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简介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国大典简介(精选10篇)

开国大典简介 篇1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师:先请同学们看张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

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生: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板书“群众进场”

生: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生:我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之后呢?

生:阅读式和游行

师:真好,你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板书阅兵式游行)

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勾画了第五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生: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生: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生:热烈的气氛。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还有吗?

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喜悦。

生: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换一个词:热爱。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师: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脱帽肃立,抬头瞻仰。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

生:因为我是中国人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当红旗在太空升起„„

生:我的心情满怀激动,43年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行走,43年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这个浩渺的空间。

你真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我们就这样站立。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开国大典简介 篇2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 训练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依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第3、4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采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和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读、品、悟、议的方式, 走入文本, 真切体会。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课前, 我采用播放红歌《东方红》拉近学生与伟人毛泽东的时空距离, 再借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走近伟人, 了解伟人。

课堂教学行为我设计为四环节, 分别是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和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大典”展开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 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 谈话介绍“1949 年10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板书课题:26 开国大典, 随机指导书写“典”。齐读课题。

接着, 由“典”理解“大典”, 进而理解“开国大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 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 我相机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小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鱼。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这个环节中, 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 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

课文“大会”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接着”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此时文章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

接着, 学生默读课文5~10 自然段, 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 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板书:毛主席群众

在这小结里, 我出示课件, 采用范例指导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接着交流学生默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毛主席的动作, 出现、宣布、升国旗、宣读。群众的反应, 一阵掌声一齐投向, 一齐欢呼一齐欢跃, 一齐脱帽一齐抬头, 一阵欢呼一阵掌声。

最后我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的研读我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反复设计教学。通过“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 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第八自然段的研读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根据学生的交流, 首先出示词语电钮、瞻仰。根据“瞻”是形声字, 理解意思, 接着通过问题:为什么用瞻仰?瞻仰什么?引导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体会两个“一齐”和“站”字。“站”的教学我是通过前面录像资料, 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 保证对“站”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我引用拿破仑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小结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课文。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如此, 学生从抓重点词句体会到反复的妙处, 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思考群众心情激荡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进而深入文本, 体会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 指导感情朗读。从课文的内容到写作方法的认识, 从课外到课内, 学生熟读精思, 积累语言, 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

谈话引导学生回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 师生合作朗读, 铭记大典。

接着结合板书, 总结写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毛主席动作, 再写———群众反应。文中, 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下节课, 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最后课件画面定格在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上。

最后, 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结构, 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我这节课的教路与学路。

亲历开国大典 篇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我带领200余名少先队员精神抖擞地与工人、干部、学生等各路大军齐聚天安门广场。城楼檐下两侧挂着八盏大红灯笼,左右两侧的石栏上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下午3时,广播里传出毛主席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时奏响了国歌,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广场上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云天。阅兵式开始,海军、陆军、步兵和各式各样的装甲车、坦克车以及马队由东往西列队前进,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飞机整齐循序飞过,广大群众向接受检阅的军队行注目礼,广播里也时时传出毛主席“同志们万岁”的声音,伟大的场面庄严壮观。

傍晚,天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礼花,随即开始群眾游行。我和同学们走过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高呼毛主席万岁⋯⋯一路唱着革命歌曲,回到学校(第22中学)已是晚上10点多,大家仍很兴奋。

梳理《开国大典》 篇4

生:课题的意思是建立新国家的隆重的典礼。

1949年十月一日,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师:盛大的典礼。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默读,边读边思考,注意描写大典进行顺序的词句。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师:读着读着,你发现没有,作者写了哪几句?好些同学都想说。

生:宣读开始生:典礼开始生:升旗仪式生:游行(学生边说教师表板出相关词卡)谁能把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按先后排出来?这样六个部分是组成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我们说是大会。大会之前还写了什么?生:写了“参加的人员”。生:写了怎样入场。生:还写了广场的排列。师:就是会场的布置,你们真聪明。师: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生:大会——阅兵式——游行师;这就是开国大典的过程,也是课文的内容。师:这节课重点学习大会部分,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再读读指名说生:5——10自然段师:也是这么想的举手。师:确实是从第5自然段开始,到10自然段结束。师:请大家细细地认真地读,想一想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快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书。指名读。

“这庄严的声音——欢跃起来。”

师:联系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你来体会一下。生:“一齐”,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壮观让我激动的场面。师:人数多,很壮观震撼了你。再指名读。师;不仅人多,这声音还传到了长城内外,而且传到了——

生:传到了大江南北。师:传到了——

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生:我对一齐进行补充,还有整齐的意思,这么多人这么整齐,多难得。师:你太了不起了,对这个一齐还有发现吗?生:一齐说明三十万人像一个人一样,说明这三十万人的心是一样的。师:此时此刻,这就叫万众一心。

生:欢跃比欢呼还好,欢跃是欢呼得叫起来了。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多么激动啊,在天安门广场,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欢跃,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的希望。生:我还看到了全中国人的幸福,都很高兴。师;高兴得怎么样?生:高兴得欢跃起来了,联系我自己,知道那时中国很苦,现在终于成立了新中国,多么高兴呀。师:谁能看的更远,在山村,在城市,在大江南北„„

生:我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成了世界强国。师:此起,中国开始要发展。生:中国这头雄师醒来了。学生齐读这段话师: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读把此时此刻人民的激动表现出来了吗?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师:(放录象资料)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师;来的不容易啊,孩子们,这就是开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师:瞻仰是什么意思?生:怀着崇拜敬仰的心情来看。师: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生:俯视生:仰望生:瞧生:眺望生:了望师:孩子们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生:一般用在对神才瞻仰,五星红旗是神圣的。师: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感情读。学生读。师:又出现了两个“一齐”,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是一起在跳动。再读一读,注意

字,有问题吗?生:“升起来”说明和站是相对应的。师:为什么说是升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了中国人民。还有问题吗?生:五星红旗升气来了和我们站起来了,表明中国成立了,不用被踩在脚下。师: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是十分强大的。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以前不敢抬头的中国人可以站起来了。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中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压迫了,可以抬头挺胸做人了。师:这就叫扬眉吐气了。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了。生:中国不会受日本人的欺辱了,不会过那些苦日子了。生:那些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用强有力的语调宣布:(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观众鼓掌。这节课学到这里,下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课文插图(《开国大典》油画)。

2.看图说话: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3.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4.根据画面,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比较引疑:画家用他的画笔留下了历史的光辉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3.重点体会: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1)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2)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朗读、理解)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2)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板块C

(1)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2)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3)以读促悟。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

5.激情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单回顾,典礼主体部分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兵式或群众游行),交代学习任务。

2.交流学习体会:板块A(阅兵式)(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板块B(群众游行)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②角色体验。

③理解重点句: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简单交流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四、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课外作业课外收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图片及其他资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2)会场布置的语句。简笔画感知;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情朗读。

1.重点句理解:(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三、回顾全文

四、片断练习

1.交流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资料;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录像; 3.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4.交流、评价。[课堂实录] 10月11日下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是本课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写课文概梗,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做这个题,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写下来。至于字数,题目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的要求,一般说来,写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均可。以下梗概供教师参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如,“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课文“思考·练习”第三题列出的两个句子,只是举例性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加以分析,从而体会遣词造句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再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可放手让学生找出来展开讨论交流。不过,涉及到一些比喻句时,教师不必讲比喻这个术语,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好在哪里即可。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大会部分?(5——10自然段)再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典礼的过程。

读《开国大典》有感 篇5

岱东中心小学五(2)班杨立超

从1949年到2010年,中国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今年的十月一日是祖**亲六十岁的生日了。

你一定记得1949年的那个开国大典吧!那是个难忘而又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句话,在那一刻,一定响彻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多少中国人日盼夜想的事呀!当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冉冉上升时,中国也似这国旗一般,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我的眼前又出现了2010年10月1日国庆节的隆重场面。当xx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国庆典礼正式开始后,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迈着正步,登上了旗台,他们面容严肃,动作整齐。当国旗手把国旗升上去时,天安门广场里只有那雄壮的国歌声在回荡,军人、少先队员们都举起了手敬礼,群众们行注目礼。我也情不自禁地挂上红领巾,敬队礼。因为我们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接班人呀!当总书记乘坐红旗轿车检阅军队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杨静娟……。是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国家的安定、和谐与美好!是他们用滚烫的鲜血浇灌了中国的土地。他们应该感到骄傲,骄傲自己为祖国奉献的一切。

祖国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却越活越年轻,仿佛初升的太阳一般,必将散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

中国,我引以为豪的祖国,我爱你!

开国大典预习提纲 篇6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易写错的字: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

开国大典: 典礼: 排山倒海: 迎风招展: 擎着: 瞻仰: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二、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写作顺序:课文按_____进行的顺序来写,先讲大会______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的主体部分,再讲_______的盛况,最后讲。

(二)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为我们记叙了哪几个盛大隆重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请用这种方式来总结:

(2)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来汇报:

我们组找到的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是 段,下面 请 同学为大家朗读这一段课文。

下面请 谈一下感受。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最后请 带着他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朗读他的感受。

(3)选择一处场面描写,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描写清楚的?

我们组选择的是 这一个场面,下面请 同学为大家朗读这一段课文。

下面请 说一下这处场面描写?

最后请 带总结一下这处场面描写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江青为何无缘开国大典 篇7

同年9月,我到邬吉成家里去看望他,他把这两篇文章交给我,叫我写篇文章以正视听。

他说:“银禄同志,你先看看这两篇文章,然后我跟你说说我所知道的情况及我的看法。”

我接过文章,仔细看后,认为这两篇文章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但其中心内容非常相同,文章都写道:“开国大典正在有序地进行着,劳动人民文化宫一侧入口处,警卫突然发现一位风姿绰约的中年女士旁若无人地直往里闯。她既未佩戴观礼证,也无代表证,警卫毫不客气地将她截住,盘问起来。哪知此人不仅不接受盘问,反而责备起警卫来。‘你有什么权力问我,我是中南海办公室主任,要到主席那里去。’来的人是江青,可警卫并不认识她。江青见哨兵不让她进,就和哨兵吵起来,警卫连忙向上汇报,说有一个女人在入口处吵闹着要上天安门城楼找毛主席,一直汇报到开国大典警卫工作总指挥、公安部长罗瑞卿那里。罗瑞卿听完,想都没想,回答很干脆,只说了四个字:‘照章办事!’罗部长的话很快传到入口处,有尚方宝剑,警卫再也不理会江青,把她晾在一边。江青无奈,只得悻悻而去。”

我看完文章后,邬吉成说:“开国大典的警卫工作我是从头到尾亲自参加了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哨兵拦住江青不叫她上天安门城楼。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不合乎情理嘛!

“第一,那时候,毛泽东已是人人皆知的伟大领袖了,搞警卫工作的人员,尤其是警卫工作负责人也都知道江青是毛主席的夫人。江青要上天安门城楼,询问清楚了再通过电话联系即可放行,为何仍不放行?

“第二,哨兵不认识江青,她又没携带任何证件,不让她进,联系一下也是应该的。但是,作为开国大典警卫工作的总指挥,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安全的主要负责人,公安部长罗瑞卿,对毛主席感情很深,对江青很熟悉,得知毛主席的夫人被挡,参加不了开国大典,他会马上派人把江青接到天安门城楼上的,绝对不会简单地说‘照章办事’四个字就把江青拒于场外。如果他真的那么做了,他就不怕江青向毛主席告状吗?罗瑞卿是一位很会做人、做事的人,绝不会做那种蠢事。

“第三,江青自从1938年11月与毛主席结婚以后,到‘文革’以前,对人是比较和气的,她去参加开国大典如此重要的活动,怎么会不佩戴代表证呢?况且,她身边还带有警卫员和护士,她们是干什么的?江青怎么会和哨兵吵起来呢?

“第四,当时住在中南海的中央领导人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的路线是:乘车出中南海东门,沿着筒子河往东行驶,再往南拐,进故宫西阙门,再向右往南拐,汽车就直接进入了天安门北边的停车场,然后即可上天安门城楼。江青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干什么去呢?路线不对嘛。

“第五,那个时候,好像江青到苏联看病去了,不在国内,你可以查一查有关资料。”

经过考证,开国大典江青没有参加的确属实,那时她到苏联治病疗养去了。美国作家特里尔在《江青全传》中写道:“1949年4月初,江青乘上火车离开了北京,离开她的丈夫,离开了新中国。她带着护士和警卫员要去苏联治病,六个月后,毛泽东着一身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检阅了浩浩荡荡的大军。共产党的精英分子精神焕发地从长安街走过。江青这时仍在莫斯科。”

多年以后,江青对我还谈起过她1949年去苏联治病的事情。

1972年夏季的一天,上午10点左右,我的大儿子突然发高烧。我立即把他送到医院,然后又急忙赶回江青的住地——钓鱼台10号楼,因为我知道此时江青快要起床了。刚赶回去,江青就打铃叫我。我进入她的办公室时,满头的汗水还未擦干。江青便问道:“小杨,你刚才干什么去了?头上怎么这么多汗水?小心感冒啊。”我一五一十地报告给她后,她说:“你儿子在这个季节发高烧,不是中毒性感冒,就是扁桃体发炎,要不就是热伤风。我告诉你,扁桃体最好不要切除,切除以后,副作用太大。1949年,我去苏联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在那里住了7个月的医院,4月份去的,11月份才回国。以后我还是经常发烧,因为切除了扁桃体就等于撤掉了阻挡病菌的哨兵啊!”

江青跟我谈话的情况,证实了特里尔写的是对的,邬吉成的回忆也是对的——江青未能参加开国大典的原因,不是被哨兵阻挡,而是她当时在苏联治病。

为什么有人那样编写,并公開在报刊上宣传,还有不少人信以为真,以讹传讹呢?对江青有意见、不喜欢她甚至憎恨她的人很多,因为江青本身(特别在“文革”中)有很多问题,但总不能为了丑化江青而不顾事实,有意演绎历史吧?作为历史的研究者和学者,绝对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情用事。无论事大事小,都要求真、求实、求信,并且有责任、有义务将所知晓的真实情况告诉广大读者,还历史以真面目。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8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脉络清晰的长文,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按照教学建议的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

欣赏画面入境,通读课文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做到读中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学有所获。从整体把握到对字、词、句的品读,从而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思路。这样尽力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景,用心理解课文,设身处地地读、想。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注意抓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充分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人民群众的表现以及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还抓住了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

观《开国大典》有感 篇9

——五年级(2)班唐斯颖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开国大典》这部影片。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里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涛在涌流。

1949年10月1日,那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那一天,伟大的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啦!”这洪亮的声音传遍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那一刻,天安门广场上,人们欢呼着,把帽子扔向空中;人们拍着手掌,手都拍麻了……但这一切又怎能表达人民群众此时此刻心中的激动,喜悦呢?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嘹亮的国歌声,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天安门广场上,所有的人都举起右手,眼睛注视着国旗,这是多么地令人难忘呀!看到这一切,我的眼睛都湿润了!

忆往昔,旧中国贫穷落后,“三座大山”把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各国列强趁机入侵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许多不平等的条约,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赶走了入侵的日本鬼子,解放了全中国。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再也不要受各国列强的压迫了。为了新中国的复兴,建国六十年中,多少能人志士呕心沥血,从原子弹到神七,从参加奥运到举办奥运,从经济崩溃边缘到世界经济强国,从求救者到救助者,从饥饿到小康,新中国让无数个神话梦想变成了现实!

1989年:《开国大典》的诞生 篇10

对影片《开国大典》的采访,记者从一年前就开始预约。今年3月,该片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现任主席李前宽,终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这部为建国4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扛鼎之作。由于时逢1989年,影片的出炉一波三折。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集体看片审定,风波才告平息。

不过,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的陈昊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并不认为这算什么风波,要说是,也只是“茶壶里的风波”。

记者在对外友协的会客厅中见到的陈昊苏,这位71岁的将门之子,比起陈毅当年的元帅之风,显得斯文和气。

“当时动乱刚刚平息,中央领导人都忙得很。他们知道这部影片很要紧,所以提出看一看。”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给予了这部影片有力的支持。尽管此前确实有不同意见,但影片最后还是顺利通过,并如期公映。”

压力和亢奋

1988年春,在一次圈内人的饭局上,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滕文骥提出,想拍一部电影《开国大典》,作为建国40周年的献礼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主管剧本创作的副厂长张笑天也在座。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影厂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当即表示愿意合作。

编剧班子由张笑天、长影厂资深编剧张天民、工人日报社记者郭晨(担任资料统筹)和福州军区文工团演员刘星组成。此前,刘星曾与总政话剧团合作,参与排演了话剧《决战淮海》,反响很好。

四人在长春的清华宾馆开了一天的会,由张笑天口述,刘星执笔,写出了第一稿。之后,张天民改出第三稿,张笑天定终稿。

但滕文骥的创作思路是以民国遗老的视角来看新中国建立,双方理念有分歧,最后影片由长影厂单独投资。

1988年7月22日,电影剧本《开国大典》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和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通过。

之后,正在拍摄电视剧《血洒故都》的长影导演李前宽与妻子肖桂云接到了《开国大典》的剧本。两人因合作导演反映淮海战役的电影《佩剑将军》等影片,在业界已有知名度。

看了剧本后,李前宽和肖桂云心中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创作冲动,这正是他们梦想中的机会。“这是一个可以撒得开的好本子,沿着老一辈足迹,跟着解放军跨过长江,打到总统府,一直拍到天安门,过瘾!”

但是冷静下来后,他们发现,拍摄困难重重。

《开国大典》总投资为500万,长影投资200万,电影局资助300万,在当时算是斥巨资了,但相比电影的规模,经费仍然紧张。更大的困难在于,影片已定为国庆40周年献礼片,全部时间只有一年了。而这部影片规模宏大,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就有138个,重要场景有60多个。通常来说,这样一部电影需要筹备一年,拍一年,然后做后期半年。

“就说开国大典那场戏,怎么拍?天安门广场清场?”李前宽微微前倾,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抛出了这个问题。已古稀之年、曾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他,腰板笔直,讲起话来情感丰沛,能瞬间坠入20多年前的情境之中,影片的镜头和台词能信手拈来。

李前宽告诉记者,他当时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创作的亢奋心态并存。而更大的难题在于,在艺术表现上,如何找到更好的电影语言,在同类题材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他们找到的路子是:将开国大典的历史纪录片资料与拍摄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即纪实性与表现性相结合,形成新的电影语汇。

李前宽和肖桂云兵分两路,李前宽选外景和选演员,肖桂云继续完成《血洒故都》,之后很快投入《开国大典》剧组,负责服装、化妆、造型等工作。剧组转战全国12个省市,动用了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

“去掉脸谱化”

1988年11月11日,《开国大典》剧组在中南海颐年堂开机。

第一场戏,是实景拍摄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与毛岸英谈话的重头戏。

毛泽东对儿子回忆,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时曾跟他谈起过,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似乎都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爸爸,你找到了解决办法没有?”毛岸英问父亲。

毛泽东点了一根烟,坚定地说:“找到了,这就是‘民主二字,人人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曾在多部影片中饰演毛泽东的古月,常常以一手叉腰一手挥动的标志性动作,来表现毛泽东的伟人风度。但李前宽要求他,把这些刻板动作抹去,去掉以往的脸谱化。

为此,影片为毛泽东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细微动作,比如,梳头减压、在鞋底擦火柴、一面看书一面嚼茶根等。“毛泽东有亲切、幽默的一面,比如未经过中央同意自己去逛大街,回来后大家批评他,他很尴尬,自己找台阶下。这些都是过去的影片中没有的。”李前宽说。

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一直关注着《开国大典》的创作。1989年3月,在拍摄中期,他和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部分成员一起,审看了已拍的部分样片。他对剧组尊重艺术规律、“去掉脸谱化”的创作态度给予了鼓励,还对毛泽东的银幕塑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影片中,中共中央进北平后,中央书记处有一场关于北平建设的讨论。周恩来转述了几位建筑学家的观点,毛泽东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新中国不同于封建王朝,格局一定要改变,并提倡在城内大兴工业。陈吴苏对这一场戏予以肯定。

“现在看起来,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未必妥当。但在当时,却体现出一种创造新的社会主义工业文明的气魄。”陈昊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毛主席的塑造,既不能和现在的认识产生大的矛盾,又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能把后来的认识强加给他。”

第一次审片

1989年6月11日,《开国大典》拍摄完成。7月份,“双片”制作完成。所谓双片,是由两条胶片组成的工作片,一条为电影镜头,一条为台词、音乐、音响混录而成,通过声画双机同步放映。

7月底,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混录室,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开国大典》双片。领导小组组长是文化部副部长丁乔,成员包括广电部相关负责人和一批党史、军史专家。

看完双片后,全体领导小组成员到北影厂会议室进行讨论。按惯例,导演应该回避,但有人建议,导演一起参与交流。就这样,李前宽和肖桂云被请到了会议室。

电影局原局长、八一电影制片厂老厂长陈播将军首先站起来,向李前宽和肖桂云敬了个军礼:“我以一个老战士的名义,向二位导演致敬,感谢你们为共和国40周年大庆拿出这么好一部献礼片。”

其他审片人员也纷纷表示,片子拍得很好,大气磅礴,史诗般地艺术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画卷。毛泽东和蒋介石没有脸谱化,很真实,演得也好。

8月2日,《光明日报》与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召开座谈会。陈昊苏主持会议,肯定《开国大典》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是一部划时代的重大革命历史影片。

原定《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将在8月6日整版刊登对影片的宣传文章,但8月5日,李前宽突然接到通知,说暂不发稿,影片需要重新审查。

“编导者对蒋介石有感情”

8月6日,还是在北影厂的混录室,《开国大典》再一次接受审查。这一次参加审查的人级别更高,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丁关根、中宣部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朱穆之、《人民日报》社长高迪,以及中共中央党史办、文献办的领导等。

首先引起争议的,是江青的两场戏。

一场是,在西柏坡窑洞,江青一边给李讷梳小辫,一边说:“我听说淮海战役粟裕不同意中央军委指示的作战打法。”毛看她一眼,没理。江继续道:“这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李讷扑到毛泽东怀里问:“爸爸,什么叫‘不胖不瘦啊?”毛泽东:“孩子少插言,知道为什么你叫李讷,姐姐叫李敏吗?要敏于行讷于言,少说话多做事,懂吗?”

这是李前宽喜欢的一场戏。他认为,既揭示了江青隐藏的干政野心,又含蓄地表达了毛泽东的态度。

另外一场戏,是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江青给毛试穿新毛衣,转头看见毛的书桌上放着一封给贺子珍的信,脸色骤变,摔门而去。

对此,审片的领导中有人提出,江青没有资格上银幕。最终,李前宽无奈地删掉了这两场戏,对此,他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难过。

对于毛泽东和毛岸英在颐年堂谈话的那场戏,因为当时正逢1989年的政治风波时期,参加审片者也提出了意见,认为应把毛泽东的台词中的“民主”和“监督政府”去掉。最后,影片改为了画外音:“一个伟大的领袖,在胜利的曙光来临之时,想到的是创业难,守业更难。”

还有领导提出,看到战士给毛主席梳头,觉得不舒服,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小李子对待老佛爷。

中央重大革命题材领导小组组长丁乔曾在第一次审片中对影片表示了支持,此刻他就坐在李前宽旁边。李前宽感觉到,他的手在不停地发抖,李悄悄按住了他的手。“他不便说话,我可以说,我是导演嘛。”

李前宽向领导们解释,这几场戏不是杜撰的,有史实可查。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写过,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时,他每天都要端个大木桶,用温水给毛泡脚。毛靠在椅背上时,他就用梳子替他梳头,因为梳头可以舒筋活血。

当时一位领导严厉地批评他:“小李,你解释什么,你们把毛主席从神坛请下人间,把蒋介石从鬼蜮请回人间,这本身就没有阶级性嘛!”

“把蒋介石从鬼蜮请回人间”,是影片最受诟病和指摘的部分。影片设计了这样一场戏:国民党江防危机之时,江阴炮台的守卫将领却在打牌赌钱,在牌桌上口出妄言:“老头子把大半个中国都输了,我这还算输?”

蒋介石正好在此时来视察江防。按过去的常规,这时候蒋会大骂“娘稀皮”,并对犯错将领施以严厉的军法处置。但这部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蒋介石不动声色地坐下来打牌,替战战兢兢的将官李襄南赢回了所输的钱,然后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汀天险能否守住,全靠各位仁兄了,拜托了!”说罢含泪离去。

这是李前宽最得意的处理。他认为,这样的蒋介石有手腕,有谋略,比把他写得张牙舞爪,更传神,更能揭示其内心世界。

陈昊苏也认为,这场戏没有问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前的影片往往把我方写得很高明,稳操胜算,对敌方则采用漫画式手法加以贬低,最后的效果并不好。蒋介石视察江阴炮台那场戏,在很困难的时候,他还知道怎么去鼓舞士气,收买人心。要是把蒋介石写得灰心丧气,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那我们百万雄师过大江也没什么了不起了。”

但审片会最后还是提出:影片立场有问题,以家族争斗代替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编导者对蒋介石有感情,让观众恨不起蒋介石。

散会时,桌上备着的水果和茶,原封不动晾在那里。

那几个日夜,李前宽度日如年。当时他和肖桂云住在北影大院的仿清楼招待所里,院里的大杨树很多,天气越闷热,知了叫得越欢,更令人烦躁。“但我和肖桂云还能挺得住,因为我们有自信,坚信我们拍的东西没错。”李前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南海审片

不久,转机出现。

9月3日凌晨,李前宽接到电话,通知他当天下午三点,江泽民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要在中南海勤政殿看片子。

陈吴苏电话中指示李前宽,连夜把双片检查好,并且要准备一个不超过一刻钟的汇报。他特意叮嘱了一句:“你要有一个汇报,懂吗?”

李前宽说“明白”,放下电话,立刻将电话内容转告了妻子肖桂云。

肖桂云马上通知剪辑师,连夜检查双片,又说:“一刻钟讲不了多少内容,讲讲拍片的初衷吧,但我提醒你。你向中央领导汇报,别像拍戏时指挥演员一样牛哄哄的,收敛点。明天可不是演员扮演的领袖,而是真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前宽笑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爱人关键时刻特冷静。”

第二天,他俩带着剪辑师,坐着剧组的破巴士,装上三桶胶片、三桶磁带,从北影厂出发,直奔中南海。李前宽回忆,他就穿了件普通短袖衫,连个相机也没带,就走进了中南海。

中南海勤政殿的放映室里,前排依序坐着刚到北京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李瑞环和姚依林。江泽民和乔石中间留着一个空位。李前宽猜想,那大概是留给邓小平的。

第二排坐着五位上将:秦基伟、刘华清、洪学智、杨白冰和赵南起。

看片会由李瑞环主持,他首先让导演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情况。

李前宽走上前,讲述了他作为导演的创作追求和心情,并表示影片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的指正。最后,他代表剧组向领导鞠躬致谢。

汀泽民指着身边的空位说:李导演,你坐这儿。李前宽连忙推辞,并要继续往后走。李瑞环说:李导演,工作需要你坐这儿嘛。李前宽这才忐忑入座。肖桂云坐在第二排。

影片开始后,江泽民边看边向李前宽问了一些关于电影的问题,他一一作答。

影片的结尾,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礼花中叠化出战士前仆后继倒下的身影。这时,李前宽感到,江泽民在他的手上轻轻拍了几下。他还瞥见,坐在后面的洪学智在擦眼泪。他想,片子“可能有戏”。

放映完后,江泽民站了起来,活跃了下气氛,给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双片,以及影片中的拍摄镜头与历史纪录片的镜头是如何交叉剪接在一起的。江泽民还夸奖说,导演很有本事,影片拍得真假难辨。然后,他请几位身经百战的上将先发言。

高声大嗓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首先发言:“这部片子拍得很真实,很好,当时就是那个样子。我提一点意见。人民战争离不开人民,一个战士在前面,后面有六个民工支持,建议增加一些表现民工支前的镜头。”其他几位上将都表示同意。

姚依林提出,开国前夕,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国歌、国旗等,很多民主党派人士作出了贡献,最好加上表现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民主人士的镜头。

最后,江泽民作了总结。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只晓得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他们只考虑西方世界比我们生活好,港台比我们富裕,但我们的国家怎么走过来的不知道。所以,他们太应该看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会告诉他们,我们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走到今天不容易。新中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江泽民还总结了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江山来之不易”。他转头征求李前宽的意见,李前宽连说:“是,是,就是这个主题。”

至此,李前宽一颗悬着的心算放下了。

江山都能打下来,还怕修改影片吗

两天之后,李前宽再次来到勤政殿,给另外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放了《开国大典》。出席看片会的有李鹏、杨尚昆、姬鹏飞、吴学谦、宋任穷、王震等。

看了之后,有位领导提出,战争场面太残酷血腥,死人太多,大片大片的,建议删减一些。

对此,陈吴苏作了一些解释:“这些镜头最好还是要一些。小平同志讲过,共和国是千万烈士牺牲换来的成果,这些镜头正好能说明。况且,真正的战争比电影要惨烈得多。”

陈吴苏还表示,如果修改过多,可能会导致国庆出不了片子。领导说:“你们让我们审看又不想听我们的意见,我就不提了!”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李前宽忙说:“没事!请领导尽管发表意见,本导演一定认真修改,老一辈革命家把江山都打下来了,我们修改影片没问题。”

看片会后,李前宽综合四次审片的意见,对影片进行了最后的修改。

9月21日,《开国大典》成为首届中国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10月1日,《开国大典》作为国庆40周年献礼影片,在全国公映。

上一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下一篇:MSN 设置代理教程软件教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