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作文(精选8篇)
鲜艳的桃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样的诱人,其中有一个又大又红,格外显眼。我们几个贪嘴的孩童,经不过诱惑,相互打气劝撮,最后决定,谁能摘到桃树枝上,馋的我们,直流口水的桃子,就是我们的老大,今后一切行动听他的。
击掌发誓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偷偷靠近。二蛋最小,他负责引开看园老头,我们几个则迅速地进园,爬树摘桃。可能是我们的动静太大,不一会很快发现。
老头边走边骂,我们惊慌逃窜,虽然没有摘到向往的那个桃子,但我们还是手捧着较小的“战利品”躲在不远的地方,哈哈大笑,有滋有味的吃着。
耳边不时地传来看园老头隐隐约约的叫骂声••••••
夏之夜夏日的夜晚,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朦胧的月光洒在门前的大树上。我们则搬着小凳坐在门前的大树下,听奶奶讲故事。奶奶缓缓地说:传说天上原来没有星星,是月亮的女儿为了使挨饿的伙伴们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能找到没有饥饿的快乐岛,而将自己变成了星星,给伙伴们照明的•••••••
啊,我听得入迷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难怪有时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星星们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呢!我仰望星空产生了无限遐想,要是我也能变成一颗星星该多好啊!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我可以为路人照亮前进的道路。
累了,在云层里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渴了,在银河边痛痛快快喝个饱。我也要让世界永远光明,永远充满和平与欢乐••••••夕阳下晚霞的余辉映照着村落,我看着牛儿羊儿一群群地涌进村巷中,回到圈里;看着鸡呀鸭呀一只只飞到架上,回到窝里;我不由得想到远在石家庄打工的父母。爸爸、妈妈我多么想你们呀!每次想你们,我就一个人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
我多么想天天和你们在一起,陪我写字,做作业,聊天呀!但我知道这不可能。于是,我就盼望着,快点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和你们在一起••••••是呀,童年的无知、顽劣、梦想、思念将伴随我的成长,永远成为我记忆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 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 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 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 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 “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 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 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 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 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7页
在古希腊, 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 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 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 就是“学校的创办”, 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 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 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 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 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 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 把各种冲动 (特别是性冲动) 私密化, 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 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 不仅是停滞, 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 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 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 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 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 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 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 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 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 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 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 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 人们根本不需要建设以培养“读书写字”能力为目的的学校, 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 “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 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 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 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 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 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 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 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 用芒福德的话来说, 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 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 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 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 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 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 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 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 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53页
15世纪中叶, 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人概念, 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 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出来”, 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 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 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 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 会惊恐地发现, 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 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 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 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 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 与此同时, 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蔓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由于书籍的匮乏, 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 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 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 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 不希望有人打扰, 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而言之, 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 在这种环境下, 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 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 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 就必然有学校, 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 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 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 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 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 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 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并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 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 而且变得日益重要”, 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 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 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 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 “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 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 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 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 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 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 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 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 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 我想开门见山, 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 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 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 (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 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 当然, 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 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 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 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 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 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 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 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 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 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 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 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同步发展的是“图像革命”, 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 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 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 要求我们去感觉, 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 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 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 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 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 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不当而不起作用, 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 人们面对着的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 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 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不需要训练和教育, 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 电视敞开了秘密, 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 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 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 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 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 就已经被电视上的一堆答案给困住了, 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 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 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 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 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 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 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 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 包括欢呼和斗殴, 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 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 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 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 如波兹曼所说, 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 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 反之亦然, 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 人生变幻为三个阶段, 一端是婴儿期, 另一端是老年期, 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 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 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 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 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 只考虑即刻的满足, 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 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 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 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 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 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2009年5月27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虽说才5月,可已经感受到了夏的热气。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一中心小学,更是热气腾腾。不过,这里的热气,更多的是人气,因为全校师生盼望已久的首届“作文节”即将拉开序幕,大家是那样的激动。你可能有点奇怪:对于写作文,小学生们躲还来不及,哪会盼望?这个“作文节”真能像过节那样快乐吗?告诉你,这所学校的学生都爱作文,因为这里正在进行着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的研究》。学生们把写作文当作了一项乐事,一种快乐的抒发,这个“作文节”更是别具一格,怎么会不受关注呢?你可能还是将信将疑,那就随着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几位同志一起走进校园,感受一番,看看他们是如何“过节”的,又是怎样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
扬帆起航
8点30分,欢迎的锣鼓敲了起来,人们的脸上笑了起来,大操场上热闹了起来。来宾们就座后,陆金生校长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心声:“今天的校园,彩旗飘扬,鲜花芬芳;今天的校园,朝气蓬勃,飘满书香;今天的校园,高朋满座,热议教研;今天的校园,群贤毕至,再谱习作新篇章……”陆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词,感染了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徐金龙副局长,他快步走上主席台,对学校近年来在习作教学上取得的成绩做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在“作文节”上,用笔抒写心语,焕发新意,记录快乐!随着徐局长高声宣布:“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一中心小学首届‘作文节’开幕”,气球升空,礼花绽放,欢声雷动!同学们笑呀,跳呀,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欢乐。我的目光从同学们脸上、身上,移到主席台后大型的展板上。照片上面同学的欢笑不是刻意的,而是他们真情的流露,一如今天同学们脸上所写的!
接着,陆校长邀请我们几位嘉宾给学校第十届“小荷杯”当场作文大赛获奖者(作文状元、作文新秀)颁奖。当我把奖状递到一个男孩手上的时候,他满脸幸福。我对他说:“你真棒,祝贺你!满意吗?”他笑着说:“老师,我还不是很满意,因为这次只得了‘作文新秀’。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下次向‘作文状元’挑战。”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一定行的!写作文累吗?”他摇了摇头,说:“不累,开心着呢,快乐作文嘛!”啊,学校的“快乐作文”理念已经深入学生们的心田!我想,这已经是一大成功。
接下来,是一场“独特”的演出。说它“独特”,是因为每个表演都与学生们的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请你静下心来,听一段民乐合奏——《彩云追月》。20多个孩子,各种民族乐器(二胡、木琴、琵琶、古筝……),行云流水,动人心魄。或许你会问,这段民乐与学生作文有何关系?殊不知,它已变成了一行行文字,跳动在学生们的笔尖。童年不就是一支歌吗?让他们自由地弹奏起如此美妙的音符吧!
童年是歌,童年也是画,描绘着多姿多彩的世界。五(2)班俞子馨同学的作文《星星与眼睛》,在苏州市第二届蒲公英图文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并入选百篇佳作。当王叶晴同学在悠扬的古筝伴奏下为大家朗诵时,全场静悄悄,仿佛也进入了明月星空。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一段感人的故事,随着朗诵者动情的声音,进入了每个人的脑海,绘制着美丽的画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学生们的心声!谁说小学生的作文不值一读?今天,让你看到了同学们的神奇之笔!
作文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低年级学生同样有表达的需求。这不,一(1)班自创诗歌配乐朗诵引得许多人赞叹不已。他们的小诗都来自课堂,来自课文的延伸,来自集体智慧的结晶。请听——“我最喜欢,春天满山的梨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我最喜欢,夏天满园的葵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太阳还艳。/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晚霞还美。/我最喜欢,冬天漫天的雪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亮。”几节小诗,放飞的是同学们快乐的心境,放飞的是同学们童年的梦想!
作文剧《护蛋》更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之所以称它为“作文剧”,是因为素材来自于学生的习作,再由学生改编为剧本,并由学生担任导演、演员、剧务,道具也都是学生们自制的。可以说,它是原汁原味的“学生剧”。但我感觉它更是一部文学作品,那精彩的对白、个性化的动作、神态,那富有深刻内涵的主题,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在习作和育人方面的丰硕成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一斑可窥全貌”。
把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校歌大合唱。“快乐作文”不仅让学生爱上作文,就连老师们也乐在其中。他们常常拿起笔,抒写心曲,畅想未来。于是,就诞生了校歌——《扬帆起航》,它的词作者是王平宏老师,曲作者为高立艺老师。校歌歌词深情,旋律优美:“让我们扬起作文的快乐风帆,放飞七彩童年的梦想……”
啊,让我们一起向着灿烂的明天,扬帆起航!
七彩校园
开幕式结束,同学们就奔向了各自心仪的活动室。今天过节,所以课表作了暂时调整,没有了加减乘除,没有了ABCD,让你痛快玩、尽情乐。不过,玩还是要玩出点文化韵味的。听计利珍副校长介绍,每个班级都设计了活动室,还写了策划书呢!从内容的确定到程序的操作,从环境的布置到人员的安排,从奖品的选择到海报的设计……都做了精密筹划。我暗暗赞叹道:“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首先吸引我的是一个个活动室的名号:百灵鸟接龙、句子里的大世界、惊险越雷计划、快乐三人行、超级履带、心有灵犀……读着它们,我感受到了学生们的语言功底,可以想见,他们在作文中会怎样推敲词句。贴在活动室门口的海报,体现着更多的创意。请你来看“惊险越雷计划”海报上的一组对联,上联:惊险,才刺激;刺激,才精彩;下联:好玩,才过瘾;过瘾,才快乐。正中又是一句:探险,不能胡来;文明,才能胜利!下面,提示游戏规则。怎么样?很有点文化味吧?这难道不是一份上乘的佳作吗?
我走进了“快乐三人行”活动室,这里是“看表演,猜成语”。只见一个小男孩,瞪着眼睛,张着嘴巴,挥舞着双手,正在做动作。猜谜的是个女孩,她想了想说:“是垂死挣扎。”小男孩摇摇头,眼睛瞪得更大了。在一旁的“助手”连忙给予提示:“你看,垂死的人,眼光会这么强烈吗?”女孩说:“目瞪口呆。”“助手”又相助:“你别只注意他的脸,看看他的手。”小男孩的嘴张得更大了,手指也揪紧了。女孩恍然大悟,说:“哈哈,我猜出来了,是张牙舞爪。”“祝贺你!”三个孩子的手握在了一起,两人带着女孩去领奖。真是快乐三人行!
看见女孩把奖品——一个果冻放进她的小布袋,我走了过去,问:“开心吗?”女孩使劲地点点头。我又问:“今天成果怎样?”女孩得意地拉开布袋,说:“老师,您看!这张书签,是我猜灯谜获得的;这把小扇子,是我连背三首咏春古诗的成果;这本小画册,是我用火眼金睛找出20个错别字而得到的特等奖……”看着小女孩乐颠颠地跑向下一个活动室,我深深地感叹:这样的活动,谁不喜欢呢?这样的活动,怎么会不快乐呢?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当然愿意把它记录下来,变成文字,好好珍藏,慢慢回味!
我穿梭在一个个活动室之间,清脆的笑声弥漫在每一个教室,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的欢笑感染了我,让我仿佛也回到了快乐的童年。冰心曾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就有春天,有快乐。我更想说的是,要感谢努力为儿童创造春天的园丁,是他们为孩子们搭建起了快乐的平台。
从教学楼出来,我走过一段长廊,马上被其独特的布景吸引了,因为这是一段“作文长廊”。长廊两端和中间有三幅对联。对联一: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扬。对联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联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根亭柱上,都有一幅文学大师的照片、简历及其关于写作的名言。我想,学生们每天与大师在一起,倾听着他们的心声,浸润着他们的思想,这难道不是一种财富吗?长廊里还有好几块展板呢,上面记录着学生们最近的作文活动:美文共享、群星闪耀、校园交响曲、与作家零距离、小荷文学社在行动……好一个“作文长廊”,它让同学们与历史握手,与大师对话,与文化共生!
心之絮语
热闹的校园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孩子们回到自己的班级,静心回味刚才的快乐情景,然后提起笔来,把那一个个精彩、一次次快乐描绘出来。清悠的乐曲伴着孩子们的思绪飞舞。我们无意打断他们心曲的倾诉,悄悄地回到了会议室,因为这里同样有一段段心之絮语——学校《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组老师将汇报他们一年多来的研究情况和成果。
课题负责人陆金生校长首先谈了设立“作文节”的意图。他说:“我校一直致力于习作教学探索,从2000年至今,陆续进行了5个作文课题的研究。现在的《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的研究》课题,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在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们的指导下,课题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使‘快乐作文’理念走向深入,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写作的快乐,也为了能形象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我们设立了‘作文节’。把每年的5月,定为学校‘作文节’,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新颖别致的活动,使学生主动抒写,表达快乐。本届‘作文节’活动的口号是‘快乐作文,七彩童年’。”
接着,课题负责人沈建琴副校长介绍了课题进展情况与阶段成绩。学校本着“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堵墙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努力营造浓郁的作文文化氛围,精心打造了“作文长廊”“小荷日记馆”“班级小荷尖尖展示板”,并在网上开辟了“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学校还定期出版作文专刊《小荷尖尖》,编印了学生作文册子《脚印——我的习作日记》,把实验班每个学生的日记、习作、美文赏析等装订成册,并加工美化,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此外,学校创编了作文校本教材《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最近又完成了配套教案集,有效地促进了习作教学研究的深化……最后,沈校长动情地说:“校园文化像灯塔,照亮了同学们文学的道路;像号角,催促着同学们对文学的追求。让我们用真诚点亮同学们的心灵,让他们的明天更精彩!”
之后,计利珍副校长介绍了他们“精心打造快乐作文课堂”的四步曲:完善序列,紧扣“快乐”;设计教案,关注“快乐”;教学实践,彰显“快乐”;编写教程,品尝“快乐”。沈慧菊老师谈了他们改革习作评价的“2+2策略”,即改变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的“两大提倡”,提倡新的评价方法——“等级+附加分”,提倡新的批语形式——“批语”变“心语”;拓宽讲评渠道的“两大途径”,即课堂共享——“作文一品香”,网上交流——“小荷尖尖”。李琴老师谈了“让书香浸润学生心田”: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如何促进积累诵读,如何构建“书香校园”……
请宽容我的拙笔不能把课题组老师的心得与做法详细地描绘出来,因为我的心是那样的激动,我听到了教师们勃勃的心跳,听到了他们为祖国下一代素养的提高而无私奉献的心语。有这样一批执著而敬业的教师,是学生们的福气,难怪他们会高声地对我说,“快乐作文”!
缤纷课堂
在开幕式的表演中,在活动室的游戏中,在会议室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学校在践行“快乐作文”理念所做的精细工作。不过,我仍想亲身感受一下习作课堂,听一听他们的习作课究竟是怎么上的。很高兴的是,下午,学校教科室主任王平宏将执教一堂习作评讲课。
习作评讲课在报告厅上。首先,让我感到特别的是,形式很别致,没有讲台,没有课桌,一个小圆台、两把小藤椅,周围是几圈小凳子,很有点电视中“沙龙访谈”的味道。果真不出所料,师生们落座,执教老师王平宏就是主持人,同学们都是活动参与者。王老师风趣地对大家说:大家可能有点奇怪,还有一个藤椅是给谁的呢?告诉你,是嘉宾。这个嘉宾又是谁呢?可能是你,可能是他,也可能是她,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嘉宾,上来发表一下高见。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快乐作文大家谈,精彩瞬间共分享’。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把气氛调动了起来。我很佩服王老师的教学艺术。
组合团队后,王老师说:“既然是‘精彩瞬间共分享’,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午活动中那一个个精彩瞬间。”他一按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张视频图像,学生们睁大眼睛看得津津有味。王老师笑着说:“这一组照片是开幕式和各个活动室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很快乐。那么,我们呢?请继续看。”屏幕上又出现了一段段视屏影像,学生们看得乐翻了天。待影像放完,王老师说:“从同学们的表情中知道,我们的‘超级履带’活动也让大家很快乐。同学们上午已经用文字把这份快乐描绘了出来。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作为嘉宾上台来谈谈他们所感受到的快乐。”
接着,王老师先后邀请了本次活动设计者、比赛的裁判长、场内裁判、参赛队员,谈自己眼中的比赛和快乐,还让他们读了自己作文中的一些段落。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次活动,他们的描写不一样,获得的快乐也有差异呢?经过讨论,学生发现了秘密:原来,是视角不同。活动设计者、裁判及参赛队员,他们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感受就不同,其快乐点也不一样。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独特的视角”,并告诉学生,文章要写得与众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你看,轻轻地一点,画龙点睛,指导无痕,让学生觉得好像就是自己得出的经验,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讲评当然能为学生所接受。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交流中来,王老师又让各团队推荐一人,读一读作文片段,让“精彩片段共分享”。学生们兴致很高,读得也很有激情。王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们进行点评,看看精彩在哪里,又是怎样写出精彩的。几个来回,学生在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又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
之后,王老师又邀请班级中有“才女”之称的一位同学作为嘉宾,朗读“大作”,再谈一谈写该文时的心得。王老师幽默地说:“好作文不是自己说的,必须得到大家的肯定。既然我们这次是‘快乐作文大家谈’,现在谁都可以对该文进行评头论足,可说成功之处,也可以说不足的地方。”同学们受到鼓励,大胆发言,说得头头是道。王老师在一旁默默地听,偶尔插上几句点拨一下。当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王老师还当场邀请了一位听课老师发言,很好地做了引导,凸显了“主持人”风范!
最后,王老师说:“今天的讲评课真的是大家谈,谈出快乐,说出了精彩。同学们现在对自己的作文又有了不满意的地方了吧?回家后,请用学到的好办法进行修改,让你的作文更精彩。下节课,我们将评选班级‘十佳作文’‘最具魅力奖’‘最佳视角效果奖’,还有‘作文黑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同学们高声回答。
这样的鼓劲有效,这样的奖项给每位同学创造了成功的机会,这样写作文,同学们还会不喜欢,还会不快乐吗?缤纷课堂,精彩纷呈!
沙龙漫谈
听课结束,老师们又汇聚在会议室,将进行一次沙龙漫谈。
在听了王平宏老师的习作评讲课设计意图后,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部孙景华主任非常兴奋,他说:“这是一节别具一格的习作评讲课。首先,课的形式新颖,打破了固有模式,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放松了学生的心情,课也就上得轻松、活泼。其次,教学有个性,层次感强,有对话、有研讨、有讲评,指导到位,又不露痕迹。一堂课中,学生始终兴趣浓厚,发言热烈,很好地体现了‘大家谈’的思想。总之,该课特色鲜明、个性张扬,是习作评讲课的新探索。”
一天的感受太深刻了,我接过孙主任的话,说:“何尝是一节课呢?表面上看,今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其实,他们在活动前就写了好几篇啦,每个班级的活动策划书、活动规则、活动海报,其实都是一篇篇实用作文。但学生却没感到在写作文,他们的兴致很高,还比试、竞争,希望自己的设计得到采用,希望自己班级更胜一筹。兴趣是写作的根本,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支持,也使其兴趣得以维持,并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学生也就把‘作文节’当作真正的‘节日’来盼望了。从今天学生们的表现和他们的作文中,我感受到了过节的味道和快乐。这个‘作文节’很有创意,反映出学校习作教学的面貌和课题的研究成果,有着鲜明的个性。”
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徐晓华主任也深有同感,她说:“这是一个有特色、富创意的‘作文节’。像开幕式上学生创编的童诗,挖掘了课文资源,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反映出积极向上的风貌。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教师发挥了聪明才智,为同学们营造了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可以说,学校的课题研究立意高远,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以科学的方法推进课题,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江苏省小语会理事长袁浩教授也是满脸喜色,他说:“今天,我是被孩子的快乐深深感染了,也觉得非常开心,为孩子们高兴,也为课题成果而高兴。学校设计的‘作文节’,给学生搭建了快乐平台。‘作文节’前的种种前期工作,种植了孩子们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向往。今天的活动本身就是快乐的,游戏中的合作、商量也是快乐的。孩子们自己写,愿意写,盼望着写,这样,七彩的阳光、快乐的旋律就从孩子们的心灵中萌生出来了。孩子们快乐了,老师们也快乐着。这份快乐来自于老师们的创造,来自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打造出了‘快乐作文’新理念。”他最后指出:“学校的这一课题,思想新、做法新,希望能不断看到新的成果。”
夕阳西下,我漫步校园,快乐的感受还萦绕在心。我知道,学校的“作文节”才开了个头,还会涌现更多的精彩,带来更多快乐。我也知道,学校的《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的研究》课题还会不断深化,不断给师生们带来惊奇与欢笑,让学生们的作文抒写真情,感受阳光!
童年的我,除了上学,暑假、寒假期间,我都是在那遥远的小山村生活的,童年傻事。在那里,我有一大群哥哥,他们都很喜欢我,一点都不会让我累着。有一个暑假,大大的野生西瓜已经成熟了。在山上,有一片绿油油的西瓜地,勾引着我。哥哥带着我上山,去摘那甜津津的大西瓜。上山才几步,我的小脚丫子就受不住了,只有看着哥哥们上山去了。我找了块干净的石头坐下来,眺望着大地。“簌簌”,身后的草丛响了起来,我不寒而栗的慢慢地转过头来,一张怪脸在浓密的绿叶中伸出来,绿叶把它的身子遮住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我吓坏了。它,有一双棕黑色的长角,长长有脸显得阴沉可怕,它还有长长的胡子。可我知道,只有老爷爷才有那样的胡子,可它的面目让我不敢相信,那是人?!我慌张得全身哆嗦,脸已经变得像长满了青苔的危岩一般可怕。我惊慌失措,魂不守舍的大叫起来。哥哥们闻声,慌张的跑下来,异口同声的问我:“怎么了?”,我指着那头怪物,口里不住地念着:“鬼,鬼——。”哥哥们一下子明白了,都捧腹大笑起来,带着惊魂未定的我离开了那个山坡。事后我才明白,我真的冤枉了山羊伯伯。当时,它可能还在那静静的哭泣。它又没怎么我,只是静静地在吃草,却被我想成了怪物。这真是我童年的一桩傻事啊!
我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实在抵挡不住了,趁爷爷还没有回来,快速掀开瓶盖,掏出两颗白花花的糖,塞进嘴里。
“好吃,好吃!”我享受地嚼着糖,真是清清爽爽,回味无穷,有点甜,有点凉凉,有点辣。
可是,这糖真奇怪,嚼到最后一丝清香都没了,它也没有和别的软糖一样变小、融化。
我懒得再嚼它,毕竟这种糖还有很多嘛!我仰脖子把它吞了下去,又打起了瓶子的主意。
此时,爷爷回来了。他见我直勾勾地看着那瓶子。就把瓶子塞到我手心里:“这叫口香糖,可以清洁口腔,但嚼完要吐出来,所以不适合小朋友吃。一不小心吞下去,可是会粘住肠子的。”
“啊,这么可怕!”我吓了一跳,小心翼翼地问,“万一吞下去了呢?真的会粘住吗?”
“当然啦,到时候就去可怕的医院,喝苦苦的药,打痛痛的针。没准还要把肚皮破开,取出口香糖呢!”
天呐,我真的吓破了胆。我为什么要这么不小心,这可是要开肠破肚的呀!会流很多血吧?我是不是会死啊?
这么想着,肚子似乎真的痛了起来,隐隐约约,一阵一阵的。完了完了,一定是肠子粘在一起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不要告诉爷爷,我不要上医院。我绝望地闭上眼睛,那一刻,我发现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等死。
忽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可以洗肠。只要能把粘住的肠子冲开,不就没事了?我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捧起杯子,咕咚咕咚,一杯水很快喝干了。“哗哗哗。”我又倒上一杯,灌进肚里。慌乱之中,不少水洒在了桌上。
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把口香糖冲掉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安然无恙,自然也不用上医院开刀。不久,这件事就被我淡忘了。
几年后,我看到了一则网文:科学证明,民间口香糖会粘住肠子的说法,纯属谣言。回想起小时候误吞口香糖,吓得喝了一肚子的水,真是好笑。谣言害人不浅啊!
小作者:顾昱恒
有一次我和她去书店。在去书店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路上乞讨。她一句话没说,就去找老人,把攒了很久的钱捐给老人买自己喜欢的书。我问她:“你存了这么久的钱,为什么要给他?”没想到,她回答:“帮助别人,别人开心我也开心。”我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她冲我笑了笑,带我回家。
她就是这样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如何帮助别人,哪怕是小动物。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下面的事情。你应该仔细听。
有一天早上起来,打开门,看见一只小狗躺在旁边。我低头一看,发现小狗受伤了。我马上去找她,她跑过来立刻把鸟抱进屋给狗穿衣服。她先把狗的伤口清理干净,然后在上面抹了点药,最后找到纱布包扎伤口。我不禁被她的耐心和温柔所感动。小狗受伤的日子里,她百般照顾小鸟,小狗似乎很懂感情,也很配合她。几周后,狗的伤痊愈了。现在,小狗长大了,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一、轻松、快乐的游戏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人是精神的, 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1]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 乃在于其满足了他们心理轻松快乐本能的需求, 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斯认为“童年不是在完成了它的周期之后就消逝的东西, 它就像是成人身体中的身体, 是陈腐血液中的新鲜血液, 它从不曾离开过成人的精神生命”。[2]喜羊羊系列卡通片带给受众的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轻松与快乐。
当代中国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承载着家长们的厚重期待, 小小年纪便被父母安排整日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之间, 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 每天生活压抑而枯燥。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 他们渴望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喜羊羊与灰太狼》中青青草原上可爱小羊们与灰太狼斗智斗勇, 单纯快乐的情节往往能让他们沉浸于喜羊羊的世界, 摆脱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烦恼。小羊们稚趣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与灰太狼捉羊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搞笑且极具创意的方法愉悦了孩子们, 给生活单调的儿童带来了快乐。营造这种快乐的正是喜羊羊剧中小羊们和灰太狼玩的各种“游戏”。
儿童喜欢游戏, 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有惊无险地体验他们想做而现实中又实现不了的事情。比如, 儿童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火眼金睛、历尽艰险、战胜强大的恶势力, 成为英雄。《喜羊羊与灰太狼》正满足了孩子的这一愿望。羊和灰太狼的斗争中, 其实就是羊和狼的一场精彩的搏击游戏, 狼要吃羊, 羊要抗击, 这是这场游戏的基本矛盾。狼耍尽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去抓羊, 而羊们各尽所能, 破解狼的抓羊诡计并有力反击。羊村的居民经常会被灰太狼捉住, 但永远都不会被吃掉;更看到灰太狼被炸飞、扔到天上去或者掉到山崖下、掉进陷阱里, 但是永远不会死。于是新一轮游戏继续进行。喜羊羊剧以一场场化解现实矛盾的游戏为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竞争压力困扰的成年人带来了轻松和快乐, 使他们的心态“儿童化”, 忘却现实的烦恼, 身心得以解脱。这种青青草原上羊儿们和灰太狼简单搞笑的游戏化生活, 牢牢地把握住了动画的儿童游戏精神的内核。
二、“萌”世界的幻想狂欢
“萌”风行于网络用语中, 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大概意指幼小、娇嫩、可爱, 这个涵义和儿童的形象非常契合, 喜羊羊剧中每个角色可以说都非常“萌”。儿童的想象世界必定是荒唐的、怪诞的、非现实的、虚幻的, 有时甚至带些神秘的色彩, 反映出人类最本真、最自然的生命感觉和意趣。“只有当儿童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之中的时候, 他们的精神生活才是有价值的。”[3]在喜羊羊剧中, 让所有年龄层的受众在“萌”世界中体验幻想并尽情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狂欢盛宴。
首先是造型“萌”。Q版角色造型是FLASH动画创作者最喜好的一个风格, 此类简洁利落的大头小身子的造型非常可爱, 每个角色各具特点, 使角色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极容易激起人们的喜爱之情。比如喜羊羊的蓝色领带和黄色小铃铛, 沸羊羊小麦色的肤色, 蓝色的腕带, 懒羊羊的便便头, 美羊羊粉色的蝴蝶结都让孩子们过目不忘, 一眼就喜欢上他们。
其次是性格“萌”。现实世界中对儿童成长中的性格塑造一向是严肃的, 成年人似乎都希望孩子们能尽快老成起来。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世界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展现天性, 以儿童自己想象的方式塑造性格。比如喜羊羊的招牌动作是:想办法时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指太阳穴, 然后跳起来并转圈;口头禅是:“灰太狼先生, 过来抓我呀!”“我有办法了!”“我想到了!”它作为草原三侠之智, 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人物。而灰太狼作为恶的象征, 幼儿并不害怕它, 反而灰太狼的出现给他们带来快乐。因为抓羊成了它的梦想, 而被喜羊羊捉弄成了它的必然。所以它的口头禅就是:“可恶的喜羊羊, 我一定会回来的!”“小肥羊, 我来了!”“小肥羊, 灰太狼大王来了!信不信我把你吃了!”“我把你吃了!”在羊羊们的名字中, 喜、慢、懒、沸、美, 也很好地体现了相应角色的性格特点, 例如沸羊羊的“我来”;慢羊羊的“你们等等我”;灰太狼的“本大王”、“我一定会回来的”、“可恶的喜羊羊”;红太狼的“你个笨蛋, 怎么还不去捉羊”;懒羊羊的“既然这样, 先睡个觉再说吧”, 等等。
最后是故事“萌”。在这部动画片中, 每集的故事构成基本相似:围绕狼羊冲突, 灰太狼绞尽脑汁打羊羊们的主意, 可每次都自食恶果, 失败告终。比如在《昏睡果》一集中, 灰太狼发现了一种制造昏睡效果的昏睡果, 想利用昏睡果使喜羊羊昏睡, 再捉住喜羊羊。可是他的主意却被喜羊羊和伙伴识破, 自己不小心喝下了昏睡果果汁反被喜羊羊戏弄;太阳公公会把灰太狼扔过来的刀子用棒球棒打回去;灰太狼去钓鱼, 鱼会举起“今天我休息”的木牌;慢羊羊和灰太狼会发明出类似痒痒粉、大小丸等千奇百怪的道具;灰太狼变苍蝇、变成鱼, 这些话灵活现的变化, 充满趣味的情节都让剧情“萌”了起来。另外, “萌”世界也照应了那些“儿童化”的成人, 喜羊羊剧中有“我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躲猫猫”、“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网络语言, 博取了不愿长大的网络一族或那些“儿童化”的成人的开心一笑。喜羊羊剧用“萌”在幼龄观众和成年观众当中找到平衡, 使影片受众“全年龄化”。
三、卡通背后的折射和隐喻
儿童的世界并不只是孩子组成的封闭世界, 它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 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童话卡通等幻想类作品是把儿童放在一个虚幻世界中看现实, 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其实正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隐喻, 儿童的存在更具现实性。“儿童不仅作为一种物体的存在, 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儿童的精神可以决定人类进步的进程, 它还能引导人类进入更高形式的一种文明。”[4]儿童喜爱的童话卡通等幻想类作品正是通过对孩子充满诱惑的奇妙故事, 以“想象”为一岸, 以“真实”为另一岸, 悄悄地将现实生活的哲理渗透给孩子们, 从而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铺垫坚实的基石, 也是为已经成年的读者 (观众) 化解生活压力的一种轻松的途径。
对于羊羊们来说, 在剧中没有父母角色, 唯一的长者只有慢羊羊村长, 在与灰太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都是以喜羊羊为首的小羊们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团结一致而取得胜利的。“怎样正确对待当代少年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行动自主性, 这无疑是引导他们健全地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重要课题, 对于培育、强化我们民族未来一代精神性格中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阳刚气质有着重要意义”。[5]在喜羊羊剧中, 小羊们摆脱父母的枷锁, 纯粹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孩子们所向往的, 切合了现实中少年儿童渴望变强、渴望成年的心理特征, 使他们体悟到了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理想、行动、智慧与力量, 从而在坚持自我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行动自主性的人生道路上, 使自我得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灰太狼的最大目标就是能和自己的老婆红太狼吃上香喷喷的羊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它绞尽脑汁, 费尽心思, 不是在计划还没有实施的时候就惨遭失败, 就是在最后的关头功亏一篑, 但是有了这个宏伟的目标, 它却总能保持一种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的精神,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 它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世界上的事情不会那么容易成功, 需要有耐心和韧劲, 这是一场独立自强的生命建构。另外, 剧中干净温馨的青青草原和团结友爱的羊族, 让处在环境日益恶化、人情逐渐淡漠的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开始反省, 思考如何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守护一片美好的精神家园, 营造一方净土。
喜羊羊剧集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它契合了几乎所有受众关于童年的梦想, 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求而不得的愿望, 让受众在快乐无害的游戏中将严酷的现实轻轻化解, 在会心一笑中停留在永远的童年时光。这一刻, 童年, 永不消逝。
摘要:童年不仅仅是儿童的童年, 也是成年人的童年, 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文化特征, 童年一直存在, 不会消逝, 更不会消亡。童年更多的应该体现为一种精神, 是一种童年精神, 受不同年龄层观众喜爱的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展示的童年精神是轻松快乐的游戏精神、“萌”世界的幻想狂欢和根植现实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喜羊羊与灰太狼》,想象,童年精神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3.
[2][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M].三联书店, 1996:171.
[3][苏]苏姆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86.
[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根荣译.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8.
我的故乡是湘南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间的一个开阔的地方,座落着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院子,院子里有外婆的白瓦屋。我快乐的童年就是在这度过的。童年的往事,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忆,然而最难忘的就是那一口火塘。
小时候,我特别贪吃,而灶屋里总有外婆留下的一些好吃的。比如,春天的燕子花粑粑,夏天的乌心薯,秋天的苞谷、马铃薯、板栗,冬天呢,有芋头、糍粑、香肠,很多很多。我甚至还会烧胡椒鸡蛋。总之,许多的好东西总要放到火塘里烧,或者拿到灶上煮。所以也就难免常在火塘边转了--你可以想象,一个馋娃娃是如何地每天牵挂着那个让他满足的地方。
山里人常呆在火塘边的日子,是每年的中秋以后至次年的正月。这一段时间,也最让我觉得温暖与舒适。一般每年的中秋尝新过后,全年的大部分农活已经完成,劳累了大半年的山民们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随着冬天的来临,山里一天天变冷,灶屋里的生活、休息、娱乐便成了农人日子的重要部分。而火塘边,是大家最常坐的地方。外婆家的灶屋很大,摆一张吃饭的矮桌还显得宽余。土垒的矮灶和灶口用条石围成的火塘就安在屋子里边。冬天里,山坳外的风特别大,于是这温暖的灶屋成了人最愿意呆的地方。即使来了客人,也往往到火塘边坐下,一边喝茶,一边唠家常。吃饭的时候,就着热灶,在灶台上摆上碗筷,烫一壶香醇的米酒,五六个人围着热热闹闹的边吃边谈。而我们小孩则喝外婆自酿的糯米酒,又香又甜又养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认为:世界上只有这里最温暖。那暖烘烘的气氛尤其使人舒坦,情愿就这么一直坐下来。而且,就是坐上一整天也无妨,山里人早就准备了过冬的菜肴:灶屋里挂满了牛肉干、腊鸭子,还有各种野味。人们常常会在火塘边聊到很晚,说山里的事,也说山外的事。有时他们会感慨良深地回忆起五六十年代的苦日子;有时也一起激烈地谈论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人。我特别喜欢倚一堆柴禾,拿个火钳,一边拨弄那燃着的干柴,看那暖暖的火焰不停地跳动;一边入迷地听他们的故事。往往听得呆住了,觉得那幽幽的火焰就是他们故事里的人物精灵。也许,我的启蒙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吧。大人们的故事绵绵不绝,而我常常是听着听着就暖洋洋地睡着了,连外婆是如何将自己抱到了床上也不知道。
后来,我不在外婆家住了。五六年間,山里的变化竟是天翻地覆。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摆上了电视机,许多瓦房也翻新了。即使在腊月,大人小孩也不常在火塘边坐了。可是,我却更加留恋火塘。前些天到外婆家过假期,我撇开了我的那些表兄弟,一个人在火塘里拨一堆火炭,烧了些板栗,拿火钳不时地为将熄的火焰添几根干柴,看那红黄红黄的颜色无规则地摇摆、跳动……我竟足足单独呆了一个下午!幸好,外婆还是以前的外婆,对我的关爱从未减少过。她亲切地唤我的乳名,慈祥的笑脸让我感动得涌出泪花。山里人也没有变,依旧是那么纯朴、勤劳、善良……
哦,童年的火塘。
【童年的作文】推荐阅读:
童年往事的作文400字:怀念童年09-19
描写童年的优秀作文:童年的记忆07-03
童年的回忆作文600字:快乐的童年10-24
童年为话题四年级作文:父母的童年往事11-30
忆童年的作文05-23
长辈的童年作文06-21
童年的快乐作文06-21
童年色彩的作文09-13
童年的泡泡-作文10-22
有趣的童年-作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