相互协调、合作分工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将得到极大的保障。又如,针对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既无时间又无精力对学生一一进行动作指导的不利现状,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侧重于开发与利用班上体育特长明显的部分学生作为自己体育课上的小帮手,这样既能调动这部分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又能保证其他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

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保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教育同仁应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对体育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在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形式的同时,真正帮助小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及发展。

舞钢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篇11

新疆地区属于典型干旱地区,长年降水较少,因此水资源在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对待当前的水资源问题,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到合理开发水资源。

1 新疆地下水资源基本特征

新疆地区的绿洲主要位于不同河流出山口下面的冲积平原,因此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1 平原区地下水的赋存及分布

在新疆平原地区,其地下水主要包括第四系的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平原带水文地质特点是新疆平原地下水的主要特点,也就是地下水分布自山前一直到盆地中心,分别存在于山前倾斜平原、细土平原、沙漠地区。分地第四系沉积的主要分布形式是向心式,水层沙粒逐渐变细,地下水流向也会由原来的水平分布而演变为垂直分布;地下水水质和其中的化学成份也表现为带状,也就是水平方向上自山地到盆地中点,原来是HCO3型水而后逐步演变为SO4型水、CL型水。

1.2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转化

径流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山区形成,由岩隙水逐步形成河水;径流一般在平原地区消失,地表水在流出山区后到达平原后逐步消失而成为地下水,其对地下水的补给比例达到了80%以上,而地下水自身补给量只占总量的18%,地下水一般情况下变化不大。地下水会在山前平原上流出,而成为地表径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河水。相同流域在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其地下水补给量达到总量的一半以上[1]。

2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2.1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方法

新疆地区是非常明显的内陆河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变化关系,不同流域都会形成自身水资源系统,因此在计算中不易应用地下水均衡原理来计算,有可能出现地下水资源计算失误情况。可应用水均衡法,统一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才能得到正确的地下水资源数量。

2.2 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现状年的水均衡分析,是从多年平均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平衡状况。采用水均衡方程为:

式(1)~式(2)中,Q进为进入区内的各种水量,m3/a;Q出为出境水量,m3/a;Q蒸为区内消耗于大气中的蒸发腾发水量,m3/a;Q地收为地下水的收入项总和,m3/a;Q地支为地下水的支出项总和,m3/a。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结果见各补给项综合分析表(见表1)。

2.3 可开采量分析

新疆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面积在32×104km2,地下水可开采数量达到了201×108m3/a,整个新疆地区可采系数为0.57。但由于新疆地区幅员辽阔,因此有实用价值的水资源主要存在于人类活动区,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为6×104km2,由于新疆地区的荒漠生态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一般地区不同,主要指的是人工绿洲,经过计算得出人工绿洲可以进行开采的地下水数量为159×108m3/a。

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开发强度

新疆地区自古代就已开始了地下水的开采,主要以坎儿井的形式。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到2000年底,整个地区共打成机井近3×104眼,每年抽出地下水54×108m3,占全地区总开采量的34%。乌鲁木齐市、天山北麓各县(市)及吐鲁番地区、哈密市等地区每年都需要开采较大数量的地下水,当前已然超出了当地的限度。南疆五地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地下水,在开发地下水过程中当前还没有达到当地总数量的1/4,还占不到天然补给量的一半。如果再加上平原水和坎儿井取水,整个新疆地区需要利用地下水的数量突破了94×108m3。地下水数量在整个地区中占到了11%,工业用水量在全部用水量当中占有1/10,居民生活用水占到了总量的1/7,农业用水占到了总量的7/10,可以满足当地城市生产、生活与农业生产用水现状[2]。

3.2 地下水开发利用效益

新疆地表水在每年的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流量(一般情况下春季较少而夏季较多),在全部新疆地区都表现为明显的春季缺水现象,而有效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而且也可以收到改良土壤治理碱土的效果。

3.3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负效应

a)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笔者分析了新疆地区最近20 a的地下水发展情况,发现地下水变化主要决定于水文和开采因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地区当前主要是天山地区和吐鲁番盆地;

b)泉水流量减少。因为当地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所以导致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原来的水井已经没有水。石河子市泉水流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渠道建设与超量开采地下水,平均每年减少了414×104m3;

c)部分地区水质恶化。因为开采地下水缺乏计划,或者打的机井质量不合格,造成有的地区水质发生变化;

d)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草场面积越来越小,存在着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可为生态提供的用水越来越少,因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与水土流失现象。

4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缺乏水资源的统一规划

由于新疆地区当前不能协调处理地下水与地表水、上游水与下游水、城市用水与农业用水、工业分布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只是一味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天然水循环系统不复存在。如上游地区大量截流了地表水,以致于造成河流下游地区严重缺水。

4.2 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缺乏全局观念

在新疆地区应用地表水只收取少量费用,因此造成了浪费水的现象,农业用水在北疆地区是每亩500m3,而南疆地区却达到了1 000 m3,可有效实现节水。同一流域的上游与下游地区也不能协调用水,使原来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受到了破坏,当地水位急剧下降,出现了较为频繁的沙尘暴,大量胡杨木死亡,原来的绿色走廊消失,不利于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

4.3 水资源管理的力度尚待加强

由于缺少水资源造成了水资源竞争,相同流域的上游与下游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因此要求尽快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化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应用[3]。

4.4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域不平衡开采强度也不同

区域分布方面,天山北面与吐鲁番地区大量开发地下水,造成当地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很多机井不再出水,提水成本急剧增加,而南疆地区由于没有过多开采地下水,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还属于自流状态。通过研究当地水文地质单元可发现,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不同山口的倾斜平原上开采地下水较多,其开采地下水数量可达到总量的9/10,因此当地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而居于溢出带的细土平原因为不应用过多的水量,又不开采地下水,但同时又不能实现有效排水,因此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土壤盐碱化现象。

4.5 地下水监测及信息数据库预报系统不完善

在当前全部的314眼机井的监测中,监测项目也不完整,缺乏资料,也不能据此看出当地地下水的变化规律。

5 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5.1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统一规划

要正确分析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做到科学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提前制订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地区、层次、时间的问题,科学配置水资源。合理用水,将水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实际需要给予不同的供给。做好宏观控制工作,保证水土容量、水量供需、生态环境三者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出现不良现象。不但要开发而且也需保护,根据需水数量进行开采,保证开采与补充二者的均衡。

5.2 提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科技水平

认真研究当前的水文地质情况,重新评价当前的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全面研究当前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处于哪种状态,设置应用地下水与生态环境试验区,利用试验区收到的良好效果向全区推广节水经验,以此全面谋划水资源的应用、管理、保护等工作。

5.3 切实加强地下水水质的保护

一般情况下,受污染的水不再应用,因此要大力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产生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对于水源补给区的污水要做到合理处理,进一步明确卫生保护区,积极治理当前状况不良的地表水。掌握整个新疆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情况,掌握地下水现状[4]。

5.4 水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

因为在整个新疆地区地表水资源存在着不均匀分布现象,南疆与北疆就存在着较大差别,所以不同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应用不同的措施。天山北坡经济带已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北疆的伊梨河地区存在着丰富的地表水,但没有进行合理开发,所以要全面发挥地表水的作用,预防发生水土流失等情况,大力保护当地自然环境[5]。

6 结语

当前主要任务是做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打造节水型农业,才能保证当地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还需认真对待艾比湖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南疆的工作重点就是科学配置灌溉系统,大力应用地下水,做到灌渠与井灌的全面发展,积极治理当前的土壤盐碱化现象,积极保护自然环境。

摘要:研究了新疆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和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的数量,分析了当前地下水利用现状,指出了地下水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引起的环境污染情况,最后指出今后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

参考文献

[1]邓铭江.新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5):647-654.

[2]朱宏,周宏飞,陈小兵,等.新疆喀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2):152-156.

[3]孙宝林,魏琳,杨瑾,等.新疆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潜力分析[J].地下水,2005(4):266-267.

[4]李鸿安,吴虹睿,艾力.浅谈新疆地下水超采现状与治理措施[J].新疆水利,2004(3):33-36.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说明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在全章中起总结提高作用,在前两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上升到实践的高度。提出了为什么要合理使用水资源,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探究课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三、课标分解

1、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分布的?

2、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又是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

3、人类活动是怎样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对水资源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又是怎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利用水资源的?

四、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是由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的,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该节教材先阐述了什么是水资源,再以水资源作为案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材首先介绍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着重指出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接着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来阐述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安插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和巩固以上的观点,把知识及时归纳总结,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去。又在此基础上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随之改变,强调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不断的减少的现状,最后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七、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八、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只进行简单的会考的关系,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效果差。特别是区域地理细而繁的特点,使得初中生在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大多囫囵吞枣,造成地理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缺陷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缺乏物理力学、立体几何知识和生物演化知识,即地理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与其相关学科进度不同。另外,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一些高中生受学习功利目的影响,认为地理不是主科,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自主学习的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导致地理科目学习效果较差。

九、设计理念

1、以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学习交流。提倡小组学习,彼此互相帮助,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探究中,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2、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教学中穿插人类、自然、环境观,引导学生树立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3、从乡土地理切入,把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作为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叙述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课堂的设计穿插较多资料、图表和探究性习题,通过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兴趣,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创造性和表现欲,挖掘学习潜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十、课时安排:2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宣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我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

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

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

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

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

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

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

(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4)读课本66页《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5)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小结小组竞赛活动,指出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讨的学习习惯。小组成员应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10、在答问的基础上概括水资源的分布:(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我们从化的水资源状况怎样?各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总的来说,从化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以上。但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农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较紧张,而且今年的旱情更为严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两成。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请举例说明。南方为水田,北方为旱地。

结论:水资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吗?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质量同样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据上面所学过的总结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5、请阅读课本67页的图,小组讨论一会,请谈谈你对这些图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总结:图片主要说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上的进步。第一阶段是在2000多年前,罗马人利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第二阶段是在1870年,美国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发展种植业;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也就是说,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指把一个流域的水通过输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过程,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根据课本68页的内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简要解释:海水淡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海水加热蒸发,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操控,且成本较高。

8、请派小组代表回答课本68页“活动”的题目。

(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没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资源严重不足,尽管光热条件好,也不适宜发展农业。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

提示:一是“开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节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减少浪费。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面对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和西部内陆的严重干旱的现状,以色列的农业奇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应采取措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如利用先进的器械进行滴灌,节约用水等于增加水资源的总量等。

9、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可总结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

(1)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主要开发利用地表水。(2)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可以开发利用各种水体和采取措施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第三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事实上,尽管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水资源的危机却越来越大。为什么?

小结: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一是从数量上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从质量上看,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我国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个典型例子。

2、阅读课本69页《咸海的忧虑》,请小组派代表谈看法,小组成员可补充看法。

提示:(1)咸海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原因是:人们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2)咸海面积减少产生一系列问题,湖泊中动物物种大部分灭绝;湖泊边的城市处于沙漠之中,饮用水缺乏;传统的渔业衰落导致失业;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湖区环境恶化;滩地上空盐尘飞舞,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

3、从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资源在不断地变化,并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哪方面表现出来呢?(水资源的减少导致环境的恶化、水资源数量供应不足、水体污染等)

4、由此可见,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5、请列举开源的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开源“五水”歌:开发地下水、蓄积洪水,跨流域调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马上背出来吗?

7、请列举节流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8、水资源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尽管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知识,但关键还是要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看课本70页“活动”,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提示:

(1)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应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用水规模;发展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2)我国缺水问题,谈谈看法: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确定综合思维、立体思维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寻找解决缺水的对策。第四部分 总结本节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我们知道无论是水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从而解决目前人们面临的水危机。

十二、教学反馈

完成练习题(用投影展示):

1、地球号称是“水的星球”,但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近几年,非洲大旱,灾民遍野;水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和加拿大,有些地方也受到缺水的威胁;美国、日本以及东欧许多国家都感到水源的不足。水的星球何以缺水?(1)为什么地球上缺水?

(2)为什么世界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3)如何解决这种分布的不均?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4)人们不断地在河流修筑水库,原因是什么?请分析和思考这种做法的利弊。

2、由于许多地方出现淡水资源的紧缺,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决定抽调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严重缺水且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资源。

(1)下面四组国家中,需要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的是()

A、蒙古、朝鲜、沙特阿拉伯 B、苏丹、伊朗、阿富汗

C、中国、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

(2)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A、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B、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C、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D、水资源的浪费

(3)下图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 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

C、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D、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提示:(3)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是正确的,这说明了发达国家在节约水资源上的措施和力度,节约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3、读黄河断流统计资料表,回答:

(1)自1991年以来,黄河断流次数呈 趋势,天数呈 趋势,年的断流长度约为黄河全长的1/20。()A、上升 增加 1993 B、下降 增加 1995 C、上升 减少 1996 D、上升 增加 1997(2)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

A、黄河流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 B、流域引用水量超过黄河供水能力; C、缺乏同意管理,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现象;

D、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流域内蒸发与下渗的数量增大,地表径流减少。

(3)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大水漫灌,解决灌溉区农业用水 B、提高水费计收标准,推广水稻种植 C、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D、严禁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一律用地下水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

狭义:

2、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1)降水量

(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从循环角度看

(3)水资源分布规律从世界范围看

从我国看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社会:从数量和质量来看

2、水资源的时间变化与人类社会:科技落后时代与科技发达时代的比 较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的变化:从数量和质量来看

2、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开源与节流

十三、教学反思

上一篇:小组口号10字下一篇:节约用水主题活动倡议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