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加施管理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标识加施管理(通用5篇)

标识加施管理 篇1

一、许可依据

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第69号局令《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 Regulation of wood packaging material in international trade(2009)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企业的资格申请。

三、申请条件

(一)热处理条件及设施。

1、热处理库

⑴热处理库应当具备良好的密闭和保温性能,墙面和门应设保温层,地面为平整的水泥地面。

⑵热处理库应配有观察小门。

⑶热处理库附属供热装置的选址与建造应当符合环保、劳动、消防、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要求。

2、供热设备和调湿设备。

⑴配置压力锅炉的,须提交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锅炉使用证。

⑵采用蒸汽作为热处理库供应热源的,可配备小型(蒸发量低于1t/h)低压(蒸汽压力小于0.09Mpa)锅炉,库内应配备与热处理库容积及升温要求相匹配的蒸汽散热器数量以及配置调湿用的喷蒸管等调湿设备。

⑶采用导热油作为热处理库供应热源的,可配备适当的的导热油炉,库内应配备与热处理库容积及升温要求相匹配的导热油散热器数量以及配置喷蒸管等调湿装置。

⑷采用干热风作为热处理库供应热源的,应配备足够大的炉灶,在炉灶中铺设足够数量、直径和厚度的无缝钢管,钢管必须耐温1000℃以上,并应定期检修更换;热处理库外干热风进出口处应装置足够功率的离心风机;应设置大型水锅,向热处理库内供进湿热蒸气。

3、气体循环和气体排放系统。⑴库内气体循环系统。

为促使热处理室内的温度、湿度均匀分布,保证热处理效果和木材干燥质量,应根据热处理库容积的大小,安装匹配强制循环风机,使通过木堆的循环气流速度达到1米/秒以上。强制循环风机,应选用由耐热防潮电机驱动轴流循环风机,绝缘等级为F级。⑵气体吸入与排放系统。

为防止热处理或木材干燥时过热以及木材干燥过程排放湿气的需要,热处理室应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并配置与容积匹配的进风机和排风机。进风机和排风机宜选用离心风机。

4、温度监测系统和自动温度记录仪。

⑴必须配备温、湿度检测记录仪,用于检测记录热处理全过程窑内干、湿球温度变化情况。温度检测记录仪应具有自动多点检测、打印检测数据和不可人为修改的功能。检测精度±0.5℃。

⑵干、湿球温度计感温探头须安装于窑内一侧墙壁的中部距地面1.3米的地方,干、湿球温度感温头相距8-10cm,湿球感温探头距水面3-5cm。

⑶必须安放另外一个钻钉型感温探头,用于直接测定热处理过程木材中心温度。

5、木材含水量监测系统。

应配置木材水分检测仪器,选用的木材水分检测显示仪应有国家标准计量检定合格标志或符合有关行业标准。

6、其它设备和库外周转场地。

供应热源的燃烧炉必须配备除尘除火星设备,通常宜使用电动水帘降尘装置;供应热源的锅炉房必须配备消防器材。

热处理库外水泥周转场地面积应达到热处理库面积的2-3倍。

7、设备要求。

设备运行应达到热处理技术指标要求(56℃,持续30分钟以上)。

(二)熏蒸处理条件及设施

1、具备经检验检疫机构考核合格的熏蒸队伍。

2、熏蒸库。

应当符合《植物检疫简易熏蒸库熏蒸操作规程》(SN/T4311-2002)的要求。⑴熏蒸库密闭性能良好,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均无裂缝,通往库房外的一切管线在穿墙处部应封堵严密,库房门窗必须能在外面进行有效密封。熏蒸库体积一般不超过120m3。

⑵库房内有电源供电风扇使用并能在外面控制。电风扇每分钟总风量应等同于熏蒸总体积,电风扇的风量以不大于60 m3/分钟为宜。熏蒸体积大于60 m3,应相应地增加电风扇的数量。电风扇最好使用吊扇,吊装于熏蒸库的天花板上。⑶熏蒸库内应配置照明灯,照明灯应具备防爆功能。⑷熏蒸库应配备循环、通风排毒等设备。

⑸熏蒸库与办公或生活区须完全隔离,其间隔距离不得小于50米。熏蒸库应设置明显的标记。库外应具备平整的水泥硬化地面周转场地,场地面积应不小于熏蒸库面积的2-3倍。

3、熏蒸剂气体检漏及浓度检测仪器。

应配备热导式熏蒸气体浓度检测仪(灵敏度不低于lg/m3)等检测设备。

4、其它设备。

运行良好的低温下气化投药和加热设施以及半衰期测试系统等。

5、备足够的消防设施及防毒面具等安全防护用具。

(三)熏蒸区域的环境与布局

1、道路及场地应当平整、硬化,热处理库、熏蒸库、成品库及周围应当为水泥地面。区域内无杂草、积水和不清洁死角,树皮等下脚料应集中存放。

2、热处理库、熏蒸库和成品库与办公、生活区域有效隔离,且布局合理。成品库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疫设施,防止有害生物再次感染。

3、配备相应的灭虫药械,定期进行灭虫防疫并做好记录。

4、处理库、熏蒸库周围设立醒目警戒标志。

5、热处理库、熏蒸库和成品库等应悬挂明显标志。

(四)组织机构及人员管理

1、建立职责明确的防疫管理小组,成员由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除害处理技术人员等组成。防疫小组成员应当熟悉有关检验检疫法律法规。

2、配备经检验检疫机构考核合格的协管员,应当掌握木质包装检疫要求及除害

处理效果验收标准,协助检验检疫机构做好监管工作。协管员应当为防疫管理小组成员,所有经加施标识的木质包装应经其检查并确认。

3、主要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应当经检验检疫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除害处理技术及操作人员应当掌握除害处理操作规程、技术指标和标识加施要求。

4、锅炉工应具有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锅炉操作上岗证。

(五)防疫、质量管理体系

1、明确生产质量方针和目标,将除害处理质量纳入质量管理目标。

2、制定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和成品的质量控制要求和检验标准,建立原料采购(注明来源、材种、数量等)、加工生产等台帐。

3、制定完善的木质包装检疫及除害处理管理规章、岗位制度、操作流程(明确处理技术标准、处理起始和终止的确认标准等)、安全保障和相应的应急措施、防止已熏蒸木质包装重新感染及与未熏蒸木质包装混用等后续管理措施及质量控制要求等管理制度。制定自检和除害处理效果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关记录台帐。

4、制定标识加施管理及成品库防疫管理要求和成品进出库管理程序,明确专人负责标识管理和专库专用,并做好进、出库、销售记录,保证有效追溯产品流向。

5、制定环境防疫控制要求,定期做好下脚料处理、环境防疫并做好记录。

6、建立异常情况的处置和报告程序。

(六)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它条件

四、申请材料

(一)《出境货物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标识加施申请考核表》。

(二)工商营业执照及相关部门批准证书复印件。

(三)除害处理场所、成品库平面图。

(四)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等除害设施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资料。

(五)如系木质包装生产企业的,还须提供厂区平面图(包括原料库、生产车间)以及防疫、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六)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五、许可程序

(一)拟对木质包装实施除害处理并加施标识的企业,向所在地检验检疫分支机构提出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申请并提交申请材料。

(二)分支机构对申请单位所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将初审意见连同申请资料提交上海局动监处;不符合条件的,退申请单位。动监处组织考核小组会同受理机构对申请企业进行现场考核,符合要求的,颁发除害处理标识加施资格证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颁发资格证书,并连同不予颁发的理由一并书面告知申请企业。

(三)在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上公布标识加施企业名单,并将名单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六、证书有效期

证书有效期为3年。

七、证书的重新办理

标识加施企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重新申请标识加施资格:

(一)热处理或者熏蒸处理设施改建、扩建。

(二)木质包装成品库改建、扩建。

(三)企业迁址。

标识加施管理 篇2

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调查数据分析农户防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Arunava Bhattacharyya等[2]分析发现,电脑的使用、兽医检查、养殖规模是美国内华达州大农场主采用疫苗的影响因素。Nell和Schwalbach[3]采用Logit模型对南非绵羊和山羊养殖户较多采用抗菌素而不是接种疫苗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当防控动物疾病时,农户对亲眼所见的才有反应”的解释。闫振宇等[4]研究发现,从技术员、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信息显著影响湖北省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靳淑平[5]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家庭劳力数量对接种疫苗有正向影响。张桂新、张淑霞[6]分析发现,农户的已投成本、预期风险、防疫效果、信息渠道是养殖户禽流感防控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林光华、汪斯洁[7]研究发现,参加家禽保险的农户对防疫要素投入有负向影响。现实中,养殖户的防疫行为很多,且多数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如免疫档案、隔离措施、防鼠防鸟等行为尚未被深入剖析和研究。

1 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2015 年6 ~ 8 月,课题组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6 省373 个商品代肉鸡养殖户,获得33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88. 74% 。问卷内容主要调查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是否对每只鸡采用脚环、电子标签或在其他身体部位烙印、纹刻或者对群体批次进行编码作为免疫标识。根据我国肉鸡生产呈现“北方白羽、南方黄羽”的格局,在北方选择河北、吉林、山东3 个白羽肉鸡生产大省,在南方选择湖北、广西、广东3 个黄羽肉鸡生产大省。样本的区域分布也比较均衡。

1. 2 分析方法

根据因变量分类,将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行为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式( 1) 中,y为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行为。本文采用Logitm模型,具体模型形式[8]如下:

根据式( 2) ,得到:

式( 3) 中,Pi表示个体做出选择的概率; 发生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P /( 1 - P) ; 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 α 表示回归截距; m表示影响这一概率的因素个数; βi表示第i个因素的回归系数。

1. 3 变量选择

1. 3. 1 因变量

以肉鸡养殖户是否加施畜禽免疫标识为被解释变量,y的取值为: 当养殖户回答加施标识取值1,回答没有时取值0。

1. 3. 2 自变量

由于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效率,故该行为属于防疫行为的范畴。影响养殖户防疫行为的29 个自变量,如表1 所示。

在个人与家庭特征方面,性别[4,9,10,11]、年龄[5,10,11]、婚姻状况[9]、文化水平[4,9,10,11]、健康状况[12]、是否村干部[12]、外出打工经历、是否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知识、家庭劳动力数量[5]等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养殖户具备外出打工经历和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专业可能影响他们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行为。而且,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知识的养殖户,他们的畜牧兽医知识丰富,也尝试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在养殖特征方面,养殖年限[6,10]、养殖规模[2,11,12]、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6,12,13]、饲养模式、是否为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出栏家禽收购价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禽群的更新采用“全进全出”制有利于避免不同出栏期的肉鸡交叉感染,可以认为,采用的养殖户往往具有疫病防范意识,很大程度上加施标识。养殖小区是新型的畜牧业养殖方式,而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的养殖户应具备良好的防疫意识,加施畜禽免疫标识。肉鸡的收购价越高,意味着利润越大,越能调动防疫的积极性,返过来提高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积极性。

在疫病认知特征方面,疫病知识认知[6,9,10,11]、防疫法规认知[11]、疫情风险认知[4,11,14]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

在社会环境方面,防疫信息渠道[6]、参加产业组织[13]、参加政府组织的防疫培训[10,12]、周边动物疫情发生状况[4]、地区因素[9,11,15]、周边技术服务的便利性[6,16]、防疫补贴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及产业组织的免疫补贴反映了组织的重视程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使养殖户有动力加施免疫标识。赋值方面,在防疫信息渠道,根据韩军辉,李艳军[17]的方法。在地区方面,由于南方地区湿热多雨,易滋生细菌,禽流感疫情较北方重,故赋值1。

在饲养管理方面,懂防疫的雇员占总人数比重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一般而言,专业畜禽防疫员具备防疫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比重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积极性。

在防控信念方面,防疫效果认可[18]、禽流感联防联控系统参与意愿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

在风险偏好方面,风险偏好[10]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赋值根据林光华、汪斯洁[7]的衡量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样本基本特征

受调查的养殖户8 成以上为男性,6 成为中年人,接近6 成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中低等家庭收入水平为主,7 成养殖户的收入为2. 5万元~ 10 万元,养殖年限一般在5 年以下,多数养殖户从事养殖的时间还不长,64. 65% 养殖户饲养10 000 ~ 49 999 只肉鸡,以中等养殖规模为主,养殖户以“公司+ 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居多,占53. 78% 。

2. 2 养殖户加施肉鸡养殖标识的现状

在331 个受调查的肉鸡养殖户中,45. 32% 的养殖户以标识方式登记了肉鸡的免疫信息,尚未加施养殖标识的养殖户占54. 68% 。继续调查发现,一些养殖户以肉鸡体积小、饲养量多,每只加施标识成本高或容易脱落为由拒绝加施标识。

2. 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采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法发现,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性( < 0. 8) 。其次,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 VIF) 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多重共线性要同时达到两个标准,即最大的vif大于10 和平均的vif大于1,否则,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19]。如表2 所示,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运用Stata12. 0 进行Logit模型分析,为消除异方差,加入稳健标准误,估计结果见表3。

年龄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随着年龄越大,由于思想保守,养殖户越不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外出打工经历、家庭劳动力人数均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养殖户,更容易接受并采用畜禽免疫标识; 家庭劳动力越丰富,越能解决劳动密集型养殖业对劳动人数的需求,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倾向于执行畜禽免疫标识。

养殖年限、饲养模式、是否为政府规划过的养殖小区等变量分别通过5% 、1% 、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殖年限越长的养殖户,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对如何提高免疫效率有越多的见解,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养殖户,常会以饲养批次进行编码,所以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如果养殖户的养殖小区为政府规划,则有规范的免疫流程可循,所以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注:*、**和***分别表示在10% 、5% 和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防疫法规认知通过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殖户的疫病认知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疫病风险认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即使养殖户的疫病风险认知不高,但可能通过参加专门的免疫培训,了解了畜禽免疫标识的重要性,从而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防疫信息渠道、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变量分别通过10% 、1% 、1% 、1%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如果养殖户的防疫信息渠道越多,则从更多途径深入了解加施免疫标识的重要性; 如果养殖户加入产业组织,公司或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则很大程度上会协助农户加施标识; 如果养殖户在南方,则较多面临禽流感风险,更有动力加施标识。如果养殖场周边有提供免疫技术服务的兽医站或动物医院,则大大提供了养殖户寻求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便程度,加强了畜禽标识的使用力度。

懂防疫的雇员占雇佣总人数比重通过10%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懂防疫的雇员占雇佣总人数比重越大,会从整体上提高免疫的科学性,则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风险偏好通过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养殖户越厌恶风险,为规避亏损,会投入越多的防疫要素,则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3 结论

畜禽免疫标识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用于识别畜禽免疫情况,加强免疫管理的重要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饲养模式、防疫法规认知、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4 政策含义

4. 1 大力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提高安全养殖水平

研究发现,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能提高养殖户建立免疫标识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强化疫病防范意识,对进行饲养模式转型的养殖户给予优惠政策倾斜。

4. 2 加强防疫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法律意识

现阶段肉鸡养殖户的防疫法规认知介于一般和了解之间,禽流感的法规认知程度不高,未能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有必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报纸、期刊等信息渠道对所有养殖区,尤其是未发生过禽流感疫情的区域进行防疫法规的宣传使养殖户加大对防疫相关法律法规的关注,从而提高法律意识,依法做好免疫标识的准备工作。

4. 3 鼓励养殖户参加生产组织,提高技术服务便利性

理论与实践表明,“公司+ 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在规范养殖户饲养管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为规范养殖户的免疫标识工作,建议以信贷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户加入当地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对新型产业组织的扶持力度。此外,应在养殖场社区周边提高兽医防疫站、动物医院等提供防疫技术服务机构的覆盖面,并为养殖户提供上门技术指导。

摘要:通过收集全国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发现,目前仍有一半以上养殖户缺乏执行畜禽免疫标识的自觉性。采用Logit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很多,但饲养模式、防疫法规认知、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养殖户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禽流感防控法规认知程度越高、参加生产组织、处在南方、周边有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眼局部点药中的标识化管理 篇3

在眼科临床上药物占有重要的地位,眼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离不开药物。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局部药物治疗正在日益发挥其独特的功效〔1〕。眼局部点药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因工作忙乱而致的差错缺陷时有发生,其中缺乏细节意识、护理标识不明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2〕。我科针对眼局部点药实施标识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眼局部点药的差错缺陷,现报道如下。

1眼局部点药标识化管理的实施

我科在分析眼局部点药各环节差错缺陷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于2008年开始实施眼局部给药的标识化管理。标识以美观、醒目、实用、方便、经济为原则,分为患者标识、眼部点药治疗卡标识、提示标识。护士长不定期检查标识的使用情况,对使用不规范、标识磨损等及时反馈纠正,保证眼局部给药的护理安全。

1.1患者标识管理。(1)在每一患者的病床头(即有床头信息卡的一侧),床栏的左右两端分别贴上蓝、红两种标识,标识大小2×1cm。当患者躺在病床上时,蓝色标识侧即为左眼,红色标识侧即为右眼,以协助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左右眼。由两名护士共同核对。(2)每日晨间所理,责任护士须查对病床头上的标识损耗情况,及时增补。(3)护士长定期检查床头标识的完好情况,并及时反馈纠正。

1.2眼部点药治疗卡的标识管理。(1)在眼部点药卡上分别划出三个区域,代表左眼、右眼、双眼。在左眼区域同样贴上蓝色标识,右眼区域贴上红色标识,(2)转抄眼局部点眼药卡时,认真区分所执行的治疗是左眼、右眼还是双眼同时给药,而后准确记录在相对应的区域内。(3)所有当天的眼部治疗卡均要两人核对,护士长每周参与总对两次。

1.3提示标识。制作各种不干胶贴纸“三查七对,你执行了吗?”“左右眼你弄对了吗?”“你洗手了吗?”等提示牌贴在治疗室醒目的墙面上或治疗车上。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后我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提高。2008年1月至2010年月12月,我科眼局部给药因眼别而发生的差错缺陷12起,较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48起下降了75%,相关投诉降至2起,眼局部点药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26%上升至97.13%。

3讨论

3.1标识化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临床上,由于病人是面对护士而躺,护士的右侧对应的是病人的左侧,造成护士,尤其是年轻新护士在点眼药时核对的困难,增加了差错的风险,也花费了护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明显的标识为护士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使眼局部给药的各个环节的重点查对项目一目了然,使护理工作更准确、到位。

3.2标识化管理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护士每天要面对这些无休止、重复但准确性要求相当高的劳动,往往会因细节疏忽而发生差错。护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护理质量,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对护理工作细节的培训,以规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确保护理安全尤为重要〔3〕。临床眼部用药中,左右眼用药的种类、频次、药理作用各不相同,也增加了操作的风险度。另外,眼科病人住院周期短、周转快,随着社会老龄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增多,这无疑对安全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醒目的护理标识能使护士提高警惕。

3.3标识化管理强化了护士风险意识。防范护理差错色彩的标识会引导护士联想到风险,意识到工作失误会引发的危险后果。在标识的警示和提醒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排除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4〕。护理标识制度十分符合临床护士日夜倒班和患者频繁更换的特点,同时对实习、进修、新入科护士起到警示、提醒作用,降低风险系数,遏制少数护士因倦怠心理、责任心不强、缺乏自律、慎独精神导致的眼局部给药不安全后果,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起到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药物学.中华眼科学上册.2005年2月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511-51

[2]杨梅萍.输液安全中的标识化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61

[3]卢艳红. 细节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中外医疗,2010,30:112

[4]姚红梅.标识的建立在护理失误中的风险管理.护理研究,2007,21(10):6062-6063

标识加施管理 篇4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物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81-02

物品管理是手术室整体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手术室管理质量、患者手术效果、手术进行的顺利性以手术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均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手术室物品管理具有品种多、数量多、风险大的特点,提高手术室物品管理质量刻不容缓【1-2】。本次研究将探讨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措施以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护理标识的制作以及应用

1.1 制作方法

护理标识的制作标注由手术室护理领导小组统一确定,要求标识中文字规范、三角形美观、色彩醒目、格式统一、易于辨识,必要时应该附有文字说明。护理标识制作完成后手术室相关护理人员应该集体学习并牢记掌握。

1.2 应用方法

①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标识管理人员应该确保每一个手术间内每一台仪器、设备的具体数量,例如器械车、脚踏、圆凳、电刀以及吸引器等设备,建立手术间物品清点本,手术间管理人员于每次手术间开放以及关闭时进行彻底清点。手术间内设备应该定位放置并粘贴固定资产标识卡、所属手术间标识卡,确保不同手术间的设备不会出现乱用乱借现象。手术间内各个仪器设备的摆放应该整洁干净,结合手术间的实际情况确定摆放位置,禁止混乱摆放,方便巡回护士检查以及手术间管理人员清点。

②一次性耗材的标识管理:手术室护理领导小组安排专人管理一次性耗材,定期检查、领取以及补充,管理员应该严格检查一次性耗材的质量、规格以及数量,确保一次性耗材的包装、质量、消毒灭菌等符合手术间使用的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抽样细菌培养,无菌物品以及非无菌物品分开摆放,其中无菌物品应该放置无菌间,位置、数量均记录清楚,无菌间内放置格子上填写相应的物品标识,记录档案。一次性耗材在手术间的摆放可以按照生产日期的先后顺序摆放,做好标识并规定存取规则,针对近效期的一次性耗材做标识,有效期在3个月以内的一次性耗材可以使用红色签字笔三角形标识,并附上“先用字样”。如此色彩鲜艳领取人员在取用时一目了然。管理人员应该每日检查一次性耗材的使用情况,及时补充。

③药品的标识管理:手术室使用的药品应该安排专人管理,管理人员每周检查药品的使用情况,统计并做好相关记录,凭借记录申请补充药品。管理人员应该检查新进入药品的质量、批号、有效期以及数量等,依据药品的生产日期先后顺序摆放,依据一次性耗材的标识管理对药品进行标识。此外,药品管理人员还应该注意药品使用的危险性,例如将高危险药品标识为危险品警示标识、酒精应警示标识并加锁保管。抢救车内的抢救药品使用率较低同时容易过期【3】,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每日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抽查,提前一月更换近效期药品,若未更换应用红色签字笔三角形标识,保证抢救车内的药品不会过期。

1.3 评价指标

①统计我院实施护理标识前后物品过期抽查的结果,由手术室护理领导小组进行一次不定期抽查,检查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以及药品的过期情况,各个耗材随机抽取100份。

②统计手术间医师的满意度,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医师满意度调查问卷表100份,统计医师对实施护理标识前后手术室管理的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术中护理配合满意度、无菌物品准备满意度、药品准备满意度、药品准备满意度、手术仪器满意度、设备完好率、抢救物品完好备用状态等多项内容,答案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四项。问卷有3项以上非常满意和满意则统计为满意、有2项或者2项以上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则统计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檢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我院实施护理标识前后物品过期抽查结果对比

我院实施护理标识后物品过期抽查结果相较于实施前明显更加优秀,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以及药品过期数量显著减少,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我院实施护理标识前后医师满意度对比

我院实施护理标识管理后医师满意度相较于实施前明显提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内物品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诸多电子仪器设备、辅助仪器设备、一次性耗材、无菌物品、药品以及高价值器械等诸多类型,以往手术室物品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明显的标识,造成手术室物品管理混乱、领取使用缺乏记录、物品摆放不整齐,需要的时候找不到,不需要的时候就胡乱摆放,对手术室的整体管理质量造成严重不利影响【4】。

本次研究中将护理标识应用在手术室的物品管理工作中,通过科学化、显著化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将手术内诸多种类的仪器设备以及物品耗材分门别类,设置专用的明显标识,同时根据仪器设备以及物品耗材的使用特性、效能、危险程度以及生产日期等依据实际摆放,确保手术室内物品摆放真正达到了规范、整齐、定位、定量、规律以及科学和经济的效果,降低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以往手术资源的浪费现象。

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标识后医师满意度以及物品过期率均明显优于实施护理标识管理前,证明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医师满意度明显上升,物品过期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庞舜如.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135-138.

[2]袁晓华,马红利,张文敏.物品标识定位在手术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5):4340.

[3]陈美云,劳静娟.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68-69.

标识加施管理 篇5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62-01

护理标识是医院为了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心理、生理、环境、社会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或者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所制作的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的特殊标识[1]。而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它具有风险水平高、复杂性的特点,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2]。而护理标识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因刺激本研究采用在手术风险管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标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手术风险管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标识的1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63例,女性49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8.7±2.1)岁;护理时间8-41d,平均护理时间(23.2±2.4)d;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手术室未实施护理标识的10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8例,女性51例;年龄33-61岁,平均年龄(47.3±1.8)岁;护理时间7-43d,平均护理时间(25.6±2.1)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护理实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标识应用方法

1.2.1患者腕带标识的应用:腕带制作的材质为PVC塑料,柔软舒适,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一日可以通过腕带信息对患者信息逐实查对,包括其姓名、年龄、病区、床号、病症、手术部位等。而且根据手术需要避免手术侧、输液侧肢体佩带腕带。腕带标识普通患者一般采用蓝色,婴儿采用浅蓝色,重症患者采用红色,来进行区别。

1.2.2药物标识的使用:①过敏药物标识:凡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的患者,用长方形标牌写明过敏药物名称,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后带入手术间悬挂在输液架上,提醒医务人员。②普通药物警示标识:手术室护士在配置手术所需的药物时,注射器贴上不同色彩、不同形狀的标签予以区分,并标明药品的名称、剂量、有效期、浓度等。而对于外观相似的药物以及内用外用的药物必须分开存放。③手术中用药警示标识:手术台上常需多种药物,对于颜色以及质地都非常相近的药物,应用不同的颜色且容易分辨的标签,写明白药品名称,再经高压灭菌消毒,然后应用于手术台,于注射器张贴无菌标签,避免错误用药。

1.2.3环境标识:在手术室的通道注明“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提示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到了相应的区域应有相应的着装规范。

1.3统计学处理

3.讨论

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标识,不仅能够降低安全隐患,而且还能够增加用药的安全性以及护理质量[3]。患者的身份标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其接错、用药错误以及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标识之后,其护理风险的比例大大下降。药物标识的使用,能够使医务人员注意到患者正在使用的特殊药品,尤其是手术中的药物,用错药物对于患者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而在手术室护理标识中对相近药物的药物贴上颜色不同且容易分辨的颜色,可以减少药物用错的几率;而环境标识的应用,可以使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很容易辨清无菌区与非无菌区,提高医务人员的警觉,能够约束自己。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应用手术护理标识,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减少护理差错,而且还提高了护理质量以及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黎容.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应用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3,10(2):25-26.

[2]陈蕾,张育森.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6A):32-34.

上一篇:慈善的捐款倡议书下一篇:精选关于幼儿教师职称述职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