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精选8篇)

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篇1

孟州市河雍办事处东田丈学校 赵丽珺

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的插图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极富时代特点、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合理地把教材中的插图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不但能促进课堂教学,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潜能、激活想像力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试着这样运用插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各类插图的特点,指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读图,促进课堂教学。

课本上的插图,大致可分为单图和连环图等。

1、单图:是画面相对完整的单幅图,它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对于单图,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教学生读图。二是活化画面。

所谓读图,就是在仔细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图上所画的内容。首先指导学生观察,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依图试读。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学弈》时我让学生观察图画后问:“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学生能准确地把问题连在一起:两个人学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而另一个却三心二意。那么,这样以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以下的教学就轻松多了。

所谓活化画面,就是说插图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它反映的信息往往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读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游子吟》时,我让学生低吟诗句,想像一位慈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衣的情景,把静的画面拓宽为动的影像,不但体会了诗的意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连环图:是以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一组单图,每幅单图表现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图连接起来,即为文章内容,表现文章主题。实验教材低年级课文插图中连环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中的1——8图就是连环图。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好单图,结合课文弄清单图的内容,并适当让学生口述。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图与图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连环图。最后达到能看图复述课文,甚至能充分发挥想像添加自己的语言、动作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使他们有所观、有所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课本插图,提高学习效率。

1、从图导入:有些课文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恰当运用插图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复杂或难度大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如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插图的运用。

2、以图助文。有些课文配有多幅插图,先看懂,再叙述,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如二年级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的插图,把大棚模型、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等先进的农业技术用多组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读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看图并讲一讲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能力。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课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所表现的事物是抽象、间接的。插图则是以线条、色彩为表现手段,所表现的事物是形象直接的。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识字少,要想让孩子们通过抽象的语言表述识字,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借助形象直观的插图来识字,认知会更快要更准。新教材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表述转变为流畅的线条色彩,用精美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识字的积极性。如一年级上册识字

(一)中,日、月、火、羊等看似简单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太容易。教学时,我注重把图画与识字相结合,从实际图演示到日、月、火、羊这些象形字,让学生像画简笔画一样先画一画,然后又自然地过渡到汉字,学生学习兴趣十足,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生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抓住契机,得法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一年级上册读读背背中的《咏鹅》,我就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鹅的项颈、羽毛的颜色、湖水的颜色等,使他们学会观察。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模仿书上的插图,动手画一画其他一些动物在雪地里出现的样子,并把他们的脚印画出来。不仅丰富了原有的图画内容,也锻炼了自己的想像力的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插图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林海雪原、古今建筑、童话寓言等多方面。如六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我结合插图简介了这一处旅游胜地,又从电脑上查找了许多相关图片,使学生们从插图中学到了广泛的知识,受到了美的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适时的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拍摄本地历史、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照片或录像,并配以文字说明或感受。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篇2

反观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看到的尽是模式、途径、方法……对高效课堂的内涵给予的关注并不多。因此, 我们有必要追问课堂的高效是什么, 以求正确理解概念并把握其本质。

追问一:为什么要追求高效课堂?

追求高效课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一是学习内容的无限与学习时间的有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已经积累了海量知识、技术, 而科技快速发展又带来了知识、技术的大爆发, 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并呈几何级数增长。要学习的知识、技术不计其数, 即便是基础的、先进的、典型的、前瞻的也多如牛毛。而中小学生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内容只能是选择性的。但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是极难抉择, 不仅要考虑当下经济社会的需要, 还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 更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理解。二是“分数代表质量”的传统教育观与“培养核心素养”的现代教育观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 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 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大中小学每天仍然在上演一幕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剧目。三是在尖端科技和创新人才方面,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和“把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资源把更多的青少年培养成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具有更多的知识、更高的素养、更强的能力。也就是说,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内涵及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实施高效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举措, 更是广大中小学各项教育改革实验走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根本性变革。

追问二:什么是高效课堂?课堂最根本的高效是什么?

提到“高效”,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高效率”, 放在课堂教学上, 则是“高效率的课堂”或“高效率的教学”。其实不然, 譬如“灌输式课堂”相对而言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知识量最多, 单看效率, 这样的课堂的效率无疑是高的, 照上述观点去推理, “灌输式课堂”岂不就是“高效课堂”了吗?这显然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有偏颇。那么,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

有人把高效课堂解释为高品位、高质量、高价值或者素质高、能力强、效率高 (质量高、效率高、价值高) 的课堂。我认为这些解释不妥当:一是这些关键词大多讲“高”不讲“效”, 与“高效”含意不一致, 而且品味、质量、价值 (或素质、能力、效率等组合) 不是并列关系, 内涵上有交叉;二是品位、质量、价值 (或素质、能力、效率等组合) 都是从一个侧面 (要素) 反映课堂的特点, 但整体上不能全面地、科学地概括课堂或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是“高效性 (型) 课堂教学”的简称, 也可以说成“高效教学”, 指的是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 是与低效能、低效益、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对立。作为概念, 这一界定还有两个问题要澄清:一是为什么是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而不是其他呢?二是“高效课堂”的“高效”是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是“三者合一”, 还是“三选其一”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对“课堂”、“教学”和“高效”进行解析。

首先, 要明白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三者的关系。字、词典中如此解释课堂:教室用作教学活动时叫课堂, 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 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 是学校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计划完成规定任务的教育实践活动。可见, 教学与课堂教学无本质区别, 狭义的教学指的就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而课堂与教学则是紧密联系的、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 在现实语境中, “课堂”不仅是指“教学活动的场所”, 也是“课堂教学”的代名词, 如“数学课堂”指的是“数学课堂教学”, “大课堂”是“大班教学”或“远程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研讨”,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练习”等, 这是一种约定俗成。因此, “课堂”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场所”, 也引申为“课堂教学”, 专指“学校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 “课堂”具有物理属性———由教师、学生、教材教辅资料、设施设备组成, 有实物和空间的界限;同时, “课堂”还具有非物理属性———由教师、学生的语言、情意、思维、文化等组成的教与学一体化的双边活动, 这是无形的、不受限的。

其次, 要弄清楚“教学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教学理论的思维取向和教学实践的工作重点。《当代教育学》对“教学”概念进行了词源分析, 指出“教学”历经四个时期有四种词义:一是在古汉语中, “教”与“学”没有严格区分, “教学即学习, 是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即自学和通过教人而学”。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式学校、班级授课制兴起, 教学有了第二个词义:教学即教授。1917年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看到普遍存在“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现象, 认为“重教太过”, 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学”有了第三个解释:教学生学。上世纪50年代, 人们从凯洛夫《教育学》里看到了“教学”的第四个解释: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活动 (教) , 也包括学生的活动 (学) 。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彼此的联系不可分割。这一词义沿用至今, 我国的教育学、教学论、教科书及教育辞典都是这样解释的。英语里没有涵盖teach (教) 与learn (学) 两方面的“教学”概念, teach (教) 与learn (学) 早期也是同义, 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 不再两者兼取而是择其一, 于是teach (教) 与learn (学) 指的是两个不同活动, 即两个不同概念。由此可得出四点结论: (1)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实践活动, 主要是指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 (2) 教与学是可分的。教, 不仅包括课堂上教师的活动, 也包括教师课前的准备、安排、设计和课后辅导、检测、作业批改等活动。学也是如此, 既有上课时学生的各种活动, 也有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师生的自学和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也包含在学的范畴。 (3) 教学的核心问题不在“教”而在“学”———启发学习、促进学习、指导学习、检测学习……即“教学生学”。教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都是为了学, 教的终极目标是“不教”。 (4) 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思维取向不是“怎样教”, 而是通过观察、测评“怎样学”来思考、设计、实施“怎样教”, “教”是课堂和教学研究的表观问题, “学”才是课堂和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再次, 明确高效课堂最根本的高效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高效, 形容词属性。效能高的, 效益高的。可见, 高效与见效、有效、收效类似, 只是程度大小不同, 与无效、低效相对立。“高效”不具体指代什么———效能、效益、效率、功效或其它, 关键看它的前、后所修饰的词。通过搜索, 能用“高”字修饰, 且与“效”组词, 适用于度量课堂、教学的有:功效、成效、效果、效绩或绩效、效率、效力、效用、效能、效度。分析这些词的含义、词性和习惯用法, 结合课堂教学的上述特点, 宜从效益、效率、效能三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度量最为客观、科学、全面。“效益”表示课堂结果, 即“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起到多方面的、有效的影响或促进”;效率表示课堂进展, 即“单位课堂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和学的任务量”;效能表示课堂动能, 即“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或课堂目标的能力”。在这里:课堂效能体现课堂的内在品质, 是课堂诸要素的综合反映。课堂效益和效率则是课堂效能的外在“表现”, 是教师、学生、学校、课程、资源诸多要素在课堂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事实上, 课堂效能与课堂效益、课堂效率呈正相关性———当某一课堂教学的效能不佳时, 其效益和效率普遍低下;当课堂教学的效能提高时, 其效益和效率往往随之而高。因此, 高效能是高效课堂最根本的高效, 高效益、高效率是高效能课堂的必然结果。

追问三:课堂高效的根本宗旨是什么?高效课堂价值何在?

教学孕育价值, 课堂承载价值。课堂高效的根本宗旨就是追求高价值课堂。抛弃课堂价值或搁置价值, 那是课堂教学及其改革的致命错误。当下一些中小学的所谓有效教学或高效课堂, 在课堂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上存在不少问题。

那么, 什么是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人们为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的多少。先哲们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 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即:价值是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通俗地讲, 价值体现了事物所蕴含的功能和作用。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给了一个浅显、简明而深刻的定义: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在现实社会中, 价值与效益紧密联系, 例如价值的大小意味着效益的多寡。于是乎, 很多人就把效益作为思想的指南或行动的坐标, 这就产生近视的、功利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价值既是附着在事物之上的事实, 有了它可获得某些功能、效益, 如“钉子”有固定、连接等作用;与此同时, 价值又超越事实之外, 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 如“钉子精神”是从钉子中抽象出“钻”、“定”的品格。只讲事实或者只注重效益不讲理想, 势必造成价值的缺失。从这一认识出发, 我们认为高效课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高效课堂是以高效益为前提。效益是价值外在的、直接的体现, 不讲效益, 价值也无从谈起。课堂首先要“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 高效课堂是以提供最多的知识、最多的技能和最多的学习体验为教学目标, 当然这些“最多的”知识、技能与体验又是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为前提条件。教得多、学得少是低效、无效;教得多、学得多, 还能触类旁通, 这才是真正高效。所以说:高效课堂须贴近社会发展需求, 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 适当拔高要求———并非无止境地拔高, 教师通过适合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运用课程资源, 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 高效课堂必须是高价值的课堂。笔者认为把“教学”局限在“有效、有用”是不可取的, 但这种做法在广大中小学课堂中却普遍存在, 因此, 笔者强烈建议弃用“有效课堂、有效教学”, 倡导“高效课堂”。高效课堂, 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课堂的追求目标———高价值。“有效教学、有效课堂”通常被理解为“有效、有用”的教学, “有效、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实际上是“有价值的课堂”。然而课堂仅仅“有价值”是不够的, 且其价值还不确定———可能有高价值, 也可能有低价值。不比“高效”, 不只是“有效、有用”, 远高于“有效、有用”, 是“很有用”、“相当有价值”, 凸显课堂的价值观。因此, 实施高效课堂, 不仅提升课堂价值的层次, 更是旗帜鲜明地宣示课堂的根本宗旨———追求高价值的教育。

第三,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理想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发展。高效课堂是从有效教学发展而来, 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让教学不止于“有效”, 着眼于教学的理想境界, 所要实现的不仅是课堂的现实目标, 还要落脚到课堂的根本追求———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其产品不只是高分数、高升学率, 还应该是高素质、高品格和高能力。这样的课堂, 其价值观是从现实趋向未来, 超越实用主义趋向理想境地, 希望在人们的观念世界建立起一个完美的、终极的理想课堂, 从而引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从单纯的逻辑推理来看, “应试教育”也是一种“有效教学”, 在一些教师心目中, 特别是在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看来, 会做题、会考试、会拿分……这种课堂就是有效、有用的, 甚至被说成是高质量的。然而, 这种“有效、有用”仅对考试而言, 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来说是低效、无效, 甚至是负效的, 从根本上说, 这是有悖教育本质的。至于教学生会思考、会创造、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不仅对考试“有用、有效”, 更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体现人的价值。这样的课堂, 代表着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也是我们所想要的课堂。

虽然“高效课堂”和“高效教学”含义相同, 不过,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比“高效教学”更为妥当, 尽管两者含义相同, 但使用高效课堂可以避免人们对教学固有的“重教轻学”的观念, 更加突出现代教学观———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 高效课堂比高效教学的周延性更严谨, 因为课堂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校正式教学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包括学科课程的学习, 也包括文体、艺术、科技等活动, 还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使用“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科学教育观。

让初中生物教学服务于生活 篇3

新《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这一标准已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并已实施多年,但收效甚微。基于升学考试这一指挥棒,学校的教学往往受制于升学率、重点学校录取率等这些硬性的指标,从而使得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解题技能的提升,而脱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完全隔离开来,理论知识依然只是用于应付各类考试。这样就导致多数学生谈起理论头头是道,解决起实际问题却处处碰壁。而初中生物分值低,是所谓的“副科”,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传统课堂上死板沉闷的教与学,进一步减弱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的生物教学模式,使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生活化。课本知识生活化,对我们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读教材内容,联系实践,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其次要求我们教师更多的关注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得更好的生物教学资源,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比如,在讲授第八单元《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内容时,恰好碰上中东呼吸综合征大肆流行,报纸、网络等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该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如何做好防控等。笔者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再分组讨论整理,最后将各小组整理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碰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收集讨论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2)教学方式生活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贴近生活的现象和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大多好奇、多动,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多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因材施教,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找寻更合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导学案上增加“生物与生活”板块,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探究题或探究实验。在《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节的导学案里,笔者就设置了自制米酒或酸奶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家人请教制作方法,自己动手,用心观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并思考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采用这种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唤醒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目的。

(3)教学设计生活化。好的教学设计既要契合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相一致,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素养。联系生活创设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营造更为宽松的学习氛围,尝试着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生物知识,感受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理解生活的作用,感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先请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准备的前一天的食谱并交流。提问:哪位同学的食谱更合理、更安全呢?请学生选出自己认为较好的食谱并说明缘由。提问:这份食谱是否真的健康,安全?请学生通读教材内容,教师讲解平衡膳食宝塔以及如何合理搭配营养。请同学们据此分析所选出的食谱是否合理,最后要求每人为家人制定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并进行交流。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起学生提升、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愿景。

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篇4

——从荆州“规范”文化看企业文化建设

湖北荆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文化之邦德美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楚国名相孙叔敖、吴国名将伍子胥、唐代诗人岑参及明代著名文学家公安“三袁”等都曾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历史悠久的丰厚文化遗产,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创新的荆楚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独树于华夏之林。

“无垠之海常蓝,文化之树常绿。”即使是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推动企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不竭动力而存在。在当今多媒体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全世界通过互联网更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文化作为一种介质也正传播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特魅力,同时文化也承担着一个企业向外开拓市场、延伸辐射影响的重要角色。当前,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一个企业除了拥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策略外,企业的文化已更多地开始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及作用

企业文化在英文中被翻译为“Corporate Culture”,它的形成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有着其自身的萌芽、成长、发展和成熟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管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是在对日本经济的崛起做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但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是从企业诞生的时刻就存在的。具体来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以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内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行为模式和因之而展现出的群体风格及形象、文化内涵及意义。一个成功企业的文化往往都是在经历风雨吹打后逐渐成熟而形成的,因此,往往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其成效也是不易显现的,但一旦奏效它将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海尔”的“海纳百川、龙腾虎跃”文化、“联想”的“求实、进取、创新、拼搏”文化,这些都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新企业中的新生。

企业文化是许多有形和无形特点的总和,表征在有形方面主要有如一个企业办公设备、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和衣着、宣传橱窗栏、文体活动室等等,无形方面例如企业的工1《论述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 作者李鑫来源于中国论文网2009年10月24日

作氛围、领导风格、企业形象等,这些也都是企业在成长发展道路上需要加以重视和不断提高的。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笔无形资本,在推动企业发展进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文化起着导向作用。二是企业文化起着激励作用。三是企业文化起着凝聚作用。四是企业文化起着宣传作用。五是企业文化起着教育作用。

二、如何让规范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荆州烟草企业发

结合荆州烟草工作实际,今年以来,我们把规范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怎样建设、如何建设好的问题上我们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思考怎样让规范文化建设最终服务于行业的发展实际,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让规范文化价值真真正正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工作准则和职业守则。

一是以学为要,学以致用。企业的文化终究是人的文化,需要集众人的力量来培养和营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加强对规范文化的学习、知晓、领会和体悟。但只是存在于表面的学习培训还远远不够,只有让员工自觉地将规范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本职岗位上来,以规范的标准要求自我,才能实现规范文化建设的初衷和最终目标。因此,在企业文化

建设初期的学习、引导和培训活动中,需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采取员工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广泛学习。

二是软硬兼施,统筹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在硬件上投入了往往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静止在表面。因此,在开展规范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在夯实和完善配套的硬件制度、设备、器材等的同时,注重规范文化的融入。例如,在制作企业宣传标语牌时,不妨注入一些诸如温馨提示的话语,或是在制作宣传橱窗时,不妨设立一块员工学习园地,登载若干反映员工工作、生活的小散文或是诗歌等,营造出企业规范亦人性化的一面。这一点,在荆州烟草主办的《金叶》杂志上可以得到体现,它每期在封面页内都会定期登出本月即将过生日的员工姓名,并在杂志上集体送上生日祝福,这也是企业文化发挥热量的一种表现,可以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三是立足实际,放眼长远。规范文化建设是与企业日常工作不是脱节的,而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与企业的中心、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工作开展实际结合起来。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相继进行了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对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程序文件进行了统一的修订和完善。这一系列的工作实际上仍然是与我们推进规范文化建设同步的,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是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全员

履职。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领导决策层“风物长宜放眼量”,在规范文化建设中,做到“两手抓”,既抓大局也重细节,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前景,以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让作文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 篇5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邹粉善

【内容摘要】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彻底改变这些现象,就得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本文试从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再现生活,飞扬灵性;感悟生活,真情告白三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灵性真情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打开学生订阅的作文报刊,浏览其中所谓的优秀习作,心中不禁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习作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可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习作本,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一、关注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放学回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翩翩起舞的姿态,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再者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边的闲聊,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杯牛奶等等。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就会丰富你易于感动的心灵。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景观,是我们大的生活空间。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不求甚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初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的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多读、多吟、多诵。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到中外文化的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下笔便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就是我的充实生活。”让真实的生活跃然于学生的纸上,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作文的真实感受和无限遐想。

二、再现生活,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表达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而是从更广的涵义上去阐释它,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首先,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对话,是学生与环境、教材、同伴、老师之间多向互动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对话同样显示出他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①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要引导、鼓励学生与自然环境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路边的小草、校园里的落叶、迎面拂来的微风„„都是捕捉的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话的环境不同,表达也就各有特色。同样是“风”,对中低年级孩子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吹来碰到你的小脸、鼻尖是怎样的?对话情境(问一问风)是:你从哪里来?带来了什么?去干什么?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鼻尖吹过了》《风,从哪里来》等文章。高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强些,感情更丰富而复杂,因而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来了,你回忆起了什么?学生与风对话,轻轻叙述心中的一份感动、一份美或一点烦恼。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心儿过》《追风》《只有你懂我》等。我们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让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会说话,赋予它们生命,并引导孩子与这些生灵对话,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流泻内心的情感。②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教材是模拟的生活空间,教材中的人物,课外阅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对话的对象,都是学生倾诉的知己,学生在情境对话把生活中的真切体验移入文本后,作文就会情真意切。③与周围的人物对话。同学、老师、亲人都是学生熟悉的人。“老师,我想对您说”“××,你好”等,便是在对话情境下写的作文。对话情境,让课堂再现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幕,此时孩子的交流不设屏障,自然淳朴,写下来的作文就会充满了诗意与文化味。

其次,让学生在想像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凭着想像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声音不是主角,但是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更亲切。有时,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又如写“黑夜里发生的一件事”,要引导学生进入曾经经历或看见过的事件的情境之中,想像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方冷不丁响起的狗吠、黑夜中的灯光等。声、色、味就如同美食,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三、感悟生活,真情告白

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如我班一名学生的爸爸因海难不幸去世了,那位男孩子与他的妈妈悲痛欲绝,上课时精神恍惚。大家默默地关心他,帮他交作业,做值日,还把零花钱凑起来去看望他的妈妈„„大家写下了《噩耗传来》《爱,在心中流淌》《你是坚强的》等篇篇感人的文章,大家用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因这件事而发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的思考提炼、加工整理,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才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别具特色,真实感人,富有新意。我曾指导学生写过一篇作文——

《走近色彩》,作文题目很诗意化。我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喜欢呢?这一问题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感受沟通了起来。学生提炼了生活素材,有的说白色象征着纯洁;有的说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大海让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有的说五彩缤纷的世界多么美丽„„学生尽情述说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由喜爱的色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由白色想到了医院,医院的一切都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的白大褂也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细心照料病人的心灵纯洁如白色。”有的说:“我由红色想到了鲜艳的红领巾,想到了有的同学几年如一日地照顾邻居孤寡老人。”有的说:“我由蓝色想到了我的蓝色蝴蝶结,那是我与小灵友谊的桥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五彩缤纷,有赞美美好生活的,有歌颂友情的,有赞美大自然的,有描写教训的„„习作中,学生尽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释放着自己的灵气与个性。

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求真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如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未必都应以讴歌和以写正面形象为主,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对人也有启迪和引起反思。写教师,可写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也可写他知错就改的事例;写妈妈,可写她爱时尚,也可写她从愚昧到苏醒的转变;写乡邻,可写日日见面却不相识,也可揭露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劣迹„„

于口腔的复习题 篇6

有关于口腔的复习题

一、选择题(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在口腔内,以除哪项外( )为界将口腔分为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和牙列内围的固有口腔两部分。

A、牙列

B、牙

C、牙龈

D、牙槽骨弓

2、( )口腔黏膜覆盖牙颈部及牙槽骨的部分,粉红色,坚韧而有弹性。

A、牙槽骨

B、牙周膜

C、牙龈

D、牙骨质

3、口腔科最常用的阻滞麻.醉.药( )

A、丁卡因

B、普鲁卡因

C、利多卡因

D、布比卡因

3、高于下列血压应暂缓拔牙( )

A、140/90mmHg

B、150/95mmHg

C、160/100mmHg

D、180/100mmHg

4、急性冠周炎初起时,主要症状是( )

A、患侧磨牙区肿胀不适

B、局部红肿、反射性跳痛

C、张口受限

D、饮食、咀嚼、吞咽困难

5、舌部损伤缝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除( )

A、保持舌的纵长度

B、周围多处伤先缝合舌组织

C、大针粗线宽针距

D、细针细线

6、面部出血时可压迫( )

A、颌内动脉

B、颌外动脉

C、颞浅动脉

D、颈总动脉

7、牙龈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 ) 区。

A、前牙区

B、尖牙区

C、双尖区

D、后牙区

8、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区别是( )

A.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

B.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

C.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有皮肤附件结构

D.皮样囊肿不含有角化物

二、是非题(对者打√,错者打×,每题1分,共10分)

1、颜面部指上起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达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以眉间点、鼻下点两条水平线分3等份。

2、利多卡因起效快,弥散广、穿透强,对组织无刺激、无明显扩血管作用。 3、深部脓肿的诊断依据要明确有无波动感。

4、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再生、抗感染力强 损伤超过48h或更长时间只要无明显感染清创可初期缝合。

5、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牙冠和牙根交界部分为。

2、局部麻醉是用药物暂时阻断机体某一部分的传导,使该部分的痛觉消失,以便在完成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3、白血病和再障性贫血慢性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需要拔牙时血红蛋白必须大于 。

4、口腔颌面部部淋巴循环丰富,婴幼儿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导致 。

5、伤员的运送必须保证,可采用或。

6、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有、、。

四、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2分)

1、oral cavity

2、疖

3、交界性肿瘤

五、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局部麻.醉.药物的分类,各举例2种药物。

2、简述拔牙后的注意事项。

六、问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篇7

本文以《太阳》一课为例, 对课堂娱乐与促进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行阐述。

[教例描述]

前不久, 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过程如下:

新课第一个环节:教师点击课件, 告诉学生一起跟着小兔去找太阳。随着音乐响起,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动画片:一缕阳光从窗口照进来, 小兔醒了。于是, 它快乐地跑向绿绿的草地, 寻找太阳, 之后, 天色渐渐暗下来, 太阳落山了。

通过这个“看”的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说”的环节。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画面中找到的太阳, 它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学生普遍认为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它的颜色是红的。

然后, 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 “赏”大师以及同龄儿童的作品。教师出示若干张用色块以及线条表现的太阳作品, 请学生选择喜欢哪一个。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太阳上, 对用线条描绘的太阳表视出冷淡的态度。

随后, 课堂进入下一个“玩”的环节——给太阳贴五官游戏。课件中出示太阳的圆盘, 以及各种不同表情特征的五官图片, 请学生点击链接表情。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最后, 教师布置作业, 画出心中的太阳。在15分钟后, 笔者仔细观察黑板上展示的学生作品, 几乎是清一色的动画片里的太阳, 有的“太阳”是把贴五官游戏中的形象进行了复制。这个作业显然与新课程主张的富有个性的美术表现不符。

课后, 笔者随机对学生进行了采访。

问题1:你喜欢这节美术课吗?为什么?

“喜欢。”“有动画片看”、“贴太阳五官的游戏挺好玩”、“电脑上的太阳很滑稽”。

问题2:你会画太阳吗?

“会, 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画了。”

问题3:你现在画的太阳跟以前一样吗?

“差不多, 表情不一样。“

问题4:这节课后, 你对太阳有什么感受?

微笑, 答不上来。

[教例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一节有动画片、有游戏的美术课是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 动画片和游戏带给了他们快乐。然而, 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却没有听到快乐以外的声音, 比如:体验到太阳不同时段的特点、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独特感受、对太阳的亲近感以及对太阳所产生的兴趣与问题等。因此, 本堂课的价值其实没有真正实现。

课堂存在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 娱乐方式纯粹娱乐化; (2) 娱乐媒材过于现代化; (3) 欣赏过程趋于简单化。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以动画片形式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与色, 娱乐性强, 贴近了学生的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贴太阳五官的游戏环节借助了现代媒体, 体现了生动的动画效果场景。然而表情变化的背后, 也暗示了太阳只有这些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造成思维局限性, 难以表现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虽然提供了太阳作品让学生欣赏, 但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停留在“喜欢哪一张”的层面。缺少对相关知识、技能、材质以及作品情感的介绍, 欣赏的过程没有引导学生继承前人优秀的艺术表现经验, 也就无法用心去理解作品的激情与内涵。

显然, 仅追求课堂快乐, 不是美术课改的初衷。采用娱乐的课堂形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并不是课堂的最终目地, 它只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手段。形式上的娱乐只能使学生产生暂时的兴趣, 只有在快乐中渗透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生动的表现力、独特的创造力等) , 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术课的持久兴趣, 最终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

[教例反思]

那么, 娱乐与发展的连接点是什么?应该是立足文本、注重体验、渗透艺术素养, 从而提高艺术表现、感受能力, 以及发展学生形象、发散、创造思维等能力。

一、立足文本, 挖掘“赏”的力度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 离不开“赏”这个环节, 这里指的赏是观察与欣赏。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 欣赏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作品美的内涵。

每节美术课, 我们都会设立赏作品这个环节, 要赏到位, 教师心中还得有个谱。这个谱就是:建立欣赏的目的机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作品的形态、色彩、线条、历史背景以及饱含的情感等几方面内容及时予以巧妙引导,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赏的有效性与目地性。

以《太阳》为例, 首先要对太阳实物进行本质结构剖析, 它包括中间的圆盘和周边的光芒两个部分。然后联系重难点,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太阳形与色的不同差异、不同时间段的特点以及光芒的强弱变化。如:什么样的色彩蕴涵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线条显示什么样的力度与动感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有方法可循, 有想法可表达。

二、注重体验, 生发“说”的内涵

媒材现代化固然好, 但弊端显见。比如课件中动画素材太阳, 其造型是已经概括成型的, 表现的形象是动画作者对太阳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融看、说、画、想为一体, 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后的观点。要真正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出真情实感, 说出对周围事物的个性化理解, 关键在于将对生活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做足课外功夫, 细化课内表述, 才能说得精彩。

《太阳》一课中, 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形与色的变化, 以及它的光芒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感受。其次, 教师可以请学生做一段文字的描述与记录。第三, 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角色, 用自己的形体语言, 做一做动作, 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说”, 才是生动丰富而真实的, 才是全面参与的。

三、引发思考, 拓宽“想”的思路

美术课程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通过适当的学科整合, 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因此, 教师要抓住趣味性的课题, 激活思维, 拓宽思路, 引导思考, 促进发展。

例如《太阳》一课, 可以提供延伸课题:说说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黑子是什么?……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们更懂得生活, 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美术课, 需要给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课堂上, 只有当娱乐形式为解决课程的重难点服务时, 才会提升它的价值, 只有当娱乐形式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时, 才是有效的娱乐。

让习题有效服务于教学 篇8

【关键词】情感互动;潜意识;借机;化解

To their “mistake” also serve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Hou Wenzheng

【Abstract】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will produce unpredictable errors,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good at prevailing circumstances, variable, 课 empt randomly generated Kecheng to seize the resources, the discovery of errors, to correct errors i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urtured feelings, knowledge and soul.

【Key words】emotional interaction; subconscious; opportunity; resolve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正如歌曲所写,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知识的权威。当然许许多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潜意识的把自己使命化、权威化,以为自己就应该是神坛上的“师”,是学生心目中的“范”,总是千方百计在学生面前维护自己的 “完美”形象。不犯错误,即使有时犯了错误,也不承认错误或替自己诡辩,生怕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结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犯错误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人都会犯错误,教师做学问同样会犯错误,没有样样都在行的“万能”教师。换一个角度看,若是我们教师能加以巧妙的利用,往往还能起到我们教学预期中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巧用教师自身的“错误”,能化解尴尬,借机施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无意识的犯一些错误。比如有一次天气比较冷,当时我双手拿着教具进班上课,我就用肘撞开教室的门,进门后,又用一个勾腿把教室的门“啪啦”一声反扣上去了,整个过程干净利索。当时学生都惊呆了,班主任怎么能这样进教室呢?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接下来,我就实事求是的向学生解释原因,当然学生也能看到我当时双手拿满教具,能理解和谅解我当时的行为;接着又解释说,因为我业余是个跆拳道爱好者,所以不是故意这么做得,而是潜意识行为,并强调自己以后多多注意,坚决改正,并站在讲台上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当场鞠躬表示歉意。因为这次偶然的过失,学生感到教师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也和他们一样会犯错误,也需要道歉和检讨,心中会陡然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平等”感觉,反而拉近了我与本班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上课氛围也较以前轻松多了,探究教学过程也更活泼了,调动了学生平等自由民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后来班里面的许多学生业余时间还和我练起了跆拳道,师生关系非常和谐融洽。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还会犯一些教学知识性方面的错误,比如历史时间记错,地理位置错位,案例选择出现漏洞,结论考虑欠缺,讲课有失偏颇,出现一时解不出来甚至解释错误的问题。此时此刻,教师要保持头脑冷静,机智地对待和处理。切忌“打肿脸充胖子”,坚持己见,为自己辩护,死要面子,或者随随便便敷衍塞责过去,一了百了。这样反而失去学生的信任,产生误解。倒不如,真心实意的向学生求教和帮助,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对于教师的求助,他们会觉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走下“神坛”的学兄。这样做,有利于取得学生的信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巧用自身的“错误”,教师在改错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的意外之错,有时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教育的契机。巧用“错误”,错误又演变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如能有效的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益的反思,将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收获呀!有错就要改正,教师在改错中还要注意真诚的表达歉意,因为真诚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真诚的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怎能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呢?

巧用自身的“错误”,教师还要学会善于化解自己的“错误”。有些是非根本性的错误,教师真诚道歉后学生还是能愉快接受的;有些在课堂上犯的教学知识方面的错误,学生就很难接受了,他们往往认为教师上课不认真,不严谨。这就需要教师要艺术的处理,巧妙的化解,让学生理解教师不是“百科全书”,要正确认识和看待教师。俗话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医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再高明的教师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取得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当然对于教师暂时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普通话水平不高,发音不准确,粉笔字写的不好等。教师要学会适当的自嘲,以幽默与智慧的方式化解,让学生再在哈哈一笑中感受教师的可亲可敬,给学生亲近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信其师,方能接受其道。

善待自身的“错误”,这对于教师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年轻教师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教师碍于面子,尽力掩藏,不敢也不愿暴露出来,使得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天长日久,越积越多,导致身心不堪重负。有关资料显示,当今,很大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存在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问题,处于亚健康状况。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正确观念。当然教师也不应该盯着自身的教学失误和错误而不放,也不必为过错过分的自寻烦恼,“吃一堑,长一智”。在错误中认知,在错误中反思,其教学智慧得到提升,处理意外事件的教学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同时还展示了为人师表的高尚职业情操,利师利生。所以教师要善待自己的“错误”,不仅有利于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进步,少走弯路,迅速成才成功。

常犯错误不好,不犯错误不可能,不承认错误是无知。巧用教师自身的“错误”,这既可以看成是一种智慧,又可以当作一种课程资源。如果处理得当,解决得好,可以借机施教,化被动为主动,成为难得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自己而言,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使自己不断迈向成熟和完善。

上一篇:鬼屋探险作文400字下一篇:淘宝店铺介绍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