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诗句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彷徨的诗句(精选7篇)

彷徨的诗句 篇1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林黛玉《葬花吟》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 史湘云 妙玉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香新荣王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盈虚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岳飞《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哀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商隐《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以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一双白骨荒山里。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书史。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拟。去年欢笑已成尘,今日梦魂生泪泚。张先《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方未白孤灯灭。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韦庄《闺情》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李煜《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苏轼词《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仙剑4《梦璃 离歌》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董解元《西厢记》卷六 《西厢记诸宫调》 【大石调】【玉翼蝉】蟾宫客,赴帝阙,相送临郊野。恰俺与莺莺,鸳帏暂相守,被功名使人离缺。好缘业!空悒怏,频嗟叹,不忍轻离别。早是恁凄凄凉凉,受烦恼,那堪值暮秋时节!雨儿乍歇,向晚风如漂冽,那闻得衰柳蝉鸣ゐ切!未知今日别后,何时重见也。衫袖上盈盈,泪不绝。幽恨眉峰暗结。好难割舍,纵有千种风情,何处说?

彷徨的诗句 篇2

关键词:鲁迅,彷徨,炼字

长期以来, 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果从1913 年《小说月报》发表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时所附的编者评点及“附志”算起, 鲁迅小说研究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论著资料真可谓汗牛充栋。本文仅以其小说《彷徨》来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中对词语的锤炼与选用, 结合《彷徨》中的具体作品《祝福》、《在酒楼上》、《肥皂》等进行例证。

一、选用词语的要求

吕叔湘先生在《我对于“修辞”的看法》中说:“修辞学, 照我的看法, 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 (多少是同义的) 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 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 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这就需要词语的锤炼。词语的锤炼, 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 既生动贴切又活泼的表现人或事物。而鲁迅先生的语言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精华。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词义的锤炼, 又有对声音的锤炼。

二、意义的锤炼

意义是词语的内容、灵魂, 不从意义入手, 就没有词语的准确、鲜明和生动。意义的锤炼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力求准确妥帖

准确、妥帖是用词的第一要求, 它要求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妥帖地表达思想感情。鲁迅先生在用词上非常讲究, 以求达到准确妥帖。

例如: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的说:

“不早不迟, 偏偏要在这时候, — — 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 几乎跳起来, 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祝福》)

对于祥林嫂的离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鲁四爷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 在年底“祝福”时, 有很多忌讳, 而祥林嫂偏偏在“祝福”时去世了, 鲁四爷觉得很不吉利, 但又不能把“死”字说出口, 所以只能怒斥其为“谬种”。而短工则由于深信迷信思想, 认为当临近祝福时, 谈“死”字不吉利, 所以用了一个比较隐讳的词“老了”。而“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有着新思想新观念, 所以“我”选择的是“死”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用词准确精当, 妙不可言。

2、力求色彩鲜明

词语色彩是否分明直接关系到用词是否准确, 表达是否鲜明有力。词语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 既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1) 大儿子进来了, 胖到像一个汤圆。 (《高老夫子》)

“汤圆”本是中性词, 在这里由于语境的作用, 由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改变了感情色彩。

(2) 煮熟之后, 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 可就称为“福礼”了…… (《祝福》)

“横七竖八”在这里是贬义词, 形象地描画了“祝福”的虚伪性。正因为他们追求的只是表面的形式, 不是真正的“福礼”, 所以他们才会把筷子放的“横七竖八”的。

词语的形象色彩:

树枝笔挺地伸直, 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血红的花来。 (《在酒楼上》)

“乌油油”和“血红”色彩鲜明, 给人浓重的色彩感。

三、声音的锤炼

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音节整齐匀称, 声音平仄相间, 韵脚和谐自然, 叠音自然等。

1、平仄相间

鲁迅小说的语言在词语声调的搭配上也是十分讲究的, 或者平仄相间, 或者前仄后平, 或者此平彼仄, 总之, 每句话中词语的声调多是平仄交替, 读起来起伏跌宕, 富有变化美。

例如:

(1) 忽然, 他流下泪来了, 接着就失声, 立刻又变成长嚎, 像一匹受伤的狼, 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惨伤里夹杂着悲愤和悲哀。 (《孤独者》)

其中“悲愤和悲哀”是平仄对平平。

(2) 深冬雪后, 风景凄清, 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

我看她的神情, 是害怕而且希望, 大约怕自己调得不好, 愿我们吃得有味。 (《在酒楼上》)

其中“懒散和怀旧”是仄仄对平仄。“害怕而且希望”是仄仄对平仄。

2、叠音巧妙

叠音, 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 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

(1) “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 敷敷衍衍, 模模胡胡。” (《在酒楼上》)

“敷敷衍衍, 模模胡胡”传递出一种对一切都漫不经心, 已没有什么生活热情与抗争勇气的信息, 比起“敷衍”、“模胡”更准确, 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团, 漆漆黑黑地, 领他去看, 说是已经吹熄了。” (《长明灯》)

“漆漆黑黑”的重叠表现出说话者语速加快甚至略带夸张的神情, 这与茶馆女主人灰五婶说话时的语气、节奏保持一致, 与人物自身的经历和身份相吻合。

总之, 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著作具有各方面的典范意义, 在语言方面, 其用词之练达不愧为现代汉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0.

[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杨晓黎, 鲁迅小说中AABB式词语的巧用[J].修辞学习, 第5期, 2003.

彷徨的青年 篇3

在客车界,庞青年如一匹出人意料地奔将出来的“黑马”,从1995年他与北京北方车辆制造厂合资成立金华北方福来汽车公司,至今仅短短十几年,其一手打造的青年客车便成长为一家占领国内单价130万元以上豪华客车70%市场份额的客车企业。在行业内,尤具影响力。

在卡车和乘用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庞青年,成长之快、成就之大令人称奇。他既将节能降耗、提高运营效率、节省道路空间融入公司产品的设计当中,契合了城市运营在公共服务领域“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更将国际造车的尖端技术引进中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创新,规避了低门槛造车的过度竞争,开辟了民企造车的新路径。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庞青年的造车梦却是从那承载汽车的一个个“车轱辘”开始的。

青年之梦

20世纪80年代,和大多数台州人一样,生于此地的庞青年自办起一家小化工厂,生产自行车轮胎。自行车轮胎越卖越好,庞青年打算上一个利润更丰厚的汽车轮胎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上一个汽车项目和一个汽车轮胎项目所需的投资相差无几,于是,他心动了。汽车梦有了要冲出来的苗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一路狂奔,各地高速公路项目纷纷上马通车。庞青年萌生了强烈的造车冲动——庞青年、北京金华经济开发区及尼奥普兰客车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金华尼奥普兰车辆有限公司(即日后的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生产高档客车。

从1998年开始,金华尼奥普兰与德国尼奥普兰公司合作,直接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车型。1999年,庞青年正式成为青年汽车集团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同年他便带着两个人到德国尼奥普兰公司学习经验,并下决心领导手下员工用最好的技术造最好的车。无论如何,庞青年的汽车梦总算蹒跚起步了。

2000年是中国高档客车市场真正启动的一年,各地高速公路不断建成通车,市场培育期已经完成。在客车业界看来,青年集团是发展集聚潜力的企业,庞青年则更具有领导潜力,他仅用3年时间,便使青年集团的尼奥普兰系列占据了中国豪华客车行业近70%的市场份额。

只是,光做大市场还不够,庞青年并不满足于此。任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庞青年意识到节能、环保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其领导下,青年客车通过几个阶段的技术创新,大容量客车创记录地实现节约能源,减少尾气50%的水平。从开支设计就努力做到最节油、最环保。随着不断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肯定,青年集团先后获得中国客车企业10强、中国机械工业500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等荣誉。

“梦”运多舛

从独立造车到技术创新,庞青年还不断寻求各种投资合作的路径,虽然每次结果在他看来,“只有遗憾,没有损失”,但对于在造车道路上孤注一掷的他来说,冲击并不小。

2006年,青年汽车购买与马来西亚宝腾控股的莲花工程公司的产品技术,开始生产青年莲花轿车。2008年,青年莲花的首款车在贵州下线。在庞青年看来,青年莲花巧妙地利用英国莲花跑车的名气,率先为其造出的轿车捕获了品牌效应。然而,进入轿车领域之后的青年莲花一直处于市场的边缘位置。截至目前,青年莲花仅推出L3、L5两款产品。中部省份一家全省独家代理商更是表示,2012年青年莲花仅售出几百辆车。种种迹象来看,虽然庞青年一度带领青年集团在客车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但仍然低估了轿车市场的复杂性与竞争激烈程度。

更大的打击随之来临。面对失衡的产销状态,莲花工程撤离青年集团。痴迷利用知名品牌造车的庞青年这才意识到,早前单纯认为品牌决定造车是否能成功的他,原来仅仅拥有“莲花”商标的虚名,而其因品牌效应展开的全球收购之路,更是屡屡失利。

庞青年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大胆,于是希望通过收购萨博,依托凤凰平台“涅槃重生”。然而在购买萨博产品、支付工人工资、过桥贷款和购买凤凰平台等项目中投入总计超过1亿欧元的青年最后还是失败而归。重生不得,便闪电与萨博原母公司世爵合作,通过注资3500万欧元(约2.8亿元人民币)建立合资公司,还斥资1000万欧元成功收购了德国威盛巴士公司原股东持有股份中的74.9%……由于庞青年在收购与合作业务上的投入过于急切,资金需求非常大,导致其对于客车业务也很急切,在经营上不断暴露出弊病,营销一度进入急功近利的危险地带。外界开始担心青年汽车的资金链。

扩张裂变

宁夏地处西北,汽车工业发展落后,无论是配套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比较匮乏,基本不具备在当地投资建厂的条件。而对于石嘴山这座从煤炭资源兴起的城市,期望能够转型为新型工业城市的石嘴山市政府,很是希望吸引新型工业企业到当地投资,而青年集团项目如若能实施,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在以煤矿为杠杆转型的思路下,石嘴山市政府便展开招商引资。境内的甘泥沟、李家沟、驴子沟、正义关等地的几处煤矿资源,很快由青年集团占股70%、当地政府占比30%的国马公司开采。据悉,这些煤矿属于露天煤矿,其中一座煤矿资源储备大约为260万吨,另外一座为45万吨,主要用于发电,在当地也属于含煤量较大的矿山。

身陷资金运作困境的青年汽车以投资为名,在获得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的同时,更希冀以此可以支撑自身恢复运转。公开资料显示,在投资之后,青年汽车获得了当地某煤矿的开采权;而在六盘水,有消息称其获得了两处煤矿开采权。当然,庞青年的布局还不只如此。

青年集团在当地的房地产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据悉,青年集团汽车研发中心位于当地星海湖中域南侧,占地35公顷,区内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还内设了会议中心、办公、会所、水岸养生度假、高端酒店等项目。此外,房地产开发也成为重要方式,例如在进入泰安后,青年汽车在当地成立了青年房地产开发公司,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

这边投资忙,再看汽车的生产线又是如何的景象?青年汽车在全国规划了十大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444.43亿元,建成后总产能达146.3万辆。然而与宣称的巨额投资相比,2012年青年汽车的累计销量尚不足6万辆,也正因为如此,业内纷纷认为青年汽车的多数基地均处在“撂荒”闲置或半停产状态。若说全然不顾其汽车生产线的颓靡状态,在西北的投资是青年的大胆作为,而这对于痴迷造车的庞青年而言又意味着什么,莫非造车梦在谋求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转化?

彷徨的诗句 篇4

首先, 现代人没有明确的生存目标和精神追求, 仿佛是娱乐场中的赌徒。《娱乐场》 (Casino) 和《多佛》 (Dover) 展示了一个堕落的社会, 迷茫的人类。《娱乐场》中, 奥登用赌徒来代表迷惘的一代, 钱对他们来说如同沙漠中的绿洲, 诗暗示人们失去自己的意志, 只剩下欲望 :“只有他们的手是活着的, 伸向那迷恋的转盘, / 兴奋着, 如同鹿艰难地奔向溪流 / 穿过沙漠里的尘土与灌木, 或轻轻地, / 如同向日葵转向光芒” (Auden 123) 。这里的人们变得呆滞, 神情模糊, 他们的内心只剩下了金钱, 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 把他们的一举一动描写得惟妙惟肖。娱乐场是贫瘠之地, 这里没有艺术的慰籍, 上帝也已经离开, 人们失去生活的热情, 只有不信任紧紧地包围着他们 :“这儿没有裸体的宁芙, 来到最年轻的牧羊人身旁, / 遗弃的喷泉, 不会生长的月挂树 ;/迷宫安全却无边, 断了的 / 是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两手的深处握有他们的财富 :幸运的 / 是不多, 可能不会爱什么, /这一代中神一样的东西 / 从不会出生”。 (Auden 124) 诗人充分利用了一些神话故事, 来描绘人们的状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里, 宁芙是一位美丽的小女神, 她时常化身为树、水和山等自然之物。这里, 没有美丽女神的光顾, 生活变得寡言无味, 而象征着知识的喷泉和月挂树也被遗失, 人们如同进入无边的迷宫, 无法逃离, 唯一的走出的希望也消失了。诗人所提到的阿里阿德涅是米诺斯和帕西法尔的女儿, 她曾给忒修斯一个线团, 帮助他走出米诺陶洛斯的迷宫。更为可怕的是, 金钱腐蚀了人们的头脑, 他们缺失了信仰, 缺失了宗教, 神似乎根本就没有出生, 不存在于这个世上。娱乐场没有了娱乐与放松, 却充斥着肮脏与欲望。在奥登的眼中, 这个小小的娱乐场就是一个堕落社会的缩影。《多佛》把堕落的世界从室内移向室外, 奥登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场景 :多佛港, “古镇有着监狱和乔治亚风格的房子 / 把日常建造在非凡的时刻 ;/ 发誓, 泪水, 动情地告别手势, / 在这儿常见, 不一般的行为 / 像耕作或一首喝醉的歌”。 (Auden 125) 多佛, 这个边地小镇, 成为诗中的一个象征, 到处可见悠然的士兵, 腐化是唯一的娱乐, 他们沉湎于堕落, 无法自拔, 过着阴郁的生活。

其次, 奥登勾勒一幅现代都市的整体画卷, 这是一个堕落的都市。在《主要的港口》 (A Major Port) 和《都市》 (TheCapital) 中, 都市中的现代人迷茫、彷徨、无助。《主要的港口》更像一首政治预言诗, 文明让生活失去了自然状态。人们似乎更加聪明, 更加明智, 但是这只是表象, 实际上, 人们幼稚天真、缺少内在成熟。银行竞争激烈, 贫富差异巨大, 工业过度发展, 环境恶化, 不平等状况严重, 到处充斥仇恨与恐惧, 穷人面临饥饿的煎熬, 剥削盛行。奥登描写了工业化驱使下城市, 穷人遭受着痛苦, 他们或是居无定所、或是身处非人的环境下, 富人却身居高楼大厦, 奢华无度。穷人的生活单调而无聊, 富人的生活则污秽糜烂 :“远古的知识中没有什么指导 ;/ 银行彼此公开竞争来换取控制, / 它们身后, 如可怜的植被, 延展着 / 穷苦人的低矮退缩的房屋。” (Auden 145) 。现实的生活让人们见证一个不平等的时代, 富人和穷苦人似乎只有在面对死亡时, 在阴冷的医院里才开始真正的平等。诗人进一步强调平等是一种奢望, 即使在阴冷的医院里, 平等也只是一句空口号, 人们只能生活在幻想中, 只有公园里的音乐维系人们的希望, 去寻找未来的幸福。《都市》揭示堕落不堪、疾病蔓延的社会, 这里欺骗和谎言成为主基调。诗人描摹的图景是一座工业化大都市, 在那里, 富人生活安逸、舒适, 享受一切, 而穷人生活悲惨, 一无所有。奥登憎恨罪恶的都市, 社会滋生着剥削, 隐匿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资本家唯利是图, 受利益的驱使, 劳动程度不断强化, 从不顾及工人健康、生命安危。奥登控诉资本家的贪婪和无情, 奥登对资本家说 :“无灯的街道, 你包庇骇人听闻的事情 ;/ 工厂里, 生命最适合暂时的使用 / 如衣领或座椅, 房间里, 孤独的人变得憔悴 / 慢慢地如鹅卵石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形状” (Auden 146) 。奥登把资本家比作撒旦, 诱惑夏娃吃了禁果, 资本家诱使农民离开土地, 来到城市加入到他们中, 结果上, 正如同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 遭受人间之苦一样, 贫穷的农民遭受离开土地的痛苦 : “可是你照亮的天空, 你的光远远可见 / 进入漆黑的乡村, 庞大而冰冷, / 在那儿, 暗示着禁果, 如同邪恶的叔父 / 夜复一夜地, 你召唤农夫的孩子”。 (Auden 146) 城市中的疏离变成了一个童话故事, 邪恶者暗示亚当和夏娃, 伊甸园里吃食禁果会享受到快感。同样, 农家孩子无法抵制城市绚丽生活的诱惑, 可是一旦身居城市, 他们的幻想如肥皂泡一一破灭, 美丽从视野中一一消失, 欺骗带给了剥削者红利, 却留给农民以及他们的孩子艰难、痛苦的生活。

最后, 奥登刻画了现代的都市人的麻木无情。奥登在《布鲁塞尔的冬天》 (Brussels in Winter) 同样揭示痛苦中的人们。在寒冷的冬日, 富人在舒适的家享乐生活, 穷人则饥寒交迫, 像动物一样簇拥在一起来抵制刺骨的寒冷, 王佐良先生这样译道 :“寒冷的街道缠结如一团旧绳, / 喷泉也在霜下噤不作声, / 走来走去, 看不清这城市的面容 / 它缺少自称“我乃实物”的品性”。 (王佐良472-3) 与《都市》相比, 《布鲁塞尔的冬天》的道德意义更加深刻, 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寒冷和孤独以一种巨大的幻象体现出来, “喷泉不语”的意象生动逼真地把冬天的寒冷体现到极致, 然而在这寒冷的冬季, 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和卑微的人们露宿街头, 生活如此艰辛, 寒冷如拥抱石柱一样去桎梏着每个穷苦的人, 他们是现代的小人物, 都市中的失语者, 没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诗人随之笔锋一转, 诗歌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 宽敞的公寓里象征着温暖舒适的生活, 一句话可以载满一卡车, 他们是话语的主导者。诗末进一步强调了金钱的重要性, 在这个社会里, 这寒冷的冬天里, 金钱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可以掌控权力, 驱走寒冷。无视穷人一贫如洗, 悲惨的境况, 世界依旧快乐地延续。在《美术馆》中, 奥登讽刺性地解读了画家勃鲁盖尔的油画, 准确地概括了现代人对别人的冷漠无情, 对他人遭受的痛苦视而不见 :“在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里, 例如 :/ 一切如此悠闲地转过头不去看那场灾难 :/ 农夫或许听到了堕水的声响和绝望的呼喊, / 但对于他, 那不是一个重大的失败 ;/ 太阳依然照着白皙的腿消失在绿水里 ;/ 那华贵而精巧的船一定曾见到 / 奇怪的事, 一个男孩从天上掉下来, / 但它有某地要去, 仍静静的航行” (Auden 146-7) 。王佐良先生认为在《美术馆》中, 奥登强调了勃鲁盖尔这位古典作家对于人生痛苦的深刻的理解, 画中的村民看到别人遭难而无动于衷, 这恰恰反映出现代人堕落后的麻木状态。

参考文献

[1]Auden, W.H.Collected Poems.ed.Edward Mendelson, London:Faber and Faber, 1976.

[2]Edward Mendelson, Early Auden.London:Faber and Faber, 1981,

彷徨后的抉择 篇5

该设计节点采用雕塑场景与建筑结合的方式,利用沿河11米高的地形落差,营造了一个以元世祖狩猎为主题的功能型艺术景观空间,上层空间的建筑与下层空间围合的广场,通过艺术化的雕塑造型贯通结合,以“立体化”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专属于该区域文化的景观标志。

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过程,我能设计并完成如此规模的公共艺术景观项目,这与8年来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王中教授对我的教育与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美院雕塑系学习五年之后的07年,我如愿考上了王中老师所在的城市设计学院,攻读公共艺术专业。在3年的硕士学习期间,我参与了大量由王中老师主持的教学课题与项目实例设计,让我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在雕塑领域中,相对于个人雕塑创作,大部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复杂的多,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个陌生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信息,寻找和梳理这个城市的脉络结构,找到恰当的设计出发点并设计出适合该地区的公共艺术方案,最后还要征服“市长意志”的甲方通过审核。而之后的项目实施更是一个需要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琐碎复杂的过程。

起初我并不坚定于从事公共艺术创作,雕塑系的大部分同学都在搞自己的个人创作,自由而且轻松,不像我整天“忧国忧民”,天天跑工地,那时候在雕塑系我们工作室就被认为是“干活的”,经常有朋友劝我说:别总跟着王老师“干活”,有时间做点自己作品,就算你做再大的“活”,也还是“活”,不是艺术。

在我充满彷徨的时候,是王中老师把我从这个狭隘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他说:“公共艺术并非大家认为的那样具有局限性,它能满足你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任何具有创造性想法的释放。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包裹德国议会大厦的克里斯汀夫妇,他们在实现自己这件独特的创造性作品的同时,也成功挑战了传统德国的保守观念,在经历了15年的准备、沟通之后,这个伟大的创意终于得以实施。短短15天的包裹行为,给德国政府带来了2个亿的旅游收入,500万人次的参观记录。这是公共艺术介入社会的一个完美事件,他带给艺术家的满足感远非在一间小小的画室里的宣泄所能比拟的。放眼世界,近3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几乎都集中在中国,这是你们这代艺术家成就自己多好的平台啊。看看现在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城市的发展今后一定会从规模导向质量,改变城市面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公共艺术,这既是你们的机会也是你们的责任,凭借你们的创造力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教育家,王老师以“发展的概念”对待当下公共艺术,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关于公共艺术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他多年来所呼吁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势必会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带来本质的变化,公共艺术及相关行业也会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将会因此更加丰富。

多年来与王中“先生”如此近距离的学习和工作,是我一生的财富与荣誉。

朱宏亮

生于1982年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获硕士学位

2009-今 从事雕塑创作、公共艺术景观项目设计与景观项目执行

作者实践经历: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上湖区景观设计及制作工作;

2009年参与为纪念汶川地震美院壁画系全景壁画《抗震壮歌》的绘画工作。

2008年参与福建省漳州市中山公园雕塑设计制作;

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奥运会奖牌纪念墙”、“奥运会建设者纪念碑”、“残奥会奖牌纪念墙”设计;

2008年参与河南郑州新区公共艺术景观规划设计;

一个学生领袖的歧路彷徨 篇6

1919年5月4日,农历四月初五,这一天风清云淡、温度宜人。古老的帝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北京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携亲带友踏青郊外。

京郊门头沟妙峰山上一年一度的庙会照旧举行,摩肩擦踵的善男信女中,站着一个神情落寞的外国人,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这个外国人叫芮恩施,美国驻华大使,这是他来到中国的第六个年头。六年的时光,他渐渐爱上了这个古老的国家,绞尽脑汁、竭尽所能想将其拉上时代的轨道,结果却不得不和这个国家一起迎来最为惨淡惆怅的时刻。

巴黎和会的决议传到了他的办公桌上,列强出卖了中国,威尔逊出卖了挚友。芮恩施出离愤怒,与威尔逊绝交,并宣布辞职,但这改变不了任何结果。

自然的春天已经来临,而人心则继续沉沦在黑暗阴冷之中。一方面,沉重的历史与文明,已无法给予这个民族曾经丰厚的自信心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将这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军阀们,也面临着极为尴尬扫兴的局面:以战胜国之名,承战败国之实。总之,1919年春天的中国,显得黯淡、沉闷、毫无生机、令人绝望。

芮恩施并不知道,也就在这个平淡无奇的星期天,在位于东交民巷的使馆门口,一群学生正在到处找他;他更无法知道,就是这群学生,将掀起一场“创造历史的运动”,如同一道闪电,划裂历史厚重的幕布,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时期,刻下意味深长的印痕。

“弄潮儿”

汇集于东交民巷的学生大约三千余人,来自北京十几所高校。代表他们与外国使馆交涉的学生领袖之一,是时年22岁的北大外文系三年级学生罗家伦。

罗家伦出生于江西一个书香之家,其父做过前清的知县,恪守传统价值观的同时,又颇为开明进步。受父亲的影响,18岁的罗家伦便发出“今日何日,独非中国处惊涛骇浪之中,而我学生枕戈待旦之时耶?”之呐喊。他进入北大后,与高年级的学生领袖傅斯年成为莫逆之交,一起创办了当年北大最著名的社团之一“新潮社”和与《新青年》齐名的杂志《新潮》。

在时人看来,《新潮》比《新青年》更加离经叛道,“《新潮》的来势更猛一点,引起青年们的同情更多一点”。第一期一经出版便告售罄,复印到三版竟卖了一万三千本,以后每期销量都保持在一万五千本左右,这对于一本学生杂志来讲,简直不可思议。青年罗家伦发出豪言:“我们何妨……做一个世界的‘弄潮儿’呢!”当俄国革命的消息传来之后,他更是大胆宣称:“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了!”

就这样,这个在同学眼中有着“粗鲁的外表”、“熊爪”,以及“爱炫耀”的年轻人,很快便跻身学生领袖之列。以至于20年后,在延安的窑洞中,毛泽东还不无伤感地对美国记者斯诺提起他:“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认出一些……头面人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等,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而在国难当头、群情激愤之时,这个激情、叛逆、煽动力十足的年轻人,终于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鼓动者

1919年4月底,巴黎和会上不利中国的消息传来,北京的学生组织“新潮社”、《国民》杂志社、工学会、同言会、共学会等召开会议,决定在5月7日举行“国耻纪念日”示威大游行,同时向全国各报馆、团体发出电报,以求声援。这项决议得到了北京所有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响应。

就在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5月2日,国务院总理钱能训密电命令巴黎的中国代表团签约。北大校长蔡元培第一时间将此事告知北大学生。5月3日晚7时,各校学生代表一千余人在北大法科大礼堂召开紧急临时会议,决定游行提前到次日举行。

作为三名学生总代表之一,罗家伦一夜未眠。次日早10点,就当他准备和大家一起去游行的时候,被同学狄福鼎一把抓住:“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同学推我们北大起稿,你来执笔罢!”

于是在短短十五分钟内,罗家伦一气呵成那篇著名的180字《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这篇慷慨激昂的宣言,被迅速印刷了两万份拿到街头去散发,也是当天唯一的印刷品。

5月4日下午一点半,天安门广场上,各校学生陆续到达,“凡先到者辄欢迎后来者以掌声,而后来者则应和之以摇旗,步伐整齐,仪容严肃,西人见者,莫不啧啧称赞”。

北京《晨报》记者目睹了广场上人群如潮、旗帜如海的盛况:学生们“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大会主席段锡朋宣布开会后,游行总指挥傅斯年慷慨陈词:“……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极欲奔救之者乎?……危机已发,幸共图之!”台下掌声雷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惩治卖国贼!”的口号此起彼伏。

一个小时后,三千学生晃动着小旗、呐喊着口号,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了。

大游行

“这是一个将要创造历史的运动……那天早晨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沸点”。

学生们继续向其他使馆进发,在即将到达日本使馆的时候,他们被拦住了。北洋政府派来的军警,以及使馆区的巡捕封锁了东交民巷,禁止学生继续前进。青年们愤怒了,“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使馆界!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

满腔的悲愤、长时间的对峙和等待,让这些年轻人渐渐忘记了临行前有条不紊的计划,他们开始泄气并躁动不安。游行总指挥傅斯年嗅到了这种不安的因子,老师胡适离京之前的嘱咐言犹在耳:“随机应变,适可而止。”黑黝黝的枪口对准学生,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发流血冲突,而他和罗家伦等人的本意,只是想使游行成为“有纪律的抗议”,“岂能让它酿成暴力的风潮”。

“我们队伍退出巷口,绕道到其他主要大街去游行一下,散发散发传单,就各自回校去!”已是精疲力竭的傅斯年向同学们大声喊着,可是情势已经不是他能掌控了……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到赵家楼找曹汝霖去!”已经失去理智的学生们便蜂拥着由崇文门内大街转向东长安街,进入米市大街,向赵家楼胡同涌去……

暴力与分歧

就在5月3日晚上北大举行千人大会的时候,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西花厅里,也在进行着一场秘密会议。

“游行,不过是喊几句口号,散发一些传单,发表一通演说,能惩治卖国贼吗?要惩治,就要来真的,让他们知道民众是不好惹的。”发言的是该校数理部学生,湖南人匡互生。

这里的学生在为应该采取游行还是暴力的方式而争论,而持暴力论最坚定的,便是这个匡互生:“我们没有大炮,有这双拳头,可以打死他几个卖国贼。”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血钟不响,民众是不可能从酣梦中醒来对媚外的政府示威的”,所以要“作一度流血大牺牲”。

为了敲响这“血钟”,匡互生和几个死党已经秘密做好了详尽的准备,诸如调查曹、章、陆的行迹以及住址门牌号码,弄到三人的照片等等。出发之前,他们就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我只觉得有同往牺牲的快乐,绝无丝毫恐惧和苟且偷安的念头。”

因此,当游行的学生受阻于使馆区时,他们又转向赵家楼,并且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决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件了。

当匡互生“纵步跃上右边小窗户……迅速而机警的把大门打开后,并且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汽油和火柴,点燃第一把火时,学生们完全陷入了某种疯狂的状态之中,没有什么可以控制住他们无边的怒火和发泄的快感了。”

据说,当匡互生准备点火的时候,大会主席段锡朋一把扭住他:“放火,我负不了责任!”

“谁要你负责?你也负不了责!”匡互生甩开他,毅然决然地点着了火苗。

这个细节实际反映了学生领袖间思想的决裂,也许是从这一刻起,原本看上去有着共同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们,开始选择自己的方向,向左或者向右。

“曹家的装饰品、古玩……简直是打得干干净净,他的姨太太和他女儿的房子里许多香水,都一棰一棰的打碎在地上……我还亲眼看见江绍原拿了一床红绸的被子,拖在地上,撕了一块红绸,拿在手里,乱晃几下,说是‘胜利了!胜利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境,罗家伦五味杂陈,眼前的一切与他的预想是多么遥远。

而在另一边,学生们正在痛殴未能及时逃走的章宗祥,“……用手中的小旗杆向着他面孔上乱打横敲,而那些手中没有武器的学生,就只能权借皮蛋做武器,向……头上打中了几十百把个皮蛋……”。

罗家伦悄然退出赵家楼,回到北大的宿舍里睡觉去了,若干年后他给出的理由是“实在疲倦极了”;傅斯年也回去了,他已经是心如死灰,更加上“一个浙江籍姓陶的学生打了他一拳”,彻底伤透了他的心,从此宣布退出,与运动再无瓜葛。到了五点三刻,“看热闹的学生只有几十百把人了”。

命运的分野

“由于学生们的行动,商人们也和学生联合起来了。在巴黎和会作出山东问题的决议前后,中国发现了自己的力量。”美国人芮恩施毫不吝啬赞扬之词。

的确,“五四运动”在彼时的中国一石掀起千层浪,由北向南,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中国人的热情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

“向左转”的学运领袖,诸如张国焘、许德珩、邓中夏、罗章龙、闻一多等,积极投身于学运、工运等活动中,成为后来居上的“弄潮儿”。

然而此名词的缔造者,罗家伦,却在短短一年之后,对其作了彻底的否定:“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而去年一年以来,忽而暴徒化,忽而策士化,忽而监视,忽而被谤,忽而亡命……全数心血,费于不经济之地……偶一回头,为之心酸。”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他“向右转”的标志。与他一起“向右转”的还有段锡朋、杨振声、梁实秋等人。令人意外的是,匡互生竟然也表达了对运动的无比失望:“七月后纯洁之民群运动,渐为投机者借以出风头,失却大众信仰,而政府亦颇知应付之方,旧调不可复谈矣。”

1920年5月,在胡适的安排下,罗家伦与段锡朋等五人由实业家穆藕初资助,赴美留学。随着道途的渐行渐远,先前的朋友彻底反目,闻一多说:“靠五四起家的罗家伦、段锡朋之流,都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了”;许德珩更直接骂他们被收买了,“回国后甘心附逆,成为蒋介石的忠实走狗”。

几乎是在罗家伦离开北京的同时,另一个年轻人也将离开北京,“1919年春,北京爆发了学生示威——后被称为“五四”运动,但是毛泽东置身于外,他当时心情抑郁,尚未认清奋斗的方向。半年之后,毛泽东在北京就不愿再待下去了。”

彷徨的诗句 篇7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活动, 译者需要处理其中的文化因素。在此过程中译者会被许多因素影响, 例如译者的混杂文化身份。鲁迅著作《彷徨》的英译本在国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为主, 在国外以最新译者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为主。两组译者均具有混杂的文化身份。杨宪益以东方文化身份为主混杂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身份, 而蓝诗玲刚好与之相反。因此可以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观中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入手, 分析对比他们对于《彷徨》中物质文化的翻译及处理, 探究译者的混杂文化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一、译者混杂文化身份

鲁迅著作《彷徨》译者之一杨宪益具有混杂的文化身份。杨宪益生于天津, 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著作十分感兴趣, 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后于牛津大学学习西方文学, 遍读西方经典著作, 因此形成了以东方文化身份为主, 混有西方文化身份的混杂体。另一译者蓝诗玲是英国汉学家、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师、中国文学学者和翻译家。她在中国的学习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使得她的西方文化身份中混杂了部分东方文化身份。因此, 这两位译者的译作对于研究《彷徨》英译本中物质文化因素的翻译十分典型。

二、《彷徨》中物质文化的翻译对比

《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品集之一, 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的翻译将会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将文化分为生态学, 物质文化, 社会文化, 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五大类。《彷徨》中包含许多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对这些物质文化的翻译会体现译者的文化身份。

(一) 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其中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对这类文化的翻译做到恰如其分, 难度颇大。

例1“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 辣酱要多!” (2010:36)

杨译:“A catty of yellow wine.To go with it?Ten pieces of fried beancurd with plenty of paprika sauce.” (2010:37)

蓝译:“A catty of Shaoxing wine…and ten bean-curd fritters, with plenty of chilli sauce!” (2009:179)

杨宪益将原文中的“绍酒”译为“yellow wine”, 为读者描述了酒的颜色, 并且在酒文化中“绍酒”的确是“黄酒”, 符合汉语表达。蓝诗玲则译为“Shaoxing wine”, 表明酒的出处。她的东方文化身份帮助她理解了“绍酒”的含义。

例2“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2010:122)

杨译:“Hot dumplings!Hey!...Freshly steamed…” (2010:123)

蓝译:‘Hot buns!...Fresh from the steamer…’ (2009:221)

“包子”作为中国独特的面食, 如翻译不当, 很难被读者理解。杨译为“steamed dumplings”, 而蓝译是“steamed buns”。“dumpling”是“小的块状的生面团中带有肉, 蔬菜, 或者水果的馅”, 与汉语中包子的做法类似。但“bun”是小圆面包, 少数情况下会含有干的水果或辣椒。因此, 杨译更为贴切, 而蓝译则没能完全体现“包子”的文化特色。

(二) 家庭用品。

中国特色的家庭用品来源于悠久的历史, 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1“客人, 酒。”堂倌懒懒的说着, 放下杯, 筷, 酒壶和碗碟。 (2010:38)

杨译:“Your wine, sir…”said the waiter carelessly, putting down my cup, chopsticks, wine-pot and dish. (2010:39)

蓝译:‘Your wine, sir, ’the waiter drawled, setting down a cup, chopsticks, a flask of wine, a bowl and a saucer. (2009:179)

两译文中“碟”的翻译略有区别。杨译为“dish”, 而蓝译为“saucer”。“saucer”指的是喝咖啡时咖啡杯下的小托盘。“dish”指某一道菜, 也可以是菜盘。原文中的“碟”应为盛菜的碟而非咖啡杯托盘。译为“saucer”或会引起歧义。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混杂文化身份会产生一定影响, 但其原文化身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例2“———连油灯也要翻了他。晚上点什么?……” (2010:66)

杨译:“—even the kerosene lamp had to turn over.What shall we light his evening?” (2010:67)

蓝译:“Why on earth did you push the lamp over?What are we going to do for light this evening?” (2009:193)

“油灯”是古代至近代中国家庭常用的照明物品, 但对于此物, 两译文却不尽相同。杨译为“kerosene lamp”, 蓝译为“lamp”。“油灯”是用煤油作为燃料照明的灯具。而蓝译“lamp”会引起歧义, 因为“lamp”多指台灯。对于不熟悉当时中国民众生活环境的外国读者来说, 很难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因此蓝诗玲的西方文化身份在翻译此类词语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三、结语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两译者均为其原文化身份所主导, 但混杂的另一文化身份也对于翻译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对于蓝诗玲来说, 在源语文本非其母语的情况下, 能够将《彷徨》中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因素翻译得贴切恰当, 她的东方文化身份功不可没。

摘要:鲁迅著作《彷徨》中物质文化因素的翻译关系到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物质因素翻译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入手, 对比《彷徨》杨宪益与蓝诗玲两译本中关于物质文化的翻译, 进而探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物质文化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彷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Bhabha, H.The Location of Culture[J].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4

[2] .Xun, Lu.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J].London, Penguin UK, 2010

[3] .胡德香.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 2005

上一篇:采购计划年度总结下一篇:体能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