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测试卷(推荐11篇)
共14分)1.(2分)湖边有3排柳树和13棵杨树。杨树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 2.(1分)(1)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件衬衫和一条裤子,一共花多少元?(2)王宁买一顶帽子,给售货员20元,找回8元.一顶帽子多少元?(3)李阳买了一双鞋后,还剩10元.李阳带了多少元? 3.(1分)填一填。
4.(6分)用竖式计算。
(1)46+21=(2)64-12=(3)89-34=(4)85-5=(5)64-22=(6)45+13= 5.(1分)画跷跷板。(哪边得数大哪边就低)59-51 △ 51+15 88-80 △ 99-90 34+54 △ 45+34 24+32 △ 28+30 6.(1分)在圈里填入正确的数。
7.(1分)不计算,直接说出得数是几十多。
48+40是_______十多。76-32是_______十多。
37+2是_______十多。53+30是_______十多。
8.(1分)看图列式计算。
=(根)=(元)参考答案 一、计算题(共8题;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
1.(2分)把5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是()。
A
.1:20
B
.20:1
C
.1:21
2.(2分)能与1.6:1.2组成比例的是()
A
.1.2:1.6
B
.4:3
C
.3:4
3.(2分)在盐水中,盐占盐水的,盐和水的比是()。
A
.1:8
B
.1:9
C
.1:10
D
.1:11
4.(2分)(2015•绵阳)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体积分别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
A
.B
.C
.2倍
D
.3倍
5.(6分)已知s÷t=r
(1)当r一定时,s和t()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D
.不成正比例
(2)当t一定时,s和r()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D
.不成正比例
(3)当s一定时,t和r()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D
.不成反比例
二、填空题
(共5题;共9分)
6.(2分)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两个内项的积是_______,如果一个内项是,另一个是_______ .
7.(3分)
=E
C一定时,D和E成_______比例.D一定时,C和E成_______比例.E一定时,C和D成_______比例.
8.(1分)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底边长之比是1:2,那么高之比是_______。
9.(2分)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
在这张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4.2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千米.已知丙、丁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40千米,丙、丁两地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_______厘米.
10.(1分)表示两个_______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三、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1.(5分)博物馆展出一个高为19.6cm的秦代将军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将军俑的实际高度是多少?
12.(5分)一列火车的实际长度是500米,它的长度与模型长度的比是800:1,模型长度是多少米?
13.(5分)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点处向相反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12千米,已知货车和客车的速度比是5∶7,则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
1-1、2-1、3-1、4-1、5-1、5-2、5-3、二、填空题
(共5题;共9分)
6-1、7-1、8-1、9-1、10-1、三、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这四个词都有“看的意思”,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其中
dúcuōmājiǎochúxiá()打()手()平打()()窗()子 chú chuāngróuzhòupiězuǐxiázichōuyē()()()()()tiánmìshângdànshùyúguànãrrù()()()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带点的宇的正确读音。(2分)1.身为邮差.(chāichā)绝不能出一点儿的差.
(chāichā)错,否则,会使别人受到很大的损失。
2.喷.(pân pēn)泉旁边的小店喷.
(pân pēn)出烤鸡的香味。
三、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过来。(4分)
游手好娴()天崖海角()鱼贯尔人()落谎而逃()
与世融绝()文所未闻()用之不歇()郑重其是()
四、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空格处。(2分)
精美精通精心精彩
这次艺术活动真是丰富多彩!陈明对数码摄影比较(),每次活动都
能把其中()的镜头拍摄下来;李刚做的浮雕画()极了;全班同
学还()设计了新年邮票,那图案让人看了越看越喜欢。
五、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因为下雨,所以没有参加植树活动。
B.经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C.凡卡对以后的生活非常绝望。
D.由于改变生活水平,东莞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六、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句子连成一旬话。(2分)
1.我家离学校很远。我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床。2.放暑假后我去武汉。放暑假后我去上海。
七、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2.《凡卡》的作者是契诃夫写的。()
3.《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所救的野人叫星期五。()
4.《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英国的马克·吐温。()
八、读故事,理解标点的含义。(3分)
法国作家雨果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书稿寄给出版商。过了很长时
间投有回音,于是他在信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寄给出版商。很快出版
商回信了,上面也没有一个字,只画了一个“!”。
雨果画的“?”的含义是
出版商写的“!” 的含义是
九、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在横线上再写一句类似这样的句子。(6分)
1.正直是。
2.眼泪无法
3.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
4.守信是一项财宝,5.,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回答问题。(12分)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
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
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
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强烈——()光明——()
2.请你给这个感人的画面起个题目。3.“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
4.文中最后一句中有两个“幸福”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个“幸福”是指:第二个“幸福”是指:
二、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冲(chōngchòng)动挣(zhēngzhâng)钱喷(pânpēn)香作(zuòzuō)台
三、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1分)
1、冻僵堵住维裙薄纱明晃晃
2、裂缝淤泥凉爽照顾博物馆
3、舒适喷香潮湿腐烂圣诞树
4、按装商店厉害模样湿淋淋
四、先把词语补充完全,然后填空。(4分)
目不转()赏心()应接不()眼()潦乱
表示东西多得看不过来:表示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表示看得认真专心:表示因眼晴看见复杂粉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五、按要求填词语。(7分)
1、根据意思,写出含有“天、地”的词语。(1分)①理所当然,不容怀疑()②同天地一样长久()③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故()
2、根据前面的几个成语的大意,写两个类似的成语。(4分)完璧归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呆若木鸡守口如瓶心如刀绞文质彬彬想入非非小心翼翼
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急高忽低
3、在括号里填一个有关“神”组成的词语。(2分)
刚上场,你看她一副()样儿,好像稳拿第一。可是连输了几
个球以后,()就有些慌张了。下半场开始,虽然()恢复
正常了,但最终还是丢掉了关键的一局,你看她那()显得十分
沮丧。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很舒服。
改为感叹句:
2、有一天,鲁滨孙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
缩句:
3、鲁滨孙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上没有用。
改为反问句:4、凡卡觉得爷爷一定能收到他写的信。
改为双重否定句:
5、小姑娘纯洁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改为陈述句:
6、凡卡对爷爷说:“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改为间接叙述:
7、请你尝一尝,不热不甜不要钱。改肯定句:
8、面对困难,我们也不轻易放弃。(补充句子)
七、在原句
上修改病句。(3分)
1、床上的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寂静地睡着。
2、在海上航行了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3、气象组的同学们每天都仔细记录并观察天气变化。
八、读句子,找出准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1、“卖火柴的小女孩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说明小女孩穿的拖鞋很大。()
B、说明小女孩穿的是她妈妈的鞋。()
C、说明小女孩家里很穷。()
2、《凡卡》一文运用的最突出的写法是。
A、倒叙()B、插叙()
九、积累运用。(10分)
1、她们俩在()和()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
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地方去
了。这段话出自丹麦作家写的。文中的小女孩
次擦燃火柴,第三次看到了什么。你还读过他的作品
是、。
2、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告诉我们要靠坚强战胜一切苦难的名句
是,出自(冰岛)拉克司内斯的《》:告诉
我们要守信用的是你还想起了哪句关于诚信的名言。
3、我们常听人说:三天不念,三天不做个,赛过诸葛亮。
4、请你写出一句有关农业方面的谚语:。
一、算一算。(42分)
1、直接写得数。(10分)
2709 = 620+60= 185= 844=
530+470= 7218= 6015= 430-170=
12062= 45+36-45+36=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2分)
29+65+71+35 1252584
4(725)3 498-154-46
3、脱式计算。(12分)
560+40-3015 [296+(84-12)] 5
17(35+4806) 270[18(51-46)]
4、列式计算。(8分)
(1)30与25的积,减去120与6的商,差是多少?
(2)620减去50与8的积,所得的差除以11,商是多少?
二、填一填。(20分)
1、把10025=4,6+4=10,1210=120这三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是( )。
2、如果把算式852+152198改变运算顺序,改变成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最后算乘法,那么算式应该是( )。
3、在○内填上<、>或=。
(1) 5+252○(5+25)2 (2) 20+12+603○20+(12+60)3
(3)966-3○96(6-3) (4)90(3+62)○90[(3+6)2]
4、30与60的和,除以25与10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为( )。
5、王师傅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4分钟,现在要把它锯成10段,需要( )分钟。
6、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是143,已知商是3,余数是20,则被除数是( ),除数是( )。
三、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一个因数扩大10倍,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 )。
(1)扩大10倍 (2)缩小10倍 (3)不变
2、最后一步算除法的算式是( )。
(1)90-2542 (2)(90-25)42 (3)90-[25(42)]
3、(60+402) 2的正确结果是( )。
(1)25 (2)100 (3)16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在一道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中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里的。
(2)在只有加减运算的`混合运算中,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200-9874 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
四、解决问题。(30分)
1、学校食堂到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买了一些青菜和萝卜,见下表:
|
每筐千克数
|
筐数
|
青菜
|
20
|
18
|
萝卜
|
30
|
10
|
问:这些蔬菜一共多少千克?
2、板桥小学四年级有女生1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少105人。四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3、用容量为250毫升的杯子装满水倒入一个水桶中,到了24次还没倒满,这个水桶的容量至少是多少升?
4、一间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方砖?
5、一个双层书架共有720本书,如果从下层拿出20本给上层,两层书一样多,原来两层各有多少本书?
五、动脑筋乐园。(附加10分)
1、巧填+、-、、、( )使等式成立。
4 4 4 4=1 4 4 4 4=5
4 4 4 4=2 4 4 4 4=9
4 4 4 4=3 4 4 4 4=15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算式都成立。
68+124-1=52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数学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
1.养牛场养公牛50头,母牛是公牛的2 一个学校的高年级有学生522人,是中年9倍.养
牛场共养牛多少头?级学生的3倍,高年级比中年级多多少人?3.一捆电
线长100米。第一次用去4.商店运来5400千克糖,卖出一部 32米,第二次用去
róu zhòu chōu yē chú chuānɡ piě qún
()()()()嘴 围()
二、下面词语全对的一组是()。(2分)
A、游手好闲、落荒而逃、鱼贯而入B、天崖海角、闻所未闻、与世隔绝
C、欣喜若狂、撒腿就跑、衣杉褴褛D、满不在乎、诚心诚意、若无其是
三、用“ ”画出句子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2分)
1、小女孩多么想暖和(hé huo)暖和自己冻僵的小手,就在她擦燃火柴后,奶奶温和(hé huo)的脸出现了。
2、喷(pēn pèn)香的烤肉引得小弟弟直流口水。大家看着看着,笑得差点喷(pēn pèn)饭。
四、请用“望”字组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7分)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
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
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
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了。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改为转述句)
2、鲁滨孙救了“星期五”。鲁滨孙救了船长。(用关联词并成一句话)
六、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英国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
2、凡卡的爷爷最终收不到凡卡的信。()
3、《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索亚成了小镇上的英雄。()
七、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1、()是最朴实的。戈尔丁 《 》
2、人是为了()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3、()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马尔克斯《 》
这么有哲理的话语你一定也积累了不少,请你也来写一句吧!
八、课外积累。(3分)
我认识外国的作家有、;知道的外国名篇有、;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
九、语文实践。(3分)
如果我们学校门口总是被接送家长的车堵塞,影响大家的通行,你打算写一条告示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明得体的说法是:
第二部分:阅读与积累(30分)
一、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的了的火柴梗。小学资源网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cǎiyíngtǎngshēng
无精打()晶()()若循()
五()缤纷()光屏流()栩栩如()
bùyìérfēiwēirónyìlìzhāoshēngmùsǐ
()()()
2、先补充词语,再完成后面的要求。(4+2)%
全神()注不知疲()不屈不()()守原则
以上词语在课文中是用来赞扬人的,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4%
例:这种鱼生命力很强,把它捞起来,离水半个小时也不会死。
⑴小猴子很淘气,⑵小花猫真可爱,4、填写完整。6%
(1),江船火独明。
(2)海内存知己。
(3),吃起来才是最香甜的。
二、阅读:41%
(一)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19%
岩石长年累(lěilèi)月地经受风侵雨蚀,裂开了一道缝。一棵草的种子落到岩缝里来。岩石说:“孩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太贫瘠了,怎么养得活你呢?”种子说:“老妈妈,别担心,我会长得很好的。”
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
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轻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给(gěijǐ)予这不平凡的幼芽以最慈爱的关注和抚育。
小草渐渐生长了,长得很健康,很结实。岩石高兴地说:“孩子,不错,你是倔强的,值得我们骄傲的!”她用自己风化了的尘泥,把小草的根拥抱得更紧。
一个诗人走过,看见了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不禁(jīnjìn)欣喜地吟咏道:
“啊!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我们要千百遍地赞美它!”
小草谦逊地说:“值得赞美的不是我,是阳光和雨露,还有紧抱着我的根的岩泥妈妈。”
⒈给文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圈出来。3%
⒉写出表示“高兴”的词语。4%
例:欣喜
⒊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
贫瘠——()骄傲——()
⒋下列句子是一句什么句子?请换一种写法,使句子的意思不变(1+2)%
我们太贫瘠了,怎么养得活你呢?
什么句:
换一种写法:
⒌读下面句子,提出问题,并联系上文,试着回答。2%
岩石高兴地说:“孩子,不错,你是倔强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提问:
回答:
⒍诗人说要赞美小草,而小草说要赞美阳光和雨露,还有岩泥妈妈。你要赞美的是谁?为什么?3%
㈡阅读短文,完成作业。22%
小学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
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我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
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
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
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
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一对反义词。4%
近义词:()-()
反义词:()-()
2、填空。8%
有一次,由于我而被郑老师叫到她跟前,她不但,而且,此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3、细读文章,在划线处补上合理的内容。4%
4、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3%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3%
三、作文。30%
题目:我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
要求:
1、写一件具体的事,把这件事的过程写清楚;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1.在横线上填上“升”或“毫升”。
一杯橘子汁260 一桶油5 一瓶果汁600 一缸水100 2.在○里填上“>” “<”或者“=”。
8500毫升○8升 1001毫升○999毫升 301毫升○3001毫升 7000毫升○7升 6000毫升○5升 13升○1300毫升 3.2升40毫升=()毫升 70000升=()毫升
12700毫升=()升()毫升 12070毫升=()升()毫升 4.估一估。(1)、一个脸盆大约能盛水()。(2)、一桶豆油大约有()。(3)、一杯水的体积比1升()。(4)、电饭煲的容量比一升()。5.选择。(1)、计量较少的液体,常用()作单位;计量比较多的液体,常用()作单位。A.升 B.毫升(2)、一瓶洗发水有750(),一大瓶可乐有2()。A.升 B.毫升(3)、一个纸杯可盛水200毫升,5个纸杯可盛水()。A.升 B.毫升(4)、甲容器可盛水3升,乙容器可盛水3100毫升,甲容器的容量比乙容器的容量()。A.大 B.小(5)、爸爸将两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注满水的盆中,盆中的水将()。A. 减少1升 B.减少2升 C.不变
二、请你做裁判。
1、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只用毫升作单位。()
2、一个洗脸盆能装水4升。()
3、爸爸发烧,医生给他挂了15毫升的药水。()
4、一听可乐的容量是250毫升,8听可乐的容量是2升。???()
5、一瓶娃哈哈有180升。()
6、明明今天喝了400毫升牛奶。()
7、水瓶的容量比奶瓶的容量大。()8、2升水等于2千克。()
9、一瓶200毫升的饮料至少要喝100口才能喝完。()
10、一瓶饮料有180升。()
11、明明今天喝了400毫升牛奶。()
12、用滴管滴100滴水大约是1毫升。()
四、解决实际问题。28分
1.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照这样计算,如果有45人都参加一次献血。一共献了多少毫升血?合多少升?
2.买5桶这样的酱油一共需要50元,平均每升酱油多少元?
3.有两桶水,如果从第二桶倒出9升水给第一桶,那么第一桶的水正好是第二桶的5倍。已知第一桶原有水26升。第二桶水有多少升?
4.一瓶娃哈哈饮料200毫升,多少瓶娃哈哈正好1升?
5.甲容器可盛水200毫升,乙容器比甲容器多盛水50毫升,丙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2倍,丙容器可盛水多少毫升?
6,甲、乙两个容器一共可盛900毫升水,已知甲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8倍,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7.一水池有一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进水管每分钟流量是32L,出水管每分钟流量是48L,打开进水管300分钟放满水,如打开出水管几分钟可将满池水放完?
8.同学们为树木浇水,平均每棵树浇两桶水,每桶水20升。照这样计算,给20棵树浇水,500升水够吗?
9.在一个注满水的容量为10升的水桶里,浸没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石块后,桶里的水还有多少升?
通过这次测试,学生的成绩比较理想,在这次单元考试中全班24人,24人及格,及格率为100℅,优分19人,优分率79℅,全班最低分63分,最高分100分。下面是本次考试的具体分析:
一、试题成因及分析:
(一)读一读,写一写。这一题注重于第四单元中的基础知识,对于此题题,相对于中上的同学,都能努力做到不扣分,但第后两小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弄清楚题意,这两个小题失分较多。
(二)填一填。这一大题是全班同学失分最多,主要是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没有理解和掌握。
(三)按顺序填空。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地完成。
(四)比一比。少部分同学在后面两个小题由于不认真出现了问题。
(五)分一分。这个题同学们完成的都很好。
(六)算一算。全对的学生很少。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不过关,这一部分失分最多。
(七)解决问题。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不能正确列出算式;二是不认真没有弄清题目的意思,三是计算不过关。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从检测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
一、连一连。
(每线1分,共12分)1.1元
5角
100元
1角
20元
10元
5元
50元
2.20元
5元
10元
5角
二、填一填。
(每空1分,共34分)1.一角一角地数,10张一角是()元。
十元十元地数,10张十元是()元。
2.可以换()张
可以换()张
和()张
可以换()张
可以换()枚
和()枚
3.()元()角
()元()角
4.想一想应该怎样付钱,在()里填上需要的张数或枚数。
86元
()张
()张
()张
()枚
3元8角
()枚
()枚
()枚
5.在 里填上“>”、“<”或“=”。
53元
35元
5元6角
6元5角
40角 4元
9元8
角
10元
9分
1角
2元
10角
6.5元=()角
1元=()分
32角=()元()角
20角=()元
7.乐乐买了两袋面包,每袋8元,乐乐要花()元,如果付了一张20元的人民币,应找回()元。
8.买一瓶饮料要付3元5角,可以付()张1元和()枚5角的硬币。
9.天天准备买一只67元的篮球,带的全是10元,至少要带()张才够。
10.买一只60元的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写两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三.算一算。(每题1分,共14分)
13-7
=
6+9
=
11-4
=
16-8
=
50-30
=
70+30
=
90-50
=
8+7
=
4+9
=
88-()=80
()-20
=
()+4
=
19-10+8
=
3+8-7
=
四.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每小题3分,共12分)
1.妈妈买了一盒巧克力,可能是()。
3角2分
3元2角
32元
2.一把玩具枪比50元贵一些,一盒积木接近50元。
一把玩具枪的价钱可能是多少元?
60元
45元
90元
一盒积木的价钱可能是多少元?
35元
55元
90元
3.一根跳绳6()。
元
角
分
五.解决实际问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2元
53元
6元
24元
(1)
买一个文具盒和一只闹钟一共要多少元?
□○□=□()
(2)
一盏台灯比一只茶杯贵多少元?
□○□=□()
(3)
买一个文具盒和一个茶杯,如果全付10元,要付()张。
□○□=□()
(4)
买一盏台灯和一只闹钟,付80元够吗?
□○□=□()
够()
不够()
2.55元
三个小朋友买同样的书包
(1)
小明带了50元,还要()元才能买回这只书包。
(2)
小军付的钱正好,小军最多付了()张10元。
(3)
小芳付的钱全是10元,小芳最少付了()张10元。
★挑战一下自己吧!(5分)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测试卷】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6-3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7-17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11-04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卷12-1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12-24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