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理解词语的方法(精选8篇)

小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1

一、近义词解释法:

用找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陌生:生疏。

恬静:安静、宁静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慷慨:大方。

遨游:漫游,游历。

纯熟:(很)熟练。

眷恋:(深切地)留恋。

渺小:(非常)微小。

二、反义词解释法:

用找词语的反义词,在前面加“不”(或“没有”)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

懦弱:不勇敢。

缓慢:不快速。

崎岖:不平坦。

陌生:不熟悉。

慷慨:不吝啬。

朦胧:不清楚。

隐藏:不暴露。

三、归类解释法:

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采用把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苹果——

一种水果

机枪——

一种现代兵器

芬芳:一种香气。

玫瑰——

一种花朵

火车——

一种交通工具

喜鹊:一种飞鸟。

四、比喻解释法:

将词语和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杀人。

人声鼎沸: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五、功能解释法:

对词语的使用功能进行解释的方法。“形容……”是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

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态度坚决果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都快把耳朵震聋了)。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

六、扩词解释法:

将词语所组成的字进行逐个扩词(组词)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恳求:诚恳地请求。

疾驰:飞快地奔跑。

教导:教育指导。

幽香:清幽的香味。

幽静:幽雅寂静。

圣洁:神圣而纯洁。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重(大)。

轻捷:轻快敏捷。

七、串字解释法:

有些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字)的意思的总和。例如:

肆虐:肆,任意地干;虐,残暴。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情。

肃立:肃,恭敬地,庄严地;立,站着。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不毛之地:毛,草木;之,的;地,地方。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致敬:致以敬意(表达敬意)。

遥望:遥,远处;望:看。

遥望:向远处看。

暴毙荒野:暴,突然;毙,死;荒野,荒郊野外。暴毙荒野:突然死在荒郊野外。

八、以旧带新法:

有些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可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

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的。宝,宝贝。合起来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九、重新组合法:

对互文词进行重新组合理解的方法。如: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

翻山越岭:翻越山岭。

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

无忧无虑:无忧虑。

没昼没夜:没昼夜。

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十、描写法:

对词语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常用“……的样子”的形式。如: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十一、下定义法:

用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如:

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十二、找词眼法。

有些词从表面上看深奥难懂,但词中有的语素(字)是常见的,因此只需借助字典找出不易理解又是这个词里比较重要的语素的含义就行了。如:

和蔼:此词的重点在“蔼”字,它就是这个词的词眼,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和气、态度好”。因此,“和蔼”的含义就是“和气,态度好”。

十三、联系上下文解释法:

认真阅读文章,推断词语在文段中要表达的的意思。常用“文中指……”的形式。如:

真挚:本义指(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两位母亲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6课)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十四、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法。

恍然大悟:做一道数学题,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做不出来。忽然想到了以前老师讲过的一种办法,试一试,一下子会做了这道题。

十五、造句理解法。

如:

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六、表演理解法。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写海鸥扑向老人遗像时,“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一句中的“漩涡”,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

十七、借助插图解法。

有的时候,文章中会配有插图,利用这些插图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十八、查字词典法。

小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2

一、字理理解法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字理理解法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 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 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理解的。比如, 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动词“伏”是一个关键词语, 它集中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王琳香老师在理解“伏”字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 然后出示字理图, 观察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条犬, 教师一边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 一边介绍:在甲骨文时代, “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 看弯得是那样恭敬, 是那样心甘情愿啊, 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王老师从字理的演变中, 阐释了“伏”的内涵。字理理解法, 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词素拆分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恳求”, “恳”, 诚恳;“求”, 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顾名思义”, “顾”就是看的意思, “名”指名字、名称, “思”是思考、想, “义”是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 “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很多的, 比如: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合作、悲愤等等。

三、画面呈现法

1. 直接出示画面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 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的相关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直接来呈现。比如《白鹅》中的“净角”, 老师用语言介绍“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也叫花脸, 多指一些性格豪放, 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老师再卖力地描绘, 学生的脑海里仍然很难呈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 这时直接出示净角画面, 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 联系课文插图

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 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有时细心看看插图, 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比如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一看课文插图中呈现的“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 表情十分愧疚的样子, 自然就明白了。

3. 借助绘图

在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问:“这是断断续续的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那什么样的线能表示“断断续续”呢?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 并请他解释为什么这么画。这个词语的理解, 简洁, 明了, 让学生印象深刻。借助绘图既能呈现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又能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内化语言。

四、动作演示法

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词语方法。比如, 当有的学生问到“乐滋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 你给她做一个乐滋滋的表情, 可能胜过你讲许多抽象的概念。《画家和牧童》中“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拱手”一词对现代孩子比较陌生, 如果单纯的书面解释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老师演示给学生看, 让孩子也试着演示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用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较适宜。动作演示法, 将词语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有趣。

五、联系课文法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 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常说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书时要瞻前顾后,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不常用, 在讲《白鹅》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没有先问什么是“三眼一板”, 而是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 学生读课文回答:先吃一口冷饭, 再喝一口水……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 梳理“先吃一口冷饭, 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 (老师梳理时重音在“先”“再”“然后”等词上) 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学生自然就接答出“三眼一板”。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在于抓住“联系”, 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现出来, 从而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形象。

六、唤醒体验法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调动相似的体验, 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匹配, 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 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比如:理解“人声鼎沸”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是让人感觉到人声鼎沸的。理解“体贴入微”时, 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这样的理解方法, 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而且更有利于把词语运用到表达中去。

七、想象描摹法

于永正老师所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片段, 就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处理。教师说:“现实生活中, 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理解“饱经风霜”这样难度的词语, 大多数老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 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词语解释。而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 借助想像, 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 这样, 词语教学就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这就是想象描摹法。《第一场雪》中的“粉妆玉砌”, 《荷花》中的“挨挨挤挤”, 《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金碧辉煌”, 等等, 这样的词语也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运用想象描摹法理解这些词语, 先提醒学生, 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然后用让学生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由这些词语所想象到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 加强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 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 从而更深地理解语言。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词语的特点, 找出一条便捷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笔者根据授课与听课经验做了如下汇总:字理理解法, 词素拆分法, 画面呈现法, 动作演示法, 联系课文法, 唤醒体验法, 想象描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3

一、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余晖”就是余留或剩下的光亮。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某些词离开了课文,它的意思就不同了,这就是汉语词汇一词多义的特点。如:“沉郁”字典中的意思是“低沉郁闷”,而在这篇课文中是指“爬山虎的颜色很绿很浓”的意思。

三、比较辨析理解:本文中有一组近义词,是“映入”和“扑入”。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都是看的意思,为什么第一处用“映入”第二处用“扑入”呢?我们应比较着读这两个词所在的语句,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看的事物不同,不同的事物呈现在作者眼前,作者的感受也不同。

四、结合表演理解:“表演”的内涵比“动作”更丰富,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能传达出对词语的理解与否。如在理解“融洽”这个词时,先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再想象一下当时叶老先生与肖复兴交谈时的情景。

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 “燥热”这个词,大部分同学都知道与热有关系,那到底多热呢?人们的心情怎样?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到了燥热?

六、换词理解:“换词”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属言语解释的范畴,但它又具有其特殊性,如此文中的“删掉”一词的理解,只要给它换个词,也就是换个说法——“去掉”、“删除”就行了。

七、结字源字义理解:如“删除”这个词中的“删”字就可以给学生讲关于“删”字起源。学生自然会明白“删除”的意思。

八、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在理解“春风拂面”这个词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春天轻轻柔柔的风吹到脸上时的感觉,再想象叶老先生给“我”认真修改作文时,“我”的感受。

九、借助图片理解:在理解“余晖”这个词语时,也可以看一看“余晖”的图片,便会有直观的感受。而且,看到图片后你就会都发出“我见过”“这不就是黄昏的时候吗,太阳快落出了!”“这是夕阳”等感叹了。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努力寻求我们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词语,追求词语理解的有效、高效。

小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4

中考现代文阅读特别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的考查。那么,如何去做这类题目呢?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考查词语的含义一般不会考词典上的意思,而是考查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具体的、动态的、有特指的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以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临时义等。它不同于词典义,又往往和词典义有某种联系。理解这一类词语,首先需要对词语的表面义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含义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篇)。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的重要方法。例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句中“标本”一词的含义,如果答词典上的意思“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的样品”,在句中就讲不通。如果结合语境(上下文)来推断,就会了解到“标本”指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地位。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标本,指各地园林学习效仿的范例、样本。

典型考题:(2009年锦州卷)《云雀》第16题:说说句子“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中画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如果只答“模糊不清”肯定不行。结合语境,从上下文之间“我”和妹妹的表现来答,就会发现“迷糊”的深刻含义是: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感到困惑。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词语指代义的考题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典型考题:(2009年南京卷)《蔷薇几度花》第13题: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的位置,认真阅读这个词语前后的句子,因为词语所指的内容一般就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如“记忆”,我们从第⑤段的“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段话中可得到答案:那个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如“稀奇”,在本段的结尾有一句话:“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不难看出这里的“稀奇”就是指少见的正宗手工灶糖。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从命题来看,包括理解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考题类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等方式出现。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这样几点:①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考虑,在具体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②抓住关键词语,从修辞手法入手理解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性句子的真正目的。例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侵略者的统治比作监狱。结合修辞手法,就很容易破解句子的含义。它是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是掌握了争取自由独立的武器,这个民族的人民可以随时团结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

典型考题:(2009年临沂卷)《母亲的羽衣》第11题:怎样理解“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的含义?

抓住关键词“不曾是”、“仙女”等,结合全文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母亲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来赞美母亲的奉献精神和母爱的无私伟大。这样就容易得出答案:每一位母亲都曾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有着对美的天性追求,都曾度过一段天真快乐、自由幸福的美好时光。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分析。从内容看,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不同。在记叙类的文章中,作用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烘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总结、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标志文章思路等作用。一般而言,开头的句子主要起引出或者总领下文的作用;末尾的句子,主要起总结上文或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文章中间独立成段的句子,一般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两种作用:一是渲染气氛或者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为下文做铺垫。如果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运用了描写方法,作用就是:生动地写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这类题的命题方式一般有三种:①这句(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类题只要从结构上考虑即可。②这句(段)话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类题要求比较具体,不用多说。③这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类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如:说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这句话的作用。根据上面的分析,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从内容上来看,点明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典型考题:(2009年沈阳卷)《迷雾灯塔之光》第18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意思,不难看出: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四、赏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学语文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味、品析。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承载,欣赏品味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中考题中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最具有“语文味”的考查。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语言赏析题在阅读考查中备受青睐。

例1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做点赏析:它浅浅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2009年烟台卷)

例2结合语境,理解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当我在长凳坐下时,注意到旁边的老头——枯瘦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头上戴了个滑稽的婴儿绒帽,脸色苍青,在凳上蜷成一小团,马上要进入打盹的状态。一旦睡着,他肯定要着凉的。我这样想。(2009年牡丹江卷)

例3赏析下面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2009年南京卷)。

例1和例2是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例3是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从2009年各地中考语言赏析题来看,像例3这一类自选角度的赏析题占了大多数。从规定角度进行赏析比较容易操作。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或从画线的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等)入手,结合语境、句子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例1答案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例2答案示例:“裹”、“蜷”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的可怜无助。

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找准自选角度的切入点。通常有,从修辞的角度切入,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角度切入,从句式、叠词角度切入等。然后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赏析。例3答案示例: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等其他角度切入,示例:一个“躲”字,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表现了蔷薇花不张扬的特点,“素素装”、“淡淡笑”运用叠词,突出了蔷薇花的素雅和不张扬,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学低段词语理解运用的教学研究 篇5

进化二小 席春红

【内容摘要】 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词语教学要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化词为画,情景体验,让学生感知词语大意;抓住语境,想象品读,让学生体会词语意蕴;尝试表达,学以致用,让学生发掘词语内涵。学生在掌握词语时,历经一个“呈于象、会于意、表于心”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低段 词语 理解运用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文字的魅力往往就在一个字、一个词中灵动。词语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低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使用的词,教育的任务就在使消极词汇不断转化为积极词汇。”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九年制义务教材因其传统教法要求字词句面面俱到,其课堂往往可以设计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在低年级把词语教学作为主要教学任务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一些误区:

1、词语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一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一律要求会读会写,违背儿童认知规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不能做到相对准确,对词的理解我们说有其一定的模糊性、会意性,但我们却不能失去相对准确性。

2、词语教学的方法单调。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单调无味。语文教材不像其他教材,每篇课文或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各不相同的主训练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会失去新鲜感,使词语教学变得陈旧呆板,单调无味,从而导致对课堂失去兴趣。

3、词语学非致用。强调理解,忽视运用,使词语教学处于半程状态或运用时脱离语境。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讲解轻练习,重理解轻运用,重课内轻课外是普遍现象,这就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更不会灵活运用,以致语言表达不畅,给思维造成障碍,影响阅读能力,说话、作文水平不高。为此,我在词语教学中研究了以下几条对策,收到的效果比较明显。

一、化词为画,情景体验,感知词语大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或者特别生僻的词语,教师如果生硬地照搬字(词)典上的义项,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反而会被搞得糊涂。低年级孩子不能以理性的思维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需要直观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感性地理解知识,逐步把握词语的深度。

教师创设出与课文内容所描绘的“相似”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将对词语的理解用动作、神情表演、课件直观展示的方式外化出来。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借用读物中图画阅读”的要求。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这画面和词语结合在一起,在碰到类似的画面,词语就会浮上心头。

1、情景表演 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比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领悟,若采用直观表演的方法,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而且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集中思维不能持久,如果适时地让他们动动手脚演一演,或者看老师演示,无疑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激起学习的更多兴趣。

【案例】 《窗外的气球》中“指手画脚”的教学

我先出示句子: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让学生朗读句子。在大屏幕上显示科利亚病房的窗户,拿出拴着绳子的气球,请几个同学合作表演,把气球升到三楼窗户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指手画脚。

有些词语只可意会,语言一下解释不清,通过表演让同学们明白这样说这样做就是指手画脚。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记忆效果也很好。

2、直观形象法 直观形象法就是用实物、鲜明的图画、幻灯、音响、实验室、简单板画生动的演示和抓住字形本身的特点进行释义等手段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对词语的意义有所理解或加深理解。

(1)图片展示法 “文字起源于图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案例1】 《从现在开始》中理解“神气极了”一词

师:首先我们来看猫头鹰是怎样当万兽之王的?(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猫头鹰上任时的情景。从现在开始,猫头鹰当上了万兽之王,登上了万兽之王的宝座,请大家看,此时的猫头鹰是一副怎样的神情? 生1:他很威风!

生2:我觉得他很神气!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很神气呀? 生2:他的眉毛往上翘。

生3:他还翅膀拍着胸脯。

生4: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大大的。

师:是呀,看来这的确是一只非常非常神气的猫头鹰。这副模样,我们可以说他是“神气极了”!(出示卡片“神气极了”)学生读卡片。

师:谁来当这只神气极了的猫头鹰来下这道命令?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另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这里借助插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神气极了”的意思。

(2)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 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 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3)感官参与法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4)多媒体演示法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的理解。

【案例】 《北京亮起来了》

学生年龄小,见识少,进化的孩子对首都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是陌生的,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学生较难理解。但通过挂图,课件,建立每个词语之间的联系,搭起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为突破这一学生认知上的难点,我剪辑了一段长安街、城楼的风光片,结合形象的画面,请学生认一认“华灯”,那些夺目的、绚丽的灯光,那多得像流水,来来往往的车辆,那装扮华丽的城楼更是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富丽堂皇,展现着一种华贵的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等词的意思。大街上那么多华丽的灯光,那么多汽车的车灯都亮起来了,灯光一闪一闪的,就仿佛是银河从天而降,将北京的夜空装扮得无穷的漂亮。流动的车灯,还有那彩灯映衬下的、装扮下的建筑物也显得分外的雄伟。一动一静,给北京的夜空增色不少。

形象的视频材料,色彩鲜明的图片,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积极性高,理解得快。课件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景观,既释词又解句,在词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解词语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接触较少、含义抽象、印象模糊的词语,减少了繁琐的语言解释。

3、对接生活。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人生体验相当于“存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凭借它兑换言语的丰富内涵。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自觉的使用这本存折,需要我们的提醒、激活。

【案例】 《小松鼠找花生》中 “自言自语”一词的教学 师:(初示词卡)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个词。师:有没有那个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这个词的意思是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你能把小松鼠自言自语的样子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读)“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师:平时,你自己或者听见谁自言自语吗?

生:我的书找不到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书到哪里去了? 生:我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经常自言自语。生:我的同桌在画画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这座山画得太低了。在这个片段中,没有把词语的含义告诉学生,也没有停留在让学生从字面上获得意义,而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以自己平时自言自语的神态和观察到的别人自言自语的状态来体会词语的意思。

二、抓住语境,想象品读,体会词语意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

1、激活想象

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教师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来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

【案例】 《阳光》中引导学生理解“更宝贵”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3自然段,谁会用书上的句式说说阳光的好处?(出示句式:因为有了阳光,――――――。)生:因为有了阳光,稻田里的禾苗长得健康。生:因为有了阳光,果园里的果树丰收了。生:因为有了阳光,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师:是啊,阳光能带给我们健康,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生:阳光能带给我们美丽的世界。生:阳光能带给我们快乐。

师:有人用钱和你换快乐、健康、生命,你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植物生长*阳光,我们的生命离不开阳光。金子是宝贵的,但是快乐、健康、生命比金子更宝贵。所以,课文最后说(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进行表达,通过自己的语言来理解“阳光与自己的快乐、健康、生命成长”的密切关系。学生在充分表达的同时,也认识到这些都是不能用金钱可以买到的,更好地理解了“更宝贵”的内涵。

2、创设语境

在词语教学中,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泳,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词语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就会显现出它的特殊意蕴。【案例】

《从现在开始》中,对于“议论纷纷”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首先提了一个问题:听了猫头鹰大王的命令,小动物们你们愿意白天休息,晚上做事吗?戴着动物头饰的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接着问:为什么不愿意?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小动物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老师趁势而说:刚才,小动物们你说,我说,他说,像这样我们就叫――(学生接)议论纷纷。实践证明,对于小学生来说,抓住语境,体会词语意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利用文本。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文本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案例】 《难忘的一天》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和蔼可亲”。在初学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对这个词语进行质疑。这时,我们先别急着向学生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邓爷爷样子是“和蔼可亲”的。在再次读了这一部分课文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出来:(1)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2)邓爷爷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时候,我们可以再问学生,你知道邓爷爷是谁吗?他可是我们尊敬的国家领导人。可是邓爷爷在“我”的眼前,就像谁?就像我们的亲爷爷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样亲切,这样友好,这样温和,这样容易让人接近。孩子也就随之明白了,“和蔼可亲”其实就是“态度温和,容易接近”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更近一步,让孩子来说一说,生活中你认为谁是和蔼可亲的,说说为什么。

这样的理解词语,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篇课文中,这样词语是一个关键点,理解了这个词语,我们就可引领孩子走进邓小平,体会邓小平爷爷的伟大。

3、品读比较。

如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解决浅尝辄止的词语理解呢?。要带领孩子通过品读比较,沉浸在词语的语境中去体会词意思。在低段词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掘这样的关键词,巧妙预设,创设情境,让其反复呈现,从音、形、义、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领悟。【案例】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的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攥“字对学生来讲很陌生,而同时,这个“攥”字背后蕴含的是小洁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反映人物品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展开了以下教学: 师:读读这个句子,再看看这个“攥”字,想想这个字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攥”字大概就是拿的意思。

师:对,你说的非常正确,可课文为什么要用这个“攥”而不用“拿”呢?请大家把这个“攥”字换成“拿”字读一读,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拿”给人感觉好像不是很用力,而这个“攥”字给人感觉是捏得比较牢的,很注意思地在拿。

生:因为小洁不想再让这面包纸污染这么美的环境,所以课文里要用“攥”字。师:你们说的真好,是呀,虽然这两个字的都是表示拿的意思,但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一个“攥”字让我们觉得小洁是一个很有环保意识的人。我们一起来好好读读。

经过这样的换词比较品析,学生不仅理解了“攥”这个词的意思,感受了这个词儿的形象,同时还知道了这样用的好处。

低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极富形象与丰富情感的词句,并经常性地进行这种练习比较,培养学生“字字未宜忽”的品读意识,久而久之,这种有意关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就会不自觉地去细品慢嚼,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必会日渐准确、传神、丰满,语文能力必能得到提高。

三、尝试表达,学以致用,发掘词语内涵。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保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

1、拓展造句。

口头造句训练是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方式之一。这种语言实践活动,不但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案例】《酸的和甜的》中“迫不及待”的拓展

师:刚才这个迫不及待,你们体会得非常好,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些事。比如,打下课铃了,我迫不及待的―

生:跑向操场。

师:对啊,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做什么?

生:我做完早操,非常口渴,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水来喝了一口。

师:你看活学活用,非常好!

生:有一天,我的作业做好了,已经很晚了,我迫不及待地去洗澡。

生:有一天,上学起晚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向学校。

生:……

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进行拓展性口头造句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领悟词语的运用规律,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2.语段练习。

即用多个词说或写一两段话。这是造句练习的加深、扩展。词语或由老师指定,或由学生自选,但语段内容要相对集中,有意义,中心明确,特别是用词贴切。每篇课文里都有大量的值得迁移运用的内容,低段一般以词语和句型的实践运用为主,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效果很不错。

【案例】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运用练习:

我在出示词语“眼睛一亮”后,先请小朋友读读这个词语,并找出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眼睛一亮”,通过交流明白小林之所以眼睛一亮是因为他看到救生圈后受到启发,想出了好办法。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忆在学过的哪篇课文中,也有这个词,学生马上说出是《清澈的湖水》,然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了解这篇课文中的小洁“眼睛一亮”则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正在找的垃圾筒,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启发,丰富了学生对于这个词语运用情境的认识,最后,我又让学生回忆各自生活中,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并试着用上“眼睛一亮”这个词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在学生写完后,我又对学生的练笔进行及时评点,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结果反馈和矫正,取得了较好效果。如何让学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词句运用到表达上,这中间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生活中的类似情境,去架起阅读与表达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依,有词句可用。上面这个片断就是如此,这种练习化时不多,学生组织语言的难度不大,可天天进行,实践证明,经常坚持这样的小练笔,能收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奇效,最重要的是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语文能力要想不提高也难了

3.复述练习。

即用课文中部分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分为(1)简要复述;(2)扩展复述,扩展情节或续编故事。通过复述,学生将消极词汇逐步转变为积极词汇,从而丰富和规范自己的语言。

4、写作创新。词语教学要从这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话训练,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写话过程发掘词语的内涵。通过尝试表达的训练,学生已经对词语运用获得了一定的尝试经验和“操作”方法,但还要反复训练,以期达到运用自如。这可从两方面入手:(1)写大小作文、观察日记。抓住评价这一环,把词语运用如何作为评价重点之一,看学生作文中运用了那些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运用了那些课文之外获得的词语,用得是否准确、贴切。(2)、即兴演讲,每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班里进行演讲比赛。学生会说什么就说什么、内容不限,只要是有趣有意义就多感官参与理解: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

“学以致用”,无论是感受也好,积累也罢,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表达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机会,减少关于课文内容的一些“深耕细作”,多些时间用于言语实践,作为起始阶段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则应该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脚踏实地,从最根本的标点,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运用。

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即:1.指导要及时、有序、有度,形式多,方法活。2.要作出示范。教者要在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有意识地把课文中新出现的词语恰当地使用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使学生在教者的语言表达中得到“耳濡”,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在学生对词语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层层递进,把词语教学进行到底,就能使学生巩固词语,进而内化并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设计词语教学的方法 篇6

教师应该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来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词语,使他们在恰当的语境中理解和学习。比如,小学语文有一篇文章名叫《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了“愧疚、力大无穷、翻山越岭”等词语,学生初读会有陌生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查阅词典来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思想和主题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会深刻体会到母亲哺育孩子的辛酸与艰难[2]。教师应提前将文章思绪理顺,然后上课在带领学生朗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母爱与亲情,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

(2)通过朗诵理解词语。

朗读并不仅仅是读,还应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带有感情去阅读。这就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后,运用沉郁、平静或失望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的快慢有利于词语的理解。因此,老师要重视朗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想,同时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比如,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望月》诗,这首诗通过描述月亮的明亮,让读者更好感受课文中小外甥的活泼聪明的纯真个性。学生理解词语时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比如文字解释、变换或多次朗读等。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些词语,比如,“隐隐约约,绘声绘色”等词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隐隐约约”使用情况是在描写东西模糊看不清楚;“绘声绘色”是用来形容事物描写的非常生动[3]。学生增加朗读的次数,可以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加强文本解读。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词语教学环节,而在这其中教师需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去阅读去理解词语。同时,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实行个性化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及词语,而且还可以加强对词语的记忆,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在苏教版一篇关于“螳螂捕蝉”的文章中,教师除了文章中的词语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辅助词语进行学习,比如,悠闲、乘虚而入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词语串联讲故事,回忆文中的人物、事物,这样,学生能在趣味中快速记忆文章内容。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示不同的含义,单纯地运用词典解释词语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含义,词典并不是准确理解词语的最好方法。根据目前教学经验,最好的词语理解方法是联系上下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鸟岛》课文为例,该文的第二段开头出现“解冻”一词,有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个词时不理解这个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整个句子一起看,让学生把“解”去掉读那句话,就是湖水冻,学生就会思考湖水冻应该在哪个季节?思考后学生就会明白冬天由于天气冷,湖水就会结冰,那么,湖水解冻会在哪个季节,明白“解冻”是什么意思了。

(5)生动教学。

小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7

摘 要 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理解词语的常用方法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词典)、连字意成词意。

关键词 联系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47-0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在脱离语文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理解生字词语。特别对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缺少直观性的认识,以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新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如:第一学段对词语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对词语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下面我以第二学段为例,谈一谈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

一、联系上下文

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强调理解课文的一个方法: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我们理解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更需要在精读文章时,教师适时点拨。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飞檐走壁的虎将》中有这样一个词语:丢卒保帅,这个词语怎么理解呢?可让学生读一读六自然段,学生就会发现这些话有助于理解这个词:“它剧烈地摆动尾部,将尾巴很快丢掉,离体的尾巴会跳来跳去,以吸引敌人的眼光,而它自己就趁机逃之夭夭。”“丢卒保帅”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指丢下尾巴,保住自己的性命。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学生能学会很多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乐山大佛》中有这样的句子:乐山大佛背山面水,巍巍端坐,它身高71米……71米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学校的综合大楼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有30米高,两栋综合大楼的高度加起来都没有乐山大佛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用熟悉的事物来和乐山大佛的高度进行比较,就把“71米”这个数字所体现出来的高度更加具体化。学生们纷纷感叹:“乐山大佛真是太高了!”

三、查字典(词典)

勤查字典、词典来帮助阅读理解,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重要一项。比如以四年级上册《夹竹桃》一文中的一个词语“微风乍起”为例:“乍”是一个生字,也是理解“微风乍起”这一词语的一个关键。乍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1.忽然;2.刚刚;3.张开。我们把所选的义项放入原句中理解,就知道该选第一项。同时也理解了“微风乍起”的意思:微风突然吹起。

四、连字意成词意

连字意成词意,就要先对词里面每个字进行注解,然后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的意思。适合这样理解的词语有很多。如:《人类的老师》(西施版三下)中的“机毁人亡”——飞机坠毁,人员死亡。《空中霸王的克星》(西施版三下)中的“侵袭”——侵入袭击。《金子》(苏教版三上)中的“若有所悟”——好像有点明白。《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下)“纤弱——纤细柔弱。

五、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我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这个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

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试题类型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选用

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形式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

例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太追求时尚,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因为 所以 即便 也 B.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C.如果 就 只有 才 D.因为 所以 不但 而且

(二)、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 扫 抛 B.繁荣 拂 撒 C.繁华 拂 抛 D.繁华 扫 撒

(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②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

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站在罗布泊边缘远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表示地表荒凉,无植被)B.魏明伦认为,“喜新厌旧”是他戏剧创作成功的秘诀之一。(指创作追求....创新,不守旧)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蒸发。(表示减少和消失).... D.北京奥运会上,“冷面杀手”张怡宁蝉联乒乓球女单冠军。(指神色冷峻,....不苟言笑)

(四)、一词多义的解释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在使用时,多义词常与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结合,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所以解释多义词一定要紧扣语境。

例 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财富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 ①()财,财不理 ②()你。

(五)、近义词的辨析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例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 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②信“地”和“物”,还是 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 它的不可靠。

③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 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A.公平实在 依靠 欣赏 B.公正 实在 依靠 鉴赏 C.公平切实 依赖 鉴赏 D.公正 切实 依赖 欣赏

(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例 从文后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空白处的横线上。

(嘹亮 宛转 清脆 应和)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地响着。

三、课堂小结:

1、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重视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词义的用法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词语运用性选择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题干显示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②快速

浏览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④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

2、解答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这类试题,也应注意三点:①准确把握题干所示的语境;②准确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③把词语的语境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其使用的准确性。

四、课堂练习

上一篇:细雨嘀嗒作文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2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