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经典语录(共10篇)
1、慈禧:“要开战可以,但千万不能先开炮,以免落人口实”。(镜头一转,按太后教导先挨打的普通木质舰船没等到还手,就被被命中击沉)
2、李鸿章那一番教育:“现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哪个干净,是不是都得查办?现在要办大事,和皇上沟通全依赖内府,所以这种小事就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吧……”
3、不宣而战,偷袭正是我们的特长。
4、邓世昌:“中国人从来就应该受到尊重”。
5、李鸿章:“大清每年的银子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不错了”。
6、天演论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今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
7、邓世昌:“堂堂大清的军舰,竟成了太后的私家货船”。
8、邓世昌:“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可整个民族仍然处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病态之中,也许需要一场更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总得有人用鲜血去警醒国人”!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今天,我在云南卫视观看了《1894甲午大海战》,影片所反映出的中日两国海军大决战的命运令人震撼。那惊天动地的战炮隆鸣,令人惊心动魄,而战斗停止后战场的突然寂静,只有海浪的起伏,发人深思„„
影片从主角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关于中日甲午海战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在少年戏中,一群被选中去西方学习以建立海军捍卫领土的少年,在大船的甲板上对着即将远离的故土齐齐一跪,虽然影片刚开始不久,也让我鼻头一酸。那些少年,是带着中国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托付漂洋过海!而后,邓世昌动手教训不知好歹前来挑衅的外国人之时,我忍不住想起了少年中国说,“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丁汝昌战术指挥的重大失误,保守而一沉不变的战术在面对与时俱进的日本舰队时,是那么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腐朽以及战略思想的落后。
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可是,在发展海军的良好时机,我们的清政府却为了讨好慈禧太后,把发展中国海军的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反看日本集合全国之力组建一支联合舰队,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节省开支。而我们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影片中的光绪帝其实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好皇帝,他有心奋节流,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鸿章回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八百个左右。”这无疑是讽刺的,因为腐败和贪污,让大清已经病入膏肓。就如同影片中丁汝昌所讲,中国其实就是一棵被烂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纪已经注定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注定了腐败清政府的堕落。大清灭亡了,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的新生。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北洋舰队战舰与日本敌舰在黄海上决战的情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邓世昌在弹尽重伤之时,毅然驾着战舰与敌人誓死相拼,战舰被击沉后,邓世昌落入水中,他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太阳”死死叼着他的衣襟不放,邓世昌仰天长啸,抱着爱犬一同沉入大海„„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当时也不自觉地红了眼眶!邓世昌有着丰富的海战知识,他明明知道这搜船不可能撞上吉野号,但还是选择了冲过去。他其实是死给中国人看,让国人惊醒,他同时也是死给日本人看,因为日本人崇尚勇士,邓世昌要告诉他们不要太放肆地侵入中国!当刘步蟾等人也拒绝投降、亲手炸沉军舰并自刎殉国时,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牺牲坚守了中国人的爱国信仰,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警醒国人“国难兴邦”。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影片中北洋舰队一个个赤胆忠肝、慷慨激扬的英雄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我,回忆那段悲壮的历史,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海军将士为国捐躯。120年后的今天,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已成历史,人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渐渐遗忘了百余年前的奇耻大辱。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的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的鲜血,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去探寻这些鲜血是谁流的,是为什么流的,是怎样流的。
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论》中的句子:“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今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世人要不犯同一个错误的方法只有牢记教训,牢记教训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忘历史。
近几年来,关于国家海上主权、领土主权的纷争四起,看完这部电影也让我感慨:要重视海上主权。目前中国海域出现了太多问题,一百多年前,我们正是因为忽视了海上的问题,一味退让,才导致邻国野心膨胀。历史不能重演,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决维护民族尊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正如电影中所表达的,每一场战役都会改写两个国家的命运,重写他们的历史。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定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腐败落后的必将被历史推翻,换一个角度想,甲午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它用鲜血给了世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它唤起了更多人们的爱国情节。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清朝更多钱财还不断地流向贪官污吏流向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装饰,也许大中国的朝政还掌控在那垂帘听政的太后手里,也许慈禧高官们还在夜夜高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我想若还是这样,给我们沉痛打击的远远比这甲午海战来得更猛烈。所以用另一个视角看甲午,我们应该谢谢它带给我们的打击,它敲醒了我们的脑袋,让我们变得更加的顽强,更加的坚不可摧。
观之过去,思之现在,警戒于未来。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乏那些贪官污吏,经常网上会曝光一些高官腐朽生活的照片与实例,我身边的小愤青也越来越多,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也会引起人民的抱怨,我想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我们当前社会现状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什么问题话不多说。我想说如果我们当今的国家不清廉执政,不勤于为民造福,也许昨天的甲午就是我们明日的甲午。
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经济落后,文化伤风败俗,丧权辱国、任人欺凌的时代,我们不能忘怀。
甲午之战,不是偶然,是必然。清朝政府的无能腐败,官场恶习,害怕战争,只为守住自己安乐的生活。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政府对于军事一窍不懂,挪用军费修颐和园,避战求和政策,尽管有像邓世昌这种爱国人士,但从古到今的历史总结就是:落后就要被挨打。影片中有个英国人讲了一句话,:“中国人也要被人尊重?陆毅就讲了,中国人从来都要被人尊重。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不畏惧,不担忧其他国家的侵略。
当整艘船沉陷大海时,更多的是无奈、气愤,避战不抵抗政策,只让更多的中国人葬生火海之中。影片中有句话,一个有海的国家,没有海军必将被打败。
不是日本的强暴,而是中国的无能,一个国家如果强大了,谁敢欺负,一个国家如果有比其他人更先进的武器,谁敢轰打你,就像今天的钓鱼岛,你重视了,你反抗了,你团结了,中国的领土还会被掠夺吗?中国的主权还会被践踏吗?所以国富兵强很重要,但是爱国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也是每个中国人民的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祖国的一切。
很久没有这样震撼与感动了!带着份期许,看完了这部《甲午大海战》,留在心中的却是永恒的震撼与心中那份豪情满怀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日甲午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决定了中日两国日后的走向。如何通过银幕客观真实地再现那段波诡云谲的悲壮历史,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是个考验。由冯小宁编导的电影《甲午大海战》不负众望,以厚重的历史感、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将影响中日两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那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推到观众眼前,引人深思。
《甲午大海战》的历史厚重感突出表现在影片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客观全面地再现了那段历史。首先,《甲午大海战》全面展现了北洋水师从创建到灭亡的历史。影片以1867年清政府为了筹建海军,招收十余岁的少年开设水师学堂开始,不仅将以邓世昌、刘步蟾等为首的中国第一批海军军官的成长历程展现在银幕之上,而且将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在朝廷内得到光绪帝的支持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战舰、建立北洋水师的全过程,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其次,影片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了全方位地展现。影片虽以“甲午大海战”为名,但没有仅仅局限在海战的范围内,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民众情绪等诸多方面,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准备、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深入而全面地揭示。再者,影片通过史料证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梦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几年后,邓世昌到欧洲,带着中国第一只铁甲船接他们回国了。这些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当时的.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已经非常腐败:慈禧太后的60大寿所用的银子竟是海军的军饷;朝廷因修颐和园而无力购买英国一艘新式的军舰,而日本天皇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下了这艘军舰,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前线。大战之中,邓世昌率领水兵奋勇作战,而他们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爆炸。无奈之下,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向“吉野号”,决心与“致远号”共存亡。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终于沉没,邓世昌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甲午大海战》该片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该片充分表达了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和清政府的腐败,一个寿宴、一个颐和园,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是中国从此走上了半殖民的道路。
1877年,一批大清朝的精英少年学子,怀揣强国的梦想,登上远渡英国的轮船,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他们对祖国的任人宰割深恶痛绝,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富国强兵!
电影前部分重点表现了少年精英的报国之志以及中日的海上军力对比,并在多处暗示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清政府的惨败做了铺垫。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上力量是不足与清朝相抗衡的,仅“吉野号”相对于北洋水师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邓世昌一行来到日本展示清朝的武力时遭到日本浪人的攻击,这也为后来中日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电影后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渲染了爱国志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魄!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
虽说战争之前,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弱,甚至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清政府的腐败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它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各国的兴起,这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当政者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诩为“天朝上国”,不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试问,这样的政府焉有不失败之理?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寿诞,竟然挪用海军军费,致使后来北洋水师用沙子填充的炮弹去打日本侵略者。腐败误国!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身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国!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是一个教训。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目前,我国的军事科研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歼—10、歼—15等我国已经掌握了这些战机的核心技术,虽然歼—10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0很相似,但是它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已经掌握在我国手里。相比印度,这个一直视中国为最大假想敌的国家,它在战机研究方面就显得十分不足。虽然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新型战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甲午大海战》。
回到家,眼泪就不争气的从我的脸上往下流,那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邓世昌的人,他很爱国,也很好学。从广东到北京的一个叫“船政学堂”的校园来求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入学考试。全校师生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一致决定去英国留学,而邓世昌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因为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十几年后,邓世昌到英国的军校来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刘步檐,而再去英国军校的路程中碰到了刘步檐的表妹小妹(化名),两人相见,互相都觉得曾经好像见过一样。一问,两人正好同路。当小妹去拦车时,英国人嘲笑邓世昌,说邓世昌是中国人,不应该得到尊重,而邓世昌却冷静的对这位英国人说:“如果我们中国人不应该得到尊重,那么你们英国人更不应该得到尊重,难道不是吗?”邓世昌的话激怒了这位英国人,这位英国人就想拿刀来刺邓世昌,而邓世昌不仅灵巧的躲过了英国人的暗器,还拿着刀对英国人说:“如果有下次,你认为我会放过你吗?”
就这样,小妹和邓世昌去英国军校找到了已经毕业的刘步檐,凑足了兵力,开始了海上大战。
在中国凑足了兵力时,也就是中日两国开战之时。邓世昌带领着自己的“致远号”在中国的海疆开战了,在中国一筹莫展的时候,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为了战争的胜利,他决定用自己的“致远号”去撞击日本的“吉野号”,可是,由于撞击的裂缝非常的大,所以当时船上所有人都淹没在海中,只有十几人活了下来,这些活下来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代价,打出了最后一战。他们用已经破损的“致远号”,对着正在得意洋洋的“吉野号”发出了一颗鱼雷,可是让“吉野号”跑掉了,真可惜,然后中国又向日本连续发出了两颗鱼雷,在发出第三颗鱼雷的时候日本已经无路可逃了,被我们中国的鱼雷炸毁了!最后我们还是失败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邓世昌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的感想是:我们小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祖国的栋梁!
不曾料到之后再也无法放下。
《震动》讲了六名少男少女因为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改变了彼此之间的恩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复杂。这几位少年的性格、经历完全不同,有的只是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但在经历灾难后,他们的心灵发生了变化,他们凭着意志走出了大山,去寻找他的家人„„
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此刻的心情。()我猛然醒悟,丰衣足食的我为何常常会不知足?我应该感谢身边爱着我的人;我应该感恩亲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曾经默默帮助过我却也许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灾难无情,它毁灭幸福,夺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许在死亡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地焕发出最耀眼的光彩。
首先要表扬本电影,其特效自然比前的电视连续剧好得多,虽然比《超级战舰》还差了不少,但很欣慰的看到中国海战特技的进步,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化海战本来就少,缺素材啊。
这部电影还值得表扬的,就是重现了不少《北洋水师》的经典镜头,比如士兵挂在沉船桅杆上继续向日本军舰开火、头天挨打的士兵冒死下舱开阀门灭火等等。
但是,对这部电影,我总体态度是否定的。我否定的内容不是针对冯小宁导演,就我所找出来电影本身的问题很少,甚至我都不能确认,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点名时念到“东乡平八郎”时用的是汉语发音(影片8分32秒),根据我对日本人名字的研究(主要对象是爱情动作片巨星),日本人名字的汉语发音和日语发音是不同的,当然不排除“东乡平八郎”除外。
还有就是几乎贯穿本片的背景音乐。我不懂电影艺术,但觉得这背景音乐用得太滥了,几乎无时不刻在用,音乐是雄壮,但不能老是雄壮啊,这好比一个男人拥有金枪不倒之功,但不能是一天24小时都不倒,那样就不值得羡慕,而是怪胎了。
我否定的,是时代。
当看到本片第21分20秒时我不禁笑了,慈禧老巫婆对光绪皇帝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是不是个大笑话?暂且不论1840年以后割香港、九龙、澳门以及东北和西北那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单说本朝教科书承认是“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首开满清“盛世割地”的先河,把额尔古纳河以西、柏帕尔海以东的布里亚特地区割给了老毛子,目测其面积大概为四五十万平方公里,这块土地上有个城市叫赤塔,驻扎着前苏联战略火箭军的.一个单位,在当年中苏交恶时是对中国的严重威胁点之一。要是满清真有老巫婆说的这个“祖训”,别说咸丰、光绪这些了,康熙第一个就入不得列祖灵位。至于末代皇帝溥仪,那更是个笑话。
满清在甲午败于日本,并不奇怪。同是衰落时期,大明对日本的平倭援朝之战打得甚是漂亮,而且平倭战在万历三大征中尚不算最难的,以至于中国史书着墨并不隆重;满清怎么就败了呢,还败得那么惨。
要说军事力量差距,当时的日本尚不强大,对满清开战就如同三百年前对朝鲜开战一样是个赌博,打胜了就崛起五十年,打败了就缩回去三百年。日本联合舰队虽然装备了吉野号等新式战舰,但北洋水师的实力与其相差并不大,而且定远号和镇远号一直是日本海军的梦魇。
结果呢?陆军打得一塌糊涂,纵然有左宝贵等将领英勇作战,奈何叶志超贪生怕死,清军在朝鲜境内基本就是败仗;至于日军攻进中国之后就更不提了,除了聂士成率部抵抗,其他均望风而逃,最难以理解的是威海战役,日军从荣城湾登陆后占领威海,北洋水师被包围,山东半岛其它地方还在满清控制下啊,各路救援部队居然就是到不了,等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再回头看看大明。明军将领里有蠢才,比如杨镐,在进攻位于蔚山的岛山倭城战役中瞎指挥,本来可以惨胜的被他搞成惨败,但明军将领总体是敢战而且善战的,这比例正好和满清军队调了个个儿。就算前期军事上都败了,如果换了明朝那驴脾气,一定会和日本耗下去,实际上日本在甲午战争结束时中只能坚持一个月了,一个月之后,日军就不得不撤兵,明军再蠢的将领都能带兵杀到对马海峡,何来割地、赔款?
要说军队和官场贪污腐败,平倭援朝时的明朝并不比满清差,但明朝军队的后勤和各部配合基本没出问题,天津巡抚万世德战后被加右副都御史,并予世荫,就是因为主持后勤工作出色,从天津运往朝鲜战场的各类物资充足,包括化学武器这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见出什么问题,日本武士纵然英勇,而且装备了性能不错的火枪,但被明军火炮打得死伤惨重;驻扎全州的陈愚衷不发兵救援驻扎南原城的杨元,并且在南原失陷后不战而撤,也是因为手下只有几千人,而面对的日军有几万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事情到了满清就不一样了。电影里拍得很清楚,日军最为忌惮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在大东沟海战时其8门305毫米口径巨炮居然一共才3发炮弹!火炮射击时前几炮是很难打中目标的,需要校正数据,3发炮弹顶个屁用!普通的炮弹也不够,无奈只能用教练弹充数,用打木头船的炮弹去打铁甲舰,效果可想而知。还有许多打了不炸和塞不进炮膛的臭弹,这些都间接的帮助了日本。如果北洋水师能装备保质保量的各类炮弹,海战结果是否逆转不敢保证,但至少不会连日本海军一艘军舰都打不沉呀。
至于慈禧老巫婆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这对满清来说也是正常的事了,既然国家最高统帅都能带头乱来,下面的贪污点炮弹钱也无可厚非。颐和园本是乾隆为了嫖江南小尼姑修的,慈禧为了过六十大寿,挪用几百万两海军经费,直接导致了吉野号被日本买走,成为北洋水师劲敌。
日本天皇又在做什么?电影里说,为了买军舰,天皇带头捐资,甚至为了节省粮食支持战争,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不论是否有表演成分,单是这种态度,就能超满清统治阶层十万八千里。
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本来没想到能得到那么多,奈何慈禧害怕日本打到北京,说实话,以当时日本的能力,能否维持下去就要打个问号,北京毕竟是首都,真要打还是得费点功夫的,而满清连这个胆量都没有。
满清这种态度,和之前的明朝不同,和之后的民国、共和国也不同。民国对外战争也就是抗日战争了,虽然打得很累、很惨,首都被屠,人民死亡几千万,最后在盟国帮助下胜利,但终归还是和日本真刀真枪打了八年,给日本带来了重大损失;共和国对外打美国,打印度,打越南(和苏联只能算小摩擦,但也是有勇气的),尤其是和美国打,在装备差那么多的情况下把联合国军硬生生的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还一度打进汉城。
这是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满清非中华。作为一个殖民政权控制下的国家,主要矛盾是少数殖民者和大多数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西洋和东洋鬼子来了,是冲着中国的富庶来的,满清为了保护自己在二百多年前抢来的财产,自然是要和鬼子火并,打不过怎么办?不要紧,鬼子没能力抢整个中国,只是想分点东西,好说,分给它们就是了,只要我还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就行。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溥仪这话是满清殖民统治阶层内心的真实写照。顺便来对比一下同是亡国之君的毅宗皇帝是怎么面对农民军进北京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毅宗皇帝自杀,溥仪为活命降民国,降日本,降本朝,如果把他在伯力向斯大林写申请加入布尔什维克的事算上,大家数数,这算几姓家奴?
有人说,末代皇帝不算,活命是人的天性,那好,我们再来看看非末代皇帝时期满清贵族的名言,此乃满清立国之四大基本原则是也:“汉人兴,满人亡”、“保中国不保大清,保大清不保中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更早一点,玩“盛世割地”的康熙,对四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布里亚特地区说送就送,对小小的台湾却盯着不放,甚至不惜和荷兰人勾结,共同对付台湾,其原因,无外乎是不能容忍台湾还存在一个汉族政权。满清打下台湾之后,对台湾实施苛政,长期禁止内地妇女赴台,这招很恶毒,逼迫很多内地人到了台湾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回到内地,因此在上个世纪末期之前,台湾的发展一直是相当滞后的。
满清殖民统治阶层里有“糊涂人”,此人便是光绪了。光绪受珍妃和一群维新派影响,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皇帝,居然还想国家富强,可惜他的所作所为直接触犯了满清殖民统治阶层的核心利益,就算慈禧不搞他,照样有人会搞他。
电影里有个镜头,写邓世昌在英国被洋人欺负,耍他的辫子,最后洋鬼子被打倒,邓世昌潇洒的抛了抛辫子,告诉英国人要尊重中国人。看到这里我又笑了,你脑袋后的辫子就是你是异族奴隶的证据,你的祖先曾经为了不蓄这根辫子英勇抵抗,“嘉定三屠”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个奴隶,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家主权国家的公民对你尊重?
不过,我不怪邓世昌,他是英雄。1840年之后,很多满清官员和士兵在与洋鬼子作战中牺牲,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效忠满清殖民政府,但在客观上也保护了人民群众,这个事实要承认,不能把他们和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奸混为一谈,所以,我认为他们是人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他们牺牲十六年后,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才成功。
我只是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中国人一样,把满清误认为了中国。这种病,很多人都患过,甚至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患过,只不过他的病好了而已。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光在皇帝眼皮子低下内务府的贪污就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光绪皇帝吃的鸡蛋10两银子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两银子能买800个鸡蛋,李鸿章明知内务府贪污,却不愿意处置,为的是能通过内务府的太监为自己创办的海军多多筹集军费,可见其当时的体制如何等的腐朽无能和腐败;当时大清朝实际掌权的最高领导慈禧为自己六十大寿能过的风光,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挪用军费用于自己生日的筹办和颐和园的修建,即便是甲午战争发生之时,也是鼠目寸光,看到的仅是自己的生日如何办得盛大豪华,如何通过割让土地和赔款换得国家的一时安宁,一步步的牺牲国家的利益换得是侵略国家的更为嚣张;光绪皇帝作为名义上的第一领导人,虽有改革革新的想法,却无足够的实力和气魄去实现,本属亚洲实力第一的北洋海军并未受到领导阶层的重视,从回国后在福建的海边待了七年,这七年当中并未对其进行适时的改进和精心维护,反倒时而用来运慈禧的荔枝,讨慈禧的欢心,海军经费连年缩减,一支本应保家卫国的精良队伍在当时腐朽的风气的腐蚀下,日益失去战斗力,昔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高材生,也难免染上各种不良的风气,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纪律不整导致一些部队在战役白热阶段弃阵脱逃。
另外一边我们的邻居岛国日本同时也派了一批日本留学生,带着强国之志,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驶回日本,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国力并不是很强,甚至还不如当时的清朝统治的中国,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明治天皇挥起了无形的鞭子,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举国上下,励精图治,为了拓展日本的版图,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中日甲午大海站。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一支高级军官绝大部分受过近代化教育的军队在黄海的炮火中被打得粉碎,当时亚洲第一大帝国的失败,与国家的领导阶层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国家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领导阶层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阶层如果 贪图安逸,目光短浅,不能够励精图治上下其心带领国家这个大型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国家就会出现问题,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即便是国家实力暂时比较强大,日后也日益衰弱,被其他国家赶超,落得挨打的命运并不奇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甲午大海战》经典语录】推荐阅读:
描写大海的经典文章09-19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09-23
甲午风云观后感01-08
甲午风云电影观后感心得06-14
我观中日甲午战争有感06-23
甲午风云3000字观后感09-14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10-31
甲午战争教案教学设计01-11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09-17
中小学生甲午战争观后感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