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精选4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发明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坦克图片及字词句(或制作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摘读片段,感受坦克威力
1、出示坦克图片
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你对它的了解?
2、摘读课文片段: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世界上首次冲上战场的坦克威力如何呢?请你先读读这段文字,再找出其中一个词语加以概括。(大显神威)
(2)、具体从哪感受到坦克一冲上战场就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3)、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它的威猛吗?
3、小结:英国坦克,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不仅把德国兵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更给世人带来震撼,给世界战场带来历史性的改变。那么,如此威猛的武器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字词:(1)检查认读
(2)出示矛、盾图片:谁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再示坦克图片:谁能介绍一下各部位的名称?(枪口或炮弹、轮子、履带)
3、用以进攻的矛和能够自卫的盾,与坦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再默读课文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是呀,一次普普通通的比赛,却使发明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段,再次感受发明家的伟大创举,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4、延伸:每一种发明创造都来之不易,用于战争的坦克当然也不例外,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我们下节课再作研究。
三、巩固练习,学会生字书写
1、认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重点指导:矛、盾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
坦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学习
上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坦克的威力,也知道了坦克的问世是发明家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他是怎样集合的,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师边复述边恢复板书)
二、品味词句,探究设想思路
1、出示挂图,再现情景
你们看,这是当年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比赛时的一个画面,此时情况如何,请大家读读课文1至4段,并展开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2、当时情况如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一下?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情况的紧张危急?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齐读,说说你从句中哪些词感受到又紧张又危急?
(2)“如雨点般”去掉行吗,为什么?你能给“如„„般”换个比喻词吗?
(3)是呀,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右难以抵挡,这比赛是多么激烈,多么令人紧张呀!谁来读读这一句?
3、可是,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我们的发明家为了取胜,又是怎样设想发明坦克的呢?(1)、画一画:请再默读2、3、4段,随着发明家的设想,在脑海里一步步勾画坦克发明的过程。
(2)、说一说:发明家分几步设想出坦克的?(随机板书:铁房子、枪口炮口、轮子履带)(3)、议一议:每一步的设想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4)、理一理(看板书小结):你们看,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5)读一读:指导感情朗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文中道理
1、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使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正如课文所说:(出示句子齐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其实课文向我们讲述发明坦克的故事,也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再读句子)
2、留心生活,不难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就是采用集合的方法发明的,如:铅笔+橡皮=橡皮头铅笔,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不少的方便 ;鞋子+轮子=溜冰鞋,既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又丰富了我们课余的生活……你也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3、这个道理除了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哪些方面呢?
4、总结:是呀,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让我们再次铭记:只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除了这个道理,文中还有哪些好词佳句你想积累?(读读背背)
四、做做练习,加强积累、迁移
1、必做题: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选做题:(1)选用“如……般”、“像……似的”或“像……一样”写一句话。
(2)学当发明家:你也能集合生活中两样或几样事物的优点进行发明创造吗?如果还能写下设想思路那就更棒了!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会动
+
+
坦克
铁屋子
枪口、炮口
轮子、履带
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⑦引导学生质疑。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③给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 氧化
28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等。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
我们的祖国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
3、练习: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过渡: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师小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逃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b.小组交流。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④集体读、背。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长春版小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案
3―1 池上(学科整合教案)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1、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 采 天真、可爱、顽皮 藏 3―2 小儿垂钓 (学科整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能力目标: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课件出示河边情景) 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2、瞧,大屏幕上的汉字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小鱼)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二)生字回文,朗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想想哪个字最难写,要注意什么? 三、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古诗,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指名背诵。 二、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大家齐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小组合作: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 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 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 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 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 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小组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 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 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学习反思:
《小萝卜头的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三、理解课文
师: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二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小萝卜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四、拓展延伸师:
1、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
2、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写在小笔头上吧!
学习反思:
《童年读〈水浒传〉》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学习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习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学习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难点学习:
复述课文。
导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板书: 童年读《水浒传》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学习反思:
《子夜吴歌》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导学过程:
1、看图,导入新课。
⑴(师出示图画,并配上古典音乐)
同学们请看,图上画的什么?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⑵ 师生交流。
⑶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人们正忙着给远在边塞的亲人准备冬衣。看到此景,诗人写下了《子夜吴歌》。
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⑴ 了解学情。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⑵ 师生交流。
3、根据学情,因材施教。
⑴ 诵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
——看图再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⑵ 品读感悟。
——师;你们想念过亲人吗?能说出当时的感受吗?
——师生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读古诗。
——指名朗读。
——配乐朗读。
——全班交流。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师拓展资料:古诗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
(五)》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汉字,特别是区别易错字的方法。
2、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
3、培养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看图推理的能力。
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词语,指名认读词语。
2、想一想,带点的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哪里?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琴”字与“饶”字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刺”的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没有封口,“害”字的中间是“丰”,“拔”的第四笔是横不是竖折。
4、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二、读一读、猜一猜
1、出示谜语。
2、小组讨论,猜猜谜底
3、你还知道哪些谜语,说一说。
4、教师小结。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行动以前一定要先定好目标。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书中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修改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4、教师小结,强调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口语交际。
1、观察图片
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
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第三课时习作5 桥
一、激趣导入,搭兴趣之桥
歌曲《北京的桥》
二、善于观察,建观察之桥
同学门,大家仔细看看书中的桥,你发现了什么?
师结:外观越来越漂亮、材料越来越结实、工艺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
三、移情体验,筑生活之桥
1、创设情景,引导练说
结合桥的特点说
联系生活体验说
运用资料说
2、小结:生活有多宽广,我们的作文就有多宽广。
四、展开联想,拓思维之桥
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桥让四面八方通畅,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向桥一样,连接着彼此,沟通着心灵。还有什么东西具有桥一样的特点呢?
从学校生活展开联想
从时事展开联想
从世界性活动展开联想
五、自主拟题,造个性之桥
生活中不能没有桥,侨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假如你是设计师,你准备造出什么样的桥更好的造福人人类?
从使用价值展开联想
从审美价值展开联想
从桥的神奇性展开
六、学会欣赏,走欣赏之桥
读范文,边听边思考,引导欣赏。
七、合作修改,过修改之桥
同桌提修改意见
学生自改
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
五册第 二
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
银河小学数学科
三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直观物体,描述所看到图形的不同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及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2、在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五、本单元知识框架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学生能否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3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搭一搭、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及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2、在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9.17
练习
复习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9.18
单元测试及测试情况反馈
查漏补缺
合 计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搭一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引导学生参与到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思考、想像、交流,感悟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拓展应用、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
②
③
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个,分别是()。
3、搭一搭,填一填。
A
B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07-15
第七册第六单元复习06-08
第12册第三单元教案11-05
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作文感受美好06-28
小学语文第7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07-28
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教案11-13
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教案11-25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测试卷10-26
四上第七单元教案10-09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