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推荐10篇)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篇1

1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理论研究

对于现代气象业务,公共气象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公共气象服务与预报预测、综合观测是有差别的。我国当前的气象服务体系主要包含决策气象、大众气象、专业气象和科技气象四部分。该服务体系体现出了气象服务的公众性,它是为政府、社会各个行业以及社会公众服务的。在我国的气象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公共气象服务代表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

2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

2.1气象部门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以及一些行业对气象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使气象服务在内容和范围等方面不断拓展,比如风险评估、灾情收集、对气候资源的预报和评估、预警发布、农业气象服务等。由于我国一直将气象部门定义为公共服务部门,所以,社会各界对公共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对气象部门这一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是有限的,气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技术方面无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因此,大众需求与实际能力间的矛盾会随着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而更加突出。

2.2大众需求与服务缺位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各企业及个人对公共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力、交通等领域,对气象部门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面对用户的需求,气象部门难以找到专业人员来执行,导致用户的需求得不到响应。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队伍,且已有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一直无法有效解决气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缺乏科技含量等问题。

2.3公共气象服务与科技服务的矛盾

目前,保证气象部门的稳定发展和提高气象单位职工待遇仍然是气象科技服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公共气象服务在发展中面临着气象服务行业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行业而言,保障和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气象科技服务所创造的收益。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互联网上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些都会使我国当前的有偿气象服务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很多气象部门面临着提高本行业的公益性与保证气象科技服务收入这两方面的矛盾,这也会对公共气象服务股票的走势造成影响。

3公共气象服务的创新发展方向

3.1制订公共气象服务政策

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永远无法满足大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因此,气象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此外,还要根据气象服务行业的特征,确立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根据现有的服务需求,分类气象服务,将面向政府决策、面向公众需求作为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和宗旨,将国家改革事业单位的总体趋势作为参考,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任务和责任,从而规范气象部门的行为。

3.2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改革应与我国改革的总趋势一致,体制环境也应与我国的整体环境相适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必须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理想体制;从可操作性方面看,要保证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模式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相符合。

3.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要以过渡体制模式为导向,与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模式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并根据不同的运行管理机制区分公共气象服务的类型。气象单位要将公益性的气象服务作为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将气象服务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大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作为有效发展的评判标准,不可将气象部门的收益作为发展目标。此外,针对一些专业的气象服务,要加强市场激励体制的建设,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4结束语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篇2

1 气象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气象服务技术的发展, 在气象服务渠道逐渐走向无缝隙的过程中, 提供的服务也逐渐走向精细化、专业化, 开创了多种类型的服务, 服务内容也从单纯的天气预报发展为交通、旅游、环境、农业等深入各个领域的气象服务, 其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使气象成为公众随处可见、随时可取的社会性服务。

1.1 公共气象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 在气象事业发展的整体引领下, 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公共气象服务理念为核心的今天, 公共气象服务的手段和项目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 气象部门面向社会需求提供的专项气象服务项目, 90%以上的项目为公共服务项目。气象影视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丰富, 逐步发展到基本覆盖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基本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需求, 创造了气象影视文化的价值。气象影视发展到今天, 已经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 它依托各种影视媒体进行传播和服务, 使得它除了实现气象的服务价值, 还引导着公众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 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价值,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2]。

比如20世纪80年代, 电视天气预报开播之后, 人们很快就养成了每天19:30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很多家庭甚至为了看天气预报, 把晚饭的时间推迟到19:30。这种文化现象, 历久弥新, 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气象影视服务在公众心目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服务意义, 晋升成为一种气象影视文化, 气象影视服务的社会文化意义更加突出。现在气象影视服务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公共气象服务手段, 根据统计表明:95.3%的城市公众和96.7%的农村公众通过气象影视服务获得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随着国家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种种举措, 也为气象影视的大发展、再进步创造了最佳事业环境。无论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 还是倡导更科学、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气象影视服务都应该在气象服务的整体格局中不断发展创新, 一方面不断加强服务内容的权威性、及时性、专业性, 另一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不断强化服务能力, 扩展气象影视服务的覆盖面, 体现更为先进的服务项目, 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此外, 其余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也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如传统的报纸平面气象服务, 也都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了相当的创新, 加强了与公众用户的互动、交流等。

1.2 专业气象服务

相对于公共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最大的区别是有针对性和专用性。近年来, 专业气象服务范围内的创新和发展更加迅猛, 更加引人瞩目。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专业气象服务, 目前服务领域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建筑、旅游、商业、仓储、保险、科技、烟草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人们可以利用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 根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 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趋利避害, 减少经济损失, 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学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显示: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 即企业在气象预测方面投资1元, 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近年来, 随着气象科技的创新, 诞生了一大批新的气象服务项目, 如出行天气、穿衣指数、洗车天气等, “气象经济”应运而生。

专业气象服务是在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扩大, 主要是响应部分用户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的气象服务产品, 其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2]。如针对海上生产用户提供大风预报、海浪和水温数据、航线预报等服务, 针对农业生产用户提供麦收和秋收预报、土壤墒情指数等服务。因此, 在用户的受众、项目、方式上更加需要时刻关注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

2 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不够准确

气象服务中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是指预报或预测未来气象变化状况的能力。当前, 各级气象台站建立了人机交互、以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 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流程, 其中包含了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订正过程。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就取决于气象专用软件对大气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人为订正, 而计算机模拟不可能完全反映大气变化的实际状况, 人为订正也存在主观随意性, 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准确性。

2.2 气象服务覆盖面窄, 供给不足

虽然现时的气象服务项目手段多种多样, 但在覆盖面上还存在一定的空隙, 目前仍有大概0.36%的公众用户无法及时、有效地接收到气象服务信息。受地理条件限制, 部分山区民居分布相对松散、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海上用户接收服务信息困难等问题, 导致外界服务信息进入这部分公共用户及专业用户的渠道匮乏, 获得的信息面较窄, 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3 结语

创新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的创新发展促使了气象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气象服务的生机与活力来自科技创新;气象服务的质量和价值来自科技创新;气象服务做大、做强、做长远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 气象服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作用越发显得重要[4]。因此, 要继续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 创新建设更加先进、合理的服务模式。创新准确的预报手段和方式、方法, 更加突出公共气象服务理念, 使气象服务工作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准确地进行, 从而保障气象服务工作的高效化、规范化, 保障专业气象服务效益的扩大化[5]。

摘要: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迅速发展, 对气象服务的质量和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论述了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以及今后的创新发展方向,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气象服务,创新,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熊文兵, 周能.气象科技服务的当前形势分析[J].广西气象, 2003 (2) :61-63.

[2]张许斌, 许勇.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之我见[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 (1) :98-100.

[3]王文祥, 梁青建, 张志军, 等.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状况分析[J].山西科技, 2012 (3) :25-26.

[4]马鹤年.遵循气象服务基本原理发展高效气象服务业 (Ⅰ) [J].山东气象, 2000 (2) :1-5.

气象服务及应用气象探究 篇3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应该受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公众对气象服务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众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显著性,其中,年龄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方面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个显著变量中,年龄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别、年龄、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其中,总体满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对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关注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呈负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显著变量中,收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综上研究结论,也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确实受到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公众支付意愿视角评估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气象探测数据、气象信息和产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国防、食物、空间安全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科技支撑。建设公共气象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成气象、海洋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全程、连续、滚动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最终达到面向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雷电防护设备等综合研究;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高全方位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在我国海域岛购布设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料,为我国远洋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好气象服务等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安全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如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公 的气象探测资料、数据、等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有时又称国家气象事业。还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城市污染指数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大型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风景区天气预报服务、局部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水文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专题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是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的又称地方气象事业。还有少量为企业单位或个人单独提供的专业有尝服务产品,在国外,有私人气象公司,专门为私人提供气象服务,还有专门为某商场、公司、企业生产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则属于私人产品,由使用者付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提供方式变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灾害预警系统等传播渠道的十多种提供方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气象工作围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四个部分。气象科技发展的进程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牵引,公共气象服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对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三农”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公共气象服务不仅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际需求也在增长,公共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诸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共同需求断增加,合作日益加强,我国公共气象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国气象工作也在相关国际事务中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及为广泛的领域,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科技、精细化、多层面的气象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在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水电气象、交通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开发论证、烤烟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中国行政管理[J].2010.

[6]孙鸿烈.把握科技趋势紧扣国家需求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N].2004.

[7]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篇4

龙州县气象局 签发人:吕锡仑

强寒潮天气过程对甘蔗影响的预估

一、天气回顾

1月22日以来,我县出现今年入冬最寒冷的天气,过程最低气温0.5~4℃。1月24日各乡镇日平均气温仅为3.4~6.1℃;有3个乡镇最低气温降至2℃以下,最低气温(0.5℃)出现在八角乡;全县出现雨夹雪,是30年来第一次雨夹雪。

二、天气预报

预计未来一周我县多阴天雨天,气温小幅回升,2月1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具体预报如下:

今晚到明天,分散小雨,最低气温6~8℃,最高气温15~17℃; 29~30日,局部小雨,最低气温9~12℃,最高气温16~19℃; 1月31日~2月3日,小雨,气温下降。

三、强寒潮天气过程以及未来天气对甘蔗的影响预评估 本次寒潮过程日最低气温24~25日0.5~3.6℃,其中0.5℃有1个乡镇,1~2℃有2个乡镇。日平均气温24~25日全县大部在4.2~6.6℃之间,且整个降温过程均伴随雨雪天气,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预评估如下:

大部地区甘蔗可能遭受轻度影响。

四、生产对策和建议

1、各蔗区应根据寒冻害情况重新调整甘蔗砍运榨计划,加大榨蔗量,优先抢砍抢运抢榨受冻严重的甘蔗。

2、抓好甘蔗良种的选留工作,对未受霜害的良种蔗,留全茎种,留足种苗。

联系电话:8824068

2016年1月27日

报: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送:县防汛办、农业局

气象服务工作 篇5

灌南县气象局

(2012年2月27日)

过去的一年,在市局党组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以“转变事业发展方式,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为主线,着力加强四个能力建设,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展。

一、围绕服务民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逐步加大、极端气象灾害逐渐增多的新形势,我们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民共享气象服务的目标。

一是引导气象工作政府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先后出台《灌南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宣传,将其纳入全县专项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和实施,为气象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县财政每年投入气象经费30-50万元,用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视频会商系统、信息传输网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等不断得到完善加强。

二是开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我们时刻关注灾害性天气,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多样性;紧贴关键农时,提供精细化指导提醒服务;抢抓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提供及时准确的保障服务。去年,我局共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4万余条,常规气象信息40.6万条,《重要天气报告》31期,电视专访、新闻发布会9次等等,力求做到在时效性上坚持常规天气按时报、灾害天气及时报;在服务方式上实现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声讯服务等随时报;在灾害天气时做到书面材料重点报、新闻媒体公开报。

三是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在已建成由全县各乡镇自动气象站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土壤水份自动监测系统和开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又初步建成了灌河水上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完成了Micaps系统的升级改造,气象现代化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质量建设规范化。扎实开展业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努力提升质量意识,夯实业务基础,业务平台、业务流程、业务制度、业务学习交流等工作规范化开展,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去年有四位同志获得百班,获批一个省青年气象科研基金项目,一篇文章获第六届苏皖研讨会优秀论文。

二、围绕三农需求,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当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

务能力。

一是打造服务平台。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县政府出台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六有”建设标准,并将“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列入各乡镇“三农”工作考核,与农工部、农委、卫生、安监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专项验收检查。截止去年12月份,全县14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提前两年实现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阵地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我们把乡镇气象服务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自2008年组建气象信息员队伍以来,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县14个乡镇、239个村、总人数达到863人的乡镇协理员,村(社区)、学校、部门、大学生村官气象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在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上报、灾情调查、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年终进行检查考核,每年都对气象信息员队伍更新梳理。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开通为农服务工作平台(网站),强化业务技术人员为农服务知识培训,加强与农委、海洋渔业部门等业务技术人员交流,完善为农服务方案,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旱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去年,我县累计投入 25万元,实施四

次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缓解了旱情,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次在省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中报道;在“三夏”期间,连续第十年组织“三夏”流动气象服务小组,分赴全县14个乡镇,面对面向农民朋友进行服务,这一做法在中国气象报进行了报道。

三、围绕灌河经济,打造气象服务特色品牌

06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县先后建立了临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示范园区等经济园区。我们立足园区企业对气象的特殊需求,开展特色气象服务。先后形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气象服务调研报告》和《临港产业园区气象服务调研报告》,建立了临港产业和农业园业气象服务系统,园区、产业区的气象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用户近100家,年发送服务信息达5万余条。为了更好服务临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我局从2010年开始着手建设灌河水上交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打造灌河水上日常运营服务平台。截止去年底,沿灌河沿线已建成5座6要素自动站,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气象部门建设的水上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尽可能缩短货物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和费用,保证运输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提高临港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立足优化服务 提升防雷减灾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不断优化服务意识。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扎实开展好创先争优、科学发展主题培训、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四治四提升”、“为党旗争辉 为气象添彩”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六个活动,努力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着力营造便捷高效廉洁的服务环境。

二是不断优化服务载体。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强防雷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开展并完成防雷检测实验室资质认证,优化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流程,防雷工作标准化水平和技能进一步提升。强化防雷检测平台和气象法制管理平台网上运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许可工作更加规范。

三是开展防雷安全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年活动,深入部门企业提供防雷技术服务,送发防雷安全宣传材料,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企业180余家次,全县的防雷减灾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领导、同志们,灌南县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上级领导、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局将根据这次会议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提升四个能力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管理科学化。突出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防灾减灾组织,制作印发灾害防御规化,开展乡(镇)、村示范点建设,全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二是以加强现代业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预报业务能力、测报业务能力和现代装备技术保障能力,推进业务体制改革工作。三是以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灌河水上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项目建设,做好乡镇自动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四是以防雷安全监管为重点,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科学管理。五是以加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篇6

从寿光农业气象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分析了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寿光设施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了基层台站发展农业气象服务的对策.

作 者:王洪良 Wang Hongliang  作者单位:寿光市气象局,山东,寿光,262700 刊 名:山东气象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METEOROLOGY 年,卷(期): 29(3) 分类号:P49 关键词:农业气象   情报预报   设施农业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篇7

1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二者之间的关系

气象科技服务, 是指为人们提供的各类气象信息, 利用各种新技术、科研成果和各种气象产品, 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为人们提供的气象服务。但由于气象科技服务在市场经济下运行。因此, 其本身带有一定的盈利性。所以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是其发展的关键[3]。

公共气象服务, 是指气象部门对群众、各行各业和政府机关等提供气象服务, 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的性质, 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是它主要的手段和方式。

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尽管这两者一个是盈利性的, 另一个是公益性的, 但是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4]。首先, 气象科技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体现出来;其次, 气象科技服务可以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者无法分割。

2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创建公共气象平台和扩大气象信息覆盖的范围

气象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 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 要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 完善气象科技服务的能力。此外,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使气象科技服务能力更加完善, 气象信息的传递方式也由单一的广播播报逐渐演变为广播、电视和网络综合传递的方式, 而且有的手机用户还订购气象短信服务。由此可见, 更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扩大了气象信息的覆盖范围, 越来越多偏远地区能及时了解天气状况。

2.2 有效促进气象服务的深入

在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初期, 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和企业来提供服务的, 气象部门掌握的资料少且单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气象服务也开始由过去单一的防雷技术发展到如今的防灾减灾技术, 可以对雾霾、霜冻、雨雪等自然灾害都提出预警。如今的气象科技服务越来越发达, 不仅能准确预测各种天气现象, 还能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此外, 很多地方电视台也推出了一些消防减灾的节目, 这些都能够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

2.3 有利于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准确性

过去的几年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各种气象监测设备的完善和更新, 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不仅实现了气象的精准预报, 也实现了气象的长远预报, 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都带来了便利。同时, 可进一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减少天气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3 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冲突

就气象科技服务的性质而言, 它是属于非公益性的, 因为它向社会提供科技服务需要以科技手段为依托,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又是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如何解决公益性和盈利性这一矛盾, 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3.2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 尽管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在不断发展, 涉及到的地区也更加的广阔, 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不平衡。相对东部地区来说, 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 所以气象服务也稍落后。相对于城市来说, 农村的经济水平较落后, 所以气象服务也相对滞后。

3.3 专业化人才的缺乏

气象科技的发展对气象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 如何准确地进行天气预报, 为社会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是他们面临的难题。很多工作者由于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对天气进行预报就是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在认识上存在欠缺, 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

4 加快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的措施

4.1 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

要想解决气象科技服务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矛盾, 国家必须要加大对气象科技事业的投入。在我国, 气象科技行业既是事业单位, 又与一般的事业单位存在差别, 因为它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 盈利性又必须以公益性为前提, 如果国家不加大对这一行业的财政投入, 就无法提高从业人员的修养和工作积极性。

4.2 创建统一平台

国家通过建立统一的气象平台能够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首先可节约建设成本, 其次, 可加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让更多人及时获取气象信息, 更能凸显使气象科技服务的意义。

4.3 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促进气象科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 所以气象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专业素质。首先, 气象部门可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其次, 可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或开展讲座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 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域要积极进行交流, 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来带动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颖超.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北京农业, 2013 (21) :187-187.

[2]魏吉忠, 韩玉清, 申童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3 (12) :207-207.

[3]彭磊, 苏仲铭, 吴欣昱, 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 2014 (9) :53-55.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篇8

【摘要】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农业气象服务也应为农业做好预备工作。本文探讨了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与趋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气候资源,新农村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作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是它的重要职责,更是气象部门的重要义务。新经济发展下,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形势下,旧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已不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气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與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开展针对现代农业及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精细化服务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开展作物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预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在搞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信息化服务,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整合涉农技术、市场信息的资源优势。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及交易进行技术指导。3.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与大气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农业气象仍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目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未来将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能量物质转换传输过程和农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种过程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复杂关系,并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精湛的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这些过程。生物圈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普、评估、防御;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4.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农村依法建立并维护气象站、气象哨,自愿进行当地气象观测,气象局可通过此渠道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送气象信息;逐步在农村各乡镇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及时获取当地可靠的实况气象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环境评价依据;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增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气象部门应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系统,即以气象部门现有监测网络体系为主体,结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监测信息,采用地面、卫星遥感信息源,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对大面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控制;采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网络与农业部门病虫害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优化布局技术,气候变化对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应变对策。5.开发应用“3S”技术 积极开展集卫星遥感监测及资料处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3S” 技术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干旱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洪涝监测预警等动态监测服务。利用“3S”技术在农业气候区工作已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细分,以便取得更佳的服务效果。6.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农业产业化、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新形势下我们要尽快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化气象保障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由这几部分来构成:1)农业产业化工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网:在一定的覆盖范围内建立为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服务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网。2)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系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环境监测网的数据资料传输至专用的服务器,再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其中有:①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子系统:将获得的实时气象资料、生态观测资料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依据有关指标得出某时段气象环境条件的利弊影响;②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预报子系统:建立统计模式、农学模式等类型的预报模型库,结合生态气象监测网的相关资料对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各种作物的播种期、发育期和产量等进行预测预报并提出生产管理建议;③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项目生态学特性库,生长发育阶段气象影响指标库,生态监测资料库(历史资料、实时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库(实时、历史资料),地理信息资料库等;④农业产业化项目气候区划子系统:基于GIS环境应用空间分析模拟结果进行农业产业化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结构调整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包括各种要素的小网络推算模块等在内的空间分析模块、气候可行性模拟分析模块、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模块;⑤农业产业化气象专题服务材料分发系统:借助网络、传真等手段将各种专题分析服务材料发送到农业产业化综合办公室,各级领导办公室,以及各带头企业。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篇9

根据《中共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和《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3号)(简称“两个体系”建设)。

2010年1月24日郑振涛市长在韶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列为”办好十件实事之一。并将此项工作由市气象局承办,市财政局、市农办和各县(市、区)政府协办。2010年12月28日韶关市政府《转发市气象局关于完善全市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韶府办【2010】284号下文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韶关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特点,我们从多方面来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1、采取多种手段,扩大气象信息传递覆盖面

自2009年开展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工作以来,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覆盖率已经到达镇一级,部分城市人口密集场所还配备大尺寸显示屏,共完成了镇一级电子显示屏225块,2010年全市继续加大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的建设密度,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了1403块村一级电子显示屏铺设任务。

积极加强与通信部门的合作,针对农业生产专门制作了《田园气象站》手机短信,目前该项目的手机用户已达4万户;全市八县(市、区)均开播电视天气预报,每天由市气象台统一为县局(除乐昌)制作天气预报;2009年8月在乐昌建立了6个DAB卫星数字广播,通过数字广播将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曲江、南雄利用农村大喇叭每天播音两次,占时两小时,进行播放天气预报及宣传相关气象知识,遇重大灾害天气,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也会及时增播。今后仍将积极探索为农村服务信息覆盖手段,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气象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进一步拓展为农服务的内容

目前,我市在气象为农村的公共服务中提供的常规业务产品主要有: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候报和月报)、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田园气象站》手机短信套餐、韶关市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水稻产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预警产品、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产品等。

2008年开始我市吸取外省的防雹作业经验,在南雄组建了首批防雹队伍,由南雄市政府罗战勇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南雄市气象局为执行指挥防雹作业管理机构,作业人由一批高素质的预备役民兵组成,项目经费由南雄烟草投入50万元。

二、推进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2009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韶府办[2009]153号文),文件要求:在每个乡镇(街道)设1名气象协管员,每个行政村设1名气象信息员,2010年全市农村气象信息队伍达到1508名。通过农村气象信息员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知本辖区的人员,及时开展防灾避险工作,同时负责气象灾害和灾情收集上报,以利政府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做好农村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工作。为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使气象信息员更好地履行职责,2010年我们为每位气象信息员购买了大量的培训教材,及科普知识书籍,分别与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联合举办了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508人次,培训率达100%。

建立完善的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制定了《韶关市农村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韶关市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职责》、《气象信息员工作流程》、《气象信息员考核办法》,每年对气象信息员进行考核,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三、开展镇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示范点建设,带动全市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全面推开。

抓好试点,一点带面。在乐昌廊田镇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试点建设,形成了在镇一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八有”:(1)有气象信息机构和分管领导;(2)有气象信息员;(3)有气象信息工作设备(平台);(4)有气象监测站;(5)有工作机制和制度;(6)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7)有气象灾害防御预案;(8)有气象科普场所;(9)有气象灾害避险场所;(10)有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在乡村一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四有”:(1)有气象信息员;(2)有气象信息接收设备;(3)有气象灾害防御队伍;(4)有气象科普场所。目前,全市各县(市、区)逐步按照统一模式有2个乡以上开展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四、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取得的效益

1、在2010年5-6月连续强降水过程中,我市有两个气象信息员发挥了比较突出的作用。

曲江区樟市镇南沟村委上杨村小组是一个地处山脚之下的一个小村庄(共有15户49人)。5月6日凌晨至6日白天,南沟村委主任伍瑞英(女),在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9条以上的手机预警信息和防御建议后,意识到情况的严重,6日17时开始给上杨村的每一户村民打电话,反复地打,让他们尽快转移,5月6日19时这个村发生了泥石流,泥石流过后整个村庄变成一条石头河,所有房屋消失不见。但所有人全部安全转移。

5月5日23时,翁源县气象局进入紧急备战状况,5月6日6:23左右,发出第一条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并提醒做好积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强雷电等灾害的防御措施。收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该村村支书温汝协十分重视,反应也相当迅速,马上组织村委干部、村小组干部、党员、年轻人分组对危旧房屋、河岸居住点、低洼地带等地方进行巡查,掌握村民受灾情况。6日14时,雨下得更加凶猛了,翁源气象局再次手机短信将各地的雨情和天气趋势发给县领导、三防责任人员、各镇领导、气象信息员、各中小学校长。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15时,温汝协书记当机立断,组织人员对地处危险地带的住户挨家挨户地劝说,要求他们立即转移。由于处置及时,措施得力,村干部成功将13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到安全地带,也使全村3800多位村民在洪灾中安然无恙,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件。温汝协在这次洪灾中也因表现出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赞扬并得到中国气象局的表彰。

2、近年来开展防雹作业所取得减灾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拓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领域,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防御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和损伤,2009年5月,韶关市气象局正式在南雄启动人工防雹试验工作,首开全省先河。2009年6月3日,首次人工防雹作业成功开展,2011年5月1日凌晨南雄再次开展防雹作业,取得了明显的防雹效果,周边邻近始兴、仁化没有开展作业防雹作业,遭受到严重的冰雹灾害。

3、现代气象服务“给力”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提增。今年3月中旬,我市遭受了严重的到春寒天气,虽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始兴县马市镇安水村种植了7亩黄烟村民朱德雄确毫不慌张,他说“不间断的气象信息和农业生产建议,使他们再也不用为天气担忧害怕了,黄烟高产的信心更足了”,他每天都关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接收气象部门发给他的气象信息。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身定做的各性化气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五、存在问题

1、针对农业生产的可提供的气象服务项目不多。目前,主要还仅限于提供防灾减灾相关的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指导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专业农业气象监测设施不足,为农服务的观测资料短缺;

3、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少,服务能力、专业水平还有待加强。

六、继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的工作打算

1、加强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的管理,使其在天气灾害预警中发挥作用。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转变单一的应急抗旱型人工增雨作业方式,围绕农业水库增蓄、水力发电、作物防旱防雹,大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统筹安排全年作业任务,提高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加大中小河流防洪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的中尺度自动站的建设密度;增加土壤水分观测点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

4、加强为农服务的支撑保障。做好基层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使各类优秀人才活跃在基础业务、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政管理等核心领域,确保为农服务提高支撑能力。

气象创新特色服务 篇10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1、时间:4月21日—5月5日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发布等制度,加强重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XX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法履行气象信息发布、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依照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意见暨XX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桐城业务楼装饰和整体改造年内必须完工;切实推进枞阳新址建设,年内要达到基本完工要求;潜山观测场搬迁要有整体改善规划,年内要完成土地办证及项目可行性论证,随时做好项目申报;宿松、太湖完成综合改善扫尾工作。

二是按照省局XX年加强县局十件实事,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落实,特别对要争取省局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县局要做好对接。

三是县财市管要严格按照市局财务部门要求,加强综合预算和分类核算,建立相应帐户和账套,在实践中完善中央帐套、地方帐套、科产事业帐套、科产企业帐套核算,坚决杜绝一个户头一本帐,完善和全力推进“县账市管”具体操作方法。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实行科技服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科技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并完善细化,重点加强合同管理,流程管理,财务公开;加强科技服务项目成本控制,增收节支;加大科技服务督查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平台完善对市及各县科技服务各项目流程、合同、财务的监管,确保科技服务稳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服务资金的分类核算,规范管理,提升综合预算和综合管理水平。

五是积极探索市县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上一篇:重阳节活动方案步骤下一篇: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