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红岩阅读笔记(通用12篇)
江雪琴、许云峰、成岗等人成了我的偶像,在遭受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后,面对凶残的敌人,他们从容镇定地与敌人巧妙周旋,把敌人戏弄得不知所措、自乱阵脚。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如在眼前,令我久久难忘。
书中令我感受很深的片段有许多,狱中联欢会是其中之一。在潮湿腐臭的渣滓洞中,共产党员的热情丝毫没被压制,反而越来越高涨。他们制作小礼品,进行歌舞表演,贴对联送祝福,大家有说有笑,每个人都那么快乐、开朗,“臭虫”遍布、酷刑无数的渣滓洞似乎成了一个欢乐的大舞台,每个共产党员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期盼着迎接着革命胜利的到来。期间气急败坏的特务们架起机枪威胁恐吓,但共产党员们却不以为然,还是说说笑笑的,他们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坚定无比的革命信念真正从精神上彻底击败了反动派。
不禁掩卷沉思,这些可亲可敬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为什么他们身受种.种酷刑却仍不肯说出共产党的机密呢?说了不就可以自由了吗?也许江姐的话是最好的回答:她在十个手指被竹签扎穿后仍坚定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他们的意志之所以能如钢铁般坚定,他们之所以能视死如归,我想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追求与目标,他们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个人利益甚至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正因为有这样的共产党员在,中国人民才能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创造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反思自己,我觉得非常惭愧。我们今天的生活非常幸福,我却并不知感恩,有时还会为要求没被满足而气恼;我做事往往只想着自己,也许因为这样,学习生活就没有很大的动力。读了《红岩》后,我决心要向共产党员们学习,先人后己,为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的发展而读书、奋斗。革命前辈浴血奋斗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幸福的生活,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
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教学经历, 在对比中却惊奇地发现:当年被强制要求写预习笔记的阅读习惯竟然是日后形成良好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笔者将从个体的角度阐述预习笔记对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 希望能给同仁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预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它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都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但与此同时, 预习也几乎变为一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手段。因为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的时候, 往往只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 而至于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预习, 下了多大的工夫去预习, 则难以量化和考核, 其效果自然也就参差不齐, 难以保证。而写作预习笔记则是对预习过程是否进行的一种直观考核。而且, 它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一、预习笔记的写作
下面, 我先介绍一下自己上学时写作预习笔记的经历。
小学四五年级时, 根据语文教师的要求, 每篇课文在正式讲授前都要写些预习笔记。每一篇预习笔记都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字 (注音并组词) ; (2) 生词 (解释并造句, 解释包括词的本义和文中义) ; (3) 文中出现的成语 (解释并造句) ; (4) 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达了/表现了/赞美了/批判了……) ; (5) 文章结构分析 (段落大意) ; (6) 句子深层含义分析; (7) 文章内容分析 (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问题的内容包括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必须在预习笔记中进行回答) 。
二、预习笔记对阅读的支持
从以上预习内容可以看出, 这样的预习笔记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而细致的, 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全面的学习。而它对阅读能力的支持和提升,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料的积累与运用
在预习笔记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将文中出现的生字一一查明读音, 这就解决了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 而注音之后的组词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有的学生还会更进一步, 不仅仅按部就班地将文中的生字注音组词, 还将其与学过的形近字进行组词比较。对于多音字, 学生还会将几个音同时注出并分别组词, 这在无形中就逐渐丰富了自己的语料库, 为今后的阅读减少了障碍。
对生词和成语的解释及造句则是对语料的直接积累与运用。在对生词和成语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学生就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这为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打下了基础。对于一些特殊的文章, 往往还要解释该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这就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也丰富了学生的词语运用经验, 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增加了砝码。同时, 造句这一形式直接检验学生对词语理解的正确与否, 无论是对阅读还是对写作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文章形式的把握与分析
划分段落, 概括大意, 是语文教学实践中最受诟病的一种教学形式, 因为它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 也忽略了很多细节性的内容。但笔者认为, 在课内的阅读教学中对此完全舍弃也是不可取的。
预习笔记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自行判断文章的结构形式, 这就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而且对文章结构的判断在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后进行, 这就要求学生在概括大意时要围绕中心思想来进行思考, 不至于过分偏离主题。这样的训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写作有一个整体的观照, 甚至对于他们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三)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深入
预习笔记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既包括高屋建瓴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也包括细致入微的句子含义, 还包括文中的其他一些具体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先行做出回答。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认真阅读课文, 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分析, 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这一完整的思维链条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三、预习笔记对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在深入探讨预习笔记对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之前, 笔者需要对其实施的一些具体条件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从时间上讲, 如前所述, 我写预习笔记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因此, 小学中段应该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起点。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训练, 学生对文章的很多概念还不清楚, 因此还不完全具备写如此复杂的预习笔记的能力。当然, 如果是根据学段特点制定相应的预习笔记规范, 效果也许会更好。
从效果上讲, 以我为例, 小学四年级是1989—1990学年, 这个时段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仍是以教师的课堂灌输为主, 而且教参也几乎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但是我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充满自信。除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那个以工具性目的为主的语文教育时代, 同样也获得了良好的人文滋养。这与个人的大量阅读当然有很大关系, 但预习笔记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预习笔记对阅读能力提升的原因和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构主义的心理期待
虽然写作预习笔记这一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它仍然在客观上促成了学生主动而且深入地展开阅读与思考, 使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便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阅读评价。这样的结果并不会削弱教师讲解的意义, 相反地, 它可以让课文教学的课堂更生动也更有深度, 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内部生成”模式相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 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此外,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 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 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
当学生通过预习笔记的形式进行了深度阅读之后, 会很自然形成一种心理期待, 期待教师所讲授的与自己所理解的达成一致, 以此来验证自己的阅读理解正确与否。一致, 则带给自己以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可以促进自己今后更加愉悦和自信地进行阅读, 同时也会在课堂上形成高质量的师生互动;不一致, 学生往往不会轻易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会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甚至直接与教师进行探讨、辩论, 直至自己能够说服教师或被教师说服。这一过程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 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可以迅速得到提升。
(二) 长期坚持的持续动力
预习笔记一旦开始, 就要进行长期坚持, 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我为例, 预习笔记的写作整整坚持了两年的时间。从绝对时间上看, 两年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相对于一种习惯的形成时间, 两年已经足够了。由于内心一直存在着渴望被老师认可的“虚荣”, 使我在写预习笔记时总是要比同班的大多数同学做得更全面、更深入, 因此也积累了比大多数人更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 这又为我的写作水平提高提供了绝佳的跳板, 因为读与写的相互促进持续发力, 对增强个人的语文学习热情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动力。
(三) 内化于心的阅读习惯
有研究表明, 一种行为坚持21天就可以变成习惯。那么如果能够坚持数年, 这个习惯便会变得牢不可破, 就会内化成一种内生性的阅读需求。因此, 当我两年之后升入初中以后, 虽然教师没有强制要求写阅读笔记, 却仍是自觉地坚持了一段时间。
而即使后来我不写书面的预习笔记了, 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按照预习笔记的习惯去进行预习, 如遇到不认识的字词, 会主动查字典将之弄明白, 遇到难理解的文章会一遍又一遍进行阅读, 直到自认为理解了为止。
预习笔记的存在, 不仅没有让我厌恶阅读, 相反, 让我更加热爱阅读。每当新语文课本发下来,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课文提前预读一遍;每当课外练习册发下来, 书中作为阅读测验的文章也总是要通读一遍。而且后来发展到不仅是语文的预习, 几乎所有文科类课程的课本都要提前阅读一遍。预习已经变成了阅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其实, 预习笔记锻炼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有自主解决问题、语言组织、独立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 因此其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当然, 坚持一段时间后, 当这种习惯已经变成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 预习笔记的写作与否就变成了形式主义的问题, 不必要过分强制了。
关键词:兴趣;习惯;能力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老师们平常说的“一支笔,一本薄”,那么他们将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学生写课外阅读笔记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主要靠教师来培养。如,为学生上好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设计一本阅读笔记本,为学生批阅、讲评读书笔记等。教师要把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列入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呢?
一、给学生一定的模式,懂得写好阅读笔记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的阅读笔记水平,是随着认识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以及写作技能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学生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有一个从扶到半扶到放的过程。
开始,可以从课外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做起,一项一项地指导,从单项笔记开始,逐步发展成多项笔记,最后形成一定的模式。例如,我在学生刚开始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时,只要求学生摘录在课外阅读中学会的生字和词语,名曰“采蜜薄”。然后逐项增加:摘录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学学读后感,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随读随记的表式课外阅读笔记:
这种读书笔記模式是根据识字、阅读、写作的要求来设计的,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使用,只要持之以恒,会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指导学生对课外书进行逻辑分析
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最基本的方法之后,可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二年级学生着重整理词语和好句,写出简单的心得体会。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独立地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师可以指定某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地去研究,如要求学生归纳各节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想。文章体裁不同,内容也可以各有侧重。如故事、小说、传记等要求学生分节写出人物、内容、感想。古诗能懂后,要求译成白话文,寓言要求他们能弄清寓意,写心得体会。例如,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邱少云》一书,要求学生就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列出阅读提纲,把英雄的主要事迹写下来,说说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学生在准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举行故事讨论会,每人都谈自己的感受,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三、认真检查,定期批阅、讲评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笔记的质量,教师还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一学期做几次批阅、讲评。
为了督促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并认真写好阅读笔记,我设计了一种课外阅读登记卡:
这种课外阅读登记卡一人一张,一学期检查几次,学期结束总检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学写阅读笔记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要定期全面批阅或不定期地抽阅,发现写得认真的,要结合讲评给予表扬,有问题的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带着敬意,带着钦佩,我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她的意志,她的英勇,无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她就是江姐——一位拥有钢铁般意志、英勇无畏精神的中共地下党员。
江姐,是稳重、成熟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在去华蓥山的路上,她看到了高高悬挂在城楼上的丈夫的头颅。但为了不暴露身份,为了新的战斗任务,江姐强忍心中的悲痛,擦干眼泪,毅然离去。
心绪随着江姐的情感跌宕起伏,我不禁心潮腾涌。雨雾蒙蒙中,当江姐看到那颗血淋淋的人头、那张刺眼的布告、那双渴望胜利的眼睛,她不禁头晕目眩,热泪盈眶。我想,她必须不敢坚信也不愿坚信,自己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丈夫,就这样永远离她而去。她怎能不悲痛欲绝!然而,我看到,坚强的江姐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垮,转瞬之间,她就抑制住了自己内心悲愤的情感,正因她知道,党托付给她的任务还没完成,她要把悲伤与仇恨深深埋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更加英勇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
但是,江姐的工作并未一帆风顺。随着甫志高的叛变,她不幸被捕。在渣滓洞中,江姐受尽折磨,丧心病狂的敌人还把竹签钉进了她的手指。江姐毫不畏惧,傲然说道:“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多么刚劲的话语!多么铿锵有力的陈词!我不由自主地在心底默默赞叹着。但当看到江姐遭受酷刑时,我仍暗暗咬紧了嘴唇,那“十指连心”的疼痛仿佛也直锥我心。是啊,竹签深深撕裂血肉的刻骨钻心的疼痛,岂是常人能够忍受的!江姐一次次地昏死,又一次次地被泼醒,可,我却从未听到过她的一声哀求,一次哭泣,一丝呻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江姐一步步走下去呢?我想,是一种革命必胜的信念,是一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更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无私的爱!
然而,就在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狗急跳墙,开始杀害狱中的共产党人。而江姐为保护战友,不暴露越狱计划,从容不迫地告别战友,挺身走向刑场。
泪水在热辣的脸庞上滑落我的心颤抖了。耳边,似乎响起了隆隆的枪声,和那庄严的口号。应对着牺牲,江姐没有激动、恐惧与悲戚,而是从容地梳头、更衣,并鼓舞安慰战友——必须要为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到底。江姐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与不屈的气节令人荡气回肠,我想也许,这就是“视死如归”的真正含义吧。
血染红岩,是的,它让我懂得,正是有了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时刻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发奋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认识,我是看完了《红岩》这本书才知道的。《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它是一部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其中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了他们深爱的土地,为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正是烈士们的鲜血把巍峨耸立的红岩染得更加红艳,犹如一部波澜壮阔、激越悲壮的革命乐章。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反而使他们的斗争精神更加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当我在做奥数题时,花了许多时间却做不来而泄气;当我在记英语单词、背英语对话时,一不顺心就发脾气;当我在观察动物却毫无发现时,甩手而去。我不能坚持把事情做好,缺乏意志力,常常半途而废。我虽然有自己的理想,却不能为之而努力奋斗,总觉得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荆棘。在工作中我也一样缺乏任性,一遇到小挫折就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充满热情。如今,是他们让我明白: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用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越是艰难的任务,就越需要我们去完成。
读《红岩》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力量”。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让敌人闻风丧胆,那是集体的力量在起作用。“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我们班是一个由56个同学组成的大集体,每次学校组织的比赛或者活动,大家都会尽力而为,为自己,更是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荣誉而奋斗。每年的校运会上,都留下了我们班同学辛勤的汗水。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与大家分不开。
红岩读书笔记1
前几天,我们学了《狱中联欢》,唤起了我对《红岩》这本书的兴趣。
当我读到万恶的敌人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中的时候,我的心收紧了,仿佛看见了当年江姐那苍白的面孔,我真替他担心,当我读到江姐临行前,从容的穿上红色绒线衣,像平常一样梳理头发……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概给深深的感动了。多么伟大的江姐啊!为了共产主义的目标,不顾自己生死,为党献出一切!
而我,平时遇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的总想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想:“别再费劲了,明天问问同学,兴许别人会呢。”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儿,我总是厚着脸皮——靠,靠到最后,父母没办法了,只好自己做。日久天长,我变得又懒惰,又胆小。在江姐面前,我显得多么渺小。懦弱啊!
书读完了,江姐那铁锤般的话还会挡在我耳边:“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的意志是刚铁铸成的!”革命前辈对屠刀都无所畏惧,我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困难,做个像江姐那样的人!
红岩读书笔记2
20--年7月1日是建党90周年,我读完《红岩》,我的心情像奔腾的江水久久不能平静。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人激动、崇敬、悲愤的画面!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江姐,在《红岩》的第29页就描述了江姐。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江姐在遭受敌特严刑拷打时,因为忍痛,紧咬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血水飞溅,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人们常说“十指连心”,如果将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那又是何种刺骨钻心的痛啊,更何况是对于一个女子——江姐,使用如此严刑。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特务们残暴得令人发指,而江姐又是多么的坚贞顽强!面对敌人的拷打利诱,面对狱中生活的艰难困苦,江姐等可钦可佩的勇士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敌人抗争。
国民政府的一号绝密行动计划把杨虎城、杨振中、宋绮云、徐林侠、“小萝卜头”(宋振中)、杨拯贵都杀了,把两个小孩都杀了,把他们家都杀了,实在让人痛恨!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永远不忘记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让我们的国旗在我们的国土上更加骄傲地飘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啊!
红岩读书笔记3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岩》,这本书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收到国名党反动的特务机关残酷的压迫,可是,他们在监狱中顽强的与敌人进行抗争。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她的名字叫江竹筠,大家都亲切的叫他江姐。在这本书中,敌人在狱中残忍的折磨她,用夹手指,灌辣椒水,做老虎凳去折磨一个弱女子,想让她吐露事情,一次次酷刑使她疼晕过去,但是她却咬紧牙关。她的坚强令我佩服,她的不屈令我震撼。我想,要是我一定会经不住折磨而说出军情,比起她,我们是多么的渺小。
在书中,我还认识了“小萝卜头”他的眼睛很大而有神,因为营养不良而又瘦又高。所以大家爱怜的称他为“小萝卜头”虽然他看起来瘦弱,但是却肩负着为狱友送信的重任。
读了以后,我不禁潸然泪下。我在想,是什么让他们都不畏强敌,是什么让他们坚强不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一次次折磨中,晕死过去,却不吐露事情。现在我终于知道,是一份对国家的爱,是抱着对国家的希望,是为了祖国的亿万人民。为了我们他们牺牲了,虽然惨痛,却也壮烈!
红岩读书笔记4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红岩读书笔记5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I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不让孩子接触血腥,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身处大学,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苦闷,浮躁,整日除了学习和逛街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看着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脑海里浮现的确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迎风飘扬,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在读了三年大学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象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铁道校区赵长平同学的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已经誉满中南,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不仅因为他为我们中南人增了光,为我辈青年添了彩。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韧劲和信念。从他负伤躺在床上仍坚毅笃定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江姐就义前瘦弱却笔直的身影。这就是新时代传承的红岩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扪心自问,认真思考:怎样去树立真正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红岩,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将永远在我心中飘扬,引我前方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通过阅读, 解决人生疑惑
这一年, 春华秋实, 寒暑更替, 一年便是一生的缩影。《逍遥游》里, 庄子说, 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不知晦朔。可是, 对于蟪蛄与朝菌而言, 这何尝不是一生?世界末日的传说, 正好让我们考虑一个久远的哲学命题:向死而在。因为, 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 人生才值得用意义去追问。在时间的维度上, 人类和朝菌与蟪蛄, 区别真的不大。而在意义的维度上, 帕斯卡尔告诉我们, 思想, 是人类全部的尊严所在。现在, 若有人问,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 你将做些什么。我想, 我要继续阅读那些我尚未读完的经典著述, 借以解决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疑惑。这一次, 是C·S·路易斯。
何以会是C·S·路易斯呢?这位最伟大的牛津人, 他最广为人知的, 当然是煌煌七卷本的《纳尼亚传奇》。我对C·S·路易斯的迷恋, 也从这个七卷本的童话王国开始。很难想象, 一个牛津大学的教授会写出这么一部传奇小说。于是, 随着纳尼亚世界宏阔图景的展开, 我们自然要去追踪这位背后的造物者。在《痛苦的奥秘》这本书里, 路易斯问:“如果真有一个全能的、充满爱的上帝在, 那么, 上帝为什么要在世间制造那么多的苦难?”1942年, 二战, 伦敦空战正酣, 牛津大学教授路易斯应邀去给英国皇家空军的年轻军官讲演, 他看着下面一旦起飞, 平均只能活一个月的青年军官,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难是化妆的祝福”。王怡在影评《宇宙中的双城记》里说道, 路易斯“决定写一部给孩子们的童话, 描述世界在苦难中的真相, 也描述那些青年军官到底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死;而这信念, 只是叫他们死呢, 还是能叫他们活?”七卷本《纳尼亚传奇》出版即成经典, J·K·罗琳日后自述, 之所以《哈利·波特》也写了七卷, 正是为了向《纳尼亚传奇》致敬。
路易斯的书是我2012年进行的专题阅读之一。这种专题阅读与我的关注点密切相关, 而与以往的阅读全然不同。以往的阅读, 多以时下新书为主, 似乎我是一个职业书评人。而今年虽然也关注新书的出版, 但自己的阅读兴趣却有很大转移, 一则因为我对工作的态度, 一则也为了解决我自身的困惑。
在阅读中, 重新理解教育
多年来,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务正业”的高中教师, 而近几年, 开始对教育发生了真正的兴趣。此生已届四十, 悲剧在于, 最近才刚刚发现教育对人的守护之重要, 教育是要教人自由, 使人成为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何其重要!我们所承担的工作, 有奇异的恩典存在。因而, 我恰恰认为, 最近我才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任务。在当下, 身为父母, 同时又身为教育从业者, 教师的责任实在重大。这个职责, 以前就有所了解, 但从未像如今这样能理解其重要与艰巨。曾经无知者无畏, 而当你略窥堂奥, 才有切肤之感, 才会在敬畏之中生出一种庄严感与神圣感——我们将亲手赋予这一任务以价值。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实际, 我发现, 越是对教育有更多的关注, 便越觉得低幼阶段教育的重要。所以, 身为高中教师, 我会与朋友一起研究小学教材, 也会亲自去写一本儿童读物。做这些工作, 广泛涉猎童书是应有之义。尤其是欧美等儿童教育更为先进的地区, 其绘本作品、童话作品以及其他形式各异的儿童读物, 真是琳琅满目。C·S·路易斯携其《纳尼亚传奇》而进入我的视野。当然, 其中还会有《魔戒》三部曲, 会有E·B·怀特, 但没有一个人像路易斯, 用伟大的童话给我人生价值的指引。因而, 我以为, 教育的过程, 恰恰也是教育者自我生命不断走向完满的过程, 只是任重道远, 我们永远在路上而已。
近年来, 我的阅读往往跟着我的思考, 在面临很多教育个案的时候, 我常意识到教育的无力、个人的有限。在前不久写的一篇题为《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的文章中, 我坦承自身的疑惑与无力感。事实上, 孩子来到教师身边时, 已经是个半成品了。他们不是一块有待我们雕琢的“璞玉”, 相反, 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特点, 可能是特长, 也可能是缺点, 可谓瑕瑜互现。但哪个孩子不是瑕瑜互现呢?如单从问题的角度来看, 又有哪个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孩子们的虚荣、暴力、谎言, 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而学校的评价体制, 则加重了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我经常感受到教师个体的无力。
教师不但需要成为孩子的引领者, 还需要成为家长的教育者。这一点真令人十分纠结。纠结在于, 有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成为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 给了孩子生命, 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做家长。而更纠结的在于, 教师何德何能, 竟能担负教育家长的重责?医生, 先医好自己吧。这句话也可套用在我们教师身上。
阅读是对意义的追问
对于教师, 心理学的重要性格外凸显。于是, 我重新捡拾起了心理学的书籍。这是在C·S·路易斯之前的专题阅读。其中, 最重要的一个人, 便是朋友黄晓丹与杨庆推荐的河合隼雄, 他成为我今年阅读中的第一座富矿。我读的第一本河合隼雄的书, 是《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前者是世界知名小说家, 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的竞争者。这样一个人, 竟然要寻求河合隼雄的指导, 对我来说, 实在是一件震惊的事情。这本书很好读, 几个小时便读完, 也正是这次阅读, 一方面使我了解了村上春树从个人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向, 另一方面也更明白了何以河合隼雄是不可替代的。于是, 接下去的一本, 便是河合隼雄汉译作品中最富声名的《孩子的宇宙》。
我本应该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 来谈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因为河合隼雄首先是一位临床医生, 因而他有丰富的案例, 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身边看到。但更重要的在于, 河合隼雄并不单单是一位临床医生, 他还是一个有深厚造诣的荣格心理学分析师, 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因而, 他的书有理论高度, 足以建立起我们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全然不同于前的认识。后来我读了河合隼雄的回忆录, 得以近距离了解, 河合隼雄何以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儿童事业。这也促使我再次翻出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将这两本书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阅读, 以便互相参看。至少, 我的一个模糊的意识被明确了:在教育中, 成年人的责任在于, 他并非孩子的建设者, 而是守护者。
这里我还想提另一位日本学者, 松居直。松居直与河合隼雄合著的《绘本之力》, 也是今年才读。这在低幼阶段的教育界, 是一本必读书, 而对绘本界而言, 则是一本启蒙书。沿着这本书的路径, 我读了松居直另外的两本:《幸福的种子》与《我的图画书论》。日本学者不擅长构建理论体系, 但精于归纳整理。松居直这两本书也不是理论著作, 而是个人经历与感悟, 其中充满美、爱与感动。作为出版人, 可以说松居直一手促成了日本绘本的繁荣。而就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河合隼雄、松居直这些人, 正是他们重建了日本战后的教育, 重塑了一代热爱自由与和平的新日本人。
“蒙地色彩”,这个名字我很喜欢。“蒙地”,温暖亲切,无限延伸,无穷辽远,直到历史的深处。其与“色彩”结合,则是一种别致对话,包含沉默的抒情。
所以说,“蒙古游牧文明”本是一个宏大课题,而在巴义尔的摄影作品里,她被凝聚成一条河流的表情,一片静默的草原,一个晚归牧人的剪影,一只驼羔温柔的眼神,可以说,在这本书里:“游牧文明”是具体的,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倾听,可以闻到芳香。
也因此,我们幸运地被带回到现场。回到那些游牧生活的四季场景,回到蒙古人的笑容里,回到故乡。“回到现场”,恐怕是摄影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穿越时空,直击某一刻的丰饶与苍凉。2004年的蒙古国东部草原,仍然那么寂静,那么诗意,像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而2005年的大兴安岭腹地草原,已被开垦得满目疮痍,似乎世界末日正在临近。所以,“蒙地”的内涵是如此多样化,又是如此纯粹而单一,其直接关乎蒙古人生存的地理文化空间,关乎整个族群的命脉及未来。
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摄影家已然穿越了蒙古高原之内蒙古的所有蒙地,从额尔古纳河开始,直抵阿拉善,穿过甘肃之肃北,直至新疆之巴音布鲁克草原,北到蒙古国,及贝加尔湖岸边之俄罗斯布里亚特,同时,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以及北京的蒙古人,都成为其镜头所关注的对象。这是一片如此广袤的土地,巴义尔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近和抵达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影像的呈现。其镜头如草原上的鹰眼,在盘旋、静守及俯冲而下时,完成了生命的一次次独舞。
这样的实验与行动,对于其个体生命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摄影家在多年不断的行进中磨砺、探寻、祈祷并爱惜。巴义尔留给我的一贯印象是执著。2005年那本《蒙古摇篮——额尔古纳》出版时,我曾做责编。那是我们的一次难忘合作,关于祖先源头的探寻,成为那次行动的源动力。他的严谨、谦逊和幽默,及对额尔古纳河岸土地的牵挂,常常让我回到长生天的旨意中。也因此书,我们曾一起去过额尔古纳。记得在室韦的早晨,他于凌晨4点跑到额尔古纳河岸边拍摄晨阳。正值8月底,室韦一夜之间霜冻,那个早晨确实很冷。额尔古纳河水见证了一个勤奋摄影人的身影。也是那次途中,他在黑山头古城虔诚跪拜,他拍摄到了秋天的草场和奔跑的骆驼,有两幅作品收入于本书。如今再看我才惊讶地发现,那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啊,恐怕再也无法复制了。忍不住感慨巴义尔作为摄影家的敏锐视角以及他对于生命源头的深厚理解。
同时,本书对于蒙古游牧文化而言,也是重要的。其承载了一段特定时间里,整个族群的寂寞、哀伤,幸福与静谧,她们依赖影像的细节而存在并产生意义。摄影作品中的一切都是生活的原样:真实,生动,那只小狗正在愉快的奔跑中。未命名的朴素里,是日常的模样,就连节日和盛装也显得自然,天成。这正是巴义尔的镜头所对准的方向,也是他的眼睛和心灵所抵达的地方,这一切都是最初的本意的。于是,可以这样说:他的摄影以强大的记录方式奖赏了游牧生活,让这样美好的生活样式在影像中存在,复活,并散发出迷人的召唤。同时,这些作品亦是游牧文明对于摄影家无声的奖赏。
2
巴义尔基于自己对草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将其作品进行富于创意的编排,并附之以简洁的文字注释,相得益彰。以摄影作品为线索,探寻蒙古游牧文明的枝叶与根系,以“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为支点,撑起了游牧文明的广阔天空。这样的梳理本身,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以“蒙古草原”开篇。从一片草原开始的故乡,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蒙古故乡。镜头里的天空、草原、河流都充满个性,她们躲在云的变幻、草的颜色、河水的波纹里。而以“蒙古五畜”作为故事主角,则表达了摄影家另外的构思。骆驼、马、牛、绵羊、山羊——他们在镜头里张望、静默、迷惑甚至求助。它们的表情停顿在一刹那,似乎充满探究,又泰然自若。它们隐没在草丛中,与自然共成美景,时而又被自然驱逐。他们牵引着视线,提醒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解读,“五畜”在游牧文明册页中的位置。而那些蒙古人的脸庞,是更加凸显的个性。面孔是如此唯一,又是如此饱满而丰盈。
其实,生存状态仍然是一个抽象词汇。具体到蒙地则表现为:草场是否安好,五畜是否健壮,蒙古人的脸上是否饱有笑容,这当然是巴义尔的思路,顺着他的路径,我们能够发现,“蒙古草原”“蒙古五畜”和“蒙古人”三者血脉相连,任何一条线索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其他线索的不安及动荡,只有此三者和谐相伴才是一个良性状态。原本,这是一个结实的链条,曾在数千年的文明档案中卓尔不群,可如今,我们要低下头来,静心观察其脆弱的神经,易碎的表象。所以,摄影的记录意义是如此清醒:某个不经意的举手投足瞬间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解,一群清晨准备出发的羊,就是一个微型的历史断面。某些普通得几乎让人们忘记的刹那,会在摄影镜头中释放出特有的色泽,并期待重新阐释。
3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自己愿意把《蒙地色彩》看成是一部回忆录。可以说,是她开启了一扇回望的窗口。从一片草原开始,沿着一条河流的足迹,追溯源头,呈现此刻,而时间,却永远地定格在过去。“过去时”,是绝对的,只有过去时,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并试图凸显记录的永恒性。若从回忆录角度看,场景、人物、笑容、奔跑、套马杆、花朵、雨水中的牛群、雪夜里的狗叫,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切纷纷聚合,连缀出故事、情节,从现在、此刻,翻身成为过去、彼时,并终将沉淀成为历史,成为记忆。
2007年巴音布鲁克草原冬天雪夜,那位晚归的牧人、他的马、他的狗,一直让我停在迷途中。牧人的冬天有多寂寞,“蒙古包和马在风雪中显得很弱小”,那一片苍茫中,长生天在说话,人必须安静地倾听,蒙古人在内心笃信其力量。
信仰的生长源于自然的暗示与警醒,其内心的强大与柔弱也同样与自然的召唤相契合。所以,那组题为“信仰”的作品就显得格外厚重而有灵魂。让信仰还原到形式,摄影是多么适合的表述方式,于是,我们跟随着巴义尔回到成吉思汗陵,回到马奶节当日,感受护送“苏勒德”的庄严,穿过诵经声,一直走到祭山祭湖祭石祭泉祭树的现场,蒙古人的文化基因里,隐藏着神奇的密码,使得他们以如此神秘的方式,抒怀在天地之间,聆听着神灵的语言。如一尊尊古代岩画,穿越了时间隧道,尽管斑驳、偶有脱落,可那坚硬的轮廓,丰满的底蕴,柔美的线条,依然清晰地停在风雪中。
我们在阅读中回忆。回忆草原上的树,回忆蒙古包的“哈那”,回忆湖水,回忆满天繁星。回忆本身令人反思,反思才能产生力量。同时,伴有更多的怀想。这些作品似乎都在未完成的状态里,我们很想知道,在未来的时间中,那些场景那些人那些故事将向着哪个方向走去。我们愿意相信,《蒙地色彩》成为一扇遥望未来的天窗。
早就听说《红岩》一书值得一看,今年我看了《红岩》后,感觉的确受到教育。《红岩》虽说是长篇小说,却写出了当时――自抗日战争后到解放之前一些真实的事情。从地下党党员重庆密秘“工作”到不久因叛徒而使地下党党员落入他们的魔窟;从特务严刑逼供,到以求和为借口释放刘思扬;从刘思扬再次被捕入狱到敌人提前大屠杀,无一不是透露出敌人阴险的嘴脸。
《红岩》里所写的都是些革命烈士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同时,也写出了他们反动派的野心。在狱中是我们无数的革命烈士和罪恶的敌人周旋。他们是伟大的,面对敌人、特务的软硬兼施就是咬紧紧牙关,不吐出半个出卖党的口供。当然在众多地下党党员中,也有出卖党、出卖自己以前并肩作战的战友;甫志高,就是这么一个无耻的叛徒,他为了免受皮肉之苦,竟然投降了反动派,将自己认识的党员:许云锋、江姐――统统出卖。以至于到现在为止,甫志高这个名字一直被人们唾弃、瞧不起甚至是憎恨。在狱中,所有被关押的革命烈士仍然不忘地下党,地下党也不忘这些被关押的“子民”,派人混入特务队伍中,以便联系。所有的革命烈士,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密秘通道以及“小小通讯员”――“小萝卜头”宋振中传送消息。是啊!所有的革命烈士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这种忘我服务于革命;忠实于党;憎恨于敌人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虽然,他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爱国、爱民、爱党的崇高的品质与世长存。我们的国旗、我们的红领巾都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它是我们的骄傲,是所有华人的骄傲。如果没有这些革命烈士,我们哪里来的这金色的童年?如果没有这些革命烈士,谁又来带领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明天?烈士们,请安息吧!我们新一代的红领巾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从父兄那里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在队旗下起步,在国旗、党旗下献身。
一切真实的故事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磨让人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让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杀害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情自若的蹒跚的移动脚步拖着锈浊的铁链,不再回顾鹤立两帮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面对一步步接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的意志更加根深蒂固,即使海枯石烂,天蹦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竹竿的扎进指甲缝里,那种刺骨钻心的逼供一般人是绝对受不了的。反动派想从这位重要的党员的口中获得一些机密情报。江姐受尽了折磨也没说出一个字。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在哪潮湿腐臭阴冷的几乎让人窒息的地窖里,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吃着呐发馊的跟石子一样残渣剩饭。拖着那遍体鳞伤的身体,忍受着旧伤新创袭来的疼痛互相照顾,关心同伴,一有机会他们就研究对付反动派的计划。革命烈士以一种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敌人抗争着。
对这些宁死不屈的革命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以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心。幸福的生活容易让人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也麻痹了人的坚毅精神。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就是读通读懂的意思,怎样才能读通读懂呢?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最好的答案,古往今来的学者都是通过写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收获,交流经验,积累资料增加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的。
写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在书上做记号加批注。这是写读书笔记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就是把书中优美的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最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划上曲线,加上着重号。这种做法随看随划随批,用起来方便,有助于对原著深入钻研便于日后翻阅和查阅。
但这种做法过于随意和简便,不能形成系统的资料,日后查阅费时费力,再就是只有在自己的书上才能运用此法,在别人的书上就不能如此。
二、做摘要摘抄,就是依据需要,把文中主要内容重要段落准确无误的摘录在本子上或卡片上,并注明书(篇)名、版本和页码。为了以后查阅方便,要分类摘抄。摘抄时必须注意上下文的意思,避免断章取义。
三、编写提纲归纳内容提要
所谓写提纲就是把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写出它的中心和各部分的意思,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和思维能力,便提纲时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般不要摘录原文。另外,对自己阅读的好书(文章)为了加强记忆,增加知识,可以编写简单的故事概括。
四、写读书体会就是读完书(文章)后,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写下来,可以谈一谈自己对本书总的看法,也可以对某一观点加以补充,还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批评或商榷的意见。写读后感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想体会,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一股脑都是赛到文章中去,而要把自己读书和实践中体会最深,收获最大的问题集中写下来。
一、工作管理的量化
(一) 建立工作标准; (二) 记录每个工作的任务数量; (三) 决定每周工作的时数; (四) 记录每一员工实际工作时间; (五) 以标准时数除以实际工作时数, 计算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
工作算:把总的工作量作为1, 求出在多少时间内能干多少工作, 或是完成工作需要用多少时间 (天数) , 这样的问题就是“工作算”。例如:同样的工作A需要10天, B需要15天完成。如两人合作, 在一天内, A干了总的工作量1的十分之一, B干了总的工作量1的十五分之一。把两人工作量相加。列成算式:1/10+1/15=1/6, 两人合作需要6天。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 依靠团队力量才能制胜。合作精神是红岩联线经营之路, 凝聚的力量足以与命运抗争, 克服困难、永续经营的保障。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二、研究开发市场化
所谓市场化就是透过价格机能使得供需平衡。红岩联线作为文化资源, 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 它还有对深邃的历史文化的探索性资源, 这一切都是未来兴起与发展的文化产业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资源。红岩联线研究开发市场化运作有助于其资源优势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转化。红岩联线的资产是历史文化遗产, 不管它有形或无形, 都具有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 转化为市场的优势, 关键在于创新。联线的管理者, 从开拓市场吸引消费群的角度, 组织研发人员和工作人员, 通过自我开发, 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不断推陈出新, 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研究成果和陈列展览, 使联线的“产品”常新, 这是市场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强化科研力量, 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之外, 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 就是借用社会力量。应充分利用红岩联线资源优势。以经营为手段, 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 有效地借用社会力量开发新的展品, 加大研究开发市场化力度, 就必然要求内部的工作效率有所改变。市场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做“生产者”还要做“经营者”;不仅外部市场工作要规范, 要加大力度, 而且内部的管理工作亦应配套。有如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一样, 不仅企业外部市场工作应快速运转, 内部的管理工作亦应高效运行。
研究开发市场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化的方式组织消费群体;以消费需求搞好研究开发创新;以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转变传统机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市场网络建设和市场推广, 借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信息互联网等现代重要的媒体机构及社会力量, 宣传推广红岩联线。扩大社会影响, 经过分析、研究, 确立红岩联线面向市场, 而如何让宣传广告有效, 关键在于搞好策划。策划应包括整体形象策划和“一展一策”;选准“卖点”, 针对性要强;宣传广告的方式, 包括电视频道、刊头位置、时段等技术性处理措施等。红岩联线除组织自身的策划机构之外, 要注意利用和借用社会广告策划的专业机构, 效果可能更好。
三、队伍建设专业化
人才, 是联线发展最重要的资产。在竞争不断激化的环境下要获取利润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一是观其行, 识人选人用人不能只看其一时的言行, 在看其工作业绩的基础上, 要重点看其德行;二是要给其位, 要建立健全岗位交流、择优聘用等多种机制, 对肯干事、能干事的人才, 给其位, 实现人与位的优化配置, 三是要用其“时”, 要通过考核考察, 公开竞争,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的新渠道, 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任用, 要建立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 要建立年轻干部任用的“快车道”, 四是要促其“成”, 用实践造就人才, 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培养能够处理复杂问题、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 交流轮岗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通过人员交流, 能够有效激活干部任用机制, 为合理使用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既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又能够不断发现有潜力的人才。人才交流中, 被交流的人在新的岗位上, 要获得认可和尊重, 实现新的突破和作出成绩, 就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 以更深入的学习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开阔了眼界, 扩大了知识面, 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不断发挥开拓创新精神, 保持对工作的热忱, 有效遏制“疲钝倾向”的发生。
四、社会服务细节化
品质源于细节。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细节意味着完美、人性化、智慧和成功。无处不在的细节同样也构成了联线工作的基础, 关注并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细节问题, 是新形式下实践联线社会职能、推进联线事业不断发展的有益尝试。只有重视细节, 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 树立起"细节优势", 即经济学上所说的“差异化优势”, 才能拥有竞争力, 保证基业常青。
持之以恒地坚持每一个细节都按标准化要求执行, 才能保证成功。管理要落实在每一个实质性的细节上, 彻底摆脱"求数量, 求速度"的传统管理观念, 把细节管理落实到各个部门, 使各个部门职责清晰, 有效地分工协作。细节管理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创造优质的服务。现今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 服务始终要体现在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上。细节服务已成为时代的基本需求。用细节创造优质服务, 还必须在理念的把握和内涵的深化上不断地下功夫。
五、内部保障福利化
联线为职工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 为每个职工充分展现自身人生价值搭建了平台, 让职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为职工架起了一座桥梁。职工在社会中立足并享受经济独立所带来的成就感, 进而满足职工更高层面的消费生活。在职工遇到困难时, 联线及时提供各种福利, 送去春天般的温暖, 使职工在窘境中如沐春风, 体验契约关系下蕴涵的种种人文关怀。
职工除享受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外, 联线还把改善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提高职工待遇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医疗、体检、年假等制度;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解决职工子女就业等问题。使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联线的关怀。
【大学生的红岩阅读笔记】推荐阅读:
九年级我的大学读书笔记09-13
菜根谭大学生读书笔记06-20
大学教学读书笔记07-10
《大学》读书笔记个人感想07-24
复旦大学手写笔记11-03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10-29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10-22
大学生阅读报告10-20
大学生笔记本电脑市场调研问卷07-15
耶鲁大学心理学笔记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