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管理制度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动队管理制度(共12篇)

运动队管理制度 篇1

体育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

运动训练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确保我校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为了方便管理运动的训练,使运动训练形成规范,不断提高我校运动技术水平,特制定《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

1、必须要通过教练员选材才能进入运动队参加训练。

2、运动队的人员,必须遵守学生守则,遵纪守法。

3、运动员必须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

4、按时到校上课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如不遵守一切规章制度者,不得参加运动队的训练。

5、运动员必须按时进行训练,运动员不得无故缺勤。不迟到,不旷课,服从教练员安排按时按质完成训练任务。

6、有病及特殊事情须亲自向教练请假,经教练员批准。

7、在训练中,队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认真学习技术动作,掌握要领,不断提高技术技能。

8、运动员要树立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刻苦练习的好作风。

9、运动员要爱护场地、器材、运动服装,比赛用的学校服装,用毕要认真清洗,按时归还。

运动队管理制度 篇2

一、要认真选拔队员

学校运动队队员一般都是选拔出来的, 对队员的选拔是否科学, 这关系到学校运动队的整体素质, 因此, 我们要科学的选拔运动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选材呢?我们选队员时, 应从文化基础、运动能力、思想觉悟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 不容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中国有句俗话“行行出状元”, 这是针对在某行业有一定天赋的人而言的, 就体育而言, 并非人人都可以从事, 这样科学选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测试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 还要测试身体各项指标, 了解队员的运动潜力如何, 了解其遗传基因等。即使某队员当时运动成绩不太理想, 经测试推断他有很大潜力可挖, 这样的队员也是可取的。

其次要考虑队员的文化素质如何。文化素质会直接影响他的运动训练, 若队员的文化素质很差, 这个学生就很难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在训练中对体育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也会受到限制。

再次要重视队员的思想素质。个别运动成绩好, 思想素质极差的学生招到运动队, 训练不刻苦, 作风自由散漫, 成绩提高也绝不会快, 这样的队员对学校来说, 既浪费人力财力, 又影响整个运动队, 这样的队员不可取。

二、在训练过程中从严要求

俗话说:“不成规矩, 无以成方圆。”对学校运动队训练来说, 就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体制和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有章可循, 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能动性,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建立科学的训练体制、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制度, 这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 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的制度要切实可行。千万不要脱离实际情况, 凭主观想象制定超现实的制度, 否则训练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还会挫伤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 (2) 制定的制度要体现奖罚分明的原则, 对平时刻苦训练, 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给以表扬及一定的奖励;对平时缺勤、训练懒散的队员要给予批评教育。

三、要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

学校运动队队员除了体育训练外, 还要学习文化知识,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他们肩负着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 学习成绩关系到他们能否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关系到能否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要教育队员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要正视体育队队员比普通同学成绩差的现实, 要给他们讲清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知难而上的精神, 使训练促进学习, 学习带动训练, 学习训练双丰收。队员之间要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 逐步建立比学习、比训练的良好风气。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运作队 管理

1 引言

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是在学校教育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像其他工作的管理一样,它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具体内容,离不开必要的手段、方法和规章制度乃至必不可少的权力。但学校教育中心是育人,学科管理最终目的是出人才。因此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较之于其他工作的管理,又有其独具的特殊性。提高运动成绩是我们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同时也贯穿着把运动员从德、智、体等各方面造就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实践证明,加强青少年运动队的思想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提高运动成绩、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队的管理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地从多方面入手,达到一个最佳的管理效果。

2 开展现状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高校运动队管理的特殊性

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取得必须有科学、合理、有序的管理工作做保证。运动队的管理包括训练管理、制度管理和思想教育管理。目前,我国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管理工作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浅析。运动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侧重教育和兼顾竞技的双重目标,因而是业余性的。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离不开人、财、物等,其目的是让人、财、物更好地为育人服务。

2.2 处理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几个关系

2.2.1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直接领导是领队,主要的具体实施者为教练员,他们是主要的管理者,有管理权力和责任,是主体。从管理的角度看,运动员是执行者,是客体。但是主客体的划分是相对的,由于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通过集体活动使自己和他人发生关系,成为自身的对象和客体,产生双向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客体呈现一体性。领队和教练员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双向互补作用,既要接受上级领导的调控,掌握管理原则,熟悉各项方针政策,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

2.2.2 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运动队的管理和他们的目标追求是一致的,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只有接受了东西,才能促使人们去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正面指导,要以理服人,要相信队员,使其自愿按队里制定的目标前进。其次要尊重队员的首创精神。队员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他们最了解自己,尤其了解训练管理在他们身上的效应,对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他们最有发言权。

2.2.3 思想政治工作与条例、制度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和条例、制度的建设是运动队管理的两大要素。由于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运动队也出现“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把自主观念看成是不受任何约束、不要组织纪律的绝对自由,给多少钱,就出多少力,出现了以金钱交换对待训练的错误倾向。要纠正这些倾向,全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还必须制订相关制度,以发挥约束的机制,使管理对象自觉地适应这种外部的制约机制。

2.3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要想在运动队的管理上取得成绩,上层次,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必要从如下几方面去完善,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2.3.1 建立健全生活制度

生活制度的建立健全,主要从宿舍管理制度、生活作风管理两方面下手。宿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有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从室内卫生、物品摆放、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作息时间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生活作风方面,也要建立相应约束机制,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要严加管理,在客观上对其进行约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3.2 建立健全文化课和业余生活制度

文化课学习向来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由于队员既是运动员,又是学生,文化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文化学习上不去,就没有办法将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围绕文化课学习,可以建立一些以奖励为主的奖惩制度,好的要奖,不努力的要适当地罚。设立奖学金制度,使学习成绩成为奖学金重要的一部分。提倡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感情,冲淡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摆脱低级趣味的生活作风和习惯。

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领队、教练员、运动员的管理职责

运动训练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参加的一种有组织的特殊教育过程,其中包括教育教学与自我教育的一切活动。运动成绩的提高最终是由运动员来实现的。因此,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搞清楚被管理者的思想、心理、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各项事物的认识态度等。

3.1 领队的管理

领队是与教练员密切合作、工作在运动训练第一线的管理者,主要是协助教练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运动队创造良好的训练、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领队应妥善处理好运动队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全力支持教练员的工作。信任、理解、支持,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信任,就要求领导大胆地授权,让教练员独立地开展工作。理解,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统一思想,形成一种良好的训练环境,产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动力,才能够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3.2 教练员的管理

教练员是运动队日常训练管理的主要责任者,这就要求教练员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应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运动员要有爱心并对运动员进行谆谆地全面指导,应具备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能力和较高的科技知识。其次,要有明确的专业职责,制订并实施训练计划,决定运动队发展方向以及运动员的选拔,确定比赛策略。同时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具备相应的现代管理意识和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

3.3 运动员、运动队管理工作应遵循运动员发展变化的规律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运动员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将进一步强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像过去那样简单粗暴地对待运动员;仅重视训练,仅关心金牌,不关心运动员疾苦,不尊重运动员的人格尊严;管理工作仅靠职权,不讲究工作方法、技巧等等,必将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运动员的不满情绪,使运动队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3.4 运动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当前运动队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如何处理好“严格”与“感情”的关系。“严格”就是对运动员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运动训练过程的实质是人体的改造,它通过增加运动负荷,需要运动员不断与机体惰性做斗争,承受高负荷甚至极限负荷。

3.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需要加强的几个问题

3.5.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团队精神

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训练、比赛、学习和生活等一切领域中去,而思想教育是一项细微、持久的工作,它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要,是实现运动队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完成训练竞赛的重要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尽量避免大谈理论和“填鸭式”教育。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用队员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

3.5.2 配备强有力的管理班子

对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来说,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应继续加强管理班子的人员配备,根据项目,要有主教练员、教练员、助理教练员,还应配备医生、按摩师等辅助人员,为运动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训练、生活环境。

3.5.3 发挥教练员在训练中的主导地位

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整个训练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则是教练员起主导作用。教练员应该以身作则,要身教重于言教,严格管理队伍,狠抓思想、抓作风、抓学习。通过教练员把训练计划和比赛方案作用于运动员,真正确立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此外,还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检查系统和反馈网络,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科研工作等。

4 结论

运动场馆管理制度 篇4

运动馆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公司运动馆的使用与管理,确保能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和创造良好的锻炼、娱乐环境,使场馆管理达到规范、有序、清洁和卫生标准,进入场馆内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开放时间:晚上6:30-10:30。

二、凡进入场馆活动的职工,必须自觉遵守运动馆的管理制度,接受场馆管理人员的检查与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秩序。

三、运动馆属公共场所,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油质、物品进入场地,严禁大声喧哗、打闹、不文明的现象发生,必须自觉维持馆内的秩序和卫生,不得携带食品入内,不得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严禁吸烟、饮用含糖饮料、嚼口香糖等。违者罚款50元,并责令其出馆。

四、严禁入场活动人员穿皮鞋、高跟鞋等,需统一着运动鞋,否则不予入场。

五、自觉爱护场地和各项设施,严禁破坏公物。因任何人为原因造成设施及其他物品损坏的,照价赔偿外,另罚款50元。

六、场馆管理人员在场馆使用后及时打扫卫生,时刻保持场馆清洁。在每天上班前应先检查卫生、场地及设备,搞好场地和设备的保养工作。

七、场馆管理人员须严格执行以上规定,如对违章者不及时制止,则给予50元/次罚款。

运动员训练管理制度 篇5

(一)运动员管理规定

1、运动员必须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辛冲二中学校管理各项规定。

2、运动员要认真学习,刻苦训练,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注意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各门课程均要努力达到及格以上。

3、运动员要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竞技成绩,为校增光。

4、运动员要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和竞赛,起到体育骨干带头作用

5、运动员无条件服从教练员的安排,按时到场,保质保量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二)运动员处罚规定

1、运动员因违犯《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受到警告处分两次者或记过以上处分一次者,取消运动员资格,体育特招生勒令退学。

2、运动员一次期末考试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保留运动员资格,第二次期末考试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取消运动员资格,体育特招生勒令退学。运动员成绩优异、表现较好者,文化课成绩适当放宽。

3、运动员违犯班级纪律或课堂秩序以及不按时完成作业,经两次教育不改者,取消运动员资格,体育特招生勒令退学。

4、运动员不服从教练员管理,不按时到场训练或训练不认真、不刻苦、经教育不改者,取消运动员资格,体育特招生勒令退学。

(1)运动员不按教练员要求或规定时间到场训练,第一次给以警告,第二次取消运动员资格,体育特招生勒令退学。

(2)运动员在各项体育活动和竞赛中不能起到带头作用,或体育课一学期旷课两次以上者,取消运动员资格,体育特招生勒令退学。

(3)对于学习不努力,训练不刻苦,且纪律又差的运动员坚决给以清退。

(三)运动员奖励规定

1、市级以上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者,学校授予“优秀运动员”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

2、运动员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起到骨干带头作用者,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且起到带头作用者,学校授予“运动员标兵”荣誉称号。

3、运动员被评为校级以上“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或其它校级以上奖励者,学校授予“优秀运动员标兵”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

4、获得“优秀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标兵”、“运动员标兵”的运动员,将作为重点运动员选拔升入本校高中就读或向高校和专业队推荐。

运动竞赛管理资料 篇6

2运动竞赛体制:是指保证运动竞赛顺利开展的组织体系,以及维持该组织体系运行的竞赛制度、法律法规的总和。

3、运动竞赛的(过程)管理:是指依据竞赛计划,确定某一具体竞赛活动的组织方案,明确组织机构,制定行为准则,有目的地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整个竞赛活动,保证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

4运动竞赛计划:为了实现某一个特定时期的竞赛目标,预先规划和拟定竞赛具体内容和步骤,是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指导依据

5运动竞赛过程管理:是指依据竞赛计划,确定某一具体竞赛活动的组织方案,明确组织机构,制定行为准则,有目的地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整个竞赛活动,保证竞赛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

6运动竞赛规程:是根据竞赛计划而制定的具体实施某一项次运动竞赛的政策与规定,对该项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是运动参与者和组织者都必须遵循的法规。

7体育竞赛管理方法:为了达到运动竞赛管理的目标,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在一系列管理活动中所取得的手段和途径。

简答:1运动竞赛计划的指导监控?

2体育竞赛体质特点?

3我国主要的体育竞赛制度?

4运动竞赛管理的基本方法?

5运动竞赛经济效益评价?

6体育竞赛原则?

7体育竞赛规程的作用?

论述

1根据你校实际情况,拟定一份竞赛活动计划。

2试述综合运动会管理程序和步骤。

3编制一份你校举办田径,篮球等项目比赛的规程

4运动会竞赛管理工作评价内容

运动队管理制度 篇7

一、招生管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招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高效的招生管理制度和方法, 对高校运动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包括5层管理, 在这5层管理中, 国家教育部的政策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方向的依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则起监督作用;学校部门领导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工作起审核把关作用;学校体育部门的任务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项目的设置;而高水平运动队的主教练则是招生工作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来源大致分为三方面:一是地方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尖子;二是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 这部分运动员中有年龄较大不适宜继续留在专业队训练的老队员, 也有提前退役但仍有培养前途的年轻队员;三是在训的专业队队员但挂所在高校的学籍, 这部分队员往往是利用训练之余上课或离队后学习。既然学校运动队队员都是选拔出来的, 对队员的选拔是否科学, 这关系到学校运动队的整体素质, 因此, 我们要科学地选拔运动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选材呢?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在总结女排姑娘们的经验时说, “作为运动员, 是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的。”各种运动项目对身高、体型和其他条件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 在培养运动员时要特别注意选材。但光有身体的先天条件还是很不够的, 还需要具备后天的条件, 如主观努力, 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影响, 个人性格、气质的培养等。没有这些条件, 特别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 就不能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的同时, 又有主观努力, 成功是必然的。中国体育史上, 何英强在1987年打破了56公斤级抓举世界记录, 成为中国历史上以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名大力士。有人将他的成功归功于先天的“三能”。但他自己对此曾做了哲理性的回答:“最多一半是先天的, 一半是后天的。”总之, 在运动员的选材中, 我们考虑运动员的先天素质, 同时也要注重运动员意志、气质的考核, 只有这样, 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中才能勤学苦练, 这样才能造就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训练管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培养和训练优秀运动员, 需要多年的努力过程, 经历若干训练阶段。从科学选材开始, 经过启蒙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提高和发展阶段, 到创造和保持优异成绩的最高阶段。而上述各个阶段, 各横断面, 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在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必须进行有条件的全面科学训练。竞技体育训练的实践说明, 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 如同世界其他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对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才能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的积极性, 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不平衡、管理不配套的情况较为严重。特别在训练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松散的问题, 不能坚持长年训练和系统训练, 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缺乏长远目标管理, 把比赛作为训练的唯一目的。现行的管理模式无法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练员应根据每年度的竞赛计划和运动员学习任务、学校所在地季节、气候特点、比赛任务, 结合各个队员的不同情况, 把握运动量的分寸。训练中, 有高潮, 有低潮, 有时“把弦拉紧”, 有时又“把弦松开”。同时坚持全年系统训练。一般按照竞赛任务、时间来划分全年训练周期, 如单周期双峰、双周期双峰等。运动员训练的量、强度, 由教练员分别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袁伟民同志曾指出:“教练员要遵循运动员的成才规律, 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 处理好教学关系。”因此科学的训练管理是决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多出优秀运动员和快出成绩的重要保证。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违背了运动员的发展规律, 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竞技体育中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 在训练中, 教练员安排的运动量如果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负担量, 那么, 将引起人体机能的病理变化。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反而有损于人体健康。由于有的教练员盲目进行超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 致使一些有才华的运动员因伤病过早地离开体坛, 有的保持优异成绩的时间如昙花一现。由于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知的。所以在运动队训练管理中, 一方面要遵循训练的客观规律, 掌握和遵循科学知识, 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 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遵循生理的、心理的、技术的、战术的发展规律, 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获取优异成绩。

三、思想管理———遵循事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事物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其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表现为事物的结构。其外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事物的功能, 其内部的作用与外部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的。要使一个系统获得更好的功能, 不仅要提高系统单元的素质, 而且要在一定数量单元之间, 建立最优化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保持系统的整体性, 并具有相当功能的内在根据。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结构, 就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的变化。优化的排列组合, 必然迸发出更大的功能。例如中国女排1986年参加的第十届世锦赛上, 在更换主教练和老队员退役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五连冠的好成绩, 靠的是整体的力量, 即团队的一致, 配合的默契, 串联的技术等。技战术的熟练配合, 要以思想、意识上的团结为坚实基础, 要努力消除队员之间, 特别是助理队员之间的隔阂。中国女排在这方面曾创造过成功的经验。每一名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 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而是一个团队, 甚至是一个国家。因此在平时的管理中应培养运动员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助、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优良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在管理工作中, 应注重培养运动员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训练和比赛中, 应教育运动员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激励斗志, 坚定信心, 发挥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优秀运动队管理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 而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绝对不仅仅是个人的因素, 团队协作、相互帮助和鼓励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种集体因素、团队因素往往成为能否取胜的关键。在运动员之间也应该提倡互相关爱, 在一个集体中只要充满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其成员之间心理就会相融, 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 运动队的凝聚力将得到增强, 在竞技体育严酷的优胜劣汰面前, 这一点对于运动员的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总之, 优秀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优劣与运动队的成绩密切相关。新时期对运动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主动适应形势, 采用科学方法, 使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志武, 宋子英, 等.体育哲学纵横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2]茅国华.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的管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3]项立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控制[J].体育与科学, 1997 (1) .

[4]单涛.论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沈阳休育学院学报, 1998 (3) .

中小学业余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 篇8

一、合理选择运动项目

科学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是抓好运动训练的关键。选择运动项目要根据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体育基础、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还有学校经费的投入,领导重视支持的程度,进行客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二个项目作为本校代表队的训练项目。

二、科学规划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训练活动中运动员的状态目标。训练目标的确定要坚持宏伟性、可行性、科学性的辩证统一。树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既能为运动员指出努力的方向,又能够有效地激励他们训练的热情和拼搏精神,同时也是体育教师计算工作量的依据。

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以及阶段序列指标三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运动成绩指标A是指期望达到的运动成绩,包括名次和竞技水平(测量的时间、距离、或技术等级、得分等方面)。竞技能力指标B是指运动员为了完成运动成绩指标,通过一系列训练(如素质训练D中x、Y、z以及专项技术训练E),将自己的竞技能力发展到相应水平所表现出的各项指标,包括专项素质D和专项技术E的指标。而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及衡量标准(包括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阶段序列指标c。竞技能力指标B把总体目标状态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如X、Y、z、E),通过这些小目标的实现,以达到总体目标的实现。阶段序列指标c把总体状态目标和小目标落实到每个阶段去,有步骤、逐一地实现。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落实目标的实施,不断以训练指标为依据,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的各个动态变化予以对照评定,借以检查各个不同阶段的训练结果,然后把评定的结果反馈到训练过程的相应环节,及时地进行状态调整,从而完成对整个训练的有效控制,加强技术训练的管理。

三、训练计划的制定

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训练计划的制定,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化地分为若干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和形式,并进一步具体地分成若干特定要求而进行的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一完成这些练习,实现各个阶段各个课次的训练任务,从而逐步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训练计划主要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及课时训练计划五种。在制定这些训练计划时要坚持科学训练原则,充分考虑学校场地器材、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实际运动水平以及竞赛日期安排等客观情况,反对违反科学的“拔苗助长”。

有效的管理与完善的计划是分不开的,训练计划就是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所以训练计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观点性、预见性和应变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各种环境因素,要形成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从而保证运动训练的逐步进行。

四、运动员的选拔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运动员的选材是一条使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捷径。应用各种科学手段来选择人才,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才、财力,而且可以减少淘汰率,提高成材率,能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员的选拔大致可分为初选和筛选两个大步骤进行。初选可按学生的自愿报名、班级推介、体检、测试、调查等程序进行,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遗传因素、智力因素、心理因素、体育训练经历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测试与分析,对综合评定成绩较好者进行2-4个月的试行筛选,择优录用。对于一些综合评定成绩较差者或者成绩较好而又不愿参加训练的学生,都要积极争取学校、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妥善解决,切忌草率了事,从而加强运动员选拔工作的管理。

五、控制过程

训练控制过程就是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过程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它是以训练计划为依据,通过完善的组织安排,应用多种科学化训练手段去实施训练计划。排除训练过程中妨碍运动员完成计划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其达到训练目标。在日常训练中教师要根据课堂观察、参考师生的训练日记和专门的测试,及时获得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并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到训练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以便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而完成预定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体育运动会制度 篇9

学校体育运动会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每学年举行两次校运动会。一次是综合性运动会(以接力比赛等趣味项目为主);一次是专项运动会(以田径项目为主)。主要内容应有:开幕式、闭幕式。各年级项目竞赛(达标类、竞技类、趣味类),教职工健身活动竞赛。

二、校运动会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一月。

三、体育组负责制订秩序册、实施方案,送主管领导审批。

四、体育组、年级组长、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报名、组织等工作。

五、学生参与率必须达70%以上。

六、根据运动会内容的安排,总务处、体育组应准备体育器材,运动设备,做到充分、安全、周密。

七、召开预备会议,各班、每个运动员,工作人员都要明确比赛时间安排及要求。要加强安全、护理教育,作好突发事故发生的思想、物质准备。

八、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公正裁判;运动员应努力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成绩。

九、运动会结束后,体育组应及时汇总成绩,表彰奖励,做好总结,收齐各种资料,交档案室存档。成绩突出的学生,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准备参加区级田径运动会。

跃进小学体育教研组

5S运动办公室管理 篇10

一、整理、整顿:

1、必要的文件、资料、图纸、文具等应摆放在办公桌上的文件夹、盒内,不必要的文件、资料、图纸、文具等应定期处理。

2、办公桌椅、柜子整洁,办公室内干净、整洁、感觉舒服;报刊、水瓶、电脑及办公用品定置整齐,确保安全。

3、各种用电线路布置整齐,确保安全。

二、清扫、清洁:

1、玻璃门窗洁净,地面整洁;办公桌椅、柜子等保持清洁,内部分类摆放整齐。

2、对办公设备用品及时维护保养。经常或定期做好清扫工作,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3、上班时间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注意易发公司的形象。

三、素养:

1、每位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不要大声喧哗、不准串岗;不做、不看与工作无关的事、书籍。

2、外出必须留言,有事必须请假。

3、珍惜爱护公司财产,节约水电及办公用品。

4、待人接物诚恳有礼貌,文明用语。

5、工作中讲究效率,培养主动积极精神,不断追求完善。

四、节约:

1、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快速、圆满完成肩负的工作任务,杜绝拖拉、延迟现象,节约时间。

2、对企业资源爱惜,可用的东西勿随意丢弃,以做到物尽其用。

五、安全

1、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到“三不伤害”。

运动队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高校运动队;自组织管理;模式分析引言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郾Haken认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的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也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宗教、学术、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探索自组织运行机制时,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郾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由于这个理论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达尔文和克劳修斯的矛盾(进化和退化的矛盾)问题,因而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化学领域最辉煌成就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学领域。如在我国,杨小军的《自组织理论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和任志新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是将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研究在现代管理中如何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提高本身的自适性;《考试周刊》(2010年第13期)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也阐述了班级管理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刘铭、王东平的《耗散结构学说与医院管理理论》以及蒋笃运、赵桂英《耗散结构理论及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都是利用耗散理论四个特征把管理贯穿于其中的,这些都积极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

1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特征

1?郾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自发地趋于极大,随着熵的增加,非平衡总是趋于平衡态,有序状态会逐渐变为无序状态。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引起的熵的增加;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来负熵。如果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小,逐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1?郾2系统应当远离平衡

在开放系统中,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系统若是在平衡状态下,也会导致有序性的破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也就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1?郾3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成正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曲线型的,是多值解的,其中既有稳定解,也有不稳定解。这说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才可能使系统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1?郾4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系统所处的状态不同,涨落的作用也就不同。对于处在近平衡区的系统,涨落对系统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无建设性意义,而对于远离平衡区的系统来说,涨落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这说明涨落对系统是否有利,要看系统本身是否处于从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下,涨落导致有序。

2自组织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自组织理论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们一种系统演化为自组织的理论框架,即自组织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念所实施的管理,它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不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显然这是组织管理所应追求的。

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并非是一味地提倡管理者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而是更多地去创造条件鼓励人们发现自身的创造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利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要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机构是对实行组织目标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配的结果,即部门化管理。部门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中各项管理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合理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机构能够促进事物的稳步健康发展。

3高校运动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运动队的理论基础。

3?郾1运动队动态开放性研究

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必要条件。高校运动队只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才有可能降低自身的熵。开放并引进负熵是运动队发展的前提。任何组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运动队应该加快与外界交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资源、信息。运动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从人员结构组成、物质条件、训练教育管理、竞技训练组织管理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组织体系,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体系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或高级有序)状态进化,就必须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不断引进负熵,即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训练管理资源。如在教练员的选拔途径上应充分利用体工队的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合同制形式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负责高校运动队全面工作;引进体育院校运动系毕业的学生和国家或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经过培训学习转型的教练员,打破原有的教师引进观念;选派有潜质的教练员外出考察、培训和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练员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等;在运动员选拔上应以体校为重点选拔途径,以重点体校为选拔龙头,兼顾普通高中特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实施“精英工程”,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当然,优秀体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运动训练、项目竞赛配合与协作,甚至与其他运动队的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的过程,都可以增进运动队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运动队开放性扩大主要依赖于运动队管理者的开放意识,管理者主动倡导运动队的开放是保障运动队开放性的主要因素,体育运动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体育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保证其开放性的主要因素。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人才等,都是与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分不开的。

nlc202309022321

3?郾2运动队非平衡态研究

非平衡态是运动队发展与创新之源。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备的条件。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运动队在追求成绩和效益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是确保运动队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运动队要融入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阵营,其竞赛机制必须与国家竞技体育的竞赛机制接轨。如应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改革现有竞赛体制,变集中和固定的竞赛体制为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经常性地参加高档次、高级别的体育竞赛,有关部门应把其参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接轨。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教练和队员会更加努力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会使运动队整体训练水平和质量效率得到提高。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使其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郾3运动队管理非线性研究

普里高津认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所谓非线性系统,就是指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现在仍强调制度惯性影响的运动队管理,而运动队内部不同程度还缺乏这样一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因而不利于多种因素之间的竞争、协同、耦合与和谐,影响着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体制的线性作用机制。由于传统科层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却被行政工作所替代。由于缺乏反馈、监督和上下沟通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运动队广大运动员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无形中丧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技能的创新及体育精神的弘扬。第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运动队办什么专业,开什么项目,按什么模式和目标培养运动员,基本上不是运动队自己能决定的,对社会需求、市场反应、运动专业项目发展趋向以及教练员的看法和运动员的需求考虑照顾太少,这既不利于运动项目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优秀运动员。

3?郾4运动队管理涨落特性研究

涨落机制存在于体育运动队的系统内,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着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接近平衡态的线性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组织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不利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要善于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将偶然因素转化成组织发展新机遇的能力,推动事态发展朝着有利于目标的方向演进。因此,运动队的内部结构、职能和各种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具体,保证内部协同发展,避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内部的相互对抗和削弱,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同时,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细微影响因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好运动队发展方向。如应努力利用并创造条件,使管理朝有利于目标的方向发展,防止相反方向的出现。在运动队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善于运用涨落导致有序原则实现高校运动队的飞跃。根据每个运动队具体情况,制造有利于发展的小涨落,如科研奖励、岗位选拔竞争、冠军龙虎榜等,给每名教练员或队员施加压力,激发斗志。

4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主要从自然科学中

发展出来的理论,它提供了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一般性思维,要把它应用到运动队管理中去,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把它发展成为运动队管理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更贴近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式。

(2)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促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利于个人与组织自我实现的、自适应的管理,它有利于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3)自组织管理的范式与高校运动管理改革的

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体现理论的价值、将研究成果实际地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自组织在高校运动队成为一种显见的有序局面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校运动队相应的内部及外部条件的准备过程,是有利于微涨落导向巨涨落的过程。外部条件的准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运动队本身也要在自组织思维的帮助下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通过提高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队员、知识、服务等)来主动争取外部条件的改善,从而使高校运动队进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责任编辑:赵 环)

运动队管理制度 篇12

1、独立学院业余篮球运动队训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运动队的管理即是由一个人或多个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管理是保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和维护正常训练、竞赛、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础。从笔者对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篮球运动队的管理情况来看, 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和制度。绝大部分高校是有比赛才临时组队, 短期训练。比赛结束以后, 训练也即终止, 等下一个赛事的到来之前, 又临时组队训练参赛, 如此循环。因此这样一种业余训练和管理的模式, 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系统的管理体制

目前的独立学院, 在对学校篮球运动队的组队、训练、管理等方面, 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也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或制度。表现出一种短期的、临时的行为。比如在选拔队员方面, 没有像公办院校一样从招生工作环节就进行考虑。对运动队的训练, 也是没有年度或季度的训练计划。以笔者走访的几所高校来看, 基本上都是比赛之前1-2个月, 才组织召集队员进行简单的训练, 然后参加比赛。这种不完善的, 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往往很难以实现运动队组队的目的和意义。

1.2、缺乏有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经验的教练员

篮球队的教练不仅是训练工作的组织者, 同时也是队伍的直接管理者, 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球队的训练与比赛成绩, 影响到球队水平的提高。据调查, 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的篮球队的教练基本上由具有较高学历、系统的专项理论知识和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体育教师构成, 但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体育学院或师范院校的体育系, 缺乏高水平运动员经历, 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经验较少, 由于高校的特点, 他们在担任教练的同时, 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另外, 据调查, 62.5%的教练无责任合同, 75%反映学校无奖励制度, 60%反映带队训练比赛成绩与评职晋级不相关, 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和奖罚机制,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3、经费短缺, 运动队缺少自我造血功能

在当前独立学院篮球运动队其经费的来源大部分是学校的体育微量的活动经费和微不足道的赞助费。据调查, 目前广东省独立学院篮球队经费一般是由学校拨款, 金额从1万元左右不等平均每队年经费, 成绩好的队伍才能争取到企业的少量赞助。大部分有篮球队的高校, 同时还组建有排球队、足球队、田径队等运动队。同时拥有几个运动队, 使各个运动队的经费越发显得捉襟见肘, 甚至个别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有时连训练补助都不能保证, 更谈不上给运动员增加营养了。在运动员奖励上, 一般由学校设立体育奖学金, 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球队, 学校还会有额外的奖励, 奖励根据比赛及队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发放与分配。

1.4、运动训练组织行为不能常态化

现代运动训练证明, 要在竞赛上创佳绩, 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是不会成功的。以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 目前独立学院在组队参赛前后1-2个月才进行训练, 这种短期的训练组织, 不能常态化, 可见, 要想在一些省级、市级比赛中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基本上是空谈。

2、解决独立学院业余篮球运动训练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制定和完善运动队管理制度、优化教练员队伍培养

各高校内部应制定适合本校的运动队管理制度和教练员培养和教练员带队责任和奖罚措施, 使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有章可依。加强高校运动队的管理监督力度, 良好的管理制度再加上有力的监督, 篮球运动队才能向着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

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诸多条件限制, 对篮球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优化需要加大力度。因此我们应从近期、长远两方面考虑解决办法。近期的解决办法是选择 (聘请) 一些有一定训练经验的国内俱乐部优秀教练对高校球队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其提高训练、管理水平。在高校中举办教练员培训班, 跟踪观摩学习一些高水平 (俱乐部、国青队、国家队) 教练员的训练比赛等;远期, 高校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教练员培养、考核体系, 责任机制, 设立教练员岗位, 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实行合同聘任制。加强目标管理机制。

2.2、设计适合独立学院高水平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且适合独立学院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 吸收国内其他项目较为成功的培养模式, 在独立学院高水平篮球队现阶段发展模式上, 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培养。

2.3、多渠道筹集资金, 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

经费问题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以解决队伍经费不足的困难。各校、各队应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 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 拓宽筹资渠道, 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 再重视开发比赛的商业价值, 扩大球队的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上, 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比赛, 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这是与国际接轨, 提高球队自我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

3、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运动队管理, 是一项系统而有复杂的工程, 需要管理层的英明领导和各相关执行人员的有效落实。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 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 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

摘要:高校运动队训练与管理一直是体育界学者和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业余篮球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 对制约民办高校篮球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阐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业余训练,篮球队管理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178-179.

上一篇:娃娃鱼养殖项目报告书下一篇:煤炭运销公司合同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