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化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莎士比亚化(推荐6篇)

莎士比亚化 篇1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马克思要拉萨尔莎士比亚化,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是为了帮助他克服错误,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没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包括:第一,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第二,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描写局限于官方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第四,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四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恩格斯为了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的那个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所以,所谓莎士比亚化,也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

特点分析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概括评论中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化”有四个突出标志。

(一)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人物被放到充分发展的现实关系中,让人物从历史背景走到具体生活舞台的前景上来,彼此牵连,互相影响,同时每个人物又按自己的性格意向,承受外在的影响,表现了非常鲜明的典型性格。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看重这个特点,强调作品要表现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使前台的表演与历史运动的背景能紧密结合起来,恩格斯以莎剧中的福斯塔夫与时代的密切联系,把这种背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二)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塑造,不少都表现了他们的发展历程,不仅有他们自己的运动的规律,也有他们自己的变化过程,而这些又都是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人物性格塑造,不仅表现了做什么的过程,更表现了怎样做的实践的真实性。正是基于莎士比亚的这种实践经验立论,两位伟大导师批评拉萨尔笔下的济金根等,“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人物抽象化,没有特点,有愧于十六世纪这个有突出性格的时代。

(三)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性格塑造,不仅绝大多数都富有高度的典型性,性格丰满,而且每个性格又有主导性的内容,也就是性格的核心;同时,在描绘人物性格时,还特别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人物互相区分得更加鲜明,忧郁的丹麦王子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但拉萨尔的济金根就完全不同,既无主导性,又无丰富性,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以意为之的人物。

(四)莎士比亚描绘人物性格时,真正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人物不论是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其终归所要显示的是承受了现实矛盾的冲击之后的不同的精神世界,统一于人物的性格逻辑。

与“希勒式”的区别

《哈姆雷特》

一、首先是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所表现的,可以说是纵贯古今(从古罗马到十六世纪),横断洲际(从意大利到英伦三岛,从丹麦到埃及),五光十色,千差万别,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所描写的人物如君王、官吏、贵族、僧侣、农民、市民、手工艺人、奴仆、士兵、巫师、卜徒、流氓、强盗、傻子、小丑以及神妖、精灵等等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例如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莎士比亚集中描绘了一个典型人物福斯泰夫。这是一个荒淫无耻的酒徒,受吹牛撒谎的懦夫、寄生虫。他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既不是封建主,也还不是资本家。他以破落骑士的身份,广泛地接触到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同他联系的上至君王、下至流氓。以他为中心构成了一幅恩格斯所说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动荡的社会情况,如旅途的抢劫,郡警的搜捕,抓丁当兵的骚扰,贪官污吏的敲诈,农民的挨打受骂,工匠失业的痛苦,封建贵族的破落等等。整个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动,通通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

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还表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形式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打破了古希腊、罗马以及古典主义戏剧体裁上的严格界限。他把悲喜成分融合起来,悲剧中有喜剧成分,喜剧中也有悲剧成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这样从内容上可以包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物,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

二、是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个性化描绘。莎士比亚所写的题材,有的本来是前人已经写过的,但到了他的笔下,经过他的典型化的创造,就成了不朽的文学典型。如哈姆雷特、麦克佩斯、夏洛克、理查三世、李尔王、福斯泰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夏洛克是一个高利贷商人的典型形象,他竟然要凭他的期票,从借贷者身上剜下一磅肉,这是多私尖锐、深刻地刻划出他残酷无情的本性!理查三世用卑鄙的手段,血腥地剔除了六个王位继承人而登上国王的宝座,虽然他很快地被敌党所杀,但作为一个暴君的典型形象,其阴险狡猾、冷酷毒辣的性格特征不会被读者所忘记。还有那个刚愎自用、崇高虚荣、不辨伪真的李尔王;那个荒淫无耻、泼皮无赖的破落骑士福斯泰夫„„正是由于这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划,由于这一系列典型形象的艺术创造,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本质和特征。以致于我们说到文艺复兴时期,总要把它同莎士比亚联系起来。

三、是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线索交错,情节曲折,戏中有戏,画中有画,色彩鲜明,语言隽永,出奇制胜,皆大欢喜的特点。哈姆雷特为父报仇,错把大臣波娄涅斯杀死,而这位大臣又偏偏是他的情人莪菲莉亚父亲,这就倒致情人莪菲莉亚疯癫溺水而死。而莪菲莉亚的哥哥因此与哈姆雷特决斗,结果二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是在格斗场上被毒剑刺死的,这种死令人感到残酷;;

四、是利用故事、场面、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作者的倾向和理想。《哈姆雷特》的主题是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赞颂和对封建帝王的否定。但它的主题却是隐蔽在一个个情节之中。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对照之下,突出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威尼斯商人》则通过高利贷资本的代表夏洛克与商人资本的代表安东尼奥的曲折复杂的斗争,通过对夏洛克的贪婪、嫉妒、仇恨、残酷和安东尼奥的慷慨、无私、友谊、真诚的性格特征的刻划,通过安东尼奥的胜利和夏洛克人财两空的结局,使作者的倾向性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那就是反对旧式资本即高利贷资本而歌颂新式资本即商人资本。莎士比亚认为前者坐收高利,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后者冒险于海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莎士比亚化”,至少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要从客观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地、正确地反映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本质;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席勒式”呢? 所谓的“席勒式”,主要指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观实生活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种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在他早期的创作如《强盗》中已露围诸端倪,但严重的是在后来,1787年写的《唐·卡洛斯》可以说是表现“席勒式”创作倾向的代表作。

席勒写此剧的目的是想通过它表现反对专制主义、要求自由的思想和关于抽象的“人”的理想。但是,唐·卡洛斯的恋爱、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却并不能包含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剧中的人物,只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完全脱离了人物所生活的历史土壤,人物是根据、按照作者的观念和理想去说和去做的。对于席勒的这种创作倾向,歌德批评说:“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种倾向使他把理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灭了自然。”。歌德还谈到了他与席勒在文艺创作问题上曾产生的分歧:“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席勒的这种创作倾向,与他在1786年写成的《哲学书简》一书中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在那本书中,他认为,研究对象不取决于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主观的方法,也就是对象以主观的认识为转移。

从莎士比亚化看哈姆雷特 篇2

剧作中往往提供广泛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在戏剧中让人物从历史背景走到具体生活舞台的前景上来,彼此牵连,互相影响,同时每个人物又按自己的性格意向,承受外在的影响,表现了非常鲜明的典型性格。

剧作中交织着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多线索交织,在矛盾冲突中推动情节发展。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塑造,不少都是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人物性格塑造,不仅表现了做什么的过程,更表现了怎样做的实践的真实性。

剧作中塑造着典型的人物。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性格塑造,不仅绝大多数都富有高度的典型性,性格丰满,而且每个性格又有主导性的内容,也就是性格的核心;同时,在描绘人物性格时,还特别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人物互相区分得更加鲜明。

剧作中突显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复杂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描绘人物性格时,真正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人物不论是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其终归所要显示的是承受了现实矛盾的冲击之后的不同的精神世界,统一于人物的性格逻辑。

莎士比亚化的各个方面交织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戏剧整体特征,本文主要从哈姆雷特的角度具体分析莎士比亚化的特点。

(一)典型环境

《哈姆雷特》故事开场时父亲亡灵出现,带来神秘色彩的同时,是短暂悬念后的真相揭露,被神化的父亲,为观众留下一时生死两茫茫的沉重气氛,同时交待出哈姆雷特对父亲是何等的尊敬与崇拜,为日后的复仇做了情感上的准备,暗示了悲剧的发生。情爱交织,凶手横行,奸臣当道,人性与真情的丧失与破灭,冤屈者一一送命……多线索的交织,丰富情节的充实,构成了哈姆雷特成长的典型环境,有助于其展开典型性格。

故事中的意外情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观众带入剧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感受哈姆雷特的悲剧。这的确令人为莎士比亚的才思叫绝!

(二)典型人物

哈姆雷特是情感、意志、理智矛盾交织下的忧郁王子。

亲情 友情 爱情的一一破灭造成了王子忧郁的性格。在哈姆雷特眼中,父王是被神化了的英雄,作为英雄妻子的母亲理应是具有坚贞不渝性情的,然而,丈夫刚刚去世不久,母亲便匆匆改嫁。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本应是哈姆雷特此时可以信赖和求助的对象,然而他们却为了可耻的权利与财富而当了叔父的耳目,在这场复仇之战中,他注定孤军奋战。雪上加霜的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爱上了奥菲利亚,这个单纯而善良的女人,虽然表面上抗争与父兄的反对,但终不免被坏人利用,深深地在哈姆雷特心上留下一道伤疤。

意志上,哈姆雷特饱受犹豫与鲁莽,软弱与坚强的双重折磨。父亲被奸臣所害,王位被夺,母亲被占,无论作为儿子还是王子,他都有义不容辞的复仇使命,他必须坚强。王子的身份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机会接近仇人,但他此时要杀死的是自己的叔父,当今的国王,母亲深爱的男人,他怎么忍心毫不留情地让母亲再次心碎。哈姆雷特有一颗诗人的心:敏感,细微,复杂,因此无法承受粗鄙的现实世界带来的压力。他要昭示给世人的是国王真正的面目,让母亲清醒,让臣民信服,他承担的不仅是家仇,还有国恨,他注定要扭转颠倒的乾坤。他本应该快乐地留学,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恋爱,快乐地继承王位,尽情享受众星捧月的幸运,可如今,一切都变了,变得是这样的天壤之别。所以面对复仇心意已决,却迟迟未能行动的自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怎能不郁郁寡欢。

情感摧毁与激发着意志,激情杀害理智,仇恨意志激发理性的思考,反过来,理智又麻痹情感。压抑着复仇的意志。然而站在最中间的是哈姆雷特自身,他自身忧郁的性格以及厌世的情绪。总之,如此复杂的心理造就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丰富而生动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带有英雄色彩的丹麦王子。

(三)对比之中见典型

对比手法是莎士比亚化的表现方式,在对比之中更加凸显人物或环境的典型性。

首先是人物的对比。哈姆雷特在剧中是有多个烘托对象。两个朋友都是肩负仇恨的青年,性格上迥然不同。在这种对比之中,突出哈姆雷特的王子身份和使命,暗示复仇的必然。哈姆雷特和大学同学间也形成鲜明对比。同是留学的王子,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命运与生活,仿佛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对比。对比之下突出了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可怜。另外,从上面对哈姆雷特性格分析,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性格中矛盾两方面的鲜明对比。

其次是戏中与戏外的对比与暗示。戏中乾坤颠倒的丹麦宫廷,奸臣当道,篡位者为所欲为,一片混乱。时代在召唤着哈姆雷特这样一位王子来扭转乾坤。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黑暗腐败弥漫的动荡时代,作者莎士比亚在看过了人间真相之后,理想破灭,对现实失望透顶,为国担忧。他正是这样一位拯救时代唤醒民众的英雄。

莎士比亚语录 篇3

2、在命运的颠沛中,最能够看出人们的气节。《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3、一个人的心灵受了鼓舞,那不用说,器官虽然已经萎缩了,僵了,也会从死沉沉的麻痹中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活动,象蜕皮的蛇获得新生的力量一样。《亨利五世》

4、一颗好心抵得过黄金。《亨利四世下篇》

5、垃圾里是淘不出金子来的。《李尔王》

6、良心负疚的人往往会向无言的衾枕泄漏他们的秘密。《麦克白》

7、对己能真,对人自然不假。《莎士比亚戏剧集》

8、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里面最切身的珍宝。谁偷窃我的钱囊,可是偷窃到一些废物,一些虚无的幻质,它从我的手里转到他的手里,它也会做过千万人的奴隶;可是谁偷了我的名誉去,那么他虽然并不所以而富足,我却因为失去它而成为赤贫了。《奥瑟罗》

9、时光,凭你多狠,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万古长青。《十四行诗》

10、爱情,它会随着全身的血液,象思想一般迅速经过了百官四肢,使每一个器官发挥双倍的效能,它使眼睛增加一重明亮,恋人眼中的光芒能够使猛鹰眩目;恋人的耳朵听得出最微细的声音,任何鬼祟的奸谋都逃可是他的知觉;恋人的感觉比戴壳蜗牛的触角还要微妙灵敏;恋人的舌头使善于辨味的巴邱斯(希腊酒神)显得迟钝。《爱的徒劳》

11、让众人所追求的名誉永远纪录在我们的墓碑上,使我们在死亡的耻辱中获得不朽的光荣;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我们的生命能够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干古。《爱的徒劳》

12、经过磨难的好事,会显得分外甘甜。《鲁克丽丝受辱记》

13、我们一旦把耻辱放在脑后,所作所为,就没有一件事情是对的;又要这么做,又要那么做,结果总是一无是处。《一报还一报》

14、是您自已的冷酷寡恩,阴险刻毒,不顾信义地毁弃一切当初您向我们所发的盟言,激起了我们迫不得已的反抗。《亨利四世上篇》

15、生命短促,仅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16、望见了海岸才溺死,是死得双倍凄惨;眼前有食物却挨饿,会饿得十倍焦烦;看到了敷伤的膏药,伤口更疼痛不堪;能宽慰悲哀的事物,使悲哀升到顶点。《鲁克丽丝受辱记》

17、善良人的生命,往往在他们帽上的花朵还没有枯萎以前就化为朝露。《麦克白》

18、我宁愿剖出我的心来,把我一滴滴的血熔成钱币,也不愿从农人粗硬的手里辗转榨取他们污臭的锱株。《裘力斯凯撤》

19、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无事生非》

20、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完美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一报还一报》

21、生命,是每一个人所重视的;可是高贵的人重视荣誉远过于生命。《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22、我们的身体就象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奥赛罗》

23、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我,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一报还一报》

24、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它能够使黑的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能够使异族同盟,同宗分裂;它能够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能够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它能够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能够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妖艳;它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它会说任何的方言,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它是一尊了不得的神明,即使它住在比猪巢还卑劣的庙宇里,也会受人膜拜顶礼。《雅典的泰门》

25、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一艘新下水的船只扬帆出港的当儿,多么像一个娇养的少年,给那轻狂的风儿爱抚搂抱!可是等到它回来的时候,船身已遭风日的侵蚀,船帆也变成了百结的破衲,它又多么像一个落魄的浪子,给那轻狂的风儿肆意欺凌!《威尼斯商人》

26、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莎士比亚戏剧集》

27、在“仁厚”和“残暴”争夺王业的时候,总是那和颜悦色的“仁厚”最先把它赢到手。《亨得五世》

28、夜里辉煌的灯光,本是把自我的油耗干了,才把人间照亮。《维纳斯与阿都尼》

29、莹洁无瑕的心灵,难得会梦见凶衅,没上过当的鸟儿,不惧怕诡秘的丛林。《鲁克丽丝受辱记》

30、习惯虽然能够是一个使人失去羞耻的魔鬼,可是它也能够做一个天使,对于勉力为善的人,它会用潜移默化的手段,使他徙恶从善。《哈姆莱特》

31、名誉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奥瑟罗》

32、人间的权力尊荣,总是逃可是他人的讥弹;最纯洁的德性,也免不了背后的诽谤。《一报还一报》

33、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我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之后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李尔王》

34、一套娓娓动听的话只是一首山歌。一条好腿会倒下去;一个挺直的背会弯下去;一丛黑胡子会变白;满头卷发会变秃;一张漂亮的脸蛋会干瘪;一对圆圆的眼睛会陷落下去——可是一颗真诚的心哪,凯蒂,是太阳,是月亮——或者还不如说,是太阳,不是那月亮;因为太阳光明灿烂,从没有盈亏圆缺的变化,而是始终如一,守信它的黄道。《亨利五世》

35、一个人有了才华智慧,必须使它产生有益的结果;造物是一个工于算计的女神,她所给与世人的每一分才智,都要受赐的人知恩感激,加倍报答。《一报还一报》

36、一枝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象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威尼斯商人》

37、最早熟的花蕾,在未开放前就被蛀虫吃去;稚嫩的聪明,也会被爱情化成愚蠢,当他正在盛年的时候,就丧失了他的欣欣向荣的生机,未来一切美妙的期望都成为泡影。《维洛那二世》

38、当爱情的浪涛被推翻以后,我们应当友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莎士比亚戏剧集》

39、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能够把贵显的门第败坏,(经典语录)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能够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40、…可是假如天上的神明临视着人们的行事,我相信无罪的纯洁必须能够使伪妄的诬蔑惭愧,最虐将会对含忍颤栗。《冬天的故事》

41、失去生命中不死的一部分,留下来的也就跟畜生没有分别了。《奥瑟罗》

42、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仲夏夜之梦》

43、愿你不要象我们爱好虚华的世人一般,把一件富丽的外服遮掩内衣的敝陋;愿你的资料也象你的外表一般完美,不象我们那些朝士们仅有一副空空的架子。《辛白林》

44、涂上釉彩的宝石容易失去光润,最好的黄金经不起人手的摩损,尽管他是名誉良好的端人正士,一朝堕落了也照样会不知羞耻。《错误的喜剧》

45、持躬唯谨唯慎,孜孜以德自绳;诸事扪心反省,待人一秉至公。《一报还一报》

46、陌路之人和仇敌在分手的时候,是用不到亲吻的。《终成眷属》

47、不要用鲜血玷污你的坟墓。你要效法天神吗你就该效法他们的慈悲;慈悲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48、我宁愿失去这脆弱易碎的生命,却不能容忍你从我手里赢得了不可一世的声名;它伤害我的思想,甚于你的剑伤害我的肉体。《亨利四世上篇》

49、狮子疼爱羊羔,羊羔就会永远跟着狮子跑。《亨利六世下篇》

50、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象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话决不会白费,因为真理往往是在痛苦呻呤中说出来的。一个从此以后不再说话的人,他的意见总是比那些少年浮华之徒的甘言巧辩更能被人听取。正象垂暮的斜阳曲终的余奏和最终一口啜下的美酒留给人们最温馨的回忆一样,一个人的结局也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受人注目。《理查二世》

51、死是可怕的。耻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恼的。《一报还一报》

52、穷巷陋室,有德之士居之,能够使蓬筚增辉;世禄之家,不务修善,虽有盛名,亦将隳败。《终成眷属》

53、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冬天的故事》

54、好象他的一身中具备着双重的精神,一方面是一个疾恶如仇的严师,一方面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学生。《亨利四世上篇》

莎士比亚名言 篇4

2、草率的婚姻少美满。

3、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4、爱情不过是一种疯。

5、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6、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

7、要是你做了羔羊,狐狸会来吃了你;

8、要是你做了狮子,狐狸会来欺骗你:

9、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10、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绝不胆怯。

11、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

12、天啊,男人不变心,他就是十全十美了。

13、因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

14、没有一种遗产能象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15、要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

16、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17、青春是块原料,迟早要制作成形。

18、美德是勇敢的,为善永远无所畏惧。

19、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20、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

21、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22、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23、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24、超乎一切之上的一件事,就是保持青春朝气。

25、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26、你若对自己诚实,日积月累,就无法对别人不忠了。

27、要是你做了狐狸,万一骗子向你告发,狮子会对你起疑心。

28、你还能说‘苦啊,最苦没有了’你的苦,还不曾苦到底呢。

莎士比亚名句 篇5

2、对自我的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3、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仅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莎士比亚

4、对自我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莎士比亚

5、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必须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莎士比亚

6、在争论中,正义和真理也不必须永远能得到公平的裁判,黑了良心的人要招揽一些同样黑了良心的恶棍作您的反面证人——莎士比亚

7、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

8、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莎士比亚

9、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莎士比亚

10、患难能够试验一个人的品格;十分的境遇方可显出十分的气节;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仅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

11、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下你原来决心想到达的目的——莎士比亚

12、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这将有助于你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莎士比亚

13、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莎士比亚

14、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莎士比亚

15、生命的短促,仅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16、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莎士比亚

17、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一律摈弃。——莎士比亚

18、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欢乐的事了。——莎士比亚

19、真理是永远蒙蔽不了的——莎士比亚

20、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我。——莎士比亚

21、没有一处遗产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莎士比亚

22、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莎士比亚

23、生命是一支织梭。——莎士比亚

24、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之后白天,影子随着身形。——莎士比亚

25、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6、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我是笨蛋。——莎士比亚

27、对自我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28、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绝不胆怯。——莎士比亚

29、因为她生得美丽,所以被男人追求;因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获。——莎士比亚

30、患难能够试验一个人的品格;十分的境遇方才能够显出十分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能够并躯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仅有大勇大智的人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

31、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当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莎士比亚

32、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我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莎士比亚

33、草率的婚姻少美满。——莎士比亚

34、不要侮蔑你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补偿你的过失——莎士比亚

3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36、若是一个人的思想不能比飞鸟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种卑微不足道的思想——莎士比亚

37、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像它一样的无常。——莎士比亚

38、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莎士比亚

39、懦夫一生数死,丈夫中死一遭。——莎士比亚

40、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4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要诚信。——莎士比亚

42、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莎士比亚

43、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的。——莎士比亚

4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终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45、你要看见朋友之间用得着不自然的礼貌的时候,就能够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衰落。——莎士比亚

46、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莎士比亚

47、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莎士比亚

48、在命运的颠沛中,最能够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

49、适当的悲衰能够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悲痛却能够证明智慧的欠缺——莎士比亚

50、必须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

51、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52、我怀着比对我自我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53、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4、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莎士比亚

55、你写诗句,和她交换着爱情的纪念物;在月夜她的窗前你用做作的声调唱着假作多情的诗篇;你用头发编成的腕环指戒,虚华的饰物,琐碎的玩具花束糖果,这些能够强烈地骗诱一个稚嫩的少女之心的信使来偷得她的痴情;你用诡计盗取了她的心——莎士比亚

56、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可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莎士比亚

57、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58、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莎士比亚

59、它(爱)叫懦夫变得大胆,却叫勇士变成懦夫。——莎士比亚

60、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下来。——莎士比亚

61、苦尽甘来。——莎士比亚

6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63、虚伪的心不会有坚固的腿。——莎士比亚

64、一切礼节,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动口是心非的欢迎出尔反尔的周到而设立的;假设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情势就该一概摈弃。——莎士比亚

65、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66、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莎士比亚

67、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莎士比亚

68、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莎士比亚

69、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70、多听,少说,理解每一个人的责难,可是保留你的最终裁决。——莎士比亚

71、友谊在别的事情上都是可靠的,在恋爱的事情上却不能信托;所以恋人们都是用他自我的唇舌。谁生着,让他自我去传达情愫吧,总不要请别人代劳;因为美貌是一个女巫,在她的魔力之下,忠诚是会在热情里溶解的——莎士比亚

72、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得毫地价值。——莎士比亚

73、患难能够试验一个人的品格,十分的境遇方才能够显出十分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能够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仅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

74、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莎士比亚

为了莎士比亚…… 篇6

世人对于朱生豪的不了解,也是因为那部中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了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他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

1944年的4月,已是重病在身的朱生豪,提前为这部即将完工的译著,写下了一篇《自序》: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笔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的确,就如同傅雷之于巴尔扎克、叶君健之于安徒生、草婴之于托尔斯泰一样,朱生豪亦将自己的一生与莎士比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35年,开始着手准备,搜集莎剧的各种版本以及注释本和资料达一二百种,并与上海世界书局正式签订了出版合同。

1936年夏,成功地译完第一个剧本《暴风雨》,并为之写下《译者题记》。

1937年上半年,译完《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多个喜剧剧本,计划中的第一分册指日可待;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所有译稿毁于炮火之中。

1938年夏,由老家浙江返回孤岛上海,重新搜集有关资料,从头开始翻译工作。

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沦陷,第二次的译稿及重新搜集的资料再度丢失。

1942年底,将《暴风雨》等九个喜剧剧本第三次补译完毕。

1943年初,于贫病之中翻译完毕《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八个悲剧剧本及十个杂剧剧本。

1944年春,抱病译完《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篇》《亨利四世下篇》等多个史剧剧本,并为即将完工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写下《译者自序》,以及第一、二、三辑的《提要》;12月26日,终因病情加重,无钱医治而去世,至此37个剧本中译完了31个半,尚有5个半史剧不及完成。

—这,便是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结下的“生死之缘”。

它让读者清楚地明白了:为了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朱生豪不仅献出了自己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且献出了自己刚刚绽放的年轻生命;

它让读者仍然不明白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生豪选择了这项工作?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如此的一如既往、百折不回?

选 择

有关第一个问题,朱生豪本人曾在《译者自序》中做出了回答:“(民国)廿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然而,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抑或称作“媒介”而已。至于朱生豪之所以选择译莎工作为其毕生的事业,为其终生的目标,真正的动因还得从历史的背景以及译者本身的思想进行分析。

1935年,这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史上,被称之为“翻译年”。由于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由于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进步的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上海的出版战线不得不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大力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以此来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封锁。该时曾生活于上海并与鲁迅有着密切接触的黄源,这样回忆道:

就在朱生豪着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前夕,鲁迅于1934年一连写了三篇《莎士比亚》《又是莎士比亚》和《论莎剧〈裘力斯·凯撒〉》。在首篇《莎士比亚》中,一开始便说:“严复提起过‘狭斯丕尔’,一提便完;梁启超说过‘莎士比亚’,也不见有人注意;田汉译了这人的一点作品,现在似乎不大流行了。到今年,可又有些‘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起来。”……可惜鲁迅真不知道他所期待的人,这时已经在为译述莎剧作准备,并立志要为中华民族译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他就是当时尚未闻名的朱生豪。

的确,此时的朱生豪实在是太不出名了—1933年的夏天,他刚刚由浙江大学国文系毕业,承蒙老师的推薦,于世界书局觅得了一个英文编辑的饭碗,并参与了编纂《英汉四用辞典》的工作。他的夫人宋清如曾这样写道:“他文学上的天才,在中学时期就有惊人的表现。可是他太谨慎,自己的标准太高,直到大学毕业后,还不愿把作品轻易问世。实际他特长的诗歌,无论新旧体,都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抒情诗,可以置之世界名著中而无逊色。”如果说夫人的介绍未免会有溢美之词的话,当年之江大学的老师夏承焘同样对他称赞不已:“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进入世界书局之后,朱生豪的才华同样很快便显露了出来,该时英文部的负责人、《英汉四用辞典》的主编詹文浒,如同伯乐般地发现了他,并大胆地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任务交给了这位腼腆的寡言少语的年轻人。

此时朱生豪毕业才刚刚两年,他的志向并不是当翻译,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真想做一个诗人,直到大学三年级为止,我根本不曾想到我会干(或者屑于)翻译。可是自到此来,每逢碰见熟人,他们总是问,你在做些什么事,是不是翻译?好像我唯一的本领就只是翻译。对于他们我的回答是:“不,做字典。”当然做字典比起翻译来更是无聊得多了,不过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我不止会翻译而已。

年轻气盛的学子尚未懂得翻译工作的重要,也尚未懂得翻译工作的不易。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朱生豪改变了初衷?让朱生豪不止是深深地爱上了翻译事业,而且为了它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胞弟朱文振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那些年里,日本帝国主义气焰嚣张,讥笑中国文化落后,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自己的译本。所以我认为,他决心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原因外,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大概是其最主要的动力。”朱文振用的是“大概”一词,但他的猜测没有错—在一封寄给宋清如的信中,朱生豪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样的话:

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就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即莎士比亚—引者注]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

nlc202309041047

由此可见,为中华民族争气,做一个“民族英雄”,这正是朱生豪选定这一工作的真正动力。然而他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以他个人的资历以及当时的条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举鼎绝膑的工程,但是他没有任何的犹豫,借着“翻译年”的强劲东风,借着世界书局的充分信任,他一往无前,坚定不移。那是1936年的秋天,信心百倍的他为自己制定出了详细的翻译计划—1937年的春天,完成第一分册,即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在内的九部喜剧;1937年的下半年,完成第二分册,即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等等在内的全部悲剧;第三分册为莎士比亚的史剧,第四分册为他的杂剧,一并于1938年底前完成……

这时的朱生豪正处于热恋之中,他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尝受到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地写信告诉了宋清如:

昨夜我做了九小时的夜工,七点半直到四点半,床上躺了一忽儿,并没有睡去。《仲夏夜之梦》总算还没有变成《仲秋夜之梦》,全部完成了。

……校对过了三次的样稿,拿到我手里仍然要改得一塌糊涂,其实偷懒些也不妨事,可是我又不肯马马虎虎。

—这是他在诉说翻译中的辛苦。

我已把一改再改三改的《威尼斯商人》正式完成了,大喜若狂,果真是一本翻译文学的杰作!莎士比亚能译到这样,很是难得,那样俏皮,那样幽默,我相信你一定没有见到过。

—这是他在抒写翻译中的快乐。

真的,只有埋头于工作,才多少忘却生活的无味,而恢复了一点自尊心。我以梦为现实,以现实为梦;以未来为过去,以过去为未来;以nothing为 everything,以everything为nothing……

—这是他在品味翻译中的所得。

朱生豪在信中所說的,译莎一事使他“恢复了一点自尊心”,这并非虚言。在此之前,初涉尘世的他迷惘过,彷徨过,甚至写出过这样的文字:“一切兴味索然,活下去全无指望,恨起来简直想把自己狠狠地糟蹋一阵。”“如果到30岁还是这样没出息,我非自杀不可。”—因此可以这样说,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工作,不仅使他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而且使他寻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寻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与方向。

劫 难

关于第二个问题—朱生豪在翻译的过程中屡遭不幸,但他为什么能够百折不挠、始终不渝?这一问题的答案同样隐藏在他的心灵深处。

谈到遭遇,谈到打击,朱生豪似乎是最为不幸者,战争给他带来的损失已经无法用数字来统计—按照他最初的计划,这一翻译工作最多只需要两年的时间;但是侵略者的炮火却先后两次将他的心血毁于一旦,以致前后八年仍未得以完成。

1937年的8月13日,朱生豪遭遇到第一次劫难。—其实早在一年之前,战争的阴影就开始盘旋在上海市民的头顶上了。华人区的居民只要有条件的,全都纷纷向租界迁移,朱生豪嘲笑他们:“谢天谢地我没有老婆。要是在这种风声鹤唳的时节,小鸡胆子吓得浑天糊涂,忙着要搬家逃难,岂不把人活活麻烦死?”不承想,就是因为这次的“胆大”,朱生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他也能早些搬迁的话,起码不会遭到那么惨重的损失。

8月13日那天的情景,朱尚刚在《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补述:“半夜里日军突然在虹口一带开炮登陆,汇山路附近正是首当其冲之地。父亲从惊慌中醒悟过来时,已经到处是炮火震天了。他只得在半夜中仓皇出走,什么都来不及清理,只带出了一只小藤箱,里面装着一本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少量稿纸和几件衣服。第二天曾打算冒险回去取一些日常用品,特别是想试图寻找已经交给书局的几本译稿,但是虹口一带已经是一片混乱,根本无法通行。设在大连湾路的世界书局总部,也被日军占领并且放火烧过。父亲一年多来的大部分译稿以及千辛万苦收集起来的各种版本的莎剧、参考资料及其他书籍用品等,全部毁于一旦。”

朱生豪遭遇到的第二次劫难,是在1941年的12月8日。—前一天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本军队即向上海市区的租界发起了进攻。朱生豪所供职的《中美日报》,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诛讨敌伪,当日凌晨便首当其冲地遭到查封。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气势汹汹地冲进报馆的大门,慌乱之中,刚刚下了夜班正在楼上睡觉的朱生豪来不及穿戴,也来不及收拾,便一头混进排字工人的队伍里,两手空空地逃了出来……这一次的损失要比上一次的更为惨重—那些存放在办公桌里的书籍和资料,几乎都是第一次劫难后的重新搜集;那些一字一句翻译出来的书稿,更几乎都是第一次劫难后的重新补译。

九死一生的朱生豪总算把命给保住了,但是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工具以及必备的条件。宋清如回忆道:“那时他仅有的工具书,只是两本字典—《牛津辞典》和《英汉四用辞典》。既无其他可以参考的书籍,更没有可以探讨质疑的师友。”更何况,朱生豪对于自己的翻译质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这更增加了他于工作中的难度: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作为灾难,战火所摧毁的是朱生豪的心血—这是看得见的;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看不见的—诸如贫困、疾病等等,则又进一步地将朱生豪推入了死亡的边缘。

战前,朱生豪在世界书局的工资,每月70元,后来虽说降到了50元,但是养活一家五口,还是能够周转得开的。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固定的收入,全家的生活只能依靠他那微薄的稿费来维持—虽说世界书局付给他的稿酬已由1942年的千字5元增加到了后来的10元,但是物价的飞涨又岂能与之形成比例?以大米为例,1942年每石为300元,等到1943年的秋天,则已涨到了1000元!

nlc202309041047

离开了《中美日报》的朱生豪,一时竟穷得连买稿纸的钱都没有了。他不得已向世界书局求助,对方的回答是:给,可以给,但一定要节约使用。于是乎,他正面写了写反面,中间写了写旁边,500字一页的稿纸足足挤进了1000个字!再往后的日子里,朱生豪几乎没有用过牙膏—刷牙时凑合着以盐代替;几乎没有进过理发店—头发长了则由妻子代为修理。家里买不起钟表,便以天色为准;屋里点不起电灯,便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一直写到辨认不出字迹为止……

此时的朱生豪为什么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撤往大后方?毕竟那里有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关照。一说,他也曾托人向母校之江大学打听过,希望能作为他们的一名成员随之一同迁徙,但回答却是经费紧缺,无法再增加新的人员;又一说,他也曾四处筹集路费,准备由海路转移,但因船班取消,未能如愿……

这两种说法,指的都是客观原因,如果从朱生豪本人的性格来分析,似乎更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不爱讲话,不爱交际,就连他自己也这样总结道:“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二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为此,他每每离群索居,更每每游离于文艺主潮之外。宋清如是最了解自己丈夫的,她这样分析道:“生豪的为人,太偏于内向。唯一的原因,是幼失父母,无邪的天真被环境剥夺得太早了,养成了耿介自爱、沉默寡言的性格。”因此对于这样的一种性格,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无疑,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便是全神贯注地翻译莎士比亚,一如既往地生活在莎士比亚的精神世界里,正如宋清如所形容的:“不知有莎翁或剧中人物或自己的分别。”

就这样,他能够在译稿一毁再毁的情况下,继续翻译出第三个稿本来;他能够在贫病交困的情况下,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病重之际,他后悔的是“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昏迷之时,他口中吐出的仍然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台词;他的最大遗憾,是还差五个半剧本没有翻译完;他的最后遗嘱,是希望家人能够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动 力

對于“笃嗜莎剧”的朱生豪来说,这确实是他百折不回的动力,更何况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就发誓要作一位“民族英雄”。为此当自己的民族承受着巨大压迫与蹂躏的时候,在他心底所迸发出来的无疑是更为强大与雄劲的动力。

那是1938年的8月,朱生豪在上海的《红茶》杂志上发表了几首诗作。这对于一向不愿抛头露面的他来说确实是个特例,而诗词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更是一反其以往的心态。—“屈原是,陶潜否。”面对民族的危亡,国家的灾难,他在《满江红》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他不再迷恋陶渊明的高蹈出世,而是以鲜明的对比和截然的取舍,肯定了前者的以死赴国,否定了后者的明哲保身。

如果以此为线索,继续去探寻朱生豪的心路历程,亦即他那不屈不挠的动力的真正源头,那么自1939年的冬天起,他为《中美日报》的国内新闻版所撰写的诸多“小言”,则是有关他的最好的“心理档案”。

朱生豪去《中美日报》工作,同样是受到其总编辑詹文浒的聘请。“小言”者,关于时政问题的短评也。这便是朱生豪每天的工作任务。在前后700多天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下了1141篇,多达40万字。曾与他一同在《中美日报》工作的范泉这样评价道:“把这些‘小言’顺序编刊,可以看出我国抗日战争前期的某些战役的战况、在中国人民视角下的当时国际形势、以及沦为‘孤岛’的上海人民与日伪搏斗的英雄气概。朱生豪从一些侧面,为驰骋在敌后第一线抗日反汪的‘孤岛’新闻工作者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颂歌。”“小言”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但是就在这一千多篇文章里,还有这样的一些文字同样不可忽略,它们清楚地记录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与立场—这不仅是朱生豪心路历程的详细档案,也是他的“屈原是,陶潜否”的精神抉择的全面注释:

—这是他写的《马相伯先生的精神》:“抗战军兴,他老人家以垂暮余年,翊赞政府,松柏之志,老而弥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堂堂的人。”

—这是他写的《悼程振章先生》:“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恶势力相抗争,任何威胁,在所不顾,以往如是,今后亦仍必如是。死了一个同志,不仅不能使他们胆寒,反而因为感到自身责任的加重,而倍增其奋斗的勇气。”

—这是他写的《悼孤军营谢晋元团长》:“他的壮烈的生平,他的领导孤军死守四行仓库的战绩,他的尽忠全节光明磊落的操守,将因此而益为国人所铭刻不忘,且将因此而益深孤岛人民对于罪恶势力的痛恨。”

……这都是些悼念性的文字,其悼念的对象无一不是令朱生豪真心敬佩的人物。因此这些文章也正是朱生豪的表态,而这些表态也正是朱生豪百折不回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动力之所在。—为此他宁愿闭门不出,也不愿在鬼子的刺刀下接受检查;宁愿饔飧不继,也不愿去拜访“荣升”为教育局长的同窗。他的回答是:“让我到日本人手下讨饭,饿死也不从!”

朱生豪就这样死了—他是让战争折磨死的,是让生活逼迫死的!那一年宋清如和他结婚刚刚两年半,那一年他们的孩子朱尚刚也才满13个月。宋清如用颤抖的笔写下了一篇《译者介绍》,她希望中国的读者在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时不要忘记为了它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译者—

……(民国)33年6月1日,他突然肋骨疼痛,发起高热,而且有手足痉挛的现象,诊断的结果,说是结核性胸膜炎,加有肺结核、肠结核合并症。“像我这样的人不患肺病,哪有更合适的患者?”他苦笑着说。我知道痛苦啮着他的心,正如啮着我的一样。……然而可恶的潮热,一天都不停地损害着他。药物、针剂,都毫无效力。延至11月,病情骤然加重。终于在12月26日下午未正,无可奈何地弃我而逝。

他的死是那样的凄凉—没有人知道,没有人送行,更没有人为他献上一只小小的花圈。但是他,却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人自己也能译出莎士比亚;但是他,却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华民族同样热爱人类所共同创造出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台湾学者虞尔昌说:“1947年秋,我国首次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作三辑传到海外,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大陆学者罗新璋说:“朱生豪译笔流畅,文词华赡,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译著问世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朱生豪的译本为主体,又加上方平等人补译的六个剧本以及莎士比亚的全部诗歌,终于出齐了中文版的《莎士比亚全集》……

然而,这一切朱生豪都已听不见,也看不见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了一封信,是写给远在重庆的弟弟朱文振的:

这一年来,尤其是去年9月以后到现在,身体大非昔比。因为终日伏案,已经形成消化永远不良的现象。走一趟北门简直有如爬山。幸喜莎剧现在已大部分译好,仅剩最后六本史剧。不管几时可以出书,总之已替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

—朱生豪就这样走了,走时才满32岁!他“替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但是当年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编辑:魏 冉)

上一篇:职来职往达人语录下一篇:第五册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