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共10篇)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投影片。

2.教学录音磁带。

3.实物:大书、长铅笔、长尺子和大橡皮。

教学内容

A Look, listen and chant.

1.通过歌谣学习有关文具及学校的5个英文单词。

2.文字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能听懂。

B Let"s say.

学习如何问早上好。

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的第一节英语课,在正式学习英语之前,教师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1)利用VCD等形式,如迪斯尼动画片(英语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感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英语的方方面面,如:世界上有多少人使用英语这种语言;主要说英语的国家都有哪些。也可以做一个小调查,问问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说英语的人、学生自己会说几个英语单词、以及想不想学英语等。(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要注意使用儿童语言,说儿童易懂,感兴趣的话题。)

3)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如:上课认真听老师、同学、录音说英语,大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家要经常听英语录音带,常把在课堂学到的语言说给父母听等。

4)请学生打开课本,看看在这本书里要学到哪些内容,他们自己喜欢学哪些内容等。

5)介绍书中第1页的主线人物,他们是谁,叫什么名字。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主线人物的名字。

6)教师给学生起英文名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自己的英文名字。

2.建议教师让学生先学习“Good morning!”等问候用语。不急于让学生开口说,应先让他们多听几遍录音和教师的示范。学生开口后,如有发音不准确的,教师不必一纠到底,只要学生敢于开口说,教师就要给予表扬。(这一点很重要,教师不可忽视。)

3.教师应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交际用语,在情景中练习。

4.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习有关文具的单词。如:让学生先听录音,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铅笔等文具的图,再让学生说出英语单词;让学生听录音,每听一个词,教师便展示一个相应的实物,练习几遍后,教师说词,让学生展示实物。

5.在学生初步学会有关文具的词汇后,教师可带领全班表演:学生们分别扮演书、尺子、铅笔和橡皮。教师说到哪一个文具的单词,扮演相应角色的同学就站起来。还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表演。

6.教师带领学生学说歌谣的时候,要用手打节拍,语速要慢,并注意单词重音。

7.录音材料:

A项:CHANT

Good morning, book.

Good morning, ruler.

Good morning, pencil.

Good morning, eraser.

Good morning, school.

B项:DIALOGUE

T: Good morning!

Ss: Good morning!

SONG

Good morning, school.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________ (教师名字).

Good morning, ________ (同学名字).

课堂学习评价

1.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用和记录在评价表格内(表示好或者喜欢,表示不好或者不喜欢),帮助学生将评价表格放入学生学习档案。(注意:建立学习档案是本教材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关学习档案的详细介绍,请参阅附录。起始年级的课堂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可参考以下评价表格。

Name:

你喜欢今天的`英语课吗? ○

你积极发言了吗? ○

你学会用英语说什么了? ○

你能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吗? ○

2.教师具体而简要地记录学生当堂表现:

-是否理解了5个新单词的含义? 能否据此做出正确的反应?

-学生是否喜欢课堂上的活动?是否积极参与表演?

-能唱本课歌谣的学生有多少人?

3.本课对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情况的评定方法:

-教师给学生播放歌谣录音,请学生听录音,并做表演。检查学生掌握有关文具具单词的情况。教师进行现场记录。

-鼓励学生听录音模仿单词,并大胆模仿说歌谣。

-观察学生是否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学习的热情。教师进行现场记录。

-观察学生是否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进行现场记录。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篇3

1.孩子们j€"nng x€"nn( )地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x€"n w€鄋g( )。

2.高尔基是世界zh€? m€韓g( )的文学家。

3.吃过晚饭,我们zh€#9n b€鑙( )去植物园s€鄋 b€? )。

4.hu€鄋:呼( ) 交( )

二、读一读,用“√”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朝霞”的读音是:zh€"Do xi€幔? ) ch€醥 xi€幔? )

2.郊外(ji€"Do xi€鄌) 震惊(zh€鑞 zh€鑞g ) 依然(y€? y€"n )

3.(蜜 密)蜂 世(记 纪 ) (城 诚)实 (摩 磨)坊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5分)

1.待:①等待 ②打算 ③需要

(1)待要上来打招呼,又怕认错人。 ( )

(2)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吃了。 ( )

2.意思:①情趣;趣味 ②意义;含义 ③意见;愿望

(1)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真有意思。 ( )

(2)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 )

(3)这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 )

四、把下面的事物和它的特点连一连。(3分)

沙漠 银光闪闪 白云 波光粼粼

湖泊 黑黝黝 麦子 随风飘扬

泥土 金光闪闪 湖面 金灿灿

五、根据要求写词句。(1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甜甜地( ) 悄悄地( ) 认真地( ) 拼命地(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垂头 ( )气 大惊失 ( ) 欢蹦 ( )跳

阳光明( ) ( )( )飞舞 自( )自( )

(1)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 )。

(2)他( )地说着什么,我听不见。

(3)雨后,(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里微微浸润着竹叶的清香。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宛如

(2)西湖不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吗?(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3)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带有“!”的句子,我也试着写一句。

(4)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可爱 聪明 礼貌 赞美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或勤奋学习方面的名言。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 , ”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夜书所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选自《奇怪的大石头》)

3.秋天的雨,藏着 。 香香的, 甜甜的,还有 、橘子,好多好多 ,都躲在 里呢!(选自《秋天的雨》)

七、下面句子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

( )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 )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

( )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

A.2 5 1 3 4 B.3 5 1 2 4 C.3 4 1 2 5

八、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细心答题。(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风筝》节选)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1分)

2.用波浪线画出风筝越飞越高的样子。(1分)

3.用“越……越……”写一句话。(2分)

4.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2分)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14分)

蚂蚁和蜜蜂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哼唱:“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不服气: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也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是啊,为什么人们只夸奖我们而不称赞你们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想,那是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他人……”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在文中找出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2分)

( ) ( )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对话。(2分)

3.读故事,填空。(4分)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 ,蚂蚁想来想去也想不通的是 。蜜蜂勤劳为的是 ,而蚂蚁勤劳为的是 。

4.人们为什么只夸奖蜜蜂而不称赞蚂蚁?(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分)

九、习作。(25分)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篇4

执笔: 孟苏利 审核:常素梅 授课时间:2014、9、1

课题:Lesson1 Skirt and trousers 课型:展示课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词汇:shirt,skirt,trousers,sweater,this,these

2.学生能认读、理解并运用句型结构:This is a…

These are…

3.学生能听懂、会说句子:He/She is wearing a green sweater / white T-shirt.【能力目标】

在日常情境中注意观察,并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对每季度所穿衣服能加上颜色进行描述)

【情感目标】

1.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英语的好奇心。

2.找机会练习学生的听力技巧。

3.在每天的生活中试着模仿和运用英语。【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词汇shirt,skirt,trousers,sweater,this,these 难点:运用wear一词进行说话和交流 【知识链接】 复习学过的衣服单词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学习流程】 流程一:

(一)自学质疑:观看课本衣服的图片。生自读单词及句子。教师放录音。生跟读两遍。板书单词,学生在纸上书写两遍。

(二)合作释疑: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读,有问题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以帮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引导,板书重点句子,并领读。

(三)展示评价:小组竞赛。每组指定四号读单词和句子。看哪组读的最好。好的小组加分。

(四)巩固深化:

1.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背诵巩固。2.看图填单词。

-------------

----------------3.课件分别出示a red T-shirt, black trousers, a green shirt图片, 图1(a red T-shirt):读句子:This is a T-shirt.It’s red.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This is a red T-shirt.同理:This is a a

green shirt.These are black trousers.流程二:

(一)自学质疑: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课文及陌生的单词和句子。小组解决问题。

(二)合作释疑:听录音课文第三部分。并跟读模仿发音及不懂单词。然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朗读。

(三)展示评价:自告奋勇的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点评。

(四)巩固深化:

让学生结成三人小组,练习对话。将表现好的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流程三:

(一)自学质疑:让学生看教科书第四部分,讨论正在发生什么。

(二)合作释疑:老师说某些人的一些信息,比如他或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学生必须找到那名同学并说出他或她的名字。

(三)展示评价:老师表扬表现好的小组。【达标测评】:

填空。

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5

Unit 1 This is my mother 教案设计

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小学 刘兆刚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英语 外研社新标准 三年级第一册

3、课题:Module 9 Family Unit 1 This is my mother

4、课时:1

5、课前准备:

①、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单词卡片,学生自制卡片等手段进行教学。②、活动、游戏、歌曲、童谣、情景法、对话法、通过知识树、模仿声音、游戏、小组讨论及各种形式的问答。

③全家照,学生自带全家照。④上网搜索有关一个家庭的照片。

http://pic.sogou.com/d?query=%C8%AB%BC%D2%B8%A3%D5%D5%C6%AC&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52#did46

⑤搜索有关职业的照片:http://pic.sogou.com/d?query=%C5%AE%BD%CC%CA%A6%B8%F8%D1%A7%C9%FA%C9%CF%BF%CE&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3#did5(女教师给学生上课;对照课文This is my mothe,she’s my teache.);

http://pic.sogou.com/d?query=%C4%D0%D2%BD%C9%FA%D4%DA%BF%B4%B2%A1&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24#did26(男医生在工作,对照课文,This is my father.He’s a doctor.);http://pic.sogou.com/d?query=grandpa&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8(对照课文This is my grandpa.)http://pic.sogou.com/d?query=%C4%CC%C4%CC%B5%C4%CD%BC%C6%AC&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1#did1_3(对照课文This is my grandma.)http://pic.sogou.com/d?query=%D0%A1%D1%A7%CD%E2%D1%D0%C9%E7Amy&mood=0&picformat=0&mode=1&di=0&p=50040513&dp=1&did=87#did100(对照课文And is this your sister,Amy?)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任务语句:This is my mother.She’s my teacher.This is my father.He’s a doctor.能够口头运用This is my mother.这类语句介绍家庭成员和各自的职业。

2、能在图片的提示下整体识别单词family,mother, father,grandpa,grandma,sister,me, brother。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模块主要学习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各自的职业,所运用的语言包括“This is my„„,She’s„„,He’s„„”等句型。

需要掌握的单词:family,mother, father, doctor,grandpa,grandma,sister brother,she,he,me。

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旺盛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两行为一组),分别用数量单词命名,并书写在黑板的左边或右边。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均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2)、情境教学法

http://pic.sogou.com/d?query=%C5%AE%BD%CC%CA%A6%B8%F8%D1%A7%C9%FA%C9%CF%BF%CE&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3#did5

给学生不断创设各种真实的场景,促使学生说英语。(3)、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课上恰当使用激励性评语和奖励个人贴画、小组奖红旗(画在黑板上)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3、情感态度:大胆开口,积极主动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人及职业。(医生)http://pic.sogou.com/d?query=%D2%BD%C9%FA&mood=0&picformat=0&mode=1&di=0&p=50040513&dp=1&did=50#did57_3 http://pic.sogou.com/d?query=%BE%AF%B2%EC&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9900&dr=1&did=79#did78

http://pic.sogou.com/d?query=%C5%A9%C3%F1&mood=0&picformat=0&mode=1&di=2&p=50040513&dp=1&w=05002100&dr=1&did=11#did11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一)、热身复习,营造学习英语的气氛。

1、课文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说明一个家庭的基本成员有哪些,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MzcxMzky.html

同时引入新单词“family,mother, father,grandpa,grandma,sister,me, brother”。邀请几个课前做了充分预习的学生当“小老师”,戴着头饰扮演一家人,手拿单词卡片向全班授新单词,在一旁提供指导和帮助。

2、出示Smart一家的图片,指着各个人物向学生提问,例如:“Who is he?Who is she?”(使用中文重复问题。)引导学生识别出Smart一家的成员:Ms Smart, Mr Smart,Sam,Amy 和Tom。

(二)、课文教学:把本课的挂图贴在黑板上,营造课文故事发生的场景。播放录音,请学生认真听,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听过第一遍录音后,可以提出一些关于课文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Sam’s family?(在萨姆家里有多少口人?)

2.Whose mother is this?(这是谁的妈妈?)What does she do?(她干什么工作?)3.Whose father is this?(这是谁的爸爸?)What does he do?(他干什么工作?)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第二遍录音。听过第二遍录音后,可以请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如:“Who are they?”听第三遍录音时,请学生看着书跟读,画出生词,在句子中理解并学习单词,然后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

2、使用单词卡片教授生词,带领学生理清Smart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请学生再听录音,模仿跟读课文。请学生戴着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板书新单词,并且教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学生跟读这些单词,速度稍慢些,熟悉发音。

(三)、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以小组的形式,运用新学的几个单词,练习说话:This is my father/mother/sister„„

http://v.ku6.com/special/show_3599824/fETQh2fhrJh0-RzB.html

(四)、任务完成: 1.让学生两人一组看图进行问答。学生A指着图中人物提出问题,学生B扮作Amy,Sam或Tom回答问题。

2.教师出示事先画好的卡片图,随机抽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

3、找一张全家福或者画一幅全家图,向同学介绍家庭成员。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职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小结:

(1)对于重点句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要上熟练运用,如“This is „„”是用于介绍单数人物或物品时常用的句型,本课指介绍人物。

(2)“she”, “he” 意为“她”,“他”。“ She’s„„”,“He’s„„”(她/他是„„)是介绍别人的个人信息时常用的句型。

(3)用“Is this „„”表示“这是„„吗”。用于一般疑问句,询问是否是某个人或物。肯定回答“Yes,it is.”,否定回答 “No,it isn’t.”

六、课后作业:

1、拿着家人的照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把自己绘制的“Family Tree”展示给家人看,并向他们用英语进行讲解。3.听录音,读课文。4.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1.______ is my brother.A.She B.He C.I()2.This is my _______,Lingling.A.sister B.brother C.me()3._____ is my grandma.A.He B.This C.It()4.This is my mother.______a doctor.A.She is B.He is C.She are()5.This is my father.______ a teacher.A.She is B.He is C.It is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大量利用百度搜索功能,提供丰富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篇6

Teaching contents教学内容

Story time

Teaching aim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读、会说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me, family。

2.能听懂、会读、会说日常用语This is …。

3.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4.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用语介绍家庭成员。

Focus of the lesson and predicted area of difficulty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用语介绍家庭成员。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Warm u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

S: Hello, Lisa.

T: Nice to meet you.

S: Nice to meet you too.

2. Sing a song

T: Do you like songs? First let’s sing a song Do you know this man?

(播放歌曲一遍)

3. Show the picture in P2

4. T: Look at the picture. Do you know these boys and girls?

S: Yes.

T: Who are they?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篇7

然而,传统的英语书面作业均以抄写为主要形式,作业内容机械、重复,缺乏趣味性、选择性和层次性,没有思维训练价值,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这样的作业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现象一:抄写作业≈无趣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抄写第一单元的英语单词表,每个单词抄两行。

生:(一脸苦恼)老师,我可不可以不抄?我的书写都很漂亮了,再说今天的语文、数学和科学作业都很多,再加上英语,晚上又不知道要到几点了!

思考:有人认为英语属于“死记硬背”课,抄抄写写即可应付考试。于是乎天天抄:抄单词、抄词组、抄课文、抄对话、抄习题。学生也因此怨声载道,对抄写作业大多是任务观点,敷衍了事。若长此以往,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便被这机械重复的作业给淹没了。

现象二:复习作业≈题海作业

师:同学们,最近上的是复习课,家庭作业是一天一张试卷。

生 :(集体编写诗歌抱怨)复习的日子真痛苦,语数英科样样补,试卷漫天在飞舞,成绩原地在踏步。

思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同样的作业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就会有不同的作业表现。学优生学得轻轻松松,甚至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学困生连随堂知识都来不及消化,作业更是没办法完成。于是,作业也成了“两极分化”的主要“元凶”之一。

面对上述现象,笔者在实践中对书面作业设计做了如下改革,收效颇大。

一、书写作业——花样写 殊途归

新PEP三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单词内容分别是“文具,颜色,身体部位,动物,食物,数字”。以前教学时发现学生经常能快速说出单词,但不能快速认出单词。怎么办呢?为此设计了如下作业。

1.贴标签。

适用第一单元。

把学过的pen,pencil,pencil-box,ruler,bag,book,eraser and crayon 做成单词标签贴在相应文具上。为了达到美观,孩子们用心书写单词,一次写不好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的学生追求完美,甚至写了不下十次,并精心装裱,贴到各类物品上。就在这一次次地修改完善中,学生提高了书写水平和辨认单词的能力。

2.用环环相扣的绘画代替抄写。

适用于一、二、三、五单元

第一次作业:画学具,标单词。

第二次作业:给学具加标颜色单词。

第三次作业:用学具装饰五官,图颜色,标单词。

第四次作业:用食物装饰身体,图颜色,标单词。

3.变体力劳动为脑力劳动。

适用于《英语抄写本》

对于一些必需重复几次才能记住的单词,笔者也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边动脑边抄写。例如,教学了B2 U3 lets learn “big, long, small, short, fat, thin”后布置如下选做作业。A.按你喜欢的程度抄写。B.按单词在字典里出现的顺序抄写。C.搭配反义词并抄写。学生们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作业。

4.利用学具拼写单词。

适用于lets spell。

新PEP更加重视语音教学,重新安排了语音学习的顺序:字母名称音——辅音字母发音——原音字母发音——字母组合,体现了语音学习的规律性和渐进性。如三年级下册的lets spell,从教材内容设计和排版上都更有韵味,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为此,家长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或购买了英语拼读学具。每次的lets spell教学后,孩子们总是能乐此不疲的翻动学具拼读单词,提高了单词拼读的正确率,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二、复习作业——重梳理 自复习

1.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单词。利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课梳理庞杂的知识, 而且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大有裨益。如图:

学生从字母b联想到三个以b开头的颜色单词,再联想到有这些颜色属性的物品单词,并进行归类,提高了词汇复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根据疑问词梳理问答句。新PEP三年级上册出现的问答句还不是太多,但授予学生归类梳理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英语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

1、能熟练的运用“What is it ? It’s a ”交流。

2、能熟练的将单个字母组成所学的动物单词,画出小动物。

3、学会字母Aa的原因读音及英标。

4、掌握字母Aa、Bb、Cc、Dd的正确书写、能唱歌曲“Old MacDonald”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熟练的将单个字母组成所学的动物单词,画出小动物。

三、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师生问候。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帮助学生理解E部分内容。

2、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四人一组,然后根据E部分,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字母卡片,让同学们运用句型“”进行交流。给出小动物图片,小组讨论把单词拼出来。

3、学会字母Aa的原音读音及英标。练读F部分内容,理解句子大意,然后请同学进行表演。

4、教学字母Aa、Bb、Cc、Dd的书写。

5、教学英语歌“Old MacDonald”

Step 3 Consolidation

1、创设情景,自由会话。

2、家庭作业。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9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二)知识与技能:

(1)科学是什么。(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2)想知道,爱提问。[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3.铁丝或铝丝。

(二)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街道什么是科学课吗?(板题)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什么是科学” 2.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1)教师演示:吹泡泡。

(2)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回答。(3)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呢?

A.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的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B.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5)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3.反思

(1)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2)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4.讨论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2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与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到校园内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教师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如: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等。

(2)将寻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请记在P75页的表格中或P10页的空档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外形样子。(3)学生活动。

(4)教师与学生一道外出寻找,发现问题及时指导。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1)学生分组讨论,(2)学生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3)老师结合学生讨论与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引导学生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然后得出“植物”与“动物”的概念。

(三)要求课后继续研究。[板书]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生物

动物

非生物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1.几种盆栽植物 2.各种植物的投影片。3.学生自备一些小型植物。[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在校园里寻找了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发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物的问题好吗?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描述一些植物。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让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各种各样的植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它们的样子等。A.分组观察;

B.分组互相说说带来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 C.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投影,介绍一些植物。2.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看P12,找出桃树与向日葵不同与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比谁的发现多。(2)班级交流。

(3)教师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生长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讨论。(4)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任意两种植物,说说它们的不同与相同点。将结果记录在P75-76的表格中。

(三)课后继续观察比较。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与相同。(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录音或录像资料;狗、兔等动物的标本。[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

(1)师出示各种动物的投影,生认识这些动物。

(2)汇报交流并叙述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3)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4)小组游戏:猜一猜,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要求一方问一些动物的情况,对方回答。如:它长毛吗?它是吃肉的动物吗?它会生蛋吗?它有四条腿吗?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2.比较两种动物有不同与相同。(1)比较狗和兔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生仔细观察、比较,将狗和兔的不同与相同写在P76的表格中。

(2)学生将自己比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长将本小组内的一致意见记在纸上。然后,进行全班交流。(3)比较任意两种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任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3.给动物分类。

(1)将搜集来的动物卡片,放在一起,把这些动物分类,把分类的结果记在P16的表格和P77的表格中。(2)汇报交流: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方法。

(三)课后继续比较一些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与动物的相似和不同。(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与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教学准备] 1.萝卜和兔子和实物或标本 2.有关尺蠖等动物植物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问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1)师说一个关于兔子与萝卜的故事。

(2)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自己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的多。(3)再看看P17的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4)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每组的情况。

(5)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萝卜和兔子生存条件等相似之处,从而认识到动植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支讨论: A.不同之处:

a.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一般能到处活动。

b.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而动物却只靠吃植物、微生物或其他动物为生。

c.大多数动物从小到大,一般只是个子变大,器官变化不大。而植物从小到大变化就大了。埋种→长出幼苗→长根长叶→开花结果→一直长几十米高。B.相同之处:

生活环境相同,都会生长,都会死亡,有的都需要氧气等方面。学生说得越多越好。2.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和植物。

(1)看录像,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与植物。(2)交流、讨论一些动物与植物的情况。

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食物、繁殖等方面去考虑。3.比较P19图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1)老虎与松树;(2)鱼与水草;(3)代鼠与树叶。(4)人与动物。

有选择地比较,把结果记录在P77的表格中。4.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人是动物吗?(2)生回答。

(3)学生根据不时了解的有关黑猩猩的情况与人相比,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同。将结果记在P20的表格中。(4)比较后进行交流。

(5)师生讨论,围绕以下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人也是动物。需要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三)课后思考:

植物、动物、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3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家乡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

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2.纸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地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2)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各种纸张、纸的物品、放大镜、纱布、铁丝框、餐巾纸、木棒、豆浆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哪些物品是纸做的。

(1)学生汇报自己带来了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用纸做的?(2)认识有哪些纸?

餐巾纸、卡纸、大白纸、牛皮纸、不透水的纸等以及光敏纸、热敏纸、压敏纸、电容纸等。2.针对纸提出一些问题。

(1)对于纸你有些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呢?(2)学生提问。

(3)对刚才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弄明白了呢?(4)学生回答。3.研究纸。

(1)对于同学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2)你们想怎样来研究呢?(3)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

(4)分组研究。4 人小组在一起,将带来的各种纸和物品放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你还能够发现哪些其他同学没有发现的特点。

(5)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每个小组一齐到讲台前共同汇报厂家的情况。

(6)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小结:光滑粗糙、软硬、结实程度、吸水性等。并结合分析,说说各种纸的特点民用途之间的关系。4.了解纸的发明史。

(1)教师结合刚才同学的介绍,补充介绍蔡伦发明纸的故事。(2)介绍纸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5.动手造一张纸。(1)简单介绍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

(三)课后作业。查阅有关纸的介绍的资料。

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第5单元

自由研究

1、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研究会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辨认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的显著特征。(2)能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3)能记录和整理信息,能向大家表达与交流自己研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发现。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更多的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事物,进一步探究相关事物的特征,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爱提问题,愿意进行新的尝试。(2)发展他们的虚心、客观、耐心细致的态度,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我们也曾经提出过许多的问题,今天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学生提问。

(二)选择问题。

1、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同学们在选择问题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要选择太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三)分析问题。

结合同学们选择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应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研究,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等。

(四)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学生对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制定切实右行的研究计划,例如: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的研究材料,研究的人员等。

(五)进行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安排的研究计划来自主开展对某种事物的观察、研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

(六)数据整理。

指导学生将自己研究后发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奥秘。

(七)汇报交流。

1、可以交流本组的研究情况,也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允许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争论。

2、汇报交流的一般步骤:(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是怎样进行研究的?(3)获得了哪些信息资料?

EEC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1教案 篇10

1.计算2.88?.6时,应先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变成( );把2.8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位,变成( ),再除。这样算的依据是( )。

2.9.6?.53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1.23?.5的积是( )位小数。

3.两个因数的积是10.15,其中一个因数是2.9,另一个因数是( )。

4.从54.3里连续减去2.1,减( )次后还剩1.8。

5.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1.2千米,行驶3千米需要( )分钟,0.8分钟可以行驶( )千米。

6.1.96262…可以写成( ),循环节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7.在里填上“>”“<”或“=”。

2.17?.32.17 0.35?.920.35

0.4?0.04 0.12?.50.12?.4

8.在0.777、0.888…、0.59、3.0808中,有限小数是( ),循环小数有( )个。

9.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6.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 )个这样的蛋糕。

10.找规律填数:12.8,3.2,0.8,( ),( )。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7.6?.02=76?.2。 ( )

2.5.3?.6,商是2时,余数是1。 ( )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9.64。 ( )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5.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 )

三、答案选择厅(5分)

1.与算式0.648?.1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6.48?8 B.64.8?8 C.64.8?.8

2.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

A.7.9?.3 B.7.9? C.7.9?.6

3.下列算式中,商是循环小数的是( )。

A.1.998? B.1.35?.9 C.1.3?.5

4.9.5?1的精确商是( )。

A.0.863… B.0.863 C.0.864

5.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就比原数多2.43,原数是( )。

A.0.243 B.0.27 C.2.7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0.28?= 3.2?.4= 0?.5?.2=

1.2?.4= 2.7?.1= 0.72??=

2.49?= 2 0.05= 2.5?.1?.4=

2.用竖式计算。(4分)

16.45?.5(用乘法验算) 0.37?.18(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90?5.2 3.4) 7.2?.8 0.15? 2.9?.6?.8

1.17?.3?.15 3.9?.65 5.2 0.42鱗(6.7+2.05)?.4]

五、数学万花筒(12分)

1.小小诊所。(把错的改正过来。2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4分)

7.2 0.4=18 7.2 0.24=7.44

7.2 0.4=6.8 7.2 0.24=1.728

3.先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再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6分)

(1)1.2?+0.2= (2)1.23?+0.03=

(3)1.234?+0.004= (4)1.2345?+0.0005=

(5)1.23456?+0.00006= (6)1.234567?+0.000007=

六、生活应用场(4+8+6+4+8=30分)

1.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猴子的多少倍?

2.

(1)妈妈去香港,将2500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可以换港币多少元?

(2)妈妈给淘淘买了一件上衣,付港币138元;买了一条裤子,付港币68元。这套衣服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一箱12盒装的牛奶,售价62元;一瓶酸奶售价5.5元。妈妈带了100元,先买了一箱牛奶,剩下的钱买酸奶。

(1)平均每盒牛奶多少钱?

(2)妈妈可以买几瓶酸奶?

4.一间客厅的面积是25.5平方米,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5.做水果生意的王阿姨批了一种苹果,净重55千克,付了264元。她发现该批发处有一则消息:购满200元送5元车费,购满300元送10元车费。请你帮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苹果的批发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要想得到10元车费,至少还要买多少千克苹果?

4.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棱长和是__________。

6.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要用铁丝_______________。

7.一个正方体油桶的棱长是0.3米,做这个油桶至少用铁皮_________平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安徽 万 斌

一、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工整地写在括号里。(8分,其中书写规范2分)

p? qi f鄋 w閕 j q? l? sh

( ) ( ) ( ) ( )

t鄆 ch m x

( )山 ( )辱 ( )头 无( )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哭泣(qi q?) 抒发(s sh ) 吮吸(y n sh n)

浪(费 废) 悲(奋 愤)交加 (嘱 瞩)托

三、请你查字典填空。(2分)

“降临”的“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临”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上词中的“临”应选第 种解释。用①种解释分别组词为 。

四、请你用“\”划去下列句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4分)

1.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 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史料 资料)。

2.他还四处(游览 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老大爷把(积累 积聚)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五、请你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扶老( )幼 名( )海外 不屈不( ) 如饥似( )

2.根据提示写词语。(2分)

①赞美海伦·凯勒的成语有 、 。

②我能用 、 等四字词语来介绍郑和远航。

六、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填序号)(2分)

引号的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别强调。③表示特殊的意思。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书房的墙上。

( )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

3.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

4.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 )

七、请你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阿炳双目失明。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个句子)(1分)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1分)

3.月光照在水面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请注意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2分)

八、请你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选自《二泉映月》)

2.《史记》是 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的巨著。我知道《史记》中有《 》《 》等故事。

3.郑和远航, 之大, 之大,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选自《郑和远航》)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海伦·凯勒、阿炳和 的郑和、 的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

九、阅读感悟。(20分)

(一)请你阅读课文片断,细心回答问题。(7分)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节选《郑和远航》)

1.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写一句话。(2分)

化险为夷:

2.请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1分)

3.短文是从 、 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通过“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表现了郑和的 。(3分)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分)

(二)请你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3分)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孕育——( ) 施舍——( ) 捷径——( )

2.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4分)

3.“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写一句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或警句。(1分)

十、语言实践。(5分)

有人说:“现在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大量的资料,还要做什么读书笔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十一、习作。(30分)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的过程中,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请选取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一件事,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习作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脾气、范围、机器、隶书、泰、耻、码、锡。二、q欤瑂h ,y n,费,愤,嘱。三、丨,八 。②临街。四、1. 资料,史料,2.游览,3. 积累。五、1.携,扬, 挠,渴。2.①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②如:讲和通好,互通有无。六、①,③,③,②。七、1.虽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难道不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吗? 3.月光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照在水面上。4.略。八、1.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2.汉,司马迁,13,52,《破釜沉舟》,《孔子世家》。3.规模,时间,范围。4.顽强探索,忍辱负重,略。九、(一)1.比喻转危为安,略。2.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3.风浪、海盗、勇敢机智。4.写出海面风大浪急,十分可怕。(二)1.养育、救济、窍门。2.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 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3.要点: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可列举事例,如:写字、画画等)4.要点:每一个人获得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略。十一、略。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2)如果有14个果子呢?

4.选两个不同的数字,按要求分别组2个两位数。

(1)奇数: 偶数:

(2)3的倍数:5的倍数: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和3的倍数:

(5)同时是3和5的倍数:

六、智慧加油站。(做对一题加5分)

1.有一列数:1、1、2、3、5、8、13、21、3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请问:在前2015个数中,奇数有多少个?

2.有四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最大数与最小数之积是奇数,而这四个数的和是最小的两位奇数。问:这四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大米若干,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kg、(25?.2)kg、(25?.3)kg的字样。

(1)质量为(25?.2)kg表示质量在( )到( )之间。

(2)任意拿出其中的两袋,它们最多相差多少千克?

六、巧妙试一试(做对加10分)

“十一”黄金周中,某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游客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五、仔细解一解。(38分)

1.下面是乐乐家12月份的收支情况。请你将表格填完整。

12月8日:爸爸工资收入5300元;12月10日:水、电等费支出230元;

12月12日:妈妈工资收入4800元;12月15日:购物用去780元;

12月26日:卖废旧物收入140元;12月30日:本月伙食费共用去2150元。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2.连一连,填一填。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一、1. 负十五 正二点八 2. +5,17,+ -3,-60 3.零上4℃ 零下7℃ -7℃ +4℃ 4. +10m 5. -10分 0分 6. -100m 7. 正数 大 负数 小 8. -6 -2 2 5 9. < > < > < =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教案下一篇:巴黎圣母院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