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吴俊 王达 来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不和谐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导致城市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城市的快速段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现代化要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不和谐的表现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述的城市建设是指与建设行业相关的建造活动,包括旧城更新、新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文所述的城市管理仅涉及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管理内容,包括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进程等。总的来说,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承载着城市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随着大规模旧城更新和新城开发的进行,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
——城市建设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例如,许多城市都提出建立“国际大都市”,城市形象都模仿欧美发达国家-,开发区和大学城现象泛滥等。
——在旧城更新中未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地段和街区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市民特有的生活文化也随之消失。
2.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
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建设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许多城市为片面追求“绿化率”,盲目种植大量草皮和移植大树,破坏了原有自然生态的和谐。
——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越来越大,“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同时也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
——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城市垃圾无害化率不到20%,污水处理率不足40%。
3.城市建设与快速城市化的冲突
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又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二者的背离主要表现为:
——过快的城市化导致许多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城中村”等问题的形成,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大量违规、违法土地批租,城市建设呈粗放式发展。
——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造成了城市高强度开发,超过了城市资源的承载力,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冲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分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以及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其矛盾主要表现为:
——重建设轻管理,存在管理意识淡薄、资金投入短缺、移交过程中信息缺失严重等现象团。
——管理的落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低,出现交通拥堵、垃圾无害化率低、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二、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又有经济和文化的因素,但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
1.城市规划决策和实施机制不完善
分析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发现,城市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失误是主要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集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于一身的主体,但它没有真正的决策权,政府领导是真正的规划决策者,这样的决策机制难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凹。而在规划实施中,当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发生冲突的时候,规划往往成为“牺牲品”。
2.城市生态管理手段不健全
在现行体制下,与城市生态有关的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决策中处于劣势地位,例如环境保护部门大多不能参加政府的决策会议。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用行政干预手段代替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导致许多环境保护法规未能得到贯彻实施。
3.缺乏有效的土地调控体制与机制
土地批租监管不严、调控失灵是造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城市土地管理部门拥有城市土地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而真正的土地经营权和管理权往往集中在政府领导手里,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于是出现了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大量违规、违法供应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储备中心作为政府进行土地经营的一个主体,由于自身体制和资金的制约往往出现短期行为,难以起到“蓄水库”的调节作用。
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落后。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未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运营还处在高投入、低产出、服务差的模式之下。通过分析来看,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是其根本原因。
5.城市规划体系不完善
城市规划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相关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无章可循,难免出现利益驱动下的破坏现象。
三、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二者的和谐发展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二者发展的不平衡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在对上述现象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城市政府采取如下对策。
1.健全城市规划决策的体制和机制
城市规划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能保证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集约利用相协调。其总体思路是,把城市规划的编制决策权、实施决策权和监督决策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避免决策权的集中化,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证。因此,建议保留现有的规划局,但只负责规划的实施,增设城市规划决策委员会和城市规划监督委员会,分别负责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决策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要来自不同的群体,包括市民和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实行集体决策。另外,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乡融合规划等专业规划的编制,构建完整的、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
2.完善土地经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在土地规划、土地储备到土地出让这一过程中,既要有政府职能又要有市场职能,科学的土地调控机制能控制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把土地储备中的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分开,市场职能由市场主体去完成,政府用土地供给计划等手段来调控土地市场,同时把过于集中的决策权转变为集体决策。因此,建议保留国土资源局,由其代表政府对土地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增设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的决策主体,对土地资产的经营规模、范围等进行宏观决策;改革土地储备机构,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派出单位,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能上只负责编制土地储备计划和出让计划,履行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指导和控制的职能。
3.稳定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资金来源
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其本身能产生收益,可以利用市场筹集建设和运营资金,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需要政府给予支持rq。其总体思路是,建立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实现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建议将城市土地的政府纯收益、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费附加和市政设施配套费组成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使用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保证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建立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则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其总体思路是,通过改革,把国有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制定运营所要达到的标准,估算运营费用,通过市场化手段选择运营单位。因此,建议政府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任务通过招、投标发包给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以摆脱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
5.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缺失是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落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为使项目决策者、建设者和运营者拥有特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储存、分析、传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为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提供充足的数据。
四、结论
综合以上对策,构建科学的体制与机制是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关键。完善城市规划决策制度是构建整个体制与机制的龙头,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是关键,完善土地经营与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的基础。
来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8年第2期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关键词: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管理
经济迅速发展, 国内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随之生产了多种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法, 其中包括和谐发展。该理念和方法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通过该理念的指引能够在规划管理好城市的同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该和谐发展理念至关重要, 对此, 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和具体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 现将研究内容论述如下。
1 在和谐发展之下的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在和谐发展理念之下进行城市建设需要具备几大基础条件, (1) 和谐发展等先进理念支撑。在城市设计和规划时要采用多种先进理念, 包括功能和美观兼具的理念、整体建设理念、环境与建筑相符合的理念。 (2) 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建设基础, 重点把握土地征用等法规。 (3) 对城市规划过程进行重视和理解。加强调研, 制定规划方案。 (4) 注重城市建设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在追求城市现代化功能的同时确保城市建设同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 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 包括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 切勿因追求城市建设而损坏传统文化。 (5) 注重节能减排效果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是新时期社会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 而环境保护是全球发展重点。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时一定要结合节能减排理念, 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适当采取相关措施节约资源, 或者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2 和谐发展理念之下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措施
2.1 整体设计和规划
城市建设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和规划, 在建设最初需要遵循多种设计和规划原则, 在原则遵循的基础之上采用多种设计和规划方法, 需要采取一定的整体性设计方式, 具体的整体设计和规划重点如下: (1) 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山林等自然风貌, 这些自然风貌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还能够提供一些生态功能, 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自然风貌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协调好自然风貌同城市发展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大合理利用率。 (2) 正确利用并布置城市的开放空间。城市居住人口、生产企业相对较为众多, 所以环境中的开放空间相对较少, 这显示了城市建筑空间极为有限的突出特点, 基于此,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建筑开放空间, 合理进行布置, 积极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取最大的利用空间。这对城市建设者来说是一大难题, 也是建设的重点内容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空中位置, 布置空中花园等。 (3) 设计、规划城市空间时还要对城市的功能组织进行合理安排和利用, 有序布置可用空间、合理设计城市交通结构、做好城市绿化设计等。确保高效利用城市中的多种建筑和可用空间, 谋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合理布置城市建筑
建筑是一个城市中最多的物体, 所以若想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就必须对城市建筑进行合理的布置。合理布置城市建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 在和谐理念的引导之下积极对城市建筑进行和谐的布局, 确保建筑之间位置和谐、使用功能和谐, 力求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所有建筑的实用功能和作用。例如, 在较多的居住小区的周边或者中心位置建立购物和娱乐场所, 确保小区的住宅楼与购物大厦能够和谐发展, 互相协作, 保障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更为便捷。这种措施就是基于和谐发展理念之下建成的和谐城市环境。 (2) 对城市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时要保证建筑同地域, 乃至国家的传统文化相适应。 (3) 建设城市建筑的基础是确保建筑的质量, 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完善其建筑的实用性, 不仅要保证建筑的外形美观、简洁, 还要确保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相和谐。可以适当采用集群效应。
2.3 完善并构建和谐的城市交通结构
在城市建设中, 交通结构是主要的构成部分, 所以需要经由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规划和设计, 如此才能构建较为完善的城市交通结构。在和谐发展的指引下, 建设城市交通可以建设出出行更为方便、安全性能更高、结构更为和谐的交通道路。可以说, 在城市建设中, 交通建设是发展中重中之重的内容, 必须在设计和规划管理使时将其视为重要的内容。在人流众多的地方严格设计道路交通结构, 同时对小路也不得忽视, 确保大路和小路均能得到高效利用和相互和谐。
2.4 建设城市绿化
采用和谐发展的理念构建城市绿化, 能够确保城市绿化环境良好、空气质量较优, 同时具有更高的城市市容。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 以和谐发展理念为基, 细致进行管理和规划, 如此能够建设文明、生态的城市发展环境。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建设, 今后需要城建等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精力, 不断进行高效的城市规划建设, 综合提升城市建设效率, 力求建设最为和谐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莫海量.基于和谐发展的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J].广西城镇建设, 2015 (05) .
[2]居鹏超.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35) .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114万,已经超过2020年1800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超过500万辆,超过200万辆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杭州等8个。在北京,全市目前年用水量缺口近三分之二,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从外省调水“解渴”……人口的暴增让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城市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愈演愈烈。
为避免这种情况蔓延,2013年底,中共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除了拥挤不堪带来的“城市病”,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也是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繁华的大都市拥有先进的教育、发达的医疗、良好的公共设施……农民工渴望借助这个舞台,谋求更大的发展,改变自己甚至家人的命运。然而,当他们真正想要融入城市的时候才发现,作为一个外乡人,在繁华的城市面前有着诸多无奈与彷徨。
基于此, 在201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美好的愿景催人奋进。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驾“马车”,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我们期待新型城镇化建设让人与城市和谐发展。
【练一练】
(1) 要解决城镇化的人口存量和增量压力问题,就要解决好“能够进得来”“能够留得住”“能够过得好”三个问题。这需要
①消除城乡壁垒,避免收入差距
②以产业作支撑,促进充分就业
③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推行均等的公共服务
④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②④D. ②③④
(2) 近些年,杭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也出现了诸如城市用地规模非理性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破解这些“城市病”需要
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②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通畅天堂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
④实行土地科学化管理,建设土地集约型城镇
A. ①②B. ③④
C. ①③D. ②④
(3) 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中国消失了约90万个自然村,村落的原始性以及附着其上的文化性正在逐渐瓦解。当下,保护自然村中的传统村落已迫在眉睫。这是因为
A. 传统村落需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B. 传统村落促进自然村的稳定发展
C.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
D.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4) 城镇化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表明
①城镇化建设所建立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②任何事物都处于这样或那样的普遍联系之中
③从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才会有联系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D. ①④
(5) 日本的城市化由政府主导,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城市化进程更顺利。很多拉美国家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却导致城市“贫民窟”的出现。这告诉我们
A. 应坚持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B. 应坚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C. 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特点
D. 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特点
【参考答案】
(1) D(2) B(3) C
(4) A(5) B
宣传中
内容提要:绍兴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打造、品牌培育,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成功路子。关键词:资源品牌故里 城市旅游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为绍兴文化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有机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使文物工作与旅游经济相互支持、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文物保护和城市旅游和谐发展的独特道路,并正在沿着这条轨迹前行。
一、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
以文物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奠定绍兴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现有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分成6种类型,而绍兴包含了古都、水乡风光和传统建筑风貌3种文化类型。从时间分布看,绍兴自夏以来直至清末的各个朝代都有着相应的文化遗存,从舜禹遗迹、越国古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应有尽有,宛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类别看,包括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尤其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地上文物众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9处,省级54处,县(市)级208处。馆藏各类文物3.5万余件。从风貌看,城内幽深的台门,狭长的弄堂,潺流的小河,景古、街古、城古的古城风韵处处可见。由此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等绍兴地域文化个性清晰。
历史文化遗产在绍兴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逐渐为世人所知。自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旅游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时期以“参观学习”为主,绍兴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游客接受教育和参观学习的重要阵地,绍兴因此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二阶段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以观光游览为主,绍兴以其众多的旅游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绍兴也因此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第三阶段为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我国旅游业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休闲度假趋势,游客对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体验、感受、参与以及与休闲度假相结合,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时尚和主流。绍兴旅游也顺势而动,从古巷深处的酒旗风,到老台门里的饭菜香,从环城河上的浆声橹影,到夜排挡中的灯火市声,处处弹奏着休闲感受的动人乐章。三十年来,绍兴的不少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名人故居和风景名胜因为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效益,许多文物古迹也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合理利用中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通过资源整合、产品打造、品牌培育,绍兴旅游品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中国兰亭书法节、鲁迅文化艺术节、中国水城旅游节、东湖乌篷船风情节为重点的节会品牌,享誉海内外。如一年一度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已经举办了21届,历久弥新,每年的书法节都有创意。去年的兰亭雅集诗书大会,云集当代中国最著名的42位诗人及书法家,再造1651年前的曲水流觞、文人雅集之盛况;今年的书法节,由王羲之的后裔广发“英雄帖”邀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后裔聚会兰亭,发表了关于弘扬先贤书法精神的《兰亭宣言》,推出了汇集 117
今人和晋人两次曲水流觞雅集成果的《兰亭诗书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兰亭书法节已经成为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的一个知名品牌。以“文豪诞生地鲁迅故里、书法圣地兰亭、水石盆景东湖、爱情名园沈园”为重点的景区品牌影响深远,通过内涵挖掘打造的“三味早读”、“仿晋曲水流觞”“十八缸习字”、“坐乌篷、品黄酒、看社戏”、“坐三轮、游古城、访名居”等动态活动品牌,深受游客欢迎。
以寻踪鲁迅文化为特色的鲁迅故里修学游,以体现书法艺术为特色的兰亭书法朝圣游,以体现山水文化为特色的东湖乌篷风情游,以体现名士文化为特色的名人故居文化游,以挖掘古越文化为特色的古越文化寻踪游,以解读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与绍兴相关课文为特色的跟着课本游绍兴等修学游品牌,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得到广大旅游界同行的认同。
二、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
文物史迹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利用文物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然后哺育整个文物保护事业,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绍兴走出了一条文物史迹、风景名胜及周边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成功路子。从1999年至2005年的六年间,我们投资5亿多元,全面修复了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鲁迅祖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范文澜故居、古越藏书楼等各级文保单位,实施了鲁迅故里保护一期工程、兰亭保护一期工程、沈园三期工程、周恩来祖居环境改造工程、秋瑾故居保护整治工程、东湖绕门山休闲工程,在加强对文物史迹、风景名胜保护的同时,大大改变了绍兴人文景观景点散、小、浅的格局,实现了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的提升。特别是鲁迅故里保护项目的成功实施,使长期困扰绍兴旅游业发展的“满天星斗,独缺月亮”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变。
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包括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有寿家台门、陈家台门、朱家台门、邹家花园、长庆寺等5处绍兴市级文保单位(点),以及大量与鲁迅文化和绍兴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都昌坊口、咸亨酒店、土谷祠、塔子桥、街亭、恒济当铺等。周边还保存着一批相当规模并传承了丰富历史信息的传统民居台门建筑。街区因伟人鲁迅而声名显赫,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广大青少年和文化人对大文豪的“朝圣”之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鲁迅家门口的都昌坊、秋观弟,路面已拓宽到25米,昔日屋檐相对、隔窗相望的石街,变成了单面建筑的交通干线;鲁迅出生的周家新台门的主轴线改建成了具有绍兴标志性的现代建筑——鲁迅纪念馆,市委党校、百草园公寓等钢筋混凝土楼房替代了那些让人抚今追昔的老屋,在建筑尺度和风貌上与街区的历史氛围不相协调。居民的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部分老屋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街区历史风貌的协调,街区已无法与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和江南水乡绍兴古城相联系。我们认为,保护名人故居,不仅要保护故居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名人生活的真实环境。
2002年6月,鲁迅故里保护工程开始启动,规划面积51.57公顷。通过采用保护、改善、保留、整饬、拆除、重建、移建、新建等八种保护与整治模式,全面实施鲁迅故里保护工程。2003年9月一期核心保护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原汁原味的文物保护,古朴厚重的步行街道,老房子新空间的鲁迅纪念馆的移建,传统风格的民居维修,风貌协调的街区氛围,受到各方好评,被评为绍兴市区92年以来的十大明星建筑。“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的保护利用模式引起国内外旅游、城建和文物等方面专家的广泛关注,被专家和领导称之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经典之作。在2003年、2004年分别举行的全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论坛和联谊会上,被称为中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绍兴模式”。旅游界同仁评价,鲁迅故里已成为目前绍兴旅游的集散中心,成为全国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典范。
鲁迅故里的成功,启示我们:文物资源乃至历史遗产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身的价值和效用才能显现;同时,旅游也应该是文物持续存在的最大收益者,用旅游收益
促进文物保护,是旅游资源本身的再投入,符合旅游发展的自身规律。
三、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旅游将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基本内容,成为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富起来的游客更多地愿意去有自然野趣、休闲活动的目的地旅游,休闲、度假、参与、感受、体验型的旅游持续升温,并向纵深发展。在绍兴,保护城市遗产,发展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产业信心,沿着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产业、从故居到故里、从景点到景区的发展轨迹,以城市整体为旅游板块,保护利用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物,有机整合旅游资源及产业要素,努力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历史性跨越。
1.保护水城格局,发展水上旅游,感受“同样的水乡,不一样的绍兴”。
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水是绍兴旅游的灵魂。了解绍兴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一是“古”,二是“水”,对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赞不绝口,对以河流为骨架、街坊临河、宅第傍水的水城格局记忆犹新。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保护与利用这一颇具特色的水上旅游资源呼声强烈。对此,建议以七大片历史街区为重点,对城内“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传统河、路、桥格局进行保护改造,实施清水工程,改善两岸设施,协调环境风貌,精心组织、强势运作水城旅游。一是开辟“舟游绍兴”线路。以水上“的士”乌篷船为载体,以七大片历史街区为重点,整合推出流转市区的水上短途旅游和街区休闲旅游、景区观光旅游,向游客展示“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传统水乡风光,让游客感受水中乌篷、水上石桥、水边戏台,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浓浓水乡风情。二是设计“醉在绍兴”休闲娱乐项目。注重“亲水性”,突出“娱乐性”,推出画舫式水上餐厅、娱乐性水榭社戏、传统型民居旅馆,开办历史街区沿河茶室、酒楼、黄酒馆、戏曲馆、特色小吃馆、传统工艺展示馆、旅游纪念品购物商店等,打造具有绍兴特色的夜间娱乐休闲项目,制造卖点,放松心情,做成板块,形成气候,发展吸引眼球、留得住客的感受型旅游经济。三是串联市区人文景观。让游客停舟上岸,寻访鲁迅足迹,瞻仰总理祖居,朝拜大禹王陵,凭吊秋瑾遗迹,畅游沈园美景,使游客在亲水的同时,感受古城、古街、古景、古台门。
2.保护地域文化,展示旅游亮点,体验“台门风情、乌篷神韵、修禊雅集”。
一是寻访名人足迹,体验台门风情。名人绍兴,凡是房屋比较象样一些的都是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鲁迅先生就诞生在绍兴古城都昌坊的周家台门,包括:祖居老台门、故居新台门,以及后来所购买的过桥台门。由于鲁迅先生的关系,绍兴的台门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绍兴台门的旅游看点有三:一看台门中走出的众多名人。了解他们与台门的渊源,感受他们对台门的感情,寻找他们在台门的足迹。二看台门里的绍兴传统建筑。流传至今的台门是绍兴特有的建筑,从建筑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审视台门构架,了解绍兴风俗。三看台门文化,看它衍生出的一系列绍兴风土人情,从台门来解读绍兴,品味绍兴,感受绍兴,体验文化和旅游完美结合的成果。
二是享受水上交通,体验乌篷神韵。水城绍兴,乌篷船是一个传统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独特的旅游形象,更是一个迷人的文化载体。它作为绍兴“三乌文化”之一,显现出绍兴水上特有的风情,同时也为城市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坐乌篷、游东湖、看社戏”、“坐乌篷、游古城、访名居”,“坐乌篷、游运河、观风情”等等,都是以乌篷船为媒介,体验集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品牌线路。
三是忘情曲水流觞,体验修禊雅集。书法绍兴,人们最直接联想到的就是书法圣地兰亭。曲水流觞作为兰亭游览参观中的一项特色活动,仿照当年的形式,赋予特定的主题,感受1600多年前的修禊雅集,把黄酒和书法这两大绍兴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树立好修禊雅集的品牌,可以极大地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吸引的不光是高层次的文化人士,更多的是将其定位在广大游客之中,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增添其休闲游览性,让原本文人化的曲水流觞大众化、多样化。
3.保护古迹名胜,深化月亮工程,建设“鲁迅故里、书法兰亭、休闲东湖”。
一是打造鲁迅故里精品,推进二期、三期、四期工程。重点是实施鲁迅路步行街西段延伸工程,春波弄越文化博物馆工程;建设鲁学文化研究中心,咸亨酒店周边主题酒店、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中心;修复东咸欢河以北恒济当铺、陈家台门、邹家台门、守安堂等文保单位(文保点)及传统民居台门建筑风貌。使鲁迅故里真正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名人故里之
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样板工程;成为体味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意境、展示鲁迅笔下风情和解读鲁迅作品,独一无二的真实场所。
二是挖掘书法文化底蕴,启动兰亭保护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完成逸少轩、大令阁、禊贴汇、艺林馆、书法碑廊、十八缸习字廊、乐池改造等景点工程,规划建设兰亭书法度假村,发展书法文化产业,使茂林修竹、翰墨飘香的兰亭成为中国书法基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专家、学者、中小学生、文化旅游团队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前来休闲、度假,创作、研究,书艺交流,培训和朝圣。
三是拓展水石盆景外延,实施东湖保护与发展项目。该项目总规划面积142.93公顷,计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为核心景区的整治扩建。主要是绕门山山体景观改造及山体以北、104国道以南越文化村和生态休闲区及景区主入口处的整治和建设。目标是打造休闲、生态和运动时尚的东湖。第二期,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绕门山以南的东湖度假山庄和沿山时尚运动休闲设施建设。第三期为人民路以南水景园的景观房产开发建设。建成以后将成为市区最有特色的观光休闲时尚旅游胜地。
同时,围绕大禹文化,建设以大禹陵为核心的观光休闲度假区;围绕古越文化,开发以越国遗址为中心的府山越文化中心。并加强对古迹遗址背景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4.整合旅游要素,实施品牌服务,打响“旅游到绍兴,服务找中心”。
从城市旅游的角度来说,绍兴是一个整体,而非星罗棋布的景点景区之和。为此,我们以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目的,组建了集景点展示、信息查询、导游服务、旅游购物、投诉受理、绍兴一日游等九项功能于一体的绍兴市游客中心,提出“旅游到绍兴,服务找中心”的品牌服务理念,重点有三个:一是加强对各个景区的有机整合。推出鲁迅故里、东湖、兰亭、沈园、周恩来祖居等景区景点的绍兴一日游,提供车辆免费接送和导游全程服务。即以鲁迅故里为中心,用乌篷船免费送游客到沈园,用三轮车免费送游客到名人故居,用出租车免费送游客到东湖。二是解决旅游要素分散问题。为游客代订宾馆、餐饮与旅游车辆,提供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代售业务,展示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介绍全市旅游景区分布情况、旅游线路指南,及时提供准确、全面的旅游信息,受理市区旅游投诉。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市区讲解员队伍。改变讲解员只会讲解单一景区的局限,以整个城市资源作为旅游的背景环境,选拔和培养一批全程讲解员,做到“讲不完,问不倒”。
如果说,以文物为重点的城市遗产是绍兴旅游的制高点,那么,以休闲为特点的城市旅游将是绍兴旅游的新高地。只要坚持把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文物及城市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靠基础,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文物及城市遗产保护事业效益不竭的源泉,绍兴一定能走出一条由点到面、由分到合的文物保护与城市旅游和谐发展之路。
论文题目城市安置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姓名李芝玉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专业
准考证号110114151807
指导教师祁玲玲
2016年3月15日
城市安置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房屋拆迁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建设安置小区,成为解决村民、居民安置的普遍问题,但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俗、个人素质水平差异等原因,安置小区的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人所工作的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富润华庭小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安置小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这些“新市民”尽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成为城市安置社区建设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安置社区的管理水平必须从科学规划建设、探索人居新模式、规范物业管理、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城市安置社区,建设管理,新市民,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录
一、引言........................................................................................................................1
二、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1 2.1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模式...............................................................................1 2.2 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1 2.3 案例背景介绍...................................................................................................2
三、当前安置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2 3.1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2 3.2 社区配套设施严重缺失...................................................................................3 3.3 非专业的社区管理...........................................................................................3 3.4 人居观念亟需转变...........................................................................................3 3.5 精神生活急需丰富...........................................................................................4
四、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实际工作中的做法........................................................4 4.1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4 4.2 抓好“新市民”培育,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4 4.3 发挥“领头雁”作用,打造高水平社区服务...................................................5 4.4 加强“法治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4 4.5 开展“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6
五、安置社区需探索的管理方式................................................................................7 5.1 鼓励探索过渡期的人居模式...........................................................................7 5.2 科学引导社区规划和建设...............................................................................7 5.3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8 5.4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9 5.5 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物业管理...........................................................................9 参考文献......................................................................................................................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的不断重组,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走向深化,中国失地农民的人数已经超过5千万人,并且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迁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他们在进入城市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生产关系、妇女卫生,儿童教育、消费关系、邻里关系等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农转非居民为主的安置社区,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进行引导、怎样进行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的转换,成为了安置回迁社区建设面临一个重要难题,笔者将以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分析安置社区的科学管理模式。
二、拆迁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
2.1 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模式
(1)整体安置模式。对已列入城区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的城中村、城郊村在土地统一征用后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此类安置小区主要由原有的城市居民或村民构成,原有的左邻右舍一般仍集中居住。
(2)撤村并居模式。土地部分征用后实行部分拆迁,将分散的拆迁户并入中心村,以中心村为基础建成新社区,把城市社区管理办法向农村延伸、辐射到周边的村落。
2.2 拆迁安置小区的特点
(1)自治度高。一般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体制承接了村两委会领导下的自治体制,虽然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但成员大部分由原有村两委会干部过渡而来,体制惯性依然存在,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自成一体,对业主的依存度高,对外界的依赖性低。
(2)业主成分明显。由原有村民组成的社区业主在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生活方式方面高度一致,业主之间家族裙带关系复杂,联系紧密。而随着安置房的出售和出租,外来人口的比例增加,该类居民流动性大,城市生活观念薄弱。与一般城市社区的业主成员结构复杂、联系生疏、需求分散的特点截然相反。
(3)区位边缘。拆迁安置小区大多原拆原建或者位于政府即将开发的新城,周边的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其他生活配套设施还处于规划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给业主生活和社区管理带来较多不便。
2.3 案例背景介绍
富润华庭社区位于润扬大桥西出入口处,为拆迁安置小区,主要由园区下辖的龙门村、大桥村和鲇鱼套村村民组成,辖区内现有4个小区,住房70幢,居民2451户、7587人,属于规模较大、人口相对密集、文化层次中下的安置小区。小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2%,25岁以下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1%,而50-60岁的人口占总数的32.5%,社区整体老龄化较严重,儿童由于生活环境改变不重视教育现象比较突出,家庭儿童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年轻人学历较低的现象极为普遍。“孩子能学多少是多少的”已成为一种风气,二孩政策开放后,“重男轻女”现象仍有存在,多数人以搓麻将、打长牌、串门聊天来打发时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当前安置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户分离现象普遍
由于是集中安置社区,原一个村的村民被分别安置于多个小区、一个小区安置多个村村民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小区居委会、党组织都尚未健全,居民户籍、党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来的村,无法实现属地管理。人户分离现象给社会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由于居民的实际居住地与其户口不一致,户口所在地管理单位无法掌握居民的实际状况,党建、民政、卫生、计生、社保等服务工作难落实,相关政策也难以宣传到位。而其实际居住地管理单位又无权管理,形成了管理空白区,从而导致社会管理单位出具各种证明难,民政社会救助核对家庭状况难等情况出现,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同时也给居民办事增加了难度。“人户分离”的居民到其户口所在地办理民政、卫生、计生、社保等相关事项时,往往还要到其户籍地开具证明,而户籍地社会管理单位对这些居民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导致居民为办理一个事项往往要往返多次,使群众怨声载道,极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尽管社区于2015年正式开始办公运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但原来的村民已经习惯了有问题找原村委会,到社区办理各项业务的人很少。同时,原来的村民还涉及到“小分配”、“年终红利”等问题,很多人担心户口转出后原有的福利将被取消,一些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也得不到,因此不愿意将户口迁至社区,但现在很多业务如大病医疗、就业证等需要本地户口才能办理,社区想更方便的服务居民却有心无力,形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一些居民由于拆迁获得了几套住房,往往把多余的房子卖掉或是出租,吸引了大批的流动人口进入小区,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2 社区配套设施严重缺失
由于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安置小区大多是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加上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社区管理、物业服务用房等公建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安置小区的正常管理服务。在很多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用房仅限于门卫用房,居民想办理业务只能去找门卫,但村级物业管理混乱,一个小区可能因为安置了多个村的村民而有多个物业,容易形成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些安置小区规划时停车位不够、电瓶车充电位不够等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安置居民都买了汽车,安置小区的人口密度较大,有限的小区停车位根本不够用,乱停车、毁绿化等问题突出,造成了小区内部的秩序混乱和脏乱差。
3.3 非专业的社区管理
安置社区的物业服务大部分采用属地村委会代包的形式,存在人员配备少、技术设备差、业务素质低、管理服务难等问题。如富润华庭社区的物业主要就是各村自己的村民组成的,除了对小区内的卫生进行保洁和例行巡逻值班外,很少起到其他作用,小区居民也不能像其他商业小区那样组建业委会,对于要交物业费等问题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并没有享受到什么服务,物业费交的太高,对于管理十分抵制,导致各村村委会每年要自己补贴大量的物业费用。
3.4 人居观念亟需转变
在拆迁安置小区,脏乱差现象突出,总是有不少居民不顾管理者的劝说而种菜养鸡,这已成为令管理者头痛的普遍现象。农民的这种行为也常常被理解为小农意识、爱占小便宜、素质差等。安置社区内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原先农村的村民住惯了自家起的房子,“上楼”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原来垃圾往门口地里一倒就行了,现在还要扔到垃圾桶里,原来房前房后都是自家菜地,想吃什么种什么,现在放着好好的地不用,全都变成绿化带实在太浪费······于是就出现了垃圾乱扔、走廊上乱堆乱放、毁绿种菜等问题,相关部门管理后没出两天又故态复萌、屡禁不止,成为影响安置小区环境的一大难题。3.5 精神生活急需丰富
很多村民“上楼”后,地不用种了,又没有什么技术,手里还有不少的拆迁补偿款,干脆提前“退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个棋牌室与牌友们打牌、搓麻将,更有甚者开始了赌博,对于其他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很多人也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对,但没有更好的去处,精神上觉得空虚,但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继续虚度光阴,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娱乐上。
四、以富润华庭社区为例,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4.1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富润华庭社区服务中心内现设有服务大厅、党员活动中心、居民活动室、健康小屋、书画室、健身室、电子阅览室、司法惠民室、调解室、助餐服务站等十个功能区。由于社区服务面积有限,采用“一室多用”的方式,将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社区与驻区单位开展区域联建,由其党总支负责人到社区党支部担任兼职委员,协助社区建设健康小屋,开展体检、义诊和健康讲座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各功能区基本能正常运转,居民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如居民活动室每天开展活动平均在40余人次,各功能区均受到了居民的喜爱,通过强化完善区域性功能建设,为开展“新市民”培育与管理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4.2抓好“新市民”培育,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1)以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通过建立老年活动室,方便社区居民进行娱乐活动,组建了社区棋牌队,举办了“第一届富润华庭杯掼蛋比赛”,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2)以制度规范居民行为。刚开始各功能区运行的时候有很多居民不注意环境卫生,经常在活动室内抽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工作人员打扫的也很辛苦,通过在活动室内开展了值日,每天设立一名监督员,及时制止其他居民的不文明行为,现在活动室内基本没有居民乱丢垃圾和吸烟了,活动完后,居民们也能主动的把桌椅归位,有热心的居民也会主动地打扫卫生,活动室现在基本是自助管理模式,居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3)以教育培养居民文明意识。社区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未成年人活动,如举办“富润华庭杯”青少年现场作文大赛,利用活动了解现在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孩子眼中不文明的事情有哪些,通过教育未成年人,带动其家中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将8月定为“爱国电影主题月”,每周二、周五晚在党员活动中心播放爱国电影,每次放电影都是满座,居民对电影的反映也很好,在潜移默化中向居民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以关爱服务中老年人。与辖区内医院合作,开设健康小屋,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由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坐诊,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每月1号由肾病医院的医生开展义诊,平时居民也可以自己到社区进行自测血压,通过服务中老年人,使其感受到社区的关爱,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4.3 发挥“领头雁”作用,打造高水平社区服务
(1)加强工作人员能力培养。针对社区工作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等问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2)加强党性锤炼。组织党员学习温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学习交流会等形式,锤炼党员党性,以党员带头,带动周边居民素质提升。
(3)以科技打造“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微信公众号与网站,针对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方便等问题,利用微信平台,直接发送党课知识至流动党员手机,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同时,居民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向社区预约办理业务,免去其因上班忙而没有时间到社区的困扰;邻里间通过网站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居民,自行组织活动,丰富中老年人的生活;社区结合健康小屋,邀请医疗专家坐诊,并用电子形式将个人健康档案录入系统,居民可直接在手机上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社区的科技化管理。
4.4 加强“法治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
(1)将党纪国法与服务质效提升相融合。社区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依法依规办事,规范管理加强考核,以制度、考核规范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人员每月开展考核评比,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办事态度。
(2)将法治理念与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突出和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引导党员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法治思维、用法律维权。设置法律常识宣传册发放架和法律知识书籍专栏,方便群众自学自己所需的法律内容;针对少数群众所遇问题的特殊性,社区邀请律师和法律专家向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知法懂法用法的习惯。
(3)将典型带动与整体素质提高相融合。社区利用道德讲堂学习道德模范的精神,通过在各活动室设置文明监督员,并将其发展为志愿者,以身边的先进典型带动周边居民整体素质提高。
(4)将自身特色与群众所盼所愿相融合。作为安置小区,村民转为“新市民”后,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社区党支部针对居民需求,做好特色服务。
4.5 开展“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开展以参与式治理、精细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一式两化”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1)“参与式治理”:推行“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参加社区治理,开展统筹共建;深化社区议事会商,规范开展各类议事活动;大力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挑选居民代表,每月一次开展居民代表议事会;与小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开展会商会,对在小区内建立广告位和小区绿化带种菜等问题进行会商,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利用社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提升了服务质效。
(2)“精细化管理”:完善社区片长、楼长队伍管理;做好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的数据采集工作,完善实有人口综合数据库;分类别绘制“民情图”,充分发挥“民情图”作用。富润华庭社区通过完善小区片长、楼长队伍管理,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社情民意处置机制,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由于富润华庭小区为安置小区,社区和各村对小区居民实行“双重管理”,户籍在本地的居民居住十分分散,故社区与各村共同建立楼长制,保证每栋楼有楼长,每个片区有片长;社区为进一步增强宣传效应,还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前建设了20米长的宣传栏,展示民情图、AB岗等。
(3)“一体化服务”:优化办公服务用房功能设置,社区公共事务受理实行AB岗制,推行工作日午间和公休日错时服务,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实施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成立社区劝导队,完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各项劝导活动,完善劝导队伍各项规章制度,围绕社区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开展劝导活动。将文明引导与依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五、安置社区需探索的管理方式
5.1 鼓励探索过渡期的人居模式
(1)可以按属地管理为原则,加快房产证办理手续,建立“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社区管理机制,实现安置居民股份分红在原村享受,民主权利在属地社区享受。富润华庭社区现在采用的是“双重管理”的方式,即居民的相关业务等可以到社区办理,也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但原有的村里的福利还是在村里享受,如果户籍转入社区,但本人还是在农村人口数据库中的,原有待遇也将不变。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后,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针对流动人口,建立政府主导、公安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人户分离”难题。辖区派出所会同社区,通过社区网格员在社区内开展彻底的入户登记,摸清实际居住人口信息,并与市公安局常住人口数据库进行对接,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统一规范的常住人口信息系统,平时还对其信息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以居民实际居住地为主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实现以户籍所在地管理转变为以实际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建立准确的常住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规范、高效的居民实际居住地管理制度,对实际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进行管理与服务。一方面社会管理单位权责明确,可以高效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省去了居民奔波之苦,快捷地获得相关服务。
5.2 科学引导社区规划和建设
(1)加强顶层制度建设。遵循“民生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议在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民生为先的原则,做到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好每个项目。力争不扰民、不损害老百姓利益,不做半拉子工程。引导设施配套与住宅建设同步推进,在规划时就要考虑找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好预案,尽量高标准的对小区整体规划部署;对已建成安置小区中配套设施滞后或不健全的,由主建单位设法进行完善,如针对停车难等问题,可以在征集好居民的意见后,在现有小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尽量满足居民的要求。坚持居民入住与社区管理同步推进,做好社区管理组织的提前介入,社区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采用“网格化”管理,设立“楼栋长”,及时掌握居民的诉求,并及时组织居民讨论协商解决。
(2)遵循“先安置,后动迁”的原则,科学制定拆迁计划。在动迁前,有透明公开的安置方案,使安置总体进度与拆迁进度保持一致。
(3)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网络。
5.3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积极推进社区网络平台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推广、农产品收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推进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新格局。
(4)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强化居民的民主意识。一是指导式管理,如对各种群众自发性的娱乐活动进行指导,建立一定的组织载体,将其纳入管理范围。二是疏导式管理,通过文明社区创建、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体现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三是透明式管理,通过各种宣传栏、告示、电话或信箱等形式,实现政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四是以服务为先导,通过为居民排忧解难,赢得居民的认同,逐步达到社会管理目标和居民共同需要的统一。
5.4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干部队伍。依法依章选齐配强社区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建立健全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对其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4)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5.5 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物业管理
(1)加强领导,依法管理。地方政府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和广大业主依法共同管理小区的共同责任和意识,增强物业公司和业主依法行使自身职权和义务的能力。把物业服务行业纳入城市建设现代服务的发展规划,放在安置小区管理的重中之重,社区要深入到实地调查研究和解决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中与业主间产生的纠纷和困难,不断推进物业规范管理的深入和完善,把物业规范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2)规范安置小区的物业服务标准,根据考核结果,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服务补贴,调动物业服务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与原有的村合作,组建业委会,聘用第三方监督和管理物业,对物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把好人员聘用的“入口关”,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让居民感受到物业的作用,感受到好物业和差物业的区别,整体提高安置小区的档次。
(3)发挥好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作用。办事处和居委会是辖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贴身领导、教育、监督的组织机构,他们能随时随地听得着、看得见小区发展和发生的一切,最能掌握辖区内各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情况,最有机会了解业主的思想动态,最有充分说服力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监督可随时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 宋国华,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7 [3] 宋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 申雯雯,侯爱敏,姜彬,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安置社区管理研究——以苏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5, 35(1):107-113 [5] 李伟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安置社区的创新管理研究[J],常州大学,2011:(24)
[6] 吕维平,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J],城市问题,2007:(5)[7] 丁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及其法律构建[D],延边大学,2010.6
致谢
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了人们出行的边际成本,严重影响着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西宁市作为青海省会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伴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增长和城市人口集聚效应而愈发凸显出来。城市公交作为公众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在面临城市交通拥堵形势愈发严峻时,不能承担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出行需求迅速扩张的需要。为此,研究公交优先发展,破解城市交通堵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公交各参与主体的目标定位
研究个行为主体的目标,是从各主体收益最大化或者是效用水平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决策行为,进而为策略研究奠定分析基础。
(一)政府目标定位
政府收入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国民收入水平,也是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公共交通行业作为社会公益性企业,不能为地方带来收益,反而还要进行补贴。政府支出需要获得足够好的绩效,比如投资地块开发或是工业生产,都会产生巨大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而投资公交行业则肯定只会产生社会效益,政府更倾向于投资其他行业。
但是,交通拥堵产生了更多的交易成本,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负外部性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明显。政府必须及时治理交通拥堵,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三者统一和谐。在此情形下,公交优先被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并得以发展。
(二)公共交通企业目标定位
企业更多关注盈利水平,而行业特有的公益性注定企业面临亏损。政府补贴是弥补亏损最好的方法,企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随着物价上涨愈发严重,除此外并无其他更好的获取利润的方法。对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机构效率的提高并无太大热情,这些方面的提高不会影响利润的增加。
(三)公交司机目标定位
由于公交公司实行承包制,司机的期望目标是多拉快跑,能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比起出租车和货车驾驶员,工资收入较低,但国有企业的稳定性和风险的分担,是入职公交司机的重要原因。个人收益最大化使其忽略了公交公益性的本质特征,服务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四)公众目标定位
满足出行的需要,同时要求城市公交具有舒适性、快捷性、便利性、通达能力强、绿色出行等,可以达到乘客的最大化满足。以自我满足为主要目标,如果城市公交体系不完善或不便利,私家车出行使其更为满足,则会选用私车出行方式。毕竟拥有私车的居民比例不高,但是公交发展滞后会刺激更多的人购买私家车。
通过对城市公交各参与主体的目标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交通拥堵显然不符合各参与主体效用水平最大化的需求。政府不能有效实现城市发展目标,需要花费更多地精力治理交通问题;公交企业不能获得更多利润,只能依赖有限的补贴亏损度日;居民因公共交通不便利,而更多地选择购买私家车,不仅增加了个人的生活成本,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公交司机面临交通拥堵时会耗费更多体力和精力,增加工作劳动强度的同时,跑圈数量减少,致使收入也减少,是公交司机流失的主要原因。为此,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满足各参与主体利益的唯一途径。
二、实施城市公交优先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行为策略
1、增加政府投入城市公交基础设施
建设四通八达、从横交错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主要的十字路、五岔路架设多层城市立交,路下通人行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流。不同线路首末车换乘站点保证有足够的场地,作为局部公交枢纽站,提供配套的修理、保洁、公交车辆停放、调度等服务。地下停车场有机动车停车位和出租车临时停车道,并辅之以人行通道,方便机动车司机和出租车乘客到地面换乘公交。同时,在停车点附近的道路或十字路口信号灯处设置电子显示牌,告知机动车司机前方限行车辆通行时段、可换乘公交线路,以及前方地下停车场示意图等信息。
拓宽城市道路为标准的双向6―8车道,开通建设BRT城市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公交专用道防护栏,防止其他车辆进入专用道,对于主城区拆迁成本较高路段,不适合推广。免费开放城区内过境高速路,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
2、合理规划路网线路
城市路网设计的原则是站距均匀、站点设置合理、不留死角,对于线路过长的公交线路缩短行驶里程,被缩短部分路程开辟新线向新区延伸,新区建设采用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主城区内重复率高的线路,取消部分站点完全重复线路,重复线路车辆合并。在原有公交线路整合并线和调整站点后,按照短、中、长线相互衔接重新布局设计新线,短线为小微循环线,具有行驶里程短、发车密度高、方便快捷的特点;中线为公交支线,多为东西和南北走向直达线路,沿线部分站点可与短线、长线站点重合,方便换乘;长线为公交干线,具有行驶里程长、站距大的特点,主要沿城市外环线设计线路,不经过市区,可以分流一部分由南至北或由东至西的乘客,沿线站点均与中线和短线部分站点重合,方便换乘。
3、降低主城区人口密度
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城市新区转移,转移的途径有:(1)将具有垄断性的单位迁往新区或郊区,如省政府厅、局机关,市政府下属机构,可以引导人们办事需求向新区或郊区流动;(2)将具有竞争性的单位有条件部分转移,如商场、超市、金融机构等;(3)介于两者之间性质的单位,可以不转移,但在新区重新建设新的类似单位,如医院和学校。城市新区和郊区只有具备发达完善的公交基础设施、合理的线路覆盖面、便利的交通环境,加之以银行、医院、学校、商超、办公等的便利条件,人们才更乐意向新区或郊区转移。主城区人口密度降低,交通需求量减少,道路自然通畅,公交优先得以顺利实施。
4、错峰均衡调控
早、晚高峰时段禁止私家车在主城区通行,实行错峰时段交通管制,将路权让位城市公交,提高公交分担率。新建和改建主城区边缘换乘公交停车场,免收停车费,由政府统一管理的专项资金账户提供补贴,方便居民高峰时段进入主城区换乘公交或离开主城区换乘私家车。主城区内公共停车场高峰时段比平峰时段加收一倍费用,促使私家车主在高峰时段之前驶离主城区。设置可移动隔离栏或者两道双黄线,早高峰时段,出城方向挪出一个车道给进城方向,晚高峰时段,进城方向挪出一个车道给出城方向。实施错峰时段上下班,分割早晚高峰时段公交需求。延长末班车营运时间,推迟60―90分钟,减缓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还可以繁荣城市夜间经济。
(二)企业行为策略
1、增加融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经营
由于存在政府亏损补贴难以界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1)允许公交公司成立公交银行、公交保险公司、公交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以副业收入弥补主业收入的不足。(2)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采用PPP合作建设模式,公交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建设加气站,除一部分供公交车辆使用外,所获收益扣除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公积金和公益金留存后,按照投资比例分红。(3)成立多种行业的小微企业经营主体,依托现有国企品牌、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等条件,成立如快递公司、婚庆礼仪公司、小型客(货)运输公司、旅游公司等,拓展经营范围,增加企业利润的创收来源。(4)成立公交基金,利用公交网站、公交车载广告、报纸、电视媒介广泛宣传,面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进入股市扩展融资渠道,定期公布基金的融资和投资情况,实现投资者的收益增值。
2、提高公交公司服务水平,保障职工福利
公交公司辅业收益增加时,首先保障公交司机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实行人性化的绩效考核方案,奖勤罚懒,透明公开,奖金发放向一线倾斜,不延发、扣发职工应得各种保险和公积金,不摊派各种集资项目。把人处于管理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的生活,培养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改革内部管理制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公交公司是固定成本较大的企业,降低成本重点在于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上,固定资产包括公交车及辅助车辆、公交站场、候车亭等。(1)由于司机流失,公交车使用率只有不到60%,必须招募和培训更多公交司机,使闲置车辆全部营运;公交车换新车时,采购纯电动公交车,一次充满电,续驶里程达100公里以上,每辆纯电动公交车每公里折合燃料成本仅0.5元,比燃气型公交车减少一半。(2)公交站场采用智能化管理,流程化操作,减少人为干预造成的效率低下和决策失误。(3)候车亭采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用来满足夜间照明、指示、广告灯箱的电力需求,候车亭上方遮板和左右两侧挡板均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白天蓄电,夜晚使用,广告灯箱内安装环保节能灯管,此项技术国内已经成熟。
在变动成本控制上,增强公交司机的节气、节电意识,减少公交车空驶率,将司机的奖金与单位能耗挂钩;耗材物质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阳光透明操作,集团统一采购;使用GPS智能调度系统和ERP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即时掌握车辆位置、行驶速度、行车记录等,可以避免因司机违章造成的损失,还可以使发车密度适应客流变化,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能耗的目的。
4、开通运营城市社区小型电动载客线路
小型电动公交可以作为城市公交的补充,覆盖公交线路盲区,以社区内或社区间的小区交通为主要服务对象,定时发车,线路固定,招手即停,可以满足部分短途乘客的出行需求,缓解城市公交车内拥挤问题。社区交通车途经部分公交站点,方便居民换乘其他公交线路。公交公司可以面向社会招标线路经营权,运营车辆由中标人自行购置,车辆外观颜色和标识统一,所获收益除上缴管理费后,其余收益由中标人自行分配。
(三)公交司机行为策略
公交司机是城市公交优先战略的执行者,其行为直接影响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质量。(1)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和大局观意识,将乘客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为乘客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微笑文明用语,车内装饰温馨整洁,给乘客一个舒适、愉快的乘车环境。(2)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不甩客,不空驶,按规定线路定时、定点行车,安全行车,文明驾驶,保证乘客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3)爱惜车辆,定时检查、清洁、保养,减少车辆保修次数。(4)遵守交通规则,不越线行驶、冲红灯和超速驾驶。
(四)公众行为策略
公众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其行为可以决定城市公交优先政策的执行效果。(1)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随意穿行城市道路,不骑自行车、摩托车随意横穿道路。私家车出行的居民不随意变道加塞,不闯红灯,不超速行驶,杜绝不良驾驶习惯,文明行车。交通部门通过公众微信平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违反公共交通秩序的危害及不良后果,促使人们逐步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2)积极参与公交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拓展、公交公司辅业的投资,成为城市公交建设的参与主体。(3)出行尽量乘坐公交,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当然,实现的基础是要有完善、快捷、便利的交通服务。
〔本文系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西宁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QSY-3)阶段性成果〕
一、体育经济的在城市发展的现状探究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居民很多来自农村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所以对于体育锻炼往往不积极。因此体育经济在这段时期发展遇到了困难, 对于体育的投入也很有限。所以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 难以根上当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步伐, 没有将体育当做一种娱乐的锻炼。另外加之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有很多的城市小区缺少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场地。这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带来了困难, 虽然大城市还建立起了大型的体育馆, 但是进入体育馆锻炼的人明显不足, 这也源自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度不足。从相关数据显示来看, 全国的体育馆的利用效率很低, 有很多的体育馆不是开放状态, 属于收费体育馆, 这些就造成了人们不愿意花费去锻炼。我国的居民进行体育消费, 大多数都是实物消费为主, 主要在服饰、健身器材、杂志以及体育类饮料等。而对于娱乐性的体育消费明显较低, 仅占据了总体体育消费的10%。
二、体育经济对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发展作用
(一) 可促进城市建设的经济发展
一般体育包含了娱乐、休闲、健身、竞赛等项目, 体育经济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其他经济发展。由于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交通、新闻、餐饮、商业、旅游等发展, 从而达到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体育锻炼可以刺激城市的经济消费, 同时还可以丰富城市的经济结构, 还可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体育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城市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促进效果。所以通过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它不仅带动了当地城市的体育发展, 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城市的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 从总体上促进了该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 可以提升城市的体育形象和实力
体育活动一直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无论从参与人数、参与场馆都是任何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尤其人们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关注度更高。通过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的形象, 能够帮助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体育正面形象。通过体育的强大宣传效应以及连锁反应为该城市带来各种行业的反响。例如, 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开展, 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北京的魅力, 同时也促进了北京的体育经济发展, 比赛之后的场馆等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地点。所以在城市中打造一流的体育盛事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体育形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知名度越来越高, 外界对于城市的认识上会因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知名度建设, 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三) 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 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因此这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一旦城市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 那么各项的服务工作所需要的人员很多, 同时还能够带来很多的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餐饮、旅游等行业受益最大。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的一些就业难题。体育经济的发展其实带动的是一种连锁反应, 促进了各行企业的发展, 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 有利于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通过体育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得很多的企业在此汇集, 为当地的城市企业带来了与外界交流的机遇。通过重视体育经济发展建立起城市之间的纽带, 完成了城市之间的文化、信息、经济、知识的交流, 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通过体育的发展, 可以打造属于当地城市的品牌, 将城市的发展与体育经济的发展融入在一起发展。所以加大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 增加外界对当地城市的认识。只有通过经济、文化等各个行业之间的交流才能够加快城市的发展, 否则城市的发展也只能是闭门造车, 难以获取更大的成功。
总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从各个行业进行发展, 需要一个连锁式的发展反应效应点。而体育经济则完全符合这种要求, 因为体育经济带动的不仅是体育的发展, 还会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旅游、建筑等很多方面的发展。可以为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桥梁,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展示给外界的机会, 使得更多的人通过体育认识到整个城市, 从而实现了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卫国, 张少朋, 李晓雷.河北省体育经济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探讨[J].商业时代, 2012, 35:136-137.
[2]尤建新, 张祖林.领导者必须坚持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J].当代经济, 2009, 20:4-5.
[3]练伟杰.城市体育现代化的指标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12.
[4]潘彦昭.低碳经济与绿色革命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5:128-130.
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倡公众参与式的城市管理,公众自下而上地参与和政府自上而下地管理要形成合力。公众参与,作为公众诉求表达、保障行政公正、合理、有效的长效性城管与公共服务辅助机制,体现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民主与法制的属性,尤其是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更为重要,强调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意味着不是简单地把公众看作城市管理的对象而应该看成是城市管理的积极行动者,不是把公众当作被动的接受教育者而是向他们提供参与城市管理的各种机会,不是只让公众仅仅了解决策的结果而是应该让他们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监督的全过程。
但是目前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是很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①法规与制度保障缺失。目前,我国在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中的专门法规、机制以及专业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公众参与的范围及程序,也都没有明文规定,总体上是处于探索阶段。②具体实施程序缺少。如政府往往在决策后的立项阶段和公示阶段,通过宣传、公示等途径,让公众了解到政府的某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在项目的立项前阶段和项目实施的反馈阶段,公众一般没有参与其中,更是毫无利益表达和监督权。③参与意识与能力较缺乏。与居民利益较为密切的领域,如旧城改造、城市规划等,公众参与意识还比较强烈。但是,在其他专业很强的领域里,公众因受教育或经历的有限,特别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公众很难提出针对性很強的建设性的意见,进而被决策者有效采纳的不多。4、城市管理公众参与发展领域不平衡。比如,在环境保护、基层社区治理、动拆迁管理中,已经有了公众的广泛参与,有的地方甚至还发展得较为完善;但是,在城市重大规划、公共预算等其他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领域,还鲜有公众参与的迹象。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与措施:
一、倡导公民社会理念,确立公众参与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在社会建设方面,尤其是朝“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城市治理模式转变,还有较大差距。要树立“小政府”的公共治理理念,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转变,就必须改变城市治理中传统的官民,即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改变城市治理只由政府一个角色承担的观念,提倡公民参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等社会多角色参与的公民社会理念。
要使城市管理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应急变为长效,还应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即根据市民的需求,配置可供选择适应的供给,提供优质服务。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结合广泛开展合格的公民教育活动,发动全市广大市民深入、集中开展“城市治理,我来参与”的讨论宣传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查找问题原因和提出治理对策,集思广益,形成全市鲜明的“公众参与”共识。打造一个非常实在的网络参与公共平台。在上海门户网站上开辟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专栏。
二、制订发展实施规划,构筑公众参与体系
我们可制订相应配套的公众参与实施计划。规划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公众参与”的主体:顾名思义,主要由市民(市民代表)和社会组织(企业)有机组成。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和动员作用。重视培育那些枢纽型的、区域性的社会组织。
二是“公众参与”的范围:包括公共工程建设、公共政策制订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更重要的还应包括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保护及城市更新等方面。欧洲的公众参与最早是参与城乡规划开始,继而向环境保护、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三是公众参与的途径和程序等,要通过一定的法规政策予以相应明确。本市已出台《城市规划条例(修订)》中明确公众参与职能,有的区出台《关于重大行政决策公开的指导意见》等,还需要在市级层面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其他相关法规。
四是相应的组织、执行和反馈专业机构,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组建在市政府城市管理部门主导下的“公众参与委员会”,主要由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企业)代表等构成,主要职责是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检查和分析全市公众参与状况,根据问题提出和采取相应的纠正对策,有效整合各类本市的城市治理资源等。
三、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公众参与目标
大力推进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目标,应当是:要把公众参与和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明晰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定位,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和手段,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大力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长期的奋斗毅力。从2011~2020年,我们先把公众参与的框架和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并能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收到明显成效。
城市管理是动用公共财力、整合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行为。因此,要参照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共项目资金投入开展绩效评价的精神,建立和推行公众参与的评估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政府掀起了一轮“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其特点之一,就是坚持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满意为政府绩效的终极标准,评估过程又有公民广泛参与。
【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和谐发展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思路研究论文10-24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09-24
城市旅游发展对策10-31
城市发展目标研究05-31
城市品牌建设研究课题10-24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05-25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09-15
2024城市建设发展调研(分报告)06-15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11-14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