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上语文练习二(共10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至第6页1-8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法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逐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一次“人人争上星级榜”的活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都能获得老师奖励的“智慧星”和“守纪星”。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提高
1. 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谈话:新学期来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你看,他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呢。
课件出示:练习一第4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出示题目:我们班有48位小朋友,分成4组,平均每组多少人?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48÷4=12(人),48÷2=24(张)] 提问: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交流到第二问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的。)这两道题分别怎样计算? 2. 用除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班的同学心灵手巧,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有的同学正在做飞机模型呢!
课件出示:三组小朋友做飞机模型的场景。(8个同学分成两组做飞机模型,第一组做了34个,第二组做了30个。)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平均每组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平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提问:要知道平均每组做多少个或平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必须先求什么?(必须先求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比较:上面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谈话:秋天的郊外风景如画,异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呀?(想!)那么,我们一起到车站去乘车吧!课件出示:练习一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
学生
汽车辆数
每辆车要坐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并把解题方法写在答题卡上。反馈:解答上面的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6题。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谈话:请同学们独立解答,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课件出示: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课件出示:练习一第8题(在原图的基础上标出“每个小篮球35元”)。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足球多少元?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或每个小篮球比每个小足球贵多少元?)谈话: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根据一幅图提出了两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在提出的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解答后,组织反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要求“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要先求出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求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先求出3个小足球一共有多少元。)
三、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寻找生活实际的落脚点
“练习”教材中, 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用字词句”, 中年级的 “ 处处留心”, 还是高年级的“语文与生活”, 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时, 很有必要分析一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个落脚点。
1.走进生活, 开展语文实践
有些教材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 那就将学生带进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 如学校绿化调查与建议, 就可根据教材要求, 给学生人手一张调查表 (也可小组合作) , 走进校园的绿树红花之间, 去观察、去统计、去思考、去提出建议。 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统计的方法, 更唤醒了关注校园的主人翁意识。
2.还原生活, 掌握语言规律
有些教材内容,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联, 但是同一内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四年级要求学生画出学校到自家的线路图, 并用语言阐述具体的走法。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 不仅要正确表述行走的方向与线路, 还要寻找到路线与周边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 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还原生活, 掌握基本的方法。 具体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选择大家都知道的路名、知名建筑、生活小区等, 设计一条学生能够理解的路线, 帮助学生弄懂方向, 找到关键地点 (拐弯口、典型建筑等) , 用语言阐述具体走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画图解说。
3.巧用资源, 弥补认知所缺
因为教材要兼顾各地学生的需要, 难免会出现与本地学生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 比如六年级下册练习2中的认识农具。 在城市学校, 此内容不仅是学生, 就是教师的生活中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 就需要借助间接经验来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问问家里的长辈, 有乡下亲朋的可以亲自去看看农具的样子, 或者请对方拍个照片来, 有些博物馆有这方面展出的, 可以去参观一下。 当然, 教师直接提供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学生亲自参与挖掘身边资源的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具象认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落实语感培养的训练点
为了借助练习教材, 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必须落实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点, 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1.借助阅读材料, 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练习中常常出现文学经典片段的赏读, 可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会赏析感悟语言之妙。 比如课例中“ 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 (出自《红楼梦》) , 这段语言描写了各种人物的“笑态”, 并通过这种种笑, 将黛玉的柔弱、宝玉的恃宠、贾母的纵惯等刻画得活灵活现。 教学时, 这位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领悟通过笑的姿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还抓住两个“喷” (史湘云的“喷饭”, 薛姨妈的“喷茶”) 、两个“笑疼了肚子” (黛玉 “伏在桌上哎哟”和惜春 “ 让奶娘揉一揉肠子”) 来领略古典文学语言之精妙,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利用语言资源, 体悟地域文化特点
各个练习教材中, 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资源,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体悟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练习4中的“俗语”, 在教学时除了积累教材中所提供的几个俗语, 更要引导学生体悟———俗语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 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反映了地区的民俗风情, 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 活泼生动, 细细品味有一定的意蕴。 因此,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本地俗语, 让学生用方言读一读并说说理解, 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挖掘家庭资源, 收集来自不同地区的俗语进行交流 (本班新市民学生居多, 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 让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
3.注重迁移运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例子, 引导学生仿写、续写。如五年级上册练习1《风儿在哪儿》的教学, 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弄懂诗歌的结构, 发现诗歌其他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只有其中一句不同, 引导学生领悟到“ 树梢轻轻地摆动” “ 湖面泛起了碧波”。这两句虽然没有写到风, 但是却形象地写出了因风而起的独特景象。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 生活中还有哪些风吹过时能看见的画面, 将学生的视角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红旗在空中招展”“池塘荡起了涟漪”“柳枝飞舞着长发”……仿照教材中诗歌的结构写下来, 就成了诗歌语言。
可以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图景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 再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如一年级上册练习5, 教材提供了一幅黑白图。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看图, 将图中描绘的景物名称如 “树叶”“蚂蚁”“青草”“小河”写在田字格里, 这样, 学生的眼里就有了物。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给图中的景物涂上颜色, 这样, 学生的眼里就有了色彩斑斓的春天。接着, 引导学生看图, 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编个有趣的故事。 这样, 学生就会将图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去想象, 在学生的心里, 就生成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最后, 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表达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沟通交流的现场感
在针对“练习”中“口语交际”的教学时, 需要创设各种不同的、有真实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现场。
1.让课堂成为真实的交际现场
学生首先得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 所以课堂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真实现场。教师在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一交往场所, 开展“口语交际”学习活动。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自我介绍”。首先, 教师先提出自我介绍的总体要求, 比如讲清自己的姓名、年龄、上的是哪所幼儿园、学了哪些本领, 如果愿意还可以展示一个自己拿手的本领。接着, 同桌的小朋友之间先自我介绍,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 因为教室里大家都要交流, 介绍的同学说话声音要轻一点, 让同桌听见就可以了,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 还可以让学生走下座位, 主动跟自己还不认识的小朋友进行自我介绍, 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最后, 还可以请自告奋勇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自我介绍,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大胆表达了。多层面的“自我介绍”, 让学生敞开心扉, 融入班集体, 迈出了“口语交际”的第一步。
2.变现实生活为沟通交际的课堂
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时需要在特殊的情境中习得, 比如“打电话”, 是打电话一方与听电话的另一方之间点对点的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相关的沟通能力。就以“打电话”为例, 教师可以将教学现场设定为学生的家里, 通过“我给老师打电话”或者“老师给我打电话”的形式, 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打电话与接电话的基本礼节, 学会礼貌用语“请问你找谁”“老师您好”“老师再见”等;学会倾听并收集交流信息, 比如“老师让我明天穿校服”“老师让我妈妈打电话给他”等;学会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比如“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我今天在学校有点不开心”;等等。当然, 为了让“打电话”的语用价值最优化, 教师事先得设计好通话的内容, 好让学生沟通有内容, 交流时就有话可讲。
3.将课堂变成虚拟的社会现场
有的口语交际内容需要与社会现场接轨, 为了更有现场感, 可以将课堂改造成“模拟现场”。比如三年级上册练习5的“小小展销会”, 可以将教室 (甚至操场) 变成展销现场, 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一小组一个展销专题。比如文具用品展区、阅读书籍展区、玩具工艺品展区等等, 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分工, 有的负责介绍展品, 有的负责招揽顾客, 有的负责销售, 有的负责收钱, 做到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作为顾客的同学, 在参观展区、信息咨询、购买商品时, 也要做到礼貌文明。教师可以即时记录下学生的现场表现, 作为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的依据。
仔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教材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练习类型分析
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文本研习指向的是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问题探讨指向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理性思维,活动体验则指向的是活动,希望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
1.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
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的?阅读文章,作简要的概括。
必修一29页活动体验: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都有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要求探讨老王和格斯拉的“幸”与“不幸”,分析描写与感情传达的关系;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要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修一29 页活动体验要求概括作者取舍的理由——文本研习,分析心理测试过程的叙述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写作手法。可见,这些练习并没有体现三种练习类型的侧重点。可见,苏教版只是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名无实。教材编写者应进一步厘清类型、完善其功能。
从内容上来讲,文本研习、问题探讨都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文章的表现手法,只不过问题指向的角度、开放的空间程度不同而已。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有鉴赏能力,但也有探究意识的激发;而问题的探讨,固然有探究的意味,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鉴赏品位、水准。从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三者名称虽然不一,但是最终都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他们掺杂在一起,难以厘清各自的具体职责。反而不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探究·思考”来得直接明了。
二、“活动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活动体验”的最初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变革过去的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接受式学习,此种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泼了冷水。活动体验试图改变这一情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原来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材研读、训练,新教材则要求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是构建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体系的基本准则。无疑,活动体验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
但统合分析五册教材的活动体验,除必修五没有安排外,苏教版从必修一至必修四大概16处,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研读课文,并能以批注等形式写出感悟、想法;②朗诵课内或课外的现代诗、现代经典散文及唐宋古典诗词等;③听录音,根据录音记录要点,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④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访谈、辩驳。
可以看出,苏教版“活动体验”这一选文研习方式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教材选文的感悟;二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应该说这一形式,既体现了对旧教材的革新,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于传统的对课文的研习,而且注重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强化“听、说”能力的要求。
但就活动形式这一层面而言,苏教版选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是“听”、“说”这两个方面。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习题系统“活动体验”形式并没有做到所谓的“丰富多样”,也没有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或者说只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实践”归为三类:①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②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③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习题主要内容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希望借助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如果拿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与高中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我们会发现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实施,还是评价,都有学生全程参与,在过程中既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又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对来说,无论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目标,苏教版习题的活动体验类型,则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设计虽然努力创新,力图改变过去的练习模式,但是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有所创造。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朗读,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使学生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5.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仿照第四节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石榴娃娃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读通课文,能自己探索、学习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呢,老师和大家一起到一个新的王国去作客,愿意去吗?(教师指大屏幕)看什么王国?(学生自由说:石榴王国。电脑出示课题)石榴王国的小主人来欢迎大家了,到了石榴王国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个别回答,教师归纳)
(电脑出示生字)过渡:要读通课文,先得看看这些新朋友你认识了多少?你怎么认识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边读边打拼音,会的学生教读,不会的直接出示拼音让学生读。相机出示生字
识记字型
熟字加部首:榴 驰 抽 露 扒
熟字换部首:讯 剥 津
笔顺:嚼
书写
左窄右宽:榴 驰 抽 扒 讯 津 嚼
右窄左宽:剥
上窄下宽:甚 至
2、(齐读)
3、你在读课文时,觉得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读不准的可以再看看课后拼音。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过渡:这些生字词、回到课文中去,你还认识吗?(学生自由说)别说大话,想自己先练读练读吗?请小朋友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位小朋友读得最好!
(电脑显示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视力)
1、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回察看。
2、检查。
(1)课文一共几小节?
(2)请四位小朋友来读课文的四个小节,其余小朋友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怎么样?(如有读不准的字、词、句,教师相机打断纠正)例如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裂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四、我的十分钟。
1、课文怎样介绍石榴娃娃成长的?
①小组讨论。(小小组学习)
②指名回答。(边回答边送石榴标签)
③请拿到标签的小朋友上台,那位小朋友根据石榴生长过程给他们排排队。(请小朋友上来排序,在不断调整中排正确)
2、请小朋友把石榴标签贴在黑板上。
3、那位小朋友连贯的说一说石榴生长的过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五、过渡
石榴娃娃都在为你们喝彩呢!多么可爱的石榴娃娃啊!我们一起再把课文来读一读吧。
六、学习难写的生字。(电脑显示)
1、同学们你们看看那些生字难写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讯”、“嚼”,教师范写)
2、指导学生开始描红。(教师来回查看,随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指导)
3、给生字找朋友。
讯()甚()净()
迅()其()津()
七、自主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根据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抄写遍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写植物特点的方法。
2、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读——:(学生读课题《石榴》)
2、课文中的词语你读熟了吗?(出示词语)老师来验收一下吧。
齐读
驰名中外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酸溜溜
甜津津
3、课文中的短语你能读好吗?(出示短语)
郁郁葱葱的绿叶
火红的石榴花
笑得咧开了嘴
玛瑙般的子儿
指名领读。
评价:同学们生字记住了,词语又读得这么好,肯定是多读了书的结果。
4、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枣庄,让我们一起去石榴园看看吧!
二、精读训练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3、看到石榴树的叶子。
板书:叶
叶子怎么样?你是从哪读到的?
(板书:嫩绿 郁郁葱葱)请你来读一读。齐读。
4、看到石榴树的花。(体会石榴花的美)
(1)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石榴花?
火红的石榴花
石榴花开得多
花的形状像小喇叭
石榴花很可爱(活泼)
(2)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指名交流
(4)指导朗读,读出花开得多,开得盛。齐读。
5、体会石榴果的可爱(在石榴园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读这句句子,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字或词
先是、逐渐、最后
(3)划出横线: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出示图片)请你来排一排:先是
逐渐
最后。
(4)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不可以,为什么)
你看,作者观察得多仔细,用词多准确哪。他抓住了事物的生长顺序。
(先后出示小卡片:仔细观察、按照顺序)
(5)指名读,读出先后的顺序
(6)你还看到了什么?
A、出示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B、大声地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娃娃?
(可爱)笑、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扒开、张望、报告
C、他们为什么笑啊?为什么这么高兴(开心)啊?为什么这么急啊?
(板书:高兴地笑)
D、作者怎么会把这些石榴娃娃写得这么可爱呀?(喜欢石榴)
E、你看,作者喜欢这些石榴娃娃,他把石榴当成了人来写了。让我们也带着这股高兴的劲儿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7)再次齐读第三自然段
6、我的十分钟(体会石榴子的可爱、美)
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出示石榴)(台下一片小声惊呼)
想尝尝吗?有个条件:先得仔细瞧瞧,长得可爱吗?谁能不看书说说?
在投影仪下,用小刀切,然后轻轻掰开,看见了什么?谁来形容?并展开想像,像什么?体会“晶莹”的意思。
由小组长分发,大家来品尝(说动词:取下一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呀!):谁能形容石榴的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你能用别的词语表达吗?
师总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总结
石榴不仅叶子_(可爱)、花_、果_,里面的子儿也_,(板书:可爱 美)你看,作者抓住了石榴的可爱、美的特点,按照顺序(指卡片)把《石榴》这篇课文写得多生动啊。我们在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物事物的特点。(出示:抓住特点)
板书设计:
石榴
颜色
石榴 形状 特点(可爱)
教学内容:第三题
第四题 课时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2)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1)生描红。师巡视、指导。(2)师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1)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3)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4)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举办“童话故事大王”这一语言交际训练,学生会讲童话故事,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做到声情并茂。培养学生自然大方的态度,并能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励实践
听说森林里正在举行一个“童话故事会”。(板书课题)小朋友想不想去参加呀?瞧,参加比赛的有孙悟空小组、蓝猫小组、唐老鸭小组。
二、组织交流,充分实践
1、比赛快要开始了,先请听比赛规则。
请各参赛组员先在小组内交流
话故事,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注意:所讲的童话故事不要太长,要生动有趣!
2、小组交流,推选代表。
3、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4、自主探究评说。
让学生当裁判,评价哪一组讲得最好?为什么?
三、评价反馈,表扬总结
1、表扬优胜小组,颁发“故事大王”奖。
2、请“记者”去采访优胜小组或个人。(请一位同学扮演“小记者”。)请获得“故事大王”的小组或个人介绍经验。
四、课外延伸,强化交际
请小朋友把自己所讲的或听人讲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评一评。
一、紧扣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要能够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1: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是长方形?然后板书出示一组(2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把它们画下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拿几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动手操作验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再根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特征,从而达到学习方法的再次迁移。最后再安排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亲自感受获得长方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增强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课堂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课堂上,我以“导学单”为载体,通过一个个问题导引,让学生去经历、探索、验证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2: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时,多媒体出示第41页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了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并且知道它的长和宽分别是28米和15米。
生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算篮球场的周长,就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
生3:周长就是指沿着篮球场走了一圈的长度。
师:怎样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自己动手拼一拼〈借助学具〉、画一画、算一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先算出2条长的和,再算出2条宽的和,最后把它们相加。
生2: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生3:先算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以2。
师:你喜欢哪种求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
……
师总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先算长与宽的和,再用这个和乘以2。
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42页的“试一试”。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不能自己试着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1:正方形四个边是相同的,可以用正方形的四条边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生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并借助学具拼一拼,展示给你的小组成员看。
教师通过交流以计算篮球场的周长为题材,不是把现成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等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然后交流不同的方法。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
三、化静为动,寓教于乐
在学生学习和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设置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往往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儿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获得知识。
1. 选用游戏
游戏能调动多个感官,把游戏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快乐。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设计了“我要挑战”这一游戏,让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彩纸、尺子等,让他们发挥想象在2分钟内每人剪出几件“作品”(形状、大小不限),每组成员选出2幅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作品”(认为有一定难度)让对方小组计算它的周长是多少?本次选出的组合号码是:①—⑥,④—⑤,②—③,实行两两对决,抽签选取。
第1小组和第6小组分别选出一名“挑战者”。
先从第1小组成员中选取一名“挑战者”,分别说出第6小组成员作品的形状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同理,由第6小组成员分别说出第1小组成员作品的周长。通过两位“挑战者”演示,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个个热情高涨,争当本小组的“挑战者”。
……
2. 适时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书本、树叶、小旗等一些书签,让学生观察后用手描一描、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书签周长的运动轨迹,同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这种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与“验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摘要:新课标顺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应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知识水平与情感状态的差距与矛盾,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与兴趣。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鹰学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目标预设】
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学会自读课文,圈画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2.学会自读,做到不跟读,不指读。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课题导入
1.师:蓝蓝的天空是鸟儿的天堂,有谁知道在蓝天中哪种鸟儿飞的又快又高,捕猎时又特别凶猛?(生:老鹰)
过渡:对!老鹰是天空中最优秀的猎手,它能够在几千米以上的高空中飞行,他的飞行本领是它制胜的法宝,可是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鹰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鸟中霸王的呢?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鹰学飞》(指向课题),来看一看这只小鹰是怎样学飞的。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生:小鹰学飞。)
3.板书课题。(1)正音:“鹰”是后鼻音;(2)记忆字形:“鹰”是一种鸟,所以下面是个“鸟”字。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1)读第一遍,给文章标号自然段。(2)读第二遍,在生字下做记号,碰到难读的重点拼读。(3)读第三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过渡: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你的读书效果咯,咱们的这一个环节叫“字词王国游一游”,先来看看老师的这些字词你是否会读了呢?谁来做第一排字词景点的小游客?(1)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①出示词语(小鹰跟着摇摇头,不算拼命指了指 急促总算鼓起劲头顶盘旋好吧)。②指名看拼音读词语。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变身成为一只只小鹰,看哪只小鹰能顺利的飞到句子世界里去,去看看句子世界的风景好不好?(2)重点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①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②出示: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3)检查课文标段情况。①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谁和谁?讲的是它们之间的什么事?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脉络
1.是啊,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鹰和老鹰妈妈的故事,小鹰跟着鹰妈妈学习飞行,这个学习飞行的过程到底怎么样呢,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飞了几次,分别飞到了哪里?请小朋友再拿起书本,快速的读课文,找到答案,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树上、大山上、天空中)
2.同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跟小鹰一样在空中学飞行,请扇动你的翅膀。①快看(课件演示)飞呀,飞呀,飞离地面,越飞越高,高高的大树已经在我们脚下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开心、得意、想大喊起来)指导朗读“我已经会飞啦。” 你能用“已经”说句话吗?②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小鹰飞到了大树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呢?出示句式:飞到大树上,我看到了。③你们这群小鹰这么高兴,快看看我这只老鹰在干什么?(老师摇头)从我的动作可以看出,老鹰对小鹰说的话持什么态度?(否定,不满意)那你来做老鹰,试着读读它的话。④出示一二自然段。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鹰们,听了老鹰的话,我们该怎么做呢?(继续往上飞)那让我们张开双臂继续往上飞吧!
(2)播放课件,飞到了大山的上空。①现在小鹰已经飞到了大山的上空,这时小鹰又说了什么呢?②学生齐读:“我真的会飞啦。”③提问:小鹰这次说话与上次有什么不同?(出示比一比)(真的,已经)说明小鹰对自己很有信心。谁来把它朗读一下。④不要高兴得太早,看看我这只老鹰又在干什么?(出示句子)老鹰又摇摇头说(齐读老鹰说的话)⑤分角色朗读:我们请男同学来做可爱的小鹰,女同学做老鹰,老师做旁白一起把这两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⑥如果你是小鹰,听到老鹰仍是说你不会飞,你会对老鹰说什么呢?
过渡:小鹰学飞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两次学飞,老鹰都不满意,那小鹰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把5—6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3)播放课件:飞到了天空上。①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②小鹰这次怎么飞的呢?(鼓起劲,拼命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③小鹰飞得真拼命呀,这段话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飞得很拼命呢?联系实际说说:你什么时候急促地喘着气?④现场体验:拿出跳绳请学生上台跳,全班观察他的状态,理解“急促地喘着气”让这个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一读。问:他现在说话连不连贯?(不连贯,断断续续)课文中用了哪个标点来表示 ?(省略号……)所以,在这里“……”表示语气的停顿。⑤导读:小鹰飞得多卖力呀,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鹰向天空飞去。全体起立,张开翅膀,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齐读第5段)⑥老鹰被小鹰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他不再摇头,不再否定,而是向头顶指了指说(齐读句子)小鹰看到了什么?(白云上有几只鹰在盘旋)理解:盘旋
四、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知道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飞到了( )、( )、( )。
小鹰学飞可真不容易啊!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会小鹰学飞的全过程,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五、学习生字,理解字义
下面,让我们走进生字乐园,去学习几个生字吧。
1.出示生字:盘、旋、摇、顶。指名读。2.进行口头扩词。3.指名学生分析生字字形,记住两个新偏旁:盘:上下结构,认识新偏旁:舟。旋、摇、顶: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旋:新偏旁:方。4.师范写,生书空笔顺。5.学生描红,临写。6.师生共同评议。
执教:任庄小学
刘保增
教材内容:
本次习作选自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5。习作内容采用一种新颖的形式——设计动物名片,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扩展学生习作练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一张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不仅要了解动物的一般特点,还要掌握动物的有关趣闻,这需要学生对这种动物有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较详实的资料积累,以及对这种动物性格的把握和作者与它之间的情感积累。教学目标:
1、收集动物资料,并学会加工、处理资料。
2、学会合理运用资料,创新求异,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名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学会加工、处理资料,写好介绍词。
教学准备: 生:收集动物资料
师: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好吗?
(1)头戴翡翠花帽,身穿锦绣缎袍,常把扇子展开,夸耀自己美貌。(2)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
2、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动物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动物园要引进一批动物,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些动物,准备为这些动物设计名片,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为动物设计名片。(板书:设计动物名片)
4、名片是向别人介绍的一种卡片,卡片可以设计成各种形状。(出示:各
种形状),还可以在卡片上画上动物或贴上动物的图片或照片。
5、要想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名片,介绍词很重要。介绍词上会注明姓名等相关信息,简单明了,让喜欢它的人看了会更了解它们。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书写名片内容,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它”来介绍动物。
二、例文引路,自主探究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薛爱华同学是怎么给她喜爱的海洋动物写介绍词的?她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
1、自主阅读薛爱华同学设计的“鲸”。
2、引导讨论
3、交流:(名字、大、不是鱼)(板书:名字、外形)
4、体会薛爱华怎么把鲸的“大”写具体的?请大家在书上找出描写“大”的句子。
5、小结:举例子、列数字
6、自读评议《海龟》,板书:生活习性
三、指导习作,技法指导 技法1: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有趣
1、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介绍词内容怎样就能吸引大家呢?薛爱华同学设计的两张名片上,鲸和海龟都像人一样在向大家介绍自己,像这样写就是用了拟人手法,会使名片更加生动有趣。
2、出示: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有趣
技法2:认真观察,描写外形特征
1、设计动物介绍词,光有生动的语言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认真观察,描写外形特征。出示:认真观察,描写外形特征
让我们来看看这张名片(猫头鹰)
2、这张名片小作者从哪些方面对猫头鹰进行了介绍?
3、我们只有把动物的外形描写具体,大家读了自己的文章后才会对这种动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写动物的外形,要注意从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去仔细观察,把它与外形相似的动物区分开。(板书:作比较)在描写动物的外形时,还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技法3:融入感情,抓住生活习性
1、具体地描写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把自己的情感融在其间。融感情于具体描写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
出示:融入感情,抓住生活习性
四、总结要求,自主设计
1、出示:习作要求
2、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资料,现在,让我们用搜集到的动物资料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内容。
总结板书,友情提醒(加省略号)
3、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设计名片,教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五、多元评价,指导修改。
1、学生习作展示。
2、师生共评。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一起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了名片,知道了名片上应该介绍动物的名字、外形和生活习性。在介绍时可以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举一两个小例子,还可以和其它动物进行比较。名片的形状可方可圆,或其他形状;名片上还可以有动物的图片或照片。相信我一定会看到一张张各具特色的名片。其实为动物设计名片是为了更加了解动物,因为人类和动物是朋友,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2、出示作业
《让我们荡起双桨》
1、全诗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文中“红领巾”比喻少年儿童。
3、“阳光”比喻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学会查“无字词典”》
1、“无字词典”指:生活里的学问。
2、学会查无字词典指: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3、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中学。
4、表现“生活中学问大”的诗句或谚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处处留心皆学问。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古诗两首》
1、坐:因为;
泊:停船靠岸; 于:比; 啼:叫; 愁:忧愁。
2、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秋景的名篇。
3、课外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居秋暝》 《秋夕》
《做一片美的叶子》
1、我们要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关于叶子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练习1》
1、关于夏天的成语:
骄阳似火、汗流浃背、大汗淋漓
形容人高兴的成语: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眉开眼笑 和树木有关的成语:根深本固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描绘自然风光的成语:夕阳西下 草长莺飞 湖光山色
2、会背诵《夜书所见》
《北大荒的秋天》
1、课文会背、会默。
2、多音字“转”
3、相同结构形容颜色的词语:银灰、血红、橘黄、金黄、碧蓝、雪白、碧绿
4、本课主要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5、课文第4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6、(美丽富饶)的北大荒
《西湖》
1、课文会背、会默。
2、多音字“华”。
3、读熟课后练习4的4句比喻句。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比喻词说一句比喻句。建议:背诵积累一两句比喻、拟人句,造句时可以灵活运用。
4、课外描写西湖的诗句: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如诗如画)的西湖
《拉萨的天空》
1、课文会背、会默。
2、课文主要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练习2》
1、给带点字选择确切解释的方法:先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或整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一个解释选项代入词语,最符合句意或词意的便是。
2、形容建筑物的成语: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形容山水风光的成语: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形容人欣赏风景后感受的成语: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和秋天有关的成语:金风送爽 天高云淡 金秋十月 秋高气爽
形容节假日热闹场面的成语: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水泄不通 张灯结彩
3、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蒲公英》
1、会用“嘱咐”造句。多音字“泊”。
2、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听取长辈的教导。
3、大多数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到泥土中去生长,结果茁壮成长。可有一颗种子认为金光闪闪的地方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会变成百万富翁,结果干死了。而另一颗种子认为湖面会给他带来欢乐,结果淹死了。
《三袋麦子》
1、多音字“干”
2、憨厚可爱的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食品吃了。勤劳节约的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聪明能干的小猴则把麦子全都种下了地,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我最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它(聪明能干)。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吃一半,种一半)。
3、(憨厚可爱)的小猪(勤劳节约)的小牛(聪明能干)的小猴
《哪吒闹海》
1、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封神演义》。赞扬了哪吒为民着想、勇敢机灵的特点。
2、“闹”的意思:扰乱、搅乱。
3、像哪吒这样的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还有:马良、孙悟空、沉香等。
4、(勇敢、机灵)的哪吒 《练习3》
1、种子的传播方式:蒲公英:风
苍耳:吸附在小动物或人身上
豆荚:自身弹射 葡萄:由小鸟吃下肚子随粪便排出
椰果:水
2、和动物有关的成语:雏鹰展翅 老马识途 鱼贯而入 倾巢而出 鸡飞狗跳 狼奔豕突 群龙无首 狡兔三窟
3、课外我还知道的有:鸡犬不宁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等
4、会背诵《晨牧》
《第八次》
1、多音字“几”。
2、课文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课外积累的相关的名言是: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③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4、(坚持不懈、英勇爱国)的布鲁斯
《卧薪尝胆》
1、会用“建议”造句。
2、“卧薪尝胆”在课文中是指:勾践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还要尝尝苦胆的味道。薪:柴草。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课文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4、(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勾践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多音字“脏”。会用“果然”“如果„„就„„”造句。
2、课文告诉我们: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观察思考,勤动手实践,一定会有所创造。
3、拓展: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4、(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雷奈克
《练习4》
1、和勾践相关的成语:
忍辱负重 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 卧薪尝胆 羽翼丰满 报仇雪恨
2、《古今贤文 劝学篇上》会背会默,会在语境中灵活运用。如:如果你的同学只知道玩,你会对他说:“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来劝他珍惜时间。你的邻居下岗了,你会吟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来安慰他。你的爸爸看到你写的字比他写的漂亮,会称赞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留言条。书写格式要求:称呼顶格写。正文开头空两格。署名、日期要写在右下角,上下对齐。正文语言要简洁、通顺。
4、第一至四单元主要人物形象或景点:
5、道理归类:
《蒲公英》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听取长辈的教导。《第八次》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东方之珠》
1、会用“倾听”、“闪耀”造句。
2、课文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三方面具体展现了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3、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4、围绕“一到双休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小露珠》
1、课文会背、会默。
2、多音字“钻”
3、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4、课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按时间顺序,写了小露珠从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5、动物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小露珠外表美丽。
6、植物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小露珠滋润了植物,奉献了自己。
7、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答:因为小露珠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滋润了植物,奉献了自己。
《练习5》
1、城市的别称:济南:泉城
潍坊:鸢都
广州:羊城
重庆:山城
昆明:春城
哈尔滨:冰城
南京:石头城
宜兴:陶都
拉萨:日光城
2、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是因为„„,因此
3、城市繁华的成语:人头攒动、风驰电掣、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流光溢彩 形容建筑物的成语: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石头书》
1、多音字“壳”
2、聚精会神(近义词):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3、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近义词:寻根究底。
3、(爱科学、爱探究)的川川、磊磊知道了:石头一层一层的,外形就像一册厚厚的书;石头上的字指的是雨痕、波痕、矿物;石头上的画指的是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
4、石头还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所以,我们把石头称为“石头书”。
5、大自然真是一部神奇的书。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让我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从(年轮)知道了(树木的年龄),从(滴水穿石)我知道了(坚持的力量),从(弱肉强食)我明白了(竞争的残酷)。
《小稻秧脱险记》
1、会用“纷纷”、“激烈”进行造句。
2、小稻秧遇到的险是:一群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喷雾器大夫帮小稻秧脱了险。《石榴》
1、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作者把石榴当成人来写,十分生动、形象。
《航天飞机》
1、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读熟。
2、航天飞机特点是:外形庞大;飞得高飞得快;本领大。《练习6》:
1、多音字辨析:
省:shěng 节省
xǐng
反省、发人深省 落:luî 落叶
là
丢三拉四 间:jiān 中间
jiàn 亲密无间、红白相间 参:cēn 参差不齐
shēn 人参
cān 参加
差:chā 差别、差距
chà
差不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 称:chēng 称霸
chân 相称、匀称 兴:xīng
兴奋、兴风作浪
xìng高兴 行:xíng 自行车
háng银行
盛:chãng 盛饭
shâng茂盛、旺盛 传:chuán 传说
zhuàn 传记 好:hǎo 好人
hào好学
5、本练习成语,结构均为:——风——雨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赞美了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千古名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军神》
1、课文第5小节,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会背、会默。
2、军神指:有超凡能力的杰出军人。
3、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因为:刘伯承重伤后还能如此镇定;做手术坚决不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忍着剧数刀数;手术后谈笑自如。刘伯承具有超凡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品格。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4、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5、可以概括刘伯承品质的词语有:坚毅顽强、顽强不屈、意志坚强、坚忍不拔。
《掌声》
1、多音字“落”“调”
2、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对小英的鼓励、期待。
3、小英的变化是: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4、有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同学们的掌声让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5、同学们第一次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第二次掌声是对小英的肯定、赞扬。课文中“掌声”的深刻内涵是指:鼓励、帮助、关心、支持。
6、拓展背诵:
掌声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掌声似一缕春风,轻拂着我们的心灵。掌声是一份真爱,拉近了你我的距离;掌声是一股力量,给我们信心和勇气。掌声中,我们和勇敢作伴,和信心牵手;掌声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珍惜别人的掌声吧,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因为,那是爱的音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金子》
1、彼得的梦想是:获得财富。最终,他靠着辛勤的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我的梦想是:(),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决心()。
3、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4、、最后一句话中的“真金”指:获得财富或者成功的方法。“金子”指财富。
5、彼得的品质:吃苦耐劳、留心观察、善于思考
《每逢佳节倍思亲》
1、会默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4、拓展背诵: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练习7》:
1、脸谱的代表人物、性格特点:
关羽:红脸(忠勇)包公:黑脸(正直)秦桧:白脸(奸诈)孙悟空:猴脸
2、形容军人的成语: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运筹帷幄、好谋善断
3、《古今贤文》:
教育要多动脑的句子: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教育做事要有恒心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育做事要专心的是: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教育学习做事不要依赖他人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教育做事要反复做,要勤奋刻苦的是: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孙中山破陋习》
1、陋习:指不文明的习俗。课文中的“陋习”特指“缠足”。
2、古代还有这些陋习:重男轻女、迷信、不相信科学,女子不读书等。
3、现在存在的陋习有:等车不排队、贪小便宜、随地吐痰等。
3、孙中山的品质: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练习8》:
1、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成语要会默写。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梅花》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4、掌握请假条的格式:
第一行中间写“请假条”三个字。开头顶格写“称呼”,后加冒号。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后加感叹号。另起一行右下角写身份
【苏教版三上语文练习二】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上音乐教案07-18
苏教版数学三上测试07-25
苏教版三上习作8教案12-09
苏教版三上《航天飞机》教学设计10-19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一单元测试11-24
苏教版三下语文练习二09-11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__练习_8__教案07-19
苏教版四下第二单元练习题12-25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